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8篇

时间:2023-10-13 09:34:33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1

一、采用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有机结合的方式

固定律动是指固定在课堂中的某一时间段,进行一些常规的律动,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也可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的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这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的疲倦感。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或者课堂的中间安排一些音乐律动。律动的方式可以是与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是结合音乐拍子的动作。

在进行固定律动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即时、有效的即兴律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即兴律动是指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旋律或节奏等,来即兴创作一些律动活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来自己创作。这样也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发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很难做到安静地去听音乐,他们有时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一些动作,这说明儿童也会对音乐做出一些情感上的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点,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创编一些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律动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结合音乐特点创编律动方式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拍子来创编相应的律动动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通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如,三年级学习的歌曲《嘀哩嘀哩》《剪羊毛》《全都认识我》等都是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歌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歌曲的节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做出各种各样的二拍子或三拍子律动。音乐教师也可以结合歌曲的歌词内容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在教学《国旗国旗多美丽》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运用。让学生一边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一边做着各种自己所想到的动作,使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得到全面激发。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景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可以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创编一些符合音乐意境的舞蹈动作。

三、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

律动素材主要是在音乐的引导下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几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动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音乐律动大多是模仿动作的组合。想要对音乐中的各种形象来进行模仿,从而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就要求教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具备深刻的认识,只有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高了,才能够使律动素材与教材所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有效培养。

四、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积极、热情、愉悦的情绪去教学或进行律动时,整个教室就会充满融洽、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激发。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必须始终保持热情、激情与真情的积极情绪。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具有感染力的鼓励话语、具有暗示性的肢体动作来提高课堂律动的教学效果。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音乐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37-01

将声势律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在音乐教学当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音乐教学中采用声势律动,是以学生的身体律动打节拍,让学生通过律动动作专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使音乐教学更富有创造力与感染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概念

声势指的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姿势动作发出声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拍手、跺脚等,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形式。声势以身体作为乐器,灵活运用身体的动作,通过身体律动把握音乐节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声势律动无需借助乐器器材,没有高难度的技巧,没有复杂的概念,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情境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已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一些动作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声势律动的最终目标与音乐教学目标是统一的,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声势律动机会,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节奏感。节奏感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很关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跑步、健身运动等本身就带有较强的节奏感,都是节奏的来源,为节奏教学提供了素材。初中生身体较为协调,反应能力与表现能力较为敏感,通过声势律动培养他们的节奏体验与感受是最佳方法。教师要认识到节奏感的重要性,把握好这个阶段,为培养好学生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到音乐会即兴发挥出肢体动作反应,这种即兴的发挥就是学生创造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培养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具备了想象力,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学生在感悟、体验声势律动的过程中也会σ衾钟懈深的理解,可以任意发挥想象。

(3)培养反应能力。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是根据音量的高低、快慢,音色的变化,节奏的起伏等而自觉反应出来的,通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敏感度,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音乐。教师在播放一首音乐作品时,先示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可模仿也可自行创造。教师通过操作音乐的音量、音色、速度、节奏等培养学生的敏感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辨别能力等都有显著的提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性格问题对学习缺少积极性。声势律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比较好的课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心情愉悦,性格变得开朗、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节奏律动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教学体验。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交响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关注一下节奏动作,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中,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声势律动教学法可以借助节奏模仿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2)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是通过声音向人们进行传递,而舞蹈是通过动作向人们展现,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营造艺术氛围。学生通过舞蹈进行音乐的学习,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在学习《西海情歌》时,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从“左右点布”到“退踏步”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懂。在需要运用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民族舞时,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教学生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3)音乐意境欣赏与心境感悟。音乐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方式,要想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必须做到心境与意境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欣赏音乐的意境,进而提高心境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丰收歌》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割麦子”等,帮助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四、结束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声势律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初中音乐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音乐学习的这个关键时期,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及音乐素养,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体态律动;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学说”是瑞士音乐教育学家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来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态律动教学完美无缺。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体态律动”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举手投足中尽现作品的风格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为基础,从音乐中来。首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倾心关注音乐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们懂得聆听与关注音乐。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通过有效地律动设计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除了要关注情绪、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还要仔细分析音乐作品体裁、地域、风格,把音乐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要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文化意韵,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进行欣赏。只有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是片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诠释才会饱满,律动语言才能够获得理性升华。以《踏雪寻梅》为例,这首艺术歌曲简短而又具有高雅的意境。运用了连音与断音对比、强弱对比,附点与非附点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是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主要让学生采取多听的方式。同时加强示范,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欣赏,而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歌曲的风格。在对《踏雪寻梅》进行学唱时,学生应断音正确唱好。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通过对比连音唱法和断音,对不同的情感进行体会,促进歌曲的学唱。通过对力度对比的提示,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生动的演唱。我们在“体态律动”的时候,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不再是无节制的活泼跳跃,要在活泼中带着典雅,既要体现那种淳朴豪放,也要在欢快中带着含蓄,让律动在活泼的基调中,恰到好处的将动与静相结合,欢快中透着点典雅,透着点含蓄。只有把握住这些,掌握了要领,所设计的律动才更能够体现音乐作品风格,律动设计才能够算是相当成功的。

