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纺织品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2-05-20 23:15:17

纺织品调研报告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1

2010年7月15日至16日,“2010年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会议”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了“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牵头,麻纺织企业为骨干;院校科研机构出技术,政府部门出政策,建立长期合作协调运作的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次会议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主办、大连工业大学纺织轻工学院承办,中国麻纺行业协会许吉祥会长、洪君副秘书长、罗玉成副主任及张华、任维明、陈平南、徐道生、李德茂等五位副会长参加会议,辽宁省纺织行业协会李庆祥会长和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纺织处徐洪涛处长以及成雄伟、李淑华、郑来久、郁崇文、曾庆福、杨建平、揭雨成、魏丽乔、李朝康、金关荣、刘鲁民、凌毅、陈海英等13位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16位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就产学研合作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技术是王牌创新是出路

中国麻纺行业协会许吉祥会长在会议做上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多年来我国麻纺产业实现了较快速发展,从总体上讲,近几年来全国麻纺织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都积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改进工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现有技术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如由东华大学、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和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经多年的试验研究和产业化实践,创新实现了苎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产业化及多项创新技术和新工艺理论。

但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投入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尤其苎麻和黄麻前纺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科研经费投资还是运行成本都是当前麻纺织企业生产经营中难以承受的负担。许会长在报告中强调,“若要靠一个企业单枪匹马研发科技创新项目,力量不足。为此,必须坚持互利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组织产学研凝集合力。实践证明,麻纺织企业不打技术牌,未来是没有出路的。”

过去,常常是某个企业和某一科研单位或是学校就某一个项目或是某个技术进行合作,如今为企业解决某个技术难题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而建立产学研联盟就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能够由产业协会牵头,向国家申报申请项目资金,集中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形成一股绳来做强麻纺企业的技术创新。

联盟搭建新平台

在两天的会议中,大会代表对新制定的《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章程》、《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关项目目录》等三个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经验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会上,许会长还对2010年1至5月中国麻纺织行业经济运行趋势情况进行了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月至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414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为139.5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6 50%;累计完成利润总额为5.0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2.6%,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为6.05亿美元(不含服装),与上年同比增长41.46%,从上述几组数据分析,充分表明全国麻纺织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比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特别是国际市场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复苏相对缓慢。从目前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麻类产品价格偏低、汇率波动等,将对麻纺织企业盈利状况继续改善形成较大压力。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许会长指出成立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当前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和非常及时的,随着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有效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他说到:“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很明确的,张德江副总理今年3月视察北京面料展时说:纺织行业不是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纺织行业同样是高技术产业。今年6月7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到纺织工业必须要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在麻纺协会的《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将行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行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宗旨正是以维护生态环境,搭建产学研友好互利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聚集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攻关解决麻纺织重要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难点,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装备水平,推进自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发展,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2020年实现麻纺行业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持续发展强国创造条件。这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增强我国麻纺织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的联合研发项目,使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力。

在报告中许会长明确了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立报科研项目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指出产学研结合以“政策引导、选准项目、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方针,以“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强化创新、企业主体、院所技术、协会协调、培育品牌、推广应用”为原则,以及立报科研项目的思路:支持以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及其产业链开发、功能性、绿色生态纺织品。用申报科学改进工艺流程项目促进减少用工用人;用申报先进设备项目促进淘汰落后产能;用申报低碳清洁和节能环保项目促进污水治理;用申报培育优质有机原料项目促进创建特色品牌;用申报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终端产品项目开发国内外市场。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2

7月1日,在纺织企业与协会期盼中,“上调出口退税”的救命政策仍未出台。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处长曹学军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对纺织行业形势的判断以及各方面意见仍存有分歧,目前各个部门仍在协调中。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遭遇出口减缓的压力,出口大户纺织业受影响最大。为此,商务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称中纺协)、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下称中纺商会)等多个部门今年上半年开展广泛调研,寻求解决之策。其中,通过上调出口退税政策拯救纺织业的呼声很高,最为普遍的一个说法是,相关政策6月底将明确,“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4%”。但现在看来,这一政策已因争议过大而暂时搁浅。

