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纺织服装概念8篇

时间:2023-10-22 10:34:51

纺织服装概念

纺织服装概念篇1

概念1

食物变衣物

这里指的食物都是纯天然食品,比如用牛奶、茶、咖啡豆混制的纤维。纯天然食物利用高新技术提取纺织用的纤维,伴随着低产能和环保高效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这将是未来的一大福音。牛奶、茶、咖啡豆混在一起,相得益彰……但却不是混合口味,高新技术在时尚圈已声名鹊起,并使之长青。德国微生物学设计师多玛斯科以牛奶为原料制成了名为“牛奶丝”的“生态牛奶纤维”。运动服饰制造业通过循环利用技术,用咖啡豆生产出御寒的保暖服装。天才设计师苏珊娜是位机械工程员,她却以红茶菌为原料制造出纤维。

可以大胆的作个设想,如果未来的衣物中会散发天然的香气,比如茶香、咖啡香等,除了纯天然环保的纤维外,味道也是未来纺织的一大突破,当然,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食品正在变成衣物。

概念2

循环利用的未来服装

一些循环使用的物品也给了纺织界新的灵感,为什么这些环保循环用品不能用来做衣服呢?用这种纤维做服装,服装也可以得到二次循环利用。近些年,国外的研究机构从塑料袋和啤酒瓶、旧报纸、旧塑料瓶子等这些循环使用的人造材料中得到启发。与其他材料和竹纤维等能制成纤纺物一样,这些升级再造的人造材料也可分解成微粒,经熔化和挤压制成纤维。某品牌牛仔使用的材料25%为塑料瓶及75%为棉混合制成纤维,最终产品手感柔软且耐磨,和丹宁纤维类似。

概念3

利用“空气”染色

空气染色技术可以彻底取代传统印染方法带来的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加州卡勒瑞普染料制品公司研发出一项专利技术,仅一步就可完成从纸张到纤维的热传递,完成染色。原本生产一磅纤维需要消耗750加仑水,现在却滴水不用。该技术不产生任何毒副产品,与传统技术相比,又可节能节水。许多知名品牌的设计已开始大量运用该技术,使之成为流行关键元素。

概念4

智能数码印染

通过该技术,印刷图案可直接用于纺织品。这样可减少95%的用水量及75%的能源消耗量,并使排放物最小化。引入该技术的品牌设计师不胜枚举,大有取代传统印染方法之势。

概念5

回归手工有机染色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纯手工的东西越来越珍贵,有些新技术往往早在以前就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开始乐于回归最初的体验。近些年,社会一直曝出有毒服装、致癌染色剂等社会问题,在如今这个衣食住行越来越不安全的年代,不少小规模的时装生产线已经开始运用当地材料,手工染色纺织。比如,有些国外品牌就使用当地种植的有机染料,对棉麻混纺材料进行手工染色。追随这股风潮的还有世界著名的设计师蕾妮和斯蒂芬妮范,他们用手工制作系列服饰,有机染色让色彩更自然,质朴。

概念6

智能裁剪

智能剪裁,是由镜头直连控制面板技术,又称智能制衣,它是由印度设计师研发,可以提高15%生产效率,缩短50%的交付周期。其原理是,在镜头的一端连接电脑,储存与衣物相关的数据,如颜色、模式、尺寸等。镜头会精确分解再重组、编织、剪裁和定型,一气呵成!该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资源,其中省去的缩水加工节能和节水率达70%~80%。

概念7

有机纺织物新标准

全球有机纺织物标准(GOTS),不只是科技创新,更像一股风潮,有扩大的趋势。它由全球有机纺织物标准机构制定,旨在制定一个全球认可的需求标准。它为许多今天正在研发的技术提供新平台。该标准还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全程保持纺织物的有机特性,从获得原料到衣物穿上身,皆对环境和社会有益。在工业和销售产业都需统一的制造标准,一旦获得全球认证,它就为大量生产有机纺织物创造了条件。因此,该标准和认证系统的问世是全世界有机纺织标准的里程碑,无论是织物小店还是大型零售商及经销商,他们均受这股风潮的影响。

概念8

石磨免水洗牛仔技术

石磨免水洗牛仔技术的用水量仅为平均水平的28%或更少,有时,甚至可以减少96%。到目前为止,免水洗的石磨牛仔技术减少用水量达1.7亿公升。石磨免水洗牛仔技术还有待更加智能化的技术升级,有效的起到未来水洗牛仔节能减排的作用。

