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药产业现状8篇

时间:2023-09-22 15:04:37

医药产业现状

医药产业现状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71-02

0引言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医药产业开启了新的时代。作为一项有着巨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发展高科技的内在要求和趋势方向下,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刻不容缓。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理所应当地承担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使命。

1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无锡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无锡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品生产企业占5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300家,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有60余家,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0余家,另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无锡市目前在江阴、惠山、马山、新区四地建立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分别是江阴百桥国际生物科技孵化园、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无锡(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中国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载体规模共计约40余万平方米,入驻生物医药企业约430多家。

无锡政府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紧抓,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谷”的战略逐步成形。在此过程中,无锡市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从无到有,快速推进,其中一些园区在华东地区已具备一定知名度。具有“华东药谷”美誉的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10万平方米载体顺利竣工,第一批50家企业装修入驻阶段;尤其,药明康德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单克隆抗体研发中心”等三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是由惠山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建设,已有A、B、C三个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海内外博士近80人,硕士及专业人才数百人。无锡新区建立了以生命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太湖国际科技园,目前无锡市最大的生物医药产学研项目“人乳铁蛋白奶牛生物反应器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区,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年销售达150亿元。

2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2.1 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无锡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同时,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新兴产业之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生物医药专家学者。①区位优势。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产业,它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其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发达、科技能力强、人力资源充沛、投融资环境较好的京津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②政产学研合作基础优势。无锡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特制订《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为了深度挖掘无锡生物医药发展潜力、充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无锡各个生物医药园区不断加大与著名院校以及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科研机构和高级人才。③人力资源优势。无锡作为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领头羊,近年来经济发展蓬勃,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技术等高端新兴产业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业团队与高端人才。④综合配套及载体建设优势。无锡非常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综合配套和载体的建设,因为相比其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端技术产业,对载体和配套有更高的要求[2]。无锡先后确定了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的“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无锡新药开发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提升设备、提高服务推进了平台项目优质发展,向企业积极开放,为配套设备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或研发团队提供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无锡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2.2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劣势无锡生物医药虽具有先行优势,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资金投入不足,融资体系不完善。

2.2.1 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不仅是制约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多数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问题。正在研发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品65%来自北美,25%来自欧洲,7%来自日本,国内生物技术药品原创极少,多为仿制药、旧药新做。尽管无锡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着力研发创新药、药品新剂型,但是鉴于企业规模有限,竞争激烈,多数企业都徘徊于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产品利润的恶性循环之中。

2.2.2 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不能完全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比例不高甚至偏低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以马山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区为例,自开园以来,入驻了大大小小11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多数企业都是由海归博士领军的高端专业团队,并曾在无锡市“530计划”评审中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但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不显著。主要原因有:①支持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②技术链上下游研发水平差距较大。③产业缺少规模经营。

2.2.3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回报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受益风险大的特点。相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企业支持的局面,在中国多数城市,即便是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政府。但单靠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无锡市出台了“530计划”“”等政策扶植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了优质项目、高端团队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非常有限,对于高投入的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政府的资金资助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3加快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模式,围绕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一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体系、深化制度政策这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着力点,也是助推器,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上去的卓有成就的进步才能真正的推动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应该是无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立足点。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注重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

3.2 提高产业化能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目前无锡四大生物医药园区总共引进的近500家医药企业多数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竞争力不足。这些多为尚在发展期、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业化能力,增加企业收益和利润,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①加大基础研发,提升产业下游技术发展水平。②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合作、资本合作等方式,把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本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当地政府资源,寻找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创业风险,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③延伸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产业。

3.3 完善融资体系,重视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探寻适合其发展的融资体系,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①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位合一”的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优势,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多流入生物医药产业信贷领域。②全方位、多形式引进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无锡滨湖区、新区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经贸节不仅促成多个重大签约项目,带入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而且给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搭建了桥梁。通过召开风投洽谈会、经贸节等方式,为风投机构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融资创建了新的平台。③发展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专业风险投资人才。鉴于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培养一支具有生物医药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也是当务之急。

3.4 深化制度改革,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增强无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将无锡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城要在政策环境上做足文章。①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政策。②政府加大融资支持政策。除了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外,通过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管理,规范投资市场行为,使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过程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③在财税、地价、基础资源、后勤服务等方面为卓有成就和颇具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制订一系列深入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医药企业聚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④引导多重运作模式。政府通过积极引导,以企业发展需要为根本原则,开拓多方合作、技术、资本、人力等多种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有效推动初创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链的完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

4结语

虽然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建立江阴、惠山、马山、新区4个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创建载体,搭建平台,紧密联系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平台,申花政策制度,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腾飞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宝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

[2]林园.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0,(4).