寻找脱困良方

今年3月初,由中纺协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六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此六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调研目的,是要为纾解纺织业的困境寻找办法。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幅持续下降。今年1月至3月,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量增加2%,但是服装出口单价下降了1%,输美的服装出口总额下降4.6%。而在有“外贸出口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交额下降了11.5%,对欧美出口成交金额下降了30%。

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纺织行业的服装出口已连续五个月增速放缓。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质仙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表面上看出口总额仍保持增长,但同去年相比,人民币已经升值近10%。因此,把出口额换算为人民币计算,实际增长率大为缩水;“再扣除通胀因素的话,出口实际增长率很可能为零或负数。”

对于大部分出口型企业而言,形势不容乐观。4月,中纺协调研组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给发改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建议内容包括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由11%回调至15%;取消棉花进口划准税;希望国家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对中小企业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迪向《财经》记者介绍,提出建议的目的,在于希望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够平稳进行,希望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上能够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考虑到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就业、社会稳定等因素。

5月中旬,中纺商会亦赶赴山东等省份调研纺织服装出口形势,随后呼吁:纺织服装业面临空前困难,希望国家放松调控政策,为企业的发展生存留下空间。中纺商会亦将纺织企业的意见收集整理上报至商务部。

自5月初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商务部、财政部,开始深入调查研究相关政策。

参与过政策研究的李质仙告诉《财经》记者,上述部门几经协调和统一意见,已形成一份内部报告。

李质仙称,所提交的意见中,最为实质的一条是对纺织行业出口退税进行回调政策,即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4个百分点。其余提议则较“虚”,比如说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放慢人民币升值的速度等。

转型阵痛

相关报告提交上去后,目前尚未下文。曹学军说,目前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主要是取舍问题。她认为,纺织行业的发展的确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但由于产业本身存在大量价格竞争的产品,向低成本地区进行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短期内也不能靠一两个政策得到很大的改观。从根本上说,行业的发展还是要靠结构调整。”曹学军说。

不过,仍未完成结构调整的中国纺织业今年遭遇了不少困难。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就是微利行业。据中纺协统计,全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97%,其中棉纺织业的利润率为3.93%,服装业为4.32%。

在“2008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国际棉花贸易洽谈会”的发言中,曹学军将导致纺织行业出现困难的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外部市场需求的减弱;三是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四是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1月至3月,国内纺织原材料价格指数上涨3.3%,产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9%。今年《劳动法》实施后,又使得全行业劳动成本增长近30%。

与此同时,银行贷款之门紧闭,也给纺织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了很大压力。吴迪对《财经》记者介绍,大多数企业反映,各地银行对纺织企业贷款项目的审批普遍从严,不少地区由于认为纺织行业属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对纺织企业一般不予放贷,使得企业用于产业调整提升的技改、研发、环保等项目无法推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告诉《财经》记者,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使行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过慢。“加上利润较低,能够投入创新的资金也相对微薄,给结构调整带来很大的困难。”

今年上半年,陆续传出纺织企业倒闭或亏损的消息。吴迪表示,纺织企业的波及面很大,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职工就有1088万多,算上规模以下的,估计达到2000万。

扶持争议

自2006年起,中国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调整。当年9月15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2007年7月1日,服装、鞋帽、箱包出口退税率亦由13%下调至11%。

出口退税政策意在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纺织行业的转型。然而,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世界经济受到冲击,带来了中国出口减速等一系列问题。赵玉敏说,这些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

然而,一旦出口退税回调,是否会带来政策的回退?对此,业内仍存有争议。

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需要限制资源性和出口规模过大的产业发展,因此此前一直是下调出口退税。如果回调就涉及到政策走向的问题,政府对此会存有一定的顾虑。不过,纺织行业不仅牵涉到行业发展,还牵扯到职工就业的问题,政府会从全盘进行考虑。

