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音乐专业课培训8篇

时间:2023-10-13 09:34:08

音乐专业课培训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1

关键词:整合;高师音乐;教学法;改革;教学艺术

一、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现代高师音乐这一专业,在高校中是一个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突出其师范性的象征。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其任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都终将用于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当中。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管是什么样的乐器的学习,还是舞蹈、声乐、乐理、欣赏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法。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最多只是你个人的知识本领,不能“教出去”,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所以,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专业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教学法的学习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使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中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安排在后面一学期。其中,体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音乐教材教法课,大约38课时;体现音乐教学实践的教育实习课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约6周上课时间,但是多数都成了毕业前的应急教育。此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也存在不足。如音乐教学法教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大纲;音乐教学法原则;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教法;音乐教学的组织工作;课外音乐活动;音乐教学设备与电化教学;音乐教育实习;国外著名乐音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音乐教学法教材中没有安排舞蹈教学法这一内容。同时,由于音乐教师是一个多重性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精湛的歌唱表演技术、强大的组织能力。但是,这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法课程中都没能体现出来。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完善的人格形象、语言形象、职业形象、专业形象、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音乐教学法课程承载着如此之重的历史责任使命,可见其教材的重要性,也能发现其中的很多不足之处。

三、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改革

将原来的音乐教材教法改为由音乐教学论(50课时)、教材分析与试讲(40课时)、教育实习(6周)、音乐教学心理研究(34课时)构成的四门系列课程。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单一性,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自身的专业素养。

2.训练模式的改革

其具体设置如下:第一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基本功演练阶段。主要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的语言形象训练、仪表形象训练、板画板书设计训练、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等。第二学期是音乐教学基本环节演练阶段。主要进行音乐课题教案的编写、熟悉和分析教材、组织教学、课堂内容教学和方法的设计等。第三学期是听课、见习阶段。到就近的中学和小学观摩课堂音乐教学;让每个学生轮流到中、小学实践音乐课堂教学,体验“准教师”的角色感,利用假期到家乡所在地的中小学了解音乐教学现状等。第四学期是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掌握阶段。主要熟悉课堂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创新教学法,国外著名教育体系和教学法的学习。第五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进行歌唱、音乐欣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器乐、舞蹈等训练。第六学期是教育实习与教学总结研究阶段。到中学进行实际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排练节目、担任班主任等。

3.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学法一贯都是“讲授”式教学,即老师在讲台上教给我们上音乐课的方法和理论基础,缺乏思考,缺乏总结创新。教学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独立思考,多假设实际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教室也可以明确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找出答案。

4.教育手段的改革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借助这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丰富现有的音乐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前,出于师资方面的考虑,很多专业的课程都无法大量开设,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十分受限制。但是现在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运用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专家“远在天涯,近在咫尺”。还可以利用网络上大量的视频资源,对学生的各个专业技能技巧进行培养,或利用视频资源纠正学生专业知识中的缺憾。

四、高师音乐教学法与训练模式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对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如何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法课程的训练中下工夫。

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实行全体专业教师任课训练模式。这一模式其实说出来了很简单,那就是各个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一定要通过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如钢琴课的训练,由专业的钢琴教师教给学生弹奏钢琴的技能技巧,同时让学生学会钢琴弹奏教学法以及培养即兴伴奏能力,以达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舞蹈的训练,则由专门的舞蹈老师负责专业舞蹈的训练,以及舞蹈教学法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中小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有很多的课外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音乐老师设计编排完成的。所以舞蹈编排的训练在高师教学法(下转第25页)(上接第24页)训练中尤其重要,就和日常教学活动中音乐老师的自弹自唱能力一样是必备的技能。其他的专业知识也应当由本专业的教师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试想,要是给学生上课的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可能就有不着边际之嫌。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科 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冯继(1976- ),男,山东临朐人,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博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徐州 221116)汪广华(1973- ),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33-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往高校人才培养的精英化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人才培养不再仅仅依靠制度内的需要,而是越来越体现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感性。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策略上进行改革。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跟上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发展。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大学的转型首先是大学的基层发生变化。”而高校应对人才需求的市场化趋势,正是人才培养策略的变化依据。

