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10-13 15:35:33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1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隐喻性词义

一、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方式单一枯燥;教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了解词性,对与课文相对应的义项进行造句释义。这种孤立讲解词汇的结果是学生每节课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但对所学词汇的理解缺乏具体感,在实际写作和阅读中往往不能活学活用;而且对词汇的记忆也不牢固。加之,高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词汇量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及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的高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词汇量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见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语言诸要素之一的词汇变化尤其显著。对于每一种事物、每种感觉和经验,人们不可能创造出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进行的;隐喻在词义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拟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其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 johnson 1980)一书中,而后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所以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 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映射。

(一)概念隐喻类型

根据lakoff&johnson的分析,以认知功能为依据,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例如,基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money”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个概念,所有用于谈论money的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这个概念。于是产生了“节约时间”,“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等说法,时间被视为象金钱一样宝贵。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前—后,上—下,中心—边缘,里—外,深—浅等。通过方位隐喻,人们可以利用日常熟悉的空间方位来理解其他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及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英语中,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有: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等。

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一些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而有形的实体。在这类概念隐喻基础上,无形的概念可以被量化,分类,识别其特征和原因等,从而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inflation(通货膨胀)”是个无形的抽象实体,可被看作是具体的物质(entity),于是就产生了概念隐喻inflation is an entity,也使以下表达方式不难理解:how can we deal with inflation?;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1]等。实体隐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

(二)跨域映射

跨域映射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认识上的对应,用源域的结构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目标域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源域内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内的大量实体具备源域内概念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理解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中,源域内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且便于理解,而目标域概念较抽象、难理解。跨域映射关键在于确定两个不同概念域的相似性。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作为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新视角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其认知机制,下面用实例来具体说明。在英语国家,人们谈论抽象概念“life”时,不自觉地会运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根据上文所述的认知机制,源域(journey)的基本结构包含travelers, destination,changes, impediments等实体;而目标域(life)的基本结构则包含people living a life,life goals,movements,difficulties等实体。

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实体可以构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源域中的认知结构可以粗略地描述成:一些旅行者跋山涉水前往目的地,途中经过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也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会失去方向。通过跨域映射,我们就不难理解: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生活中他饱经风霜。)旅途中,地点不停地变更意示着生活中的变化经历。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的认知映射,类似的表达可得到较好的理解,如give him a good start in life. 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he’s over the hill. s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her life. i was in dead-end job.

三、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纬度。该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

英语中基本词汇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并且与其它词汇搭配数量众多。它们用于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不断地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性思维发展了词汇的语义。大部分隐喻性思维是由基本范畴等级发展而来。词汇语义的变化使一个词具有了多义性。sweetser(1990:19)曾指出,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2]多义现象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通过隐喻手段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如上所述,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这种演变方式非常普遍。概念隐喻将词义的扩展加以认知化、系统化。词义的一系列隐喻性扩展是由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所产生,根据其相关性由一个个概念隐喻统辖。[3]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含义,部分隐喻含义可以由概念隐喻people are objects衍生而来。例如“head”在人的身体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过隐喻引申为表示空间的词语如head of stairs(楼梯顶端)、head of page (页面顶部);再进一步通过概念隐喻延伸出蕴涵“重要、领头”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达:head of government (政府首脑) 、head of the family (家长)。除了人体部位的词语,常见的动物名称(老虎、狮子、狼、狗等)、颜色的词语(红、黄、蓝、绿等)及花草树木等也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量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词汇不是任意获得新的意义,而是通过人们的认知建构获取;建构方式主要是概念隐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基本词汇意义理解所蕴涵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使其提高词汇水平。

(二)重视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意义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隐喻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所以隐喻与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的普遍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间存在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法都是相同的。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方位意识,在语言输入中,表达方位的词语很多也容易被理解,其中不乏隐喻的方位表达,这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例如英语国家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隐喻“good is up;bad is down”,汉语中也不乏此类表达如“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身体每况愈下、地位提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理解隐喻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对概念隐喻的正确理解必须要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对句子 “she spoke with a touch of vinegar.” 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不同,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

处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因此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隐喻的理解文化背景尤其重要,它影响着对词汇隐喻的理解,因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把跨文化知识传授融入到词汇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推断词汇的隐喻意义。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

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它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语言层面上看,系统性是指由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部分对应关系,一个概念隐喻会衍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如time is money可衍生出waste your time、spend your time、 save you hours等表达);从概念层面上分析,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言语和思维。[4]它包括内部和外部系统性。首先,概念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如time is money, time is a resourc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或同一目标域通过不同的源域实现(如love is war, love is magic, love is a journey, love is madness等),从而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概念隐喻体系。其次,对于由相同源域来实现的概念隐喻形成了系统的概念隐喻表达体系。最常见的例子是方位隐喻(如 happy is up, high status is up, ra tional is up, conscious is up等构成了一个以up为中心语义网络)。

学生日常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形成丰富的积累,使单词记忆趋向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词汇习得能力。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英语自我概念 英语学业成绩 相关性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69-02

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认知因素作用于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颇多,认为智力、观察力、记忆能力等认知因素是影响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主要原因,进而忽视了一些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除了相关认知因素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性格、态度等情感因素亦不尽相同,应得到相应重视。另外,作为教育伴随时展的产物,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部级双语课程已达500门之多,它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2]本文要探讨的是自我概念这一情感因素对以开展双语教学的大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自我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

自我概念理论至今仍无统一定论,它最早由William James于1890年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并将自我概念划分为自我和客我。[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形成于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验以及对体验的理解和判断。”[3]之后,Shavelson等又将自我概念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并提出了多维多层自我概念理论模型。[4]Marsh & Shavelson将总体自我概念一分为二,即学业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从而修正了多维多层理论模型。[5]

