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8篇

时间:2023-10-10 10:35:51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1

关键词:颅脑外伤;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偏瘫、失语等为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作者收集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17~48岁,平均32.5岁,均为我院急诊科从受伤现场直接收治,以颅脑外伤在我科治疗者。受伤原因:车祸54例,坠落摔伤14例,打架斗殴10例。伤后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史,昏迷时间

1.2临床特点 78例患者均在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挫裂伤68例,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27例,脑内血肿8例。病灶主要位于额叶43例,颞叶12例,顶叶8例,枕叶3例。入院结合GCS评分、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按照颅脑外伤分型标准分型如下:轻型7例、中型37例和重型34例。

1.3 精神障碍类型 颅脑外伤后至出现精神障碍时间1~16d,平均3.1d,精神障碍病程5d~4个月,平均3~4w。其中6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精神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状35例,情感障碍41例,记忆障碍32例,其他8例。

1.4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14例给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板减压术,其余64例非手术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心理疏导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等;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盐酸氟西汀、氯丙咪嗪等:抗焦虑及催眠药:苯二氮草类、丁螺环酮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5例,好转8例,无效5例。

2.2 脑外伤严重程度分型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随着脑外伤的加重,精神障碍的分型以精神分裂症状和情感障碍为主,与记忆障碍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 P

2.3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类型关系比较 损伤部位在额叶、颞叶和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9 P

2.4 颅脑损伤性质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见表3。

3讨论

3.1 颅脑损伤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 颅脑外伤发病率较高,且部分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发病后容易并发精神障碍。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障碍的发生原因等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医学界普遍认为:脑损伤后后容易产生脑组织出血,从而造成周围区域水肿、坏死等,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使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大脑功能发生障碍,形成精神症状。同时,颅脑损伤后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细胞缺损、水肿等,造成患者精神状况紊乱[4]。

颅脑外伤后患者发病早期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意识障碍、狂躁等,这种症状和内源性情感障碍十分类似,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怒、行为冲动等。但是,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并不会表现出情感因素,同时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是否能够诱发潜在的精神疾病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5]。

3.2颅脑外伤的性质与精神障碍间的关系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类型相对比较多,且不同的类型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等关系密切。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病情相对比较严重,患者脑细胞缺血、缺氧严重,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不同的突出间的联系等出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功能。同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性质和患者表现出的精神障碍类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对缺血、缺盐耐受性比较差,患者发病后将会造成脑挫伤或血块等压迫神经组织,造成神经系统症状,这也是精神障碍的解剖基础。

3.3不同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关系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精神障碍和损伤的部位存在紧密的连续。从人体大脑结构角度来说:左额叶损伤和患者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右额叶损伤和患者记忆功能关系密切;同时,额叶损伤还与患者的人格、情感等有关。本次研究中,患者损伤部位均发生在额、颞叶区域,其可能和海马等边缘系统有关[6]。

3.4患者损伤性质和精神障碍类型关系 本次研究中,从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来说,患者主要以脑挫裂伤为主,由此看出:颅脑损伤的性质和精神障碍存在紧密联系。此外,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较差,患者发病后相应部位脑功能丧失或下降[7],患者除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外,也是引起精神障碍的基础。

3.5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如:颅脑损伤症状、狂躁症等。因此,患者发病后应加强其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存在手术指证者则应该加强手术治疗,及时清除血肿,并做好患者抗炎、止血等措施。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脱水、小剂量激素治疗等。同时,患者治疗时还应该加强其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病后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尤其是心理治疗后消除了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3.6 转归与预后 通常而言,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主,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将表现出意识障碍,生活恢复正常;而治疗预后较差者则表现为人格发生变化、精神病性症状等。

总之,脑损伤较其它外伤性疾病易出现精神问题,而精神患者为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6.

[3] 董凯,徐建波,颅脑外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77.

[4] 万海涛,徐涛,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早期精神障碍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7-49.

