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纺织业发展战略8篇

时间:2022-08-22 01:22:40

纺织业发展战略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1

[关键词] 纺织业集群;SWOT分析;规模经济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 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 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 .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纺织业;发展战略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8

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谈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其囊括了经济、科学、能源、教育领域等多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完美地诠释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思想。由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纺织工业发展中,对纺织业竞争力的创新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致剖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的战略价值可知,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协调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关系平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及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将转变纺织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令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及产品创新,并在能源、原材料及技术水平上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原材料的节约及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当然。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我国纺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将成为继廉价后又一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借由绿色、环保、科学、安全的理念,我国纺织业将向更贴近社会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其生产产品的舒适美观、大方得体、安全适用,确保从质量上赢得市场青睐。

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增长方式不科学

谈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产业增长方式的不科学,自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步入世贸组织多年的我国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不乏理智投资者,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上却有着异常的执着。这种执着凸显了企业领导群体的盲目性与无计划性,将自身企业的能力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盲目增产导致的严重后果。部分企业为了原料问题大打价格战,严重破坏了原材料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无序化、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企业发展,甚至有拖垮企业之危。

2.2 企业、政府、社会合作不协调

就当前纺织工业所在地区情况而言,三方之间配合之势并未形成,反而因经营同类产品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管是材料、能源、还是客源、劳动力,都成了其必争之物。除此之外,为尽量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其在节能环保上所作的努力也十分不足,又因其分布地区皆以沿海、沿江地区,因此环境危害程度更加恶劣。相对的,产业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非沿江、沿海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天然原料与过剩劳动力,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2.3 行业管理手段科学性不足

针对当前纺织业现存弊端进行分析后可知,目前我国纺织业行业管理手段的不科学,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管理没有良好的引导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纺织业生产上清洁生产意识的大幅下降;相对的,绿色环保产品比率偏低、纺织污染识别体系构建缺失、有害物质检验没有明确定位,同样促使整个纺织业偏向脏、乱、差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化进程。

2.4 SA8000标准认知不到位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用工人员在贯彻SA8000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不但促成了当前纺织业用人管理手段的不科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将折损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活力,阻碍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可持续发展沦为空谈。

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3.1 优化产业增长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是建立在产业面临挑战之上,而若解决当前面临挑战,首先应从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出发,确保产业增长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在确保其对企业自身推动力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方法的增加产业增长模式。就目前产业增长模式的优化方案,相较于盲目增产、扩大经营,企业率先应做的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发展,以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产,而不是以量取胜。质的飞跃带动量的增加,不但能有效储备资金,同时也能迎合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协调力度,政府正确引导

良性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局面是由纺织业发展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当地环境的有效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在整个带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敦促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完美的契合。对此,在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下,加快科技化建设,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内部自主化科技研发,对当前企业内部调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注重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开拓西部市场,建设陆路交通,确保陆海货运的有效连接。有关部门应配合西部开发战略,落实西部纺织业建设,从而实现纺织业向西部偏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劳动力环境实现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的最终目标。

3.3 落实行业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引导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落实,应建立在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之上,没有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针对当前纺织业行业管理无有效管理标准的现状,纺织行业内部应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标准化落实,积极与国家机关合作,敦促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放心绿色产品、排放达标,有效保证市场需求,同时保证环境建设。

3.4 落实SA8000标准,规范企业用工模式

SA8000标准是目前世界范畴内道德规范的基本标准,其是保证企业用工过程中的科学标准,对企业用工及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与规定。其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确保企业真正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纺织企业用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知SA8000的作用与价值,并且严格遵照与履行SA8000标准,并将其与ISO14000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依赖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的高度合作,才能更有效,更全面的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创收贡献自己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邓晓锋.基于生态观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业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28.

[2]张倩男.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3(8):17-21.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3

1.五大国际时尚之都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时尚是什么的问题。上海坊织提出“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这是借鉴了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经验,所以讲发展时尚产业,就要从五大国际时尚之都讲起。其中,首先要对时尚、时尚产业的概念作一梳理。

(一)时尚、时尚产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时尚概念及时尚产业的特点。人们直说纺织是个传统产业,我认为它是个现代产业。因为时尚与坊织关系紧密,英文FASHION(时尚)一词含有纺织很重要的概念,这就是“时装”,换言之,从释义学上来讲,时尚实际上就是时装,再进步讲,就是服装。FASHION出现在18世纪初,指的是女装,而且是置身定制的女装,或日淑女装。从FASHION演化过来,今天我们讲的“时尚”,更多是指风尚、流行、时髦等,虚化了原先的概念。

