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8篇

时间:2023-10-09 10:47:50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1

【关键词】破窗理论 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 应用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各种诱惑接踵而来,中职护理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破窗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班主任应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中,时刻警惕“破窗效应”发生。

一 解说“破窗效应”的内涵

著名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大楼上反而多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1]“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对人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由此可见,中职护理生班级管理的工作十分重要。班主任要及时对班级管理中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矫正和修补,防止中职护理生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造成行为的偏差。

二 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

据统计,中职护理生平均年龄都在16岁左右,年纪偏小,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被受重视,学校为了保住自身生源,使许多中职学校的录取根本不需要“分数线”,凭学生的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就可以入学,而这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根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2]这些因素都造成中职护理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教师自身问题

一方面,老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心目中的一面镜子。学生会盲目模仿自己心目中仰慕老师的言行举止,而有些老师的不良习惯,例如吸烟、说话带口头语,随地吐痰等等,就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由“点”辐射开来,造成“破窗效应。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教育理念的偏颇,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班主任则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在育人方面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班级工作繁琐,重复性大,班主任容易产生疲劳感,烦躁感,许多问题简而话之,点到为止,往往忽视了“育人”真正的含义及其持久、长期性。

3、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大多数班级都没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或虽有班级规章制度,班主任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人犯了错,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条例,其他同学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的行列,加速“破窗”的进程。例如:班级上晚自习时总是乱哄哄,班级里的墙壁和课桌总是被许多书法和绘画作品占满,班级的地板上总是可以看见垃圾和纸屑等等现象。

三 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对班风、学风及将来工作作风的形成都非常关键。作为班主任,笔者将中职护理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主题班会始中,贯穿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毎周评出本周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和强化良好习惯,用周围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的每个学生,从而使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3]良好的习惯使班级的每扇“玻璃”都保持完美,“破窗效应”将难以发生。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可有效抑制“破窗效应”的发生。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还包括了教师自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核心和楷模。

3、管理班级做到“三心”

首先,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细心。

班级的事物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及时有效地处理班级每一件小事,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及时修理每块砸破的玻璃,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意识到的。[4]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细心,在建立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班级工作只有从小事入手,细心的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地处理好每个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春风细雨中健康成长。

其次,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爱心。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完全靠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是远远不够的。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一片爱心,其在护生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排斥“爱”,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走出误区;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体会温暖;只有在爱的牵引下,学生才能学会感恩。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又怎会打破第一块玻璃呢?

最后,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恒心。

班主任工作烦、杂、累,光有细心、爱心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有颗恒心。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远离“破窗”的影响,班主任需要不断的去关注工作中的细节、不断地挑战自身的耐心、不断地付出自身的爱心。教育就是一个持久、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护生成长过程中,作为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抓起,从整体把握,及时修好“第一块破窗”,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韩玉斌.从“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看育人[J].宁夏教育,2007.6:65.

[2]赵敏,刘立民.浅谈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0(1).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2

关键词:破窗理论;高职;学生管理

高职学生思想普遍较为开放,并且都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但是由于年轻气盛,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教职人员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随时随地对学生在不同方面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调节及处理,从而防止学生出现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为偏差。美国学者威尔逊及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就是对高职学生的相关心理做出了较为贴切的描述。我们将这一理论很好地运用到高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进而井井有条。

一、破窗理论

许多年之前,美国学者做了一项实验,将两辆相同的汽车放置到不同的街道之内,一辆车子被摘掉了牌子,并且打开天窗,结果它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完整的车子安然无恙地在相应的街道放置了一周之久,但是当学者将这辆车子的窗子敲了几个大洞之后,不到半天的时间,这辆车子也被偷走了。

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美国学者威尔逊及凯琳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破窗理论”,其认为:如果有第一个人打破了某个建筑的玻璃,并且玻璃不能得到及时的补救,那么其他人就又被纵容打破更多的玻璃,长此以往,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们留下一种混乱不堪的印象。在这种麻木以及混乱的环境之中,破坏秩序甚至犯罪就会滋生从而使得社会发生动荡,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此理论应用到了更多的领域。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潜在的“破窗”现象

1.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强所产生的“破窗”

