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影艺术的特征8篇

时间:2023-10-16 09:49:26

电影艺术的特征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1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特征 题材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 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 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 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2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特征 题材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 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 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 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音乐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 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

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4. 风格多样化

自从电视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都期望能通过电视电影来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变现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不少导演都在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在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不同的导演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造就来自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世界著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风格是侧重以科幻题材的电影。而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刚,他最擅长拍得就是商业片,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每部贺岁片都赚钱的记录。另外一个新兴导演贾樟柯,他的风格就是带着纪录片意味的电影,而本人最喜欢的导演王家卫,他的风格是文艺片。把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构图、音乐音响、服装甚至演员每一句的台词都蕴含了他自己的风格。当然,电视电影也需要导演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电视电影表达出来。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导演高峰倾力采用纪实化风格,充分发挥写意镜头的有效手段,使影片达到较高艺术观赏效果。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陈开元1978年任凤阳县县委书记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顶住种种压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影片以极其质朴、写实的影像风格“复活”了那段历史。那荒凉的土地、那凋敝的村野、那些低矮破败的茅屋、那些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男女老少们,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带给观众精神折磨的画面。而导演的个人思想通过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再一次警示我应该学会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去体察苦难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含义,永远远离苦难。而另外一部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视电影《谁动了我的幸福》,导演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展开了对于金钱和幸福的讨论,虽然故事简单,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对于金钱和幸福的结论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省。电视电影其实和院线电影是一样的,也有文艺题材的电视电影、恐怖惊悚类的电视电影、武侠古装类的电视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视电影,这些主要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导演的风格,当然,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电影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数量会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会逐步的上升。

5. 题材和表现方式更贴近生活

虽然说电视电影还是以电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影往往追求的思想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说电影是梦。而电视是一种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又是倚靠着电视传播的,所以也应该更接近生活,也应该具有通俗性。电视电影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组成的,所以在选择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和主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题材上要选择一些具有亲和性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以选一些围绕在百姓身边的热点新闻进行改编拍摄。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力。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又因为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重视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和手段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电视电影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式上,电影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慢慢品味和揣摩其中的意义。而电视电影是在电视这个媒介上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都是借着电视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且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一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所以电视电影选择了大多数观众能很好理解很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

电视电影《从心开始》算是题材和表现方式都很贴近生活,这本电视电影是根据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一云南缉毒警察的妻子罗映珍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云南缉毒民警罗小勇,在和新婚妻子的蜜月旅行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三个准备进行交易的毒贩,面对歹徒,危机关头这位云南缉毒警察没有过多的考虑,挺身而出,在执法过程中,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受伤成为植物人。他妻子不舍不弃、日夜守护、精心服侍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罗小勇会苏醒过来。小果是这个云南缉毒警察警校时的同学,她果敢、直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她在工作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婚娴的不幸加上罗小勇的受伤使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振动。面对着昏迷不醒的战友,小果伤心、悲愤。三年过去了,在仁爱、正义、勇敢、爱情与忠贞的巨大力量下,在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同事与亲人的倾心帮助下,罗小勇的病情不断好转,爱的呼唤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部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亲和力强的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和亲情的题材,很好的表现了缉毒警察和他亲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在危害国家的贩毒分子出现的时候缉毒警察们的行为和缉毒警察负伤后亲人对他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表现形式很出色,很好的营造了这部电视电影的气氛。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3

关键词:电视电影艺术特征题材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音乐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4.风格多样化

自从电视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都期望能通过电视电影来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变现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不少导演都在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在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不同的导演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造就来自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世界著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风格是侧重以科幻题材的电影。而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刚,他最擅长拍得就是商业片,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每部贺岁片都赚钱的记录。另外一个新兴导演贾樟柯,他的风格就是带着纪录片意味的电影,而本人最喜欢的导演王家卫,他的风格是文艺片。把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构图、音乐音响、服装甚至演员每一句的台词都蕴含了他自己的风格。当然,电视电影也需要导演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电视电影表达出来。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导演高峰倾力采用纪实化风格,充分发挥写意镜头的有效手段,使影片达到较高艺术观赏效果。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陈开元1978年任凤阳县县委书记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顶住种种压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影片以极其质朴、写实的影像风格“复活”了那段历史。那荒凉的土地、那凋敝的村野、那些低矮破败的茅屋、那些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男女老少们,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带给观众精神折磨的画面。而导演的个人思想通过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再一次警示我应该学会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去体察苦难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含义,永远远离苦难。而另外一部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视电影《谁动了我的幸福》,导演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展开了对于金钱和幸福的讨论,虽然故事简单,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对于金钱和幸福的结论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省。电视电影其实和院线电影是一样的,也有文艺题材的电视电影、恐怖惊悚类的电视电影、武侠古装类的电视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视电影,这些主要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导演的风格,当然,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电影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数量会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会逐步的上升。

