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教育问题8篇

时间:2023-10-12 10:26:09

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 教学阅读网络写作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from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tools knowledge of skills teaching, the emergence of a weakening of the aesthetic

Keywords: teaching reading network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这接近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已经从人文性教育渐渐走向了“工具化”的知识技能教学。语文的实用性越来越明显,而审美等人文教育方面却逐步弱化。在相当多的学生心目中,语文已不再是传播祖国优美文字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的学科,而是变成了升学就业的必备工具。对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想要借此揭示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的问题所在。其中,本次调查人数共184人,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教”中的人文空白

在此次调查中,我首先从“教”入手,意在通过“教”掌握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探寻一些改善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的途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下这些问题:

1.是否喜欢语文课?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喜欢理由:

A语文课上的有趣B是升学就业关键C可以增加知识面\陶冶情操等

不喜欢理由:

A语文课无趣B其他

2.你对现在的语文课满意吗?你希望语文课应当怎样上?

在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中,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还没有完全的培养起来,因此,课程是否有趣是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中,因为语文课上的有趣的只占36%,而因为升学就业关键不得不念语文的状况则占到了32%,至于一些审美性的陶冶情操等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则更低,只有11.3%。

为什么会在以人文特征为主的语文教育中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状况呢?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在就业升学的压力下,语文教育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应试印记。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以第八册为例,全册共6个单元,其中,科技性说明文居然占了2个单元,而真正无工具性倾向有文学色彩的小说及散文只有一个单元共5篇课文的课程。在第四单元(即科技说明文单元之一)的序言是这么说的:“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①从这篇序言不难看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价值观使当前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成为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并且,这一课程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几篇被选入的教材包括《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大自然的语言》等,语言生涩拗口,课文单调枯燥,不是说不应该有科技型的文章,而是这样的文章作为语文课文竟然占了两个单元,实在太多。因为“缺乏生命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的表演”,②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丧失对可能生活的憧憬。这样的课程,极端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学生活蹦乱跳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当我们回到那些真正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课文中时,却又不无遗憾地发现,人文类叙事性作品中的教学重心依然是放在中心思想人物塑造等基础技能方面,而很少有对文章精辟细致的审美分析,导致学生对课文选材的不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系统分析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过铁道而让作者泪流满面的事情,只是一味的强调父亲的辛劳,而对儿子本身与父亲的隔膜却草草而过,阻隔了父子之间深处的情感交流的变化。而初中生涉世未深,很难了解父母谋生的艰辛,而课文中对父亲辛劳又如老生常谈不再新鲜,因此学生课后对这篇名篇反映比较一般,有的甚至扬言“我写的比他要好!”因此,如何从语文教育方法入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透彻的人文体验和感悟,从而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良好地调动起来,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

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及完善。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树立充分的人文环境,体现人文情怀,这样才不会从“教”这条最根本的路上失落了语文的人文精神。

二“学”中的人文缺失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如果以全面塑造学生人格为教育己任,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造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文化品质的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使命。

这次调查我们针对中学生对语文功用性的理解设置了以下问题:

3你觉得语文学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

有用的理由:A.升学就业 B.基本素质 C.其他

从调查取得的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93.25%的学生认为语文这门课程的设置是有用的,在这93.25%的学生中,又有86.34%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就业。那么,是什么促使学生们的目光大量地集中在升学就业如此沉甸甸的话题上呢?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看看语文这个词的含义:从字面上来说,“语”,有语言与说话的含义,可以把这个看做是语文的基本功用,学习母语并顺畅的使用它;“文”,文章文化与个人的素养(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学习文章提高文化程度与个人素养。

然而,从现实的语文教育来看,我们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些。我们考查的是一个学生的语文,主要是考查他(她)的语言水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如此。社会上流传极为广泛的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学生为之自豪或者自卑的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屡见不鲜。就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学生家长对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进重点中学、考大学、找好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首先是考试。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都要补课,科目不一,但都是考试中体现出来的薄弱科目。初二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话或许会有些偏颇,但大方向还是要尊崇的。故此,社会环境所需成为他们学习的目的。体现在语文上也一样,摆脱了语文学科审美性、人文性等原始特性,学生们追求的是语文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升学就业上。

近年,伴随着“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的诞生,针对语文的功用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不断修订语文教育大纲,努力把语文这一概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纲的制定告一段落,接踵而来的是实施的问题,在讲究科技与人才的现代社会,语文教育如何做到原始功能的回归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阅读与写作的困境挣扎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课外阅读更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写作更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我们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的状况如何呢?