由服装发展起来的时尚产业,就紧紧和“FASHION(时尚)”这样个概念联系在起了。现在,我们对“时尚产业”这个概念,还没有经典的统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比较明确的或者说清晰的边界。这主要是因为时尚产业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由不同的产业部门组成,另个是某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产业链的分段把它联系在起。正是这样的两个特点,我们般讲时尚产业通常是指运营时尚产品以及时尚服务的产业部门的总和,具体来讲它是从事时尚产品的创意设计、采购制造、推广传播、营销流通、消费收藏等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和。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时尚产业是围绕着时尚产品来确立自己的产业范畴,它既涵盖了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产业,也涵盖了与时尚产品相关的各个产业链。只要是时尚产品,横向来讲各个产品都涵盖在时尚产业里:纵向来讲,各个产业链――从创意设计直到消费收藏,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分段都在时尚产业里。所以说,横向到边,纵向到点,时尚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它站在多个产业部门基础之上,由多个产业领域交叉而形成。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实际上时尚产业不是什么新兴产业,而是个传统产业,从十六至十八世纪开始,就有这样一个产业了,当然,那时真产业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同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时尚产业的圆圈理论。时尚产业作为个产业集群,具有展示性、流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为此,我把时尚产业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为核心层次,由服装服饰组成,它是时尚产业的发端和基础。正如前面所述,时尚由服装演化而来,当服装脱离了仅为保暖遮体的功能时,时装产生了:如果没有服装的时装化,就没有时尚产业,时尚产业是从服装变成时装开始的。时尚产业起源于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米兰的服装制造业。那时服装还是让裁缝手工来做的,主要穿着于宫廷贵族身上,但服装已经时装化了,开始引领时尚,所以我们说时尚的引领者是欧宫廷贵族。服装是时尚产业的发端,是基础,虽然现在时尚产业里面有很多东西,但如果离开了服装服饰,时尚产业的其他部分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如果服装不时尚,我们很难想象美容美发、首饰、眼镜、手表会时尚,更不要说模特、时尚媒体等东西了,可见服装服饰是时尚产业圆圈中最核心的层。

第二个层次是其他时尚产品。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与人体有关的,如化妆品、珠宝首饰、眼镜、皮具、包袋、鞋帽、美容美发、婚妙等,这些是包装人体的:另个是与人的生活有关,现在衍生到与人们多种生活有关的产品,如体育用品、手机、家用家居、室内用品,甚至私人游艇、时尚汽车,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时尚产业的范围内。

第三个层次是时尚产业的支持产业,譬如时尚设计、面料、色彩、流行趋势等等,还包括服装服饰的设计、时尚教育与培训、时尚媒体、时尚摄影、印刷、包装、咨询策划(品牌与营销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策划)、中介服务(模特、经济人)等等,进步的还有模特演艺、展览展示(橱窗设计、百货公司)、广告推广、商贸营销、时尚园区的运作等。米兰、纽约、东京等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其中很重要的个因素是它们有许多时尚产业的积聚区――时尚园区。时尚园区作为载体、平台,为艺术市场、艺术家群体、设计师工作室、自由职业人提供了舞台与发展空间。

第四个层次是城市的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本质上讲就是都市产业,只有大城市才有时尚产业。城市定要大,人口定要多,开放性定要强,如此才能产生时尚产业,封闭、落后的小城市是不会有什么发达的时尚产业,更不会成为时尚中心。这里并不定与钱多少有关,而是看座城市里面有没有它的支持系统:有了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才有了滋生土壤,具体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金融系统支持、信息系统支持,还有各类设施,如商业设施、演艺设施、时尚大型活动的sHOw场、展览会场、物流、检测系统等,这些东西加在起构成了时尚产业的支持体系。当然,如果是专业为时尚产业服务的,那它本身就可以纳入时尚产业的范畴,但事实是很多东西既为时尚产业服务,又为其他产业服务,或者说对时尚产业是一种支持,比如金融,我们就不能把它划到时尚产业的范畴。

前面三个层次(圈子)与人体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活有关,时尚产业的内容比较具体。如果要讲得广一点,那么所有的产业,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建筑,都可看作是时尚的组成部分。这里就涉及到狭义时尚与广义时尚的概念了。

3、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目前,对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许多提法,国外有设计产业,美国还有版权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是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也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我们公司,时尚产业(园区)与创意产业(园区)是放在起讲的。但我认为,无论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还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版权产业,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创意产业,它是依托于智力、人才、知识的创

新、创意为主的产业,与时尚产业相比,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而且它只在某一个产业当中:而时尚产业同样是以智力、人才、知识为主的,但它起着引领作经时装化了,开始引领时尚,所以我们说时尚的引领者是欧宫廷贵族。服装是时尚产业的发端,是基础,虽然现在时尚产业里面有很多东西,但如果离开了服装服饰,时尚产业的其他部分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如果服装不时尚,我们很难想象美容美发、首饰、眼镜、手表会时尚,更不要说模特、时尚媒体等东西了,可见服装服饰是时尚产业圆圈中最核心的层。第二个层次是其他时尚产品。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个是与人体有关的,如化妆品、珠宝首饰、眼镜、皮具、包袋、鞋帽、美容美发、婚纱等,这些是包装人体的:另个是与人的生活有关,现在衍生到与人们多种生活有关的产品,如体育用品、手机、家用家居、室内用品,甚至私人游艇、时尚汽车,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时尚产业的范围内。第三个层次是时尚产业的支持产业,譬如时尚设计、面料、色彩、流行趋势等等,还包括服装服饰的设计、时尚教育与培训、时尚媒体、时尚摄影、印刷、包装、咨询策划(品牌与营销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策划)、中介服务(模特、经济人)等等,进步的还有模特演艺、展览展示(橱窗设计、百货公司)、广告推广、商贸营销、时尚园区的运作等。米兰、纽约、东京等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其中很重要的个因素是它们有许多时尚产业的积聚区――时尚园区。时尚园区作为载体、平台,为艺术市场、艺术家群体、设计师工作室、自由职业人提供了舞台与发展空间。