二、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

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能选一首曲目就进行律动教学,律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将“体态律动学说”运用于音乐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军旅歌曲《红旗颂》也应用律动教学,他还细心地按照歌词的意思,为学生们设计律动动作。然而,军旅歌曲舞蹈要求正规、威武,略带严肃地风格,这位教师将每个动作设计的像样板戏中所摆的造型,在律动的过程中,不禁引起学生们的阵阵笑声,整个课堂成为一堂音乐游戏,这样具象化的律动,在课堂上只能取得负面效果,根本就不符合体态律动学的本意。律动教学的审美作用,也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够具象、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欣赏四川民间歌舞《采花》的时候,歌曲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们聆听这首动人的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创编踢踏舞律动,学生们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跟着一起律动起来。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时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律动的设计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的设计比较夸张,而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动作比较幼稚,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觉得律动存在有难度,由于羞涩心理、畏惧心理而刻意拒绝律动。因此,设计的律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特征,动作设计既不能够过于夸张,也不能存在较大的难度,要难度适中,动作协调,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学生才乐于接受。

三、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就算是律动的设计很贴切,教师也能够将动作示范的非常到位,但是,学生一直是处于观众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老师一个人律动,学生只是简单的观看欣赏,也不符合体态律动学习的本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教师做得再好,示范动作再到位,也不能够代替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只有亲身体验,音乐才能够从心中流淌。只有亲身体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音乐之中,美好的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才是体态律动的最终追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单单让学生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应用的重点。另外,体态律动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要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青春舞曲》这一课的学习时,基本上由学生独自随旋律完成填词的,老师几乎没有教唱一句歌词。教师教的轻松愉悦、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因为《青春舞曲》的歌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诠释了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种情境与立意之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非常深刻。同时,优美的曲调和动听的歌词,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厌,这种美磁般的音韵和曲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四、结语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作品,体味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作者:韩晓凌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上),2013,(10).

[3]马丽.让身体和歌声一起飞翔———浅谈音乐中的律动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4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 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10-01

“体态律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并不少见,已有许多中学音乐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运动觉。瑞士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茨也非常重视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一种符合音乐本质和音乐起源的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帮助学生达到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和谐[1]。不仅如此,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所以他还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将体态律动作为教学的重点。虽然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应用已有一段时间,从应用的实践来看,不少的初中音乐教师在使用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的看法。

1.体态律动设计要来源于音乐

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必须以音乐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聆听音乐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体态律动能够真正体现出音乐。但是,教师的聆听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的情绪、音色、调式等音乐的表层,还要深入聆听音乐的背景、风格等深层次的内容,设计的体态律动才能全面的诠释音乐以及展现音乐真正的韵味,让学生和音乐有情感上的交流。

例如:设计《加伏特舞曲》的体态律动。如果教师在设计该音乐的体态律动时只体现音乐的轻快和跳跃,学生并不能完全感受到这首音乐背后的韵味。因为教师还需要对该音乐的背景以及风格做深入的研究。加伏特舞最初流行于民间,是一种轻快的舞蹈,舞者在跳舞时希望展现出自己高潮的舞技;随着时间的发展,该舞蹈逐渐发展成一种宫廷舞蹈,并失去了原有的淳朴和奔放的放给,但是,舞蹈同时融入了宫廷礼仪等元素,使舞蹈的难度和技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舞蹈的各种规范也更多。当前的《加伏特舞曲》就是经过宫廷加工的加伏特舞创作而来,因此,经过宫廷加工的加伏特舞才是教师设计体态律动的参照标准。教师也只有深入了解加伏特舞的历史背景,才能准备把握《加伏特舞曲》的内在本质。因此,教师在设计体态律动时不能只参照音乐轻快、活泼的特点来设计,还要看到轻快中的含蓄、活泼中的典雅以及舞蹈中对称和重复的特点[2]。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要包含所有的特点,才是对《加伏特舞曲》本质的把握,设计才能更全面。设计的体态律动才不会只有单调的跳跃,而是同时具有活泼、典雅、矜持以及含蓄特点的律动。

