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8篇

时间:2023-10-22 10:34:51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症结剖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1997年《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公司治理;价值创造

企业要获得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创造价值。写作论文企业的价值大部分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且与企业的核心业务密不可分。而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在安然和世通公司等的财务造假案之后,从投资者到监管者、从股东到债权人都在寻求完善公司治理以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途径。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工具或媒介,管理会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管理会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意义

一般而言,把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分为两类:公司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是企业内部人员(如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等)对信息需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工具,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满足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可以不拘方法和内容,例如,经营者可以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判断公司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预先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经营者也可以通过预算、差异分析、敏感性分析、成本项目分析,甚至是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等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来了解哪些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哪些产品在消耗企业的资源、存货管理的状况如何、现金流量怎样、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等等。简言之,管理会计在控制、评价公司业务及业绩与价值创造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

在股份公司中,通过控制权的配置和使用,股东———董事会———经营者构成一种制度安排、一种层层委托———关系,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每一层的人都肩负着委托人的利益要求,负有全力以赴开展工作的责任。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委托———关系。但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通过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建立起来的一种复杂系统,而且企业的运行并不是封闭的,是一种与外界存在广泛联系的生态系统。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资源提供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他们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利益,没有哪个人或哪一组人的利益和好处比别人占先。这种共同治理的多边式合作模式,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取代股东至上模式成为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1999年5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正式制定并通过了《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则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具体化。

三、董事会职能的构建以管理会计为基础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写作毕业论文它选出的董事会是代表全体所有者进行决策的机构,是公司内部基本制度、章程的制订者。同时,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督:选聘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经理人;激励涉及的是董事会需要采取哪些收益分配手段,以激励经理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目标;监督则强调董事会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考核和制约,以防止人行为偏离委托人目标,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设计和实施最优的治理是建立在可靠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公司治理结构及管理会计信息的流动见图1),特别是管理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1.平衡计分卡综合了董事会的治理目标。战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所在,在整个现代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公司法》中就明确地把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等重大决策作为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为了完成公司治理的职责,必须把战略具体化为一组治理目标,最后再量化成明确的指标,以便于观测和评价治理效率。20世纪90年代,平衡计分卡原理由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提出,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改善董事会的治理效率提供了方向。平衡计分卡表达了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生产技术革新的竞争中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是对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的概括,即反映了企业长期与短期努力的方向,也较为完整地综合了董事会的治理目标。

2.平衡计分卡为董事会提供了检验治理效率的标准。战略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由战略规划、实施、控制、修正及考评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平衡计分卡纳入到公司治理时,不但把企业抽象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明晰的目标,而且用具体的、可行的评估手段和指标加以衡量,把激励机制同业绩评估手段及指标联系起来,促进和指导了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了战略性的反馈和学习。平衡计分卡一方面解决了战略和经营计划相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系统的过程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并有助于获得与战略实施相关的反馈信息,使对治理效率的评价有了合理的标准。

3.管理会计信息成为董事会履行职责的基础。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是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以确定薪酬和对继任者进行提名。董事会通过在平衡计分卡中的各种指标向企业的经营者准确地传递了公司治理的目标,保证了经营者按照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努力,并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那么,董事会通过经营者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做出评价,以做出薪酬、免职等决定,无疑是客观的、公正的,保护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桥梁。为了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董事会肩负者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任。董事会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混合方式进行的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及改进等信息,就是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最好的交流语言。而董事会的外部沟通和交流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董事会决议等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事后信息,但对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

四、经营者管理活动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从为顾客提品到为顾客创造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经营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经营管理,完成肩负的战略任务,并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由于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能够与经营的各个层次相结合,并在战略目标定位、发展规划的制定、价值链分析、生产方式的选择、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效力;同时通过产品与市场服务上的表现,汇集外部的相关信息,以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技术、消费等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管理信息决策系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1.价值创造源于“价值链”管理。“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企业以自身最低的可能成本来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时,尤其如此。现代管理会计系统跟踪分布于价值链中的包括作业成本在内的有关信息,进而去除无价值的作业或环节,以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为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2.合理分配资源并协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关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既定决策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本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宗旨,管理会计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通过制定预算、计划来最合理地分配现有的和有把握取得的各种资源,对企业在未来的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以优化企业管理体制,改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3.有利于对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写作英语论文有效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可能都是致命的,因此经营者可以通过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准确地测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绩效,掌握实绩效果与预算或有关指标之间的差异,评判各种管理方法取得的效果,并客观地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既定的轨迹行进,保证战略和决策的实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五、管理会计对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的支撑

企业的监事会向全体股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目前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内部人控制”现象,即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者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以使其利益在决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经营者往往利用过于集中的权利进行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等,从而损害了所有者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或降低“内部人控制”的危害,避免监事会形同虚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监事会履行职责,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偏离股东利益或企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标准。例如,原有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多采用税后经营利润,但使用这一指标进行项目评价时,由于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即未包括给股东支付的股利以及资本的机会成本,无法从股东立场考虑投资效率,这就使产生利润的投资项目,可能由于不能支付利息或仅仅够支付利息,而丧失了收益性,对企业价值创造造成了致命打击。而“EVA法”评价经营者业绩,较好地解决了采用税后经营利润可能造成过剩投资,以及利用投资利润率可能造成过少投资的问题。EVA是税后利润减去资本成本所得的余值,从税后利润的数值减去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成本的差额,可以计算出剩余收益———真正的“经济利润”,反映出新投资所创造的企业价值,这是一个最能体现经营者成功的内部业绩评价指标。

总之,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管理会计与公司治理的链接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冉秋红,李晶.董事会绩效与管理会计[J].金融会计,2003,(12).