王初明(2004)提出了“英语语音学习假设”,他认为英语语音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语音自我概念对总体英语自我概念预测力较强。[4]马冬梅(2008)在其研究中发现,各具体自我概念与总体英语自我概念之间,各具体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之间关系密切。[6]薄利娜(2011)的实证研究,说明英语听力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总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作用最大。[7]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为137名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60名,女生77名。专业包括国际金融和工商管理,且已接受了3个学期的双语教学。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英语自我概念调查问卷,根据王初明的《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Marsh的SDQ以及马冬梅的ASQHSS,设计适合本研究的问卷42道,并根据Likert等级量表设计选项。在先导实验中,测得该研究问卷的信度,并收集137名被试的期末英语成绩和英语四级成绩,另外根据大学英语四级历年真题设计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题目各25道,共50道。

(3)统计分析。利用SPSS 17.0对问卷调查结果及被试各项英语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1)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

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英语自我概念与期末英语考试成绩(r=0.630,P

如表1所示,英语总体自我概念与学生英语学业成绩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这是由于英语自我概念高的学生具有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具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英语学习任务,这都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然而,消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则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惧怕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2)各具体自我概念与总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如表2所示,英语阅读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r=0.819,P

(3)各具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表2所示,在各具体自我概念之间,英语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写作自我概念(r=0.827,P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各具体自我概念中,英语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写作、阅读、听力自我概念联系紧密。

(4)各具体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

如表3所示,各具体自我概念的复相关系数为0.788,说明各具体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密切程度较大;且各具体自我概念的R2决定系数为0.621,即英语总体自我概念62.1%的方差可以被具体自我概念解释,也说明两者间密切程度之高。

由表3可知,阅读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Beta=.308)最高,其次是词汇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Beta=.296),说明了英语总体自我概念可以较准确地被阅读自我概念以及词汇自我概念预测出来,另外它们还是影响被试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学生可以在阅读题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英语语感。此外,阅读在历来的英语考试的分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较高的。所谓“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仍将阅读题目看作是学习英语的重点。同时,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学生其他英语技能以及对非语言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学单词、背单词仍然是它们英语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对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起到了极大作用。基于以上原因,阅读和词汇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因素。

4 结论

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和分析表明:首先,对基于双语教学手段的大学生而言,英语学业成绩总体上受到英语自我概念的影响,且二者之间达到了显著性的正相关。其次,各具体自我概念中,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与英语总体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对其影响较大;各具体自我概念中,词汇自我概念与写作、阅读、听力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影响较大,说明了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最后,从各具体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分析中可知,阅读和词汇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最高,预测力最强。进一步说明了阅读和词汇是影响被试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欲提出几条有利于双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建议:第一,词汇教学应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基于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师要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授英语词汇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促进他们的双语学习。第二,对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双语教学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第三,词汇和阅读自我概念对英语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最强,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词汇和阅读中,使学生在进行非语言学科学习和不同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词汇,增加词汇量以及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文,李小芳.自我概念与英语教学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132-133.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 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82.

[4] 王初明.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56-63.

[5] Marsh,H.W.,Shavelson,R.J.“Self-concePt:Its Multifaceted,Hierarchical Struct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407-441.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语法 概念教学 困境 破解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教授语法,但是学生仍对语法知识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英语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众所周知,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换言之,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倘若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知识,那么发展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将成为空中楼阁。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语言内在结构规律和语言现象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结果,直接决定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度。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而语法概念是语法知识的核心知识,是构成英语语法知识的结构和框架,是英语语法知识的基础。英语语法概念是从语言内部规律抽象化的结果,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习惯,其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系统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2]。

一、英语语法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原因

(1)忽视语法教学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淡化而不是优化语法教学”。教师在语法教学时注重英语为交际的工具,注重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将英语语法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一味地注重学生语言输出,将语法课设计成语言交际课,试图通过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而附带掌握英语语法。

(2)过分注重训练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翻译法的影响,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注重对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大量的机械训练。语法规则繁多且内容复杂,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另外,学生只注重训练而没有教师的反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按照自己的理解生硬地制造出大量的“汉式”英语句子。

(3)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只是把语法作为知识进行传授,其基本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背诵笔记操练句型做习题[3]。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将枯燥晦涩的语法知识填装到学生大脑,让学生不加思考全盘接收,剥夺了学生思考、理解语法知识的权力,使学生感到语法知识枯燥无味并产生抵触心理。

2.学生的原因

(1)汉语语法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在中文为母语的环境中成长,母语的语法规则早已内化,并且母语使用实现了自动化。然而,英语语法与中文语法存在不少差异性,学生将中文语法知识负性迁移至英语语法学习中,忽视了中英文化、语言和语法差异,容易造成语法学习的混乱局面。

(2)对英语语法概念缺乏理解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专业的术语,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另外,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直接照搬语法书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不求甚解地讲解语法,直接造成了学生语法知识缺乏系统、语法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也不会运用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写作与长难句分析。

3.教材的原因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者。教材在编写时因教学内容涉及诸多语法概念,但因篇幅无法一一呈现,只能选取高中阶段的重点语法知识,具有顺序性和序列化特征。然而,语法在教材中也仅是语法知识的碎片化,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造成学生在语法学习时无法依靠书本进行学习,而不得不转而向枯涩难懂的语法书籍求助。