6月4日,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大会的发言,几乎给那些期待出口退税回调企业泼了一盆冷水。李荣灿表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将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近期不会有新的出口退税动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说:“政策调整的方向是要支持创新和结构调整,出口退税的回调对创新的支持能有多大效果?能否真正促进产业的优化调整?”她认为,目前纺织企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还遇到不少问题,政府不如在提高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发展方面加大投入,以促进产业向西部平稳转移。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3

4月9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讯绿色频道在京共同了《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对中国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大型品牌能够与政府和公众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产业的节能减排。

报告直接将调研的48家品牌企业名称公诸于众。当调研机构通过调研指出品牌企业供应链存在违规污染情况后,品牌企业表现出非常大的不同。此次会明确描述了这些品牌企业的不同表现。

这样一份报告对于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公众对于48家品牌消费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纺织品牌前端的影响。简单说,它可能导致很多依靠订单的印染企业消失。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品牌企业对供应链企业展开深度调查,进行深度整改后依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品牌当然会考虑更换订单企业,而且他们此举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毕竟目前中国纺织产业的加工能力是过剩的。

进行调研的机构已经认识到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影响。在新闻会的现场提问中,有记者开玩笑说,调研人员应该雇保镖,因为接下来的调研会充满危险。调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回应说他们在调研中将非常谨慎。

主办方强调,其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纺织行业的清污行动提供动力,并且一再说明,中国纺织行业污染治理不缺资金、不缺技术,就是缺少动力。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依然出现下滑,内销拓展也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这一行动显然是在其压力最大的时刻又加上了一块砖头,甚至给部分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切中的是要害

NGO对于一个行业的调查如果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污染调查并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被纳入了日程。无论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核,还是在企业上市申请中,都实行的是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

问题的关键是本次调查的切入点是品牌产业链。品牌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又对其前端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展开品牌产业链污染调查要比别的调查更有影响力。当然,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纺织行业对于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

调查显示,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量约占世界一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4%。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也装点了世界。然而,纺织业每年产生的近25亿吨废水和其他污染物,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

调研中环保组织发现,中国的纺织业排污量大,用水效率低下。其中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同时,纺织业在循环用水方面远远落后于多数其他产业,造成用水效率极低。

调研显示,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仅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收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6000家,其中部分企业因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等,受到处罚或被限期治理。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大型国际、国内品牌的供应商。

纺织行业是中国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强度高,重复用水率很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例达30%以上 ,纺织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纺织行业废水中染整废水约占80%,化纤生产废水约占12%,另外8%是其他纺织废水(2004 年行业估算数据)。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 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但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显然不是纺织。即使在工业废水排放领域,其中的大头也不是纺织。之所以选择纺织作为切入点,大概是看中了纺织中的供应链的特殊性。纺织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品牌对于前端企业的影响力巨大。“品牌企业非常重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揭示其产业链存在污染,品牌企业对于产业链前端企业污染改造的推力很大,而纺织污染治理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动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品牌反应有差别

据调查者介绍,他们的调研方法是: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于2012年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6家企业的CEO发出信件。接下来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品牌企业对于提示信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提示信发出后,部分品牌已经作出了答复。其中耐克、溢达、沃尔玛、H&M、Levi's、阿迪达斯、Burberry等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进行查询并推动解决。部分品牌除了对环保组织信中提到的具体问题作出回复外,还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保组织的参与表达了支持。

耐克在回复中写道:“作为绿色选择联盟的长期成员,我们(耐克公司)支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相关中国环保组织推动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工作。”“耐克公司不仅仅自己在使用IPE所收集的公共信息数据库,还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布整改计划。”

Levi's公司在回复中写道:“我们相信,该数据库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以确定我们中国供应商的合规情况。它揭示了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亟须整治和参与的供应商上。”

阿迪达斯写道:“我们欢迎近年来绿色选择联盟在促进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努力,也赞扬IPE在推动关于污染和环境违法信息公开方面所起到的领导力的作用。”“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而C&A、Tesco、Gap、李宁、Target、Next、Uniqlo等品牌,之前虽然未有过交流,但此次依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沟通,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也值得肯定。

