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8篇

时间:2023-10-15 10:06:50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1

【关键词】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现状、策略、建议、思考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refers to the given the planning period, the scheduled target basis, according to the urban traffic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orecast and appraisal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etc, make rational urban traffic structure and road network lin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ccording to its own after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of the road traffic planning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 key words 】 road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trategy, Suggestions, thinking

城市道路交通就像人体血脉,血脉相连生生不息,故道路交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规划好城市道路交通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人口规模不断壮大、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及缓解策略。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道路交通堵塞拥挤严重。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壮大,资料显示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约有80%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人均道路占用面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已经成为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民众忧虑的焦点,随后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颁布条例规定全国部分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

2、投入力度跟不上城市化经济发展,造成道路交通设施不足。人们在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后,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但城市化推进使得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涌向城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没有足够的物力、人力或投入跟不上缓解道路网线压力,各项指标偏低,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供给不足造成道路设施不够先进,后续问题严重。

3、道路的增长速度不能满通增长要求,加之人行道标示过于陈旧,现在没有与时俱进、合理的设计和标志,导致车辆与行人混到一起,不利于出行交通安全。

4、道路网线空间结构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地规划管理体系,交叉口多、支路不完善、缺口大、路况差形成少、弯、窄、堵的交通网线,不利于城市交通发展。

5、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偏低,没有足够的宣传来宣导市民提高交通意识,乱停车辆、乱占车道、乱丢垃圾的陋习普遍存在。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缓解策略

鉴于上述提到的交通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对策。

1、缓解道路交通堵塞拥挤要建立整个完善的道路交通开放性规划系统。目前,许多城市投资巨大、修建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所以笔者认为: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重点不要光局限于建设道路交通设施,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开放性系统,此外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要合理的规划研究。

2、路网结构要与城市化经济发展和道路交通的增长相适应。以一个以城市干路和铁路围合的相对独立的居住区为例,之前多建设规划成方格网式路网,现为与道路交通增长相适应,可规划建成一个环放结构的路网,将交叉口规划设计成“T”形或“Y”形交叉结构,这种结构方便了居住区中心与道路的交通联系,更避免了机动车交通直接横穿居住区的危险,同时也减少了道路交叉口数量,减少路口冲突点数量,便于组织管理交通。所以说道路交通规划一定要设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过境交通和日常交通互不干扰的路网结构,来顺应道路快速增长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交通路网结构和有效地规划管理体系。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加大对外道路建设和改造城市拥堵路段,逐步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的规划管理体系,我市修建地铁1号线,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建成通往各地市的高铁,有效地分离了过境车辆,搭建沟通各地的桥梁;这些对道路交通规划都卓有成效。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私家车流量,因为公共交通运输效率高、污染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实施公交优先是快速有效地分流人员,减轻城市道路压力,缓解城市交通的有效途径。此外,如果不可避免私家车流通,可加大停车位建设进一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难题。

5、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大力宣传交通意识,提高市民交通意识,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政府可颁布条例,实施措施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倡导市民提高交通理念,树立交通维护人人有责的意识。

三、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一点建议与思考。

1.道路出入通规划设计。目前城市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快速公交路、主次干道、支路等越来越多,建议居住区车辆出入口不要设在城市快速公交路和主干道上,可设置在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上,并距道路交叉口50米以外。此外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建议不要设置多个出入口,尽可能归并为一个出入口,且出入口宽度要与相接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相协调,需要进行功能划分的应通过小区内部路进行交通组织。

2.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要统筹全局,面面俱到。建议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进行全面分析。

3.编制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仔细分析城市布局的结构特点。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方便与否,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建议大城市周边的地域面积小点的城市,为加强地域间的沟通,方便居民出行和促进城市发展,建议在公交路线的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 4.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城乡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 ,因为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可以有效地简化规划管理程序,充分结合地域的人文风情、自然资源等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方便地市的沟通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5.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规划道路交通健康发展。政策的支持和法制的管理是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公共道路交通采取财政补偿、政策支持、并将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将其纳入强制性规划中,将交叉口优先的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的运营,同时加大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设定合理的公交车票价,充分发挥物美价廉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6.建议规划要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规划设计施工图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开发成本。综上可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所以规划一定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以人为本才可实现道路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纲;浅议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2

20__年,我局共收到市政府交办的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70件,其中人大建议26件,政协提案44件;另外我局承担会办的建议、提案有9件。按照市人大和市政协提出的办理建议、提案的要求,我局上下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收到了较好成效,确保了建议、提案的见面率、答复率、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达100。

一、城市规划。06年,我局受理的70份建议、提案中,有25份是涉及规划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5.7,对于反映如此集中的问题,我局非常重视,逐一梳理、分析,从规划设计上充分注重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兴化市绿地系统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戴南—张郭小城市规划,编制完成了43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了乌巾荡风景区规划、长安路广告整治规划、长安路亮化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赵海仙洋楼保护和修缮规划等各类控制性、修建性以及专项性规划50多项。同时,针对违章建筑这一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局做了大量工作,切实加大了拆除违法建设力度,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547户,面积7.5万平方米。