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连云港师专”)音乐专业在近十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布局的失衡、学生的专业性不足、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音乐专业近年来出现招生热现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原来精英教育的招生格局,2012年江苏省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达到了1745人。招生数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迅速为将来的社会需求奠定了供应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录取的学生艺术素养差异度增大,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增加了难度,使得教师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必须从学生差异性层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调整,以达到对各层次音乐类学生的有效指导。

2.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训练条件严重不足。专业技能的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前提。然而由于学生数的快速增长,在琴房、钢琴、舞蹈房、表演厅、各类器乐等硬件设施上,生均占有率逐年下滑,甚至个别指导性很强的音乐类课程只能集体授课。此外,音乐专业训练设备还存在着“老、旧、差”的状况,设备的更新速度慢、损耗大,这种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频次下降,师生之间的艺术互动水平降低,导致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受到严重影响。

3.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在音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长期以来课程体系沿用的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专业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注重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强调基本功的培养与考核,强调音乐理论的学习以及音乐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这种课程体系存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前、音乐人才培养还依赖“体制”分配的格局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大众化发展的逐步推进,这种课程体系越来越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泛化”与“僵化”,使得音乐专业学生在走向人才市场的过程中,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难以应对各类音乐专业团体、专业组织对于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需求,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难。在连云港师专音乐专业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这种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如同一架老旧的列车,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而造成音乐专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究其原因,课程体系改革的滞缓正是专业发展越发艰难之症结所在。

4.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类型单一。连云港师专音乐专业主要分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两类,师资绝大多数毕业于本科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随着学生数不断增长,师生比不断下降,教师队伍类型单一,这种状况导致音乐专业下的师范类人才与非师范类的专业人才培养产生趋同的结果。并且由于师资队伍主要倾向于传统的音乐师资人才培养,造成当前音乐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需求的反应敏感度不足,无法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师类型,进而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动向,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5.学生就业呈现重心下移、多元化发展趋势。2012年8月,笔者对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连云港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原先为初级中学培养音乐师资下移到为小学和幼儿园培养音乐师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专科音乐学生面临着来自本科音乐学生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幼儿园的整体教师素质偏低。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在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并非像公办教师一样拥有编制,而以聘用的方式开展工作,其工作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此外,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进入艺术培训中心及琴行,部分学生进入文化站、传媒公司以及服务行业等。这种多元化的就业发展趋势是当前人才就业竞争的真实反映(见134页表)。

二、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1.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艺术素质的提升不能仅仅靠艺术技艺的训练,艺术素质来源于学习者对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奥尔特加・加塞特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因此,音乐人才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各类艺术技艺的训练,更要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角度,使学生在广泛接触音乐各门类知识、各种艺术知识、各类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将艺术素质的提升放置于人文综合素质的整体进步之中,让学生在体验艺术技艺精妙的同时,充分感受艺术内涵之精深。这要求在音乐人才艺术素质的培养中,应当努力营造宽松、灵性、专注、自由的艺术教育氛围,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2.不断改善学生专业训练条件。专业训练条件的改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音乐专业设备如钢琴、小提琴、琵琶等专业设备的添置上,应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音乐厅、录音棚、琴房等场地建设上,应当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在具体建设施工中,应当由专业人才参与决策。在有限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满足音乐专业教学以及学生专业训练,必须精细安排专业设备与专业场地的使用。同时,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器材的维护也是保证学生专业训练的必要环节。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进音乐专业人才扩大就业面,更好地面向多元化的人才就业市场,在专业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充分利用专业音乐团体的实践实训场地,让音乐专业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各类社会音乐艺术团体、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就必须要求在音乐学生专业训练中,办学主体要与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搭建学生实习实训的有效平台,形成音乐人才培养的校内校外共建的格局。

