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行政管理的核心8篇

时间:2023-10-13 15:35:33

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1

现代化市场经济不断进步,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指导,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满足市场要求,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深入贯彻经济发展的宗旨,保证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提升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各项措施的执行力度,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但是现阶段我国职能部门在工作中明显存在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权利分配不合理,影响正常市场秩序,因此需要将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 

一、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1.行政管理体制定义

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相关机构设置,行政职权划分为保证行政管理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的总称。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的政体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在运行状态上,将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人员等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完整的系统,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完善管理职能。 

2.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形式对于行政管理职能的确定具有必然性影响,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社会不同时期的法律和政治设施都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因此需要关注经济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影响。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由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和组织形式等组成,与经济基础一起成为影响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国家整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并提供相应的职能服务。 

国家传统文化:国家在发展中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阶级观念,这些观念对于行政管理职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扩大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促进工作职能优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3.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最终目的是促进和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于这一宗旨,行政管理需要进行科学的划分,确定职能范围,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职能部门的效率进行提升,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促进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在社会注意条件下,行政管理体制可以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活的信心,稳定社会。 

促进国民经济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在企业发展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提升国家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能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这经济体制的重要改革,因此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需要将行政管理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优化,保证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行。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各项制度不健全,造成生产力发展存在一定缺陷,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体制面临缺陷,需要进一步推动行政改革,打造民主性、特色性和法制性的政府服务机构,规范各项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市场的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将我国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形成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建立了较为宽松的市场发展体制,形成统一、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以进一步优化职能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避免在经济在发展中出现偏差的情况,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沿着既定轨道,少走“弯路”。 

3.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不断进步,管理体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和其他制度结合,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融合,理顺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不断发展中创新,坚持正确的方针,更好的突出行政管理的特点。行政管理本质是为了提升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在发展中需要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及时发现体制中存在的漏洞,将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1.深入贯彻党的基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的职能在深化政府工作的过程需要将行政机构、行政制定和行政权现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科学规划,重视群众的利益,贯彻立党为公的宗旨,并将其作为行政部门制定管理权限和职能的依据,实现为人民服务精神。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需要将党的基本宗旨贯彻其中,展示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

      2.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新型发展战略,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适应时展的需要,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依据,合理规避风险。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少走弯路。当然,在经济发展中需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过度重视经济而忽视公共生活的问题,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存在误区,造成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各项职能。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宗旨,也是政府实现职能的保证。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职能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群众的根本需求,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根本问题,重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基本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公共设施等职能的完善,让人民群众更加支持国家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1.重视公共体制改革 

公共体制改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职能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需要将人们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执行群众的公共利益,重视公共权利的使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诉求,将核心价值理念和公共体制改革相融合,体现行政管理的公正、公平和法制。公共体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集合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人民群众纳入到公共事物管理活动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公共体制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参与度,将公平公正的行政体制建立起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2.重视民主法治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重视民主和法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和法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性。民主法制是政治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关键因素,实现行政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可以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增加群众对行政管理的信心,提升管理的有效性,达到行政管理体制应有的效果。 

3.重视职权的划分 

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实行集权式的管理,造成权利过于集中,管理中容易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职能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职权进行划分,制定相应措施转变这种情况,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职权,实现权利的制衡。职权分配的方式需要和社会职能转化、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分配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权利分配的公平公正,将人民群众的各项职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划分,进一步提升群众在职能管理中的参与度,体现群众自身价值,保证权利划分符合国家民主法制的需要。 

4.重视职能定位 

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转变公共服务职能的划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的工作情况进行部署,下放权利,重视基层工作,满足群众对政府的依赖性,最大程度的维护群众的利益,重视群众的各项诉求,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上下级权利的制约与平衡。职能定位可以让行政管理部门明白工作的内容,更加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一旦出现职能中的漏洞,尽快进行补救,落实责任,提升行政体制改革的时效性,提升改革的质量,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实现职能要求,通过职能定位可以快速确认准确性,将项目申报上级职能部门,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针对性,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 