[2]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01-07.

[3]沈艺峰,林志扬.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2001,(8).

[4]史习民.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2001,(4).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3

一、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融合的理论前提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是国内会计本质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对于会计信息论最早的权威性解释是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在其发表的《基础理论说明》中提出的。该说明指出“会计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后的1978年,FASB在其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娄尔行译,1992)。我国以着名会计学家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者也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起反映职能;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葛家澍,1983)。

应当承认,会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刻契记事、绘图记事、结绳记事等单式记账到复式簿记的发展历程;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及公司制企业的发展,企业或业主靠自身的积累难以满足规模急剧扩张的要求,向外筹资已成必然。会计信息从而成为联系股份公司与资本市场的纽带,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财务会计则主要承担了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工作。若循着这些“轨迹”的表象来看,得出会计是一个按照特定规则处理、以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财务会计对外”也就顺理成章。但是以信息系统来概括会计的全部内容仍有以偏概全之嫌,即使抛开很难用信息系统来概括的管理会计的内容不说,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等防弊措施也无不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

(一)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是对现象和实践的抽象,必须透过现象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系统论的原理也告诉我们,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功能是“过程的秩序”;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只是由于结构不同,以致面貌、功能和性质完全不同。亦即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会计职能作为客观内在于会计系统中的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体现,它回答了会计能干些什么的问题。既然信息系统者自始至终也承认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并认为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或者说,是会计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要求(葛家澍,1986),那么会计的本质属性归结为一种管理活动,形成会计管理的概念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二)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AAA.1966)。这个过程也是对各种行为及产权关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计始终发挥“反映及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即使从事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员也要做大量的抉择工作,如分析确认各项资产、负债及各种营业收入和费用;选择据以计量各种资产的属性——原始成本、现时重置成本、市场价值、预计可变现净值或期望的现金流量现值等;从可供选择的众多方法中选择合理的方法,将成本在各产品、各期间(如计算折旧),或者在各工序之间进行分配;最后还必须就财务报告所载信息汇总或分解程度作出抉择。如公司的财务报表要分成几个业务或地区分部?应将哪些附属公司的财务报表纳入合并的范围?尤其是在编制报表时,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各项质量特征要求,将引导他们在各种反映经济情况的可用办法之中作出有效的抉择,特别是那些准则或制度尚无明确规定的业务。诸如此类的抉择可以说无处不在。这种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作为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也只是相关者决策所需的一种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最终影响着人们的决策行为,执行这些决策的结果从微观上看,促进企业提高效率;从宏观上看讲,则使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其中会计信息成了会计发挥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的媒介。即提供信息是为了相关者的管理决策而非会计的根本目的。而决策是相关者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稀缺资源的各种备选用途作出合理选择的一个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绝不仅指“拍板定案”的一瞬间,而是包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备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的一个完整过程。

(三)会计从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的而产生的。从本质而言,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无

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都由财务会计报告,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出来,它是一种价值抽象。目的是总结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规划未来的目的是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而行动产生实践,将实践记录下来并加以总结,再与目标相比较,所得差异作为反馈信息去校正行动的偏差,使之与目标相一致。按照控制论的原理:当实际运行状态与目标偏离时,反馈得越及时,越容易得到控制。因而需要将整个过程分为若干时段,定期取得监测数据,以便与目标相比较。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从时间序列上所进行的人为划分,实际上它们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侧重于实际运行状态的记录和总结;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等是设定目标所必须的技术。记录、分类、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计算期间损益并非会计的根本目的,而是管理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必然要求,即观念总结是手段,过程控制才是根本目的。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象的同一性:融合的客观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人直接参加的、按照预定目标,通过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讲求效果的一种社会实践和管理活动,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传统的会计过多地注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资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即注重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而忽略了主宰和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客体被作用的范围及深度便不断得以扩展。如何核算、监督和控制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等已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经济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成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战略性资源。企业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和行为链的统一体,会计管理模式将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出于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在利用会计对经济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同时,必然要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资或价值的运动过程,还应包括与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刻相伴的、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换句话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物资运动过程及“信息流”只是会计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会计不仅影响和控制社会再生产的物资方面,它还要影响和控制处于社会再生产各阶段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进一步对再生产过程施加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是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人们的决策及其行为;管理会计则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本质而言都是对企业的各资源要素的产权变动及其交易所进行的确认、计量、报告及规划、控制。只不过由于分工的不同,二者在“时”、“空”两方面各有侧重而已。财务会计的对象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主;管理会计则是利用相关信息对企业及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和指导,它是对财务会计的客体“情况”进行的再加工。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融合的主要原因