概念9

空气净化面料

很多人都想要拥有这样一件盔甲衣服,不但可以免受雾霾的侵袭,又可以在电梯或办公室中免受二手烟的“毒害”。目前,美国纺织技术科研家已经研发出一条“可以净化空气的裙子”,它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据说,如果有40个人都穿着这条裙子同时在一米宽的人行道上走上一分钟,大约会有2立方米的空气能得到净化。当然,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这件衣服净化空气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当空气得到净化时,你身上的裙子却只会越变越脏,甚至气味难闻。

概念1 0

间歇式生物过滤污水技术

这项新技术的全称为“间歇式生物过滤反应器发明”,该工序先通过氧化分解最难处理的有害纺织物成分――有机合成物,之后再运用生物过滤污水技术。与传统生物科技系统不同,该创新技术依靠大量滋生微生物形成的聚合体。污水倾倒在微生物上,可以形成聚合体并吸附污染物。每个聚合体的吸附量是传统生物过滤技术的10倍,产生的沉淀物却减少了80%。

概念1 1

喷雾衣

在动画片《多啦A梦》里,多啦A梦可以用一种神奇的喷雾,立刻给大雄做出一套很合身的衣服。最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和一家名叫Fabrican的设计公司,已将这个创意付诸现实。

这款“喷雾服装”是将一种喷雾喷到我们的身体上,它就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衣服,而且这件衣服还可以脱下来清洗,然后再次使用。

这种神奇喷雾其实是通过将短纤维同高分子材料结合,再用一种可以将纤维溶解的溶剂使之液化,当这种溶剂在接触到皮肤或目标表面时,它会挥发,那么留下的短纤维材质就能够聚合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了。

Fabrican公司称,这种衣服除了造型容易外,喷雾还可以由多种材料构成,比如羊毛、亚麻或人造纤维等,并且可以拥有多种颜色。

概念1 2

过滤污水的“海蛎壳”材料

海蛎总是壳很大,肉很少。吃完的海蛎壳扔掉又太浪费。一位长期生活在海边的纺织科技人才就想到利用海蛎壳能够吸附河中污泥的特性研究一种可以净化污水的复合材质,据了解,这是一种新能源光催化复合材料,并命为“净霸”材质。这种复合材料以海蛎壳作为原料,利用海蛎壳天然孔隙多的特点,将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亚铜吸附在海蛎壳上,可以用在难以降解的废水以及印染废水的处理上,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设计人员运用光催化的原理,进行上百次的实验才利用海蛎壳研发了这种复合材料。

概念1 3

智能印花变换服装

如果服装也可以像手机屏幕一样智能更换颜色和主题背景,那简直太实用了。只买了一件衣服,相当于买了几十件不同印花和颜色的服装。

荷兰设计师Anouk Wipprecht设计了一款名叫“假面”的女装,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当你穿上它出门时,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它一会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它会根据外界的不同情况变出不同的颜色,而且每次都不会重复。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件衣服可以变换出各种图案的印花效果,非常精彩。

纺织服装概念篇2

(1)具有抗静电、防紫外线、隔离微波辐射和放射线功能的服饰设计;

(2)纳米技术在舒适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应用设计;

(3)声音、图像、通讯设备在服饰信息传达系统上的设计;

(4)保健功能、生物技术与服装的整合设计。

材料与技术的更新

纺织品设计和应用离不开两要素――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媒介材料是设计灵感和物质基础。材料科学对纺织品革新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每一时期的纺织品流行趋势几乎与当时出现的新型材料密切相关。

近年来,高性能纤维和高感性纤维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更是极大地拓展了纺织设计的材料资源空间。图像感应材料、光纤材料、导电聚酯、温感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微胶囊、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应用于纤维产品,促使更轻、更强韧,且适用于不同使用环境的纺织产品纷纷出现,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开发的轻如空气的“气凝胶”,原本是用来捕捉星际尘埃的材料,将其用于夹克衫保温层则可帮助穿着者挑战上至3000℃,下至零下50℃的极限环境。而由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系(ITc)所倡导研发的“RadianFabTM织物”则由聚合光纤、丝绸和聚酯纤维混合纺织而成,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悬垂感,而且聚合光纤独特的光传输功能和散射效果也会令面料变幻出神奇的色彩、图案以及光密度。另外,在温度变化刺激下具有恢复原始形状能力的智能材料有助于保持面料的平整度,“SMP共聚物”的研制更是开创了非金属材料用于形状记忆纺织品的先河,并由此引出了智能化三维形态的服装设计概念。