二、城市路桥工程建设。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重点,如孙钟委员提出的《尽快铺筑板桥路(文峰桥至板桥步行街段)》的建议,年初就被我局列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强力推进,确保了该路段于去年5月正式竣工通车。全年,围绕城市路桥工程建设,我局重点实施了老城区“九路四桥”、新城区“十路三桥”,新增道路里长14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网,增强了城市通行能力,更加方便了市民出行。

三、城市旧城改造。拆迁问题一直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蔡惠英、孙凤翔、杨耕等委员就完善拆迁政策提出意见。对此,我局非常重视,负责起草并报请市长常务会议通过,于去年2月27日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泰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意见》(兴政发[20__]37号),新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因素,真正做到了与房地产市场的接轨。我局在贯彻执行新文件的同时也采取了大量措施进一步完善拆迁工作:一是制定了新的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并报经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房屋拆迁困群体解困安置工作的意见》。二是形成了一整套拆迁户安置保障体系。实行了货币补偿安置、原区域回迁安置、经济适用房安置、解困房安置、异地安置等五种安置方式。三是规范了拆迁管理,坚决做到不发证不准动迁,资金、人员不到位不进场,不遵守拆迁程序不得拆迁。全年,在新的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指导下,我局共拆迁房屋面积近15万平方米,搬迁1600多户。

四、市政管理。城市后街背巷、下水道维修,窨井盖补缺也是代表、委员常提到的一个热点问题。吴盛林代表、孙钟代表、王忠代表等都提到了这些方面。为更好地落实此类建议、提案,为民办实事,我局切实加大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力度,修补、重建了靶场新村下水道、新城农贸市场南侧路面及下水道、杨家巷下水道、临城教师宿舍楼化粪池及下水道、海池公寓别墅人行道、气象路沿河栏杆、忠东桥沿河栏杆和路面,共修补路面30处589平方米、维修栏杆231.6米、路牙40处264米、补缺窨井盖300只、修补人行道112处3868.67平方米、维修支路(张老娘巷)1条,900平方米。为更好的落实长效管理,巩固维修成果,我局制定了《兴化市建设局创建长效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建设局各职能科室及下属各责任单位分别和城区各个社区挂钩,并每月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同时,我局以关注民生为第一需要,本着“服务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原则,逐步推进了我市市政管理无缝隙覆盖,加快构建了城市建设“12319”服务平台,完成了对全市762条后街背巷实地调查工作。今天,向各位领导作一下通报,我局“12319”服务平台于3月19日已正式开通,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工作也与全面展开。

五、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代表、委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袁同时、朱道平、周泽海、陈翔、杨杏芝、潘晖等委员都提到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的问题,我局房产科去年一年就老小区脏、乱、差、配套设施不足、绿化道路、下水道损坏严重等现象,积极开展了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筹资10万元对海池花园、海池公寓的卫生、绿化、违章搭建等进行了整治,整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受益用户699余户。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3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气候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故针对城市气候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十分有必要。文章针对深圳市南山区的高密度城市结构、湿热气候、沿海地理条件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利用GIS平台进行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对城市形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总结出不同环境因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南山区的城市气候分区规划,并从绿地系统和通风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专项规划建议,将气候设计贯彻到具体的规划措施当中,希望能为深圳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环境气候图;高密度地区;风道;地理信息系统

1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如地表气温逐年升高、极端气候频现和海平面上升等,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城市作为人口和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最为敏感。这促使人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使城市能够应对和适应气候。深圳市南山区位于深圳市西南部,占地面积约为181.9km2,常住人口达129万。深圳市南山区建设集中、建筑密集、人口稠密,使得热量集中且不易对外扩散,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在此背景下,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气候的相关性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传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城市气候环境往往和规划者的决策是割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规划师能够容易地理解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环境气候图由德国学者[1]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它将城市气候状况展现于城市二维空间上,使得规划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气候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城市环境气候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市气候分析图和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城市气候分析图由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基础信息图层叠加而成,对城市的不同气候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是在城市分析图的基础上,与土地规划等信息相结合,提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策略和指引,指导城市建设。德国斯图加特市首先开始进行系统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将城市气候学的知识应用到当地土地利用和环境规划当中[2]。在亚洲,日本东京[3]于2000年开展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绘制了东京都23区的热环境图,分析人工放热和地表构筑物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颁布城市热岛效应控制措施导则。中国的香港、北京[4-5]等城市也开展了城市环境气候图及规划应用的相关研究。本文选择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示范区域进行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划分不同的气候评估级别,提出城市气候规划分区及相应的规划措施;在城市环境气候图的规划应用方面,根据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提出城市气候规划结构,并从城市绿地系统和通风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专项规划建议;结合南山区原有的气候地理条件,将气候设计贯彻到具体的规划措施当中,通过引导城市建设来缓解城市气候环境问题,以期能对深圳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做出有益的探讨。

2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2.1研究方法与原理

不同地表特征和城市形态会使当地的热环境和风流通状况产生变化,进而影响该地区的气候状况。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南山区的地表特征和城市形态转化为环境影响因子,评估其对气候环境(即城市热环境和风环境)的影响,并赋予权重值。热环境和风环境是城市气候环境的两项主要内容。在城市气候图中,热环境是通过量化建筑形态、土地利用、地形与绿地等环境因素来对城市气候环境增加或降低的热负荷进行评估的。风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量化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及开放空间对空气流动的影响而得到,它评估的是不同地区空气流通的潜力情况(即通风潜力)[6]。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Equi-valentTemperature,简称“PET”)在城市气候图中被作为指标衡量环境影响因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生理等效温度通过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参数及人体参数来进行人体热舒适的评估[7],能够将各个环境影响因子与人体舒适度联结起来。