会计目标是会计管理意欲达到的境地或实现的要求,它决定于会计的本质。受信息系统论等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财务会计主要是向外部用户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通用信息,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事实上,不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或对内报告与对外报告,他们均忽视了:(1)财务会计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并不等于会计的目标。作为会计信息的输出载体,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的结果而非财务会计乃至会计的全部。而且财务报告也只是利益相关者决策所需信息的一种来源,相关者需要将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有用信息结合起来才能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2)管理会计是基于会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在原来主要为财务报告服务的成本会计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脱胎于传统的财务会计。也正是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后,会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的信息。现代会计(财务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为各产权主体——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等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法人所有权的管理权能(管理会计),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维护权益:在会计管理系统中,财务会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纯核算工作,确认、计量、报告会计事项的目的在于认定或确认产权关系,反映产权结构的变化,并将结果输出给各产权主体;会计监督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检查、验证企业法人与各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既定的制度或契约运行及界定好的产权结构是否遭到了破坏,产权主体的利益有无受到侵蚀。管理会计通过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评价等合理运用和配置企业的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各项资源要素,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各产权主体的切身利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均运用了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反映和总结,二者皆是出于保护产权关系、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这一根本目的。

提高效益:(1)经济效益。人类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使用资源。而对资源分配和使用加以反映和监督的有效且最佳形式就是会计。因此,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仅仅依靠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是无济于事的,还必须综合运用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诸如投资决策分析法、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预算管理等具体措施和方法。(2)社会效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只是复杂社会契约网络的结点,它不应仅仅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出发,而且还必须有效地利用和培养人力资源,并从空间上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会计管理系统中去,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提高其在所处社区的良好形象,衡量和揭示其活动对社会、环境等带来的影响。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维护生态效益。

四、追本溯源:会计是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 开放系统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4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设过于严格,而分析又过于简化,使得理论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的效果不明显,理论的实证检验也十分有限。针对理论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理论又形成了几大分支(1)分析式理论:注重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坚信严格方法下必定会得到正确答案。(2)交易成本理论:强调模型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下模型内部的稳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决基本模型与实践的脱节。本理论非常强调实证研究,强调问题的发现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均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本理论的模型分析过程非常明确,尤其注重利用数据对所提出假设的实证性验证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者对财务政策的选择倾向和公司模式的选择行为。

以上几个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内部监督的价值:主要涉及企业人、委托人双方的信息状态,以及监督系统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为主要考察企业内部披露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作在人私有信息情况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优水平;(3)成本分摊选择:主要讨论零积博弈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成本分摊政策选择;(4)业绩评价与回报评价:从敏感性角度设立模型,考察不同业绩和回报评价组合的最优化。

这些方面作为传统委托理论模型的有益补充,构成了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构造严谨的模型作为补充,委托理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后两个模型而言,模型发展并不像前者那样完美,尤其是对待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义过于模糊,内容也不够全面,相关的批判性和改进性的又章是近几年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证检验方法也受到批评。由于管理会计本身是一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工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倾向于理论本身是经过企业的实践检验的,而对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涉及委托理论的一般性原则,所以不可能直接用来解释企业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这是由企业实践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单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理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会计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公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牛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

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强调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机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出发,按作业的基础分摊成本,获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决策,改进作业质量标杆制和经营业绩平衡表则突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吸收财务指标之外的非财务指标信息,共同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涉及企业战略行为的新方法如战略成本等观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界的反省和重新发展,是从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内容)提出批评开始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长期相互困扰,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相对较轻。

从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关性的丧失一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开始,管理会计的变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兰教授本人也参与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界的结合中来。他所著《高级管理会计》一书,分别有过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个版本。三个版本在内容和指导思想上的明显不同,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近20年来管理会计的重心演变。这些变化的要点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动因作业确认基础上的成本分摊,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确,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信息,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成本处理原则,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论述了ABC与ABM的理论与实务,使之成为本书新的重心;(3)通过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将战略管理观念融入管理会计系统,突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4)以综合平衡记分卡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5)适宜于实务的特点,减少了数学方法应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欧美教育界对管理会计教育的变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空前丰富。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设计的;(2)管理会计部分理论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异分析等,由于在理论的模型设计上过于简化(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与实践脱节,所以并不适用;(3)在资产回报评价中,之所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指标体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业本身并没有采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原动力;(4)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而在管理会计的教育界,这种局限性体现为;(1)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其实,两方管理会计的很多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譬如责任会计制度)。很多介绍性的文章,侧重于操作过程,而没有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不太适合于教育推广。队虽然管理会计自从被介绍进国内开始,就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管理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会计本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3)学术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少,学者们不肯深入实践去调查;去总结经验。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就过于偏重财务会计(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也类似人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在外国和我国都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版权所有

三、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可以认为,对世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析细,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人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一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象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一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一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一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一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一活动标准管理线素综合质量管理会计一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一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装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一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5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回顾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运用,会计的管理功能作用最初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十九世纪初期,工业取得较大发展,在当时的单一活动的企业组织里,业主、经营主持者及其管理人员都逐渐认识到,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他们设定记录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成本和单位成本。此时,企业成本资料的目的,不在于衡量企业的全部利润,而是用于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财务报告对存货的计价也不依赖于成本,而是采用市价。因此,此时的成本计算是独立于财务会计之外的。成本计算注重于成本性态分析,把企业的全部成本根据成本性态的涵义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是管理会计规划与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务中,往往有很多成本项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于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一些成本明细项目同时兼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特性。它们既非完全固定不变,也不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地变动,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列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因而就统称为“混合成本”。在管理中,必须把混合成本分解。因此,要采用不同的专门方法将混合成本最终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再分别纳入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中去,这就叫做混合成本的分解(segregation of mixedcost)。常见的用于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定性分析的方法,如账户分析法、合同确认法、工程法等。采用这类分析方法,就是根据各个成本账户的性质、合同中关于支付费用的规定、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另一类是数量分析法,即利用一定期间的业务量与成本的历史数据,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所需分解的混合成本的函数方程,进而将其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常用的此类方法有高低点法、布点图法和回归直线法。