在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之中,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去有意或者无意地破坏制度,或者是钻制度的空子。对于此种现象的发生,教导员以及班主任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去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那么就会有部分学生受到“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惩罚”暗示的放纵,逐步加入“破窗”的行列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破窗”的速度,最终导致各项规章制度被“破窗”践踏,制约机制遭到破坏,学生处于无序的状态。

2.学生管理过程之中不同层面出现的“破窗”现象

(1)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停留在说教层面

高职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混乱,例如,应试文化的后遗症、缺失诚信等问题,这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动荡,此时的高职教师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仅仅停留在教条的说教层面,势必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丧失了不断努力进取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对于学生的教育停留在表面现象,有效的心理疏导匮乏

高职学生的年龄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心理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由肤浅逐步向成熟过渡,这就导致了此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最终导致矛盾心理的产生。与此同时,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果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职人员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很容易忽略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极易导致“破窗”事件的发生以至蔓延。

三、破窗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良好应用

1.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应该与学生管理完美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破窗现象”得到根本上的抑制,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应该对第一个“打破玻璃”的学生给予严厉的处置,并且对一起犯错误的学生给予严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违反规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自律。

但是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是万能的,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破窗”事件的发生,规章制度的外化与思想教育的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离不开相关教职人员细致入微的教育以及对于管理制度的坚决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进而制止“破窗”的发生。

2.重视学生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重视细节是破窗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关键。“破窗理论”体现的就是细节对于人们的心理暗示,以及细节对于事件结果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教师一定要从小事入手,妥善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从细节方面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以及学校的关怀。

3.提升相关高职教职人员各方面的素养

提升相关教职人员的素养是抑制“破窗”现象的条件之一,教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其对于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素质教育以及相关领域的不断延伸,高校教职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高职学生的管理过程之中,积极努力地修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使得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兰.浅谈“破窗理论”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2]刘立峰.“破窗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德育初探[J].科教文汇:上月旬,2014(10).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3

一、“破窗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我们走进教室,往往只看地面是否干净,桌面是否整洁,但是如果你往暖气片的缝隙中望去,或许你会发现这样一幕——暖气片的缝隙中塞满了演算纸、塑料袋、方便面袋,甚至用过的卫生纸,而旁边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或者说司空见惯。在以班为单位的各种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你不干,我也不干,“破窗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集体活动中,往往因为一两个学生态度不积极而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扩大至整个班,使班心涣散,如一盘散沙。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开局不慎。班集体管理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趋势。如何对待第一次没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如何对待第一次迟到的学生,如何处理第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的校园欺侮事件,如何处理考试中的第一次作弊行为,如何面对学生的第一次“早恋”,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深思熟虑,公正客观地解决。每一个“第一次”发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负面影响蔓延,甚至辐射到其他活动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破窗效应”。

其次是班集体管理制度不严格。正因为制度不健全,或者定了制度而没有实施,才导致一些学生钻了空子,如法炮制:你往暖气片的缝隙里塞垃圾,那我也塞,反正没人知道,知道了也没人说什么,怀着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破坏班集体环境卫生。作为班主任,如果事先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投机取巧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班集体管理也将难以正常实施。

再次是错误处理不及时。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和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学生熟悉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育不及时,还会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没什么大不了,教师都不“介意”,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滋长了再次犯错的胆量,种下错误行为扩散的种子,“破窗效应”开始蔓延。

最后是教育方法贫乏。教无定法,我们一直倡导因材施教,“90后”学生大多数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强、有个性、思想不成熟、耐挫能力差、情绪易激动等特征。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靴子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路障;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由于班主任误以为教育成功而放松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误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二、避免“破窗效应”在班集体管理中蔓延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破窗效应”在班集体管理中蔓延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护好每一扇“窗”。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果实,没有阳光就不会有花朵,没有河水就不会有鱼儿,没有“破窗”就产生不了“效应”。保护好班集体的每一扇“窗”,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比如,不让暖气片的缝隙里出现第一张纸,不让墙壁被涂抹上第一笔痕迹,不让地面出现第一块口香糖,不让第一股不正之风在班集体蔓延……