[5]陈谦学,袁先厚,边缘系统胶质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28(3):168-170.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2

【关键词】 癫痫; 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在癫痫基础上出现的一组以感知觉、情感活动、认知功能、精神运动等异常改变的继发性精神病,由于其发病的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异常发电所引发的癫痫,因此受累及部位及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症状,统计表明,约有1/3的癫痫患者伴有精神障碍症状[1]。本文对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治的8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断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既往存在癫痫发作病史,以精神病性症状为特征,病程持续,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过脑电图检及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3±18.7)岁,原发性癫痫67例(83.75%),继发性癫痫13例(16.25%),其中包括因颅脑损伤7例,脑炎5例,中毒性脑病1例。原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3例(79.1%),继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例(38.5%)。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癫痫临床表现分型 所有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47例(58.75%),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7.5%),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12.5%),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7例(21.25%)。

2.2 精神症状出现时间 精神症状出现距离癫痫发作最短者为4个月,最长者18年,以5年作为时间段进行统计,5年以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4例,6~10年内出现精神症状者15例,11~15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1例,16~20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0例。

2.3 脑电图及脑CT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中存在脑电图异常者71例(88.75%),以颞叶局限性痫性放电为特征者24例,局限性慢波26例,弥漫阵发性慢波21例,正常者9例(11.25%);CT扫描结果异常者55例(68.75%),未见异常者25例(31.25%)。

2.4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分型 癫痫性精神病47例(58.75%),癫痫性人格改变17例(21.25%),癫痫性情感障碍10例(12.5%),癫痫性痴呆6例(7.5%)。

2.5 治疗及疗效 所有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按照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显示结果有所区别,抗癫痫药物以卡马西平治疗为主者65例(81.25%),丙戊酸钠治疗为主者8例,苯妥英钠治疗为主者7例,抗精神病药物以氟哌啶醇治疗为主者56例,以奋乃静治疗为主者13例,以利培酮治疗为主者11例(13.75%%)。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出院结果评定痊愈者43例(53.75%),好转者17例(21.25%),进步者16例(20%),无效者4例(5%)。

3 讨论

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局灶性或广泛性异常放电所导致的脑部疾病,癫痫发作的患者有约1/3的伴有精神障碍的表现,这类与癫痫发作有相关性的精神疾病被称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由于癫痫发作时异常放电形式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因此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癫痫的异常放电相关假说较多,目前较为认可的学说包括细胞膜电位离子异常学说,以及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两种,其中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相对更容易接受,即认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谷氨酸等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γ-氨基丁酸等之间平衡紊乱,造成脑神经元活动异常,过度放电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

