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8篇

时间:2023-10-11 09:58:04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背景;公立医院;收入;支出;核算;变化

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是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依据,是医院综合效益提升的保障。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对收入、支出分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增加了科教收支项目,调整了收支核算结构,并改进了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善了医院财务报表,提高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收入支出分类调整分析

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医院收入与支出的含义,其中医院的收入指的是基于医疗服务活动收取的合法资金;支出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中,造成的资金、资源以及资产的损耗。在新医院财务背景下,明确了对收支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医院收支划分到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范畴,并根据收入来源以及支出范围等,收入与支出进行了科学的划分,推动医院医疗卫生改革。另外,医院药品收支管理在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实行统一核算,并根据药品用途的区别,对药品管理的教学项目、科研项目等作用实施分类。对医院收入与支出的详细划分,体现出公立医院的特殊性,为我国公立医院加强财务活动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增加了科教项目收支

公立医院不仅承担着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任务。在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科教收支并没有划分到医院收支管理项目中,而是作为一项专项资金,导致医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医院整体财务信息的质量。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地将科教收支纳入整体的收支管理系统,同时增加了科教项目收支核算,加强了对医院科研、教学等活动造成收支的管理。这一改变有效地缓解了医院科教项目收支管理混乱局面,将科教项目收支纳入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保证了医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了医院财务信息的整体质量。

三、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调整了医药收支核算

在现行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收入主要包括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然而根据国际惯例,往往将药品收入归入医疗服务收入中,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药品的使用也属于医疗活动,同时药品管理也是医疗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药品收支需要归入医疗收支范畴中。新医院财务背景下,会借鉴国家惯例,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际的发展状态,将医院药品收支管理作为医疗服务收支管理的一部分,同时调整医院药品收支核算,细化医院药品收支科目,避免出现药品支出与医疗活动不匹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医院药品收支核算与医院实际运营状态的适应性,增强我国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效果。

四、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得到了改进

医院管理费用也是医院支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医院后勤单位、行政单位在进行相关工作中带来的支出费用。对于医院整体的支出费用来说,管理费用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管理费用涉及医院的各个科室,在管理费用核算过程中工作量较大,工作复杂性也相对较高。现行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管理费用重要是按照科室人员比例实施分摊,即将医院的管理费用按照药剂人员、医务人员所占有比例,划分到医院药品支出以及医疗服务支出中,但是由于药品数量、医疗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化为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很少,而医疗服务支出中管理费用却占有很高的比重,从而影响医院总体成本费用。另外,按人员比例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其本身就缺乏公平公正性。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改进了这一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将医院管理费用作用独立的支出费用,并在医院财务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提高了医院管理费用核算的公平性,保证了管理费用的真实有效性,提高了医院管理费用核算的科学性,并促进了我国公立医院相关财务制度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五、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会计报表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财务核算工作要求也逐渐提升,对医院成本构成、现金流等情况也越来越重视。在新的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财务会计报表中会增加成本构成表、现金流量表等具体内容,同时也改进了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排列方式,使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报表排列顺序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同时保证新的财务会计报表与我国公立医院实际运营情况相符。基于对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完善,有效地提升了财务报表的通用性,保证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报表信息能够适用于更多使用用户。

在医院收支总分析表、医院收支明细报表等方面,新医院财务背景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医院医疗成本从功能、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提高了医院运营管理中对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从功能层面上,将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细分为医疗技术成本、临床服务成本、辅助医疗成本、管理成本等;从性质层面上,将医院医疗服务成本划分为卫生材料成本、人员成本、药品成本、医院资产折旧成本等等。医院管理者以及国家相关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都能够通过这些详细的成本报表,了解医院实际的运营情况,为医院发展重大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可以说,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对医院财务会计报表的完善,对医院资源优化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医院运营的成本,增加了医院运营的经济利益,帮助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高其社会效益,对我国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六、总结

新医院财务背景下,医院收入支出核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以往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收支管理混乱、收支失衡等问题,在新的财务制度下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健全了医院收支核算管理体系,提高了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相信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会得到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艺.新医院财会制度关于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变化探析[J].财会研究,2012,32(4):124-125.

[2] 石梅.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收入和支出核算变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6):99-100.

[3] 孙亚玲.解读新医院财会制度关于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变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2,27(5):35-36.

