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化学标况8篇

时间:2023-10-17 10:53:12

高中化学标况

高中化学标况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动态管理

一、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思路展开: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思想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来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三者分别从预测大学生是否胜任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通用胜任力;量化考核和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从而细化考核指标;克服评价指标过多等问题采用平衡计分有针对性地划分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研究。动态管理下的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基于以上三种主要研究思路,探讨一种立足测评主体、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量化考核关键指标、及时反馈改进的联动测评机制。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测评标准和方法欠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情况

首先,综合测评关键指标的细化,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各要素的地位与权重问题,传统体系中多采用百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考核指标所占比重都有明确规定,评定方法较为封闭。其次,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主体参与性和专业针对性,测评标准单一,测评过程中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没有真正参与测评全过程,未能达有效激励学生的目的。再次,现有的综合测评大多采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测评一次的办法,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方面进行基本的整理、统计加减分制, 实行静态的评定方法,缺乏对大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持续性的动态把握。

(二)测评过程和内容不够公正透明,结果易受主观成分影响

高校的综合测评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也关系到奖学金等各种荣誉的评定。现行综合测评一般是由辅导员领导下的班级测评小组具体操作,大部分同学未能参与到测评全过程,加之参与测评人员的理解和责任心不同,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注重细节,规范各环节的操作,建立持续性长效测评机制,实时公布测评考核情况,建立信息民主反馈平台,杜绝测评中现象的发生。

(三)测评意义和功能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不重视后续工作

高校综合测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动态管理反应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情况,通过综合测评正确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奖优评先中树立榜样,从而产生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成才观念。现行测评体系缺乏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不重视测评的后续工作,分离了测评和教学、育人工作的紧密联系。因此综合测评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作用没有体现和发挥出来。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加强测评为教学、育人的服务功能,发挥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机制

(一)动态管理原理与方法

动态管理要求以不断变化的管理行为与手段去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主客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协调。在制定计划与对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保有必要弹性,以保证适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确保管理的世纪操作性。动态管理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有关实际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的反馈,灵敏、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模式

1、立足学生本位的双向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要求在确立管理目标时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突破传统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广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大学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已不再是中小学时期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大学校园开放式授课,社团众多,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与其让学生被动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共同管理者甚至是自我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性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发展规划,然后以个人逐步带动整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细则的制定中来,动态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管理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把握学生动态的阶段管理模式

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流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日常管理应当注意把大学生学习周期阶段化,按照阶段化的线索探索各个阶段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把握普遍规律进而开展工作。需要提出的是,管理中除了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动态,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发展形式、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等。具体而言结合阶段性管理目标,细化管理版块,建立学生个人发展信息档案,通过量化的动态信息收集,直观反映学生动态成长的典型变化。

3、重视信息反馈的绩效管理模式

动态思维管理模式重在创造具有活力的沟通机制,动态思维模式就是收集新资料、制定新方案、实施反馈、调动新方案的过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结果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成长状态直接反映了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确保学生在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成长,就必须重视各个管理环节中呈现出的实际问题,更新管理内容和方式。信息反馈是促进管理优化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信息反馈为一种双向反馈。

三、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途径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分别针对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制定了十项测评细则和评选及表彰办法,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各院评定细则。此种测评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测评有序进行,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法可依,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奖优评先渐渐地有了“对号入座”之嫌,缺乏对学生全面持续的动态掌握,评定过程中受到了主管因素的影响,更没有发挥测评的激励反馈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持续动态管理的制度,从而反映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评。

(一)综合测评动态管理机制

1、认定指标的确立及定量分析

高校应根据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尊重专业和学科的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进行日常动态管理时,在入学之初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以学校综合测评规定为指导,学院测评工作为依托,确立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实际操作性强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要实时的调整测评指标的内容和比重。具体而言,制定各班《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查细则》,根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每一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并将综合测评的核心指标融入其中,分版块进行量化考核,确立指标的比重,以此作为各班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测评内容模块化及考评情况公开化

综合测评指标确立后,需对测评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具体而言是以学生德、智、体等各种需要评价的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测评,再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将各模块进行多样化组合应用的学生评价体系。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分别根据《班级成员在校综合情况考核细则》中涉及的测评指标进行细化,制定了《班级成员日常表现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奖惩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考勤汇总表》等9份测评表格,实时更新学生在各项测评指标下的表现情况,将测评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将测评工作与教学、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需要提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核”为载体,每一季度对学生各测评指标下的情况细节进行公示,并不是简单地公布奖先评优的结果,此种模块化、公开化的测评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奖优评先的公平性、合理性。