有研究认为癫痫发作同精神障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且癫痫病程长短、发作频率快慢、间歇期长短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造成脑缺氧的几率决定脑器质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出现属于继发过程,主要病变在于颞叶功能失调,该部位功能出现障碍后在早期及间歇期表现为癫痫发作,而后期则可以出现精神病性表现。尤其是颞叶边缘系统的神经元电活动紊乱,达到顶峰时可表现为痫性抽动,在发作间歇期神经元电活动继续紊乱,后期则对精神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发展为精神障碍。有研究发现癫痫患者脑电图以颞叶异常为主,存在颞叶、颞额、颞枕等部位局限性尖波、棘波,部分性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率较高,颞叶异常多见[4]。本研究中由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率达88.75%,以颞叶异常为主,同上述研究报道较一致。国内报道指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原发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约60%,本研究中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为58.75%,与上述报道基本符合。但对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是否都以颞叶癫痫为主导,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全身性强直痉挛发作为主者亦占有不低的比例[5],对以颞叶发作为主的观点形成了挑战,今后需要扩大样本深入探讨。有研究认为癫痫患者伴发的精神障碍同大脑优势半球的疾病有关,而非优势半球出现病变则与抑郁状态相关度较高。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在思维、情感、感知觉、行为、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同精神分裂症的某些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6],若未进行癫痫家族史调查或脑电图或CT检查,更不容易发现。既往有学者发现所治疗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首次发病时有65%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反映出该种精神障碍的复杂性、多样性及隐秘性[7]。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症状有明显特征性表现,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精神症状界定较难,且患者异常行为多具有突发突止特点,冲动型明显,动机不明,目的难料,不计后果,造成损伤或损失后往往感到后悔;多数患者情感反应良好,间歇期自知力较好,仅有少数可出现自知力缺失;此类患者病程表现不符合功能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脑电图及CT扫描表现可发现大多数异常;某些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人格改变,但占有比例相对较少,按照功能性精神障碍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并不能使症状有效缓解;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诊断时可进行参考[8]。另外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妄想、幻觉等思维感知症状可出现明显异常,故有学者认为将此类患者命名为癫痫妄想/幻觉综合征似乎更显准确,有研究发现在该类患者的精神症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包括冲动及攻击行为、关系妄想、易激惹、幻听和被害妄想,表明行为、思维异常在该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研究中癫痫性精神病分型以癫痫性精神病占有比例最大,其次为癫痫性人格改变,癫痫性情感障碍和癫痫性痴呆,与伍光辉等[9]的研究稍有不同。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应以抗癫痫药物治疗为基础,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可根据患者发作形式及病程特点不同进行个性化选择抗癫痫药物,在此基础上根据精神障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10]。其中卡马西平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对颞叶边缘系统进行选择性抑制,进而阻止该部位的异常电活动的发生,对于颞叶癫痫发作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效果,并可防止病程发展至后期精神障碍的出现。除抗癫痫药物外,应当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给予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本研究中给予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均可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基础上控制精神症状的出现。有研究表明,为控制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或采取加量方式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导致病情加重,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效果更确切有效。本研究中采用抗癫痫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取得较好疗效,其中痊愈者43例,占53.75%,好转者17例,占21.25%,进步者16例,占20%,无效者仅4例占5%。不过本研究中选择病例数量较少,且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未规则服药,是造成无效者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要继续扩大样本,严格按照治疗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的药物治疗,对药物敏感度较高,且未有情绪显著异常及行为改变过于明显者,因此未考虑应用电休克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若在今后出现此类对药物治疗无效,精神症状较显著如行为过激者可予以考虑。

总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症状表现同精神分裂症类似,在临床诊断中极易误诊,需要通过对其病程、家族史进行仔细询问,完善脑电图、脑CT检查方可确诊,治疗上应当注重以给予个体化抗癫痫药物为基础,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才能提高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冯志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1):56-57.

[2]高红军,孙毅,邓晓舫.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490,492.

[3]封正敏,刘波.精神分裂症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20):124-125.

[4]李玲.3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65-2166.

[5]陈强,黄国光,黄信荣.阿立哌唑合并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25-26.

[6]苏亚梅,刘铭涛.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误诊1例[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294-295.

[7]夏钦荣.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35-36.

[8]王焕林,高柏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及治疗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1(1):9.

[9]伍光辉,秦霞.癫痫性精神障碍70例临床分析[J].内科,2008,3(4):558-560.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3

【关键词】 利培酮;脑梗死;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认知障碍

脑梗死后精神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1],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脑梗死所致精神与认知障碍是由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恶化, 临床表现有:敌对、幻觉、妄想、谵妄及认知障碍等[2],正确有效的选择抗精神药物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探讨利培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及认知障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脑梗死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给予诊断。②精神障碍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③排除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排除癫痫持续状态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严重失语不能配合调查者;排除既往有精神病者。共入组62例, 其中男38例,女24例, 年龄48~89岁,平均67.6岁,入组者均完成2周的治疗与量表评定。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①脑梗死的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予以抗血小板, 降脂, 护脑等处理。②精神障碍的处理:予以利培酮治疗,剂量范围在1~5mg,采用逐步达到最小有效量。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1. 2. 2 评定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评定, 共评定2次,取平均分。以BPRS总分减分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75%为痊愈, 50%≤减分率