综上所述,英语语法教学高耗低效,其成因错综复杂,既包括教师与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涉及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甚至还牵涉到学习环境等诸多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语法教学问题的成因是学生对处于英语语法的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掌握所致。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秉持另辟蹊径的方式,试图从新视域、新角度中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笔者通过分析语法教学的问题与现状,并通过对中英语法概念等语法知识进行中英跨文化比较研究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如果教师能够基于中英跨文化语法概念的差异性,灵活并富有创意地进行语法教学,那么学生则可以避免汉语语法知识的负迁移。

二、语法概念的跨文化差异:窥见语法教学之困境

文化是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文化为人类所独有,是社会的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所有的。大部分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不为人们所知觉,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英语与中文跨文化差异明显,主要存在概念差异、结构差异和意义差异等三种差异。

1.中英语法概念差异

中英语法概念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概念在中文理解上存在抽象性而引发理解的差异性。汉字没有动词时态、体态等概念,致使学生在英语概念理解时须重现建构概念。语法句子分析的概念系统,因我们母语学习已经弱化了语法分析,如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定语和状语等,所以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或因概念前后干扰所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例如,“主语”和“谓语”都是专业语法术语。如果不能清晰地掌握、理解“主语”和“谓语”这两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学生的语法知识将呈步步维艰、困难频发和知识混沌的状态,因为这两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对于句子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学生不明白、不理解“主语”和“谓语”术语时,学生在长难句分析时不但无从下手,而且也难以判断自己所写的英语句子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产生语法畏难及抵制情绪。其实,“主语”是一个句子所叙述的主体,一般位于句首,在动词前。而“谓语”是指“动词”,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而已。

2.中英语法结构差异

中英语法结构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语法现象与中文结构比较而言具有形式上的差异性。例如,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副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在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等作定语时,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而介词短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后面。如,介词短语“The students in my class”意为“我班里的学生”。而在中文中,定语的位置都是置于中心名词前,没有后置的情况。

3.中英语法意义差异

中英语言意义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语法现象与中文译本比较而言具有意义上的差异性。例如,当我们谈及谓语动词属性范畴时,我们通常要学生注意动词的“时”、“体”、“态”。学生对概念存在错误理解,误认为“时”是指“时间”,“体”是指“身体”,“态”是指“态度”。对语法术语的认识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将出现偏离。

英语语法概念是从语言内部规律抽象化的结果,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习惯,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系统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2]。语法概念是英语学习重要的概念场,直接影响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在英语语法中,语法概念具有统摄英语语法规则的作用。学生如果能清楚了解、理解英语语法概念,那么其内部的语法规则将不攻自破。笔者试图从英汉语法跨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英语语法教学经验,提出语法概念解释创意化、语法概念差异比较化、语法概念系统化和语法概念实战化四种策略来破解此难题,提升学生语法概念理解力、领悟中英语法差异,并运用语法以突破“哑巴英语”之藩篱。

三、语法概念教学困境的破解策略

1.语法概念解释创意化:理解语法概念

由于语法概念的复杂、抽象性,学习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较难实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此时,教师一定要灵活地使用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概念、理解学习内容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可理解输入是输入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解释“后置定语和定语从句”概念时,笔者结合英语语言的特征引导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要开门见山。换言之,先说最重要信息,再说次重要信息,最后说重要信息,呈现重要递减特征。例如,The teacher who have been teaching in our school for 30 years will retire in two month.其中,划线句子为定语从句,即从句充当后置定语。先行词可以理解为先行一步、先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关系代词是指从句中替代先行的名词或代词的代词,并在从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在本句中,“the teacher”为先行词,还可以理解为被“who”所替代的名词,在从句中作主语。纵观本句,“teacher”相对于“划线的定语从句”而言是最重要信息,定语从句为次重要信息。故英语行文时须将定语从句置于修饰名词之前。

2.语法概念差异比较化:领悟语法概念

语法概念因其自身文化差异、复杂抽象等因素,造成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时产生畏难情绪,母语学习对外语学习产生负迁移,干扰学生外语学习,不利于学生将新图式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笔者尝试让学生翻译句子“John,who is a college student in the Zhongshan University,has been elected monitor of our class.”学生的翻译版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中山大学读书的一名学生约翰当选我们班的班长。”学生两句翻译不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清晰地界定“非限制性定语”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概念。先行词为专有名词(例如,人名如“Leo”,“Andrew”,“John”)及独一性名词,如“father”,“mother”等这类名词有且仅有一个,之后若连接关系代词所引导的定语从句时,该关系代词之前一定要前置逗号。由于专有名词或独一性名词本身已具有特殊性,不必再使用定语从句加以限定。在翻译成中文时,我们将句子分成两个句子,将两句中间的“逗号”,理解为“顺便说一下”翻译即可。因此,本句应译为:“约翰是一位中山大学学生。顺便说一下,他已当选为我们班班长”。简化之,“约翰是一位中山大学学生,他已当当选为我们班班长”。

3.语法概念结构系统化:内化语法概念

语法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这些语法概念在平时学习时好像是碎片化的概念。其实,语法有其内在的概念系统,组成了英语语法的模型。如果学生使用巧妙的方法理解、巧记英语语法概念结构,那么英语语法就不攻自破,英语学习就可以化难为易。语言通过概念化间接反映客观世界,人们通过概念化形成概念、概念结构和概念系统。在语法复习阶段,笔者尝试采取知识可视化手段画知识树、思维导图以将语法概念系统化、条理化。

(1)概念框架图

例如,在学习完毕定语从句时,笔者与学生一起画定语从句框架图。

(2)编写英语语法歌诀

例如,在学习完定语从句,笔者与学生合作撰写了定语从句用法快板,内容如下:that用法真有趣,两个地方它不去;逗号后边它不去,介词之后不考虑;that which代表物,区别听我来叙述;先行若是不定代,that就把which踹;先行词前有两数,就用that定无误;先行词前最高级,还用that必无疑;句中若有there be,that应把which替;先行主中做表语,避免重复从句里。