(二)综合测评体系建构

1、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简称SIPQ,Students Integrated Procatarxis Quantification)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进行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动态管理时,如何体现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能力,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综合测评的动态实施办法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指导下确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入校之初,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制定的讨论中,并在每学年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对考评细则进行修正。“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是“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版块化,细则确定后,重点是作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工作指导,针对细则中的内容绘制表格、进行明确分工,班长团支书则负责汇总班级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便于对每个同学的发展动态进行更新和公布。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将班上每位同学的阶段表现情况进行公示,结果公示后,学生可及时跟辅导员进行信息反馈,沟通解决测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行修正和调整。辅导员根据公示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逐渐进步,实现综合测评的动态循环机制。

四、结语

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综合测评的评定功能, 而且强调测评的管理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再单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成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量化加减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情况,而是实行动态的测评方式定期更新和公布学生阶段性的突出表现、学习进展等,并将班集中所有成员的表现情况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从而避免学生只重视个人数据的增减而忽视能力的真实提高和团队的集体目标,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现当代社会实行的素质教育要求一再强调要真正地落实积极能动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的目标,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测评过程中,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素质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2] 杨绪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J].教研,2011(04).

高中化学标况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自适应;教学质量;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53-03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到发展变革时期,如何通过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合理、公正、客观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方法能够确保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激发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提高教师开拓创新的能力,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科研本末倒置

多数高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科研放在首位,教学次之。而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重点也放在科研创新上,通常科研方面的考核占七成以上,教学方面的考核不足三成。从而导致高校教师忙于申请科研项目、拉课题经费、写论文等,不能安心于教学工作。

(二)教育教学经费不足

据统计,当前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由于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育教学经费相对于科研经费显得很少。多数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科研项目,只能靠基本工资和较少的教学薪酬生存,降低了这些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非对等性

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价时往往用一个标准,比如:用统一的尺度(薪酬/单位教学工作量)量化所有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忽视了某些教师在一些更新较快的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所投入的更多的教学工作量,降低了这些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四)缺乏量化学生评价指标

学生的反馈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很多高校,学生所做的教学反馈内容过于抽象宏观,缺乏明确的、量化的指标,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相应的考核成效。

(五)教书育人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书育人,以及课下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没有采用更多灵活、适应性强的教学方式,如: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学、竞赛指导、导师制、班主任制等。

(六)缺少教学成果衡量标准

相比于科研工作能够用科研成果的数量量化(如:论文、专利、专著、课题等),教书育人成果的评价没有定量的指标体系。学校学院的考核、教学督导的检查都是定性的评价(优秀、良好、合格等),教师的教学贡献没有具体的量化。并且这些流于形式的评价没有与教师的薪资挂钩,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创造更多教学成果。

基于以上几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被明确的量化。虽然教学中“量”可以通过所教授课程的学时以及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数目来体现,但教学中“质”却没有量化,从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缺乏实质性办法,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深化提高。本研究在总结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适应式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量化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各高校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二、自适应式的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本文提出的方法主要考虑到教学中“质”的因素,让高校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工作,适应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标准。教师薪资是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最直接体现,和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法相比,本方法增加教学中“质”的因素来计算教师的薪资待遇,同时扩展教学工作量范畴,如公式1所示,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和教学特点选择某几项教学工作量。

薪资待遇=∑薪酬/单位教学工作量×工作量i×完成质量i (公式1)

公式中的i代表第i种教学工作形式,下面将分别详细阐述教学工作量i和完成质量i。

(一)理论教学

教师理论授课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考虑到学科专业发展的非对等性,引入课程特点系数(如:难易程度、双语课、新兴专业课程等),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

工作量=课程计划学时×学生人数×课程特点×职称系数×合班系数 (公式2)

完成质量=学生评价×50%+教学督导的评价×30%+学校学院的评价×20%(公式3)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10分):教师对本课程熟知情况;板书或PPT制作情况;教学语言情况;内容丰富程度;学以致用情况(实际中的案例引入等);育人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效果;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课外辅导情况(答疑、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等)。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备课情况;教案或PPT制作情况;教学方法使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教学进度。教师出现学校认定的教学事故(减50分)或差错(减30分)。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教学改革方式;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平均成绩;学生的反馈。