诚然,在各项先进成果里,一些技术目前尚未被用于大规模的生产,但在研究人员、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合力推动下,消费者依然能够感受到愈来愈多高性能纺织产品所带来的舒适与便利。其次,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是导致纺织品种类繁多的另一主要原因。纤维材料的前、后处理,覆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纺织产品的性能品质,而且带来了色彩、图案、肌理、手感等方面的全新面貌,甚至同一种物质的材料也能够因不同的处理技巧而呈现出大相径庭的视觉效果。例如,“Lotus Nano(r)织物整理技术”是集纳米技术和绿色化学于一体的仿生科技成果,将这种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功能的纳米材料附着于普通面料之上,其独特的模拟自然生态的“荷叶效应”能够令纺织产品具有独树一帜的功效和外观;而另一项“化学镀银技术”则是将银微粒镀覆于面料之上,使其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显示出独特的金属质感,同时还拥有织物的光滑手感,纤维表面上直径为80hm~160nm的银粒子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纺织面料的防护性能,包括导电、拒水、抑菌、防紫外线等功能,卓越的功能优化和高水准的审美价值使得这项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展望未来,在纺织品及服装设计中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必将成为当代创作的重要法则,智能型与功能型的纺织科研将给纺织及服装产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码科技的引进

除了上述利用物理或化学原理进行纺织品的改造以外,在这里,必须提到的还有现代计算机科技在纺织领域所触发的创新革命。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借助计算机开始了探索之旅。迄今为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经贯穿于纺织品设计加工市场推广终端销售的各个环节,成为其力量强大的技术后盾。不断涌现的先进电子软件、硬件令创作锦上添花,纺织品的素材来源、色彩控制和图案管理都因此显得更为自由和智能化。当今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了人们原来单纯依靠植入部分电子元件的方法来获取“可以穿着的技术(WearableTechnology)”的做法,人们与他人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为及时与简便。

计算机技术在纺织品上的广泛应用甚至进一步引发了全新设计概念,人们更有兴趣进行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例如,纽约现代艺术馆曾于2001年展出了一款集计算机显示屏、键盘、通讯和数码摄像系统于一体的羊毛围巾,它的柔软程度与普通围巾无异,却可提供视听、电话通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这一新的设计概念为便携式电脑、移动式通讯设备等硬件的研制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美国Lunar Design Inc.的“BLU”研究项目则借助电子科技开发出可以随时改变图形和色彩的纺织面料,上图中的旅行者所穿的就是一件具有城市地图导航系统功能的服装,其上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影像信息交替出现,就像城市中互动式的电子宣传板。此外,著名的Philips公司还曾研发出一款命名为“好感觉(Feel Good)”的服装,一如这个响亮的名字,植入服装刺绣里的导电纤维能够发散静电荷,帮助人们消除疲劳。

纺织技术手段的多角度探索不仅为“概念的物质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那些起初并未被视为装饰元素的功能性装备恰恰创造出某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与时装的结合

科技的引入拓展了现代时装的内容与形式。许多时装设计师都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来为自己时装产品提供与众不同的面、辅料支持,甚至不少著名设计师本人都是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拥趸,并常常亲自参与试验工作。

以实验性、概念化设计思路见长的“未来主义”设计师侯赛因。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在其事业的早期就曾将面料掩埋于土中以观察其腐烂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他所提倡的“在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前,必须要不断试验”的创作方法。查拉扬在后来的设计中时常将机械装置和高科技材料融于一体,创造出了在遥控设备控制下能够自动张开的“飞机”连衣裙等一系列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作品。2007年秋冬会上,经他重新诠释的“太空面貌(Space-Look)”更是结合了金属化面料、玻璃纤维和光纤材料等多项高科技材料与工艺技巧。与查拉扬“科幻小说式”的激进作风相比,更多的时装设计师选择了更贴近消费大众的创作路线,他们力图在传统的纺织材料中融入新型的科学技术,简洁的服装造型和裁剪工艺配合以独树一帜的材料往往成为他们的主要设计路线之一。

纺织服装概念篇3

甚至,有些强企直言不讳:这两年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洗牌时期,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的优秀企业日子将更加红火,现在其实就处在一个最大的机遇。

为此,我们对七匹狼集团、孚日集团、上海中大科技公司、际华三五四二公司这四个行业内的佼佼者进行归纳分析。他们分别属于服装行业、家纺行业、科技行业和棉纺行业,规模上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型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探究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或许可以让众多纺企悟出一些道理。

成功难以简单复制,但可以揣摩学习。

成功者共性

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但成功的原因大多是相似的。不难看出,上述几个企业都有着相同的发展因子,基本可以归结为:加强创新能力,推进新产品的技术研发,推进品牌建设,开发不可替代产品,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和产品利润。

这样的总结话语似曾相识,在无心人的眼里或许有些乏味无趣,但在有心人的眼里,结合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还是能有所启示。

第一个关键词是技术。上海中大和际华三五四二都很重视技术研发,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强大,以实际的行动为行业的产业提升作出了示范。上海中大更是一家以“实验室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视为生命。