5.重视管理体系优化 

我国行政管理体系较为冗杂,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出现权利交叉,因此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机构之间的优化,精简管理结构,对于一些职能交叉部门进行职能的重新划分,建立相互制衡的行政管理体系,重视机构之间的职能培养,建立合理的分配职权制度,减少纵向和横向的行政层级,重视对地方权利的下放,增强地方政府管理的自主性,强化地方政府职能,这样才能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适用性,满足不同地区实际发展的需要。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只有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经济市场监督机制,进一步促进市场繁荣发展,重视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并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制度,勇于承担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维持国家安定繁荣的基础,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将经济作为主体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2.促进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部门在进行各项职能时,需要重视公平性,合理利用公民赋予的权利,不能滥用职权,造成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忽视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侵害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做到执法为民、规范执法、廉洁司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现阶段的权利职能评价机制,增加群众的参与度,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满足,体现出国家和政府优秀的执政能力,提升各个地区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并在行政过程中减少成本,提升管理有效性。公正廉洁建设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升我国民主法制进程水平,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3.促进部门机构职能优化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我国职能部门效率进行改革,设置专门的渠道,对职能部门人员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重视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职能部门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也是需要重点改革的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可以更加充分的体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将一些不良工作习惯改进,对部门机构的职能进行优化,提升政府在社会主义共同发展中的作用。 

4.促进决策科学民主 

科学民主的决策是进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约束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对于科学决策的健全,需要调查体制内部的问题,在出现重大决策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调查,规范决策规则,及时发现决策中的失误,并进行更正,尽量降低损失。科学民主的决策可以增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质量,尽量避免出现一些错误决策,将人民群众纳入到决策体系中,提高群众参与度,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制定适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掌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将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融入到科学的改革中去,并和经济、文化、法制协调发展,增加改革的全面性,全面整体的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出现重视经济而忽略文化、法制的情况,关注人民群众的各项诉求,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罗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19. 

[2]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A].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第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C].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2:7. 

[3]彭绍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探讨[J].西部皮革,2016,12:63. 

[4]王鸿海.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经营管理者,2016,15:310.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2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重点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

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政治学概念中,狭义的行政改革指的是对政府行政体制、部门的改革以及机构职能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后盾。而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要素之一,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职责、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起的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行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行政改革主要有突变式和渐变式改革,是由改革的阻力来确定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体制有差异的前提下,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调试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方面。2020年,我国政治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摒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如今,中国政治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提倡国家宏观政治战略背景下,对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者要突破“天花板”,转变政府只能,在中国改革转型时期实现宏观管理思路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身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政治治理体系,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转变的信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历史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进行的,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伤筋到动骨的深刻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关系。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统的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利为象征的控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后期,未来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智慧型组织,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努力协调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在过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中,重要以行政手段为主来制约公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行政体制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政治服务于经济,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循序渐进的依法进行。市场监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手段之一,市场监管中需要实施知识共享,也就是政府的知识财富为公众分享,行政管理者可以为公众提供两种分享方式:一是显性知识通过网络平台,由公众自行使用;二是隐性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包括实践社团和知识社区,组织公众学习交流。

(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供需关系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增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稳妥的调整经济过剩产能,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三)关注社会管理持续变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组织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比较关注局部时段效应,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经常出现领导人更换后,社会管理的政策随之就发生了变化,每一任都有自己想法,把延续前面的社会管理手段视为为人作嫁。无论哪种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击防范、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管理者应有大局意识,面对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紧迫战略任务。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一项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多元标准加以应验,以及多种路径加以实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对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城市治理工作成效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法治保障、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思路,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使群众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丰富的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市场监管逐步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行政管理者在明确深化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前提下,应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方式方法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行政理论学习,开拓管理思路视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步入新的轨道,行政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只有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才能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行政管理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常态下政治政策的创新发展有批判性的、辩证性的、反思性的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繁琐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对行政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主权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是国家竞争力最主要的源泉,行政管理者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也可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这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巧用管理智囊团,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近年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经济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没有战略发展规划的国家,就像流浪汉一样居无定所,无家可归。”政治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的管理者做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预见和决策,创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是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整个政治环境未来的净化以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往往是建设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推动力量。行政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和管理其决策系统下的各子系统,巧用管理智囊团,寻求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功能,集中精力研究长远的、全局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采纳合理科学的建议,吸收有益成果,做到科学决策,培养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

(三)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离不开公民监督,但从目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公民参与政治治理的监督意识、积极性以及监督能力比较薄弱,监督反馈机制的效果流于形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人的观点想法,立足全局,全方位的洞察思维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协调工作进展。同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建立公开、公正的信息渠道,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互动,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保证公民建言献策的沟通渠道,将群众的政治权利发挥到极限,将政治常态化的监督问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公众意见采纳的反馈机制非常必要,不仅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也维护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2]高小平,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3]新湘评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J].四川改革,2008(4).