3.加强实践类、应用类课程的研发。课程设置的变革是人才培养变革的基础。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中不难发现,课程体系的僵化是导致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积极应对用人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才能不断找到人才培养的动力和依据。加强音乐专业实践类、应用类课程的研发成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连云港师专音乐专业一方面加强音乐专业课的教学,努力夯实学生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用人的标准,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突出了音乐理论、器乐、声乐与舞蹈技能以及电子音乐和实践排练等课程模块。这些实践类、应用类课程的推出,有效提升了学生音乐实践综合能力和音乐领悟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当及时转变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积极鼓励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其次,积极“引智”,通过外聘音乐行业专家、吸收社会音乐人才参与学生培养,形成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产生良好的互补效应。只有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态度,才能以开放的态度把校外的优质师资引进校园、服务教学,使学生增长社会阅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状况。

5.加强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活动。音乐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计划内既定课程的学习,还应当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需求角度,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从职业从业资格的角度出发,可以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努力向调音师、钢琴调律师等音乐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这需要在具体办学中,不断加强音乐人才需求的社会状况调研,了解音乐人才需求的市场走向,将这些新的信息融入音乐专业课教学当中。此外,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绝不能仅仅遵循既定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现代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以积极灵活的态度对待社会人才的动态需求变化,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开展适时的社会办学调研活动。

6.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音乐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艺术人才培养的一方面。从目前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中小学的比例是偏低的。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些年来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所受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音乐教育与当前的中考、高考的关系不强,不在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中,这导致了各级各类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校忽视了音乐师资的引进与培养,进而造成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需求比例的下降,但是这种出于升学目的所配备的师资结构与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本质上是冲突的。因此,要打破这种师资结构队伍配置的现状,就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在具体学校的音乐师资配备上,必须严格按照师生比的要求落实到位;在具体音乐教育的开设科目上,必须严格按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开好、开足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只有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施行相关举措,才能确保艺术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排斥当下的教育功利性,才能让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制度层面拿出具体的措施,让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到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内生性角度出发,音乐师资人才的培养积极争取国家教育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必需之举,更是必然之举。

连云港师专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音乐专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更需要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综合上述诸多因素,才能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为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使音乐专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4

一、培训主题确定

该项目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按照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调动和有效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项目组成员多次赴西安市区周边及陕西省各地区县与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调研,重点了解当前陕西省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国培计划”培训专家、省市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的意见,最终将本次培训主题设计为“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全省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培训目标定位

本次培训以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从教能力为核心,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成为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的学科带头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前数据统计,本次参训学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30岁以下有15%,40岁以上有4%,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占到40%,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函授学习或其他性质的考试得到提高自身学历的目的。针对本次参训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制定出三方面具体目标,以体现“国培计划”培训课堂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一是通过新课标模块帮助参训教师理解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明确小学音乐学科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音乐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促进参训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三是通过专家讲座、名校观摩、主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方法,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熟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等方面的科学规范和教学方式,从而帮助提升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训课程设置

在前期项目调研中了解到,西安市区及周边学校40%以上教师参加过部级培训,而只有不到20%的区县音乐教师参加过省级形式的培训,另外大部分区县农村教师没有参加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同时,我们也获悉多数农村音乐教师认为目前农村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研意识薄弱,缺乏专家引领;最感兴趣的培训主题为“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和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因此,根据“国培计划”(2014)培训要求及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按照“遵循规律,按需施训”的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本期培训共在三个维度设置十一个模块开设了十七门课程。

四、培训团队与培训方式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注重优化教师资源,遴选近几年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担任“国培”授课教师,组成专门的培训教学团队。授课教师中有“国培计划”音乐学科首席专家,有“国家特级教师”,有省市教研员、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师范院校教授等,力求全方位多层次不同角度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培训课程与培训教学的一致性和各位主讲教师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为本次“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质量保障。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不断推进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引领授课、现场观摩研讨、实践技能训练等多种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切实改进培训教学组织方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开展面授课程,凸显专家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讲授内容的系统连贯,由学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作好记录,但面授课程在课堂上一般不与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培训团队组织参训学员深入名校实地观摩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小学音乐优质课、常态课以及学员的实践展示课,同时,参训学员与专家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说课、评课、案例分析,将观摩考察与互动实践相结合,进行主题研修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加强学员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基本功训练,提升参训学员音乐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能力。