(二)实验教学

教师的实验授课工作量和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理论教学相同,但其中各项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理论教学不同。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提前安排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与理论课进度同步;实验目的与过程讲述清楚;教师实践动手情况;实验指导情况。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实验课程与教学计划同步情况;实验讲解情况;实验指导效果;实验报告批改情况;实验完成情况。教师出现学校认定的教学事故(减50分)或差错(减30分)。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情况;实验成绩;学生的反馈。

(三)导师制

在本科阶段引入导师制,主要作用是在课堂外,专业教师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指导,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制订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执行措施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能够较快地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承担导师制教学工作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5所示。

工作量=单个学生教分×学生人数 (公式4)

完成质量=指导成果×60%+学生评价×40%

(公式5)

指导成果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大学生开发性(创新性)项目试验(校级,省级,部级);学生科技竞赛(院级,校级,省级,部级,国际级);学术论文(核心,EI,SCI,会议,期刊);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

学生评定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导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导师的师德;制订计划、措施的内容;辅导交流的频次;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情况。

(四)班主任制

在本科阶段引入班主任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一个班级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整体了解,并从总体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形成专业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承担班主任制教学工作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6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7所示。

工作量=单个班级教分/年×合班系数 (公式6)

完成质量=班级成绩×30%+学生评价×30%+学校学院评价×20%+就业率×20%(公式7)

班级成绩包括四个指标体系:基础课程成绩(0―30分);专业课程成绩(0―30分);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0―20分);竞赛获奖情况(0―20分)。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班主任的气质;班级规划;班会召开;了解学生情况;育人情况。

学校学院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班主任负责情况;班主任日志;班级风气;班级纪律;班级成绩。

就业率包括三个指标体系:毕业前签约情况(0―50分);考研情况(0―30分);从事本专业情况(0―20分)。

(五)课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门课程完成一个大的案例。教师承担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8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3相同。

工作量=课程设计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公式8)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提前安排预习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题目与所学课程内容切合程度;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讲解情况;课程设计指导情况;教师对课程设计相关内容掌握情况。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情况;相关内容和要求讲解情况;课程设计的题目重复情况;课程设计的指导情况;考核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的合理性;课程设计指导的效果;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学生的反馈。

(六)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9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3相同。

工作量=单个学生教分/学生×学生个数

(公式9)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毕业设计任务书布置情况;毕业设计题目安排合理;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情况;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毕业设计题目安排是否重复;毕业设计任务量是否达标;毕业设计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导师参与答辩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布置的题目与专业知识是否切合;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规范;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毕业设计成果物;毕业论文情况(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

(七)竞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竞赛相关工作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9相同,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0所示。

完成质量=获奖级别×50%+学生评价×30%+学院评价×20% (公式10)

获奖级别主要是根据获得的奖项进行量化:国际级(90―100分);部级(80―89分);区域级(70―79分);省级(60―69分);其他(院级、校级)(60分)。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练的专业知识水平;竞赛信息通知情况;辅导交流的频次;竞赛资料的共享情况;协助参赛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对于竞赛熟悉程度;教师的负责情况;取得的成绩情况;教师组织情况;教师培训辅导情况。

三、实施效果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探索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导师制、班主任制、竞赛指导以及和企业合作的“定制班”,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工作方式,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热情,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学院将继续探索教学工作的质量量化,尤其是教学工作完成的“质”的量化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学院教书育人的良性发展。

四、展望

本文扩展了教学质量中“量”的类别,可以让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特点灵活地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去创造多样的教学成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教学质量中的“质”的量化方法,公正、客观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形成教师努力从量化的评价标准的每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动力。本方法通过量化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质量,切实解决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无法进行定量考核与评价的问题。

高校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而科研应该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书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量化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完善教育的软硬件资源、增加教育事业经费以及提高教师单位教学工作量的薪酬也能切实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中化学标况篇3

【关键词】中职 标准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47-03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工作,是广西首轮职业教育攻坚初战告捷后,新时期深化职教攻坚,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科学和谐发展,并促进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再次提升的重要举措。根据《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精神,桂林市遴选5所学校作为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明确了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内涵要求,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市实际的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有效推动了项目的实施,并为市级评估验收提供了依据。