据调查,89%的学生阅读书目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只有10%-11%的学生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在学生们看来与其选择那些富有哲理的、难懂的名著,他们宁愿选择网络小说,青春校园小说这样通俗易懂的读物。而在看名著的10%学生中,只有五成的学生看过10部以下的中外名著。由于上述提到的教学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又由于社会的原因,如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网络的迅速发展等,使学生将阅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军事、科幻领域,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学、现代小说的摄取,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阅读格调普遍下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批改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利用家里的电脑资源,从网上摘抄有关篇目的评论。他们阅读视为硬性规定要做的事,而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亦无法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养分。作为教育者,我并不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但毫不经过自己阅读咀嚼,就照抄照办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汲取书中优美的语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阅读习惯与阅读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两次单元考中,我们发觉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对文中含义的模糊理解,凭感觉答题,不能客观、全面、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阅读部分的成绩自然也偏低。比如第一单元考试卷,阅读部分的第一题“给短文写一个标题”,该题要求学生在正确、完整把握短文大意的情况下给文章加一个标题,但很多学生概括抽象文章大意的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写标题时往往丢三落四,不能做到完整全面,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现在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

四总结

语文教育问题篇2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问题篇3

(一)认识上的问题

在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不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人文教育的概念以及没有充分合理运用资源等方面因素,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一部分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他们的知识相对比较陈旧,思想也过于保守。新教育形式下提出的人文教育,这一部分教师缺少比较全面的培训,对人文教育没有深入的认识。对于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他们也是在摸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可模仿的模式,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不属于语文的范畴,只是补充材料,这些教师往往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只重视应试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与教师自身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一项课外活动。但是,在人文教育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素养与人文教育的培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不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这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难操作等问题的困扰。

(2)对语文人文教育的理解不到位

我国教育部门虽然一直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在素质教育这一方面做的都不到位。很多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大部分教师也是只看学生的成绩。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升学率是所有学校都看重的一个问题,所以就导致语文人文教育极易被忽视。主要是由于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所要花费的时间是正常课堂的十几倍,同时由于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过于明显的提高的。人文教育要想得到重视,那么就需要一个合理的量化及考核标准。

(3)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合理运用

把课本当做是唯一的一种教学资源,这是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身边的教育资源不善于开发和合理利用,这对人文教育的效果势必会造成影响,导致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无法达到。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发现。

(4)学生方面的因素

可以说我国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一直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习惯了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只知道一味去接受知识。他们依靠做题,依靠教师,学习循规蹈矩,自主学习的动力严重缺乏,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人文教育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

(5)缺乏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学上的评价一直以来就非常单一,评价基础只有成绩,这样一种简单的、片面的、又不够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也是导致学生和教师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缺乏人文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学生当前的就业压力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大也变得越来越大,拥有一技之长就成为了学生们就业的武器。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所强调的重点内容,但是对基础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却往往都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将文章作为一种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身对人的身心美的陶冶,忽视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这就反映出了当前的语文教学系统流失了人文精神,而知识要素正在一步步不断快速膨胀。

(三)操作中的误区

(1)人文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局限

人文教育当前几乎只采用:课堂教学这一种渗透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只限于培养学生单一的语文素质。

(2)非语文化倾向

人文教育的本质特点虽然是综合,但其在语文课堂中也是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及整体推进。虽然跨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是其主线仍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以,在语文过程中的任何非语文倾向,都是不恰当的。

(3)娱乐化倾向

人文教育由于可以说是需要集体协作来完成的一种运作模式,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给主题增添了一定的娱乐因素,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想使开展的活动具有意义,那么就要保持学习与娱乐的平衡。

(四)教师与学生课堂活动存在单向性

目前,虽然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要求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是单方面的听教师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在一味的透彻、细致的将知识教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把自己作为知识的权威,还是只关注知识,并没有将学生当成一个能动的个体来认真对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容易造成思维的僵化,缺乏积极地参与性,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品质与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养精神等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几点加强人文教育的对策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薄弱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视、呼吁以及纠正。我们应该看到,学习哪一种学科与培养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其关键在于在学科的教学当中要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实践中的事、人、物等蕴含的文化要以要去感悟。在很多学科的认知领域都在召唤求真,都在召唤人文精神,在情感领域一直在召唤唯美,在道德领域一直在召唤从善。此之外,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意志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这三方面的内心活动因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如果从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管理上来看,人文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说也是必需的。