2.2研究步骤深圳市南山区城市气候图的编制可分为4个步骤:

(1)筛选环境影响因子。根据深圳市南山区的地貌特征、气象数据、规划信息及规划应用的要求确定环境影响因子。本文将环境影响因子归纳为建筑体积值、绿地、地形高程、迎风面积密度、绿地粗糙度和开放空间[6]。

(2)量化分析环境影响因子。根据各个环境影响因子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以PET作为基准赋予权重值,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归纳为简单的基础栅格图层。

(3)图层叠加和分析。根据权重值,将基础图层叠加成城市热负荷图层和城市通风潜力图层,再经合并后得到城市气候评估分类。同时,通过实测问卷、数值模拟等形式对城市气候级别的分布状况进行校核、验证,在此基础上绘制城市气候分析图。

(4)气候评价分析和城市规划建议。根据南山区城市气候分析图提供的城市气候评估分类,划分规划行动分区,绘制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并在其框架之下进行后续研究工作和规划应用(图1)。

3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城市地表积累的热负荷及通风潜力,南山区的城市气候环境被分为7个城市气候级别(图2),每个级别对应的人体等效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表1)。在南山区城市气候分析图中,南、北两大城市公园区对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沙河沿岸及其周围的公园区域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气候廊道。但由于南山区中部的建筑建成区具有高度集中、联接成片和范围较大的特点,该地区的城市气候环境不理想,对应的城市气候级别为第6类和第7类,缺乏纾解的路径和空间。除此之外,南山区沿海特别是蛇口地区的建设量较大,这使得在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良好的滨海区域也因为大量密集建设而导致环境品质降低,阻碍沿海至内陆的通风廊道。

4规划应用

4.1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和城市气候规划指引

在确定城市气候类别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采取的规划措施的不同,在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中,将南山区划分为5个城市气候规划区(图3)。城市气候规划分区1被认为是对城市气候最具有价值的区域,应该得到妥善保护;而城市气候规划分区5积累了长期的热负荷,是城市气候高敏感地区,需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对城市气候有重要作用的冷空气发源地也在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中被标示出来,作为后续规划的参考。各个气候规划分区和具体的规划建议见表2。根据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的气候规划分区,以改善城市热环境和风环境为出发点,结合南山区原有城市布局特征,提出南山区的气候规划空间结构为“四区、两廊、多核心”,在宏观规划的层面提供可视化的框架指引(图4)。

(1)“四区”为绿地生态功能区、滨海生态功能区、城市气候敏感区和城市气候中性区。具体的建议为:①将气候规划分区1内的羊台山、塘朗山和大小南山公园作为绿地生态功能区加以维护;②将滨海1km范围内的区域作为滨海生态功能区进行控制;③处于气候规划分区4、气候规划分区5的南山区中部建成区是城市气候敏感区,不宜进一步开发;④其余区域为城市气候中性区,可以进行适度建设。

(2)“两廊”为城市一级气候廊道和城市二级气候廊道。城市气候廊道结合了风道和绿道的多项功能,对城市气候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以大沙河为城市一级气候廊道,贯通城市核心区连接生态功能区的深南大道和南海大道,将其作为城市二级气候廊道。

(3)“多核心”为城市建成区中的多个热岛中心,它们是城市气候规划分区5最集中的地区,需要在规划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采取减缓措施。通过城市气候建议图和城市气候规划结构图,规划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具体区域的气候规划建议措施和气候规划发展方向,进而做出下一步决策。

4.2城市气候专项规划建议

针对南山区的绿地系统和通风系统,提出专项规划建议,使其与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互为补充,以改善南山区的热岛效应及促进通风。

4.2.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

适当增加绿地及绿色廊道有助于减缓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对南山区绿地系统提出如下规划建议(图5):

(1)在城市环境气候图中,前海、南头和南油一带的城市热负荷最为密集,且开放绿地较少。对于此类区域,可通过道路绿化与建筑立体绿化,形成绿色循环带。

(2)将绿地和通风廊道相结合,通过绿廊和风道将各个分散的绿地空间连接起来。对于建成区的主要道路,要做好道路绿化,提高遮阴效果。

(3)北部和南部两大城市绿地是南山区的主要绿肺和冷空气发源地,应通过带状绿地的建设,将这两个地区的生态效应引导到城市中心。规划以大沙河为主要城市绿带,同时结合现有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组织新的连通绿带。

(4)南山区城市绿地系统应通过“点”(分布广泛的小型绿地)、“线”(带状绿地和楔形绿地)和“面”(大型水体和城市公园绿地)相结合,连接成带,交织成网。

4.2.2通风系统规划建议

深圳地区气候湿热,通风廊道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改善闷热潮湿的热舒适状况,减少空气污染。根据南山区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及当地地理气候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几类规划措施(图6):

(1)建立滨海风环境缓冲区。城市滨海区拥有良好的海陆风资源,建议在沿海区域设置沿海至内陆的缓冲区,控制缓冲区内建筑的开发强度,采用增加开放空间与建筑后退距离、改善建筑朝向和增大建筑对风渗透率等形式来让海风渗透到内陆地区(图7a),构建从缓冲区到城市建成区内部的风道。该区建筑群迎风面渗透率建议维持在20%以上[8]。