工业化进程促使管理会计的发展,十九世纪下半期,尤其是在最后的20年,工业化大生产格局已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产品固定成本的增加对公司盈利的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着重于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上,并且这已成为一个必须研究、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在工业企业中,在大公司中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重型机器设备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制造程序日趋复杂,同时面对竞争,很快便促使人们从总的方面考虑对产品制造成本的全面控制问题,出现了本量利分析,它的全称“成本—业务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Cost—Vol—ume—Profit Relationship Analysis),是指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化的模型揭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在国际会计界称之为CVP分析,它与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所反映的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只有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CVP分析中引入两个重要概念,即贡献毛益和经营杠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盈亏临界点的预测分析,有可能对利润运用数学模式和函数图象进行分析,使管理会计对盈利的管理控制达到定量阶段。传统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使企业的决策围绕成本和盈利达到比较科学的水平上。

二.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

会计界普遍认为,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现代化管理技术与会计融为一体的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它孕育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公司经济在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完成后,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换,传统的财务会计也向现代会计控制方向转变,反映在会计控制方面的重大变化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已初具雏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此后管理会计便以蓬勃的生机逐渐发展、完善,它与现代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在公司经济管理中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于是现代管理会计从传统管理会计中脱颖而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在这一背景下,欧美各国(尤其在美国)的管理会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多年学术界的研究和实务界的实践检验,得到了推广应用,如适时制(just—in—time,JIT)管理、价值链管理以及作业成本计算等,使得管理会计开始有了传统的与现代(或新兴领域)的之分。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是现代管理科学渗透会计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会计既是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关系密切的平行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西方管理会计学科,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研究和讨论,有必要重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1.狭义管理会计

美国的全美会计学会(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

从上述两定义可看出,属于狭义的管理会计定义其基本要点是:

①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活动。

②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

③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其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我国有的学者,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对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根据这一定义,对管理会计原则要来一个再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一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2.广义管理会计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外延开始扩大,出现了广义的管理会计。

1980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为管理人员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为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及管理所需的财务信息,是一个确认、计量、累积、分析、编报、解释与沟通的过程。同时,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非管理当局如股东、债权人、管理机构及税务机关等使用的财务报告。”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CMA)提出了一个新的广义的定义,认为除审计之外,会计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财务会计、司库、预算和成本会计,均属于管理会计。认为财务会计也应属于管理会计的原因是:财务会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管理需要,财务报表也是管理决策的依据之一。这一观点已获得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赞同。

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企业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广义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点是:

①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管理机构及税务机关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②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来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贷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③从内容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尽管我国国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这一领域,思维活跃,对什么是管理会计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不乏有新理念、新领域。

汪家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羡绪门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一种财务性的经济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种服务性的管理活动,它通过提供信息执行反映的职能,通过控制执行管理的职能。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对财务、成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说明、解释和建议,帮助企业领导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谷祺教授将管理会计划分为广义管理会计和狭义管理会计,广义的管理会计,是用于概括现代会计系统中区别于传统会计、直接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评等会计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内容的一个范畴。狭义的管理会计,又称微观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评等职能的会计分支。

温坤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余绪缨教授提出了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体系”新概念。其中“微观管理会计”包括“微观投资决策会计”和“微观经营会计”两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研究如何为提高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体现在项目的投资效益上)和使用效益(体现在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营效益上)提供有用信息。“宏观管理会计”从宏观上研究如何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为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建设项目从国民经济看的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从国民经济看的经营效益)提供有用信息。“国际管理会计”是研究如何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提供有用信息。它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跨国经营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具体应用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

从上述引述的管理会计定义仁者见仁,百花齐放,但存在有许多共同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和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同时也为企业外部的非管理集团服务;管理会计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突破狭义管理会计的局限,向广义管理会计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管理会计的职能,我国会计界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所作的科学概括——“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一般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随着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的相互作用,现代会计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于是会计实践就远远超过单纯的事后反映和定期监督的范围。“财务会计”仍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而新派生出来的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职能的延伸与扩展,将反映与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综合发展作用的,管理会计把传统的职能扩大到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利润、销售、成本、资金需要量等重要经济指标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它着重于提供一定条件下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以预测为基础,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做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管理会计通过提供决策支持,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最优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的全面预算,借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

2.控制。控制是指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为此,对全面预算加以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并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指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在预算执行中,通过信息的反馈进行调节,起到事中控制的作用。

3.评价。主要是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编制的业绩报告,把实际完成情况同预算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发生的原因,用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尤其有关人员的工作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规划、控制、评价是管理会计的三大职能。这三个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能。管理会计是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决策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并为执行决策所确定的方案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与考核制度。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及新兴领域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管理会计开始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这是一个由传统管理会计向新型的现代管理会计过渡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一方面,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电子数控机床、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电脑辅助制造和弹性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需求的重大变化所导致的同传统的“大量生产”向“顾客化生产”转变形成的生产组织上的历史性大转变,同当代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所形成的生产上的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所形成的“弹性制造系统”相结合,为企业适应顾客复杂、多变的需求进行灵活反应提供了经济、技术上的可能与保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管理—经济相辅相成的原理,这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必然要对传统管理会计和产生重大的冲击,从而在管理会计中不断孕育出新的领域,使之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发展所形成的企业内外新的环境和条件相适应,如作业管理与作业成本计算、适量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会计、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增值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