陕西电大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首批“国培计划”培训任务中我们注重考虑参训教师的专业现实和成长需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以有效提升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核心,构建合理科学课程体系,顺利完成为期10天计划60课时的培训任务,培训结束后收到学员的整体满意度测评达96%的良好效果。

作者:张宝婧 李广宇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5

一、 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调研中,中小学在完成音乐校本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基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教研组内教师自学自研、新老教师结对、公开课研讨、优秀骨干教师讲座等,这些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而确定。从校本培训的发展来看,这种已显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年轻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如果还继续按照传统的校本培训内容和手段来培训,必然会造成“供需不足”的局面。再次,同校或者同地区教师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是以实践课为日常主要工作,对于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实践或缺少理论深度的实践,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

2.校本培训过程缺乏学术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无论是本校内的,还是校际间的,通常的交流和培训都是就课论课,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前沿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会涉及,但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要有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使培训更具学术化、科学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需要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高师教师合作完成。因此,传统的校本培训过程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培训的学术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本培训考核的片面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考核多数是以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的:对于自学式培训的考核,大多数学校规定一学期或者一周完成多少数量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以篇数来衡量完成的质量。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很机械,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质量的缺失,并随着时间流于一种形式和过场。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出勤率和到场率进行评价,还有一些中小学只把培训停留在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上,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体现不充分。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不妨邀请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的案例等引导、提炼,并对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对于研讨小组的考核,同样可以由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辅助,申报成课题,并对成果予以考核,这样能大大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音乐教科研的发展。

二、 加强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策略

以教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基于本校开展的“自培自研”,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校本培训的相关专家认为: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而校本培训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一种在高师引领、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就很有必要。

1.进行“一对一”的研讨

这里的“一对一”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本培训中新老教师结对、与优秀教师结对有所差别,主体不再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教师,这里特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中的某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小组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对一”。在形成“一对一”的模式后,不管高师音乐教师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探讨目标,达成共识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也不是口传心授去教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师音乐教师一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将设计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时,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记录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自身上课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高师教师从听课角度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双方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两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了高师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性,又加深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认知性。在这种形式下,双方既是实践者又是反思者。

2.共同组成课题研讨小组进行课题式研修

以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成有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题组。高师音乐教师在课题组里担任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对问题进行提炼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最后共同执行。就如同普通的课题模式,课题是从中小学音乐课实践中提取,目的是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学更加优化和完善。高师音乐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角色,管理设计、督促监控每个阶段具体的实施状况,同时又和中学教师一起参与实施。课题研修模式一般具有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收尾四个阶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所选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本学校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并产生效果,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法、专业技术甚至教材编排都会带来变革,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共同参与网络学习

这种形式要求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所以一般由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通过网络,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在网络学习中,二者不存在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都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学生”,同时“老师”的担当者,不只局限于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聘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这一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在网上获取了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可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地反馈到网络上,形成良性循环。高师音乐教师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分析报告,对于研究和总结教学环节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网上就某一专题可以形成特别的讨论小组,专家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在组内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模式有助于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促进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互助互学

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互助互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课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设计教学的任务,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和支持教学设计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边听边分析,采取录像和记笔记的手段。在课后的讨论与分析案例中,做到分析全面、透彻、有深度,切实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教学上的双赢。互助互学不仅在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也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不同的是课后一同分析讨论后,互换角色上同一课,这就是互助互学的特色所在。互助互学实际上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流的桥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1).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6

幼教专业是为培养幼儿教师专门设计的学科,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家长的重视,幼教专业成为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发现了一些教学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幼教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1、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1 幼教专业音乐教师力量不能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目前的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幼儿师专院校之外,其他中职学校,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在幼师专业音乐课教师和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矛盾。首先,由于学校扩招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热度增强,幼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成熟的教师数量增长的却比较慢;其次,在专业幼师学校中,音乐课包括至少四门专业课,每门课都应该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这些教师应该配置独立的教研办公室并且拥有专业指导性较强的教材,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幼师音乐课发展的比较缓慢,即便是进修学校也存在一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现象,这使得教师的备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自己在某一专业上的实力。