(2)建立山坡风环境缓冲区。南山区北部海拔较高的羊台山、塘朗山等吹向市区的冷却气流具有降温作用。建议沿着山地和城市建成区边缘设置缓冲区,减少对于缓冲区内植被的影响,注意保持从北部山坡通向城市建成区的风道。

(3)城市风道维持和规划。城市风道的长度宜在500m以上,宽度至少为风道两侧建筑或树林高度的1.5倍[9]。南北走向的大沙河公园长4.8km,宽度为480~840m,是城市最重要的一级风道。它将北部的塘朗山和中部海岸连接起来,使得海陆风和山谷风相互连通与循环。因此,该风道周围的区域要考虑减少城市活动活跃的商业用地,避免设置产生污染的工业用地,控制开发强度。南山区中部和南部主要受到海陆风影响,主导风向为北偏东和南偏西;北部还受到东风及东偏南风的影响。对于没有城市大型风道经过的南油、南头等高热负荷的城市核心区域,北向或北偏东的道路形成了城市中的次级风道;北部地区则增加了东西向道路为次级风道。这些风道在城市更新及新区建设时应该被重点关注,建议进行维持并扩展。对于城市内部风道两旁的建筑,应该要控制建筑高度(H)和街区宽度(W)之间的比值,保持在3∶1以下为优[8]。在进行新的道路规划和城市建设时,主要道路方向应大致与该地区盛行风向相平行,并保持一定长度,以确保风道的有效性。如果能够构建连接南部海岸至北部山林的城市风道,将能有效促进城市空气循环,缓解热岛效应。目前南山区的道路只有南海大道能够较为完整和通畅地连接这两个区域,在规划时应该对此加以引导,开辟和增加穿越城市热岛中心的城市风道。

(4)基于改善风环境的建筑设计引导。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体量建筑,特别是裙楼部分,应该采取控制其建筑密度,将大体块分散成几个小体块的形式,促进行人高度上风环境的改善(图7b)。湿热地区多采用短板行列式建筑组合形式,对于城市滨水区域和主要风道周围的区域,板式建筑的朝向既要考虑日照、景观等因素,又要注意当地主导风向这一个因素,建筑长面应和主导风向平行或保持30°以内的角度[10]。当建筑群因为其他因素需要将长边面对主导风向时,可以采取削减建筑长边长度以及扩大相邻建筑间的距离来制造通风路径(图7c)。对于大型单体建筑,当其迎风面积过大时,应该采用挖洞、架空等形式来确保风的渗透性(图7d)。

5结语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病”开始显现。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气候环境考虑在内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多学科的学者协同起来对城市环境气候图展开研究,并应用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才有可能避免在城市建设后期遇到气候问题时处于被动局面。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基础建立了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环境气候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南山区的城市气候规划建设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从规划要素的角度来定义城市风热环境状况,并将这些环境信息反馈到下一步的规划决策中,进而利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来改善城市气候状况,提高环境舒适度。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更新中。一方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的数据和技术手段都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不断推进,以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和人们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内容和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涉及的学科和相关专业人员也在扩展,需要城市管理人员、规划设计者、专业研究者的支持和协作。

参考文献:

[5]贺晓冬,苗世光,窦晶晶,等.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的初步建立[J].南京大学学报,2014(11):760-771.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4

关键词:构建;高效;畅通;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议

Abstract: The traffic jam the exists generally problem in our country big city especially big city, Nanning City maintain economy rapid, st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The author in view of Nanning city traffic problems, integrate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Nanning City smooth and efficient modern city traffic system of the relevant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high efficiency; open; modernization; city traffic system;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我国很多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南宁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那么,如何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构建南宁市高效畅通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针对南宁市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综合有关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及建议:

一、工作思路

(一)完善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引导交通源点的合理布局。坚持组团式的城市发展,合理反派功能布局,引导交通源点的分布,推进组团内部邻里中心的建设,实现居住、工作等岗位的就地平衡,形成组团内公共服务功能自给自足的局面,减少交通出行量,从源头上控制交通量的产生。同时,限制旧城区的开发容量,合理控制城市新区容量,防止城市开发过于紧凑。

(二)合理保证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保障硬件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增长。不断优化完善南宁市路网结构,缓解部分区域车辆增长与道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力争三年内实施完成重点畅通交通工程项目。

(三)不断提高交通规划、管理水平,优化软件交通环境。不断完善交通规划体系,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引导,控制交通需求的适度增长,同时,不断优化交通组织设计,加强交通管理,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

(四)落实公交优先,不断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公交交通设施用地,推进公交专用道系统建设,提到南宁市公交出行吸引力,引导和优化居民的出行结构。

(五)扎实推进重要区域的交通整治,缓解重要区域、节点的拥堵。加快全市交通堵点的治理,实施民族大道部分路口的立交建设,开工建设快环沿线节点立交和铁路改造中与之相交的立交。

二、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完善组团式的城市功能布局

坚持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实现居住生活和工作就业岗位组团内的就地平衡。推进组团内部邻里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凤岭片区、相思湖新区、五象新区等城市组团的功能配套,形成组团内公共服务功能自给自足的局面,减少交通出行量,从源头上控制交通量的产生。

