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发展持续8篇

时间:2023-10-09 10:48:01

经济发展持续

经济发展持续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持续篇2

 

一、确立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至今,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尤其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中国经济法是否独立存在,经济法调整对象、本质和概念、基本原则、结构体系等诸多经济法本体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理论上莫衷一是,客观制约了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协调的法律,其历史使命和立法宗旨是追求并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经济法主要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协调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达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利益是在整合无数千差万别的社会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形式中满足社会成员有机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客观对象。

 

社会整体利益应具历史内涵,它是动态的、能持续满足社会成员有机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一切客观对象。人类的生存发展以社会整体利益动态、持续地实现为前提,客观上要求经济法应确定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持续发展理念下经济法视角的拓展

 

经济法的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国家之手宏观地调控市场,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局限,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

 

单纯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耗减、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又因人口、资本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会达到极限,加之人类为追求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难持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种无发展的增长。人类在不断反省中认识到经济增长只能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提出经济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衡量指标: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更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以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法在追求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这一法的目标时,只有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三、经济法治建设中应凸显持续发展理念

 

从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作为独立的法部门,经济法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其基本功能在于立足于社会整体,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协调,使其符合客观规律,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经济法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及未来经济法的根本目标。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反映着经济法的规定性,该理念下经济法的价值追求表现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这种价值追求已深入到经济法学研究、经济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持续发展理念应成为经济法学和经济法的灵魂。

 

首先,经济法学研究应尊重客观规律,真实地凸显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回避。其次,经济法的制定应直接体现持续发展理念,以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压力都非常大,总结我国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经济法的制定不得不直面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中国,当前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要结合起来,需设置相应的法律机制,关注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基础上,国家宏观调控,除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必须尊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宏观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实现其相互间的平衡,保障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持,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客观上要求创建有效法律机制,限制、阻断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给竞争秩序带来的危害,在市场竞争中,突出公益的维护,加大对公害的治理力度。

 

持续发展理念还应落实到经济法实施的各环节。法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有了立法,有了科学、完备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的目标也并非能自动实现,它需要通过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式将经济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现实。社会成员对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提升各社会成员的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其经济行为选择考虑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并能动地作用于各自遵守经济法的活动中,经济法的实现就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

 

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执法和司法,执法者和司法者本身若缺乏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对经济法的适用往往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维护,经济法的精神实质得不到落实,由此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影响社会成员对经济法的自觉遵守,影响经济法目标的最终实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培育、提升执法者和司法者自身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单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传统法固有的维护社会个体利益的法律机制,在促进社会个体利益实现的同时,面对社会个体行为自利性的局限、个体差异积累所导致的贫富不均等束手无策。

 

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历史地承担起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法律保障的使命,只有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持续实现,人类社会才有可能永续不断。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提升,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经济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济发展持续篇3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持续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联系; 解决的对策

一、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1、知识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经济的实践活动主要以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力为生产要素。由于人们日渐膨胀的消费欲望,对资源环境的盲目乐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等,最终引发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这不仅使人类在当代的发展面临困境,而且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正是工业经济的这种非持续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们努力寻求一种可替代生产的要素―――知识。知识具有无形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无限性等特征。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高度介入,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以美国微软为例,微软创立不到20年资产已达500亿美元,它的产品就是软件和软件中包含的知识,它们消耗的物质资源微乎其微,这个公司的发展业绩说明知识的巨大作用,它能够节省资源、节约能源、无污染、产出效益高。

从产业特征上看,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制造业,其支柱产业大多与环境污染产业相联系,而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数字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是其主要特征,因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特征,而且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清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人口素质。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时常受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而使经济增长过程不稳定,并形成周期性经济波动。知识经济能够克服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使经济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核心,基于人口的要求,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人口素质的高低,人才的多少。因而,提高人口素质,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可持续发展为知识经济催生可持续发展它的持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几方面。

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21世纪全球性中心课题之一,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关系长期反思的结果,是人类走出困境,谋求永久生存和长期发展的科学战略,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也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合理、科学、有效的开采利用资源和能源,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然而所有这些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催生婆,促进知识经济的诞生。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一旦形成,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分配这一强大的基础上,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之后,大大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孕育与发展。因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效地使用能源,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生现场。为此,人类必须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这将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经济形态的变革。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的工业逐渐被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所取代,其结果使众多的国家从简单的资源经济向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过渡。

二、知识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知识经济要有充分开放的信息、流通、交换机制,要有公平、公正的社会评价及回报机制,知识经济呼唤法制经济,这并不排斥政府在宏观上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但政府不宜直接干预,不宜管得过死、过细,而应以投资、税收、金融政策等经济杠杆和经济、环境法规等法律手段来间接管理经济,决不能破坏国内大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并尽快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应强调一点的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否则市场环境的完善性将大打折扣。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配合。

经济持续发展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条件持续增长本来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即不以牺牲未来世代人利益来换取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或既顾眼前又顾将来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可选择的道路有二:外延型和内涵型发展。外延粗放增长方式必然是资源掠夺性的, 阻碍持续发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用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来增加产量,而用高消耗低产出来求增长,资源消耗系数极大。

发展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靠建立法制,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靠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应该因地制宜,该用高技术的用高技术,该用新技术的用新技术,也可高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重点解决污染大户和乡镇企业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开发,现在难于在大量产生污染物的大型企业中进行,也难于在乡镇企业中进行,多数大型企业致力于企业改革,无暇顾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开发,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根本不具备这种开发能力。因此有必要由国家管理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作中开发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并使之产品化,再应用于产生大量污染物的大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中。