二是及时修理每一扇“破窗”。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觉察和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破窗”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不及时“修理”,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玻璃”。因此,班主任应该洞察秋毫,及时处理每一起突发事件、遏制每一种不良行为、关爱每一个“问题学生”,把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是制定完善的班集体管理制度。班集体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古语说“篱牢犬不入”,只有以严格的班集体管理制度扎紧“篱笆”,才能防止不良行为的滋生、蔓延。比如,针对考试作弊行为给予及时处理,既要进行情感教育,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承认错误,心甘情愿地履行诚信考试的义务,接受批评,其他学生引以为戒。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班集体管理得以顺利实施,那么,“破窗”也就难成“效应”。

四是抓住“闪光点”,遮蔽“破窗”。如果“破窗现象”已经出现,那么教师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抓住“闪光点”,遮蔽“破窗”。比如,经常听教师说起,班里的某某学生“调皮捣蛋,任性而为”,或者是某某学生“懒惰成性,屡教不改”,事实上,这些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存在思想和行为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他可能在别的方面具有值得欣赏的言行,我们为什么要抓住他身上的这扇“破窗”不放而不去寻觅一下他身上的“闪光点”?用“闪光点”遮蔽“破窗”,也许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关爱每个学生,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4

【关键词】破窗效应 班级建设 应用分析

班级建设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学生工作环节,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日常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因此搞好班级建设极为重要。运用“破窗效应”理论能更好认清学生的发展规律及轨迹,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其朝着有利于班级建设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班级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破窗效应”的定义

在相关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过“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运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笔者认为,在班级建设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运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二、班级建设中“破窗效应”易发生的环节

(一)寝室卫生的持久保持

寝室卫生是班级建设中“破窗效应”的高发、易发环节之一。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来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寝室卫生乱一点、脏一点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学生学习不好,那可能是由他的学习基础决定的,但如果连卫生都做不好,那就是这个人自身素质的问题了,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新生刚入学时,学生不重视寝室卫生问题,那么这个班集体的卫生会每况愈下,发展到最后,学生甚至会对老师的亲力亲为视而不见,试想一下,在这种“脏乱差”的环境中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么?因此寝室卫生的持久保持是班级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二)学习习惯的正确养成

相信大家都有个共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会太差,反之,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往往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而现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在此阶段重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仅是班级学风形成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该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新生入校时就有学生拖欠作业、肆意缺课,而老师又视而不见,就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诱发不良的“破窗效应”。曾经就有个班级从刚开学的时候4个人不交作业,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个人不交作业,到那个时候再去抓学习习惯实在是费时费力。所以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班级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三)考风考纪的良好维护

在这里是指作弊,特别对于低年级,老师更应下狠心抓考风,否则只会使作弊之风越演越烈。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他同学长期不劳而获之后,心理也会形成不平衡,一试成功之后便容易一发而不可收。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就会盛行,综上考风考纪的良好维护对班级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破窗效应”的两个诱发因素

(一)学生自身问题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刚入校时,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前几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一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极端根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造成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破窗效应”也就不请自来了。

(二)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大多数班级都没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或虽有班级规章制度,但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人犯了错,却没有相应的惩罚条例,其他同学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的行列,加速“破窗”的进程。

四、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一)重视预防,防患于未然

首先,应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开学第一周对新生进行详细的解说教育,在此期间可以发扬班级民主,允许学生对已有的规章制度提出意见,并加以讨论接纳,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出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

对于犯错的学生,老师应该先将事情好好分析一下,做到让他心服口服,千万不要只看表面就上纲上线。同时,老师应该尽量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使其不能成“破窗效应”。总之,“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老师能够从平时的预防抓起,在教育的各环节上多花点心思,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巧妙地利用该理论,相信班级管理不再是困难重重。破除“破窗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主动修补好这扇“破窗”。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这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真理”!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5

一、走近“破窗”

班级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成员,:他们在集体中表现出一些与班级文化不相协调的现象:爱撒谎,爱捣乱,小偷小摸,自私自利,懒惰成性……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没有及时处理好、教育好,那么阶段性的状况就会发展成根深蒂固的长期状况。不但会耽搁这些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带动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形成不良习惯,影响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这样,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会成倍增加……

我们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今天班级中有几张桌椅被碰歪了,班主任如果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过几天就可能有一排桌椅七零八落了,再接着学生抽屉里的物品也乱七八糟了;班里有一个学生带口香糖在课堂上偷偷摸摸地吃,班主任没有严肃批评这种现象,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书包里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零食袋,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说悄悄话,班主任如不及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整个班级就会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

这就是“破窗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演绎!