但是,在48个品牌中,依然有32家没有作出答复。这其中既包括Marks & Spencer、Esprit、Calvin Klein、Armani、家乐福等国际品牌,也包括361˚、安踏、雅戈尔等国内知名品牌。调研机构对于未回复企业也作了某些正面的推断,他们说:“诚然,品牌未能回应也可能是缘于客观因素,例如回复时间有限、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多、语言和供应商名称的迷惑。”

在对于品牌的评价中,调研机构对于ZARA的评价最差。报告说:“一些品牌(ZARA)未予回应,是由于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

对于ZARA的差评缘于ZARA的回信。调研机构看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被评为当地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多人伤亡等。此番发信之后,调研机构收到了来自ZARA的回复,其中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调研机构认为,“显然,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同时,他们还认为ZARA违背了其公开承诺。因为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网站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最后,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调研机构呼吁ZARA停止以“业务模式”为借口,尽快对环保组织的质疑作出回应,推动其供应链解决污染问题。

对于ZARA的反应是否是因为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笔者不下定论。因为中间是否存在误会我们也不能得知。列举这些,笔者的目的仅仅是展示一下调研情况,至于其中的对错判断则由读者来作出。

是契机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这样一份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会对其品牌消费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能发生的,不好量化的。对于一部分品牌企业来说,有可能推动他们更加关注其供应链的环保问题,并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其前端产业链的污染治理。而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有些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他们非常可能因此而失去订单。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首先是印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在技术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污染治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也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项难题。

面对一个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难题,印染企业显然非常困难。但调查方的一位负责人马军认为,这种活动恰恰为推动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动力。“当他们发现造成环境污染而生产的产品无法卖出时,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承受极限,置之死地而后生,接下来他们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创新。既然利益可以驱动他们进行技术创新,那么生死存亡的威胁更加可以驱动他们进行环保方面的创新。”

暂时或许是一个灾难,未来或许是一个契机

纺织产业链环保确实是一个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污染困境需要多方参与解决。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公众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同时从中国纺织工厂采购商品的零售商和品牌商也需要采取行动,从确保供应商遵守环境法规开始,进而为供应商创造商业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能源的消耗和有毒化学品的使用。跨国买家不应利用监管漏洞,从中国工厂购买廉价但缺乏可持续性的产品。

近年来,基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品牌商认为,辨识其供应链中的相关工厂,并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作为与工厂进行商业交易的一个必须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4

12月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和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服装流通模式创新论坛,在四川省泸州市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政府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国内商贸流通界著名学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共同探寻中国服装流通模式的创新之路。论坛同期还了《西南服装产业及商贸流通竞争力分析报告》。

近年来,专业市场品牌培育、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品牌企业市场渠道拓展的优势平台。与此同时,大渠道商、大商、多品牌渠道运营商等流通模式的出现,也为服装品牌企业、外贸转内销加工型企业的渠道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疏通了企业渠道拓展的脉络。加之,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二线城市中的专业市场也逐渐异军突起,商贸流通业表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特筹划举办“2010中国服装流通模式创新论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名誉会长杨东辉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势在必行,这对西南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大规模的产业链式转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西南地区的专业市场要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做好承接工作,以打通商贸流通渠道为突破口,促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有的发展特色。同时,二三线城市中的专业市场也逐渐异军突起,专业市场在拉动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二三线城市将成为纺织服装业新的“掘金”热点。

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隆重了《西南服装产业及商贸流通竞争力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夏令敏介绍,自2010年7月课题组组建以来,课题调研小组深入到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报告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撰写,数稿的反复修改和专家审核评议之后,于2010年11月底最终完成。《报告》调研组重点实地调研了西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品销售、流通、采购等相关产业链环节的配套情况,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服装产品供需关系,以及该地区商贸流通能力。他表示,希望借助《报告》对我国西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与商贸流通的分析研究,能够深刻认识到产业梯度转移在推进西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和流通业快速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庄小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泉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克思、晋江市副市长庄天怀,来自泉州和晋江的发改、经信、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以及来自院校、研究院所、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