医药产业现状篇2

关键词:医药研发现状;瓶颈;解决方法;研发方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25-02

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0年,医药行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4688亿元,年增长15.4%,远快于我国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的一枚重要棋子。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所有一切说明了医药行业在我国的重要性,而随着《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2012年1月19日的隆重,医药行业新动向又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医药行业在2011-2015年这五年之中的十大发展任务,其中不乏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这些与国民医疗保险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任务中放在首位的却是要增强新药创制能力。为何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显示了其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我国在这方面发展上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文紧跟时事,着重研究一下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现状,试图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1 我国医药研发现状与瓶颈

1.1 研发投入在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异显著

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科技引导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规定》以来,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渐增加,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09年为1.70,2010年达到176%,但是和美国279(2008),日本344(2008)还有较大差距。从执行部门看,201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所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和8.5%。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1.82%),但是这与其他国家相比则有太大差距。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研发能力一般从科技人员和研发费用两个占比进行衡量。在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科技人员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准是20%,而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人员占比为4%;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在7%以上,我国研发费用占比却不足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的储备和研发费用的投入要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2 创新产品少

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5年,全球十几个主要国家产出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分别为261、199、290个,这个时期,我国虽然每年审批的“新药”都可以以千计算,但实际情况却是至今还没有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物。就近两年来看,我国新药研发也无太大进展。如2009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98件,新药证书3件,新药生产32件,新药证书及生产164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的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只有7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也仅批准生产7个品种,批准临床8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2个品种,批准临床7个品种。同样类似,2010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43件,新药证书2件,新药生产27件,新药证书及生产58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2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批准生产3个品种,批准临床30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1个品种,批准临床13个品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新药研发数量过少,我国在医药研发上存在严重不足。

2 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2.1 行业自身原因

医药产业无论在任何国家都被定义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创新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MA )的资料一种新药从发现到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平均只能从大约5000个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1种新的药物,而这期间的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费用大约为2. 5- 3. 5亿美元。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工作,因而一般企业对其望而却步。

2.2 企业原因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起步晚,现在的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值小等特点。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西药品种97.4%为仿制药,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药品很少。这种生产出的低水平重复的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不少医药公司不惜大打价格战,使企业盈利水平很低,缺乏必要的新药研发资本积累,企业很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只能仿制市场上已有销售好的产品,从而造成“仿制――落伍――再仿制――更落伍”的恶性循环,对于医药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3 政府原因

我国政府医药研发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是研发投入的主体还是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与市场脱离,基本上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从而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间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限制,科技开发能力较弱,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移植与仿制,两者缺少一个交流的公共平台。我国医药企业还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融资主要有三种,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股市融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制度很不完善,融资能力差。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新药定价机制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加重了企业的心理负担。

3 可行的解决办法

增加医药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药研发。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使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创新主体。改变企业的观念,鼓励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做新药研发,从而带动小企业研发,做好研发的分工。政府层面,首先应该科学的制定新药定价机制。把基本药物制度和新药研发结合起来。国家配套完善新药定价机制,在完善基药制度的同时,也要根据新药研发的费用和价值,为新药制定合适的价格,从而达到鼓励企业研发新药以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层面第二点需要做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专利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尚不完善。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申请实验的审批时间、临床实验基地数量和训练有素的研究员不足以及各种程序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面国家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研发体系。跟踪前沿技术,投资大中院校和研究机构来做好医药基础研究,并利用国有企业建立和发展一套适合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小企业做好研发工作。另外还要引导创建新药高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结合,实现产学研共同合作开展药物创新研究。建立顺畅的新药研发检索体系,使新药研究各阶段有效而严密的组织协调起来,从而规避重复研发的风险。

4 未来新药的研究方向

4.1 大力发展非专利药

凡未申请专利或专利保护期后的药品为非专利药,非专利药任何人都可以投产,它不需要经新药临床前中请和新药申请那种漫长的研究过程,只需申报临床资料即可通过ANDA申请投产,这无疑比完全意义上的创新药物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非专利药近年来增长迅速,今后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9―2013年,全球非专利药的年增幅都将超过9%,亚洲市场增长率高达12%,这无疑将是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蛋糕。

4.2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

目前化学新药研制难度越来越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渐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生物技术药物销售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两倍还多。2010年世界前20位畅销的药物中有7个是生物技术药物,预计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4.3 加快发展中药现代化

在仿制结合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也不要忽视自身优势。我国有着庞大的中医药宝库有待开发,这无疑为创新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目前我国企业急需要做的工作是与国际接轨,尽可能用国际上的药物筛选及评判标准来评价中药,使中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中药临床实验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在中药生产方面也要按国际上普遍实行的GMP和GAP来规范。

我国医药研发不足的瓶颈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做一系列的工作来改变现状。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改革,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转变为原研药大国,在世界医药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2]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科技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J].1995,2000,2004,2005,2006,2007,2008.