[4] 刘正中.新旧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J].中国卫生经济,2013,35(7):1114-1115.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46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5-0103-02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攻读中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医攻博”)是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探索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攻博”的试点工作。本校作为4所试点学校之一,已招收了10届共79人,生源背景涉及文、史、理、工等多学科。现从本校“非医攻博”招生、学生培养及就业等方面,分析“非医攻博”学生培养中凸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本校“非医攻博”现状

1.1 招生情况

本校从2002年起开展“非医攻博”的试点工作,招生、考试、复试与全国硕士研究生同步进行。每年计划招收20名,纳入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至今已招收10届共计79名学生(2012年停招),其中男生44人,女生35人。生源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四川、河南、黑龙江等省。学生本科阶段所属学科涉及文、史、理、工等各个学科,有19名学生本科毕业于国家教育部重点建设的“211”高校。

1.2 学生培养

第1~2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把本科5年学习内容及部分硕士、博士课程压缩至2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时间短、任务重;第2学年下学期选择专业及导师,专业均为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临床中药学等;第3学年为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以中医内科实习为主,兼顾普外、泌尿外科、妇科、针灸、推拿等学科;第4~5学年是科研阶段,根据学生专业及背景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学位

通讯作者:吴承玉,E-mail:.cn

论文的水平高低决定着“非医攻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非医攻博”的课题研究应该体现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交叉性,迄今本校已毕业的5届共计56名非医攻博学生中,有53.6%的人博士课题研究内容与本科的知识背景相关,内容涉及中医古籍翻译、中医计算机应用、中医数据挖掘等,而46.4%的人选题与原有知识背景无关。

1.3 毕业生就业

目前,本校“非医攻博”专业已经有5届学生顺利毕业并走向工作岗位(见表1)。就业单位主要有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4类,从事职业有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其中以教师及医生为从业主体,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39.28%及23.21%。

2 存在的问题

“非医攻博”研究生具有知识面较宽、思维活跃,以及自学、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等优势。本校在近年来的培养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分阶段培养、优胜劣汰”的培养机制,学生在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本科专业背景开展中医药交叉学科的研究,初步实现了该专业设置的初衷。但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2.1 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吸引一批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人才,利用其专业背景为中国传统医学作贡献。而绝大多数学生有当一个中医大夫的理想。学校的培养宗旨是经过5年的时间,培养出能够具有运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等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中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中医基础理论高级研究人员[1]。故部分学生报考“非医攻博”的初衷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此外,“非医攻博”毕业生不能在江苏省报考执业医师考试。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消极学习等。

2.2 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非医攻博”学生要在2年时间内完成中医学本科5年的主要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中医内容没有讲深讲透,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课程课时不够,老师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其次,部分课程不能很好地承接,如《方剂学》、《黄帝内经》、《温病学》同时开设,课程间无法自然承接,造成知识脱节。此外,中医专业课内容偏浅、偏少,中医各家学说、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未开设,也未提供与学生本科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2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课程,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开展个体化培养等问题仍有待探索。

2.3 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动手能力个体差异性大

“非医攻博”学生要在2年里完成中医本科的主干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第3年进入医院实习,其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研究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大部分带教老师会根据“非医攻博”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习,从患者处理、病历书写、用药规范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当然,也有少数带教老师不了解“非医攻博”学生的特殊性,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临床实习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因科室而异、因带教老师而异[1]。

3 建议

3.1 吸引优质生源,优化招考机制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贱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也。”中医教育,特别是“非医攻博”,应当进一步加大招考制度改革力度,吸引优秀生源。“非医攻博”的招考工作改革重点应由优质生源数量的扩大转向优质生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真正招收到对中医药学感兴趣、具备优良的科研思维与素养的各学科优质人才。此外,应不断完善复试方法,考查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及本科学习的专业素养;评估其利用本科专业与中医学结合开展交叉研究的可行性等。

3.2 明确专业定位,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吸引多学科背景的人员,利用原专业知识,开展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因此,“非医攻博”的学生应当明确专业定位及自身定位,在学好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巩固原专业的知识,在课程学习、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切入点;此外,要积极主动地与导师沟通,尽快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向,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及内容。