第四个层次是城市的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本质上讲就是都市产业,只有大城市才有时尚产业。城市定要大,人口定要多,开放性定要强,如此才能产生时尚产业,封闭、落后的小城市是不会有什么发达的时尚产业,更不会成为时尚中心。这里并不定与钱多少有关,而是看座城市里面有没有它的支持系统:有了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才有了滋生土壤,具体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金融系统支持、信息系统支持,还有各类设施,如商业设施、演艺设施、时尚大型活动的sHOw场、展览会场、物流、检测系统等,这些东西加在起构成了时尚产业的支持体系。当然,如果是专业为时尚产业服务的,那它本身就可以纳入时尚产业的范畴,但事实是很多东西既为时尚产业服务,又为其他业服务,或者说对时尚产业是种支持,比如金融我们就不能把它划到时尚产业的范畴。前面三个层次(圈子)与人体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活有关,时尚产业的内容比较具体。如果要讲得广点,那么所有的产业,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建筑,都可看作是时尚的组成部分。这里就涉及到狭义时尚与广义时尚的概念了。

3、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目前,对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许多提法,国外有设计产业,美国还有版权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是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也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我们公司,时尚产业(园区)与创意产业(园区)是放在起讲的。但我认为,无论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还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版权产业,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创意产业,它是依托于智力、人才、知识的创新、创意为主的产业,与时尚产业相比,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而且它只在某一个产业当中:而时尚产业同样是以智力、人才、知识为主的,但它起着引领作用,创新和想像的空间大些,所以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但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重叠。因此,我们在讲时尚产业、创意产业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门类、不同的运作来区分。

(二)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轨迹

1、时尚产业核心始终是时装产业。时尚的发祥地是法国,由巴黎的宫廷贵族引领,但让时尚真正成为个产业,从手工产业变成机器制造,这是英国人的功劳。18世纪初期,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纺纱机,由此坊妙进入机器坊纱时代,比1878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早了100多年。随中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坊织服装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时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服装了,从宫廷走向了平民。二是手工制作变成机器制作。19世纪发明了缝纫机,出现了成衣和高级成衣,意大利米兰是批置生产高级成衣的王国,它就是通过高级成衣成为世界时尚之都的。二战期间,由于欧洲移民人数的剧增,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的时尚产业、服装品牌崭露头角。日本同样如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终使东京进入国际时尚之都的行列。从上世纪末到上本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时尚产业趋向消费全球化和生产网络全球化。但到现在为止欧洲的霸主地位还没有动摇。因为有三个城市还在,伦敦、米兰、巴黎都是欧洲的城市,所以整体时尚产业发展的沿革也说明了五大时尚之都总体的发展格局。

从国际五大时尚之都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对时尚产业链的整合,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时尚经济和时尚文化,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是从服装服饰开始的,然后城市的时尚经济、时尚文化得以发展,并最终确立时尚之都的地位。所以我们说,时尚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始终是时装产业。概括地说,巴黎是高级时装的发祥地,世界时尚设计和信息的中心:米兰是高级成衣的发祥地,世界流面料制作基地:伦敦具有悠久的坊织业优良传统,经典男装的制作中心:纽约是高级成衣休闲装、运动装品牌的大本营,在全球占有领导地位,而且它的服装服饰的商贸活动在所有城市中最发达:东京拥有流的设计和品牌,是个东西交融的城市,同时它也有高品质的时装加工业。

2、五大时尚之都各具特色的时尚经济和时尚文化。今年,我们参与了时尚产业丛书的编写出版,即《时尚产业的导论》、《世界五大时尚之都》、《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探索》,再加上《国际时尚品牌》,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时尚产业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都要认真读读。

巴黎被称为时尚花都,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

改聘请英国人设计服装的做法,由法国自己的设计师为路易十四整个家族做衣服,

直到拿破它为他太太定制衣服,巴黎就引领整个世界的时尚了。法国人把时装称为排在绘画、雕塑、建筑等之后的第八艺术,它的第八艺术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这些建筑艺术与服装设计交相辉映,使巴黎直处于世界时尚风向标的地位。

与巴黎不同,米兰是时尚营销之都,是成衣王国。整个欧洲的时尚销售,意大利排在法国前面。20世纪米兰进入国际时尚之都行列,到2009年,米兰被全球相关机构评为世界时装之都,所以对巴黎威胁最大的是米兰。米兰的纺织产业主要是服装业、皮革业和纺织制造业,现在意大利的时装产品占了世界的1/3,法国只占1/4。有一项统计说,意大利的人均时装出口额高于德国汽车、日本电子产品的人均出口额。意大利的

手工制作、面料、皮革加工,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纽约是时尚大苹果,它进入时尚之都的时间比较短,但美国的开放、自由、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特点使纽约的时尚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有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开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也有老欧洲的贵族气派。比较而言,纽约的时尚是大众化、平民化的。纽约时装设计是强调个性张扬,强调功能舒适性兼备,虽然起步晚,文化积淀单薄,但它发展时尚产业的要素――时尚人物、高消费人群、艺术氛围、广告宣传,一点都不缺,而且因为自身经济总量大,使纽约成为了服装商贸中心,这个特点与欧洲不同。所以纽约被称作时尚大苹果。

东京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唯一一个在东方的国际时尚之都,它不仅蕴涵东方气质,而且多元化。除了时装以外,好多新时尚都是在东京产生的,如跳舞机、WALKMAN、动漫、游戏等,东京的时尚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日本设计师进入欧洲,此时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