第二个关键词是品牌。多年来,有品牌的企业比没有品牌的企业生存状况要好,名牌企业也比普通牌子的企业发展更好,一个成功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有形资产难以比拟的,品牌的巨大附加值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七匹狼和孚日在其所在行业里,都属于代表企业之一,在竞争越演越烈时候,分别推出了“生活馆”和“大家纺”的概念,可算是品牌运作上的一个突破,体现出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其实也蕴藏着很多机会,首先是我国人力资本优势不会在一夜之间失去,同时,纺织业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部分纺织企业也可朝着“知识+服务”的方式转型,努力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优势,其实七匹狼生活馆已经有了这方面的雏形。

七匹狼“生活馆”文化制胜

福建七匹狼作为国内服装龙头企业之一,一直深受业界广泛关注。综观七匹狼的发展历程,品牌创新 直是它主打的动作,这也是七匹狼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上赢得先机的手段。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我们看到了“生活馆”概念的推出及不断完善。

2007年6月,作为福建第一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七匹狼股份公司公开发行3000万股,募资6亿元用于投资销售网络升级项目,升级项目主要是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投入建设生活馆、旗舰店和专卖店。在这个销售网络的升级计划中,将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发展单店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的七匹狼“男士生活馆”,承载本区域内形象展示、新品、服务示范、员工培训等功能,同时并配套拓展200家单店面积在300-800平方米的七匹狼旗舰店和600家七匹狼专卖店。

据了解,“生活馆”在国内是个新概念,它还原了日常着装环境,提供中高档服装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并配有专门的着装顾~口]。顾客进入“生活馆”,日常的着装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这里不仅有服装,还有配饰、鞋子、皮带和手表。在生活馆里,男士们不仅可以体验时尚着装潮流,更有机会体验七匹狼的休闲、运动、商务等各种时尚前沿的文化品位生活。

董事长周少雄表示,七匹狼对生活馆的定位是,除提供传统的男装外,还配有男性装饰、家居用品以及女装、童装等衍生产品。生活馆内将是与现代男性事业、家庭、休闲等多方面生活相关的产品,恰到好处地诠释现代男性生活的真实情境。以后,生活馆里还将有情侣装、父子装、母女装等,七匹狼提供的将是一个完全家庭形态。

作为一个概念,七匹狼生活馆的推出,让市场看到新的思路和新的策划形态。对于一个生存无忧的企业,该怎样进行新一轮的发展?也许七匹狼给出了答案。

点评:毫无疑问,七匹狼生活馆概念是一个超强的“大手笔”“生活馆”所倡导的理念,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利,男士生活文化在衣着上的延伸大打文化牌,提升产品的层次,七匹狼已经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前面 在国内服装界趋于白热化和同质化的竞争中,七匹狼推陈出新,其气魄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人折服。

“孚日大家纺”领先一步

2008年4月19日,孚日集团在北京、上海、济南设立的孚日大家纺旗舰店开业活动在三地同时隆重举行,加上去年在山东高密总部开业的首家旗舰店,孚日大家纺已经在全国设立了4家旗舰店。至此,全国各地的1000多家专卖店、专柜等构成了孚日大家纺的庞大营销网络。这是我国家纺龙头企业孚日集团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建设优秀销售终端、全面进军国内家纺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近年来国内纺织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孚日集团稳步发展壮大。公司20多年来从一个只有30多名员工、30万元资产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生产能力的家纺企业之一,也成为世界家纺产业领域中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坐享其成还是锐意进取?孚日的答案是后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者已经对家纺产品的品牌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全球家纺消费市场方面,预计高科技家纺市场规模将由2000年的50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750亿美元。

对此,孚日把消费者的新需求以及世界家纺市场的扩大,看作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于是孚日紧紧把握这个机遇,逐渐加大了在国内的营销力度,在内销市场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孚日大家纺”品牌战略。

孚日在国内同业中拥有着产业链的优势,从原材料棉花采购,到纺纱、织布,一直到染色、印花、后续整理都比较完备,甚至包括电、汽、水等均可自行配套,这是同类企业难以企及的。“孚日大家纺”便结合这样的独特优势,生产涵盖毛巾、床上用品、装饰布、窗帘等各个领域的产品,采用“大家纺”概念打造国内销售网络,并在店内配有高水平的设计师,为消费者提供设计服务,包括生活中需要的细节,如卫浴巾袍、厨房用巾、床上用品、窗帘墙壁等。

点评:孚日在同业中首先抢占

大家纺的概念,有利于在众多的家纺品牌中脱颖而出,有利于同步提高企业各品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孚日大家纺是企业致力于发展的前进方向,大家纺广告只是一切才刚刚开始,孚日会结合品牌战略、紧扣市场脉搏。