1. 2.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 P

3 讨论

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 由于器官功能衰退, 故对抗精神药物敏感性高而耐药性低,且易出现不良反应;加之许多抗精神药物有影响认知和睡眠的副作用[3]。因此, 如何选择抗精神药物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利培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 国内外研究证明,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且有改善认知作用, 故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之中[4,5]。BPRS是精神科应用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 该量表能较全面反映患者的精神状况, 故为大多数精神科工作者所接受。MMSE是最具有影响的认知功能筛查工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本研究采用BPRS及MMSE量表来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的疗效,发现经过两周的利培酮治疗, BPRS由治疗前的(57.08±5.30),下降至治疗后的(29.06±3.54), 前后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精神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而MMSE由治疗前的(14.85±2.82)上升至(21.60±4.68),认知功能亦得到明显提升。BPRS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4.2%.显效率为58.1%。以上结果说明利培酮不仅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且能改善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分析原因考虑:利培酮是一种5-HT2A和D2受体联合拮抗剂,它一方面阻断中脑边缘通路的D2受体而改善注意力与阳性症状,另一方面通过阻断中脑皮层通路和黑质纹状体的5-HT2A受体,增进前额叶皮质的D1受体功能和纹状体的D2受体功能,从而改善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3]。本研究发现利培酮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宏义,平二军.脑梗死伴精神障碍阳性症状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4(12):44:45.

[2] 高斌,代丽泽,何艳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9例临床特点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41-142.

[3] 孙双涛,赵汉清.精神类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3):189-192.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4

[关键词] 精神病;睡眠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022-02

The analyze of psychosis dyssomnia factor

HUANG Changhai

(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es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Leshan 61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ed, analysied of 120 patients admitted to psychiatric hospital combine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ages 35 to 45 years old,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e unemployed were 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to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leep disorder patients was the main factor related to excitement, fear, restlessness, nervousness, anxiety and other factors;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 Sleep disorders; Factors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兴奋、幻视、幻听、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80例,年龄30~60岁,平均(36.6±13.2)岁。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等资料。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

1.3.2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1.3.3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情况。

1.3.4 观察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项目进行评价,各项积分相加即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需要5~10 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见表1。女性比例、年龄35~45岁、初中文化、无业均在一般资料中比例较高。

2.2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见表2。以入睡困难临床表现高于睡眠表浅。

2.3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情况

见表3。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

2.4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精神病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10.2±3.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6.8±4.0)分,P

3 讨论

睡眠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和能力,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是恢复脑部疲劳的最有效方法[2-3]。精神病患者脑部疲劳较严重,其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可造成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猜疑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5]。严重者可致精神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6]。通过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探讨,为更好地治疗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女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比例,年龄多分布在35~45岁,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在此年龄多是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承受者,由于其较男性接触外界环境相对较小,降低了不良情绪的宣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无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及离婚或丧偶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从侧面进一步反映出社会压力是睡眠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患者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是入睡困难患者,可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本组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临床应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研究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患者通过治疗后睡眠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雷舜英,孔祥锋,付美艳.利培酮联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J].新疆医学,2009,1(5):76-78.

[2]毕波.睡眠障碍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9):4-5.

[3]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11.

[4]蒋安杰,裴正斌.急性脑卒中病灶发生部位与患者的睡眠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0-81.