合理控制用地开发。防止出现城市开发过于紧凑的现象,限制旧城区的开发容量,合理控制城市新区容量,严格控制危旧房改造和旧城改造项目容积率,防止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重要指标失控,建议近几年内停止执行超高层建筑鼓励政策。

(二)加强“硬件”建设——合理保障交通基础设施供给

1.完善路网结构,保障硬件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增长

加快骨干路网体系建设。以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构建的 “五横七纵一连接” 城市快速路为骨干,完成城市基本路网骨架的规划建设。

加大打通“断头路”力度。不断完善主干道、次干道路网体系,大力打通“断头路”,解决交通瓶颈,重点解决中心城区内部交通联系、旧城区与凤岭新区的交通联系等路网问题。

完善支路网体系建设。完善支路网络建设,形成交通微循环,疏解交通干道交通压力,建议每年每个城区新建或改扩建支路5条,如园湖路东一里、长堽一里、长堽二里等。

2.实施部分路口的立交建设,解决局部交通瓶颈

加快快速环道的快速化改造;同步推进与铁路相交道路、桥梁的建设;实施民族大道部分路口立交的建设。

3.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加强邕江两岸交通联系。

4.构筑五象新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通道,加强新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

5.实施现有干道、节点挖潜改造,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6.完善慢行交通设施系统,减少机非相互干扰。

7.完善停车设施系统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促进动、静态平衡发展,建议一方面要稳步、适度扩大停车供应规模,完善停车设施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全面建立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供应设施周转效率。

8.加强项目建设期的交通疏解,缓解“建设型”的拥堵

(三)完善“软件”配套——不断提高交通规划、管理水平

在机动车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引导和控制交通需求的适度增长,是改善南宁市城市交通的重要“软件”配套,建议近期内的具体措施包括:

1.不断完善交通规划体系

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如南宁市公共交通规划、停放车专项规划、行人过街设施规划、快速路系统规划、支路网规划等一系列重要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南宁市交通拥堵节点开展如快速环道改造工程、民族大道立交改造工程及越江桥梁与城市道路衔接规划研究等一系列涉及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工作,为南宁市决策部门解决城市交通发展问题提供规划支撑。

2.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限行等需求管理措施引导小汽车交通有序发展。老城区对小汽车进行较严格的限制;中心城区对小汽车有序引导。建议相关部门可考虑将朝阳商圈及凤岭南片区作为南宁市实行差异化的停车收费和管理政策的试点,合理调控小汽车在重点地区的使用。

3.构建有序的交通管理秩序

优化交通组织设计与管理。重视对重点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交通秩序,保障正常的道路通行能力。建议相关部门考虑将南宁市市区部分道路实行单项交通组织。

加强电动车管理。建议南宁市尽快制定出台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或立法,严格电动自行车行驶秩序管理。

加大打击非法“三车”。建议南宁市严厉开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全民通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使市民认识到作为交通行为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行车和行人秩序。

(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南宁市作为一个城区面积和人口均较大的特大城市,目前还缺乏作为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因此,所有的交通量(小汽车、公交车)都压在道路上,这是南宁市中心城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居民出行的公交分担率,将道路交通的部分流量转移到其他交通系统,则要走公共交通为主模式。因此,发展公交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也是南宁市“解堵”的关键。

1.大力、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大容量、快速的骨干公交系统。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目前正在施工建设,建议有条件的话争取轨道交通2号线尽早开工建设,以缓解南宁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交通压力。

2.建设公交专用道系统,确保地面公交的路权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建议南宁市尽早开展市区部分道路公交专用道的建设的试点工作,提高公交出行的效率。

3.优先安排公交停车场、枢纽站等设施用地,根据南宁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情况,加强公共交通用地需求的落实。

(五)重点推进重要区域的“缓堵”——如加快民族大道部分路口立交建设等。

笔者认为15-20年内完全解决南宁市交通问题是很难的,南宁市决策部门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交通“治堵”目标和指标,确保其可实现性。近期内解决南宁市交通问题,应是要保证南宁市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的同时,避免大面积瘫痪,创造良好的交通制度为正在开展的轨道交通建设及创建高效畅通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比特·瑟夫洛著,金凡,徐康明审译.公交都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孙斌栋.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J].城市问题,2008,(1):19-28.

[3]刘贤腾,潘海啸.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措施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2):44-49.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5

一、建议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

目前许多地方存在单纯以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的倾向,忽视了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过程。并进而把城市化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尺度,通过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甚至采取硬性摊派或任务包干的办法,对下属辖区、单位和个人下达城市化指标,或通过改变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来达到提高城市化水平。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抓紧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

二、建议抓紧研究目前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式,是工业化推动的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也就决定着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当前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的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新型工业化要求城市化进行历史性的转型。建议抓紧研究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由三个部门分头管理,国土资源部主管国土规划、国家发改委主管区域规划、建设部主管城市规划,各种规划之间缺乏协调,规划内容重复、规划空间重叠甚至各种规划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四、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目前中国普遍存在城市化的流动化和两栖化现象。进城人口中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属于流动人口,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或过渡形态;许多农民工家庭“一分为二”,自己在城市,而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整个家庭基本上仍留在农村,变成两栖居民和两栖家庭。同时还出现局部性“民工荒”。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制度和体制设置了障碍,农民进城的门槛过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过低、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恶化,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种状况不仅偏离城市化的目的,而且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民进程、促进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制度措施,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农民工、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改革现有征地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的形式安置失地农民,但补偿标准太低。而补偿标准与土地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价,农民成了城市化的“无私贡献者”。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征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建议改革土地转用制度,缩小政府征地范围,探索集体土地流转新形式,如由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政府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调控土地利用;改征地补偿为征地赔偿,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建立健全农民集体土地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方法等。让农民成为城市化、现代化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品。

