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6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1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错误;成因;对策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在历年中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单看2013-201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中涉及到方程式间接或直接的分值分别为17,15,1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严重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诊断出错误并寻找到成因,并能找到相关对策,就解决了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

1 常见错误类型

1.1化学式书写错误。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原理理解错误,如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写成Fe2O3,二是在书写错误的化学式,如Na2CO3错写成NaCO3,Cu(NO3)2错写成CuNO3等等。

1.2化学方程式“假配平”。学生对配平很重视,但是往往由于失误而导致没有真正配平。比如相对掌握较好的酸碱中和反应中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常会将2丢失。如:Ca(OH)+2HCl= CaCl2+H2O

又如以酒精燃烧为例的碳氢化合物的燃烧,氧气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经常会将3错写成2,即C2H5OH+2O2=点燃2CO2+3H2O

1.3漏写或错写化学反应的条件。在学习之初,学生区分不清楚“燃烧”和“点燃”,“加热”和“高温”,想当然的想写哪个写哪个,不考虑实际情况;初三下学期进入酸碱盐的学习,好多反应条件为常温,通常省略不写,导致学生养成不写条件的习惯。进入总复习,各种习题的出现,出现陌生条件应对不自如,条件经常不写或错写。

1.4漏标或错标气体和沉淀符号,即向上向下箭头。在学习这一部分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漏标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气体的检验。错标的像工业炼铁原理,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也出现气体,如何标注有些混淆。

2 错误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错误,我做了相关调查,归因如下:

2.1化学用语基础差。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重要的化学用语,前两者是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的基础,任何一环有问题,都会造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前功尽弃。

2.2书写步骤不严谨。书写方程式不按规范步骤来,导致漏写条件,漏标上下标;最后缺失检查一步,导致假配平。

2.3解读和应用信息题的能力差。现在中考题给予的信息题很多,学生缺乏解题经验;第二是中考中涉及到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

2.4学生习惯的影响。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丢三落四等习惯,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具大的影响。

3 对策

针对错误及错误原因的分析,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对策的应用。

3.1 遵守规则,规范书写。在化学方程式学习时,对学生要始终强调书写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次要规范要求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五查,认真落实每个步骤,尤其是最后一步查,必须做到三查,即查化学式,查条件上下标,查配平。在学生配平步骤中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配平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归一法等。当要记住配平有法,但无定法。

3.2 重视实验,加深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比教师说教强。利用实验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点。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很多,但有近一半可以由化学实验得出。化学实验可以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理解记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考中信息题多数和初高中知识衔接有关,所以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适当衔接。如讲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可以将钠与水的反应引入,进而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及特殊要求,借助实验现象,可以将原理理解的明明白白。铝是高中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在初中它的重要考点主要是抗腐蚀性。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中招考题上也有涉及,一个小小铝质易拉罐很容易帮我们解决问题。

3.3注重总结,提升应用。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特点,将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中复分解反应类型之多,若能条理清楚,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PK赛,有个人展示,有小组合作,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从对手身上反观自己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小组竞赛结束,每次上课前的课前小练,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书写化学方程式;单元后的总结小练,不同阶段的阶段练习,使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找准学生化学方程式书写困难的成因,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相关对策的应用,潜移默化,强化记忆,注意及时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扎实基础。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讲评课 “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做题。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让他们对对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统计。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统计的方便,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级: 人数: 试卷名称: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分析。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答题困难了。

4.定点。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因其重要,须多强调,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其难懂,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制定《权利法案》②颁布《人权宣言》③发表《独立宣言》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告知学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启蒙运动,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 )

A.了罗曼诺夫王朝

B.了农奴制度

C.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 中职教学 历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深入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原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大多沿用“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项目教学是国外课堂教学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项目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合作分享的个性心理特征,@正是中职课程改革别强调的能力和品质。

项目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比较普遍,但在文化课教学中则很少运用。现中职历史教材一般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两个学期实施教学。两册教材共安排101个课时的内容,其中《中国历史》安排61课时,《世界历史》安排40课时。按每周授课2课时计算,以每学年36周计算共72个课时,无法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两册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所学过的《社会》教材有很多雷同,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上课,势必给学生有“炒冷饭”的感觉,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历史课堂气氛整体比较沉闷。

一、项目教学的具体步骤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与合作能力。其流程一般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制作成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步骤。

1.选择项目

根据历史教材及教学要求确定历史项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项目教学主题。根据教材特点及中职学生情况,可选取家乡、名人、事件、城市、朝代、国家等主题作为学生探究学习。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者,教师是教练员。学生为主体是项目教学前提和实施关键,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可以开展“家乡历史”项目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从家乡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著名人物、重要事件、文化艺术、著名景点、家乡美食等七个方面准备相关资料。如学生没有项目学习经验,教师可给学生演示一些成功项目范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项目内容、项目范例、技能培训,学生的工作是选择项目。