5.题材和表现方式更贴近生活

虽然说电视电影还是以电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影往往追求的思想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说电影是梦。而电视是一种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又是倚靠着电视传播的,所以也应该更接近生活,也应该具有通俗性。电视电影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组成的,所以在选择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和主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题材上要选择一些具有亲和性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以选一些围绕在百姓身边的热点新闻进行改编拍摄。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力。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又因为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重视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和手段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电视电影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式上,电影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慢慢品味和揣摩其中的意义。而电视电影是在电视这个媒介上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都是借着电视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且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一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所以电视电影选择了大多数观众能很好理解很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

电视电影《从心开始》算是题材和表现方式都很贴近生活,这本电视电影是根据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一云南缉毒警察的妻子罗映珍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云南缉毒民警罗小勇,在和新婚妻子的蜜月旅行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三个准备进行交易的毒贩,面对歹徒,危机关头这位云南缉毒警察没有过多的考虑,挺身而出,在执法过程中,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受伤成为植物人。他妻子不舍不弃、日夜守护、精心服侍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罗小勇会苏醒过来。小果是这个云南缉毒警察警校时的同学,她果敢、直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她在工作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婚娴的不幸加上罗小勇的受伤使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振动。面对着昏迷不醒的战友,小果伤心、悲愤。三年过去了,在仁爱、正义、勇敢、爱情与忠贞的巨大力量下,在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同事与亲人的倾心帮助下,罗小勇的病情不断好转,爱的呼唤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部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亲和力强的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和亲情的题材,很好的表现了缉毒警察和他亲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在危害国家的贩毒分子出现的时候缉毒警察们的行为和缉毒警察负伤后亲人对他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表现形式很出色,很好的营造了这部电视电影的气氛。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4

一、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音乐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 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4.风格多样化

自从电视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都期望能通过电视电影来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变现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不少导演都在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在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不同的导演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造就来自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世界着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风格是侧重以科幻题材的电影。而我国着名的导演冯小刚,他最擅长拍得就是商业片,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每部贺岁片都赚钱的记录。另外一个新兴导演贾樟柯,他的风格就是带着纪录片意味的电影,而本人最喜欢的导演王家卫,他的风格是文艺片。把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构图、音乐音响、服装甚至演员每一句的台词都蕴含了他自己的风格。当然,电视电影也需要导演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电视电影表达出来。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导演高峰倾力采用纪实化风格,充分发挥写意镜头的有效手段,使影片达到较高艺术观赏效果。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陈开元1978年任凤阳县县委书记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顶住种种压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影片以极其质朴、写实的影像风格“复活”了那段历史。那荒凉的土地、那凋敝的村野、那些低矮破败的茅屋、那些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男女老少们,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带给观众精神折磨的画面。而导演的个人思想通过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再一次警示我应该学会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去体察苦难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含义,永远远离苦难。而另外一部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视电影《谁动了我的幸福》,导演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展开了对于金钱和幸福的讨论,虽然故事简单,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对于金钱和幸福的结论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省。电视电影其实和院线电影是一样的,也有文艺题材的电视电影、恐怖惊悚类的电视电影、武侠古装类的电视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视电影,这些主要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导演的风格,当然,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电影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数量会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会逐步的上升。

5.题材和表现方式更贴近生活

虽然说电视电影还是以电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影往往追求的思想内容是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说电影是梦。而电视是一种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又是倚靠着电视传播的,所以也应该更接近生活,也应该具有通俗性。电视电影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组成的,所以在选择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和主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题材上要选择一些具有亲和性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以选一些围绕在百姓身边的热点新闻进行改编拍摄。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力。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又因为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重视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和手段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电视电影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式上,电影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慢慢品味和揣摩其中的意义。而电视电影是在电视这个媒介上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都是借着电视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且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一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所以电视电影选择了大多数观众能很好理解很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

电视电影《从心开始》算是题材和表现方式都很贴近生活,这本电视电影是根据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一云南缉毒警察的妻子罗映珍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云南缉毒民警罗小勇,在和新婚妻子的蜜月旅行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三个准备进行交易的毒贩,面对歹徒,危机关头这位云南缉毒警察没有过多的考虑,挺身而出,在执法过程中,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受伤成为植物人。他妻子不舍不弃、日夜守护、精心服侍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罗小勇会苏醒过来。小果是这个云南缉毒警察警校时的同学,她果敢、直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她在工作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婚娴的不幸加上罗小勇的受伤使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振动。面对着昏迷不醒的战友,小果伤心、悲愤。三年过去了,在仁爱、正义、勇敢、爱情与忠贞的巨大力量下,在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同事与亲人的倾心帮助下,罗小勇的病情不断好转,爱的呼唤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部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亲和力强的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和亲情的题材,很好的表现了缉毒警察和他亲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在危害国家的贩毒分子出现的时候缉毒警察们的行为和缉毒警察负伤后亲人对他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表现形式很出色,很好的营造了这部电视电影的气氛。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5