上海中大赢在科技

上海中大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潘跃进曾感慨说:“一些企业,已经做得很大了,产品品牌也很响亮,但很快,又在竞争浪潮中沉沦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昙花一现?我经常琢磨,并做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不注重科技投入,设施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跟不上发展。”

在潘跃进的带领下,上海中大对科技投入极为重视,去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到了销售总额的6%。据统计,这几年来上海中大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立和改造了建筑面积为110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各专业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设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中试车间的感光制版材料中试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涂层整理中试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招纳一大批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骨干,并聘请了15位本领域著名的院士、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验证技术中心中长期目标,对项目开发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为攻克重大技术难关出谋划策。

高度的重视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企业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大公司研发的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对公司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肯定和褒奖。该项目是现代印花制版关键技术的新材料,它的成功开发结束了高档印花制版感光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印花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降低了印花企业的成本,增加了国际竞争力,累计为印花企业节约外汇3亿多美元。

目前中大科技拥有专利及核心技术200多项,制订行业及地区企业标准20多项,并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制订了印花行业新职业标准,专利实施率80%以上。

点评:上海中大在动辄上万人的纺织企业、规模并不算大,但一个企业的强大并不完全体现在规模上,多是体现在企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上,上海中大以科技研发占领市场,为我国中小纺企提供了一个榜样。

际华三五四二创新至上

在相当部分人的心目中,棉纺织业是非常传统的产业,也许很难进行更新层次的创新。然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北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以出色的答卷告诉行业,棉纺织业的创新大有可为。

在董事长胡福生的掌控下,作为国有企业的际华三五四二依靠创新走出困境,一跃成为棉纺织行业的佼佼者。

具体探究际华三五四二的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胡福生认为:“国有企业从来不缺制度,缺的是执行力。所有的创新都在于是否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执行力就是生产力。”

在观念的更新上,为了使职工摆脱在老国有企业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胡福生把工作重点放到了管理创新上。从1995年开始,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减员分流,一般干部从347人减到72人,中层干部从108人减到42人,厂级领导从12人减到5人。虽然实行大力度的改革,但企业的生产经营却始终保持正常运转,原因就是管理到位。举一个具体例子,曾有某中层领导,因为迟到10秒钟被就地解聘。 系列的管理创新举措,使企业制造成本降低了5-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了76%。

纺织服装概念篇4

一、针织服装的消费现状

绿色纺织服装,根据绿色产品的概念可被描述为:绿色纺织服装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从生产到使用到最终废弃),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对人类生存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高而能源消耗低的纺织服装产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在选购贴身服装时,已将其是否具有能保护身体免受外来侵害、无毒副作用等“绿色功效”,放到了实用和审美等因素之上,但很多消费者对于绿色纺织服装或生态纺织服装的概念还很模糊,一些消费者将绿色纺织服装误以为是带有某种保护功能的服装(如抗紫外线、抗菌、保暖等),或是纯天然纤维制成的产品,但却不知道功能或天然纤维的纺织服装产品的选料、加工等过程未必“绿色”;消费意识还停留在注重“自身健康”的初级阶段,而“环保意识”较为淡漠。

二、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本文来自:

1.针织服装的安全性分析。2003年1月l号起,国家技术监督局了《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限定了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禁偶氮染料等强制性指标。以纯棉针织物和少量化学纤维与棉混纺的针织物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我国现阶段针织生产企业用于染棉和涤棉的染料多为活性染料,偶氮染料已基本买不到,由于针织内衣以贴身服饰为主,所以用于对织物进行挺阔和免烫整理的甲醛也不被使用,因此正规企业、大部分针织内衣在禁偶氮染料和甲醛含量这两项指标上应该是有一定的保证,只要未进行特殊的整理、使用特殊的助剂,针织内衣一般不存在偶氮染料和甲醛对人体的伤害的可能性。至于PH值的高低可以人为控制,并不会为生产企业增加更多的成本。因此,我们从针织内衣的生产工艺中可以看出,就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针织内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乐观。

本文来自:

2.生产企业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由于针织物做为内衣产品,其生产周期短,生产工序相对简单,后整理要求相对外衣服装较低,因此,全国各地散布着大量生产针织内衣的中小企业,更多地考虑成本而忽视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绿色产品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欧美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很多针织服装厂家的产品出口受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消费导向上和消费质量等原因,还无法真正实现对所有消费需求的绿化。以我国为例,目前只能对部分食品、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等进行部分绿化;而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立法等,来推行和实现全部产品的绿色消费。从而培养了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