近日,“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国轻纺城市场委员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服装新锐品牌商业联盟、《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承办,网上轻纺城、全球纺织网、国家纺织面料馆支持。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辽宁西柳服装市场、沈阳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集群,天虹、日月新、九鲲鹏等70余家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近三百家优质面料供应商参加。“中国面料之星”活动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及精准性得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情参与。作为目前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面料调查活动,去年,“中国面料之星”首次走进中国轻纺城,与柯桥经营户展开贸易对接,备受市场好评。此外,本次活动成立 “纺城有家・红基金”,这个基金由市场广大党员自发成立,重点用于敬老助幼等公益活动上,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纳川展示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

6月16日,以“看不一样的我”为主题的贝纳川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会在常熟举行,展示了贝纳川对时尚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贝纳川。

本次贝纳川2017秋冬时尚会以“怪异梦境”为主题,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畅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如何被科技影响,同时科技如何跟传统艺术相结合,未来和过去怎样融合共存,迎合当下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本次会贝纳川还首次了女装,成为企业全新突破。同时,贝纳川6代空间新形象“续”横空出世,该作品出自日本空间设计师伊藤胜之手,“续”呈现了不规则的美感,成为传统服饰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

贝纳川所属江苏百成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刚表示,贝纳川新零售的重要路径就是供应链,从商品研发到生产,再到终端销售,大大加速了商品的产销体系。同时利用自己生产线的优势,设立快反线,实现快速反应,满足店铺的需求,从而打造出一个适合贝纳川的柔性供应链。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6

因为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且中小企业居多,所以就纺织企业而言,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对各种纤维的喜好和购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关键,即: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即能有效地将新技术融入产品中,并发挥作用。

要做到合理利用资源,生产原料是关键。首先,棉纺企业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棉花价格波动的风险,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级、各类棉花原料开发产品。

其次,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源。例如,在棉纺织产业链中,纺纱环节耗水仅占总产业链耗水的 3%,织造环节耗水占10%,服装加工环节耗水占 2%,湿处理环节耗水占85%。棉纺织的湿处理包括,煮练、退浆、丝光、漂白、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那么,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针对棉纤维前处理、棉织物后处理的生态环保技术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何从技术角度提高我国棉纺产品的附加值呢?纺织是一门应用学科,各种先进技术都可以被其率先应用。例如纳米技术被世界很多国家高度关注。如今的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轻纺领域。我国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以纺织、塑料和建材为主,其中纺织领域占20%,棉纺织行业主要将纳米技术和材料用于对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上。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7

《规划》评估情况表明,“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经济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调整阶段的特征明显,国内外环境与《规划》编制时相比出现明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纺织工业在承受和克服棉花等原料政策体制制约、外需增长乏力、综合成本上涨、融资困难大等多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使得《规划》大部分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各项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规划》制定的七大类政策措施均取得不同程度推进。

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行业规模发展指标均超过《规划》目标增速,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3%,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年均增长4.8%。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2012年,我国化纤原料自给率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62%,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22.2%。服装、家纺、产业用比例为48.5:29.3:22.2,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费结构向《规划》目标稳步推进。

受环境资源、要素成本、政策体制等因素影响,产业区域转移推进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0.6%,比2010年提升3.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7.8%,超过《规划》目标增速7.8个百分点;我国规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12年为0.47%,其中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0.94%,接近《规划》目标。

品牌建设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有30多家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完成《规划》目标60%以上。

节能减排指标也基本完成。根据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规划》目标。据了解,化学需氧量指标因为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的原因不能进行总量比较,中纺联今后将与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调整统计口径后再进行有效对比。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0~2012年全国再利用纺织纤维用量年均增长14%。

重点任务成效显著

《规划》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得到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一批部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一批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发挥了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围绕纺织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7.77万元/人,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碳纤维T700、芳纶1313、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进。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取得很大进步,更多企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纺织全产业链重视设计创意,服装和家纺品牌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展开,确定了111家“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再生聚酯纤维年产量达到450万吨。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加强,2012年规上企业职工1000.7万人,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2011年增长13.6%,全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重点领域有效突破