2.制订计划

项目确定后要及时组建项目教学团队,团队组建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这样有利于团队竞争和活动开展,一般每个团队4~6人。团队组建完毕后,团队成员针对项目内容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制订计划有利于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开展项目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整个项目教学的引导、调节和评价。因教学条件限制和项目特点,一般提前两周布置项目教学主题和项目要求,学生才能按时完成制订计划和活动探究。

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项目评价标准、规划项目评价,学生的工作是组建项目团队、项目活动计划。

3.活动探究

探究学习是项目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和项目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岗位职业能力。团队成员分享交流探究感悟,完善项目计划,制作项目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实施探究活动给予进行指导,对学生探究活动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例如,学生为完成“家乡历史”项目探究活动,通过读书学习、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寻访家乡名人、寻找历史古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而且在体验中还可以进一步感受家乡、进而更热爱家乡。

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监督、引导、评价,学生的工作是信息加工、形成方案。

4.制作成果

项目成果是项目教学的直接体现,是评价项目教学的重要依据。团队充分发挥潜能和智慧,运用知识和技能共同创作项目成果。成果形式不定,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视频、图画、微电影、PPT、网页、LOGO、情景剧或实物等。“望梅止渴”“桃园结义”等历史故事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同时在项目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指导、检查,学生的工作是制作项目成果。

5.成果交流

项目成果完成之后,教师搭设交流平台,让学生有相互交流学习机会,分享成果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经验。交流形式有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毕业设计等。各团队通过各种形式演示该组的作品,讲解设计思想分享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成果展示必须团队共同完成,注重改革创新,教师帮助学习小组找出该次项目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搭建平台,学生的工作是展示成果。

6.活动评价

传统评价以卷面考试为主,形式单调,方法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只有从多元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从作业质量、团队表现、演讲成绩、考试成绩、成果质量等方面予以评价,实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用班际、组际、组内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例如,把项目成果上传网络,通过点击量、下载数来评价项目成果质量。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的工作是组织、反馈,学生的工作是自我评价、评价同伴。

二、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模式发生彻底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地位被颠覆,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增加,学生变成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和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实践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项目教学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就笔者学校实施项目教学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有97.8%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能激发求知欲;有95.6%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能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有98.9%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可以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2015年1月笔者学校组织教师满意度调查,实施项目教学任课教师以综合得分24.8分名列调查班级13位教师中的第二名;2014年学校团委组织演讲比赛,项目教学实验班4位学生获奖,获奖人数占该专业获奖人数80%,占年级获奖人数44.5%,占全体获奖人数26.7%;2016年6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综合能力测试,采用项目教学班级轻松过关,测试用时比采用传统教学班级快19分钟。

而且任课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中获得的成就感增多,职业幸福感比普通任课教师明显提高。可见,实施项目教学成效显著。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作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前的梳理、归纳,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高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之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应用其中,帮助教师更好的展开初中历史的教学。

一、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其在课前的备课中,会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进而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给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并且可以将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看似这种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握全场,学生只是在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都没有得到锻炼。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点在于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进行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演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空间,学生成为了学习主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升效果。

二、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看似给以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的教学时间有所减少,但是就实际情况观察,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一定的提升效果,具体而言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在教学的过程控制上,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所遵从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教学之前会通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放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对一些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对知识点进行纵向上的联系思考以及横向上的对比分析,最后还会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和探讨,这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其二为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教和学的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将诸多教学模式进行了融合,更多的学生自主探讨时间对学生的思维锻炼也有着十分明显得效果;其三为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例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得到一张北京人的信息表格和空白的山顶洞人表格,再让学生对空白表格进行填写,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事件,懂得多少历史演变,而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对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习惯,学习习惯是教学根本目的,也必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首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难以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会在课堂中将知识点嚼烂,然后教授于学生,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教学效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其弊端在于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对任何知识都是等着教师说自己不会去主动思考。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在于放手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会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的将洋务运动的发动原因、过程和结果阐述一遍,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去探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同时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去思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自主探讨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让学生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自主探讨,可以通过连续提出问题的模式,让学生的思路发散但是又有一个框架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序言里面提到了一处残迹,你们知道这一处残迹在哪里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寻找;然后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在哪一场战争中损坏的吗?”然后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教师在提出问题“这次战争侵略者犯下了那些罪行?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通过这样一些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思索,而连续的问题又紧紧的围绕教学中心,这对培养学生的注重细节,突出中心的学习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案教学方式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而导学案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总体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2):112

[2]钮亚军.中学历史课堂中学案教学的运用――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10(02):10-12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5