班级建设中一旦出现“破窗效应”,这个班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乃至其他班的学生便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蔓延开来,于是这个班真的就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行了。这不得不提示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关注“破窗”问题。

二、解密“破窗”

那么,何为“破窗效应”呢?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特意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后,就被人偷走了。另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没被人偷走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无影无踪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社会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第一块窗户玻璃,如果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且“繁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这扇破窗在传递着会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的信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很小的“过错”,认真分析其实质,如果对第一块破窗不闻不问、反映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种有损班集体利益的行为就会滋生出来,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中国古语中“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锅白米饭”、“防微杜渐”,俗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表达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他应懂得,一个班级如果在建设初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成绩也会每况愈下,即使以后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这样的班级就会逐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作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三、寻找“破窗”

1.第一次活动不谨慎

在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次”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第一次集体活动,第一次值日……如果每一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能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让每一个“第一次”都能获得成功,那么整个班级就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如果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活动效果就会打折扣,以后再想补救,难度就大得多了,而且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中,形成“破窗”的源头。

2.对错误行为处理不及时

有时,学生的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班主任由于事务繁忙,事情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则把学生的错误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就了事。殊不知,教育有效期已过,这种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陈饭,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们心中引起共鸣,说多了反而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以后的教育设置路障,为新的、更大的错误的发生提供沃土。

3.课堂常规放松

课堂常规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错了不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其他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破窗效应”。

班级建设中其他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班主任就应引起充分重视。

四、及时“修窗”

“破窗”会在“量”的积累中产生“质”的变化,但是,“破窗效应”的最终质变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破窗“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所以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及时动手修理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1.预防为先导

有些班主任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或者事情闹大了,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影响了师生关系,同时也使班级管理陷入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到有事无事勤蹲班,勤管理,多督促,及时提醒那些有犯错误苗头的人,把他们的冲动和不良趋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要有制度作保证。

严格的班规班纪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说:“篱牢犬不入”。要用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纪律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班级中有这样一整套完善的、大家认可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良好的风气必定会蔚然凸现,即使出现“破窗”,也难成“效应”。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破损的物品要及时修缮,环境要保持卫生、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又比如,作为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晨会、班会上大力表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其问题和缺点,不应采用粗吓、怒骂的方式,而应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成长。同样一个班级,如果一开始便告诉学生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与告诉学生这个班属于差的班级,那么在相同的班主任、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其实总是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再次,要充分重视班队活动的各种“第一次”。用良好的开端为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的预防,“破窗效应”就无机可乘了。

2.及时修理“破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有“破洞”不要紧,重要的是“堵洞”要及时。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对待问题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听之任之。班主任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尽量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一些影响深远的小毛病、“小过错”,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有必要进行“小题大做”“杀鸡用牛刀”式处理,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同时,处理问题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不能掺杂个人情绪和个人喜好,这样才能以理服人,标本兼治,以达到班级管理的“长治久安”。

3.关爱是根本

爱的教育,是班级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关爱更是一剂长效药。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们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们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并产生自我教育的巨大内驱力,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对过错的惩罚要有一定力度,应体现阶梯性、教育性及可弥补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过错学生一竿子打死。相反,我们应以“爱心”为原则,在教育中始终要以最终能使过错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教育的本质。后进生和问题生是班级这辆汽车最“破旧”的地方,只有把他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感觉,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辅导员、科任老师、班干部应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利用多种形式关心、爱护他们,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使整个班级风气有所改善。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6

根据这一试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一、"破窗效应"的危害

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二、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着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 开局不慎

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将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因为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他们"活动"的可能性,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果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而且,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形成"破窗效应"。

2、 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

有时候,由于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了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象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路障;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于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沃土。

3、 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

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股"反势力",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

4、 规章制度不严密

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破窗"难成"效应"。

三、班级管理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

1、 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

在这里班主任特别要有种"全局意识"。不要以为某些科目不重要而忽视了协助科任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因为任何一个科目的课堂纪律都是相关联的,一盘败则全盘皆输。

2、考风

考风斜则学风必然不佳,特别对于起始年级,班主任更应下狠心抓考风,否则只会使作弊之风越演越烈,造成大面积泛滥。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其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长期不劳而获之后,心理也会形成不平衡,一试成功之后便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班级质量何在?