1.2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幼师职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等,这些教学实践可能使学生的某一项音乐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面看来,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有所发展的,但是,这些音乐专业素质性训练忽视了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特点。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因此,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使学生成为音乐家。

1.3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随着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的问题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讲就是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并不是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对舞蹈的编排或者对乐器演奏能力的掌握,而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实践,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去“教学”。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很少有幼师培训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能力实践基地,也不能以幼儿园学生为“试验品”去检验幼师培训的结果,这导致很多学生接受幼师培训之后,仅拥有职业理论和职业技术,却缺乏表现的能力,在工作中处于“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状态。

2、造成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原因

2.1 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均衡。很多职业学校将资金用在扩大学校规模、建设学校图书馆和相关基础设施方面,以此吸引学生,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而进修学校一般将资金用在教学设备引进和教学设施改善方面,以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幼教专业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指导者,始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满足幼教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始终不能使幼教专业的教学有所改进。

2.2 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进修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老教师,尤其在音乐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以自身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傲,力图把自己的知识都传输给学生。然而,现代教学中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因此从能力的传输者转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者。由于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处于“教学就是传输知识”的层面,导致大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如何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阅读教材、进行理论学习、按部就班的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是目前进修学校培养幼师音乐素质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但是,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仍是古板的,这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缺失,在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基本上是“零”。

3、针对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是解决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矛盾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各职业学校和进修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进行调整,在学校建设中节省部分资金,或者对引进教师、进行教师培训设置专项资金,用以招聘成熟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使教师资源和课程设置达到“一对一”的匹配,解决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一名教师担多门课程的问题。

3.2 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培养。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是“培养教师的教师”,但是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解决教学思想老旧的问题,学校应该针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改善培训,通过去先进学校听课、学习现代教学中关于教学思想改进的材料、鼓励教师进行改善教学思想的实践和研究,使教师体会到改变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使教师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变,体会到学生能力的增长,体会到教学的乐趣,从而使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点从学生音乐技巧培养转移到教学能力培养上。

3.3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修学校的幼教专业音乐教师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例如,采用“我当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模拟,将音乐教学课变成“幼教实践课”,使学生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当“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有所期待,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准备性。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源;就业;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办学经验的不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状况还不尽人意。如何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值得探讨。

1.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培养方向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职业培训的主要机构,实践中以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为主,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输送什么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音乐专业也是如此。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师范、技校等中专学校转型过来的。由于先天不足,音乐教育还不能像其他专业那样有很大的改变,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及授课的方式上都是继承了一贯的师范性,除了培训基层音乐师资外,对市场的其他需求环节和学生的就业心理都不了解,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措施,因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1.2教学科研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的意义越来越为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发展和完善学科理论的需要。因此,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前途和命运。[1]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科研的滞后始终成为音乐专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教师忙于“炒更”,或在校外带学生,或到歌舞厅唱歌,或忙于各种演出活动,为了赚钱,他们很难有时间静下来研究教学,更谈不上搞什么科研,写什么论文了。在各大城市的购书中心,你会看到很多歌曲集、琴谱等东拼西凑的书籍,却很难找到一本有学术参考价值和独到见解的音乐教育论著,整个专业科研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一贯形成的惰性。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科研意识,认为做教师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而已,甚至连备课都不认真,根本就没想到要作调查研究,要出教研成果。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最后,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科研滞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被资金、生源、师资等现实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些业务上的问题。

1.3教学与社会脱节

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除了极个别的重点音乐院校设有表演系之外,其他的院校基本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这就明显地限制了专业的发展空间。即便是设有表演系的院校,其教学也明显与社会脱节。当今音乐市场明显以通俗、民族唱法占主导地位,除了极个别的大型演出外,很难看到传统音乐的影子,在一些中小城市就更加明显了。中央电视台这几届歌唱大赛的获奖歌手,通俗组谭晶的歌声传遍长城内外,妇孺皆知;民族组的王宏伟唱响大江南北,无人不晓。而美声组的歌手连名字都很难让人记住,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再看一下音像市场,除了堆积如山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外,古典音乐也很难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不能不说这是教育与社会脱节的悲哀。