(一)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可以说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方向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从人文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上来看,要想让学生信任你、亲近你、喜欢你,并且在生活与教学过程中与你交流及互动,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就有较强的人文性和亲和力,要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态。同时还要更新教育理念:

(1)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勤积累、多读书、长反思。

(2)在学科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不仅是可以实现的,更是必需的。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从灌输知识转变成共同构建知识,从单纯的说教转变成确立人格模范,从提供答案转变成共同探求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因为情感的冲动才产生了人的想象、思维以及记忆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要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那么要怎样拨动学生的情感?自然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的思维当中,情感的交织也许会成为障碍,也许会成为刺激,在促进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情感的作用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理解、思维、记忆等在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时,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的感情淡薄,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与学生之间的想象、思维、情感等就无法融洽。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心扉、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三)提升人文精神,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在不断的教化与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通过与主体的情感需要、认知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以及提升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构建人生与知识的过程,合理利用各种课堂资源,是最灵活、最整合的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养素养与科学素养,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具有适当、适物、适时、适人的对话、讨论及交流,具有思维开放性以及问题情境性。观点能够在课堂对话中受到质疑,立场会在课堂讨论中得以展示,师生内心的矛盾等会在交流中碰撞和沟通,学生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素养的陶冶,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总结

语文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语言、文学及文化。对于语文而言,美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所特有的一个元素,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语文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尽管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教育工作者对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片面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认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紧要。

2.审美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普遍认为分数高,学生能力就高,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也会以分数来衡量自身,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简单将审美等同于字迹的工整与否,没有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审美教育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3.审美教育目的不明确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来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教师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计划,

进而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就必须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主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主动发现语文中的美,要主动融入审美教育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可厚非,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明确审美教育目标

教师无计划、无目标进行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对于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只有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审美教育目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奚圣伟.对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问题分析及应对[J].中国校外教育,2012(7):122.

语文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德育;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相较于其他的科目,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优越条件,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条件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特点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和渗透性。首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如讲爱国题材的课文,低年级的只需告诉他们主人公的不屈精神,而对于中年级的就要告诉他们爱国的思想,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其次,就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体会到语言和文字中所表达的美好和情感,让学生们对文章中的“美”和“情”有所体悟,同时能对其产生共鸣。最后,是要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课堂上的阅读和讲解,还是课后的作业或作文的题材形式,都是对德育进行渗透的必要环节。

二、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方法

1.在课堂的教学中渗入德育

要在对课文的讲解中加入德育,从对字、词和句的理解上,让学生在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了解到其中的思想。要在进行课文的介绍时加入真实情感,以一些方法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现出

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实地体会到课文中的美好。

2.将德育渗透到课外阅读和其他活动中去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应该根据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多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杰出人物故事讲座类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对其中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在课外阅读时,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向他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在故事情节中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地有所收获。

3.教师要以身作则

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师在一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拥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此要重视起来,时刻注意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再思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普遍看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让学生从知识点中认识社会,提升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都是以自身良好的素质作为基础,这也是我们新课标落实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我个人的研究观点为我们今后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即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体会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做人的道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引导,为他们起到指向标的作用。中学生处于认识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可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很好的激发和引导。从以上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重要性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1.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充分转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密不可分的。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绩比较看重,因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培养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给学生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有才无德。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对教学重点来向学生说明相关的人生道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很好地融合,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教师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固定认识,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和言传并重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的教师。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与学生亲近,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3.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对与错、美与丑。在进行不断的渗透过程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会逐步认识到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深挖教材外的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整合,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相结合并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应该充分重视。

4.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合理穿插

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一些启迪,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情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学生在接受深层次的德育时内心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触动。学生的素质与我们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确定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德育教育,明确哪些学生得到了启发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这样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才更有目的性,效果才更明显。

5.教学情境合理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教学环境来对这一点进行突破,使学生在学习中心灵得到触动。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源于生活,教学情境的运用可以将生活元素很好地融入到其中,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三、结论

总之,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04).