关键词:电影;戏剧;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11-03

一、真实性与假定性

戏剧的本性是假定性。梅耶荷德说过:“一切戏剧艺术最重要的本质是它的假定性。”①“假定性”一词来源于俄语,泛指艺术形象有意偏离它所表现对象的自然形态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审美原理,包括替代原则、时空变形、艺术程式等种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事实上,假定性是一切艺术存在的基础,每一类艺术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惯例。戏剧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它就是一门“假定性的艺术”。假定性的艺术,是因为在艺术形式中直接出现了真实的人、物、空间和时间,而这些真实的东西必须被假定为另一些虚构的东西。比如,戏剧演员是真实的人,他所扮演的却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这样,就必须预设一个前提,对演员来说就是“假设我就是他”,而对观众来说“假设你就是他”。这就是戏剧最根本的假定性。由此推演,还要假设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环境、戏剧情境等等。

在假定性的规则下,戏剧特别讲究舞台表演的虚拟化。这是因为,戏剧的演出通常是在二三小时之内,十米方圆的舞台上进行的。但其所表演的时空却要广大得多,这就促使表演者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开拓舞台时空,在实际舞台上开辟一个虚拟化的世界,把固定不变的空间变成流动多变的空间。一个圆场可代表行程万里,一次上下场可以是须臾之间,亦可是三年五载。比如,演《秋江》舞台上空无一物,年迈的艄翁用手中的船桨做出划动的姿势,观众知道他在划船。陈妙常为追赶意中人,急切地招呼艄公快把船划过来,舞台顿时一分为二――岸边与水中。陈妙常登上船后,艄公重新开船,舞台中又全是奔流而下的江水。行船期间,二人做出各种前进、后退的身段动作。或虚拟出风浪大作,或虚拟湍流紧急,逆流而上,或虚拟船又在风平浪静的江水中徐徐前进,即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与戏剧的假定性相比,电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真实性”。 银幕上的“他”就是“他”,银幕上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导演要求演员在逼真的家具和逼真的道具里进行整剧连排,目的是让观众以为他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马赛尔・马尔丹对此总结道:“在电影里……出现的和说话的是人和物本身:在人物和我们之间用不着媒介关系,这是直接的关系。这是直接的接触。”②在戏剧中,演员是作为媒介出现的,所以需要那层假设,观众要不停地完成这种假设和转换。在电影中,我们仿佛看到的就是世界本身,就是电影希望我们看到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因为电影复制的是视觉生活事件本身,而不是视觉生活符号。所以,巴赞把电影称为一个神话,“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电影是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③

银幕上的细节,因为有现实生活经验的映证,所以总是显得非常真实,例如影子,落叶,风的声音,百无聊赖的手夹着一支雪茄烟,一束光线中飞舞的灰尘等等。电影用特写镜头、长镜头等等技巧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的生活,展示了事物无声无息的生命。这些在戏剧中都是必须被毫不留情抹去的细枝末节,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电影中的世界。

二、银幕与舞台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给人看的一种叙事艺术。戏剧与其它叙事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要当着观众的面现场表演故事,如果没有这种在场性,戏剧也就不存在了。”④相较于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真实表演”,电影演员的表演却被看作是一种虚拟影像在银幕上的投射。电影演员在银幕上是影像化、虚拟化的,并不存在在场的演员及在场的表演,是媒介科技的发展使电影得以保存、复制并能随时呈现出“现在时”的虚拟影像。

与基于媒介科技可以无限复制的电影相比,戏剧舞台保持了它的神圣性。由于舞台表演的在场性,戏剧演出永远是某种活的东西,是随时需要演员控制和调节的一场演出,每一次演出都是崭新的,都是仅此一次的。而银幕画面与舞台画面的更内在、更深刻的背离,在于时空的自由和限制、距离和角度的变化性和不变性、视听重心的偏视觉和偏听觉等等,正是它们导致戏剧与电影从本质上归属了不同的艺术领地。

(一)时空的自由与限制

戏剧演出受舞台条件的束缚,在时空上一般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区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与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相等,窄窄四五十平米舞台――与生活中的“现场”一样,地点不能变化太多,场景不能超出剧场,事件必须适合室内、适合于舞台来表现。戏剧这些特殊的时空环境要求戏剧家必须对题材进行高度的提炼,摒弃外景和大自然,放弃运动中的人和物,抓住命运及环境的骤变,集中、迅速地推进矛盾冲突。那些“滴水穿石”的情节,那些“长河落日”的情景,戏剧舞台是无法加以表现的,而洋洋洒洒的倒叙、插叙以及上天入地的神奇,更与戏剧是无缘的。

而电影则不然。电影可以利用蒙太奇方法自由剪辑,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和流动。由于蒙太奇能中断、压缩、切换、并置时间,能放大、缩小、塑造、改变空间,因此,电影在时空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一方面,从时间上看,电影时间作为心理时间,总是大于影片放映的物理时间,这得益于蒙太奇方法能任意表现光阴,滑过、跳跃、闪回、并置,镜头长可以绵延不绝,镜头短可以转瞬而逝,一段本来复杂延续的事件,由于镜头的剪辑、切换,而在时间进程上被大大压缩,故事方向上被主观地改变。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看,电影银幕的边框只是观众的视觉边框,而边框内的呈现则完全是无边界的,电影编导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和蒙太奇思维的逻辑,灵活进行空间的转换。那些在舞台上始终是无法企及的“神话”情景――莽莽原野、策马飞奔、疾驰,那些对于戏剧永远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幼童、动物等等,都自如地为镜头所摄。