[4]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重点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

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政治学概念中,狭义的行政改革指的是对政府行政体制、部门的改革以及机构职能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后盾。而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要素之一,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职责、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起的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行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行政改革主要有突变式和渐变式改革,是由改革的阻力来确定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体制有差异的前提下,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调试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方面。2020年,我国政治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摒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如今,中国政治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提倡国家宏观政治战略背景下,对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者要突破“天花板”,转变政府只能,在中国改革转型时期实现宏观管理思路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身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政治治理体系,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转变的信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历史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进行的,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伤筋到动骨的深刻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关系。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统的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利为象征的控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后期,未来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智慧型组织,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努力协调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在过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中,重要以行政手段为主来制约公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行政体制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政治服务于经济,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循序渐进的依法进行。市场监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手段之一,市场监管中需要实施知识共享,也就是政府的知识财富为公众分享,行政管理者可以为公众提供两种分享方式:一是显性知识通过网络平台,由公众自行使用;二是隐性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包括实践社团和知识社区,组织公众学习交流。

(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供需关系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增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稳妥的调整经济过剩产能,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三)关注社会管理持续变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组织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比较关注局部时段效应,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经常出现领导人更换后,社会管理的政策随之就发生了变化,每一任都有自己想法,把延续前面的社会管理手段视为为人作嫁。无论哪种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击防范、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管理者应有大局意识,面对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紧迫战略任务。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一项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多元标准加以应验,以及多种路径加以实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对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城市治理工作成效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法治保障、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思路,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使群众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丰富的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市场监管逐步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行政管理者在明确深化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前提下,应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方式方法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行政理论学习,开拓管理思路视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步入新的轨道,行政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只有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才能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行政管理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常态下政治政策的创新发展有批判性的、辩证性的、反思性的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繁琐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对行政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是国家竞争力最主要的源泉,行政管理者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也可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这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巧用管理智囊团,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近年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经济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没有战略发展规划的国家,就像流浪汉一样居无定所,无家可归。”政治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的管理者做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预见和决策,创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是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整个政治环境未来的净化以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往往是建设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推动力量。行政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和管理其决策系统下的各子系统,巧用管理智囊团,寻求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功能,集中精力研究长远的、全局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采纳合理科学的建议,吸收有益成果,做到科学决策,培养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

(三)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离不开公民监督,但从目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公民参与政治治理的监督意识、积极性以及监督能力比较薄弱,监督反馈机制的效果流于形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人的观点想法,立足全局,全方位的洞察思维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协调工作进展。同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建立公开、公正的信息渠道,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互动,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保证公民建言献策的沟通渠道,将群众的政治权利发挥到极限,将政治常态化的监督问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公众意见采纳的反馈机制非常必要,不仅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也维护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2]高小平,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3]新湘评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J].四川改革,2008(4).

[4]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5]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 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 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3 落实合理分权制度

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权力下放政策,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只是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所以,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合理分权,从而实现新的制度设计。从转型国家的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权力下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当该项改革内容得到全面推进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会得到凸显,从而导致社会管理权力与政治权力不协调。面对这一情况,通过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宪法上体现公民权力,通过将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结合起来实现地方关系与中央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遵循民主法治建设要求,理顺各种权力关系,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而实现法定化的职权划分。

4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需要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实现职能转变。但是,实现职能转变只能使各级政府进行自身职能的履行,容易导致其权力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而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则能够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并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才能够消除彼此的职能重叠,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以便制定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标准规范,继而使国家法治的统一得到维护。而地方政府需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且实现对所属地区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和执法监督。

5 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实施了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但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并非是规模越小的政府机构的效能就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政府规模,优化政府结构。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能。所以,应注重行政管理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政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还要对政府的层级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使政府的纵向组织链条得到缩短,使政府的内部责权关系得到理顺。通过优化政府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领导层级和职数,还能避免职责交叉,从而使政府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6 结 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想要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要明确改革深化的重点和核心,从而使改革工作得到整体推进。因此,本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薄贵利.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2(1).

[2]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第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理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应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而现阶段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且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为企业发展创造人才优势,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企业应开展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遵循行政管理相关理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略,以此促进企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特征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形式,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具有非独立性、实际性的特征,其中前者主要指行政管理是企业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在这一特征作用下,企业合理配置自身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流失等问题,以此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后者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导致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因此企业必须洞察市场行情,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此调整和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无关,在企业发展中仅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长久的人才资源培养工作,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后背人才资源,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单一参照学历指标,对应聘人员的实际能力了解不够,致使人才流失。同时在职员工培训工作不完善,员工晋升空间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3)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界线不明确,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混淆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前者属于动态管理,根究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员工培养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以此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后者则属于静态管理,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被动接受上级安排。