[关键词]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现;历史演进

[作者简介]陈德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13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17―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凝炼,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一、从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历史演进,逐步深化了发展的内涵,形成了全面进步的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现代化,由浅人深、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建国初期,我们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1957年,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初,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初,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了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由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相对于单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而言,“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有大幅度拓展。但是四个现代化仍然停留于现代化的物质层面,未能体现现代化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受“”的冲击,大大延缓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进行了再认识和再思考,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据此,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实现了我国发展战略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目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五大上,他进一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是其基本要求和原则。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高度凝炼和提升的结果,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目标与内涵由实践检验、不断演进的历史必然。

二、从建国初的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历史演进,逐步深化了发展的目的,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战略部署是实现发展的具体规划,战略部署的制定及其实施,其目的在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对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如何发展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人深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建国后,提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他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上世纪60年代,初步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为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同时,冷静思考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强调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据此,党中央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之家”的发展目标。根据邓小平的小康思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实现小康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说:“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同年,党的十三大吸收这一思想,提出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步骤。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正式形成。“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列入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明确的质和量的指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开始明确社会主义发展的要义,是一个质的飞跃。

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在党的十五大上,把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分成三个阶段,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秉承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成果共享、全面深化发展的目的。它们不仅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把人的居住环境良好、人的精神愉悦、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发展的目的,纳人每一战略步骤的发展之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发展战略步骤、发展之要义进行了提升和总结,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概括了发展战略步骤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质的飞跃。

三、从建国初的重工业,到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战略重点的历史演进,逐步明确了发展的要求,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战略重点作为发展战略措施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战略目标的实现。上世纪50年代初,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战略重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长远看,重工业的片面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势必造成农、轻、重比例的失调,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于是,吸取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的教训,提出“工农业并举”。他指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但后来解释“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等方面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设计我国发展战略时,确定了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邓小平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能源和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就要加强我国基础工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从长远来看,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三个战略重点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我国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在解决温饱后快速向小康迈进;我国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压力有所缓解;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得到一定程度开发,国民经济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解决经济发展中诸如结构矛盾、效益偏低等深层次矛盾,在邓小平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思想的指导下,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指出,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思路就是:一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

综观我国发展战略重点的历史演进,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党和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人民求富求强的急切愿望,但却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三个重点的确立,虽然部分解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改善的突出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粗放型增长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战略重点,从而逐步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理念纳入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四、从改革开放以前的均衡发展,到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途径的历史演进,逐步明确了发展的原则,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战略途径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始终是其灵魂和主线,这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国初,从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沿海和内地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矛盾和国防安全考虑出发,我国强调内地和“三线”建设,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以中西部为主的内陆地区。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我国政府采取向内地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加快重工业的发展,符合通过发展重工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指导方针。但这种均衡式发展的战略途径,虽然缩小了内地和沿海区域经济差距,但却以牺牲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6

关键词:数学;后进生;数学成绩;数学知识;高考复习

二十多年来本人一直从事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中等、后进生的数学成绩进行了研究。

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多个方面:(1)从升入高中开始,没有认真地学习过,脑海中对数学知识一片空白。(2)升入高中后曾经一度地努力学习过,由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及教学进度远快于初中讲课进度,因此在学习方面出现了应接不暇,顾此失彼,造成了数学成绩的不理想。(3)升入高中后,一直努力地学习,尽管成绩不理想,但由于其他原因(例如体育训练、美术集训等)中途停止了一段时间的文化学习,造成了数学知识的大量遗忘,脑海中出现了临时的空白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经多年实践,渐渐摸出一条经验,在高考前的一百天内做好充分的准备,按照一定的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复习,使中等、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串联

以上各种差因,离不开对书本知识了解的甚少,掌握不扎实,或遗忘的较多。因此串书本势在必行,但这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而且时间也不允许。这段时间历经大约一个月左右。这种做法无论对艺体生还是对数学较差的文化生来说都是很必要的。课本是做基础题的前提,本人称这个阶段为“特殊生的第一轮高考复习”。

二、强化基础题训练,主抓选择、填空以及简单的解答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中数学考什么,哪些题,哪种类型的题要拿到分,大约多少分。这样主抓填空和选择题成了必要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个过程很复杂,它相当于正常生的第一轮总复习。这个阶段要历时三十至四十天,教师要讲练结合,加强辅导,及时查漏补缺,而且学生要积极响应,积极认真地配合。本人将这段时期称为“特殊生的第二轮复习”。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7

【关键词】六步 高效 探究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4-01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一些历史课堂只追求花架子、不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错误做法仍然流行,笔者认为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就迫在眉睫了。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收效甚丰。下面,笔者就本教学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探究性学习,它首先强调要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教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节时,上课伊始就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片段,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

