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8篇

时间:2023-10-11 09:58:04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1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三种树木的叶子属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和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分析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以上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利用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课堂“主导者”,学生成为了“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人格状况一无所知,很难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教师不应该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适应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发展的需要。

一、打破填鸭式教学,有效渗透新课程理念

1.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构建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

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首先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德育渗透,有效运用新课程理念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现实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发挥新课程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形成高效型新课堂,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33-0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人本主义教学的核心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重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所以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教学时应当作为一个引导的位置,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更为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学习好地理学科。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教学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习时应当是处在一个主要位置的,学生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向上的,要带着自我愿意主动学习的情感到学习中,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人本主义教学主张的也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希望被无限放大的个体,只有在发现他们的潜力后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的激情与技能,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地理知识,和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愿意去主动的学习,发现地理学科中的魅力,愿意去钻研去探索去发展知识的奥秘。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学习的技巧也是一方面,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技巧在学习时才能事半功倍,地理知识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将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更新或者修改,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学到最新的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人本主义的体现

随着教育部新课标的提出,对高中地理学科的要求及指导性文件也进行了颁布,这对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学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学科,在学习时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对学习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在学习时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对地理学科的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专业性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学习理念主动地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未知领域,同时要注意在教学时将信息技术与地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学习的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单靠学习的成绩来判断,也需要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这样做出的评价才能够更加的准确。在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技巧,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大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远远重要于学生地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学的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真正决定学生学习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在学习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不仅是学习地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学习技能。对于教师而言,在研究教学计划时应当要多从发掘学生学习技能的方面入手,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也不能采取单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从课堂上或者课本上找出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跟教师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也能在学习时更加的投入。学生只有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从根本上认知地理学科。

四、结语

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不仅在教学时需要给学生教授地理专业知识,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状态给学生教授新鲜的知识血液,同时地理学科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许多学科的发展,也跟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好地理学科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当认清自己的教学地位,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的投入,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理专业知识的位置,这才是高中地理学科人本主义的目标与核心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熊萌. 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01)

[2]张韵.浅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角度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8)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后教学工作不再以应试为最终教学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体现,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是相符的[1]。高中地理教师是高中教学工作中的一线工作者,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传授教学知识为主,一般工作两三年的教师就能够很熟练地进行教学,往往只是看一下教材就开始授课。但是现在的课程教学除了有50%的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有40%的时间用于师生互动,剩下10%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当前地理老师在教学方面要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不被时展所淘汰[2]。现在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形成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的都是年龄较大的学生,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主,可能就会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不能够充分挖掘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3]。例如一所学校的地理教师在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地理基础不好,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使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实验过程中老师通过挤压吸耳球产生风让纸条飘动,然后问学生纸条为什么会飘动,并且提醒学生有了答案请举手回答。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课堂氛围被激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拘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揣摩学生的思想,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此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习题后,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别的同学做出点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最终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接下来我们将就这几种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

1.通过实践带动课本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学生之间思维方式以及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异。而传统的教学目标是预设性目标,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求[4]。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将文本式教学转变为实践式教学。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尝试探索答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简单化,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2.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考试难点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且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该将地理知识与日常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自我能力的展现。

3.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高中地理教师要纠正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是不能够只停留在纠错的层面上,要能够重视纠错过程中产生的其他作用。例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的时候面对地面冷热变化,学生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可以使用三步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郑 刚.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之我见[J].才智,2010,(3).

[2]唐金红.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4).

[3]杨玉环.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4]刘星董,翟禄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2014,(7):127―129.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5

【摘 要】想要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得以渗透,首先需要教师们做好教学素材的挖掘,并且对于课本知识做出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其次,引导学生们关注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展开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 低碳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低碳理念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低碳理念的渗透也能够很好的见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深挖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做好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让低碳理念能够更好的在地理教学中得以渗透。

一、深挖教材内容

低碳理念的渗透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化,这也是让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地理意识以及环境意识的根基。首先,教师应当对于教材内容有更为深度的挖掘,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都是低碳理念教学的蓝本,教师应当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利用。课本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托,合理的利用课本中的教学素材更是能够很好的起到对于学生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培养与塑造作用。课本中选编的很多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然界,也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让大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对于人类生产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低碳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牢牢抓住课本内容同样能够非常有助于学生低碳理念的形成与深化。

在展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近几年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生存关系密切,明确这种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能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并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同时,能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此外,还要让学生们会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并且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知识都十分基础,然而,却是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低碳理念的重要根基。学生们只有感受到人类不合理与不正当的活动对于环境构成的各种危害与破坏,才能够有意识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低碳理念更好的得以体现。