3、学习习惯

这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不记笔记、错了不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破窗效应"。

4、公共财物保护

无论是课桌还是讲台、门窗等公物,若被破坏而没有惩罚"凶手",而且在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缮,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得"灾情"雪上加霜。

5、 语言习惯

常常会发现,各个班级都有其标志性的语言,只不过有些听起来如沐春风,有些则不堪入耳。这些差异的造成,都是由一开始不被注意的"点"辐射开来的。

6、 奢侈浪费之风

这种风气都是由互相攀比引起的,内在原因仍是学生的不服输心理。这种风气若盛,则学生无心向学,为害甚深。

班级管理中其它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

四、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应该从平时预防、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事后的宣传几个环节来做好。

第一、平时的预防

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

首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他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方便了后期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校制订了校风建设的八项指标,从学生的精神风貌、上课习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之为据进行学生管理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例如,破损的物品要及时修缮,环境要保持卫生、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又比如,同样一个班,如果一开始便告诉学生,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与告诉学生这个班属于差班,在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区别。跟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传统的对于班级编号的认识影响班级教育效果等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其实总是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再次,要充分重视班级的各种"第一",使好的开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的预防,"破窗效应"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

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惩罚要够火候,决不手软。而且,在这里,班主任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尽量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使其不能成?quot;效应"。

第三、事后的宣传

并非事情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没能够及时在其它学生中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宣传教育的话,只能是处理一个,下一个仍有可能继续发生。因此,事后的宣传也是尤为重要的,它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事后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事情发生的经过(此处要依实际情况掌握分寸)、学校的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等,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事后宣传做得好可以推动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但是,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否则适得其反。

五、对过错学生的处理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心理相对较为脆弱,而且任何一个处理的决定可能就会影响其今后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每进行一项教育的措施时都必须非常慎重。对过错的惩罚要狠,要有一定力度,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过错学生一竿子打死。相反的,我们应以"爱心"为原则,在教育中始终要以最终能使过错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7

【关键词】破窗理论;大棒政策;金元理论;心理教育暗示

“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的,是说: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玻璃,而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最终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法。它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逐渐产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暗示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比如上课时,一个人打哈欠,很多人都会跟着打;别人咳嗽,你的喉咙也会发痒等。心理暗示主要是被暗示者从别人和自己这儿获得某种暗示,使这种观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生作用。当然它既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

破窗效应在教育上屡见不鲜。比如,一个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其它学生就有可能从中得到某种暗示,认为教师是“无能”的,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与老师“作对”,从而使课堂纪律变得无序;如果自习课上有一个人讲话,教师没有制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讲话,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如果有一个学生作业没有写或没有交,而教师又没有找没有问,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学生不写作业,不交或迟交作业……

这些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代独生子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学生出现了这些问题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的过程中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些都是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曾经某位做过教育领导的人说过一句话,“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生活来教育这一代人”。而我认为当今学生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了朴素教育,缺乏劳动教育。

一个窗户不修,就会导致一大片玻璃破碎;一个学生不管,就会导致一大批学生沉沦,“破窗效应”不可忽视。庆幸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只是“狠”字当头,不放过第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总想来个“杀鸡给猴看”,结果由于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以致师生关系越闹越僵。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不对,只能说方法有些偏激,可用却不可多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不能用过去来衡量现代,现在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班主任应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其实破窗效应中还应该有另外一种解读。如果班内有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会不会对其它学生同样起到好的暗示呢?我认为应该是存在的,学生会有表现欲,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许,因此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多个优秀典型,运用心理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每次月考结束要组织表彰大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彰,发放奖品并在班级中张红榜宣布;比如评选班级本周道德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最佳宿舍等等,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当然只表彰先进肯定是不够的,同时也应评比最差宿舍、最差表现个人,以寻求对比,激发学生的荣辱观和上进心。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这种方法可以套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这是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美国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金元,跟我走的拿金元,不跟我走的大棒伺候,打完后在揉一揉给点金元。运用到教育上就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打揉结合有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大棒”,学生对你充满了恐惧,师生关系僵硬,不利于和谐班级的形成;只有“金元”,学生就会藐视你的存在,认为你无能,班级纪律一片混乱。古语有云,“刚柔并济,方是取胜之本”,单一方法远没有综合法来得有效果。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篇8