3、国际时尚之都的成因。分析了五大时尚之都,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具备如下的条件:(1)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时尚设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卢浮宫、大英帝国图书馆、时代广场等,都是通向时尚之都的艺术台阶。(2)产业彤成条件、产业构成惊人相似。五大时尚之都都是世界纺织业的发达地方,有很深的产业底蕴,而且有的曾是世界纺织中心,意大利和法国是服装业的中心,尔后转移到美国,再转移到日本。(3)城市的地位、城市的魅力和环境是形成时尚之都的社会条件。五大时尚之间都是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具有超大型的城市规模。去巴黎旅游的人数超过当地居民人数,居住人数1000万,而每年去的旅游人数是6000万――7000万,这就是国际性。(4)成熟的时尚消费群体和优良的都市时尚传统以及独到的人文基础。(5)开放性。城市必须是开放的,这当中离不开政府、协会的配套措施。(6)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强大,穷国出不了时尚之都。(7)地理位置好,气候四季分明。长期以来,新加坡直想成为国际时尚之都,但它四季如一,老百姓一年到头穿和圆领,无法春夏秋冬的时装趋势,所以彤成不了时尚氛围。

(三)上海纺织“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的提出

1、历史的抉择。我们提出“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经验。我们在提出战略的时候,面临了很多问题。从1992年开始的10多年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直到2004年,上海坊织何去何从还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多年的调整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发展方向还没有完全找到,我们分析了整个集团公司的情况,想找条出路,但当时面对公司的三个特点,我们觉得是得是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第一、我们是

个纯国有大集团公司,这是我们向时尚产业发展的个很大的制约:第二、我们是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集团公司:第三、我们是传统的制造业的集团公司。这样的背景下,可供我们选择的无非是两条路:一是关门走人。上海纺织十几年的调整经验是哪家公司不行了就把它关掉。走这条路的话,最终把上海坊织全部清理掉,剩下来的资产交给国资委。纺织是上海的母亲工业,关门走人只能葬送整个纺织业,这肯定是不明智的选择。第二条路就是奋进和探索。纺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时候坊织业都应该是朝阳产业。所以04、05年“科技与时尚”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我们进行大规模调整后集团到底何去何从的个历史的抉择。我们当时处于个十字路口,到底是关门走人,直至消亡?还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我们选择了后者,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参照的对象,除了分析自己的情况和分析中国经济的情况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坊织业曾经很发达的国家、很发达的城市的纺织业的变化情况。

2、对坊织产业变迁和现状的思考。我们研究发现,日本的纺织业曾经很发达,现在转移了,台湾的纺织业很发达,现在也要转型了:人家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人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需要多动脑筋,只要看看人家现在在做什么,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所以说,五大时尚之都是我们提出“科技与时尚”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借鉴。

分析了五大时尚之都后,我们看到世界上所有发达城市的坊织业基本都已完成了战略转型,把产业链中的底端东西转移出去,保留高端东西,这个高端东西就是时尚产业。所以说,在五大时尚之都里面,纺织业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生机勃勃,当然这是华丽转身――霓裳羽衣舞翩翩。既然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的纺织都能保留下来,为什么上海坊织就不能保留下来呢?我们至少还比他们落后20年。所以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提出了“科技与时尚”战略。再从理性角度分析,中国虽然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因为我们手上没有世界一线品牌,二没有纺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两点是衡量国是否为坊织强国的标志,而五大时尚之都都具备这两点。

如果把整个坊织的产业链比作条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左面是设计、研发,然后是制造、营销、推广,一直到微笑曲线右面的品牌营销服务,那么所谓要从纺织大国走向坊织强国,这个微笑曲线低端的部分就尽置不要做,特别是上海这样个大都市,不适宜做:要做,就做前面的衍生高端――科研,一个前沿的科研发明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如涤纶的发明,在棉毛丝中增加了个产品,使全世界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的确凉,美国人发明的,还有莱卡、氨纶,内衣里面有没有莱卡,价格相差巨大。再有就是像芳纶1313,耐高温、耐高强度的碳纤维。这方面日本人做得最好。如果我们都能做好这些东西的话,纺织大国走向坊织强国的愿景就能够实现了。目前来看,中国在很长段时间内,还会保留中低端的坊织产品,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加以利用。但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像我们这样大的纺织集团,做低档产品是没有出路的,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提出了“科技与时尚”、走高端坊织这样个理念,这个理念总结了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经验,也是在看到了高科技产品被纺织强国垄断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说“科技与时尚”是上海纺织的两个翅膀,那么我们只有把这两个翅膀做好了,上海纺织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3、顺应上海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按照上海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时尚产业在这当中起什么作用、占什么地位呢?我想最好的概括就是,时尚产业是进入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抓手和快速通道。上海纺织战略转型有三个内容,(1)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纺织制造业转型,发展时尚坊织品,高科技产品。(2)从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团向以提供现代服务业的价值链转型。(3)从行政管理体制向市场化、实体化、多元化转型。其中,第

二个转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就是发展时尚产业。这里,时尚产业有三个作用:

是公司的形象。上海要打造国际时尚之都、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谁来做?在领导看来,上海纺织是传统产业,但我们拿出了很多时尚产业的东西,如园区、科技产品,使领导看后确信我们在转型,这就是公司形象,也是时尚产业的体现。二是延伸的载体。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总得有东西来承载,时尚产业就是转型的平台和载体,这里包括时尚园区。三是提升的支撑,即品牌和外贸能级提升的支撑。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很重要的块是品牌和外贸,虽然大多数同志不直接从事品牌或外贸,但都在与此相关的产业做事,就如科研要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一样,我们每个具体产业都在对整个公司产业能级提供支撑。