第二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状态,学生或静或动,或思或写,都是在独立自主的研究文本,或根据教师提示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很有道理,所以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提倡“小组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相互帮助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小组的划分上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方便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也可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小组捆绑式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互助要注重组织教学问题,“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管理的艺术。教师不要做旁观者,也要到薄弱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要发挥组长的作用,除组织学习外,还要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要真正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师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四步:交流释疑。这一阶段,主要是全班互相交流展示,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先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然后,全班同学自由讨论。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思路、表达。

第五步:检测拓展。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试题按能力层次编制,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笔者常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主要形式有:选择、列举、填图、历史人名猜谜、材料分析等。如果把习题拓展,制成检测游戏软件,边玩边练,就会寓教于乐,既轻松又快乐,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六步:总结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整合、拓展,体验收获,反思提高;布置课后预习与作业任务布置(练案),延伸课堂。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这样,不仅学生提升了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有些问题是预先想不到的,所以把预设与课堂生成结合起来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适时地运用课件、幻灯、音响、投影仪等媒体,传授历史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新情景中产生历史审美的享受和获取历史知识,取得动静相交、难易相替、把握节奏、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释疑——检测拓展——将总结提升”“六步教学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中继续研究和实验,继续提炼和升华,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科学、更简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王敏勤,《中国教师报》,2009年12月30日)

[3]《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钱宏达,江苏省启东中学)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篇8

关键词:举重训练 教学方法 步骤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50-01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举重训练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环节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对运动员体质增强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还承担着向社会和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举重人才的重担。在我国举重项目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力量和形体的追求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得到提升的。在传统的举重训练过程中,教练采取的方式相对单一,形式对于运动员来说也相对枯燥,这将严重的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效率[1]。针对这种情况,有效的进行举重训练教学方式的指导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就将围绕举重训练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展开研究,以期对举重运动的开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一、举重运动训练的教学要求和目的

举重在我国一直占据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开始人们就借助石块会使金属的力量,将其相应的固定并进行自身力量的提升或锻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正规的竞技形式。并且在多年的演变中,现代举重逐渐凭借着自身的特征,在世界的竞技体育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举重的形式比较简单,运动员需要双手将目标重量的杠铃举起并超过头顶,维持三秒,即为完成了一次举重运动。其中杠铃的重量就是最终运动员的举重成绩。但是举重训练相对来说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需要通过通过多种训练形式对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进行提升,从而帮助其提升力量,增加举重重量。其中在进行举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在思想上对举重工作进行重视[2]。其次则是采用更为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最后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多为运动员提供理论教育,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举重的主要教学步骤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举重训练不仅要对某一环节后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对教学的系统性引起重视。从整体教学上来说,还需要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制定相对应教学目标,从而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提升。

1.采用分解教学的方式对动作技术进行掌握

在对每个动作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动作结构,从而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尤其是在对举重动作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教练应该采用分解教学的方法,在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将动作进行示范性讲解,让运动员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并适当的加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能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对动作进行了解,建立起对举重的基本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泛化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余的动作,同时在动作的连接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影响举重动作的连贯性[3]。

2.负重改进动作

当举重逐渐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运动员的基本动作也已经逐渐变得成熟,但是对于很多细节性的动作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因此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负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运用轻重量的杠铃对教学动作进行练习,并对某一动作要进行有目的性的侧重,对训练的质量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提升举重动作的质量,将之前出现的错误动作或是多余动作进行消除。并且在对轻重量杠铃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运动员还需要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是环节上,通过运用这种方式,将动作进行重点改进[4]。

3.全面提升举重重量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训练,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动作巩固练习工作,从而对举重的成绩进行有效提升。但是,虽然在重量上将杠铃进行了提升,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动作,不可以因为重量的提升对动作的正确性或是精准度造成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或是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将重量进行加重,同时还需要教练通过采用有效地教学方式将动作进行更有效的训练和示范,从而帮助运动员展开更有效的练习,为动作的成型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练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对其错误动作进行有效更正,有针对性的对其动作进行指导。关注细节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从而掌握更加准确的动作要领,为今后运动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5]。

三、举重步骤的问题分析

在进行举重的实际过程中,步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整个举重成绩和结果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练更应该将举重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让运动员认识到步骤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举重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问题,将举重事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在世界w育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传统的举重训练过程中,大部分教练采取的训练方式相对单一,形式上对于运动员来说也相对枯燥,因此使得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效率受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有效的进行举重训练教学方式的指导和研究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竞技项目,举重始终在我国体育培训项目和发展项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各个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能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避免出现问题,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关于举重训练教学方法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3,45(95):120.

[2]姜丽丽.举重训练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1):50-51.

[3]梁广民.高校举重训练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2(8):48-48,4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