三、政府对企业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本文来自:

由于劣质纺织品对人体的损害,并不像劣质食品的危害一样立竿见影。纺织标准对企业的宣贯和指导工作已经停止。中小企业不按标准生产或是拿着作废的标准生产的情况到处可见。企业对实施绿色消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与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不够是有一定关系的。

纺织服装概念篇5

消费者的环保实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如今美国消费者正从小事做起,努力改变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生存环境。

由于纺织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从纤维生产、服装织造到零售环节,以及消费者洗护习惯(例如洗衣和烘干)等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一些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衣物护理来减少对环境污染。有35%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洗衣时会尝试着改变以往的习惯。这之中,68%的消费者会经常使用冷水,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会选择多穿几次衣服,在积攒更多脏衣后再进行清洗。

服装消费方面,消费者的最大消费转变是寻找天然纤维。其中,有56%的消费者表示,在挑选服装时他们会选购含有天然纤维材质的,这一比例相比2008年高出了45%。他们更多地使用环保购物袋,注意服装的洗护标签,并关注与环保行动相关的各种知识。

就目前来看,市面上的环保服装宣传语还有些容易混淆。根据美国棉花公司的零售调查(RetailMonitor),2011年美国服装零售市场上仅有0.6%的服装具有环保概念。68%的消费者声称,如果他们发现所买服装是用非环保方式生产时会感到不安。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如果所购买的服装产品是以非环保方式生产的话,零售商或生产商应为此负责。

2011年,声称自己购买“环保”服装或家纺用品的消费者比例相比五年前明显减少。2012年,有三分之_消费者称他们已经购买“环保”服装,该比例低于2008年的36%。而当被问及有多大意愿继续寻找环保服装时,只有一小部分的消费者表示始终在努力寻找,有27%的消费者表示会努力,仍少于2008年调查时34%的比例。消费者寻找绿色纺织品意愿的降低,反映出纺织企业产品可能存在某些问题。

概念不统一易理解混淆

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者称,相比“天然”、“绿色”、“可降解”、“环保”等概念,“全棉”是最易于影响他们购买服装决定的。

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绿色”词汇和关于有机、环保、可持续性以及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宣传确实使消费者增强了环保意识,了解了何为“绿色着装”。然而,仍有37%的消费者对绿色营销感到困惑。

据美国棉花公司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如何描述关于服装的“可持续性”时,仅有25%的消费者说出和环境相关的概念。同时,积极寻找环保服装的消费者和其他消费者一样,对可持续性服装并没有统一的理解,“绿色”词汇引发了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猜测。

有44%的消费者和40%的消费者分别表示,服装成分标签和服装吊牌是他们判断服装是否环保的最普遍方法。当被问及哪些宣传词汇会影响他们购买一件新衣服时,大部分消费者称,在“天然”、“绿色”、“可降解”、“环保”、“全棉”等概念中,他们更看重“全棉”因素。

相比之下,消费者容易理解棉质服装带来的舒适和延展性,72%的消费者表示会考虑天然纤维,75%的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喜爱购买棉质服装,90%的消费者则认为相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安全的。因为和其他天然纤维及合成纤维相比,棉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环保实践给企业带来好处

消费者同时表示,他们更期望服装生产商、品牌商和零售商能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或许不能清楚地表达环保生产实践对于他们购买服装决定的重要性,然而,纺织企业如果通过继续应用省水、节能和减少使用化学品等商业实践,还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

调查显示,尽管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和实践动力,仍有47%的消费者支持使用可循环资源的生产商,有28%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购买前会关注该品牌的环保政策。

纺织服装概念篇6

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分布地域广泛、就业人口众多、涉及门类复杂、大学生所占比例稀少的行业,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以东华大学为例,2014 年,其纺织学院和服装学院毕业生共 1211人,就业率分别为 96.39% 和93.86%。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如此高的就业率,也再一次验证了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纺织服装行业所拥有的持久生命力。

众所周知,纺织服装行业属于传统行业,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对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存在一误解,故将其归类于“冷门”专业。然而在各大招聘会上,这些所谓的“冷门”专业,由于人才少,反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稀缺、高待遇的“热门”专业。

相比于长三角地区,新疆对纺织人才的渴求则更加明显。据悉,新疆自治区现有纺织产业就业人员约20 万人,目前,其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都还存在较大需求。作为全疆高校唯一的纺织培训基地,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江就表示,目前,在自治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背景下,学院通过订单、定向培训所培养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就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就业率达 100%,可见纺织服装人才正成为稀缺人才。