六、建议开展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

中国正在进行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内容最为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统计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统计。都市区是城市化时代最能够反映基本国情变化动态的空间系统。关于中国都市区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中国迫切需要进行都市区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希望国内学界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引起重视,也希望中国官方能够尽快将都市区的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6

在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类规划编制方案以及重大项目的方案选址提供论证咨询意见并形成书面意见,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审批依据。具体项目范围为:

(一)各类规划编制成果体系。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方案。

(二)列入近期建设重要地段的重大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城市重要节点及重要轴线的公共建筑单体方案。

(三)重要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市绿地、重要管线走廊规划方案。

(四)省级以上立项项目及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论证。

二、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决策制度

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至二次委员会会议,采用两种会议方式,一是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主持;二是受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托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或分管规划的市领导主持。对市区三条高速范围内及市区产业园区内重要规划项目进行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市规划局按照会议纪要实施管理。以下范围项目须经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研定:

(一)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主持会议决策的范围

1.对已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咨询过的各类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核,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重要节点及重要轴线城市设计、

概念性规划方案;

2.主城区内产业园区选址、年度城建重点实事工程和社会公用事业项目选址及其规划方案;

3.经营性用地项目及社会事业项目的选址及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

4.主城区内(含各类产业园区)规划主次道路两侧临街所有建筑单体方案;

5.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和110KV以上高压管线走廊规划方案;

6.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规定、实施办法、市区规划编制计划以及规定外项目的规费减免;

7.因公共利益对已批规划进行调整的项目;

8.临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违建项目的处罚;产业园区内3000平方米以上工业项目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处罚。

(二)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或分管规划的市领导主持会议决策的范围

1.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托负责决策的范围项目;

2.规划区内的集镇总体规划及城乡统筹规划方案;

3.主城区外的城建重点工程和社会公用事业项目的选址;

4.主城区外国道、省道两侧临街建筑单体方案;

5.主城区外的其他市级重点工程和实事工程规划方案及单体方案;

6.决策项目,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审签。

三、市规划局局务会会议决策制度

市规划局局长主持局务会,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对上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项目会办讨论,按控制性要求进行审核并拟定初步意见,确定提请研定内容;对市规划局自身负责管理的项目作出会办决策,实施管理。具体项目范围为:

1.上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分管市长的项目初审;

2.已经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研究明确由市规划局把关的项目;

3.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范围以外的项目选址、经营性用地项目以及公益性项目的设计要点和规划方案(以上不包括工业项目选址及总平面规划方案和高速圈外乡镇用地规模在200亩以下项目);

4.市区规划区内、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范围之外的建筑单体方案以及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方案;

5.城市主干道以外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违建项目的处罚;

6.市规划局直管区域内的项目一书二证的核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四、规划分局会议决策制度

各规划分局每周由市规划局分管局长牵头会办,形成分局会办决策意见,除需上报的项目外,各分局可根据会办意见直接办理规划决策审批并实施管理。具体项目范围为:

1.所有按规定需上报项目的预审工作;

2.负责分局管理分工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一书三证的核发和竣工验收;

3.高速圈内乡镇项目的预审、上报,高速圈外乡镇用地规模在200亩以下项目的选址、规划和单体方案的审批;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7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篇8

【关键词】慢步道系统 历史文化 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出行总量和私人交通工具使用量急剧增长,城区人口大幅上涨,土地资源紧缺,而居民的户外休闲需求却在逐步凸现。在部分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让位于商业开发,步行系统不完善,休闲空间缺失,户外休闲需求与城市空间发展导向渐渐背离。在此背景下,打造富有特色的区域步行系统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笔者通过对学术文献的研究发现,慢行交通已成为近15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进行了一定规划实践,但结合历史文化风貌的慢步道规划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选取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区段,结合其特有的风貌特征对道路进行适当改造,打造特色“文化步道”。由于巨鹿路紧邻黄浦区交界,远期可通过慢步道的东西向贯通及南北向延伸,带动整个片区的更新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1.现状分析

巨鹿路区段具有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沿线建筑形式多元化,其中不仅有裕华新村等石库门里弄,亦有巨鹿路889等花园住宅,同时还紧邻别墅、蔡元培故居等人文景点。本次步道研究围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华山路,全线总长约1公里,步行约需15分钟。

其中,巨鹿路西段(富民路以西)路幅宽度约15米(两侧人行道约3米),单行道,沿路设有机动停车位。商业业态主要涉及餐饮、服装、果蔬零售等,空间设计感强,并有巨鹿889等已相对成熟的商业餐饮区。此外,该路段临近蔡元培故居、朱屺瞻寓所等名人名居,具有相对优越的人文资源。现状道路沿线人行空间较为局促,且部分路段有自行车停车占用人行空间的情况。巨鹿路东段(富民路以东)路幅宽度约15米(两侧人行道约2-5米),部分路段人行道被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集中停放所占用。该段商业氛围相对薄弱,沿线商铺较为萧条。且面对街道的实体围墙居多,街道景观较为单一。