另一方面,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化大市场竞争更趋剧烈,要求进一步科学地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这一大趋势导致宏观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上时宏观的扩展而形成新领域,包括: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宏观资金流动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

(一)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纵深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来自于企业的战略设计。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衡量企业发展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管理会计的范围。

1.战略管理会计与基础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的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管理会计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提供管理相关的信息,是一个封闭的内部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则以整体战略的眼光,重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及未来发展。①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倡导的市场观念是“以变应变”,在确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下,企业的经济管理都要适应动态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它要求管理会计必须改变传统分析中诸多的静态假设,在变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各项决策分析。它所具有的开放性,缩小了管理会计模型和实际环境之间的差距,增强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②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与企业特定时期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因而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和不同的战略方针,并且要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本身实力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作为管理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应适应特定阶段的管理要求并及时作出调整。战略管理会计的这种动态的特征在满足战略管理要求的同时,也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环境认知能力系统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战略管理会计中的适时制造系统(JIT)、作业与价值链。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和个性化的今天,企业要按客户提出的品种、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等要求去生产,而且企业生产的新产品要在预定的最佳时间推出,企业就必须建立适时制造系统。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式的生产系统,一切根据客户和企业战略的需要,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前一生产工序只能按后一生产工序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来组织生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作业与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在这样的制造系统下,产成品或服务所消耗的生活资源和作业高度相关,分配间接制造费用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作业成本计算使产品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通过它制造的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也更为有效。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业消耗资源,作业产出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至最终把产成品提供给外部的客户,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而,“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作业推移的同时,资源的价值也在逐步累积和转移。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管理者必须确认哪些作业能和哪些作业不能增加转移给客户价值,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情况下,去除不增值的作业以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形成了“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有助于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价值链”,从而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提高其竞争优势。

创竞争优势战略。设计竞争优势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客户,而争取客户就意味着提高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指消费者使用或消费企业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与他们为这一消费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价值差。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产品品质定位,即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第二,客户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及企业未来发展目标,选择目标客户群;第三,注重研究与开发,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第四,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并能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偶然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如快速地于恰当时机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及时制造、及时地对消费者的抱怨作出反应等。

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创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有两种途径: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低价格战略。通过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进行全面的审视,通过作业分析,认清每个作业的价值特征,以便服务于企业的战略选择。低成本战略重点在于成本控制,每一个作业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差异化战略重点在于创新,而成本是第二位的。前者更注重于规范的管理,后者则体现为灵活多变的结构设计,两者有时以同时兼顾。

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投资回报,又是所有战略的最终目标,它从一定程度上看是检验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其基本要素有:①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的投资不断增值;②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确保债权人能按期收回本金,并取得利息;③建立完善的资本结构,合理配置债务资产与净资产比例,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④为股东提供股利分配,使股东取得一定的投资回报。这一战略的实现有赖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企业通过预算安排资金以保证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

可持续长期发展战略。创竞争优势战略和财务战略可以同时满足客户与投资者眼前的利益,而可持续长期发展战略却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利益。它通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长期投资追求未来的价值。包含以下内容:①长期资产投资,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靠分析各个方案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间的差异来决策;②人力资源投资,通过对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实力;③战略投资,通过各种手段与供应商和消费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乃至发展。企业盈利的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它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在材料、人力资源等,为企业创造价值。当最终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超过企业投入要素的成本时,企业就表现为盈利,其价值就发生了增值。战略管理会计,其显著特点就是将决策、计划、控制与责任各部分综合起来。企业战略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为股东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注入新一轮竞争所需的资本。

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会计

在服务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中也同样可以借鉴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上海口岸通关大提速就是一个很好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非营利组织有效运用的例子。上海海关改革了通关手续,企业可以提前报关,海关提前审定,货物到港后即可快速验收,改变了原先“串联型”通关流程。在货物运输的同时办理通关的部分前导手续,大大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如果将通关流程的每一个程序都看成是一个作业的话,上海大通关的改革就可以看成是作业顺序的战略调整。这样的调整给海关工作和企业客户都带来了效益,节约了社会总成本。

组织战略行为来源于竞争,竞争源于资源的有限性。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整个市场的规模增长不是无限的,因而竞争的结果是此消彼长,具有替代性。管理会计参与组织管理的各个过程,包括企业战略设计、实施、控制等。管理会计的行为因而也有了战略的特性。重视组织战略的设计,优化组织价值链,把创建组织竞争优势战略摆在核心的地位,广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将有力促进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二)环境管理会计