2.时尚产业与上海纺织的战略转型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我们上海纺织为什么选择时尚产业作为战略转型。前面我已经讲了些当初我们选择“科技与时尚”战略的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谈的比较多,这里我再谈谈坊织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们决策的影响。

(一)中国纺织与时尚产业

世界时尚中心在不远的将来要向中国转移。我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1、新农村建设带来契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国内来讲,这个发展空间就是农村市场。随着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将会释放,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被激活。有数据表明,现在城镇居民衣着人均1000元,农村是城市的五分之,只有200元。随着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衣着类的消费数置将增加,这包括服装、室内装饰、床上用品等,市场在未来十年将充分释放。不少人认为,中国坊织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上贸易摩擦,增长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快。但我想提醒的点是,不要忽视中国坊织品有着完整的生产体系,庞大的加工能力也是世界上任伺一个国家在短期内追不上的。虽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短期内不会消失,还有比较优势。国内国外这两个市场,为我们整个坊织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个庞大基础。

2、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目前虽然人均ODP较低,但根据社科院的去年报告,中国人均ODP超过4000美元,而像上海这类大城市,人均6DP超过了10000美元。按照世界纺织业发展的历史,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中高档服装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为人一旦解决温饱以后,穿衣的个性化、休闲生活的理念、生活多样化等概念将逐步建立起来,追求个性、追求多样化,对中高档服装消费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已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市场,增长率第,速度最快。

中国坊织工业协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几个发展重点,一是科技,二是品牌服装,当然也包括可持续发展和中西部纺织业发展等等。所以,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是与整个中国坊织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吻合的。

(二)上海建设时尚之都的优势

1、纺织在上海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坊织业的产值直在增加,去年到达830多亿元,这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而且每年在增长。我们知道,原来上海坊织工业局的产值是400亿元,现在等于翻番。

2、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纺织进出口贸易口岸。从上海海关进出的坊织品,占全国口岸纺织品进出口的39%。上海一直是通商的重要口岸,到现在为止,上海仍然是全国最大的坊织品进出口口岸。

3、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每年达500多亿元,且呈二位数的增长速度,201O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今年有世界会,一定会有更快的增长。

4、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商业城市。在上海,大家公认的时尚节日有服装文化节和时装周。世界线品牌要进入中国,基本是通过上海再进入中国的,国际服装文化节上70%的品牌是经过上海走秀进入中国内地的。这点很重要,它代表了市场的制高点。另外一点是,国内做得好的品牌,一旦成功了,总部就迁到上海来,如美特斯邦威、杉杉等,它们都特上海视为占领全国市场的制高点。

5、上海的坊织科研与教育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这里有全国最知名的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还有许多中外合作力学单位和上海坊织科学研究院等。另外,坊织业许多边缘学科,不单单是纺织的研究院所能解决的,要靠如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太学等其他院所合作解决,这些都为整个坊织业发展提供了科研教育支持。同时,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四大中心的建设,集聚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这都在为整个上海坊织业走向高端、打造时尚之都创造条件。上海这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全国没有座城市可以比拟的。

6、上海以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著称。海派文化中很重要的个特点是服饰文化,中国有服饰文化的城市只有上海。上海从上世纪30年代起被称为东方巴黎,其经济条件、配套条件、人文发展等使上海最有条件建设成为世界第六时尚之都。

7、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政府对发展时尚产业、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上海城市软实力相当重视。国际文化节从1995年开始举办,上海时装周从2003年开始举办,都已有不短的历史了,当然与巴黎100年、东京25年的历史相比还是短了些。

8、城市产业调整有空间。目前为止,上海的产业还是太“硬”,一个城市的产业太硬,就会造成个城市没有归属感:要使城市有归属感,一定要有创意文化、时尚文化,这些会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上海现在不缺汽车、大电器、化工、大飞机、轨道交通、高铁、造船、钢铁,但缺少创意,缺少时尚。为此,上海产业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现在是大企业太多,小企业太少:二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轻工业调整后受到很大打击,纺织调整后还能搞时尚产业。在后工业时代,发展重工业会受到资源容量、人口容置、土地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一个城市要有归属感,一定要有软实力――发达的时尚产业、都市产业,软实力有助于提高个城市的归属感。

(三)纺织控股公司发展时尚产业的优势

发展时尚产业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对应了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所拥有的三个优势:

1、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集团,具有发展时尚产业的天然优势和综合优势。时尚产业发祥于纺织服装业。我们本身在做这行当,而其他人若要做时尚产业,就要重新打造,从零开始,我们则有综合优势。(1)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到营销,中间有制造、设计、加工等环节。(2)贸易和品牌运营有定积淀。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我们排名第二,“十二・五”争取排名第。品牌这块,我们有一批民族品牌在运作,当然还要打造一批新品牌。(3)研发力置目前是全

国最强的。上海坊织做时尚,偏重于整体时尚的概念,所以要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2、我们拥有大量的时尚资源。我们有许多老厂房,里面积淀了上海的工业文明,许多老厂房都是沿黄浦江、苏帅河而建,这些是搞时尚园区的很好资源。再有,上海搞国际服装文化节、时装周,这些都是重要的时尚活动。我们从1995年就开始承办了,这是政府平台,我们在使用,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用。另外,我们还拥有许多与时尚有关的资源,如纺织党干校搞时尚教育,也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做的:若没有这个教育资源,我们就不会搞时尚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就可能没有教育这块内容了。