(二)距离和角度的变化性与不变性

观众在剧场里现场观看演员活生生的表演,这种距离和角度是固定不变的。当观众从特定距离和角度观看戏剧舞台呈现的人生时,其感受必然受到演出本身、受到距离与视线的左右,并被限定在给定的逻辑内。显然,剧场中的观众只能完整观看整体舞台,无法时而粗放时而细腻多层次审视剧情的推进。同时,观众只能以类似于“中景”的距离注视人物动作及其心理变化,他无法或近或远,考索、打量特定情境的意义。

与戏剧的这种固定性相左,电影就距离和角度而言,俨然是一个“自由的精灵”。电影观众在影院观影,虽然座位、与银幕的距离、角度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他所面对的“舞台”――银幕却充满变化。在这个二维的世界中,光影投射出的是三维映像,是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断变化的影像。因为电影的视点是由镜头决定的,镜头的移动或焦距的调整,能轻易改变拍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切换环境或调换人物。而摄影机是摹仿人眼的,可变的距离和角度、“从整体中抽出细节、特写”等等,使“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而为一,于是双方的思想感情就也合而为一了。我们完全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没有自己的视角”⑤。电影在摄影机方位的变化、在镜头角度、焦距的灵活上,赋予观众新的想象和触发。这一点,对于电影艺术传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角度和距离的可变性,消除了影像和观众的隔膜感,把观众引入了画面本身,“使他们感到仿佛亲身参与了在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其次,灵动的视角对完整的场景进行分切和组接,获得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景别,有利于观众对宏阔背景的把握,对细部、隐含的真相的观察,形成更切实的生命体验。鲍里斯・埃亨鲍姆(1886―1959年,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认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正是通过大量的影像镜头,看到了包括人物面部神态表情以及各种物件局部的细节。再次,“摄影机为导演提供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一切手段。”摄影机目力敏锐,在表现戏剧性动机与效果时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⑥这为观众开辟了戏剧之外认识世界的新管道。

(三)戏剧表演的连续性与电影表演的间歇性

戏剧主要表现的就是矛盾。由于戏剧表演一般要求在2~3个小时以内将矛盾冲突加以解决,不能完全按照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相对的就要求矛盾要更加的集中。这就对戏剧选择生活中的故事有着一定的要求,要选择矛盾冲突最尖锐、人物思想感情最激荡的部分,真实可信、引人入胜的情节,它往往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演员演出一气呵成,观众也经历了一个紧张被唤起并不断加强,到最后获得释放的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情感是具有连贯性的,随着剧情逐步延伸的一气呵成,具有不可重复性。演员的表演没有到位,不能重新来一遍,要么只能再演一场,所以舞台剧又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相应地,与戏剧表演不同的是,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完成的,所有的情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完成的,是根据场景来拍摄的。同一场景的戏会集中在一个场景中拍摄,不论时间跨度多大。在同一个场景中可能拍摄相隔10年的两场戏,而接连发生的两场戏可能相隔一个月才拍摄。在演员表演上,不像是戏剧一次成型,可以是多次的拍摄。这样,原来连贯完整的表演被分解,中断的表演无疑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电影演员必须习惯这种间断性的表演创作方式,充分展开想象,使自己进入本场戏所规定的情景中来。

三、当众表演与观演分离

当众表演的形式要求戏剧演员要一次性将所塑造的角色表演出来,要与观众有同时的感受。演员的创造与观众的欣赏也要实现统一,演员每一次的表演,观众都是有反应并参与其中的。比如,当观众在欣赏一部剧的时候,自然跟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进入情景,心情随着演员的表演起伏不断,时而欢笑,时而却又心情沉重甚至流泪。因此,戏剧演员创作表演过程终止时,观众的欣赏过程也同时结束。同时,戏剧演员需要有即兴发挥与应变能力。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观众看待每一场戏的心态与当时具体的情况都是有所差异的。演员必须当场对剧场的情况产生即兴的适应与调节。

当众表演的形式伴随着“反馈”。这里所说的“反馈”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搭档的反馈,一种是观众的反馈。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观众与观众、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多向度互动性的存在。英国戏剧家马丁・艾斯林将其称为“反馈的三角影响”。⑦舞台演出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单位时间内的表演,即使是同一出剧目。演员的表演也会因现场观众的反应,演员之间的配合,甚至是个人对角色理解上的细微变化而发生每一场演出的改变。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主要交流对象是搭档。这就要求演员以搭档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自己的行动以对方的行动为依据。对方的行为与态度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自己的相应变化。这种来自对方的反馈及自己给予对方的反馈,正是舞台魅力所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交流的结果,是角色激情迸发,震撼人心的必要前提。