“破窗效应”对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无疑有着积极的启示。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克服“破窗效应”、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舆论引导、全员育人―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学校要求教职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构筑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网络,实现育人无盲区、无死角。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者,还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注重“身教”,而不能做“破窗”者。禁止学生做的,教师自己首先不能做,如不得随地吐痰、不踩花草、不迟到、不早退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如看到地上有纸屑,便弯腰捡起放进垃圾箱,看到不文明的言行勇于制止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严于律己,从日常行为的点滴做好文明行为的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当然,作为人民教师,不但应该有积极务实的行动,而且应该有深刻而高远的思想认识,应该有对学校的真挚情怀,除了外在行为的示范,更要有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境界。教师率先垂范,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思想品德更易于培养,良好的教育效果更易于形成,这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因此,每一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正面教育、相互督促―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

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及时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及时下载教育部组织制作的守则歌曲视频以及宣传片等内容,在学校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学校及时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加强学生教育工作的阵地建设,每个班级师生群策群力、民主集中,提炼出自己班级的班训、班歌、班级公约等班级文化,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渗透其中,设计制作成了两块班级文化牌,挂在班级教室门口处醒目位置。此外,每个班级都编辑制作了班级周刊,上传在校园网站上,学生、老师、家长都可随时查看学生的精彩表现和不足之处。此外,各年级各个班级还充分利用班会这一块德育主阵地,通过开展如讲故事、小组合作探究、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主题班会活动,深化学生认识,在交流探讨中把外在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识。

三、制度落实、责任明晰―落实管理的责任主体

要减少或避免“破窗”行为的产生,必须强化管理、防微杜渐,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呈现出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态势。我校制订了《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要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生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努力构建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学习常规等方面都进行细化,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校利用升旗仪式和校会等场合,运用多种形式对模范遵守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触犯制度的学生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及时规劝或处罚。对“破窗”者进行及时、适当的惩戒是学校经常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对一些平时纪律比较懒散的学生能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其一些不好的行为也会因此有所收敛,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还要求对学生行为的表扬或处罚,最后都要量化计分到年级、到班级,对整个年级、班级的评价造成影响,对学期内能评为“文明礼仪达标班、示范班”的班级增加“三好学生”等评优名额,促进全体学生遵纪守规、向善向美。

四、检查到位、及时纠正―不让“破窗”形成“效应”

制定了规章制度,关键还在于落实。学校制定多级检查制度,要求全体行政干部和值班教师各司其职,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在QQ群、微信群中通报,由主管部门及时查处;要求年级组长、班主任做有心人,经常下班、下寝室巡视督查,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要求科任老师主动作为,协助班主任督促检查学生;自主执勤班级学生认真履职,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提醒,无法自行处理的报告老师处理;各班还要安排学生“纪检干部”,提醒和制止“破窗”行为。多层次的检查督促机制,能有效发现“破窗”苗头,提醒那些有犯错误苗头的人,把他们犯错的趋向扼杀在萌芽状态。巡视与督促加强了,“破窗”自然就少了。学校制定了快速反应机制,对“破窗”及时纠正。如学生迟到缺课、课堂不认真、语言不文明、抄袭舞弊、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花草、破坏公物等一些违纪行为,发现一起,追责一起,处理通报一起;对被破坏的公物原则上在24小时内予以修复更换。这样及时修补好第一扇“破窗”,让“破窗”不再成为“效应”,环境优雅整洁了,学生的文明意识更强了,行为习惯更好了,违纪行为便大为减少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相关惩戒和纠正行为的过程中,学校相关教育者本着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方针,力求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处,研究和了解学生行为的动机及原因,充分利用我校心理咨询室力量,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学生相关行为做心理、习惯等全面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通过加强爱校教育、感恩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把为学校发展做出努力的观念放在心上,落实于行动中。

五、升华认识、内化行为―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使其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会毁了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达到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六、结语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