3、我们有先行优势。所谓先行优势,主要表现在做创意园区和时尚园区方面,我们比人家搞得早,有先发效应。我们比较早地认识到纺织需要转型,需要发展时尚产业。

3.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我们公司的时尚产业做些什么的问题。

(一)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

1、成为旗手和引领者。上海纺织要高举时尚大旗,要做时尚产业的引领者。我们要始终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有这么多资源,有血缘关系,有先发效应,我们应该能够做到。现在大家都知道,发展时尚产业事关自己公司的形象,人人都想做,争当主角,上海坊织做了这么多年的时尚产业,如果还仅仅是配角,那就没有形象了。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第目标是继续做旗手和引领者。现在我们做的是低层次的旗手和引领者,将来要做高层次,把旗帜举得更高。

2、培育为核心业务。时尚产业我们培育了5年,再做5年,如果还不能成为核心业务,那我们就不可能成为时尚产业的旗手和引领者了。在讨论“十二・五”规划时,上海纺织领导班子已经明确,时尚产业从“十・五”开始培育,到“十二・五”期间,要把时尚产业做成核心业务。届时的时尚产业,门类更齐,规模更大,盈利水平更高,形象更好。

3、成为提供时尚产业综合服务的供应商。“十二・五”期间,上海纺织将进步依托集团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强化建设周节、品牌运营、时尚教育、时尚传播、园区服务等时尚通道,构建个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综合配套的服务平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为时尚坊织产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供应商。这是我们现代坊织的领航者与成为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大概念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尚产业是要做成提供综合服务的供应商。

(二)时尚产业的三个任务

1、吸引资源。我们要把自己的载体、平台打造好,成为高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为什么巴黎、纽约、米兰的时装周有那么多品牌要去那里?因为那里是高地,是世界时装的最高地。我们要打造高地,打造精品,使别人想到你,离不开你,这样才能吸引资源。

2、加强服务。把资源吸引过来后怎么办?

句话:加强服务。通过在我们搭建的平台上,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探索出时尚产业的赢利模式。开始的时候,我们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贴钱的,但不会是永远贴钱的:即便是贴钱,你肯定是在某处得到了好处,而且好处更大,这样你才会不断贴钱,客户也会被你牢牢地吸引住。把客户吸引到我们平台上后,我们就能通过服务来盈利。米兰时装周举办了那么多年,都是自负盈亏的组织承办的,这些非官方组织定有盈利模式,我们要好好研究。

3、对接产业。把设计师、外贸公司等资源吸引到我们平台上后,要与我们的品牌、贸易联动,为我所用,为上海坊织转型和发展提供支撑、提供帮助。我们通过服装文化节、时装周,把产业集群资源引进来以后,怎么与我们的品牌、贸易对接,这是很值得研究番的。

(三)时尚产业发展的四大重点

1、品牌发展。品牌发展的具体内容有:老品牌怎么“老树开花”,新品牌又怎么培育?高科技的纤维品牌怎么打造?品牌通路怎么建设?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工作,我们的时尚产业事业部是做好品牌发展的牵头单位,当然其他板块都在做,但总策划、总管理应在时尚产业事业部。

2、一周一节。一周一节是我们吸引资源最广泛的平台。因为是市政府主办的,所以我们要提升周节的档次,扩大影响,使其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与上海坊织运作时尚产业相匹配。我们花了很多人财物,但总觉缺口气,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周节做成中国最好的,进步做成亚洲最好的。做成亚洲最好的并不难,只要超过东京就可以了。上海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唯一不如东京的,就是上海开放度还不够,东京是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外国人在东京的数量比上海要多得多。我们要好好了解东京时尚周的情况,现在它们到底怎么样了,上海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一定要做得比东京好,这就要看我们的运作水平了。

3、时尚园区。时尚园区是目前我们拥有的很大一块资源,也是时尚产业很重要的业务。怎么把时尚园区打造成我们时尚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这里有大置的工作要做。园区现在定下来的目标是要打造几个20万平方米、80万平方米等重大的主题园区。另外,怎样提高我们的品牌输出、物业管理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4、其他配套业务。这部分业务内容很多,包括展览展示、时尚教育、媒体、网上创意国区等等。时尚产业的这四项重点工作,具体内容都在上海坊织的“十二・五”规划里,可能不是很完善,大家可以讨论,但有点我想强调,每项工作都是我们时尚产业当中的个环节,我们不可能、也不指望把每个业务都做到世界最好,但做到平均水平,应该是可能的。上海坊织是个综合性的集团公司,各类资源要互动,要用综合性的力置来推进时尚产业的发展,这是其他集团公司所没有的。比如,其他公司有比我们做得好的品牌,但他们没有园区来推广、造势,我们不但有众多园区,手里还有周

节。如果能把整个时尚资源规划好,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从而把品牌、贸易和科研全部整合起来。可能我们某块产业、某个业务是社会的平均水平,但通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我们公司时尚产业的总体水平就能走在上海其他大集团的前面。