[5]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治疗的有效性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精神障碍平均好转时间为(4.5±2.7)d,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患者精神症平均好转时间为(2.3±1.2)d,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概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性精神障碍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较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重视及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反应性精神障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与日俱增。老年患者由于各种脏器功能及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髋部骨折后合并反应性精神障碍概率不断提高,传统的一般性支持治疗常导致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随着对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抗精神病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所接受采用[1]。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纳入的患者均为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的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其中男75例,女34例;年龄65~94岁,平均(77.0±9.9)岁;住院时间10~30d,平均(22.0±7.3)d;其中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81例,包括高血压心脏病52例、糖尿病34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冠心病或陈旧性心梗10例、心律失常8例,其他内科疾病14例;受过教育91例,未受过教育18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临床表现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第一次CAM评价及诊断,并同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怀疑为反应性精神障碍者即刻行头颅CT或MRI,并请神经内、外科会诊,排除颅内急性器质性病变进行确诊。以后每日进行常规评价及诊断。纳入标准:(1)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本次无颅脑损伤,近期无脑血管意外,无精神药物使用史者;(2)CAM量表具备第一、二项和/或第三、第四项;(3)MMSE评分小于23分,即认为有认识功能障碍。本组共纳入109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长短不一,1~7d后开始出现轻重不等的精神障碍,最短为伤后6h,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过度兴奋型64例,临床上逐渐出现烦躁、谵妄,定向障碍(时间、地点、人物等),言语不连贯,答非所问,睡眠节律紊乱等,甚至出现攻击(分不清床边人群、恶语及殴打他人、拆除治疗装置等)。抑郁型28例,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淡漠,不与人交谈,盲目刻板。混合型17例,表现为兴奋与抑郁交替存在。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立即完善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吸氧,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避免伤及他人或自伤。由于患者年龄偏大,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老年人又常有孤独固执、情绪变化无常等特点,应多给予同情和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对其家属进行宣教,以取得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在患者与家属人际关系欠佳时。还要保证患者有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痛药物强痛定(东北制药集团生产;盐酸布桂嗪注射液;2ml∶100mg/支)、杜冷丁(湖北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盐酸哌替啶注射液;2ml∶100mg/支);预防脂肪栓塞用药,如地塞米松(河南遂成药业生产;1ml∶5mg/支)、低分子右旋糖苷(四川科伦药业生产,500ml∶30g/瓶)等。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加重疼痛,非需急诊手术治疗的推迟手术,需急诊手术者,尽可能采用臂丛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完全止痛的基础上,静脉辅以镇静类药物,避免使用全麻,以防全麻药物对脑作用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

1.3.2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精神类药物。在精神障碍急性发作期,对焦虑与癔症者,先予以肌注安定(湖北华中药业生产,规格:10mg/支)10~20mg;肌注难立即起效者,予以静推安定10mg,或采用冬眠疗法。急性期处理过后,夜里难以入眠者,口服安定无效时,予以其他抗精神病类镇静药物,如氯丙嗪(上海禾丰制药生产;1ml∶25mg/支)、氟哌啶醇(湖南洞庭药业生产;1ml∶5mg/支)等。抑郁症患者给予奥氮平(江苏连云港豪药业生产,5mg/片)治疗及加强心理治疗。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精神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精神症状消失;好转: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偶有错觉及幻觉、思维不连贯、多眠或失眠;无效:精神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或患者死于并发症。观察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原有基础疾病上有无新的并发症发生,如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试验组需观察有无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精神类药物所致毒副作用。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特征及预后特点本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确诊认知障碍32例,术后1周内出现认知障碍77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对照组及试验组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其余患者均于3~10d精神症状出现好转,1~3周后全部治愈。出院后经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精神状态维持良好无复发迹象,无精神症状残留,表明患者精神障碍为一过性。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减少,出院后3月MMSE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常表现为一种可逆的急性精神紊乱,包括意识、认识、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紊乱,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1-2]。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有时变化很快,甚至会在1h内迅速恶化,常导致其他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等[3]。目前不论是精神医学还是创伤医学都对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这一边缘现象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治疗,治疗存在明显缺陷,亟需重视与改进[4-6]。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及家属因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精神性疾病讳莫如深,可能会否认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拒绝使用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对照组的部分患者及家属即存在此种现象。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导致医师对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精神药物容易造成老年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能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等一系列问题),以至于部分医师在反应性精神障碍治疗上倾向仅予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而避免使用精神类药物[7]。在本研究中,虽然试验组中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身体疾病,但均未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且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议对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反应性精神障碍确切病因现在仍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包括躯体创伤所致精神创伤,因此在临床工作应尽量消除或避免人为产生的诱发因素。如在本组治疗上,局部麻醉时使用小剂量利多卡因(<3ml)即可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以及使用复合氨基酸进行支持治疗时亦易诱发精神障碍,而此类因素尚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证实,并需多学科协作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8]。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影响患者负重及行走功能,在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方面有其特殊性。髋部骨折后要求特殊,需要暂时固定,如皮牵引、肢体活动受限、术后伤口局部软组织紧张及痉挛致疼痛并伴随焦虑,长期卧床、生活依赖,患者遭受畸形和丧失功能的威胁,心理应激强烈,以致个体不能承受和难以应付[9]。且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易引起低氧血症;糖尿病导致代谢紊乱。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骨折后认知障碍发病率增高[10-11]。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6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脊柱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抑郁型8侧。