1.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管理会计也称做绿色会计,它是在环境资源不断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深刻体现。环境管理会计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建立必将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以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联合国国际会计和专家工作组连续几次在会计会议上讨论环境会计披露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使得环境会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看到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之一斑。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两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进行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如空气、水、木材、矿石等,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又会向自然环境排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废水、废气、废料等,从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状态。自然资源反过来也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使生产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恶化的生态环境则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从而阻碍企业的生产经营。例如1998年3~4月间,发生在珠江口海域的赤潮顷刻之间使若干养殖户倾家荡产,而赤潮的产生是水污染的直接后果。企业与自然环境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这种认识并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受了惨痛教训得来的。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许多灾难至今还难以消除,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空洞仍是人类巨大的隐患。1972年联合国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始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从此,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的标准相继出台。在这种情景下,社会各方面均需要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并对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报告。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观上由于自身经营活动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对涉及环境的经营活动做出管理,例如旅游景区一旦受到破坏,游客就不会再去了,则旅游收入必然减少,该景区就可能面临停业的问题。客观上则由于社会各界对环境的重视——企业的投资者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为了做出可行的信贷决策、一般公众环保观念的日益增强,企业必然要受到来自舆论的、政策的和法律的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主客观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企业必须进行环境管理,必须对因环境问题而引起的治理污染的成本、资产价值的贬值、由于社会压力而产生相应的或有负债、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支出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数据对企业的环境投资进行规划,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这就是环境管理会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环境管理会计的称谓渐被人们所接受,所讨论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可见环境管理的产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深化和相关环保法规建立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2.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而形成的外部压力是形成环境管理会计的外部动因。在这种压力下,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各种决策分析时,通过确认、计量各种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收益与成本,并将其纳入管理会计分析之中,从而得出较全面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分析结果,服务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决策。具体来说,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各项支出,企业要实施环境管理就必须了解为此发生的各项支出。在传统会计体系中,环境成本是被当作普通成本核算的,企业管理人员无法从这样的信息系统中获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信息。以后我们还将看到这种做法是有害的,它妨碍了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将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单独核算并归集起来,以反映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与此同时,还将所归集的成本、费用按作业成本法、总成本法、生命周期法和全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分配给各相关的作业或产品。在此基础上寻求控制并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益的有效途径。

第二,环境成本的控制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在考虑环境因素后,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变得重要了。由于环境成本的范围比较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无形的,例如污染环境所造成的公众形象的损失,企业所能直接控制的只是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例如治理废弃物成本。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环境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指废弃物成本的控制和能源消耗成本的控制。通过衡量为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而发生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收益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第三,环境投资决策

企业为达到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必须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投资活动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准备。传统管理会计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基础之上的,它与考虑环境因素的决策可能产生冲突,两者的差别之一就在于长久下去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就现阶段而言,环境管理会计仍是采用管理会计中原有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但在分析、决策过程中应坚持对环境负责的思想,考虑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效益问题。

第四,环境业绩评价

环境业绩评价就是对企业在环境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环境目标,并对各部门、员工为环境活动所做的贡献进行奖惩,以激励各部门、员工的积极性,使之与企业环境目标协调一致。环境业绩评价使环境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3.环境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

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和环保部门。由于企业间的各种各样的差异,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没可能也没必要遵从类似于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或者国际会计准则 (IAS)的规范,不强调其信息的高度一致性,环境管理会计则是专门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制定正确决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环境管理会计更加强调核算与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规律是由人发现的,高科技是人研究出来的,因此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现在人权已写入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宝贵的组织资源,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完成,当产业完成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换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纵观历史,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手工艺制造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和日前的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人们终于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人类使用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才是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过程,无论是企业的资本结构还是企业的资产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会计信息系统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向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呢?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正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而逐步形成的。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它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部分。它既与传统管理会计中涉及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理论相联系,又突出体现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给管理会计学科带来的革新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可定义为:它是在运用财务会计特别是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借助于经济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旨在为企业内部管理者规划、评价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策略时提供重要的相关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革新,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与“物”之上,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肯定了“人”作为企业的资源同样应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范畴,它的出现因此将使传统管理会计面目为之一新。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管理会计,相反,它是在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缺陷的基础上使管理会计体系更加健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只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本量利分析方面

传统管理会计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将影响目标利润的因素分为产品销量、产品单位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由于产品销售量与产品单位价格的变动受到当今“买方市场”经济形势的制约,企业增利的潜力主要在单位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中挖掘,而这两块成本项目,人力资源费用占了较大比例。例如:单位变动成本中的单位人工费用,固定成本中的管理人员薪金及员工培训费用摊销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部分人力资源费用降低的潜力十分大,特别是在那些高新技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将重点研究影响利润中人力资源成本这一块,使传统成本性态分析与本量利分析内容上更加详实、完备,从而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服务。

第二在预测与决策会计方面

预测与决策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的核心,但传统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经济活动中有关财务指标的预测及经营与投资活动的决策,而对人力资源管理流动的预测及决策很少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决策部分正是针对传统管理会计这一不足系统提出的。人力资源预测与决策会计涉及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结构预测、劳动效率预测、招募决策、开发决策、配置决策、晋升决策。激励决策、工资决策、管理政策决策等几方面,这种对人力资源与决策问题的细分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人力资源预测会计结合不同问题,运用不同的预测理论,如线性回归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马尔柯夫模型法及其他定性预测方法都可运用于人力资源预测分析,而在人力资源决策分析方面,可运用线性规划、运筹论、概率模型、模糊数学、灰色理论、期望理论、效用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从方法论上看,人力资源管理预测与决策会计在研究方法及体系上与传统的预测决策会计基本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预测与决策会计在传统的预测与决策会计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变动及运筹信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信息。在“人本主义”的企业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强调人力资源的预测、决策工作无疑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责任会计方面