一、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总体目标

(一)基本内涵

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两大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荐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的通知》和《关于公布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中,明确了试点项目的基本内涵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为依据开展建设;以《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为依据健全规范各项制度;落实《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科学设置学校内设机构;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立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中职德育工作体系;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依据,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从操作层面来看,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既涉及硬件建设,也涉及软件建设,应当包括九大方面的内容,即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及师资队伍、依法办学及校企合作、教职工管理及内部管理体制、教学及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及德育工作、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安全及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

(二)总体目标

桂林市遴选的5所项目试点学校均是自治区示范校或立项建设特色示范校,按照“源于标准、高于标准;样板引路、辐射带动”的原则确定总体目标,即通过开展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使试点学校在办学规模、基础能力、办学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在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若干个具有职教鲜明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中职教育品牌,带动桂林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构建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指标体系,用多个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来描述项目进展和完成的状况。因此,在构建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内涵丰富,内容广泛,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求覆盖面广,体现全面性,能多维度、综合地评价试点学校实施项目的状况和成效,即不仅包括标准化建设的过程,还应包括规范化管理的过程。

(二)先进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握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突出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实训室、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等反映现代职教特征的内容。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三)导向性原则

建立“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一方面是通过对试点项目实施状况的评价,科学地指导推进“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项目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试点项目的动态监测,了解“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我市全面开展“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可供借鉴的范式。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只反映示范校和特色示范校的状况,也不能只考虑普通学校和县级职校,而要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体现城乡差别,又要考虑示范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

(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所要反映的是一个状态和状况,有些方面可用具体的数值来量化,有些方面涉及程度和范围,这样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数值来表现。因此,应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状况和规范化管理情况。

三、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框架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是以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为基础,按照系统科学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根据我们对“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基本内涵、目标、任务的理解,并结合自治区示范校和立项建设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最终选择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两个子系统,共13项指标,构成了“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标准化建设

主要从办学条件、领导班子、办学规模、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反映试点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情况。

1.办学条件指标。该指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第八条为衡量尺度,重点考核试点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育场地及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及阅览室配备、实习实训基地、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施等是否达标。同时,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在校园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校园网、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2.领导班子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九条依据,考核试点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及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情况。

3.办学规模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六条为依据,重点考核试点学校的学历在校生和开展职业培训情况。同时,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提出更高要求。

4.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重点考核试点学校设置内设机构和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和岗位职责编制情况,以及制定教职工、教学、德育、学生、招生与就业服务、资产与后勤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配备教学文件情况。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提出应设立教学督导机构的要求。

5.教师队伍指标。该指标以《设置标准》第七条为衡量尺度,重点考核试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特别是四级培训(部级、区级、市级、校级)情况。对示范校或特色示范校,还要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教师等比例提出更高要求。

6.校企合作机制指标。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将校企深度合作、深度融合以及开展集团化办学作为考核内容。

(二)规范化管理

主要从依法规范办学、内部管理体制、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含实习管理)、学生管理(含德育工作)、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安全资产管理与后期服务等方面反映试点学校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情况。

1.依法规范办学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试点学校的法人资格、校长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办学经费来源等情况。

2.内部管理体制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管理规程》)第七、八、九条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内部管理体制情况。

3.教职工管理指标。该指标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条规范学校教职工管理的情况,主要包括科学设置各类岗位;规范教职工的聘任、考评、奖励、职务晋升、解聘或辞退等工作;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职聘任制度;师德考评机制、班主任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

4.教学管理(含实习管理)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十五至二十三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情况,包括落实《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水平评估和规范使用教材情况;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配套措施、实习责任险情况;定期举办校级学生技能竞赛,组织参加市级、区级和部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比赛和广西中职新时代刘三姐评比等活动情况。同时,对示范性或特色示范性,在全区性或全国性相关专业领域技能比赛获奖以及毕业生获得“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5.学生管理(含德育工作)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二十四至三十三条规范学生管理和德育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入学注册、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实习实训、学籍变动、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以及毕业、结业等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情况;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奖励和处分制度,以及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制度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规定,开足德育课课程,并在其他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情况;学校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规范化情况;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学生德育档案情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情况。

6.招生与就业服务管理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条规范学校招生和就业服务管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学校的招生、录取、联合办学和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建立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报告情况。