与观众的交流也是如此。戏剧演员连贯的表演把不断发展的剧情及人物曲折的命运传达给观众,感染着观众,使其为之动容。此时的戏剧演员创作与其自身的感受相适应,形成一种和谐的而又反应强烈的剧场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观众通过自己的笑声掌声哭泣或者保持安静,来表达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和对戏剧演员的认同。戏剧演员在众目睽睽下进行表演,他可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观众带给他的反应,立刻产生心理刺激;当演员感受到这种刺激时,便会更大的发挥其舞台上的创作能力,也更有利于演员更好的完成人物形象的创造。观众的行动会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给予其负面的刺激。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员与观众相互给予、接受、刺激、反馈。戏剧演员从观众那里汲取营养,观众从演员的角色中体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水融,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

电影则不同,电影表演因其创造过程中数字设备的应用和丰富变换的逻辑叙事方式,不同于戏剧表演。演员在创作的时候,观众并不能直接感受,只能经过高科技的媒介让观众看到或感受到当时演员在情景中的真情实感。电影演员面对的是镜头和逼真的环境,而观众此时是不在场的。这种观演分离的形式有几个特点:第一,表演顺序上,电影表演为了增强其表现力,往往会打乱表演顺序,通过剪辑和拼接,以达到更好的美学和艺术欣赏效果。它并不像戏剧表演那么严格,要按照时间或故事发展等因素表演;第二,时空的跳跃上,影视表演因其技术上的优势.可实现时空的跳跃。通过化妆、服装、道具、场景等因素将观众带入到指定的故事情景里去。观众在第一时间所感受到的比演员本身感受到的真实得多,因而所获得的视觉震撼力往往强于戏剧表演。

观演分离的表演形式决定了电影表演是“无反馈”的。尽管在屏幕上呈现的是演员与对手之间的交流,但在实际拍摄中,演员面对的往往是没有对手的镜头,把镜头当作是一个活的交流对象,并与之进行交流。同样,影视演员不进行当众表演,他所关注的是那架记录自己表演的摄影机。整个表演没有观众参与,也不可能有当场来自观众的反馈与刺激,所以一切的表演的情绪,内心的情感与变化,都由演员自己去驾驭。电影演员不仅要将自己的表演放在整个角色的背景上进行把握和认识,同时还要细心揣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性,这样才能保证所有镜头接起来后表演自然流畅,连贯完整。

注释:

①梅耶荷德.戏剧的假定性本质.梅耶荷德谈话录.童道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②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③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9―22页.

④陈建娜.戏剧时间的叙事学分析.戏剧艺术,2003年第6期.

⑤[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第33页.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6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性表现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其内在的灵魂,现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重视其艺术表现,让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来感受生活,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内心情感。当然,现代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俗易懂的、晦涩委婉的、抽象的,等等。同时,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音乐、绘画、电影等。这些艺术表现满足了我们的精神层次的追求。电影音乐就是将音乐融入电影中,包括一切有唱声的和无唱声的音乐,其必须与电影的内容和所展现的主题相融合,用于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感。因此,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失去了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丰富着电影的内容,使电影作品更具美感,更富有艺术性表现,也使电影的思想情感能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所以,电影音乐对于提升电影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能使电影作品能够更丰富更完美地展现给大众。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

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画面展现是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其关系着电影作品能否将故事情节更好传达给观众。通常来说,电影音乐都是和电影画面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音乐来诠释和表达。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最显著的特点。电影画面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而电影音乐则是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电影音乐在画面中的融合,使电影画面更富立体性、真切性,也使画面表现直达观众内心,增强了对电影画面的艺术描绘。比如,欢快的画面融入欢快的音乐,悲感的画面融入悲伤的音乐等等,使电影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地诠释了电影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画面。所以,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是电影音乐典型的审美特征。

(二)电影音乐具有情节表现力

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的,电影情节是电影情感表达的关键,也是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在电影作品中,音乐都是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中的,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换着。比如,在情节的展开阶段需要一种表现期待心情的音乐加以陈述,增加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期待感,在情节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而融入恰当的音乐,而在情节高潮时又需要配以烘托气氛、抒感的音乐,如高亢激昂的、绝望悲伤的、欢欣鼓舞的,等等,电影音乐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等特征来增强电影情节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情节表现力,能够更好地诠释电影的情节发展。

(三)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音乐和电影的剧情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电影作品。电影音乐依附在电影剧情中,使电影剧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电影剧情的表现又离不开电影音乐,使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更突出。单方面来说,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音乐在创作时都需要把握电影的内容,体会电影的情感,也要了解导演的音乐风格,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后,才能进行音乐创作,才能够使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加深电影的故事表现。所以,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创作,是受电影内容限制的,是依附于电影剧情的,通过音乐的有效融合,使电影剧情更真实,更富表现力,更淋漓尽致地展现电影作品。