《规划》提出的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重点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

在新型纺织材料领域,重点推进了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化纤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80%,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比达到8.7%,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仿棉纤维的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取得实质突破。

高端纺织装备研发获得较大进展,聚苯硫醚短线成套设备实现了万吨级的产业化,T700级碳纤维实现千吨级量产。2012年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车的销售总锭数已经超过短车,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纺织装备进步显著。产业用自主开发的纺粘生产线速度突破400米/分。印染生产线普遍配备在线监测、废水回用和余热回收设备,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快速发展。

纺织各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应用和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棉纺紧密纺设备装机达到1293万锭,自此棉纺先进设备比重达78%,无梭织机比重达51%。新型纺纱技术、麻纺生产技术、在线检测和分析技术都已在重点企业应用。三维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技术安吉辅助制造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缝制设备、射频识别技术等在服装、家纺行业进一步推广。

相关政策亟待调整

《规划》制定的七大类政策措施均得到不同程度推进,产业指导、贸易环境等政策落实取得积极成效,但原料、税收、融资等事关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政策仍亟待调整和落实。

《规划》中期评估认为,国家连续三年以限价收放储方式调控国内棉花供给,造成国内外棉价差过大及储备棉品质下降,棉纺行业竞争力流失,效益恶化,就业规模缩减。国内棉价仍受进口配额、滑准税等多重政策调控,流通环节严重缺少市场调控。《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的政策目标远未实现,因此棉花管理体制亟待全面调整和改革。

在财税政策方面,纺织行业相关税收政策改革进展迟缓,棉纺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尚无进展。企业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改善,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虽然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严峻,但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提供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纺织行业升级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并在“十三五”末建成纺织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组成部分。“十二五”后半期,原料保障、技术创新压力、综合成本高、融资困难、环境压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规划》中期评估提出,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要进一步落实《规划》中九项重点任务和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内容,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点保持纺织工业平稳发展,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战略为重点提高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着力解决基础性研发、关键性技术、品牌建设、节能减排、区域布局优化等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TIPS

纺织“十二五”后半期六大重点任务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分析认为,“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有喜有忧。

纤维消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从全球看,人口和消费自然增长将带动全球纤维需求总量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将逐步释放。从我国国内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将激发新的内需潜力,我国在“十三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力条件,服装家纺产品零售额到“十三五”前期总规模将突破万亿。经济全球化也为纺织业全球布局产业体系和跨国配置资源提供有利环境。

在挑战方面,《报告》归纳出生产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等三个方面。针对挑战,《报告》提出全行业要齐心协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完成《规划》任务。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8

八年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始终坚持“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倡导”的联动模式,制定了国内产业界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第一个规范化、本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导体系;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与多家企业联合的形式,共同按照同一个标准社会责任报告,为共同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纺织,迈出了坚实步伐。

企业践行 重塑品牌新价值

这是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社会责任报告。此次报告主要从社会责任管理、品牌发展、价值链管理、绿色运营、员工成长和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波司登2012年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以及“三年再造一个波司登”的勇气和信心。

责任的意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究竟有多大,也许从企业的发展中可以找到答案。2012年,波司登在管理中引入了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此来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及价值链方面的能力建设,增进对社会、行业、员工、合作伙伴、环境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有效推动了企业和谐发展的新步伐。公司连续18年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量冠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纳税13.53亿元。同时,公司还在英国设立了欧洲总部伦敦的旗舰店,探索出了中国自主服装品牌国际化道路。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联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美丽生活,对内承担着两千多万从业人员的人生梦想。波司登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企业,用责任书写着辉煌,用行动实践着一个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的综合服装品牌运营商的承诺。仅2012年,公司就投入940多万元用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除此之外,公司还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社会更新投入,切实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社会责任成就了企业的新价值。2012年,公司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正如波司登总经理高晓东所说:“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波司登今后还将继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明晰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丰富社会责任行动内容,建设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以快速反应为活力、以社会责任为实现过程的优势服装品牌。”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构建美丽纺织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绿色纺织的基础。随着纺织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后如何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组织建设,推进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将环境、社会等融入到企业运营当中,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发展,是企业自主品牌实现价值成长,追求质量效应,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供应和谐的新品牌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会上,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服装企业联合了其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至此,我国纺织业已先后有近300家企业实施了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管理体系,近50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超过180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使得纺织服装行业成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