高职院校也莫不如此。诚然,师范类是一块大蛋糕,我们必须去争取,但社会上需要音乐的地方的确太多了,如歌舞厅的歌手乐手、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为企业、单位作曲填词等,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一定能办得有声有色。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意义

针对上述弊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实施高职院校音乐多元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专业的生源渠道。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拓宽专业渠道,避免了原来一只脚走路的不利因素,获得更多的学生资源;而且在社会培训方面,能更多层面地网络音乐爱好者,为专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成不了学校,更谈不上专业的发展;拓宽生源渠道,学科就有了生存的基础,教育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其次,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由于原来培养方向的单一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地方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就业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发展音乐教育,设置对口的专业,从原来的纯师范性,拓展到社会娱乐、舞台表演、旅游公关、社会音乐生活以及多学历发展各个层面,广开就业门路,这不但有利于专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三,实施多元化教育,是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都有艺术参与的需求。原先仅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已不能够满足人们音乐素养日益增长的需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可以实现广大群众的艺术梦想。

第四,实施多元化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与跨越。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都是以培养音乐高端人才为主的,在模式上也就是师范和表演两个专业体系,培养目标跟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实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无疑给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对策

根据音乐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现在不少毕业生甘做自由职业者而主动放弃专业单位的工作。随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将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要更多的走向大众,面向基层;因而未来音乐类毕业生就业趋向将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因此,要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拓展音乐教育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多元发展的道路。[2]

3.1立足师范性,抓好师资培训

师范教育永远是个大市场,立足师范性,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的基础。从生源角度看,地方基础音乐师资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对108所普通中学、795所小学和195所幼儿园中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普通中学有专职音乐教师的有86所,占调查总数的79%;小 学中有专职音乐教师的仅有382所,占48%;而幼儿园的师资大都来源高中或幼儿师范学校,基本都是以包班的形式上课,不存在专职与否的问题。从城乡区域来看,城镇的音乐师资相对饱和,而广大农村地区就严重短缺了,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有的干脆就不开音乐课,这在山区尤为严重。加上每年都有一些教师退休,由此可见,音乐师资的培训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抓住机遇,高职院校在基础音乐师资的培训上应该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立足师范性,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刚从师范学校或其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教师配置、教学设备、课程编排及培养思想上都有一贯的师范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资源浪费。

因此,立足师范性,确立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最切合实际的,它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增加流行音乐元素,面向娱乐市场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人才自由流动。就业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并开始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新机制。[3]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卡拉OK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娱乐生活的多元需求,众多的娱乐场所在歌手和乐手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电子声乐和懂得电脑配器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有一位从事乐队工作的同学,他就职于最高级的一间歌舞厅,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还要跑几个场子。从表面看好像是为了增加演出收入,但从深层去分析,就凸显了这方面人才的短缺。因此,看准市场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把流行音乐请进课堂,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流行歌手、民族歌手,开设电声乐培训和电脑作曲等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专业的生存渠道,获得更多的生源,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重选择的机会。

3.3发挥学科优势,走跨学科发展道路

所谓跨学科发展,就是在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高校的学分选修和双学历培训两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高等教育几乎都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办法,除了必修课要达到足够的学分外,选修课也要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在选修门类上,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开展独唱辅导、合唱队训练、键盘乐、民族器乐、电声乐等课程,以其独有的娱乐特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众多的选修课中赢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就业人群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种工作干到老了,也不可能凭一门手艺干一辈子,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到处找工作的人,往往腰缠几张文凭,也只有这样才能多些机会找到工作。

音乐教育具有实施双学历培训的优势,因为音乐教育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首先,它不需要死记硬背,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上提供了可能;其次,音乐特有的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再次,音乐教育具有可动手操作性,符合大学生活泼向上的年龄特点。因此,把专业课与基础公共课合理安排好,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多修几门音乐专业课,获得多一张文凭,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因此,实行双学历培训,对拓展高职音乐教育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3.4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实现教育产业化