1. 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焦虑与癔症型患者,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但无休克、高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厌食,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对旁人问话漠然,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 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7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术后;外伤性精神障碍??

the clinical analyses of 200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fter surger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zhao gang, wang peng, sun huai-yu,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ie fa coal company hospital, liaoning 112700,china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21?

作者单位:112700辽宁省调兵山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the pro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by 200 cases clinical data analy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craniotomy appear mental disorder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prognosis. results 69 cases were simple injury of frontal lobe, 65 cases simple injury of temporal lobe, 56 cases were of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10 cases were merge hypothalamus, 124 cases were of left hemisphere, 76 cases were of right hemisphere. followup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141 cases of recovery, 29 caes of significantly improved, 24 cases were of improved, 6 cases were of invalid.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were closely related. they damaged the brain of spiritual center and prognosis good by a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craniotomy;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

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与有脑叶的损伤部位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严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其治疗结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1]。本文通过对200例因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的关系,了解外伤性精神障碍的愈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0例患者为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因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2~76岁,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每位患者精神障碍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情感障碍:情绪不稳,易怒,易哭,喜怒无常,无端争吵,欣快,淡漠,情感丧失,反应迟钝;②性格改变:脾气暴躁,不听劝说,不配合诊治,不礼貌,强词夺理;③智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差或丧失,劳动力低,自知力不能,智能障碍,痴呆;④精神分裂:妄想,幻听,幻嗅,幻视。颅脑损伤病理类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45例、脑内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凹陷骨折并脑挫裂伤14例、广泛脑挫裂伤血肿量较小(<10 ml)16例。致伤类型:交通事故82例、打击伤54例、摔伤28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15例。?

1.2 方法?

1.2.1 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四类;①情感障碍;②性格改变;③智能障碍;④精神分裂。?

1.2.2 根据术前术后头ct影像及术中所见确定脑叶具体损伤部位?

1.2.3 逐一统计确定 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 ?

1.2.4 治疗方法 200例患者均行综合治疗:①积极处理原发病:抗炎,止血,防脑水肿,降颅内压,活化脑细胞,改善微循环,抗癫痫,支持,对症,防并发症治疗。对迟发颅内血肿、积液具备手术指征的可再行手术;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精神症状较重者早期亚低温冬眠3~7 d,必要时用冬眠1号;对精神症状不十分重患者常规口服或鼻饲管注入氯丙嗪,每天25~200 mg,分次口服,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随时调整药量及用药时间,必要辅助间断静推或静点地西泮、氯硝、西泮或奋乃静;对精神障碍较轻患者单纯口服小剂量氯丙嗪;③颅脑损伤稳定意识清楚,精神症状较轻患者进行心理治疗?[2-5]。 ?