(四)电影音乐具有气氛渲染性

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剧情和内容外,还有音乐。音乐是渲染电影气氛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常常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来烘托电影气氛,营造一种特定的电影效果,加强观众的视觉体验。电影音乐在渲染气氛时,并不是刻意地刻画主题,也不是单纯地解释画面,而是通过音乐这种手段为影片营造出某种效果和气氛,这种抽象的电影元素使观众能身临其境,捕捉更多的电影色彩。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整体渲染和局部渲染两种形式,整体渲染是以主题音乐的形式出现,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旋律。而局部渲染是将音乐穿插在情节中,表达特定的场景效果。总的来说,电影音乐通过抽象的手段来烘托电影气氛,渲染电影艺术效果。

(五)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电影作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体会作品情感,加深对电影感情的体会。电影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基石,而电影音乐就是情感表达的调味剂,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法抒发感情的。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可以将电影情感升华,使观众获得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比如,很多电影到故事高潮时都会融入特定的音乐,借助音乐手段将整部电影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这种艺术效果将大大减弱,降低了电影的情感艺术表现。所以,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是电影作品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乐器,也可以通过人声,不同的形式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音乐来说,多样的音乐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体到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使电影更有艺术魅力,音乐的缓、重、轻、急,音色的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相互交织,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比如人声和乐器对电影作品诠释就有差别,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能够满足电影内容的需求,人声通常表达得更直接,乐器的表现则更隐晦,根据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使电影的艺术效果更丰满。

(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

音乐是一种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具体的,但透过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又是抽象的。音乐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表达其内容。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需要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音乐内容,而反过来,音乐的内容又必须能够表现电影作品。所以,电影音乐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轻快舒缓的音乐可以包含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自然环境、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爱情,等等,一种音乐风格或者音乐旋律可以蕴涵很多内容,增加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使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观众对电影作品有更多的畅想和体验。

(三)表现色彩的变幻性,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电影音乐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还具有变幻的色彩,虽然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是抽象的,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能让电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说电影作品是画板,音乐就是调色笔,让电影作品充满艺术色彩。比如,在电影作品中,当电影画面温馨祥和时,可以运用舒缓轻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如粉红色般的恬淡。当电影画面是黄昏或深夜时,就可以运用柔和的曲调,表现出一种蓝色调的音乐色彩。而当电影画面清新愉悦时,可以运用愉快的音乐,表现出一种绿色调的音乐色彩。所以,不同的音乐曲调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电影场景,使观众体验色彩斑斓的电影世界,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表现画面的美学性,加强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创作艺术,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观众对电影热爱,其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这些因素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电影美学艺术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为音乐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才使得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能充分发挥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变幻的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电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电影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观众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也增加了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

(五)表现情感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一段时间。就目前来说,电影作品需要声音、音乐去增强效果,没有音乐的电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艺术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并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电影音乐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不管是其形式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感,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悲伤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将使这种情感升华,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之情,让观众的感情得到释放,电影艺术也因此而发挥了作用。所以,电影音乐能增加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三、结 语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在表达电影主题,抒发电影思想情感,表现电影艺术美感,提高电影艺术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将电影音乐运用到电影中,才能使电影更丰富,更具吸引力,也才能使观众在电影中尽情享受,释放感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2] 熬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

[4]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7

[关键词] 电影音乐; 创作理论; 艺术特征; 作用; 思考

作为电影艺术学科中声音表现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经历了从简单到繁杂、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漫长过程,它以其不同于其他因素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在当今电影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历蜕变之后步入了新的阶段。从文化传统、历史变化和创新理念三个方面让21世纪的电影焕发新的光彩,使电影的思想内涵同音乐紧密相连,努力使现代审美和电影风格共通,在创作者的理论指导和探讨下体现出深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使其与画面有机结合,超前贴切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法成为新时期的风格特征,并借鉴分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格让观众为之深深陶醉,为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添写了新的篇章。

一、音乐在当今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随着电影中音乐的出现和发展,音乐便成为电影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与画面共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如今的电影音乐增添了新的表现力和创作理念后,在电影中起到升华的巨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概括电影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甚至还体现出社会的状态。不仅表明创作者的思想意图和创作理论,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类生活,特别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电影中,其背景音乐大都直接取材于人民的真实生活,有些甚至还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国家面貌,音乐的渲染和衬托作用使得电影情节增添了动态美和人性美。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引领观众、刺激观众的听觉,起到领导观众的作用,在观众观看影片时,音乐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给观众以艺术渲染力,引发其对影片的共鸣和感知。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让欣赏电影的观众同时达到情感上的交流,这是视觉画面所不能独自体现出的。此外,电影中各个部分的音乐往往是整个电影的核心所在,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在电影画面消逝后,还会因为其优美的旋律而被大家广为传播,深刻地印入到观众心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再次,音乐本身便是一种抽象的文学形式,表现形式多样,其审美更多的是作用于观众的理解和认知,电影中的音乐还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揭露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虽然它不能带给别人直接的视觉表达,但它却具备一种不同于画面的特殊能力,以听觉的形态作用于观众。当音乐在电影上呈现出其内涵的时候,可以直接起到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帮助观众更加容易更加透彻地了解电影情节。