实现产、教、研的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社会培训是音乐专业走向社会、推销自己、获取效益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大体可分为学历提高培训和兴趣培训两种。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历达标成了教育界的时尚话题。如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中专学历、小学教师要达到大专学历、中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等。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大可抓住机会,利用师资和设备的资源优势,在节假日搞些学历提高的培训:如幼儿师资培训班、小教音乐大专班等,从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在兴趣培训方面,现在许多家庭都买有钢琴,年轻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功课之余,学点音乐以陶冶情操。因此,学校要抓住机遇,开设一些器乐培训班,开展一些合唱活动和音乐普及讲座等,为社会音乐生活提供教学和后勤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创收,为学校经济建设作点贡献;另一方面可以让专业走出校门,提高社会知名度,有利与专业的持续发展。

当然,社会音乐教育培训的项目还可以很多,甚至也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真正了解社会对音乐的需求,高职院校搞音乐教育培训是应该大有作为的。

3.5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大小课的有机结合

所谓合理利用好资源,就是把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避免无谓的浪费。合理利用资源无疑是办好一间学校的关键,这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前面提到专业设置的一些想法,在实施中应着重注意课程的整合。如乐理、试唱练耳、欣赏、合唱指挥等课可以采用公共课的形式,由固定的教师去授课;而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文史类的课程更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声乐、钢琴、电声乐、电脑音乐等技术课程可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由不同的教师上小课或小组课。在教室分配方面,可以有专门的教室供公共课使用,而小课则可在教师的工作琴房上课;同班的同学在上大课时在一起,其他时间可以上自己的专业小课,也可以自行练习,充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明德.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音乐专业课培训篇8

【关键词】艺术学院 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2-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修订与实施,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无疑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高校又将如何迎接这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广西艺术学院如何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成为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研究和音乐普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调整。在课程结构上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三大板块,提出以“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八门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形成了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既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又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本板块可由以下课程组成:“两课”、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与写作等主干课程。

第二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本板块可分为两大类主干课程: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乐理、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概论、配器等主干课程。二是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主干课程。

第三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主要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本板块课程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主干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等主干课程。二是学科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音乐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材教法导论等主干课程。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开设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主干课程。四是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主干课程。

调整后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繁重、内容陈旧、知识重叠的结构,既加强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渗透,又提升了学生未来从教技能。

二、加强实训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未来的教师市场所需的是既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素质,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又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素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文化并重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提倡职前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并在学习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自弹自唱以及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给予认真的指导和提供实训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熟练掌握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

(一)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从教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师范生如能在职前接受严格而有系统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从师任教的能力,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传统的高师教育注重学科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所要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训练,收到较好效果。一是依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开展“说课、评课”、“微格模拟教学”、“我是小老师”等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二是借助“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全国高师五项全能大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意识,为今后走上讲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从教热情。三是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实习,掌握过硬本领。教学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四年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

第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毕业生实习手册》,使实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纲”的指导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确保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机会,根据课程需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听课、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和考察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明确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对那些传统的、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说“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情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与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紧密联系,为学生配备校内一名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和校外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为首的实习领导小组,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师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加强实习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三、开发本土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注重充分利用本土艺术资源,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努力彰显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唱家乡的歌、本土音乐教学设计与评析等。

第二,努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如钢琴课引入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和根据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调等创作《Do Sol Re――白裤瑶印象》《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声乐排练课运用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和表演形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如大新壮族民歌《夜了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歌《仫佬情歌》、苗族民歌《敬酒歌》等。

第三,每年三月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区内开展为期十天的音乐采风活动,学生把搜集回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和美术素材,在《歌曲写作》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创编并演出原创音乐舞蹈《田野音乐风》――采风音乐、舞蹈汇报晚会,极富专业特色。

因此,将本土音乐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经济与发展,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优势,理顺关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艺术类师资课程体系,仍然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职前教育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就业平台;师资力量仍需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后教育方面,应增强地方培训覆盖面,在地域和培训对象方面予以拓展,使更多的艺术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给予重视,使农村艺术教育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学院需要出版一套实用性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教材。

【参考文献】

[1]钟宏桃.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