集群发力 构筑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主要围绕市场要素集聚,形成了以县镇区域为主、块状区域发展的格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超过190个,预计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群作为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力量,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展现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我国纺织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大有可为。产业集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更好地锻造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有800多家纺织企业,主要生产高档服装面料,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因为靠近广东省最大的水源地——西江,西樵镇的环保压力特别大。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实现企业、行业的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摆在了当地政府的面前。集群中的企业大小不一,管理起来困难可想而知。

“改变监管方式,将集群内部环境问题统一管理,对于环境保护、提升企业效率、开拓产业外部市场都大有裨益。”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透露,按照我国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的COD值不得超过100mg/L,但是广东省给西樵的“硬性指标”是不超过60mg/L。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西樵镇在纺织园区内建起了中央污水处理厂,将所有纺织企业的污水统一汇入该厂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厂的效果非常好,”关海权骄傲地说,“一方面,园区内所有的污水排放实现了100%的达标;另一方面,企业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生产经营的压力减轻了。”

如今,不光西樵本地的企业希望推行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就连他们的合作方、客户也有类似的要求。“许多国际大客户在合作项目的谈判阶段要求考察工厂的生产环境,或者中方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因此,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关海权表示,集群社会责任的推进,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政府,还有当地群众。因为产业集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反哺当地群众,几乎是每个产业集群的共识。

“为了让职工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我们园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每年都举办文化节;园区还认真落实平安建设、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为了服务新居民,专门开放了一些公共服务的平台。”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浩毅表示,集群履行社会责任为营造和谐的园区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会上,纺织产业集群地政府的代表们互相交流,就集群地政府如何引领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不少共识: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制定措施,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加强监督;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用地向高层空间发展;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对实行中水再利用的企业进行奖励等。

“这次七个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报告,是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一次新探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的良性循环,企业、行业才能在新时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方联动 锻造美丽纺织

我国纺织行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前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劳动力成本上涨、国际需求低迷、内外棉价差过大等不利因素给劳动用工较多、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消费升级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对纺织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发展,特别是企业加快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和谐共融,成为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通过“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倡导”的多方联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资源节约、污染治理、保护环境,还增强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创造出了更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到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之中,建立了规范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通过持续开展企业履责活动,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了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的科学发展。

“社会责任建设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持续推进,促进了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在纺织国际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中高端消费市场的认知度逐步提高。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密不可分,共生互荣。”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持续八年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呼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今后要引导更多的纺织企业投身到社会责任建设中去,使其常态化、科学化、规模化。

因此,加强中国纺织企业与国际纺织界品牌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把握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变化,提高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建设水平,是今后企业创造新时期纺织竞争的新优势。

生态文明 责任正当时

为了使社会责任在行业、企业中扎实推进,2012年,中国纺织联合会通过“负责任”生产工作机制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持续推进了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并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政策和管理建议。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还就“企业沟通与申诉机制”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了调研报告;与国际劳工组织、BSCI以及江西省和山西省的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了多次社会责任培训;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包括BSCI、SA8000、WRAP和Solidaridad等社会责任体系开展了促进体系间合作的多利益相关方咨议项目,以及社会责任跨行业共建等,有力实现了社会责任的“软着陆”和“强渗透”。

“‘美丽纺织’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丽纺织’也必须是负责任的纺织,对于行业而言,负责任的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美丽中国’正当其时,社会责任各有其所,‘中国梦’必将实现。”

会上,为了分享优秀报告企业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企业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形成“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的良性循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对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质量评测的基础上,决定授予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五年典范奖”;江苏丹毛纺织有限公司、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7家连续三年以上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201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进取奖”;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天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201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示范奖”和“201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优秀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