二、当今电影中音乐的创作理论

电影是一个庞大的音画系统,音乐的加入被重新定义为听觉因素,电影的创作必须符合其视听语言的语法和观念,并随着影片人物的活动来自然存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一般通过创作者的观念、主题音乐的创作及配器运用来组成,电影中这几个部分必须互相契合才能把电影中气氛烘托出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思考空间。

创作风格是电影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反映出创作者的个人特点和音乐的深层蕴意。在一部优秀的电影中,其音乐风格的形成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比如电影发生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主题思想及作曲家的个人特点和创作思维等,即电影的题材和内容直接影响着影片中音乐的创作风格;电影中的时代和民族特征则要求背景音乐具有相应的表现特点;作曲家的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主旨构成。如《风云儿女》一片中的主题曲为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深刻表现出在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提出时代性和历史性。再比如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一片中的钢琴音乐,则表现出钢琴家久石让的个人风格同宫崎骏电影完美的统一,音乐形象鲜明,构成音乐主题。

电影中主题音乐的构建成为电影创作的又一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主题音乐不同于影片中的配乐,它贯穿于电影的始终,并体现出清晰的完整的电影乐思。不仅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并且可以体现出影片性格面貌和表现力,很多主题音乐以及其细腻透明的乐器及曲调描绘影片中的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和风土人情,对影片的创作风格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如《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贯穿在整个优美安静的氛围中,体现出片中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对电影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并使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感受。因此,准确地把握一部电影的主旨,要求主题音乐必须精炼,主线条旋律以级进为主。

在当今,电影音乐日益变的复杂化和细致化,电影音乐中配器的运用也使得电影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张力。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往往加入新鲜的配乐搭配主题音乐,即加入各种乐器的配合,把影片展现得活灵活现。比如《幽灵公主》一片中配乐的运用,钢琴家久石让选用二胡这一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乐器,使其苍凉的旋律更加表现出电影的悲彩,加之主旋律中鼓的运用把观众带到一个远古遥远的真实世界之中。创作者通过选用合适的配乐使音乐更为充实,电影风格、主题音乐和配乐把电影音乐的创作理念完整具体的展现出来,充分表达出创作者们的审美艺术及电影特点。

三、举例分析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运用方法

在现代音乐电影中,创作者们针对故事的具体构成则和内容创作出不同的音乐形式,使用以表现故事的发展状态和体现特定的人物感情,既可以反映出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又可以实现视听统一的艺术审美,从而使得电影音乐得到完美地呈现。以下结合一些经典电影,分析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运用手法。

在《天空之城》电影中,除了视角突出的电影镜头感之外,个性鲜明的音乐更表现出电影的基本乐思。主题曲Carrying You一开始便把故事带入到一种悲伤柔美的情境中,经过几次高低进行之后便展开叙事,作曲家久石让创作的主题音乐简单婉转,具有高度的审美艺术之美。片中善于运用色彩斑斓的配器及丰富多彩的和声构成了一幅奇幻的历险,宫崎骏大大提高了音乐在本片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同画面同等重要的线索。这首主题音乐与整个故事完美的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免让人赞叹。

音乐因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同样出现在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中,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一片飘落的白色羽毛是点睛之笔,引起观众的无限遐想。之后主题音乐响起,钢琴音乐在此片中运用较多,白色羽毛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给影片增加了开头的悬念感,当羽毛最终落在主人公脚下时,故事开始。片头的钢琴音乐缓慢悠扬,让观众从一开始内心便柔软起来。其后的片尾也是同样,缠绵忧伤的钢琴声与片头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在主人公把儿子送上校车后,他的书中同样落下一根白色羽毛,并随风飞向天空,故事前后衔接之处运用到的音乐贯穿主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审美上给人予艺术手法,表现出音乐本身的神奇特征。这种处理不仅吸引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且对整个电影起到导火线的关键作用,合理的音乐暗示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音乐与电影是共生的,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成为创作者首选的创作因素之一。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是创作者经常选用的音乐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片段,突发的海啸引起船上起伏不定,这时主人公在大厅弹出的钢琴曲使故事情节有了突转,他们随着钢琴及音乐声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回旋滑行。由激烈的场面变成人物内心的安宁,画面和音乐形成对比,并引导人物的一系列变化。在狂风中的钢琴音乐具有伟大的能量,超出了人类的预知和想象能力,与观众的感情发生同步变化。创作者在合适的场合运用适合其场景的背景音乐,不仅使电影为之一转,更重要的体现出音乐的自身力量和特殊特征,从而更好地揭示了音乐在电影中的真正内涵。