3.3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规范的学位课程体系

优化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培养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设计学位课及选修课。学位课程,特别是中医学的基础及经典课程应循序渐进地开设。此外,“非医攻博”应开设选修课,如“中医文化导读”、“医学哲学”、“医学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等。文科学生藉此可以广泛吸纳国学文化、医学哲学理论,深入挖掘中医学的人文内涵及哲学思想;理工科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现代科学知识与思维模式引入中医学,找到最佳结合点,开展中医学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3.4 加强师承学习,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

师承学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师承学习可以将临证贯穿学习的始终,学生可以在侍诊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四诊、方药及老师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从中体悟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故“非医攻博”学生应尽早跟师学习,跟师时间以第2学年为宜,此时学生已掌握了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体悟,早拜师可以随时问道解惑。此外,应根据学生专业背景,选定中医导师之外的其他学科导师,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非医攻博”学生的优势,为开展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研究服务。

4 小结

“非医攻博”作为中医药教育的新事物,是继“二学位”和“西学中”之后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又一创新模式,其目的是利用多学科支撑、发展中医药事业。目前,中医发展最欠缺的是创新,而创新之最高境界是理论突破。中医理论继承和发扬了古人善于把握整体以及事物相互关系的特长,对直观认识进行归纳、演绎及思辨,把握了人体功能、药物效用等在结构联系上的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并且能在该整体观的指导下对认知进行合乎目的的解释。久而久之,沉淀下来便成了中医界的思维定势。这一模式虽然在古代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但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医学家们难以突破桎梏。从这一点上看,中医整体观念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被阴阳五行以及其他思维上的传统心态严密封住。这个弱点如不克服,中医将很难超出直观及思辨的水平,一切中医实用技术方面的进步最终也只能沦为印证阴阳五行的素材[2]。因此,中医创新、中医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非医攻博”作为一个新生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形式及内容上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慎.“非医攻博”应凸现实施个性化培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5-116.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 医药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模式

在当前WTO背景之下,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抢滩中国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医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2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8361万美元。因此,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广省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其主体的特殊性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具备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的特点:首先,医药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性长、创新成果反馈滞后的特性,并且,各国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均存在着严格的行政法规管制。另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不局限于单独的医药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中进行,包括医药制造和流通企业、顾客、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医院、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制度生产机构(政府卫生部门、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等。

一、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持续发展,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目前已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实力较为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产品质量较好的医药工业体系。国家统计局年报显示,2009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比2008年增长19.39%,排名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其中不乏像广州药业、三九医药、白云山制药这些名牌企业。

然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广东医药产业的R&D投入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品。医药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世界著名医药企业R&D投入至少要占销售收入的10%―15%,但从广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显示,医药工业R&D投入在2009年为90317万元,占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58%,比例太小,显示广东省的医药科研基础薄弱,产、学、研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移植仿制多、自主原创少。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必须在10年内降至6.5%,直接冲击了国内医药市场。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将大大增加医药企业的制造成本。按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规定,如果继续仿制一个国外新药将会被索取4―10亿美元的赔偿费用;即使仅仅买断一个专利药品,也可能花费500―600万美元。因此,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研究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需从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其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主体不够有力

从全局来看,广东省企业还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从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和有R&D活动的比重分别为7.6%和4.4%,与2004年相比不但没有提高,而且略有下降(2004年分别为8.8%、4.8%)。从全国来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有科技活动的比例为11.6%,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的江苏省更是高达13.9%,远远高于广东。而在医药领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更是缺乏。

2、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经“医药科研院所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矛盾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医药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缺乏中介组织,致使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双方处于隔绝状态,各自闭门造车,不相往来。医药技术市场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建立快速交流通道。这十分不利于广东省医药技术的交易与有效使用。因此,需要一个医药技术新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把供求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并互通信息,调节供求矛盾,提高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3、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医药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但广东省的医药企业却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医药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难于和国际接轨。

4、专利产出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药品十分匮乏

由于我国现在的专利产出低下,技术创新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导致医药产品市场的仿制现象非常突出,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这样的结果是恶性竞争,使创新企业的市场受到冲击,大大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而在WTO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更是会给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阻力和风险。

三、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按照技术创新的来源来分类,目前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创新型

指企业依靠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工作。它又分为三种:一是进攻型,采用这种模式的医药企业必须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二是防卫型,适用于企业现有医药产品的中短期开发,它要求相应的医药企业具有健全的营销机构和力量,同时具有较强的工艺开发力量和适应用户要求的能力;三是补空缺型,它主要适用于后期进入市场的小型医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力拔头筹。早在2009年11月,该公司已有四个项目同时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其中包括两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和两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同时也是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一部分,成为全省同时中标这一部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2、联合创新型