传统管理会计按照“分权管理”的原则企业责任,划分责任的前提假定是:经济利益是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驱动力。这一假定受到不少质疑,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说明个体工作积极性受多因素影响,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会随着个人需求层次的变动而变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责任会计便从这些因素出发,利用效用、组织、激励等理论,重点分析责任关系人之间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对责任的分析涉及到一块新兴的管理会计研究领域——行为科学,而行为科学从其研究对象与本质上看,应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

另外,传统管理会计对责任的研究也仅限于企业内部责任,实际上企业经营过程中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近几年兴起的“社会责任会计”着重研究的便是有关企业与社会的责任关系问题。其中涉及到企业对职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在此方面的研究任务便是要为企业规划这一方面社会责任的实施相关信息。

第四在控制会计方面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控制问题主要集中于成本控制与存货控制两个部分,实际上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控制也应作为控制的信息。尽管成本控制中涉及到了人工费用问题,但这种研究只是根据有关计算,规定了一些人工费用的标准,以及实际执行与标准的差异。至于员工对这种控制制度的效用如何以及涉及人力资源定员成分等控制问题时,传统管理会计没有深入研究下去,这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出现标志着它要承担诸如此类的涉及人力资源控制问题的研究。例如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一个企业为保证其既定目标的实现,其最佳的定员数量以及结构如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这类人员控制问题的方法主要涉及线性规划、运筹论、矩阵数学等,但是许多定性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四.现代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

(一)管理会计与经济数学的结合。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在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管理会计信息需要结构化,要将管理会计信息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描述出来。目前在管理会计中应用运筹学、概率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少,有的也只是一些简单地运用,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必须形成一种共识:即会计信息是一种数据,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管理好会计信息,因此,就必须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将管理会计信息运筹学及概率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在管理会计中增加运用运筹学及概率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会计中的问题。只有这样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才会大大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在管理决策中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才会给管理会计学科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二)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目前我国许多会计软件主要是核算型软件,很少涉及到或者没有管理会计信息的内容,真正做到将会计信息直接转换为管理信息,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直接的、有效的、综合的控制机制的系统尚有待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努力。要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研究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时,就必须考虑管理会计信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可行性。管理会计电算化是电算化会计的深层发展,要将管理会计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内部、外部管理会计信息源(包括已发生、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对比和测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佳方案的选择,以达到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三)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相结合。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将来自各方面的零碎的、杂乱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优化,将它纳入系统的轨道,变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并将它提供给各级管理者,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以优化企业战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近来成为热门话题的制造资源规划(MRPII)、企业资源规划(ERP)基本上是属于MIS的范畴。目前,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水平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很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事务处理系统,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缺点是辅助企业决策能力的水平不高。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劣取决于会计信息子系统的质量,而会计信息子系统的优劣又主要取决于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要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就一定要提高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水平。而且不能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看成是一个孤立的结构,或只是简单地连在一起。由于会计信息子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它的重要性,就更不应该将会计信息子系统孤立地、简单地看成是会计部门的电算化系统,而必须加强它与各子系统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广度上,更应该体现在深度上。所谓“深度”是表现在和管理决策子系统的接口上,是指管理会计在信息子系统为管理决策子系统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只有将管理会计信息子系统真正融合到企业的管理系统中,才是真正意义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

(四)管理会计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传统的会计管理主要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核算和审核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会计的管理职能将得到大大改进,在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当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和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时,会计的管理职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撑下,会计不仅是核算型会计,而更注重的是管理会计,会计应该更加注重怎样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管理性信息、决策性信息、前瞻性信息。

管理会计信息要成为决策信息,就必须解决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问题。在网络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管理会计信息的来源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网络信息时代除去物流中具有实际物体形状的物品不能信息化外,可以将网络上传递的所有数据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如电子发票、电子货币、电子身份证等等,这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的效率。另外,在网络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现代管理会计的展望

(一)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随着高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现代管理会计使用作业研究、概率论、统计、经济学理论中的定量技术作为分析工具,主要在简化的生产环境中研究复杂的信息和订约问题,而对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管理的信息需要的研究则不多。在新制造环境下,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早已领先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企业对环境变迁的反应除了引进新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生产技术之外,也可能引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还应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来归纳和总结这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实地研究的倡导者针对实际作业或过程,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而能够得到真实和精确的研究结果。正是由于实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弥补理论和实践的间距,保证理论的创造性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这种研究方法已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

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领域。按信息经济学理论,管理会计人员要在不确定环境中选择一套能帮助企业决策的信息系统(如管理会计系统)。它的有用性取决于是否能提供信号给决策者并影响其期望效用大小。

理论则将信息经济学方法用于单人决策的情形发展到用于多人决策的情形,将会计信息视为委托人、人之间订约的基础;将企业不再视为单一的机构,转而认同与企业签约的人有不同利益、信息和理念。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信号(如实际后果、不同状态发生的可能性、人的行动和努力程度)服务于委托人和人。但目前理论还只能应用于相当简单的组织环境(由于计算均衡结果的复杂和困难),其人不愿劳动和不努力的假设,至少对经理人而言是不公正的;因为经理人并非厌恶劳动或更愿意损害企业利益,这种静态技术的假设忽略了知识和革新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故所以这种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并应与管理会计的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与理论平行发展的是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不同于理论的是其不总是借助正式合约来分析所有交易,认为企业是为了应付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而建立的合作组织,交易改在企业内部完成并由管理过程控制,可以弥补具有一定成本和效率损失的市场交易的局限。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缺陷在于交易成本环境难于准确定义,仅以有限方式在实际组织中进行了检验,多数结论缺乏缜密的分析,管理会计中心问题即分权经营单位的业绩评价的手段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发展的启示