1.2.5 愈后评定标准[6] 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按照who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即精神症状完全消失;②显著好转即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③好转即精神症状部分消失;④无效。?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本组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分为情感障碍,性格改变,智能障碍,精神分裂4种,其中以情感障碍及性格改变为多占74.5%;脑损伤均位于幕上,以额、颞叶为主占95.0%;左侧半球损伤占62.0%。人脑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枢主要位于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7-9]。大部分额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双额叶病变精神症状更明显,额叶凸面受损患者常表现情感呆板,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均漠不关心,智能低下,无欲状态,严重者尿便不能自理,额叶眶面受损患者常有人格改变。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仅次于额叶,除人格改变,记忆力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外,常伴有幻听,幻嗅,幻视。边缘系统是围绕脑干,基底节和胼胝体的一些精神结构组成,它受损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记忆力差,痴呆,嗜睡,抑郁及人格改变。本组200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均为外伤导致上述功能区原发或继发性损害。由此可见,精神障碍的出现与脑叶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由于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此情况,特别对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没有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及行为表现,早期忽视了精神障碍,使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精神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些演变成慢性精神障碍,治疗困难。因此,对有精神障碍患者应有预见性[9-1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采取综合治疗。精神障碍均为颅脑器质性损伤所致,首先必须积极处理原发伤,防继发性脑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抗精神症状药物,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随时调整用药,待精神症状控制后,酌情减量,不可突然停药,以免精神障碍出现反跳,同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及时应用护肝及利尿药,对于顽固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待颅脑损伤稳定后,可转精神病院系统治疗,对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引起医生的注意和理解,而对于神经系统无明显损害的患者易被医生忽视,但他们经常有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无欲状态,特别有些神经型非常敏感的患者,加之对社会和心理因素反应强烈时,更容易造成久治不愈,因此对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心理治疗,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12]。本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治愈率为70.5%,有效率97.0%,可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只要临床医师足够重视,并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必将取得良好的疗效。 ?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311.?

[2] 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1-62.?

[3]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275-276.?

[4] 张延平.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4-176.?

[5] 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6] 黄永辉.59例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报,2009,2:211-212.?

[7] 于永.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76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5,14:1546-1547.?

[8] 刘乐,刘晓玲,刘晓峰,等.急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8,10:301-302.[9] 李晓春,许旭忠.脑外伤早期精神障碍34例临床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6.?

[10] max je.the phenomeuology of peronality change dueto traumaticbr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y clin lvemosci,2001,13(2):161. ?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篇8

[关键词] 精神病;受助人员;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26-02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和外来人口增多,城市中流浪无主精神障碍者(指找不到家人的精神患者)越来越多,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我院为民政精神病院,负责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由政府职能部门送入我院。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而又危险的群体,也是最需要社会特别关爱的对象。现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与同期在我院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150例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176例,其中,男72例,女104例,其中以无名氏住院102例;年龄11~84岁,多数年龄不详,从相貌判断多数为青壮年;来源:绝大多数为外地人,其中,市救助站送来112例,公安民警送来47例,120急救中心送来17例;病种:17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精神分裂症59例(33.5%),器质性精神障碍18例(10.2%),精神发育迟滞22例(12.5%),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0例(5.7%),待分类的精神病64例(36.4%),其他3例(1.7%);转归:146例身源查清回原籍,30例未愈的无法查清原籍,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

1.2 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资料

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150例,其中,男62例,女88例,年龄19~62岁,平均(42.79±13.68)岁。150例均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病种:精神分裂症116例(73.3%),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4%),精神发育迟滞3例(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8例(5.3%),其他17例(11.3%)。绝大多数属本地人,基本由家属将患者送入院,只有9例在公安民警的协助下,均由家属接患者出院。

1.3 研究方法

使用自制表格对我院176例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与150例我院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自制表格的内容包括主诉、查体、精神检查情况、诊断、用药、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好转时间等。采用统计数据及统计表格进行临床分析。分别见表1~3。