它是广东省医药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实施技术创新的模式。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例如:2008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药集团医药工业联合研发中心”正式签约成立,标志着一个高度集成、高起点、高科技、国际化水平的广州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即将崛起,并必将强力推动广州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委托研究型

即委托专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药。它适用于广东省医药企业自身开发部门无法进行的部分技术创新工作或是科研单位已有一定基础,由医药企业出资进一步开发的项目。

4、引进创新型

即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广东省医药企业主要采用两种引进模式:一是仿制型,我国大部分生产西药(化学合成药)企业都是采用这一模式;二是有偿引进型,即通过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引进所需专有知识和专利,通过消化吸收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它适用于具有较强技术选择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医药企业。例如: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依据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先后从加拿大、德国等地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如:小丸塑料瓶自动包装生产线、全自动入盒包装生产线,从内到外保证药品的高品质,在中药行业率先采用微波干燥生产,这些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5、其他模式

除以上四种外,广东省医药企业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综合创新型。指按国际标准建立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产业综合创新模式。如: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与上海的医药基地;二是创新企业型研究所。如“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成立的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校办创新企业型。如: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

四、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建议

1、建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提高技术创新信息收集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机制。对于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应建立技术研发的信息网络系统,搜集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研发机构等信息,搜集各国相关的法规及专利资料。

(2)制定恰当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必须时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首先进行充分的需求预测,将目前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和设备反馈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选择采取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从而使整个医药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要制定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进行艰苦细致的市场开拓工作,甚至可以请专业的营销公司帮助制定营销计划进行市场推广。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管理能力,协调好企业内外部资源对于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有形的责权利结构,对技术项目管理尽量制定标准化工序,对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量化评估等。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原则,自发地进行组织调整和兼并联合等,以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时滞。

2、建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1)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有机结合。体现在:政府创造环境,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项目为纽带,吸引企业早期介入,创造胚胎,促进企业与研究的早期结合,源头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实体,真正体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在企业与研究的结合中要明确知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政府应该支持研究机构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可主动有计划地、有准备地与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通过合作掌握国际GMP和医药注册、专利和市场营销的经验。其次也可广泛开展与海外华侨、学子的合作,及时了解世界医药市场的最新动态,引入国际标准和规范,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优秀人才参与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3)完善医药专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与专利制度相结合才能为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医药领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依存度最高的技术领域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过研究分析后曾经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65%不会被利用。加入WTO后,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逐渐呈现的弊端日益明显,比如与国际惯例的冲突、对中药的保护不力等。因此,要增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必由之路。

(4)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在广东医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作为广东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政府将着力强化产业引导,转化创新成果,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制药,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推动生物医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因此,面对加入WTO后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国外医药产业的竞争的环境下,广东医药要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要再创新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发扬优势,仿创结合”之路,努力打造产、学、研协同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系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RWC201009。)

【参考文献】

[1] 何少峰、李培进: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17).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4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医药生物行业;投资不足

随着国际竞争激烈化,正确的投资行为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群体,在国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率的特点让外部投资者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探究风险投资参与对医药、生物制品公司投资行为带来的影响就有着深远的意义。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是2004年~2015年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制造业分类下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共81家作为初始样本,对数据进行如下操作:(1)剔除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3)由于模型中主要采用滞后一期的变量数据,因此剔除2015年上市的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涉及71家上市公司共282条财务数据记录。在全样本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企业是否有“风险投资背景”的筛选。背景的确认标准是:十大股东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就被认为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关于风险投资性质的判断,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界定:(1)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确认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认定,具体参照2015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根据风险投资机构命名的特点,“十大股东”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新投资”或者“创业投资”的,可以认为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经过筛选,共有41家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占全样本观测数的57.75%,说明在医药、生物制品这样的高新行业中风险投资占比较大,侧面反映了风投机构的投资偏好,样本相关财务数据共有232条。