就业率固然重要,但唯有就业质量才是保证人才可持续的根本。我们发现,近年来,虽然纺织服装类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跳槽频繁。就像东华大学的一位老师所说,有时候,推荐一个学生给熟悉的企业,企业精心栽培,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对其培训,还未见“收成”可能学生就辞职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屡见不鲜。

其实,学校不仅要在专业上保证毕业生的“出厂质量” ,还要在人生规划、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等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规划指导。近日,麦可思研究院了一份《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对一些专业的就业率作了分析。 最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最后还给出了就业的绿牌、黄牌以及红牌专业,尽管似乎让人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但是,细细品味,却是五味杂陈。

最近,刚高考完的考生们就要选择自己的专业,而很有可能大多数人对自己即将要学什么专业是无概念的,他们主要依靠家长指导、市场上的热门专业,甚至是口口相传而去选择。

纺织服装概念篇7

从市场层面来看,人民币汇率的短期下跌,将带来部分板块的利好。出口收入占比较大的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钢铁、家电等行业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将受益于与美元结算的汇兑收益,或销量增长情况。此外,如家具业的宜华木业、美克股份等对美国出口较多的公司亦有望受益。

服装纺织:最大受益者

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贬值将直接刺激纺织服装行业的业绩增长。近年来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吞噬了企业的部分利润,大量的利润在结汇环节损失掉,甚至有些企业经常出现出口回款后转换为人民币负利润的情况。

对服装纺织行业来说,政策扶持的行政手段很难精确落实到位。而人民币贬值,对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该行业来说,则能带来直接的利好。人民币贬值或将是扶持轻纺业的最好办法。

纺织服装业的相关概念股有:瑞贝卡(600439)、江苏三友(002044)、报喜鸟(002154)、美邦服饰(002269)、罗莱家纺(002293)、探路者(300005)等。

钢铁行业:利大于弊

目前人民币贬值对钢铁行业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钢材出口是有好处的,但对企业进口铁矿石又是个坏消息,其意味着企业的支付成本将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对钢材的直接出口拉动是否明显还取决于国际需求的强弱。而如何计算出口钢材获得的收益和进口铁矿石原材料多付出的成本,测算因素则相对较复杂。此外,还虚考虑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对其他货币是否升值。

分析人士指出,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贬值对钢铁下游行业机械、家电等行业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如果上升,将带动国内钢材市场好转。总体来看,人民币贬值对钢铁行业应是利大于弊。

钢铁行业相关概念股有:沙钢股份(002075)、大冶特钢(000708)、西宁特钢(600117)、三钢闽光(002110)、本钢板材(000761)、广钢股份(600894)、八一钢铁(600581)、酒钢宏兴(600307)等。

航运行业:获间接利好

作为出口行业的下游,航运业可能也会间接受益人民币的贬值。由于人民币贬值会刺激服装纺织业的出口,从而间接给集装箱航运带来一定的利好,甚至刺激对于原材料的需求而带动干散货运输市场。目前服装纺织行业的产品出口主要依靠集装箱运输,因此一旦出口量增加,集装箱运输市场和码头也将受惠。

同时,若出口货量增加,对于原材料,如钢铁、石化产品等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提升干散货市场的景气度。但目前关键因素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是否会因为人民币贬值而有所增加。海外市场的需求能否回升,才是决定航运业景气程度的最终因素。

航运行业相关概念股有:中海集运(601866)、宁波海运(600798)、ST远洋(601919)。

化工行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化工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对出口型化工企业来说或是转折。行业内,一方面以进口为主导的石化企业,受益于此前的人民币持续升值,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但目前情况对采购的影响就偏向负面,其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化肥业或带来较大的提振作用,该行业的出口比例相当大。专家指出,以氮肥为例,其原料主要取自国内,而国内市场又趋于饱和,产品出口量很大,受到汇率波动的正面影响也较大。

资料显示,尽管进口化肥购进价格、海运费会因人民币贬值出现相应幅度的上升,但其他化肥产品,如磷酸二铵、复合肥以及磷矿等产品的出口,则将随着人民币贬值而受到刺激。预计化肥的出口总数量会因人民币贬值而进一步放大。

化工行业相关概念股有:新都化工(002539)、国风塑业(000859)、荣盛石化(002493)、山东海化(000822)、英力特(000635)、奥克股份(300082)、三友化工(600409)等。

家电行业:增加企业汇兑收益

此前,人民币一路升值曾导致出口的家电产品在海外性价比降低,竞争力下降,由于家电企业在产品销售结汇时大都采用美元结汇,因此人民币贬值可以增加家电企业的汇兑收益。

目前媒体热议的人民币贬值,主要是针对美元而言,相对于其他货币,人民币还是升值的。尽管人民币贬值对于产品出口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当前该行业的国际市场需求仍有限,因而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弱。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的确缓解了一些企业出口的压力。家电行业相关概念股:TCL集团(000100)、格力电器(000651)等。