(3)汉化英语语法学习

例如,当学习了名词性从句的用法后,笔者借用了赖世雄老师名词性从句连接词的人名“戴慧怡”以记忆这三个连词,“戴”指代“that”,“慧”指代“whether,“怡”指代“疑问词(主要是以wh-为代表的疑问词,如what,who等)”。又如,当学习使役动词时,笔者便总结了使役动词用法的三剑客,创作了“使役动,have,let,make,好靓妹,Oh yeah!”的广告词。再如,在学习了形容词用法后,学生需要掌握与形容词连用的特殊词“too,as…as,how”,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笔者进行了“汉化”处理,把“too”称为“图图”,“as…as”叫做“阿希”,“how”命名为“好”。另外,笔者还将这些词语编成一个故事:有一个阿希(as…as)在街上散步见到了老同学图图(too),于是想他问好(how),愉快地说:“Good morning!”。

(4)语法概念要求实战化:活化语法概念

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语法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语法实战化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语法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将陈述性知识内化、活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依照规则将巩固所学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在学习了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笔者就布置了如下作业:在英语语法中,句子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②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③主语+系动词+表语;④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⑤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笔者曾设计“句型造句”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这五个基本句型,每个句型造2个句子,并使用双色笔标示句子成分。学生在造句时可以上网查阅相关的语法书和语法资料,也可以向“学霸”求助,取得“真经”后,独立造句以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学生不是在机械地记忆、背诵知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获取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又如,在复习定语从句时,笔者曾设计了一个定语从句的“造句PK赛”活动:先展示实物a story book,并示范造句:The book is interesting.The book which bought by my son is interesting.接着,将班级学生以6人为1小组,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将a banana、an apple、a piece of chewing gum、a note book、a pen等物品分发给各小组,并要求学生小组将所给之物品造一个定语从句。为了激励各学习小组,笔者还补充说道:“如果小组代表所造的句子是正确的定语从句,而且所造的句子是最长的话,那么发给小组的物品将归小组代表所有”。这样,学生语法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创造性得到了培养。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因为每个小组都想得到奖品。该活动以语法的语用思想为指导,将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转化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游戏,开放式的情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法,不断暴露语言思维,共享思维的成果,实现思维语言从内隐到外显化,最终实现语法规则内化、活化和自动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样本来概括抽象的、理性的语言使用模型[4]。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尽量使用举三反一的归纳法,而不是举一反三的演绎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实际和需要。另外,英语语法概念在英语语法中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赋予学生一个固定的、科学的、合理的概念框架,让学生掌握理解这些语法概念,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习焦虑、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4

概念学习亦称“概念获得”或“概念的掌握”。其实质是个体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把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是构成命题知识的细胞,故概念学习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核心任务。

科学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儿童把大量的资料概括为少数概念,理解用相关概念体系建立起来的原理和定律,并凭借他们去解释和说明新的观察结果和经验。儿童掌握概念以后,可增加所学知识的适用性,提高概括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二、前概念的定义

1.心理学意义上。前概念可以说是维果茨基的开创性研究。在《思维与语言》中,他重点研究了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前者是指在有计划的专门教学条件下掌握的概念;后者亦称“前科学概念”,即前概念,主要是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其他人进行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

2.现象学意义上。在现象学的范畴中,前概念是指“原则上可直观到的事物的总体”,强调的是一种直观性,未被规定性。

3.英语教学中的前概念。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得到10295条检索检索结果,当关键词为“英语学科前概念教学”,只剩8条相关的检索结果。通过对这些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前概念研究:

从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大多数局限在数学、物理等理科范围内,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寥寥无几。

从产生的途径来看: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词语带来的曲解; 进行不当的类比。

从解决策略来看:创设情境;验证、纠正和完善概念;实验演示;认知冲突;合作学习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概念英语教学理念是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时,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去认识事物并习得概念,它强调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

三、前概念教学策略

根据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归纳,前概念教学策略有“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和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但笔者认为可以从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上着手,将前概念教学策略概括为两个词:丰富和修订。具体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一致的要丰富,使其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反之,相矛盾的,则需要修订。

课堂实例:

笔者于2016年2月到7月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进行教育实习,任15级生科1502班和地科1502班的公共外语教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Unit 4 College sweethearts为例,课堂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图片和音乐,让学生猜测主题;老师讲一个有关此话题的小故事;学生写自己的初恋小故事;依据学生写的故事,总结归纳怎样写好记叙文。这样的设计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调动他们所拥有的前概念,即与本课主题相关的经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写记叙文,那么在英语学习中这种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正如奥苏泊尔所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的Unit 2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中长对话部分,听录音前,让学生浏览选项,猜测主题。根据题肢里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Plants”, 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学生可以推测出这篇长对话内容是关于一个类似于森林的地方,随后听录音中关键词 “the Amazon rainforest”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么第一小题关于这个地方的介绍的题就变得容易的多了。随后的几个小题(这篇长对话的主旨,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根据学生所具有的前概念(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等)就可以完成了,且正确率很高。

四、前概念英语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教师们对前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前概念属于物理、数学等学科领域,与英语教学无关。教师们对前概念的处理方式不合理:漠视,课堂上忽略学生的前概念;打压,虽注意到了学生的前概念,但出于其他原因(如为避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进度),所以抑制了学生的前概念;无能为力,这可能源于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欠缺。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英语习语 教学策略