2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2.1非效率投资计量模型

2.1.1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企业每年的总投资支出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维持性投资和年新增投资。维持性投资主要指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的必要的投资;年新增投资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正常投资和非效率投资,正常投资是指净现值大于零、能给股东带来收益的投资,非效率投资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情况。模型构建主要借鉴Richardson(2006)、辛清泉等(2007)和吴超鹏等(2012)的方法。先测算正常投资,再通过年实际新增投资与正常投资的差算出非效率投资。具体来说,把影响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实际投资水平的各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年实际新增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预测值表示企业的正常投资水平,模型残差表示非效率投资程度,残差大于零表示投资过度,残差小于零表示投资不足。关于正常投资的测算。正常投资水平和投资机会具有正相关关系,投资机会可以用托宾Q值来衡量,当Q>1时,投资成本小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表明投资机会增加;还可以用股票收益率来解释正常投资水平变化,收益率为正代表未来现金流现值为正,代表正常的投资;此外企业财务状况、发展能力也会影响正常投资水平,可以用资产负债率、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模型如下。NINV:年新增投资,总投资—维持性投资;Q:托宾Q值,(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资产总计;Lev: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Cash:货币资金持有比率,货币资金/资产总计;Return:股票收益率,(每股股利/每股原市价)×100%;ROA: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Year:年份,虚拟变量。通过对模型回归,可以得到每年新增投资的拟合值,也就是企业当年正常投资水平,再运用下列式子。2.1.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首先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最高值为0.597,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之间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存在,且对于模型一我们主要关心整个方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能力,因此对多重共线性可以不必处理。因为样本较少,所以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普通OLS估计,解释变量系数大多显示不显著且R2较小,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异方差,因此对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托宾Q值和上一期的新增投资在5%水平下显著,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股票收益率在1%水平下显著。托宾Q系数为负,与常规理论不符,但是与郑江淮等人(2001)得到的结果一样,推测原因可能是市场发展阶段原因造成了托宾Q值与正常投资负相关;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股票回报率的符号和经济理论一致。非效率投资的估算结果为:过度投资有34个样本,投资不足有248个样本。由结果可知282条样本数据中投资不足占比87.84%,远高于过度投资情形,粗略推断在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企业往往存在投资不足情况,与前文所述理论相符。

2.2投资不足的敏感性模型

2.2.1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根据模型一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存在投资不足情况多于过度投资情况,因此本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投资不足情形。利用模型一结果,去掉残差值大于零的样本,可以计算出企业资金缺口。本模型主要研究VC变量带来的影响,但投资不足程度还受到其他变量影响,因此再引入托宾Q值若FCF的回归系数β1显著为正,则表示企业内部资金缺口会显著影响投资不足程度,即投资不足原因之一为企业现金流短缺;若VC*FCF系数β2显著为负,则表示在风投背景作用下,内部资金缺口对投资不足影响减弱。2.2.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W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风险投资背景虚拟变量与现金流量缺口的交叉乘积项系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负相关,充分说明有了风险投资加入,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内部现金短缺对投资不足程度的影响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缺口每增加1%,其投资不足程度增加0.67%;对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现金流缺口增加1%,投资不足程度增加0.39%,缓解比例达到41.8%,充分说明风险投资机构在帮助企业改善非效率投资问题可以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

3结语

通过实证模型,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中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存在严重的投资不足现象,过度投资现象相对较少。现金流缺口与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企业的投资不足很可能是由于现金流短缺造成的。(2)风险投资对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的投资不足现象有一定影响,有风投背景的企业,内部现金短缺对投资不足程度的影响小于无风投背景企业。(3)风投机构的参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企业降低非效率投资,给企业带来了增值效应。本文具有如下意义:首先,提高上市企业中的风险投资背景占比,将较好地促进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对于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医药、生物制品行业而言,应积极主动地吸引更多风险投资,促进行业良性上升;其次,考虑到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资金缺口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政府应该出台更有效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高新产业现金流不足的问题,还应该鼓励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更多地进入此类高新产业,能为风投机构带来高额收益,也能促进企业有效地改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永勇,熊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王元,张晓源,张志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1).