2.律动要符合音乐

符合音乐设计的体态律动是一种具有灵性,而不是带有具象和沉重特点的动作,它是和音乐的本质相同的。例如,笔者曾经见过某位老师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教授《当兵的人》,老师针对每一句歌词都设计了一个动作。但是,这位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体现士兵英姿飒爽的风采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更多的是呆板的摆造型,完全脱离了体态律动设计要求。学生在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中只能获得一阵欢笑,并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审美意义。而另一位教师按照音乐《水族馆》设计的体态律动则不同,她的设计将游泳姿势融入律动中,并且根据音乐最后的特点设计了以舒展的姿势做出自由落体的动作,让学生有一种身临水族馆的感觉,还能感受到水的清澈以及鱼类在水里自由的游着的感觉。

3.完善律动的示范动作

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不仅要到位,还要带着音乐去给学生做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能够很好的体现音乐的形象和特征,学生才能从教师的示范动作中感受到音乐的没,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感受、理解、演绎音乐艺术创造条件,并用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用规范的体态律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到音乐的本质,获得对音乐的深刻领悟,并被音乐吸引和陶醉。而且规范的示范动作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不能偏向某一性别,要设计中性化的律动。由于初中的音乐教师多为女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律动时往往未将男性因素考虑再内,导致设计的律动过于女性化,让男生产生排斥的心理[3]。

4.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应用的重点,也是其它阶段的音乐教学的重点[4]。让学生用身体参与到体态律动教学中,而不是只用眼睛和大脑参与,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例如笔者曾经见过某位老师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教授《鸣电闪波尔卡》,老师不仅设计了很合理的律动,而且也给学生做了非常规范的示范动作,但是,整堂课中只有教师一人在动,而学生只用眼睛参与教师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本质,或者说不能完全感受到音乐的本质。虽然音乐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面对同一音乐,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设计的律动合理,示范动作也极其规范,但是那并不是体态律动教学的全部,必须通过教师的律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通过律动来表示自身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这才是教师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体态律动教学方式是一种特别的音乐教学方式,它为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架设了一座桥梁,将个体和集体、内部和外部联系起来。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沉浸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中,因为它不仅是对音乐的享受、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交流作用的游戏。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可以在教育和游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总而言之,律动教学时一种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澜.“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教资料,2012,(04).

[2]周佳,周倩.奇妙的音乐律动――谈体态律动的特点[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08).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5

关键词:新体系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而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着重用身体去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极大地发挥孩子们的音乐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使得孩子们迸发出极强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新体系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体态律动的应用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有意义。

一、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新体系教学特别强调实践,体态律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备“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在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新体系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氛围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W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在新体系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律动起来,可以使得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容易。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三)有助于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在新体系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二、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如何引入体态律动

逐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增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让孩子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并随之播放节奏和韵律感强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迈步,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跺脚、拍手、耸肩等)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二)如何表现体态律动音乐的音调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拍肩或拍腿两次;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拍手,弱拍的时候只需拍肩或拍腿一次。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如何近合理的示范

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展示出来。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6

关键词:体态运动;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分析;运用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虽然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习音乐的能力则主要依靠于后天的音乐学习。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而体态律动这种音乐学习方式,恰恰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一种良好途径,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它,喜欢他,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运动,恰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对音乐知识的讲授,所采取的音乐讲课方法,也不过是由老师先做示范,进行演唱,然后带领学生一遍遍进行跟唱,最后全班学生进行合唱。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对于一遍遍的跟唱,觉得非常厌烦。但是如果针对此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选择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小学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将音乐和形体结合起来进行音乐讲授,会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跃、有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强。

(二)音乐知识形象化,减轻教学压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但是对于音乐中很多比较抽象的动作都无法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音乐中的各种音调,只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个时候运用体态律动,就能够将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将do、re、mi、fa、sol、la、si7个音调转化为几个肢体动作来代替,并且让学生在台上进行演示。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表现音乐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喜欢用较快的节奏来表示高兴、快乐以及热烈。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来表示悲伤、难过和沉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感受音乐的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节奏。例如在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取完音乐之后,让其在课堂上较快的行走以及模拟拜年的动作,进而表现出音乐中快乐、高兴的情绪。而在学习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舒缓的动作来表现对祖国母亲的真挚感情。除此之外,其指挥动作也同样是一种体态律动,如指挥一些情绪比较激昂或者愤怒的音乐时,指挥动作就比较大。而在指挥一些情感比较温柔和平静的音乐时,其指挥动作就比较舒缓。例如在对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这一歌曲进行指挥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因为这首歌曲,全篇音调都比较短促,节奏较快,充斥著振奋人心的音调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它是一曲充满力量的爱国歌曲。而相应的在指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首歌曲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不会如同《保卫黄河》的指挥动作幅度一样了,它的指挥动作就会比较轻快、舒缓,因为这是一首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孩子们嬉耍玩闹心情无比愉悦的歌曲。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表现高音时,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将身体稍微向上伸展。在表示中音时,知道学生将手平平放在胸前。在表示低音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身体稍微向下倾斜,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首音乐歌曲中,节奏的快慢部分以及音调的相应变化。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牧民的一天》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之后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在音乐中听出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再指定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随着音调的变化,让学生灵活的变动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将体态律动教学法充分的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5:40-42.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7