三、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人本管理,转变招募理念

传统企业管理中重视物本管理,而行政管理理论则侧重于强调员工重要性的人本管理,企业应以此为依托,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挖掘与培养工作。例如在我国某中小型设计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意识到人才招聘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公司实际需求,创设了全新的招募模式。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工作人员创设了“微招聘”模式,具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人才招聘部分,划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依托公司内部平台,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综合考核各部门员工,汇总符合要求的员工的工作经历、基本信息和业绩情况,以此形成人力资源储备系统;后者主要面向当地设计院校,通过网络建立“微招聘”平台,以此吸引潜在的应聘者了解公司情况,有意向人士可填写应聘申请表,公司将申请人员汇总分析,并根据实际需求开展面试工作;第二,成立人才数据库,将公司储备人员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与分析,并形成特色数据库,定期向潜在人员发送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发展动态等信息,密切联系相关人才,如果公司存在位空缺,可及时开展应聘工作。

2.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现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带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行政管理理论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在其影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改变原有单一管理模式,进而确保管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我国某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依据大数据特色,创立了数据管理模型,对员工的离职事项进行系统分析。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多以“考勤异常”“绩效持续下降”和“团队意识淡薄”等指标作为员工离职前兆,但是这些指标主观性较强,并且当人力资源部门发现上述现象时,员工已决定离职,无法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而在数据管理模型作用下,可综合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和员工自身特质,从而及时有效地判断员工离职倾向,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离职造成的经济损失。

3.优化薪酬结构,激发员工积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薪酬结构合理性尤为重要,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行政管理理论重视员工的差异性,基于此薪酬结构优化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化差异,以此创新薪酬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在我国某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摆脱传统纵向晋升模式,创造性的实施了“员工内部创业”薪酬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内部员工以独立经营的权利,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为每个团队制定特定的培训课程,提升团队整体竞争力。同时,公司创建了全新的福利体系,以员工自身情况、岗位和家庭因素为参考,建立了弹性薪酬体系,相对于年轻员工而言,公司福利多以优惠券和现金激励为主,并且定期安排外出旅游或者培训,达到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良好状态。而对于中年员工而言,公司按照其业绩和工作能力适当地增加年终奖金,以此缓解其经济压力,增加其归属感。此外,公司注重情感关怀,征求员工的意见,在节假日时组织家庭活动,员工可携带家属,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彼此的交流,从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使得员工真正认可企业的福利政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弊端较多,管理模式单一,并且很多企业发展中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界线模糊,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明确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从人才招募理念,管理手段和薪酬福利体系结构等方面着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新时期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解悦.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核心分析[J].江苏商论,2016,(10):43-44.

[2]吴艳.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卷宗,2016,(7):90-90.

[3].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X):112-112.

[4]范聪玲.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6):39-39.

[5]马瑞祺.试析如何利用人力资源理论进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J].管理学家,2014,(13):89-89.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6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平等对话 学生自治 后政班时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课,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这就促使学生“走班”上课,固定不变的“班级”形式被打破,成为动态的组织。改变传统班级组织和管理形式,出现以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班级模式。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的教学班是很重要的教学集体,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就给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重新审定和挖掘后行政班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课题。同时,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对话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要素

今天的教育已不可逆转地演变为服务业,这样一来,研究学生的需求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班主任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更要抛开威武的管理大棒,使班级里多一些对话、少一些说服。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中,班主任把自己和学生都看做平等的一方,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一个天平上权衡,使教育变得理性,班主任可以淡定从容,学生气和心平,这样会使教育效益大大增加,更具持续性、持久力。而且,平等对话的效益远非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学生的思想。每当学生的想法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于是,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班级,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

二、“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班级生态是班级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学生观指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班级环境作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指班级中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更多地在班级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班级组织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接受“遗传”,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有智力方面的,有基础方面的,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有的存在暂时发展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是特长发展方向上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自尊、自信,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总有某些方面是突出的、是优秀的,甚至可成为某一方面的能人。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学习方面的后进,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潜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相信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

今天,我们要以班级为单位,努力创建一种新的班级环境,使之生态化,搭建合适学生的成长平台,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以便发现每个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班主任要以求变思维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接纳和保护学生身上刚刚萌芽的“枝枝杈杈”和“旁逸斜出”,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认定自己与别人不同且不属于任何人,使他们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真正长大,逐步具备一些公民的素养。这样一来,学生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当他们融入任何一个新集体时,才会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意识。

三、激励是促使学生自主、自强、健康成长的保障

现代教育致力于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需要,注意把学生需要引导至构建完整意义的人的高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林肯指出: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更有用,因为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的成败,认知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对的是批评和指责,那他就会得到一种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压抑,情绪就会低落,随之而来的就会自卑、孤僻、自甘落后。恰恰相反,如果教师时常赞扬一个后进生,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就能使他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也行”,进而树立“我一定行”的信心,就会投身集体、大胆参与,增强责任感,自勉自强、努力向上。