引言

作为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习语(idiom)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应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简明扼要、寓意深刻、表达形象的复合词汇单位。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应用普遍及语义特殊,因此它不仅反映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而且在使用中蕴涵着丰富的语用意义和多元的语用功能。然而由于习语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统一性(semantic unity)、结构完整性(structural stability)及表达形式复杂多样的典型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很难掌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的现象。而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忽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从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分析目前习语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成因,探索一种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且行之有效的习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采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貌似缺乏内部关联意义的英语习语,进而为促进习语教学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拓展新途径。

一、概念隐喻理论

1.概念隐喻的定义。许多书都对概念隐喻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Lakoff 和Johnson(1980)是从认知科学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代表人物。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concept)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同时概念隐喻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应该说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2.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渗透于语言及日常生活中,更渗透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因此只有从“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的高度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隐喻的特征。概念隐喻与隐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概念隐喻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将隐喻分析的结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概念隐喻;区别——概念隐喻是内在的,而隐喻是外在的。

概念隐喻的特征:(1)概念隐喻只有在具体的概念化过程中才能体会到;(2)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3)概念隐喻本身并不是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4)概念隐喻本身具有语言的繁殖能力。在概念隐喻形成过程中,两种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在认知方面产生了相似的联想,于是人们可以用较为熟悉的事物特点去解释、评价和表达相对陌生的事物。

二、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

概念隐喻与习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语言学认为大部分习语是概念性的,它的意义是有理据且可分析的,而非任意的,概念隐喻及人们的经验为习语的认知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最初创造和使用的词汇都是用来表达具体事物的,然而当人们从这些具体概念中逐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后,则往往会借助这类词汇来表达较抽象的概念,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hit the roof.(暴跳如雷),可见习语的认知隐含着概念隐喻这一机制。

2.习语语义较为特殊,往往难以预测,这是因为它们总是借助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既通过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跨域映射来表达更清楚、更形象的事物或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表达新的语言意义,人们对习语意义的理解借助的是头脑中日积月累的隐喻知识、生活常识和经验,如turn one’s back on sb.(不理睬某人);the name of the game字面意义似乎是“游戏的名称”,但其真正意义是“主要意思,确切意义”。

3.习语的表达形式复杂多样,有时直译意义难明,意译虽易懂,但难以做到准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数习语的释义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内涵,而习语隐含的概念隐喻则在理解习语意义时起着重要作用。Hand(手)在英语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概念,很多习语都涉及这个词,如在get out of hand(失控)中,hand被用于理解control(控制)这一概念;在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one(恩将仇报)中,hand所代表的则是person(人)。

三、习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鉴于概念隐喻与习语的关系及习语的某些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习语基本没有规律可循,不易掌握,难以理解,即便“死记硬背”还是收效甚微,于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把习语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来模仿、记忆,因此经常出现表达失误或语用障碍;而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习语,课堂上通常直接告知学生某个习语的意思,举例讲解该习语的用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练习等,教学形式呆板,枯燥乏味,较少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习语教学,或仅将习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讲授,忽视了对习语认知理据的观察及隐含于习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的讲解,其结果导致习语学习者对隐喻及其相关习语的理解和运用极为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四、隐喻理论指导下的习语教学策略

1.习语隐含的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而反过来文化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隐喻是语言在文化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契合点。隐喻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母语使用者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可能会用不同的概念隐喻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掌握目标语的概念隐喻也是对目标语文化的一种学习。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航海业自古以来非常发达,所以英语中出现许多与水、海、船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keep one’s head above the water(奋力图存);又如英语中“dog”多用于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不仅将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相关隐喻解读给学生,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在比较母语与目标语使用隐喻时所凸显的文化、历史、民族、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同时灵活掌握习语的运用。

2.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能力是指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它包括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掌握新的隐喻词汇的能力,以及运用隐喻的速度。隐喻能力在教学法上等同于第二语言教学所注重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地道性,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相应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缺乏英语本族语者语言流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隐喻意识的缺失及隐喻能力的不足,进而导致其英语直白表述所占比例过大,所以教师在习语教学中应将强化学生的隐喻意识及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充分重视,应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观点及隐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内容、举措,包括教材中如何体现概念隐喻理论、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观点、授课时的教案如何编写、考试中怎样反映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程度等,从不同侧面及多个角度加强学生隐喻能力的培训。

3.概念重组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二语习得者语言能力的发展“瓶颈”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法性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外语概念系统的基本认识,常常用母语的概念系统套用外语表达,致使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生硬无趣、不合规范的语句,这种现象在习语学习时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二语习得者不同程度的缺乏精确理解并高效生成隐喻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语的概念基础,并将母语概念化过程想当然地映射到目标语形式上面,结果目标语表达得很直白,即使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使用了一些概念隐喻,也多半是从母语中照搬过来的。严世清(2001)指出,中国学生在输出英语时有一种求稳心理,他们很少敢冒险用隐喻表达式,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其英语表达生硬、抽象、不地道;董宏乐(2002)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往往用汉语的概念系统来学习英语。习语学习者需要进行概念重组,让自己能够像外语母语者一样感受、认识和表述这个世界,进而用目标语概念系统来支配目标语的表达。当然进行概念重组需要相应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语认知框架,以代替原有的母语认知和表述方式;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习语词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丰富的引申意义,转变观念,逐步过渡,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重组。

4.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

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创造新的语言意义,二是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Schon等学者同样认为概念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表达出新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很多新奇隐喻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和隐喻认知经验积累的结果。然而隐喻认知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或诗歌、寓言、散文等,包括一些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对白,特别是那些充满哲理、内涵丰富的语句,从中得以启迪;同时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性表达及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启发思路,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较大幅度地积累隐喻认知经验。