医药产业现状篇3

福建省共有化学合成药、抗菌素原料药、中西药制剂等各类制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医药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据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年报汇编,该医药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左右。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医药产业现状篇4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 分析政策 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 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医药产业现状篇5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医药产业现状篇6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成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涉及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其中信息流的管理起到核心控制作用,物流和资金流都围绕信息流展开。信息流在节点企业间快速、畅通地流动,充分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引导物流和资金流的运作,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而在医药行业SCM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流的运行状况堪忧。尽管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现实意义,但是还有不少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促进竞争力的内在机理,而仅将某一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地引入企业,忽略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资源、创新、组织结构、经营模式配套整合,忽略整体性规划,导致信息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产生“信息化孤岛”,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集中,使企业无法快速满足决策需求并使生产制造、管理及外部供应链等诸多环节严重脱节。

医药行业供应链有两大核心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这两大核心部分的信息流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信息流运行状况。

1 医药生产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许多医药生产企业SCM的很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即以电话、传真及书信形式为主要联络手段,人工处理采购、生产、销售方面的日常业务,如订货、发货、退货、发票及回款等。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SCM低效率、高成本,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对关键信息的掌握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地位。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

1.1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对其客户和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

医药生产企业对客户管理薄弱,顾客资料往往被医药流通企业或者医药代表掌握,不能作为企业的知识财富保留下来,受人员流动的影响极大,对下游医药流通企业的依赖性增加,同时由于即使掌握了顾客信息,也不全面,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分类管理数据库,从而难以对客户业绩、信用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对相关原辅料供应商的情况进行统一、完整、准确的收集和储存,也没有对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所提供的原辅料质量进行跟踪控制,造成企业在生产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辅料供应商,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易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受原辅料影响的风险增加。

1.2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

医药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难以对日常生产计划及时进行调整。由于不能迅速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顾客信息,使得信息流在沿着医药行业供应链向上逐层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误差叠加不断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成倍增长,在一些临界点上造成巨大影响,导致决策错误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产品市场需求降低而企业生产计划增加,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或者市场缺货而企业产能闲置等现象。

1.3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药品的销售情况信息

医药生产企业出于销售目的考虑和药品自身的特殊性,总有相当一部分未经结算的药品存放在医药流通企业或医院。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流动不通畅,使得企业和医药代表不能有效掌握和统计客户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及提交,于是,因不能掌握库存缺货信息而难以及时补货,或因存放过多未经结算的药品造成资金浪费,或因存放时间过长造成药物失效,退货及换货现象严重。因难以准确掌握客户的销售数量、存货、欠款与回款等情况,客户欠款现象严重。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资金流的堵塞。

1.4 医药生产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

由于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存在众多信息孤岛,于是各种财务指标的统计、客户分类统计、生产情况统计及销售量统计等大多难以直接从企业的数据库中提取,需要靠手工完成,重复工作过多,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指定条件的查询十分困难;而和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就现阶段我国医药生产企业SCM的信息流状况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医药生产企业。它们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整个信息化过程的顺利实施。第二类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它们尽管看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众多顾虑,如从短时期来看,剩余资金投入再生产中会取得比实施信息化更大的回报;由于受企业规模限制,业务简单且量小,人力成本远远低于信息化的成本;很多系统由于功能复杂、结构庞大,操作需要经过培训,而不少企业都视之为经济和时间上的额外支出,同时,企业还担心信息系统一旦瘫痪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后果。第三类企业完全没有信息化打算。这些企业,有的是基于保守原则,满足于现状;有的是由于信息化失败的教训,片面地将信息化的风险和不足夸大;还有的干脆对信息化前景持悲观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对外彰显自身技术实力的一种做作行为,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用户需求。

其实,相对于GMP认证这种行业强制规范来说,医药生产企业为改善信息流而进行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实力的企业早已完成企业资源计划,并已开始进行SCM,而正忙着改制或GMP认证的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2 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SCM中,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状况堪忧。

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往往规模小,效率低,资源整合不够,重复投资,彼此信息沟通不畅,销售、采购、库存和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目前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已开始起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在实际的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扩展规模与管理能力不相匹配;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整合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在符合GSP要求下提高经营效率;系统选择重表面轻内在;缺乏有效的实施管理能力。以电脑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例,企业的电脑保有量还比较少,近5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15台,近8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50台。在电脑的应用方面,超过50%的企业仅将电脑应用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而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与之相比,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便携式订单处理

系统和互联网产生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信息管理系统成为SCM的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通过信息共享,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在节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顺畅流动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必然会引发企业的观念、人力、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新定位,信息化建设也并非只是“一把手工程”,而是需要各个企业从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企业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都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否真正将信息化进行到底。企业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作保障,往往难以成功,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还存在很大问题。