语文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育 教学现状

前言

近些年,我国在高职教育发展上,实行了许多改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高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场所、师资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根据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高职语文教育必须要健康协调地发展。因此,抓好高职语文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35所高职语文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为高职语文教育发展之路做出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35所高职在读学生960人和在校的语文教师40人。

2.调查方法

(1)发放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分别是教师用问卷《高职语文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和学生用问卷《高职语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并对上述35所高职的语文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

(2)问卷回收与数据统计分析法。调查期间共发放《高职语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960份,回收780份;《高职语文教师现状调查问卷》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率100%。有95%问卷为有效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的显现

1.高职语文课开课情况。高职语文课开设情况比较好,开课率为90%,但是,有10%的学校不开设语文课程;其中高职三年级语文课的开课率只有20%。

2.高职学生及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态度数据分析表明,有3O%的学生很喜欢语文课,有60%的学生喜欢语文,但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的只占据10%;而语文教师则有70%是很喜欢语文课程的,剩下40%的教师不太喜欢语文课。

3.学校语文课堂地点及语文教学设备、器材调查。有60%高职语文课教室是普通教室,即以文化课教室为主,只有40%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固定语文教室;有40%的学生上课没有任何相应的语文教学器材设备等,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4.高职语文教师基本情况。高职语文教师以兼职为主,专职语文教师只占了35%;在专职教师中学历为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有60%,差距较大。

三、现状与问题分析

1.课时不足,对语文课程重视不够。我国一直奉行“德、智、体、美、劳”五字教育政策,要求青少年全面发展,而这里的“德、智、美”里面都包括了语文教育。但是,语文课常常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大多数的高职学校,是以完成固有的教学计划安排为目的来开设语文课的,对其教学过程不重视。这样不仅造成学生无法掌握语文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流失,对语文知识普及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差。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所有美的事情都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语文以其独特的美,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调查表明,有60%的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出现了厌倦反感情绪。

此外,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再者缺乏语文课必备辅助设备,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致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所下降。如何抓住青少年的这种心理,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重新“拉入”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学者、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3.缺少固定的语文教室以及相关设备。由于我国还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财政收入少的农村地区多以发展经济为主导,高职语文教育的投入很少,导致了高职语文课没有固定教室,缺乏保障语文课正常教学的教学器材和设备。

4.师资缺乏,部分语文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质量是靠良好的师资来保证的,没有好的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不可能良性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待遇较差,致使大多数语文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任教。统计数据表明,高职中有65%的语文教师是“半路出家” 的兼职语文教师,缺少语文教学的经验,造成了高职语文教育的质量低下。

四、对策与建议

1.转变语文教育理念,增加语文教育投入。转变当前的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共同重视的问题。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特色文艺形式的传承与发展,积蓄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二,必须让学校主管领导认识到,语文课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对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其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需要转变观念,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使高职语文教育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向。

2.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如上所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60%的高职青少年喜欢语文,但是不喜欢语文课,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语文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足以使青少年对其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将那些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的青少年“拉”回语文课堂?首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找出新的、适合于青少年的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上,不提倡照本宣科,那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单一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丰富教学内容为目的,将积极向上的流行语文元素加入语文课教学中。其次,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欣赏语文的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喜爱程度。

3.逐步改善师资力量,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如前所述,语文教学质量优劣,与师资情况密不可分。高职语文教育要想获得良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因素。改善现有的高职语文师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有关部门应该主动及时地解决现有高职语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其二,对“半路出家”的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与专业院校签定培养计划等手段,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加强这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第三,充分利用国家倡导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等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其中,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总之,虽然高职语文教育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还存在制约该地区语文发展的壁垒。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此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并逐步探寻改善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彭立修.语文教育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伟.探讨高职语文教育[G].语文建设,2010(10).

语文教育问题篇8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详细来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从教师队伍角度来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在教育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主体,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语言文学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依然采用比较落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汉语言教育等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进行知识讲授,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消极,甚至在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多门课程,造成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职业修养方面也不够,上课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打骂学生的 行为,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角度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他们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并不重要的课程,并且容易掌握,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并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闲散和怠慢等问题,而这种学习态度必然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无法正常进行。汉语言文学有着自身的特性,需要学生长期的付出,而有些学生急于求功进利,希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这门课程,一旦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兴趣,并不愿意看类似的书籍,语言文学素养比较贫乏,而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教材、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实,影响了教育的普遍性,导致汉语言文学这门需要长期投入的学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教育明显偏向于理工类,在汉语言文学等文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庭存在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教育明显偏向于实用性科目,在汉语言文学等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对孩子阅读课外文学作品都要给予限制和制止,而这就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大绊脚石。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虽然有些学校设计了比较多的课程,但是与实际相脱离,没有达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认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科学学习方法,构建充满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人文性、符号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将之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