5.隐喻创新能力的提高

隐喻创新能力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含义,属于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旧式思维方式的框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哲学文章的对译练习,编排一些英语短话剧、小品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增加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从中学到很多创新思路。此外可尝试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可以某个习语为例,鼓励学生尽量多地用各种隐喻表达来对其加以描述,大胆表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起到拓宽思维的效果。

6.习语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适当介绍习语的来源,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其深刻涵义。很多英语习语源于历史事件、圣经、神话、寓言故事及文学名著。如the spirit is willing(心有余力不足)源于圣经,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源于滑铁卢战役。

(2)教师应准确、明白地讲授习语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反映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习语。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反映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人多误事。)折射出西方强调个体的价值观。

(3)有些习语由于使用年代久远或日常交流中的过度应用,导致其表现力十分有限,如white as snow,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等,教师在讲授这类习语时应告知学生可采用扩展、拆用、套用等方法增强习语的修辞效果。

(4)由于习语类型繁多,种类复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说明习语的风格特点。例如off one’s cats(胃口不好)是口语,big bug(大亨)是俚语,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国)是雅语,Homer sometimes nods(最聪明的人也有糊涂时)是谚语。

(5)在讲习语时教师可以同时给出该习语的同义语和反义语,从而增加学生的习语数量,例如in one’s favor(得某人欢心)和out of one’s favor(失宠)。

(6)教师要清楚讲解习语的特点,一般结构较固定、意义统一,不能随意把细习语的成分替换。如not turn a hair(不动声色),不能翻译成头发没变白。

总之,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介绍是不够的。因此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教和学是一个长期且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在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的学习和补充。英语原版的文学作品、影视资料都是非常直观的文化教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注意其中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典故和社会风尚。

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与习语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习语认知理据的理解,而且对解决以往习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棘手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英语习语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英语和流利、恰当地运用英语的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习语归类为次要的、不符合规则的异常语言现象,而应科学地分析习语的本质及认知理论并将其融入语言教学中,进而提高习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国教学与研究,1997,1.

[2]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概念流利;概念隐喻;根隐喻;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很多学者对于词汇教学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Scott Thornbury就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英语词汇学习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词汇思维系统的结构如下图为英语学习者清晰的展示了词汇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从Scott Thornbury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汇学习中,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词意、读音、拼写、派生、搭配等等多方面信息在内的思维系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记忆和扩展词汇量的过程中,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准确掌握词意,建立全新的英语词汇思维体系,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功能的词汇表达,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培养概念流利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词汇时摆脱逐字逐句从母语直译到目标语的弊病,消除母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丹尼西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学生概念化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隐藏在词汇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和机制进行主动探索,摆脱母语干扰,有效进行概念整合,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了解概念隐喻的思维方法,挖掘意义引申模式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意义和认知模式上来说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Lakoff还把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丰富和完善。虽然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是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这一点为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的交流性上,也就是说,我们应注重从抽象的逻辑表达教学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挖掘词汇内在的隐喻模式。

“概念流利”是丹尼西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深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既运用外语,同时又运用外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语言交际的能力。丹尼西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概念重组”。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概念认同和适应重新组织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目的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双语式的,新的概念系统。经过“概念重组”学习者就能把握文化概念化能力(概念流利的另一说法)。丹尼西十分重视外语学习者的概念化能力,他把外语的概念化水平置于语言的流利性之上。这也是他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一术语的主要原因。丹尼西曾说:“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化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概念。对操母语者来说这一能力是无意识的。”掌握外语的概念流利必须要先掌握其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能力。文化语言学家认为以隐喻的形式编辑话语是操母语者语言能力的显著标志,研究证明,由于缺乏隐喻能力教学,经过三至四年的课堂学习,往往学生仍然不能掌握目标语的概念能力。因而学者们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要强调隐喻是一般话语的组织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培养概念流利应该成为二语教学的目标,以此减少来自两种语言的概念干扰。根据丹尼西的观点,要想掌握目的语的概念化思维,就必须先研究其内在的隐喻思维,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所急需的,培养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应该也必须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曾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提到过有关“waste”的例子: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语,时间就是目的语。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隐喻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

在培养概念流利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形象的词汇引申概念的挖掘和分析肯定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具有隐喻功能的名词,而这些名词的隐喻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的使用上,如trap和lock。这两个词的本意分别是“陷阱”和“锁”,但学生在隐喻概念的引导下可以创造性的在写作中写出:1. Without confidence,you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possible setbacks.2.You are likely be locked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you hunt jobs upon your graduation.在这两句话的表达中,学生对“陷阱”和“锁”的概念意义进行引申,创造性的将其引申为“陷入”。而如果没有概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了。类似的表达还有:Some people voice differen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shrooming.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平时的词汇教学应该注重概念隐喻思维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减少与英语本土国家的人交往时出现的误解。

二、通过根隐喻掌握英美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培养概念流利

根隐喻包涵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很多根隐喻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原始意象,它们是西方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原始意象来自神话隐喻,其中来自古希腊神话的居多。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文化的源泉,而且是它的土壤。众所周知,汉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神话和宗教的内容,然而,我们缺乏的这两部分正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本文认为利用根隐喻能够弥补以上这一缺憾。对世界早期认识的根隐喻在课文内容里可能不会经常遇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概念却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见风使舵”。也就是说凡是碰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目的语的惯用表达法来介绍。比如说,“致命弱点”是日常交际的核心概念,讲课时碰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导入“致命弱点”Achilles’s heel这个隐喻。若有条件可介绍其典故: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战神,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了足跟之外,浑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Paris用箭射中脚跟而死,跟腱Achilles tendon 由此得名。然后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各种练习。比如,我们在讨论人自私的本性时,可以说:Greediness is man’s Achilles’s heel.(根隐喻,贪婪是人的致命弱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就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推理把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机会让英汉概念在一起互动,有效地进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重组。