另外,据调查,2006年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中,仅有48%的企业拥有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远程通讯能力和决策功能。可见,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SCM中的信息流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中供应链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

虽然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的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看来,信息化实施后的效果是良好的。其中,以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永裕新兴药品公司和海虹控股公司为代表,充分展现了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SCM的信息化实施后取得的良好成绩。

医药产业现状篇7

关键词:OTC;新产品;终端五力模型;原则

一、引言

终端是实现OTC新产品销售的最后一跳,也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OTC新产品的上市工作而言,在传统4P基础上确定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之后,终端的策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策略核心。

二、医药行业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分析

(一)药店零售终端的类别

根据目前国内药店零售市场的情况,按药店目标消费人群的不同,国内的药店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传统药店(主要零售各类药品);社区便利药店(零售售药品,兼营日用品等);专业或专科药店(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如肿瘤科、糖尿病、皮肤科用药等):平价药品超市或大卖场(主要零售各类药品,以低价吸引顾客);医院新特药零售药店(多为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联营,专门针对该医院开出的处方而设)。

(二)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特点

第一,单体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药店越来越规范、系统,各连锁药店的跨区域、跨地区经营越来越多,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经营面积小,店员素质差的小型药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销声匿迹。部分低于40平方米的药店被淘汰出了药品零售市场,而取而代之的都是符合国家GSP认证要求的规范的药店。这将使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严格依法经营,日常的管理也将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化的管理也提高药店的工作效率和店员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

第三,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使药店单品利润普遍降低,提高药店整体销售额即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成了药店经营的主体思想。同时经营重心转向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不断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第四,药店经营多元化。从单纯卖药品到卖健康,再到卖健康美丽、健康便利。例如,增加保健品、名贵中药材,增加非药品如化妆品、日用品等健康相关的产品,以及引入方便食品、饮料、日常消费品、、电话卡、公交卡、报刊、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来提高药店整体盈利水平。

第五,加强与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药店场地资源获取非销售带来的利润增长,如产品上架费的收取,店内产品广告费,产品卖场陈列、堆头,产品促销活动费用以及厂家促销人员的管理费用等等。

面对终端药店的改变,OTC厂家相对应的终端工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尤其是在目前药店连锁加盟的火热事态下,药店的特性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药店分为A、B、C三级进行管理和工作了。

三、医药行业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策略原则

OTC新产品的药店终端策略,在渠道策略的基础上,要紧密围绕“终端突破、侧翼进攻”的工作核心,多样化、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法、针对性地夯实“终端竞争”基础,全面提升OTC新产品在零售终端的铺货力、陈列力、宣传力、促销力和活动力,从而实现“提升终端销售”的终极目的,全方位实现OTC新产品的销售拓展。

为确保终端策略的实施效果,在新产品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在战略上重视和落实终端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品牌资源在终端有最大的产出。

因此,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建设重点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突出和优先保障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抓大放小。将终端药店及终端工作重新进行评估分类,将有限资源集中在重点终端使用,重点终端重点保障,优先投入,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的投入产出。首先,对终端进行详细的科学记录分类,筛选并确定目标终端。通过用制定的表格对药店终端信息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对分类,有效地实现OTC及终端建设工作的重心划分,使OTC的工作开展更加有效,终端建设的投入更具有针对性。终端信息化管理:通过5级15位编码实现终端资料信息化管理,方便资料的分类管理及分析应用。例如,终端编号:510080-21A0041AE(见图1)。其次,从OTC队伍负责的110家目标药店中选取80家作为重点保障药店。为了规范管理,要对每个OTC人员的维护目标药店数界定为110家。出于OTC新产品上市的效果考虑,每个OTC代表重点保障的目标终端总数为80个。其中,销售好的终端数目约占40%,为32个,但要投入60%以上的精力:销售一般的终端数目约占60%,为48个,投入40%左右的精力(见表1)。

原则二:强调标准化和可执行性。在现有的终端执行力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但切实可行的终端执行标准,必须保证所有的目标终端能够按照相应的基本标准投入,投入率100%,达标率100%。若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如大型堆头、户外、橱窗等),必须由市场部统一规划、审批方可投入(见表2)。

原则三:分阶段实施,加强监控,力求实效。整个终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同时要在组织上保证专业引导和监控管理到位,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效果(见表3)。

医药产业现状篇8

>>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策分析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应对策略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宁波市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检验检疫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关对策措施 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我国玩具对美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加入WTO后我国中药出口如何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4-17

[8]张晓东.我国中药出口及遭受贸易壁垒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12(2)

[9]邓瑞琴,张中朋.中药出口亟待突破绿色壁垒[J].中国医药报.

2010(8)

[10]周储芬.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J].费导

刊.2007(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