2.相关研究及规划

笔者通过学术期刊及论文检索,对“慢行交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分析。由统计可知,国内关于慢行交通的学术研究基本萌芽于2001年,起始于2006年,且于近年飞跃式增长。同时,笔者也对温哥华步行街区等国际案例进行了初步研究。2007年,温哥华市执行步行环境改善政策,对西百老汇等拥挤街区的人行道等进行了升级和重建。在6个主要十字路口安装了交通管理系统,并在全市新安装了10个步行信号装置,灯杆上有为行人设置的按钮,使行人得到优先权。温哥华城市规划条例也要求城市公园要提供步行专用道设施,保证了步行环境的空间品质。

此外,笔者还对巨鹿路相关规划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巨鹿路欧洲风情休闲街规划》以及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述规划以保护地区整体历史风貌为出发点,完善城市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和绿化环境,建立公共间层次和体系,提高空间质量。

3. 初步规划设计

3.1 规划研究原则

本文以延续历史风貌及周边区域的街巷格局为基本原则,对道路沿线的人行空间进行梳理,结合机动车道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步道系统为主导功能,提升空间的趣味性和通达性。同时,在重要的区域打造城市空间节点,通过绿化、雕塑、建筑整治等手段增强节点的标志性。

3.2 使用目标人群及时间区段

该区段周边星级酒店集中,外籍商旅人士占较大比例,建议适当考虑其餐饮文化及特征,设置西餐厅、酒吧、露天餐饮等,营业时间包括下午茶时间段及夜间时间段。

巨鹿路区段步道使用目标人群分析

使用目标人群类型 主要需求 使用时间段

商旅人士 餐饮体验 11:30-13:30, 中午,19:00-24:00,晚上

短途游客 观光休闲 无固定时间段

本地居民 慢步 19:00―21:00,晚上

此外,规划将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使用时间段(11:30-13:30及19:00-24:00)设为专用步道使用时间,其余时间段内仍允许该区段内机动车通行及路面停车。

3.3 城市空间设计

3.3.1 步道平面线型

规划步道主线上贯穿特色餐饮、服饰等商业业态,主要为周边酒店商旅人士提供西餐、特色中餐、酒吧等消费服务。通过支线贯穿的优秀历史建筑群、文物保护建筑及人文景点等为商旅人士及短途游客提供独特的空间体验。此外,考虑到部分本地居民的慢步需求,还设有部分支线可达延富绿地等开放空间,并通过远期规划道路可由街坊内部直接通达延安中路。

3.3.2 道路断面设计

根据现状调研可知,巨鹿路西段目前为西向东单行道,另有沿路的机动车停车位。巨鹿路东段则为双向两车道,人行道宽度不一。本文针对巨鹿路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横断面特征,进行统一化设计。为减少周边交通影响,建议保留巨鹿路西段的单向通行交通,取消该段路面停车。巨鹿路东段的双向通行改为西至东的单向通行。由此,巨鹿路(华山路至陕西南路段)仅保留宽4米的单向机动车道,将紧邻其一侧的道路改造为人行步道,步道结合人行道统一化设计。此外,部分断面可利用较宽的后退空间形成人行道沿线的小型公共空间节点,拓展人行空间的尺度,丰富道路空间的景观。

其中,在近期规划中,拟利用巨鹿路现有道路段面形式,保证步道与人行道铺装一致,与车行道进行明确区分,并以绿化带相隔,实现人车分行。此项设计有利于降低初期投入成本,但步道与现状人行道间存在约20厘米高差,步行空间一分为二,使用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在远期规划中,可考虑将巨鹿路整体路面设为同一标高,此时专用步道宽度可达8米,空间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3.4 引导性措施

通过对巨鹿路区段的调研,笔者建议通过以下五方面的相关措施来提升空间品质。

3.4.1 地面铺装

巨鹿路现状人行道材质以灰色陶土砖铺砌为主,品质一般且缺乏特色。考虑到巨鹿路北侧有四方新城等高层住宅,人口密度高,停车需求量较高,其出入口位置不宜以人行步道隔断。同时,巨鹿路南侧临巨鹿889等成熟商圈,可结合人行步道进一步聚集人气,并提高步道沿线的空间吸引力。因此,对于巨鹿路南侧人行步道,建议沿线业态及建筑立面改造,与人行道统一重新铺设。在巨鹿路北侧保留的人行道上,可在现状地面铺装的基础上加铺相关指示标志,对步道的长度及沿线优秀历史建筑及人文景点等进行明确标示,作为北侧人行专用步道的辅助道。

3.4.2 围墙通透

据笔者调研,目前巨鹿路北侧796-798号、834-852号、868-874号、882-890号,南侧847-863号等区段均为实体围墙,街道空间缺乏活力。因此,建议巨鹿路南侧围墙应尽可能采用通透围墙,宜采用深色铸铁栏杆,细部与建筑风格统一,由此增强空间景观性。同时,在部分私密性的路段可通过选取紧密种植适当树种予以隔离空间,在部分开放性的路段则可通过对景设计等增强内外部空间融合,提高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主要措施分为保留、改造、恢复等三类。