7.安全资产管理与后期服务指标。该指标重点考核试点学校按照《管理规程》第三十八至四十九条规范学校的安全管理、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和财务公开情况;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对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情况;设施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等规范化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做好学生食堂、宿舍等后勤保障工作情况;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安全管理预案、日常安全管理规定、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情况;设施设备定期检查和符合安全标准情况;开展学生法制、安全、卫生防疫等教育,与当地公安建立校园安全联防和协调机制情况;创建文明校园和卫生优秀学校情况。

桂林市根据上述原则和指标体系架构,制定了《桂林市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开展了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评估验收,5所试点学校全面通过评估验收,有效推动了项目和内涵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面实施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中,要把学校常规建设和发展与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创建标准、执行标准,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并在常规中体现标准,提升规范,用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来衡量学校的日常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基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试点项目

高中化学标况篇4

[关键词] 高校预算;精细化;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7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12- 02

谢旭人指出:“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是在科学化指导下,将科学管理要求落实到财务管理每个细节,落实到各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体现精而细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的工作计划、工作流程、规章制度是财务预算精细化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说,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抓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标准,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责任落实,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降低成本支出。全面推进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1 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编制未充分考虑高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目前大部分高校因资金紧张等种种原因,无法完全将预算管理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在收入预算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无力考虑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资源配置功能。认为只要将年度各项工作所需的资金安排好,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同时由于预算管理会对学校各部门的活动起到制约作用,造成部分部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的部门认为,“你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不给就不做”。预算管理是所有部门及个人参与规划,协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的,离开了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预算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1.2 预算编制不科学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局限于“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模式,大部分高校仅把预算当作完成任务或向财政要钱的手段,没有采用零基预算等科学、先进的编制方法,一般还采用基数增长法。这种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它是以前期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基础,而前期预算执行中多少会包含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加上预算期内各学院、部门工作情况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预算安排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导致预算分配趋于平均主义和简单化,导致有的学院、部门资金囤积,有的学院、部门却无米下锅,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1.3 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高校预算应包括学校全部收支。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资金收支基本纳入预算管理,但不能否认,还有些学校未能将有些收入(科研经费、后勤集团资金、独立学院资金)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各学院、部门多渠道取得的收入处于“体外循环”状态,诸如各学院创收收入、横向科研经费、各类培训收入、捐赠收入等。上述现象的存在,形成了各学院“小金库”收入,在脱离监管的状态下,容易发生各种经济问题,严重的会滋生腐败。同时也造成了预算内容不全面,无法客观、全面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行总体情况,不能达到通过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

1.4 预算执行刚性不足

我们都知道,保持健康财务状况的关键是坚持预算的刚性。而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执行进度缺乏跟踪、分析,使预算执行情况成为管理的盲区,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预算指标来开展各项经济活动,预算重数量、轻实效,随意追加预算,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足,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对于因客观存在环境发生变化调整的预算事项,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来进行,使得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指标数严重背离。

1.5 预算执行监督不力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多数学校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审计、监察等部门参与的热情也不高,由于权力错位,导致监督不力,预算执行情况如何很少有人关心,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与奖惩措施。由于缺乏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致使预算和实际经济业务脱节,财务部门无法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控制、监督与评价等,从而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作用。

1.6 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缺失

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学校未充分重视预算执行情况考核,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缺乏对校内各学院、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未将预算执行结果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未与职工激励机制挂钩。教职工的工作得不到正确评价,工作热情不高。

2 实施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全员参与预算精细化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贯穿高校所有经营环节的管理手段,其编制和执行都离不开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因此预算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得到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为使预算的有效性得以落实,要加强对学校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加大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和学习力度,在此基础上,高校领导应当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积极参与预算精细化管理,增强财务部门与各学院部门的有效沟通,使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民主理财观念深入人心,鼓励全体教职工为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献计献策。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由高校领导、财务专家、教育专家、工程技术专家等组成的精细化工作团队,建立科学高效的高校财经决策体系,才能实现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目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2.2 以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树立正确的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集中概括了高校在一个时期内所追求的事业发展目标,体现了办学活动主体在对学校办学规律把握基础上的价值追求。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始终作为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导向,预算的编制也必须与学校最终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才能发挥预算的资源配置及基本保障作用。确定了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使学校预算管理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学校的管理更具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预算管理精细化来促进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学校始终保持成长动力和发展潜力。