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的使用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考量其发展过程,表现在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管理会计的研究焦点是成本确认。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得到精确而又真实的成本,使用的技术方法为成本性能分析及其数学模型。

第二阶段则主要在二战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使用者,尤其是管理层的需要。从而,为计划和控制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得以发展起来,其技术方法也不断丰富。与强调全部成本的确认相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相关成本,使用的技术方法为相关性线性规划及其矩阵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对管理会计系统应为决策提供信息开始得到认同,使决策分析成为管理会计新的研究焦点。先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框架被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广泛运用于决策分析。在上述方法论、理论假设和概念的基础上,用严格的数学方当分析管理会计决策问题成为可能,管理会计的研究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本量利分析、成本估算、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学习曲线、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还通过对信息系统选择与信息系统设计分离出来,大大简化了决策模型的复杂度。

第四阶段,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下,又产生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则试图进一步解决多人决策问题。多人决策方法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行为层面,被用于最佳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的选择等行为问题。但目前多人决策方法所能解决的还只限于明确问题,其使用的技术方法有待于精确数学模型的建立。

参考资料:

1.财政部主办,《财务与会计》,1998年

2.《财会通讯》编辑部,《财会通讯》,2004年

3.许萍主编,《管理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6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而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笔者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4.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向全社会渗透、影响全社会,这就要求作为管理决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人员,应顺应当下社会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众所周知,会计的主要职能为反映和监督,但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世界的高速发展,其主要职能正朝着管理与服务的方向转变,且各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要求在权利过程中加强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我国为激励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激发管理活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在总结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在2014年10月和2016年6月,先后推出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应基本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即指明管理会计工作的紧迫性以及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加快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充分发挥两种会计体系的作用。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1.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利用恰当的技术和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组织战略和可行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帮助管理部门为达到其经济目标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决策。即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经过分析、编制、传递,使这些财务信息能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现代管理会计是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是依据法定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运用科学的方法确认计量,最后形成财务报告,并定期向各个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一种会计。财务会计是当代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需要向其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还需提供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升企业价值,使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两大基本内容。从逻辑关系上看,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财务会计还未产生。从结构关系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源自现代企业会计体系这一母体,共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约束,又相互补充。(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信息相同。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帮助,其原因是其相关资料的多样性。在实践中,管理会计人员需要财务会计提供大量相关信息,例如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一些凭证、账簿及报表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深加工和再利用。所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来源相同。(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企业价值最大化。首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均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有价值的表现,其次,它们都必须服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管理目标服务。所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彼此制约又彼此促进。由于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深加工,从而指导、控制、组织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同时,财务会计的不断革新也促使管理会计更快发展。所以说,管理会计的发展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加快了财务会计的进步与发展。

1.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同的内在,决定了其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会计的实质是管理活动,这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前提。在职责上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的深入和加强,在工作内容上是对财务会计的深化,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经济利益。在当代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也成为了财务会计重要的服务对象,二者服务对象的融合,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创造了条件。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技术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浪潮已蔓延至产业界。数据的价值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行业机会,也是企业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的重要分析依据。大数据技术使原本很难收集和利用的海量数据开始被利用起来,并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帮助公司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信息。大数据,特别是会计大数据,已成为为企业缔造价值的关键资源。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大平台上,会计大数据得以便利输出,这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价值基础

3.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管理层,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显而易见,企业内部管理层能够采用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对财务信息进行监控管理,加强其管理力度,这就使管理会计比财务会计的信息更可靠。这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会影响财务会计,使财务会计可靠性增强。另外,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包含非货币信息,还包含财务会计的货币信息,显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有利于两种信息间的互相校正检验,防止错报和会计人员的非法操作和舞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整体可靠性。3.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别负责向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提供信息,则二者的融合,能够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兼顾个性与共性的需求,使会计信息更加全面,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具体措施

(1)建立更加全面、严格的企业相关会计制度,并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或相关专业组织。会计制度能够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企业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融合性会计制度,规范管理会计的职责。同时,应以财务会计为主体,保证其向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企业也应该细化管理制度,在内部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同时,要想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应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所以我国应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严格管理会计师等级考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管理会计规范化,从而保证企业进行高效的生产经营活动。(2)引领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观,改变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会计工作仅限于报账、算账、记账的传统模式,会计人员被误认为是记账员,这种对会计人员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在新形势下,财会人员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转换旧观念,提升职业素养,主动约束自己,加强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加强对管理会计重要程度的认识,在企业内明确管理会计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将管理会计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因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企业的机遇。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审时度势,看清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寻求突破,最终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使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雅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J].财会研究,2015(8).

[2]余鸿.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5(2).

[3]管符钰.简述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商,2014(16).

管理会计和会计管理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管理模式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3]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4]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6]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7]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8]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献中财务理论与机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4]张翠萍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

[5]李叶山等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6]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颜丽,赵洪军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8]席酉民主编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