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近年来,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不断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以期在经济时代的激烈角逐中占领战略制高点。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基础研究的高技术研究、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把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工作要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大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要促进科学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进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2]孙洪芬.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5,9:58-62

[3]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

经济发展持续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经济发展持续篇6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鼓励经济增长来体现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的数量,更追求提高效益、改善质量、减少废物、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进行清洁的生产和文明的消费。

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实现对我国来说显的更为重要而迫切。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状况严重,因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强烈。我们需要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思路和途径等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环境污染表现为酸雨、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很突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

二、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等。

三、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的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过于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还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是最为突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使经济的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管理创新。

二、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和资源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则是破解这些制约的好方法。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的流程;它的特征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保证制度建设,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的新能源开发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并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的方针和要求,同时表明了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配套建设。一方面必须将就业的问题放在最重要地位。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地发展,而就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政府还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低收入者,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的上涨冲击。所以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一定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更是为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而所需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推动力。未来人才的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能否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急需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条件,这样可以为广大的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还应该加大在失业保障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投入。

五、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以及现存世界经济的规则可以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达到反制约目的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之前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也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影响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在构建合理且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争取发挥建设性领导的作用。中国应以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为前提,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之上,提出他们可以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议题的实施方案。我们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的地位,真正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

经济发展持续篇7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演变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是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的林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10年,追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995年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一一琳业行动计划》、《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明确了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表明我国林业的战略性转移开始实施,2002年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具体的落实途径,2007年进行的现代林业建设,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林业经济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林业经济正处在第三阶段,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效襦。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我国的林业生产现在还普遍采用粗放密集型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原榭料浪费严重,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森林资源急剧下降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状况也令人堪忧,面积总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3%。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l/8。森林覆盖率只榴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同时,对自然树木的乱砍滥伐,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在巾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由于树木单一,易于死亡。我国的森林状况正处于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妨碍了林业经济的发胰。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产权和经营杈不清,企业不能自主经营等问题。政府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强,林业经济整体上是弱势经济,资金不足严重阻搿丁企业的创新改造能力。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还处在传统的体制中,缺乏自由竞争的意识。

三、对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林业发展遵循“调研出思路、思路带规划、规划带项目、项目促投资”工作规律,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有体制创新,才能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组建工作小组修改或补充相应的地方规定。加强林业规划项目管理,完善规划项目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储备和支持,完善林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向省、市林业厅申报争取项目,争取将林业项目纳入本地区项目规划;注重林业项目前期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保障,为林业项目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现有的林业资源主要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2.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国家拨款方式,鼓励国家及地方院、校、所及企业投入人才物力于林业及自然生态均衡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社会中间力量的院、校、所及民间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要积极主动地投人到这场人和自然和谐沟通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人类对自然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界自身破坏极限和修复极限的研究。可以寻求人类对大自然索求的极限。对这种自然规律和发生条件的研究,可以给林业经济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规定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人类发展的自我约束,顺应自然环境的进化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道路,实现人和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

3.加强政府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直以来,政府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作为保障。加强地方领导,除了引进外资项目外,在地方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给予高效经济林开发项目以奖代补。要花大力气,通过组织培训、引进能手等方式,促进提高林业实用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利用政策优势,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材料,通过建办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和高效产业示范途径,不断提高地方林业水平。

经济发展持续篇8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演变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是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的林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10年,追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995年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一一琳业行动计划》、《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明确了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表明我国林业的战略性转移开始实施,2002年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具体的落实途径,2007年进行的现代林业建设,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內涵更加丰富。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林业经济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林业经济正处在第三阶段,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效襦。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我国的林业生产现在还普遍采用粗放密集型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原榭料浪费严重,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森林资源急剧下降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状况也令人堪忧,面积总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3%。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l/8。森林覆盖率只榴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同时,对自然树木的乱砍滥伐,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在巾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由于树木单一,易于死亡。我国的森林状况正处于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妨碍了林业经济的发胰。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产权和经营杈不清,企业不能自主经营等问题。政府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强,林业经济整体上是弱势经济,资金不足严重阻搿丁企业的创新改造能力。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还处在传统的体制中,缺乏自由竞争的意识。 

三、对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林业发展遵循“调研出思路、思路带规划、规划带项目、项目促投资”工作规律,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有体制创新,才能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组建工作小组修改或补充相应的地方规定。加强林业规划项目管理,完善规划项目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储备和支持,完善林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向省、市林业厅申报争取项目,争取将林业项目纳入本地区项目规划;注重林业项目前期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保障,为林业项目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现有的林业资源主要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2.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国家拨款方式,鼓励国家及地方院、校、所及企业投入人才物力于林业及自然生态均衡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社会中间力量的院、校、所及民间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要积极主动地投人到这场人和自然和谐沟通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人类对自然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界自身破坏极限和修复极限的研究。可以寻求人类对大自然索求的极限。对这种自然规律和发生条件的研究,可以给林业经济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规定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人类发展的自我约束,顺应自然环境的进化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道路,实现人和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 

3.加强政府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直以来,政府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作为保障。加强地方领导,除了引进外资项目外,在地方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给予高效经济林开发项目以奖代补。要花大力气,通过组织培训、引进能手等方式,促进提高林业实用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利用政策优势,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材料,通过建办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和高效产业示范途径,不断提高地方林业水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