2.3 科学化、合理化编制预算,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要以全面了解分析学校所有经济活动和经费收支情况为基础。首先,根据财政拨款政策、学生规模和学校资源利用情况合理预测各项收入。其次,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合理安排各项支出。要通过科学的编制方法和统一的定额标准,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实行定额管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申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实行预算定额动态管理。再次,对支出科目尽可能细化,在定额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狮子大开口”现象,可细化支出科目,使支出和会计科目相对应。预算编制要在项目总金额控制的同时,对分科目预算指标进行控制,要对总指标用于哪些科目及金额进行预算控制,这样才能使学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具体内容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2.4 严格预算控制,实现预算执行精细化管理

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是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连接着编制与考核,是为评价与考核提供依据的阶段。因此,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加大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预算一经批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如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履行预算调整手续。其次,利用学校局域网建立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网络,让学校决策层及各预算执行部门都能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随时可以查询预算执行的进度和预算管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合理决策,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执行。监督部门可利用网络,对整个学校及其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严格控制其资金动向。再次,可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并赋予较高的权重作为奖惩依据,以引起各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高度重视。

2.5 健全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实现预算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目标相关性、成本效益性原则确定绩效评价对象。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确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预算指标的权重比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以此对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绩效评价法,应本着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的原则对项目预算进行追踪问效,不仅仅关注项目经费总额,同时关注如何提高项目绩效,突出投入与产出的理财观念。绩效考核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发展性原则,从而使绩效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还应采取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样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标况篇5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突出问题;对策;研究与探讨

G633.8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它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积极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砌筑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以及新的教育观念的引领之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的一些较为隐秘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高中化学老师逼近要认真地进行分析,而且要积极地相处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遵循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改要求,以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做到简单有效。

一、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化学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在新教程实施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教师还未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还有就是很多的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精神认识不足,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总体贯彻精神。新课改之后和新课改之前相比较,两者之间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脱节的。如果一些高中化学老师未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不对自己的化学教学方式做出相应的改革,即将会被淘汰,同时也会影响到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化学课堂效率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片面化

通过新课程的调查研究表明,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片面化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高中化学老师对化学目标认识不到位以及对新课程下对高中化学教学要求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教学目标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如果高中化学老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引导,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学生吸收的教学内容就是浅显的,不是只是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如果教学目标片面化,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只关注的是化学知识的讲授,而不是学生素质及其中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实际的化学教学课堂与新课程标准下要求的化学教学课堂不想符合的状况发生,对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方面的吸取都是及其不利的。

(三)学生参与面不广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的问题。一些老师还未能拜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而且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也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对其他学生的回答或是提问都没有兴趣,也不认真地倾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和观点,显然就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中,丫就会出现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的问题出现。同时这也与高中化学老师的引导息息相关的,老师没有为学生做出明确的指导,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二、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针对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问题,做出的首要解决对策就是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念落后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高中化学老师应该立足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观念改革的要求,来逐步改变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高中化学教学观念。高中化学老师应该把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和目标,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并且是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堂,使高中学生更易于接受这种新课程的思想和精神,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意识到自己才是高中化学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中化学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努力克服教学目标片面化的情况,要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前提是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要求,其次,高中化学老师还应该适当地把握化学课堂教学进展的程度和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制定好教学目标,使用各种渠道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来达到教学目标,失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真正解决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参与面不高的问题以及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效率,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环节当中,耐心地回答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以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回答问题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记笔记或者是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从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出台以及新课程的改革,当代化学教育已经与传统的化学教育模式显得格格不入了。在新课程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以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和熊爱国,但是仍然存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化学老师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案,使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做到简单有效。文章通过研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所存在问题积极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以后的高中化学课堂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化学标况篇6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认真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成方案,确定了制定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原则,在借鉴其他学者建立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高校信息化的特点,对指标体系作了大幅调整,确定了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具体构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现状综述

2000年11月7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并正式《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订一整套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国家信息化指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尽快缩小与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上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该方法只适宜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若用来测算教育信息化或是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则应作较大的调整。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建立

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1990年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性、计算机网络特征及超文本与网络化特征相结合等。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文论述了教育技术的含义及其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对媒体的使用技能、途径等作了详尽的研究,同时也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2003年9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与高校信息化研究会筹委会合并而成的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成立。①丁玉国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机制研究”一文中从管理体制、科学运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领导体制及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张成洪等人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一文中,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六个大类的指标。安宝生教授则在“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一文中强调高校信息化应该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及培训体系四大方面来开展评估。徐国利在他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将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服务等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组织成立了工作小组,200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作为该文件附件同时公布执行。