巨鹿路沿线围墙改造措施一览表

分类 主要措施 涉及区段门牌号

保留 透空围墙、半透空围墙,可透出绿色,形式协调,予以保留 568-796号、798-834号、852-868号、874-882号等

改造 实体围墙或与风貌不协调的围墙,建议进行整治改造,改为透空或装饰版画 568弄、796-798号、834-852号、868-874号、882-890号、847-863号等

恢复 破墙开门、开店的围墙,已破坏了原有街道风貌特色,建议恢复原来的风貌 669号、741号、787-789号等

3.4.3 垂直街巷

笔者对垂直于巨鹿路的主要特色街巷进行梳理,以强化步道与相邻街坊间的视觉和活动联系,提高风貌景观的纵深感,强化对风貌的视觉感受。目前垂直街巷主要包括景华新村、裕华新村、四明村、模范村等四处优秀历史建筑。

3.4.4 开放节点

1)公共人文景观

笔者将巨鹿路沿线及周边的公共人文景观纳入步道整体设计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设置建议开放时间段及规划措施。其中,商业类节点和办公类节点,建议结合专用步道使用时段向公众开放,设置休息点,增强沿线空间品质。此外,名人名居类节点则建议结合相关管理部门要求设定开放时间。

巨鹿路沿线及周边公共人文景观节点一览表

建筑名称 地址

商业 亚细亚火油公司住宅 巨鹿路889号

别墅 陕西南路30号

办公 刘吉生住宅 巨鹿路675号

名人名居 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

王正廷旧居 巨鹿路786弄66号

朱屺瞻寓所 巨鹿路820弄12号

周信芳故居 长乐路788号

冒广生旧居 延安中路877弄22号

徐志摩陆小曼旧居 四明村932号

2)半公共庭院空间

笔者对巨鹿路沿线内部半公共庭院的节点进行了梳理,建议结合专用步道使用时间段内向公众开放,定期举办各类沙龙等活动,将人的视线及活动引入庭院内部,丰富街道功能,为步道使用人群提供休憩驻留空间,同时布置步道景观休憩节点,结合绿化、水景等设计,设置若干室外座椅及雕塑小品,保持街道界面低调优雅的氛围。

3.4.5 交通管理

1)限时限速

由于巨鹿路单侧已纳入慢步道整体设计,应在保障步道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各居住小区及商业的机动车出入口。此外,由于单侧专用步道紧邻机动车道,建议在专用步道使用时段内,部分限制机动车行驶车速,以保障交通安全。但上述事宜属交通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相关管理措施需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尚有待进一步沟通协调。

2)停车管理

对于机动车停车,建议在专用步道使用时段内禁止巨鹿路西段路面停车,并引导车辆停放在附近其他停车点。同时,鼓励利用地块内部场地解决单位自身停车问题。在主要的垂直弄巷内划示一定的机动车停车位,并结合设置一定的移动绿化盆栽等,弱化停车对于历史建筑的视觉影响。对于非机动车停车,建议加强对于巨鹿路沿线非机动车停车点的管理,尽快地解决目前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建议在有条件的内部弄巷及院落内增设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改善沿路停放、占用人行道的现状。

3)交叉路口通行管理

目前,巨鹿路区段内存在富民路、襄阳北路等两处主要交叉口。为确保步道使用安全,在专用步道使用时间内强化人行优先,建议参照温哥华步行街区案例,在两处交叉口处布置步行信号装置,灯杆上设置为行人设置的按钮,使行人得到优先权。

5. 实施计划

本文实施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建设、管理、维护主体;落实建设及维护资金;规划动态调整等内容。首先,由于巨鹿路慢步道位于市政道路范围内,建议由市政配套部门牵头进行建设及维护,并由规划、交通等相关部门予以积极配合,共同作为管理主体,保障专用步道的合理使用。其次,由于巨鹿路慢步道属于公益利民工程,建议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结合相关产权人的出资协议,建立步道建设及维护专项资金。此外,笔者建议在巨鹿路步道建设初步实施后,对步道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时调研,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征询公众意见,对步道使用实际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形成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机动化进程突飞猛进,快速化、机动化成为高强度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导向。在保障经济高效运转的同时,大众群体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城市的邻里空间、公共空间受快速交通干扰,城市生活品质下降。随着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贯彻,绿色环保、安全宁静、人文关怀的城市慢步道系统日益受到关注。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慢步道系统的完善,对打造和谐、宜居、高品质的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克劳斯・昆兹曼,城市建设中容积率指标的确定方法。国际城市规划,2010(3),17-20.

[2] 甘霖,通过慢行交通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国际城市规划,2012(5),90-95.

[3] 周江评等,慢行交通的意义、国际研究进展和实践小结。国际城市规划,2012(5),1-5.

[4] 肖宁玲,浅议慢行交通空间的景观控制。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1-7.

[5] 许凯涛,慢行系统下的城市环境设计。道路交通管理,2010(6),56-57.

[6] 崔曙平,杭州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及启示。城乡建设,2010(12),30-31.

推荐期刊
  • 城市
    刊号:12-1225/C
    级别:省级期刊
  • 智能城市
    刊号:21-1602/N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建筑
    刊号:23-1528/TU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情报
    刊号:42-1761/G0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