二、有效拓展延伸

做好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延伸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地理课堂上渗透低碳理念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课本中的有些内容相对较为基础,是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与地理思想的指引。教师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拓宽与延伸,引导大家对于一些问题以及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不仅能够深化大家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延展思维,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后的本质。这些都能够非常有效的深化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是让低碳理念能够更好的得以渗透的有效渠道。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很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的国家,让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知识有更好的认知很有必要。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们对于不同观点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判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做一定程度的拓展与延伸同样很有帮助,尤其是借助相关例证让学生们认识到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时可能会带来的各种危害,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头脑中合理的人口密度观念的形成,这同样是低碳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

三、把握社会热点,渗透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不仅存在于课本知识中,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以及社会事件中低碳理念也是一个绝对焦点。低碳理念的渗透要抓住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们结合相关的热点问题展开探究,要让大家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意识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这才能够让这种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入。

《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是对于旅游业的介绍,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也有许多值得学生们挖掘与思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使得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持续增长的“朝阳产业”。现代人们既有乘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旅游,也有自己驾车、骑自行车和徒步旅游。除了观光、度假、商务和会议旅游外,生态旅游等各种专项旅游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这一节内容普遍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大家对于旅游话题都十分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会让大家很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要点,也会给学生们引入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话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生态旅游以及低碳旅游的概念会得以提出的原因。在对于这些社会议题以及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很好的认识了低碳理念在旅游行业中得以渗透的意义,自身的生态意识也在慢慢加深。

四、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理念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25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课程已经进行了较为强大的改革力度。首先,就课模块设计而言,高中地理教学已经逐渐打破传统课程构建的挂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其次,高中地理在课程理念方面也开始逐渐融入新型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为深刻,加上高中生面临着上大学的压力,高中地理教学很难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该从课程的功能以及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传统高中地理课堂的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方面

传统的地理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知识,甚至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充当课堂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课堂设置,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课堂主体性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氛围中去,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内容方面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有明显的区别,初中地理主要是识记为主,学生通过机械的背诵也许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是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性,同时还有众多需要计算的方面。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积极的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地理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从高中生的理解性和生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注重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机的和课本内容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方面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主要采取“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试图以此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但是高中地理的学习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该方法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越学越疲惫。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某个有意义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答案,不仅仅会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改善传统高中地理课堂的方式

(一)分解目标、明确思路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大学的压力下,无论是家长亦或是教师都开始乱了阵脚。高中地理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逐渐放弃错误的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或者将大的教学目标逐渐分解,从而一一击破。教师不要急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有趣的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然后,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最后,指导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二)划分模块、分类学习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改变原有的课程排版方式,将地理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分类和整合,将地理学科主要内容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则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地理专题;再将具有影响的地理专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到地理人物和地理事件,构成“模块+专题”的学习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了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有利于新思维模式的开拓,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更加新颖而且具有时代性。

(三)灵活教学、调动热情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探索

一、淞⒔萄Ю砟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全国基础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一项重大决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的特征。作为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应该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具备对各种信息的开发、处理、储存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只有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定位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涉及全部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实施新课程各个环节的关键。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三位一体性,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结果性目标,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过程性目标,也要有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行为性目标。

2.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又要重视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通过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特点可以确定为二个层次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二是高层次的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3.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

4.多样性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发展环境,使学生改变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例如:“三圈环流”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为“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该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被动者,使用抽象描述法。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我采用行为目标策略,把该目标设计成运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原理,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标出风向,说明其成因,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成为行为目标的主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原理的掌握是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能说出”、“能标出”、“能说明”是行为的结果,这种教学目标设计蕴含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三、教法新颖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知识本位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抛开就知识论知识、就原理论原理的教学倾向;确立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一种“以引导为主体――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活动式,以案例为主题――开放式”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1.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课堂活动设计应该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发展的过程。有阅读图文、演示、讨论、课堂测练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对落实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探究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学习锋面系统与气压系统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会判断简易天气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气象知识素养。我在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中,首先呈现1996年12月26日18时50分,东亚地区天气图,创设模拟图表情景,将全班学生分为南、北、西北、西南四大天气预报组,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并点拨气压系统与锋面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在强大的知识需求吸引下,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和掌握了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基本原理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等知识。