因此,班主任要努力让学生这朵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激励之于学生,犹如阳光之于种子,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在责备中凋落。激励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他们自主、自强、健康成长,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动力和勇气,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断提升素质,战胜困难,振作精神,走向成功。对于渴望师爱的孩子,即使是牵强附会的善意谎言,也比讽刺挖苦强得多。

四、学生自治是班级管理的主旋律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学生“走班”上课现象的出现,使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及家长有机配合形成合力的“大合唱”。这样一来,班级的管理角色被细分,管理岗位得以极大丰富,而且各种管理角色进行动态轮换,使学生个个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责任心、义务感及创造性得以激发,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敢于实践、展示才能的机会,从此,班集体成了爱和理解的家,学生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他们和平共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中国教育报,2013-9-11,(第5版).

[2]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校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3]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4]肖丽.赞赏在教学中的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一些小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训集中核算是以核算中心为形式、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种新型财政管理模式,它的建立对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改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纵观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这几年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情况来看,取得了以下几个明显的成效: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过去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杂乱无章,更不可能按《会计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日清月结,规范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2)能有效的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后,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而有效的防止了、以钱谋私等行为发生,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3)有利于部门预算管理改革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一方面,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由核算中心对各预算单位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管理办法,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核算中心集中、统一、高效的核算体制下,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全部改变,但其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入账,这样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规范的部门预算工作

现行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要求已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临督和控制。

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而日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

(2)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专控商品(如汽车、空调、计算机等贵重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而且缺乏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所以,缺乏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很多的发挥。

(3)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尚未健全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作以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充分肯定。但应清醒看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各项职能远没有得到合法合理的定位,其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分的发挥,重核算轻监督、重服务轻管理、重支付轻信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反映在财政运行体制上可突出表现为:结构调整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各方而要求增加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调控困难等。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路径

在新形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出了挑战,尽管有制约会计集中核算的因素存在,但会计集中核算还是有必要一如既往的深入下去。

1.加强宣传财经法律及制度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协调沟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消除不正之风。

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门、核算中心应加强宣传,提高各核算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会计中心开展工作,各核算单位负责人必须认真学习《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认识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则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按照“一三个不变”的原则,各核算单位要继续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按照会计集中核算办法抓好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结报工作。

2.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核算单位的“报账员”是单位与会计中心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完善报账员制度,提高报账员素质是提高会计中心核算质量的关键。中心要加加强“报帐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真正理解和领会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规程。同时核算单位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改变目前“报账员”集会计、出纳及“票管员”于一身的现状。

明确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能范围,从制度上保证学位资金所有权、财务自的实施,要保证会计核算中心会计职能的发挥。

3.大力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进一步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8

关键词:集中核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及意义

在研究、探索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中,一些地区借鉴国外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统一核算,集中支付,等时机成熟再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与以往财政管理制度相比,这项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改变了资金的管理方式。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资金都集中在财政部门统一开设的账户;二是改变了收支的管理方式,单位所有的资金归财政部门直接收付,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受财政部门的全方位监控;三是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式,由过去单位各自核算变为财政部门集中统一核算。这项改革的本质就是建立了“财政性资金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使用权归单位”新的财权关系。

二、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率,不是财政不想监督,而是财政资金在下拨到单位后,其使用情况和方向不能通过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来,部门领导对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及在领导威慑下的做假动机,使得财政资金到了单位就成了“暗箱操作”,再加上“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使得部门利益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但造成财政秩序的混乱,也为腐败滋生造就了制度上的温床。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

(一)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现行粗放、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所以,集中统一核算有赖于预算编制的相应改革,也就是说,预算要细编,实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核算中心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而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

(二)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要以法定的程序,主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在西方,采购性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进行源头控制,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现象。然而,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汽车、空调、计算机等专控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而且缺乏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使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所以,缺乏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后,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三、完善策略

(一)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即把财务管理人员留在单位,把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把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同时,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此外,集中核算的核心是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财政资金越过各个预算级次,包括主管单位、二级单位,进行直接支付。此时明确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会计核算支付中心至关重要。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代表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能,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单位,不能承担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会计核算中心既对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又要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两种职责的统一既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延伸,又是预算管理强化的体现。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操作,防范风险。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将应纳入预算内管理而目前尚在财政预算外管理中“支流”和“转圈”的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种财政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纳入国库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部门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利.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