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新概念的时候西方人又求助于他们的老祖宗,神话隐喻。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Trojan),来自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只好佯装弃城,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献给特洛伊人赎罪。其实木马藏满武士,此计导致特洛伊城陷落,结束了战争。西方人在表达隐藏很深的病毒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特洛伊木马,用它来表示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或资源的病毒。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之余,花些时间通过阅读了解,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Daedalus and Icarus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Pygmalion皮格马力翁,这些著名的神话隐喻,是英美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英语词汇的神话隐喻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这些神话隐喻至今对英语词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源于希腊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丰富多彩的英语词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正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言:隐喻就是浓缩的神话。神话隐喻是概念系统的底层,它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有些可以构成西方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通过学习这类根隐喻,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源于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及其典故有所了解,而且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于希腊神话的隐喻可以提高自己的概念流利,加速概念重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地道性。

三、结语

丹尼西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典型,即二语学习者习惯于与母语类似的隐喻表达,他们产出的话语似乎随着母语的概念流动,然而,披着一层目标语词汇和语法的外衣。根据丹尼西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文化即目标语和母语文化概念之间的异同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词汇课堂上应该抽丝剥茧,帮助学生细致的分析来自不同概念系统间相互干扰的因素和根源。在丹尼西的概念流利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有序地接触足够的目标语文化中固有的概念结构。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文化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为概念隐喻与意义系统休戚相关,意义系统又将文化中的意义网络组合到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对于解决学生“只背单词而不会使用”的难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对各类事物进行概括的,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和本族语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文化概念系统和概念机制,并对其进行概念重组,避免过度的使用字面化的表达,增加概念隐喻的使用密度,培养学生有效的概念化能力。

参考文献:

[1]Danesi,M“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The role of‘conceptual flue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3-20.1995.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7

摘 要: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关乎教学的总体进度和效率。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可以帮助“高级英语”学习者解构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加强学生对隐喻的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有必要引入概念整合理论指导隐喻等修辞的教学。

关键词: 概念整合 隐喻 英语专业教学

一、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年级英语专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原则:能阅读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在教学原则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修辞教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特殊性在于,修辞的掌握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篇章教学中讲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形成凸显结构,促进新颖概念化的形成,有助于分析隐喻修辞的概念整合过程。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 1998),为研究修辞的认知活动搭建统一的理论框架,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掌握修辞。

二、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发展

福康聂发表《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提出“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这是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他指出如果语言学家仅进行语料数据的统计和语篇及会话结构的形式分析,其语言学理论的阐释力将非常有限,因为他们忽视了言语背后的百科知识和各种推理方式在实时意义构建(online meaning construction)中的作用,这为人们探究如何阐释与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在此后二十多年中,Fauconnier和Turner,Coulson,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Integration), 其出现的标志是Fauconnier 和Turner1997年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提出空间映射(Space Mapping)论,说明意义是言语者在语符信号刺激下所进行的概念的跨空间映射(cross space mappings)结果,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翔实论证了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四空间”相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其主旨在于揭示自然语言中的实时意义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福康聂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进一步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其隐藏于语言运用背后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不易为人察觉;而认知语言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发觉概念合成过程中的各种原则和机制。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而且@些整合网络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的一端是简单的网络,复合空间里的结构几乎可以完全通过输入结构的组合得到;而在另一端则可能是典型的隐喻或虚拟句。福康聂认为整合过程是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进行运演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出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Lakoff总结了许多概念隐喻映射来说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隐喻性的,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可以利用固定的投射来实现实时的概念投射,实时投射和固定投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投射,而是固定的投射变成固定的实时投射(Fauconnier & Turner 1998)。

我国学者王寅、王正元、王文斌、束定芳、孙毅等对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分析进行了不少研究。如王正元主要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进行了引入,并对英汉语中的各种实用语言和修辞等进行了结合分析。束定芳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研究和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教学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解读中各心理空间的建立、彼此的映射与合成机制的在线认知运作便成为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问题……概念合成理论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因而显然是一种动态研究。这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王文斌,2004)。

(一)概念整合理论对“高级英语”中隐喻的解读

概念整合的四个心理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在结构上是某种对应关系,经过类属空间反映出两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最后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 1998)。因此,隐喻意义可以通过这三个认知过程建构新的概念。如:

(1)I was Frankenstein, and my monster had me by the throat.(Lesson 4: Love is a Fallacy by Max Shulman)①

例(1)中,隐喻信息“I”和“Frankenstein”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I”指文中的叙述者多比(Dobbie),他精心给自己喜欢的女孩波利(Polly)教授了逻辑学并使其变得更加聪明,可是事情并未如多比所愿,波利学好了逻辑学变聪明后却把矛头指向了多比,用多比教授的逻辑击溃了其精心设计的追求,令多比无言以对,输给了自己“创造”的精明女孩。“Frankenstein”是Mary Shelley在1831创作的小说Frankenstein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的科学家,创造出一个怪物,怪物最终却将其毁灭。此处,Dobbie跟Frankenstein相似,二者都企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天才,可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二者都被自己的智慧结晶完全掌控。因此,二者的类属空间产生,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I was Frankenstein”,现在的“我”跟Frankenstein一样一败涂地,无法控制整个局面,完全陷入被动,或求爱失败,或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消灭。经过两个类属空间内容“I”和“Frankenstein”的组合,两者都既聪明又聪明反被为聪明误的匹配,和两者都是失败聪明者的扩展,隐喻意义得以顺利构建,即“I”我和“Frankenstein”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聪明”的失败者。如此这般,隐喻意义就可以顺利地传达给读者,顺利理解文中的跨文化含义。