“体态律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并不少见,已有许多中学音乐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运动觉。瑞士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茨也非常重视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一种符合音乐本质和音乐起源的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帮助学生达到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和谐[1]。不仅如此,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所以他还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将体态律动作为教学的重点。虽然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应用已有一段时间,从应用的实践来看,不少的初中音乐教师在使用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的看法。

1.体态律动设计要来源于音乐

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必须以音乐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聆听音乐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体态律动能够真正体现出音乐。但是,教师的聆听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的情绪、音色、调式等音乐的表层,还要深入聆听音乐的背景、风格等深层次的内容,设计的体态律动才能全面的诠释音乐以及展现音乐真正的韵味,让学生和音乐有情感上的交流。

例如:设计《加伏特舞曲》的体态律动。如果教师在设计该音乐的体态律动时只体现音乐的轻快和跳跃,学生并不能完全感受到这首音乐背后的韵味。因为教师还需要对该音乐的背景以及风格做深入的研究。加伏特舞最初流行于民间,是一种轻快的舞蹈,舞者在跳舞时希望展现出自己高潮的舞技;随着时间的发展,该舞蹈逐渐发展成一种宫廷舞蹈,并失去了原有的淳朴和奔放的放给,但是,舞蹈同时融入了宫廷礼仪等元素,使舞蹈的难度和技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舞蹈的各种规范也更多。当前的《加伏特舞曲》就是经过宫廷加工的加伏特舞创作而来,因此,经过宫廷加工的加伏特舞才是教师设计体态律动的参照标准。教师也只有深入了解加伏特舞的历史背景,才能准备把握《加伏特舞曲》的内在本质。因此,教师在设计体态律动时不能只参照音乐轻快、活泼的特点来设计,还要看到轻快中的含蓄、活泼中的典雅以及舞蹈中对称和重复的特点[2]。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要包含所有的特点,才是对《加伏特舞曲》本质的把握,设计才能更全面。设计的体态律动才不会只有单调的跳跃,而是同时具有活泼、典雅、矜持以及含蓄特点的律动。

2.律动要符合音乐

符合音乐设计的体态律动是一种具有灵性,而不是带有具象和沉重特点的动作,它是和音乐的本质相同的。例如,笔者曾经见过某位老师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教授《当兵的人》,老师针对每一句歌词都设计了一个动作。但是,这位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体现士兵英姿飒爽的风采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更多的是呆板的摆造型,完全脱离了体态律动设计要求。学生在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中只能获得一阵欢笑,并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审美意义。而另一位教师按照音乐《水族馆》设计的体态律动则不同,她的设计将游泳姿势融入律动中,并且根据音乐最后的特点设计了以舒展的姿势做出自由落体的动作,让学生有一种身临水族馆的感觉,还能感受到水的清澈以及鱼类在水里自由的游着的感觉。

3.完善律动的示范动作

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不仅要到位,还要带着音乐去给学生做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能够很好的体现音乐的形象和特征,学生才能从教师的示范动作中感受到音乐的没,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感受、理解、演绎音乐艺术创造条件,并用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用规范的体态律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到音乐的本质,获得对音乐的深刻领悟,并被音乐吸引和陶醉。而且规范的示范动作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设计的体态律动不能偏向某一性别,要设计中性化的律动。由于初中的音乐教师多为女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律动时往往未将男性因素考虑再内,导致设计的律动过于女性化,让男生产生排斥的心理[3]。

4.以学生为主体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声势律动;方式方法

一、对于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声势就是通过人体造型来发出声响,在当下的声势教学中主要包含拍手、跺脚等方式去营造声音,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方法。在当下的初中音方萄е校初中生通常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从中利用自身的姿势去找到富有规律的节奏,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有裨益。所以,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人都会带有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例如行走、跳蹦以及肢体的协调动作,都是有一定的节奏的。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完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以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将身体发展为乐器,实现人体与音乐的更进一步结合。初中时期也是开展学生节奏运动的最佳时期,学生对于音乐有着好奇心,自身对于节奏也较为敏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培养鉴赏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通过鉴赏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这种律动也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节奏律动完善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声势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具体的音乐传承必定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做支撑。加强课外音乐导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音乐技巧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节奏感。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些想象、动作来更好地参与音乐。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低沉的旋律也会让人感到忧伤,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的熏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好。不同的地区、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也都大不相同。初中生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课程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多去聆听和感悟,做到听和练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大草原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浩瀚无边的震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内容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传授一些经典的牧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课外内容以及有关的舞蹈,让学生带着身体的律动去体会歌曲的美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

总之,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一些姿势的律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蒙婷.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6(9):154-1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