复旦大学的张成洪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指标体系,他指出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五个方面。②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事业发展。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现状

赵全超,赵国杰在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模糊矩阵,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刘军跃、饶慧等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并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余丽华等人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闫慧设计了由教育化基础建设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站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题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并运用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以克服算术平均法的弱点。余丽华、石青、费军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李涛考虑到高校信息化评估的多因素、多目标及复杂性,选取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应用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李勇、刘文云应用综合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来测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

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是指用于高校信息化全面评估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实现其导向性。要综合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便于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整体推进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指标权重及统计方法,以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借鉴和吸收教育理论与信息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要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必要的分析,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避免重复。

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立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既能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任务,又能按单项指标、各高校、各省市进行统计,方便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某一指标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这一指标数据取得的可能性,要与现有的统计数字相衔接,以便能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渠道和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地收集到相应的信息资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以上的要求,结合高校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内容,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战略地位评价指标。战略地位是高校信息化的前提,它决定了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来源。本文选取了年度运营维护投入、近三年的信息化投入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经费增长率三项。

年度运营维护投入反映了学校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要想信息化取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规划和充足的预算资金。近三年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和经费增长率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察学校对信息化的实际投入情况。

2.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直接的平台,是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校园网出口带宽、校园网覆盖率和多媒体教室数量等。

校园网出口带宽是指网络设备的规格、性能等,它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反映了学校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换信息资源的快慢,主要是指学校的出口带宽。校园网覆盖率则表明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推广情况。多媒体教室便于教师利用课件教学,能激发教师开发教学信息资源的热情,便于大班教学,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其数量也是基础设施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应用状况评价指标。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有基于网络的综合办公系统及教务、科研、学生以及招生就业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能极大地方便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各方面的工作,能集中体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效益。本文选用了其中最主要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教师总数、最主要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已注册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实现网上教学的课程总数、最近一学年参加网上课程的学生总数、最近一学年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学校主页平均每日访问次数、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等七个指标,其中,教育部对高校使用的系统一般都进行了指定或是相关的认证,教务管理系统同样也应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并根据学校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只有能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则包括科研、招生就业、图书馆、机房、校园一卡通等管理信息系统。

4.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信息化有“路、车、货”的说法,如果说把校园物理网络比做路,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比做车,那各种信息资源就是货,高校信息化仅仅是建设物理网络,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只有将各种教学资源、公用信息、内部信息都收集整理成库,并在允许范围内供大家共享,才是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本文选取了图书馆能提供的各类文献数据库的数量、学校或院系统一建设的为学科研究服务的学科资源库数量、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浏览次数、每日图书馆电子资源被下载的次数四个指标。其中各类文献数据库主要衡量校内公用和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5.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人才是高校信息化取得成功的根本,人力资源水平主要通过最近一学年正式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人次、信息化建设部门规模(人数)、学校在编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队伍规模(人数)三个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年培训人次及措施反映学校对教职员工信息素养的培训情况,学校在编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队伍规模(人数)则反映教职员工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掌握情况,可通过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认证合格率来衡量。

6.组织机构和管理评价指标。组织机构和管理评价指标体现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从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教育部的行业标准程度、执行明确的信息化安全相关规范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机构设置主要是考察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及实际的运作情况,这与战略地位中的组织地位相辅相成,前面考察是否建立有相关的机构,这里着重考察其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规章制度则主要考察其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安全管理着重考察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响应机制和解决机制。

[注释]

高中化学标况篇7

一、中职卫生学校实施化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分层,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保留行政班,在班级内实施分层。根据学生中考成绩与在短暂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与非智力因素等多方因素,将学生分为三组,即高(A)、中(B)、低(C)三组。学生分层采取隐性动态分层。每隔四周,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有的提高,有的降低,让不同层面的知识在同学间相互传递,形成学生之间的“帮带”效应,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完成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在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与各层次学生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积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依据化学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具体地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每一次课的教学要求分为三层,既基本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即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两者相辅相成。2.技能目标为了改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愿意动手、不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问题,我们增大了实验课的课时,对实验内容做了部分修改,既有模仿性实验,又有创造性实验。3.态度目标态度目标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是锻炼与培养同学的自制力、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医学现象与现实中的化学现象,锻炼发散思维,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分层