四、提出一些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思考

1.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它在对电影的情节构成、人物活动、烘托气氛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含义。音乐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体现出影视作品的内涵,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和陈述,还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体验,不仅在创作理论方面还是审美特点方面都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特征。创作者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和现实理论为基础,使电影中音乐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观众获得审美趣味,因此,音乐已成为电影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和主要因素。

2.电影中音乐作为一种影视媒介,对整个电影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电影中,音乐有力地起到加强戏剧化作用的引导方式,创作者首先选用适合故事情节的乐器和环境,再加入创作者的个人特征,使得电影音乐很好地发挥其重要性和决定性。越来越多的音乐被设计到电影情节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画一体,并且使电影的艺术特质超出了之前的定位。在当今电影事业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创作者们应深入地探索音乐带来的思想底蕴和表达方式,认真聆听音乐潜在的深层含义,并感受其在电影中的特殊魅力。

3.电影音乐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使得在构成影片因素之外起到关键引导作用,音乐的选取要符合故事结构并且有组织有规律的进行,是一种新型的试听艺术。一般选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主题音乐,也可以在画外乐加入不同乐器的配乐,使音乐穿插于电影故事的各个环节之中。此外,电影中同步手法较多的被选取,这时音乐的出现体现出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的情感,无论是在主旋律中还是在大量的背景音乐下,使观众与电影浑然一体。创作者们巧妙地运用这一手法,使电影成为具有生命的艺术科学。

五、结 语

总而言之,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生的音乐,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理论对电影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叙事和表达效果,更能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审美,因此,创作者们更应该重视其功能和作用。电影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它在使观众接受了视觉形象的同时补充和延伸对电影的艺术审美感受,并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音乐创作上的一大突破。音乐作为当今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子,创作者们应当进行有效的运用和传扬,使接下来的影视作品更为生动新鲜,最终促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占据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卫东.影视主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09(04).

[2] 吴英霞.银幕上的旋律流程――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浅谈[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 姚琦.论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10(06).

[4] 李文皓,周慧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音乐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0(14).

[5] 穆乃胜.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J].电影文学,2009(04).

电影艺术的特征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既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通过电影音乐的演绎,观众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影片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而只有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电影音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1 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了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2 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但是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和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因此,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电影音乐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3 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的关系,电影音乐往往会丧失其连贯性,并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影音乐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从属关系造成的。电影作曲家必须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循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一部影片的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段落,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或为特定场面制作的音乐,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仅仅是一个短小的乐句,或是一个主导音乐动机甚至只是一个和弦。而情节内容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也必然造成传统音乐表演手段的丧失和音乐风格语言拉赫玛尼诺夫的丧失,而形成一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多变性。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对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电影音乐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电影中的音乐一般对整个电影的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作用,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例如:法国名导卢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难以抗拒的美学及视觉盛宴。大部分看过本片的人,都为影片的景观惊叹,也为利落的剪接而惊喜,更多的人认为“第五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美学不是特效,而是它的配乐,古典歌剧变成动感十足舞曲的手法,配合蒙太奇剪辑,那段外星女郎唱歌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完全展现出导演和配乐大师声气相通的默契。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林》等影片,作曲家多创作庞大交响乐,表现侵略者铁蹄下不屈的民族英雄精神,影片《红河谷》中,战斗最惨烈的画面――人民反抗英国入侵者的战斗段落,嵌入优美绵长的藏歌(女声独唱),使声音和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接着是壮烈激愤的男声合唱,节奏渐快,从而表现了至死不渝的英雄气质。

2 艺术化地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电影中音乐的恰当使用无疑对主题思想的艺术化表现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影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种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是影片音乐的核心,是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的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听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一音乐主题以弦乐演奏为主,它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3 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的描绘。

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 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理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视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一首优秀的电影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例如:当你在记忆中翻阅描写抗日战争的影片时,《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可能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把日本鬼子鬼鬼祟祟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阴森蛮横的行径,在滑稽而略带嘲讽的音乐声中被表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画面上呈现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强调、渲染。例如:好莱坞著名电影《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情绪不同的音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4 以音乐抒情,艺术化的表现人物特征。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起到抒情的作用,常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动人心魄的一把钥匙。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能够加深和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情感有促进作用,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经典老电影的音乐如《魂断蓝桥》、《飘》、《音乐之声》,它们的音乐就像其精美的画面一样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正是有了这些优美的电影音乐,电影才有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鲜明深刻。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的爱情主题就是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这段《乡村骑士》序曲就会适时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少男的初恋感觉,或者说马小军对米兰的单恋,以及马小军惟妙惟肖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画面与音乐准确到位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节奏和戏剧性,相得益彰。动情的音乐,还可以通过音乐音高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声音高度的提高同时也震撼了观赏者的心灵世界;音乐的长短运用产生了非凡的音色效果;音色的悦耳动听,让人难以忘怀。这也就是电影精品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推荐期刊
  • 电影
    刊号:11-4668/J
    级别:部级期刊
  • 电影画刊
    刊号:61-1049/J
    级别:省级期刊
  • 当代电影
    刊号:11-1447/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电影创作
    刊号:11-1468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