(2)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Lesson 3:Inaugural Address by John F. Kennedy)

在例(2)中,隐喻信息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和“(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指文中肯尼迪所指的“The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tried to get help from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ed by Soviet Union, but in the end these countries were foolish because they were again conquered by Soviet Union as colonial countries, which was the same as what they were as being controlled by other powers”。那些新兴独立的国家试图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庇护,但最终社会主义国家(尤指苏联)会用独裁的方式重新剥夺独立国家的,使它们失去自由。“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跟汉语中的表达相似,如“骑虎难下”、“老虎屁股摸不得”等,指情境非常危险直至“葬身虎腹”(end up inside)。二者的类属空间原因、结果产生,然后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危险、丧命(ended up)”映射到合成空间, 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危险”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就跟“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一样“dangerous”,“being conquered”和“die”匹配,“ended up inside”意义得以扩展,隐喻意义获得构建: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无异于葬身虎腹、自取灭亡。

(二)概念整合能力培养与隐喻教学

在“高级英语”隐喻教学中,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语境认知能力。如在讲解例(1)前介绍有关Frankenstein小说的信息,通过对小说主角、内容、结果的引入,加深学生对Frankenstein的理解,然后将文中Dobbie的行为与Frankenstein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共性,这样再去理解隐喻句“I was Frankenstein...”就会事半功倍。在加强语境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将两个认知空间中的人物进行类比,找出类属空间,经过相似性整合,便能将两者意义结合理解,完成隐喻意义的构建。

2.开发语言概念空间,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意识。首先把握作者的基本意图,对文中出现的陌生表达联系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意,确定理解的到位。例3: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Lesson 1: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 by Henry Fairlie)。整句表达的字面意义简单,若按字面意义理解,文意为“聊天插上了翅膀”,这样的理解未免晦涩。聊天不会有翅膀,故此种理解需进行概念的重新整合产生新颖理解。通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在说明聊天的话题转变之快。由此我们就可在两个输入空间“聊天、快、翅膀”和“鸟、飞、翅膀”之间找到类属空间“物、动作、工具”,进而经过概念整合加工得出新创结构“聊天像鸟插上翅膀一样,话题转变迅速”。这样就避免了望文生义,整合的概念意义明了:“聊天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概念整合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通过联想和推断引导学生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用整体观帮助学生理解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概念整合意识能帮助学生将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归入类属空间,经过整合加工映射出新创意义,达到理解隐喻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辨析需映射的类倌谌荩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联想找到合适的整合意义,并由此提高思辨能力。

四、结语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隐喻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语境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体会修辞运作过程,指导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教学中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的学习习惯,为探究式教学开拓一条新思路,即基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英语专业修辞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的互动情景模式和思维认知方式。

注释:

①文中所有例句均选自高级英语教材(第三版)(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 Turner.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G & Turner,D.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Turner, D. The Literary Mind[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李良彦.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2(5):98-101.

[5]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热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02-107.

[6]孙毅.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4-19.

[7]王文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8]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 概念图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薄弱项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更要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四级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四级阶段的一般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以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上述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查问卷中影响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词汇量、语法、写作技巧和汉语思维。写作难点依次是文字通顺,连贯性强;重点突出,文章逻辑性强,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榱私饩錾鲜鑫侍猓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Novak)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着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策略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取出关键概念、一般概念、概念及具体概念,确定不同层级的概念及各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文章布局,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概念图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写作水平。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文章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缺乏写作技巧,书写中式英语,这些都与英语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有关。下面以200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Student Use of Computers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简单对比某校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惊人的时间变化。(见图一)

2.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图二)

3.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现在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见图三)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所给图表进行描述,通过时间对比发现:五年内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增加了10倍。究其原因,首先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其次是熟练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最后是计算机购买价格的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更为大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条件。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指出一周使用20小时进行娱乐消遣,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成绩,本末倒置,大学生要引以为戒。

这种可视化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及反复套用,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焦虑,减少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不习惯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感到无从着手,不知道如何布局谋篇。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文章整体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Online Shopping为例,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个性化作文。

构思一: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对比表达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的优势和劣势(网上购物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但是信任度降低;实体店购物花费很多时间,开支有所增加,可是信任度却提高。),然后通过两种购物方式比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下表)

构思二: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来突出时尚的网上购物的好处,显示构成其优势的四个主要原因: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享受网购的愉快及方便。最后强调作者的观点: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图四)

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框架,再对概念进行排序,确定层级关系中,深刻把握了文章内容之间的深层结构,从而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协作绘制概念图。学生熟练绘图后才能使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为自己所用,在英语写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师生一起确定所选概念,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使用句子,注意规范语法,讲究大小写。

2.师生一起给概念排序,确定层级关系,理清文章脉络。

3.师生一起确定连接词,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这是学生绘制概念图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学生基本学会绘制概念图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概念图空缺填空(在标准概念图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概念或者空白的连接词),检验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进行改错(在标准的概念图中把几个正确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换成错误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来检测学生对写作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准确把握程度。通过上述训练使学生熟悉绘制概念图,借助概念图进行图式思维,开阔写作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通过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借助概念图学生写作时可以快速构思,预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材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写作思维更加开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文字更加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效率有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概念图作为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工具,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有图可循,在拓展写作思路中具有重要作用,ζ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刁振梅.汉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3]唐小波.基于AIDA模式的英文求职信写作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阳艳萍.高职学生英语作文语言错误分析[J].广西教育,2013(10).

[5]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6]齐登红,孙丰果.教改新阶段文体分析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推荐期刊
  • 大观
    刊号:41-1431/J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