(四)发展时尚产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时尚与产业的关系。时尚是烧钱的行业,搞活动、请主持人与模特,都要花不少的钱,不敢用钱搞不好时尚产业。但也不能因为时尚产业是烧钱的,我们就不去想赚钱。时尚产业归根到底是要赚钱的,而且是赚大钱。所以我们在烧钱的时候,要想清楚什么时候赚钱,在什么地方赚钱,用什么方式赚钱。时尚要烧钱,产业要赚钱,这就是盈利模式的问题,搞时尚的同志要认真思考,周密策划。

2、时尚园区与时尚产业其他业务的关系。时尚园区是时尚产业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时尚产业的全部。上海坊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好,时尚产业事业部也好,仅仅把园区建设好,这不够,还得把整个时尚产业发展好。

3、时尚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时尚园区是时尚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的载体和平台。时尚园区和创意园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的理解是,时尚园区要与坊织的各类产业相对接,包括创意园区:创意园区与纺织的关系不是很大,但与创意产业有关。上海坊织要搞时尚园区,也要搞创意产业:只要对上海坊织时尚产业发展有利的,我们都要搞。

4、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由时尚园区衍生到产业,由创意园区衍生到产业,这就产生了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两者中重点是发展时尚产业,但时尚产业中的创意这块,我们照样要搞好它,因为这与下面第五个关系有关。

5、纺织战略与上海战略的关系。上海纺织的战略重点是发展时尚产业,上海产业规划不仅是发展时尚产业,还要发展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有很大的关联性,时尚产业某些方面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坊织从自己产业基础出发重点发展时尚产业,是符合上海产业规划发展要求的,也是为上海城市发展作贡献。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作为个国有大集团,做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事也是应该的。

(五)还需要进一步理清的问题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43-03

作者简介 裘晓雯,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讲师,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浙江宁波315211)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

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方南.中国纺织产业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N].服装时报,2009―02―06.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方南.中国纺织产业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n].服装时报,2009—02—06.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家用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变化;潜力;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家用纺织品在世界纺织品服装产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以及推动工业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出口贸易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一、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贸易概述

我国家纺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在经历了品种增加,质量提高的过程之后,从2000年开始迅速发展,出口数量和创汇的增加,促使家纺行业当之无愧成为了纺织行业的一颗新星。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致使我国家纺产品出口呈现了负增长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回温,但是家纺产品的单价还是不容乐观。一直持续到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使我国纺织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并且加入了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当中。

通过对我国纺织业的调查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额占纺织服装出口的比重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家用纺织品的增长速度大于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出口额、出口量、出口单价均保持小幅增长;我国纺织品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以及周边省市,比如:江苏、上海等地,成为了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市场变化特征

通过对我国家用纺织品进行基础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纺织业发展初期,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出口总额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出现小幅度回落。从家用纺织品的分类来看,一部分商品出口增长比例较快,例如:床上用品、厨卫等,而一部分商品因为受众群体较小,出口增长比例也相对有限;通过聚类分析法,我们将市场划分为四个梯队,例如:第一梯队主要有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优于我国,因此,他们的地位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第二梯队主要是香港、阿联酋等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晚,国内在发展新兴的经济体制,因此,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量相对较大。对于不同梯队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家纺出口市场也不尽相同,层次清晰、明显,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贸易潜力估算

通过对我国家用纺织品进行量化分析,估算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潜力,从数据上可以发现,对我国家纺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的是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上升,家纺产品的出口额也会随之增长,而双边人口规模以及运输成本却与我国家纺产品的出口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根据模型估算市场潜力,各国的市场潜力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我国的家纺产品的贸易市场将会不断的扩大。

四、提升家用纺织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我国虽然是家用纺织品出口大国,但还不是家用纺织品强国。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家用纺织品在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国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促进我国家用纺织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国家实施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都知道家用纺织品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家用纺织业的发展,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视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客观的认识家用纺织业目前的发展环境,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的家用纺织业带来了机遇,但是,我们要清楚意识到与机遇并存的挑战,并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合家用纺织业发展的战略;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我国家用纺织品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提供政策性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2.家用纺织品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产业集群战略,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以及能够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扩大企业规模,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品牌化战略,我国家用纺织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的作用,如果能够拥有家纺品牌,那么就是拥有国际市场的高占有率,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差异化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增强品牌产品的独特性,进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巩固自己的地位。

3.企业发展家用纺织品的竞争优势

企业作为家用纺织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硬件,因此,要严格要求产品的质量,使之达到国际标准,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家用纺织品的科技水平,采用新工艺,降低产品成本,减少污染,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家用纺织品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因此,要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对外贸易,促进我国家用纺织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is becoming from manufacturing factory to enterprise group. The problem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etween parent corporation and subsidiary corpor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 of enterprise, compared the three comm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s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factors of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t last,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selection and building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attern oriented to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ynergistic effects, 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xtile machinery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纺织机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其公司治理结构和管控模式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成

败。因此,打造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而解决因企业集团管理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公司治理和管控问题,也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其中,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是集团发展历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课题,也一直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视。例如,杨翠兰对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探讨;陈志军等基于管控模式对集团母子公司的战略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罗彪等提出了基于战略管控的业绩管理系统,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分解操作模型;侯孝国对效绩评价与企业集团内部管控进行了研究;赵黎明等为企业集团针对不同权属企业选择适合而有效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

我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母子公司管控探索的时间并不长,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研究已有较多论述,但从论述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理论分析,且大多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缺少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路径安排,更少有针对我国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应如何改进其管控模式提出具体的可操作建议。