2.采用图表、地图创设教学情景。图表、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为了揭示每节课的关键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利用地理图表和相关地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空间思维,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因此,采用创设图表、地图情景也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示意图,教师同步板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端递减,昼夜长短的变化也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再选定一个点,如北回归线上某一点,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9月23日(秋分日)则为较小的锐角66°34′,12月22日(冬至日)达到最小值43°08′,以后又逐渐增大,在次年3月21日(春分日)又回到秋分日角度,次年夏至日又达到最大角度90°,通过图文结合,动态演示,角度比较,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从而起着画龙点睛作用。

3.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它把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知识有机整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加大课堂容量,加强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学生视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课堂练习反馈,拓展学生多元化思维。教学艺术是一门不断让学生困惑的艺术,也是让学生在困惑中走向成功的艺术。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数字地球时代,老师应善于深刻感悟、刻意策划,将学科理论引向教学实践,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识时空,时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不竭的渴求。通过各种题型的课堂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掌握解题技巧。例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个标题内容学习后,我向学生提出疑问:黄赤交角为0°或30°,地球上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授完“大气运动”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情况”,这样组织教学将学生引向科学探究的新台阶。

四、学法独特

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L庋芯康仁导活动,是新课标地理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

(一)探索规律,加强技能训练

例1、气压带风带位置,采用数字归纳记忆法,0、3、6、9(0即赤道,3即30纬度,60即60纬度,9即90纬度),然后根据气压带位置,运用地转偏向力原理,记忆风向及风带分布规律。

例2、大气热力过程:

通过读图进行二个规律探索,四种辐射比较,列项归纳其作用过程(即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四种辐射作用结果――热量的相互转化,加强了对大气热力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开展观察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例1: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景观。通过观察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差异,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季风位置分析推理,归纳出雷州半岛的地理特征,掌握不同季风类型影响等地理成因,然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印证。

例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观察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可按照如下图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根据上面关系图,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从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导出两个地区的气候差异,再结合比较内容,如两个区域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说明产生土壤、植被差异的原因,归纳出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三)加强读图指导,提高用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新课程图像内容非常丰富,教材中经常出现一图一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读图指导,引导学生“知地”――了解地理事实、地理现象;“明理”――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形成发展过程,并运用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现象、景观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

依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要求,必需使学生学会必备的生存,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感悟自然为人类创造的神奇,领略人类对自然征服的辉煌功绩,思索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困惑和成败,尝试奇思妙想方法。因此,在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活动环节。新课标的课堂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份量大,有阅读、探索、案例研究等。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活动呢?在地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要突出内容有机联系和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内在统一,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层面去触摸、感知地理现实,地理事实,在实践中体验地理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辅助相关地理事物规律的内在联系,实现由“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从方法论的视角谈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J]. 张洪杰. 地理教学. 2016(11) .

[2]地理思想引领下的中学地理教学――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 卢彦凝. 地理教学. 2014(16) .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 史前进,魏智勇. 地理教学. 2013(03) .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 庞艳辉,徐宝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8) .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 地理 实验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亦是如此,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感觉学习地理的过程,让学生知识有效的迁移与重新组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的引领者,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研读新课程目标,做好新教材的深刻理解

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很自然地与原来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只要是原来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没有的他们都要为学生作补充,有些课标与新教材都已经删除的内容,有时还要讲,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益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研究教材,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尤其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研读,它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纲领,需要我们将它分解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在“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学会查看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能绘出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等分布图,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等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再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三圈环流”产生的结果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上。

二、发挥新教材的功能

1.发挥教材整体的编排意图功能

相对于地图册,教科书能够直接提供的图表还是相对有限的,配合文字的景观图片等往往具有“个”的局限,与之对应的地图册中更多更为丰富的图表系统,帮助学生从“个”更好更容易上升到“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另外,作为教材的练习册,其功能绝不仅仅是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它本身首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主要更直接的功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材中的“海派文化”只列举民居,而练习册中从民居、饮食、文化、性格、方言等多方面补充,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的内涵。

2.利用教材图片,发挥以图释文功能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直接呈现,从而能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如“人口分布”一节的内容,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来教学,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图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中浓缩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级地理地貌中的“海蚀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海蚀柱”、“路南石林”。

三、将地理试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地理试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试验,新高考中出现了试验类试题,我们地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地理试验,并要把它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地理试验将与物理、化学生命学科的试验一样,凭借其强大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设置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地理学科特点,要科学设置地理实验。一方面,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实验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当。另一方面,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

第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要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

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紧扣基础,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第三,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标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教材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探究性作业是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作业形式,这是未来的趋势,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创新的心,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通过实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高新勇.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06).

[2]李刚.激发主动性,轻松学高中地理[J].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09).

[3]徐薇.系统科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