[4]余良元,陈君宁,张子刚.、信息和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J].武汉金融,2007(3).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72

1“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2013年在外出访问中首先提出要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提议,同年总理提出要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重大机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契合了包容共赢、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就业提供便利,也让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迎来了契机。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产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具体的发展部署及目标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的现实要求,也是顺应时展、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2“一带一路”战略对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21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为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产品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是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除此之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辽宁省与沿线其他国家在中医药领域也签订了众多合作f议,这些协议将极大地推动辽宁省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22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打开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受益匪浅。沿线中亚国家本身具有较好的中医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医诊疗的方式、作用、疗效、价值得到了更深程度的认可,而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本身也与全球老年化趋势和亚健康状态相吻合,这进一步加速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医药已经替代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

23中医药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变更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为辽宁省中医药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相应消化了省内过剩产能,推动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放宽市场准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要广泛向社会资本开放。中医药行业金融环境的良性变更将大大推进中医药产业化进程。

24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建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辽宁段的建设,辽宁省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走出去”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才、技术等各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了资源活跃度和配置效率,而活跃的资源流动性恰恰是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条件。目前,辽宁省政府已经组织开展国际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国公司,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提供便利,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念的推广和认可。辽宁省可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借“一带一路”战略与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之机,结合中医药开展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创办中医药养生文化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提供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省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可以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向各国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品牌。

32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是联合周边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伟大举措,辽宁省政府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互动,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加强文化交流,联合创办医院,共同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人才交流,推动智库建设和项目合作,加快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步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各国民间中医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借助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理论信息的沟通与探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广中医药理念文化,丰富中医药国际数据系统。

33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不受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医药从种植到生产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辽宁省政府可借“一带一路”战略之机,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原则,规范中医药产业管理,健全中医药标准相关法律体系,重视中医药质量安全,全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34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医院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人才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官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也同时重视中药资源的项目对接,加强各方合作,突出专业优势,加深研究深度,凝练专业方向,形成完善的中药研究系统。建立开放的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决策系统,药材基地数据库和网络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提高中药研究和收集整合效率,以此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4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做出的迎合国际新形势的伟大决策,是迎合了沿线各国提高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需求的重大举措,它符合我国构建和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诉求,对于提高中医药产业地位、推广和传播中医药理念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应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完善丰富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推动创办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也为省内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经济整体跃增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李玫姬“ 一带一路 ” 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4).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7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新医改 医药产业 发展策略

一、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诟病

(一)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集中度又称产业集中度,它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下的一项指标,用来反映买方或卖方的相对规模结构,明确地反映应该行业在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市场的集中度和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直接相关,某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巨大,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正好符合我国医药产业的现实情况,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亏损比较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2300家,药品生产企业约有7000家。而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共有70家,日本约有147家。明显的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距的。

(二)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但流通秩序却混乱不堪。究其原因,我国有太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有太多药品被重复生产,医药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其中很多手段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这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扰乱了药品医药领域的流通秩序。之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回扣问题,由于医药流通领域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回扣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企业为了节约成产成本,提高利润,产劣售假现象猖獗,行业间不规范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了药品的流通秩序。

二、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行业整合,促进产业集中,优化企业结构

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积聚实力,将促进产业迅速走向集中。同时,企业要贯彻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使医药行业能够市场竞争的考验和政府政策的审核。这不仅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获得更加广泛的利润空间,还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严格规范的遵守药品流通秩序

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国医药产业药品流通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尤其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后,医药领域的回扣、销售假药劣药等不法企业的诡诈计量便毫无用武之地。同时医药监督部门必将按照新医疗体制改革内容中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回扣、售假等违法行为。另外,各地药监部门将按照GSP标准,使医药企业的准入更加严格,并严格规范的管理医药企业,保障医药流通秩序的健康有序。因此,我国医药产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严格规范地遵守药品流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医改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才能得到市场和政府政策的认可。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自古以来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树立优质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扫除了干扰我国医药市场秩序的障碍,医药欺诈、药价不合理、商业回扣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严重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必须把握市场商机,通过树立品牌、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等手段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守药品的流通。此政策,使我国潜力巨大的医药物流企业更加具有升级和活力。我国医药产业要抓住政策这个有利的杠杆,加强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而达到资源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中共中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年内新型农村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这将为医药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不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结构也向着多层次发展,加大对农村医疗投入,提高农村医药市场占有率,是医药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需求、新矛盾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如何重新定位并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培红,于荣富.新医改后的医药行业发展之思考[J].中国医药工业,2009(05).

[2] 邹立昌.新医改对医药企业影响浅析[J].前进论坛,2010(06).

[3] 孔祥金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整合方向 [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30(04) :55 - 6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