因此,本文首先比较当前企业集团几种常用的管控模式,分析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对基于协同效应纺织机械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行业相关企业治理和管控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企业集团管控的主要形式

企业集团管控是指大型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的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集团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套制度和方法,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顺利实现。

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 3 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关系;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根据企业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一般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划分成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等 3 种管控模式,如表 1 所示。

二、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是关系国济民生的产业,纺织机械主要为纺织行业提供装备。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纺织机械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系列产品;实施出口策略,技术不断升级,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是,自从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纺织品市场萎缩,纺织机械市场需求低迷,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销售处于低谷。虽然2009年年初国家推出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纺织品关税调整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纺织企业出口产品的赢利能力,但依然没有改变纺织机械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

分析其中的原因,既存在市场低迷、复苏缓慢等外部原因,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等内部问题。特别是随着企业形态逐渐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实体向集团化转变过程中,在企业集团的管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控模式建立不到位。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统计,全国纺织机械企业超过千家,有些企业逐渐成为纵向多级法人结构的集团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使总部缺乏对集团内部企业在战略、财务、绩效等方面有效的管控能力。

(2)集团战略执行力不够。综观国内多数纺织机械集团,虽有一定程度的重组整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企业的自身利益,导致同类业务分散经营,甚至出现同类产品分属不同企业经营的状况,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使得集团的战略不能很好实现,战略执行力不够。

(3)母子公司职能定位不清。在纺织机械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是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有些是民营企业逐步发展而来,但是都存在着母子公司如何定位的问题。有些企业集团出现了母公司空心化、股权结构复杂、管理成本过高、运营风险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集团公司的有效和良性运行。

2.纺织机械企业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

我国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是由国家按照纺织工业的布局要求设立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逐渐建立了企业集团。但是如何建立有效合理的管控模式成为制约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管控模式来支撑,企业集团所涉及的各种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有不同的特性,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对集团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规模。当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时,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全部交由集团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决策速度和质量。纺织机械企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因为决策速度而贻误商机,这就需要集团总部合理授权。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3)资源关联度。资源关联度是指在一个集团内部由总部掌控的资源与子公司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可以从原材料及其产品的相关性来判断,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那么多采用运营管控型管控模式。反之,如果相关度低,企业集团一般采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或财务管控型的管控模式。

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

1.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纺织机械企业集团总部应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各下属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以上关键影响因素,以三大管控模式为基础进行灵活设计,明确总部功能定位,落实管控具体措施,这是企业集团管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集团管控的效果。

目前,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集团公司内部管控模式往往是以战略控制型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综合。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电力、煤炭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汽车配件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对医药、贸易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金融等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当然,伴随着这些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未来的管理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国内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设计和选择管控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对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纺织机械等相关业务单元应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选择应该是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图 1)。

对民营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自身发展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的纺织机械业务,应采取运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应该是运营控制型控股公司。当然,随着这些纺织机械企业集团业务结构的调整,未来的管理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2.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构建

(1)明确总部功能定位

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存在着定位不清、管理界限层次不明等问题。出现了要么集权过度,要么权力分散等管理上的错位和越位现象。造成了管理上层次太多、考核不到位、有效监控难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结果,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总部功能,理顺母子公司的关系。

① 明确总部定位。许多企业集团总部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清晰,捆绑型集团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更是一个新的问题。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和定位是企业集团实现有效管控的关键问题,集团总部要通过明确发展战略,推进业务重组,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② 确定总部职能。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定位成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总部设定为投资决策中心、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按照这种职能定位应加强总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本运作和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并按照战略决定组织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③ 理顺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关系。建立有效的管控模式,要合理科学划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权责,做到集权有序和分权合理。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做到集而不散、分而有序的设计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架构。按照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建立总部 子公司 企业三级法人管理体制,使集团总部逐渐成为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成为利润中心,企业成为成本中心。

(2)落实管控具体措施

不同管控模式有不同管理措施,国有纺机企业要实现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职能,应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① 强化战略管理,确保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作为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战略管理是统揽全局的一项工作,应树立战略规划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应该始终清晰集团现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如何走过去,制订具体的战略规划,确保子公司战略和集团公司总体战略相衔接。对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要积极推进并严格控制,确保子公司在改革、重组等方面的举措与集团公司的体制改革、战略规划相一致。

② 强化财务管理,成为监控中心。要努力使集团总部成为投融资中心,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指标控制及借贷、担保的监督。要树立赢利比规模更重要、控制风险比赢利更重要的理念。对所属企业要逐步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统一,严格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③ 强化资本运营,优化配置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是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管控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加强资产监控和提高资产质量。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使集团总部成为资本运作的中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孵化器。完善投资项目责任制,将投资项目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确保项目收益。通过内部整合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结语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管控模式是保证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而言,用科学理念统一思想是实现内协外争的有效手段;建立控制有力的管控模式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通过构建科学的管控模式来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不足,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而本文正是通过对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管控模式构建的探讨,力求为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傅孝文. 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9):27 28.

[2] 杨翠兰. 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探讨[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10):33.

[3] 陈志军,孟执芳. 基于管控模式的母子公司战略控制探讨[J]. 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8):198 200.

[4] 罗彪,方波平,季红梅. 过程业绩管理:构筑企业集团的“管理神经系

统”――战略管控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管理方法[J]. 管理现代化,2006(4):10 13.

[5] 侯孝国. 效绩评价与企业集团内部管控[J]. 国有资产管理,2002 (7):27 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