1.教材内容分层

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编纂了校本教材,向知识的两极加以深化和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及化工生产的紧密联系,更与我们人体中的消化和吸收、以及疾病的产生和治疗都密切相关。

2.课堂内容分层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包括问题、假设、实验等许多内容。分层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必须设计以学生为“轴心”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化学教学内容。

(四)练习与作业分层

教师在讲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以后,必须通过提问、练习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矫正。对同学布置一般的最基础性练习,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辅导。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生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定在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好的学生由原来的“吃不饱”到需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中间层次的学生需往上靠一靠,才能体验成功;特别是学习落后的学生也能受到关注,在教师的辅导与同学的帮助下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现代教学手段,在承认和依据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大手拉小手”,既对C层学生反复讲解,具体指导,牵着C层学生过河;又对A层学生启发、引导,指明方向,指导A层学生过河,既运用了讲授法,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各层次的学生不断达到知识的彼岸,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高中化学标况篇8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卫生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39-02

1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对水质保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很多湖库型饮用水源地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氦、磷污染,水体呈现富营养化。重庆垫江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其饮用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将直接影响长江下游饮用水源地水体水质,因此,有效开展饮用水源地不同属性水体水质状况监测及评价,以期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 采样及分析方法

2.1 采样点布置与样品采集

根据垫江饮用水源地水体属性分为河流、湖库,选取2015年4月和8月两次监测数据,共计25个采样点,取表层水样测试分析。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pH值、T(℃)、溶解氧(DO)、COD、BOD5、TN、TP及NH3-N等监测指标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测定,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水体属性水质指标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垫江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河流、湖库水体水质基本情况见图1。水体平均温度在25℃左右。pH值在7.17~8.85之间,说明水体呈弱碱性,且均未超出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中pH值为6~9的要求。较之河流,湖库D0浓度略高于河流。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湖库中COD的浓度明显高于河流,变化范围在10,25mg/L之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是指示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其中河流、湖库BOD5平均浓度分布为2.0mg/L和2.3mg/L,湖库中BOD5浓度均高于河流,说明湖库受有机污染物影响更大。TN平均浓度为0.83mg/L,湖库中TN的含量略高于河流,平均浓度为0.9mg/L,已接近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上限(1.0mg/L),其中,硝态氮(NO-.-N)占TN比重分别约为39%和52%;两类监测水体中氨氮NH3-N年平均含量为0.33mg/L,亦未超出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上限(0.5mg/L)。TP在河流中含量低于湖库,湖库中TP平均含量为0.1mg/L,未超出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上限(0.2mg/L)。

3.2 不同水体属性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选取4月和8月两个监测期,水体水质指标季节性变化情况(表1)。从表1可知,不同月份,湖库pH值、溶解氧(DO)波动性较大,说明受降雨和季节的影响较为显著。不同月份中,湖库水体COD、BOD均高于河流,且季节性波动较大,说明湖库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河流多。河流中TP含量高于湖库,且春季(4月份)高于夏季(8月份),这与周边农田耕作施肥有一定关系,TN变化规律与TP基本一致,其中,河流中NH3-N所占比重分别为42.3%(4月份)和47.12%(8月份),硝态氮(N03-N)所占比重分别为36.1%(4月份)和41.4%(8月份),湖库中NH3-N所占比重分别为32.1%(4月份)和33.7%(8月份),硝态氮(N-3-N)所占比重分别为41.7%(4月份)和61.8%(8月份),这与湖库水体中DO高于河流水体相一致。

3.3 不同属性水体水质状况评价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限值进行卫生学评价,其中粪大肠菌群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各类指标超标率情况参见表2。

由表2可知,对于河流水体,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指标均未检出超标情况,微生物指标中粪大肠菌群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一类(Ⅰ类)占25%,二类(Ⅱ类)占75%;对于湖库水体,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pH值超标率达6%,挥发酚超标率达2%,毒理指标未检出超标情况,微生物指标中粪大肠菌群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一类(Ⅰ类)占79%,二类(Ⅱ类)占21%。

4 结论

(1)不同属性水体水质指标差异性不大。总体表现为河流优于湖库,其中氮、磷污染较为突出,湖库中TN平均浓度为0.9mg/L,TP平均含量为0.1mg/L,均已接近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上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