汽车行业:抑制进口汽车销量

纺织服装概念篇8

纺织工业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200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7%,其中服装出口约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0%,即312亿美元。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将是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服装行业也将受益匪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日前,江苏某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而另外一家公司出口欧盟的30万件夹克被迫回销,理由都是因为这些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这些案例提醒国内服装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产品进入其他WTO成员国的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将逐步取消,但也要看到,中国服装要进入发达国家,面前还横着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口[1]。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近年来,质量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目前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已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mg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等。这些规定,已经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这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以服装为例,过去对中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着两类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指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综观各国制定的要求,有一个共同点,即服装中不得含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得存在潜在的、可能对人体或其他物体造成伤害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的普及,使这种技术标准和环境贸易政策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

3生态纺织品认证的方式

目前,在各个国家和国际贸易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冲破,主要采用生态纺织品的认定方法。各国主要采取下面3种方式[2]:

(1)申请使用某种标签的方式。国际上的一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地区性民间组织、大型生产或流通企业、消费者组织或第三方公证检测机构根据各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各种符合性评定程序,纷纷推出了各种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标签和相应的检测标准及授权使用该标签的审核程序,如:德国Scotdic染料公司的Eco-Tex、消费者和环保纺织品协会的MUT等。其中Oeko-Tex标准100由于较好地兼顾了市场与生产者的要求,且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已成为欧洲较具影响力的被采用较多的生态纺织品标签。纺织品生态标签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评定程序,由经授权的专业检验机构,按照确定的检测项目和指标对申请者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可能按附加的要求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进行评估后才能授权在其申请的某种产品上使用该标签。

(2)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公证检验机构按照国际通行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提供国际认可的检测认定报告。

(3)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公证检验机构按照买家(进口商)指定的检测项目或自定的标准对由卖家或供应商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出具国际认可的检测认定报告。

选择使用生态纺织品标签进行生态纺织品的认定,其对象为申请者的最终产品。相对而言,其手续繁杂严格、过程长、花费多,且使用标签只能局限于申请的某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而不是有些人误认的获得某一产品使用标签的授权就可以在其所有产品上使用该标签。另外,授权使用某种标签有一定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即将过去时,必须经过一个简易的复审程序才能继续使用该标签。而在标签使用的有效期内,一旦原材料、工艺、使用的染化料和生产环境发生变化,必须进行申报并经过评估后才能继续使用该标签。因此,此类标签认证方式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实际上,绝大部分买家(进口商或经销商)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来确定自己的验收标准,不仅对检测项目会有所增删,对限定指标也会有所变化。其中有些监控项目因尚无成熟的检测方法而要求供应商签署承诺书,保证在其产品中不含或不使用其规定禁用的化学品和原材料。采用这类方法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在目前的生态纺织品检测认定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不仅省时、省钱,而且同样能够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就中国庞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1年6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180张证书。在这18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却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在中国七万多家服装企业中,也只有知名品牌“杉杉”、“波司登”、“铜牛”等18家企业24种产品获得绿色认证。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这反映出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如2001年1月至10月在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品实验室所受理的321批出口纺织品服装中,共有201批产品因国外要求指标高于中国国家标准而被退回。

第三,是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现在中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考虑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3]。

中国加入WTO以后,虽然困扰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的关税、配额等贸易障碍有望消除,但支撑中国纺织业大国的劳动力优势将有所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标准等手段,设置的一系列绿色壁垒障碍限制产品进口。因此,中国服装企业应重新认识生态纺织品的重要性,重新考虑在劳动力优势减弱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纺织大国出口的优势。

有人预言,今后“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绿色消费的浪潮将对中国服装业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5扩大中国服装出口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巩固和提高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具有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消极一面,但更有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一面。绿色贸易壁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趋向和产品的生产商、经销商对正在全球掀起的“绿色浪潮”的积极回应。因此,在WTO的游戏规则中,他是受到保护和鼓励的。

其次,要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

第三,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近年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陆续在中国的香港和上海、日本、韩国设立办事处,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更快地加入到生态纺织品标签计划中来。

第四,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绿色贸易壁垒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绿色贸易壁垒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不断地变化和加强。资料表明,由于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4]。

6结语

中国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至今尚未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制度。这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尽快完善相关的环保法规,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大力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推动中国服装技术的全面提升。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奋勇争先,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蒋杰生,董雅宇.中国服装业警惕出口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2001,(4):22-24.

[2]黄耀辉.中国纺织服装业推出绿色服装应对入世[J].国际贸易,2001,(6):18-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