1.4 治疗方法

在用药上,流浪组以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非流浪组以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2 结果

2.1精神症状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以行为障碍为主,占72.7%,而认知障碍占52.8%;一般入院精神患者则是以认识和行为的双重障碍为主,分别占64.7%和52.0%。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在阳性症状、行为症状方面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辅助检查

流浪组与一般住院组的在血常规、尿常规、血钾、肝功、肾功方面两者存在高度的显著性差异(P

2.3 疗效

流浪组在显著好转和治疗时间上与一般住院组有显著性差异(P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无监护人,主诉、现病史等无法掌握,常常缺乏医学诊断所需的资料。与非流浪患者相比,流浪组一是缺乏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等[1];二是缺乏既往资料,包括性格特征、学习情况、人际交往、劳动和工作情况以及既往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诊治情况等[1]。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难度,本研究中待分类的精神病占36.4%。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属于外省市人,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居多,语言沟通带来诸多不便,在精神检查时往往十分费力,在病历书写上存在很大困难,往往存在缺项、病历不全等问题[2]。这就要求精神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细心观察患者的面色、身材、衣着、动作、精神状态等,为正确诊断提供初步印象;通过认真询问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思维变化,对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本研究中,流浪组分裂症发病率低于一般住院患者,这可能与流浪组中待分类的精神病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关。

在本研究中,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以行为障碍为主,多伴有皮肤软组织损伤和冻伤,与国内杜全新[7]的相关报道一致。阳性症状突出,病情较严重,生活自理差,与国外相关报道一致[3]。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有血常规、尿常规、K+、肝肾功能与非流浪组有显著性差异,62.5%合并躯体疾病,远高于非流浪组,与Lamdam、RM等[4]和陈贻华[5]相关报道一致。这可能与流浪无主精神病障碍患者病情严重、自我保护意识差、也容易自伤伤人,伴有营养不良、外伤、皮肤病及慢性躯体疾病有关[3]。这就更增加了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费用高,医院负担重。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高,精神病情严重,且多合并躯体疾病,并且比一般住院组明显增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流浪人员中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高[3]。流浪组与非流浪组在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流浪组在诊断上的难度,而相应的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程。多数患者是在治疗好转后才通过患者本人及家属、相关部门了解病史做出最后诊断的。

我院救助人员一般都在病情好转能说出家庭住址后就由市救助站送回原籍或由家属接回,对于一些疗程长的疾病,返回后很难保证继续进行系统有效的治疗,复发的机率明显加大;他们出院后治疗监护无法保障,可能继续在社会上流浪,形成新的危险因素[6],从而出现同一个患者会被多次救助的现象,不仅劳民伤财,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笔者认为,对这类患者的救治能否在疾病进入维持治疗时再送回原籍,或送回原籍后确保患者在相应专科医院得到进一步诊治,了解相关病史后对待分类的精神病予以确诊,以便进行系统治疗。总之要尽可能地避免中断治疗,避免前期治疗的效果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侧重点不再是送回原籍,而要侧重后期的治疗工作,监护人加强看管,杜绝再次流浪。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精神患者是一个特殊而又危险的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流浪人员得到长期系统的治疗,减少再次流浪,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易军.盲流人员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51.

[2]卫雪兴,杨健身,李晋文,等.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人41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0-741.

[3]Greifenhagen A, Fichter M. Psychiatric homelessness research “psycho pathology of the vagrnant”to “homeless mentally ill”[J]. Nervenarzt, 1996, 67(11):905-910.

[4]Lamolan RM, Ramchandani D, Schindler BA.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on a general hospital consulation-liaison service. Their needs and management[J].Psychosomatics,1997,38(5):472-477.

[5]陈贻华,胡季明.对113例流浪精神病人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8(5):555-557.

[6]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入院原因及躯体合并症状及其治疗效果配以及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6-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