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8篇

时间:2023-10-26 09:59:08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1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为了保证康复项目的实施质量,中心从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康复质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康复师团队服务能力。

1. 抓职业精神培养,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大力倡导“敬业、博爱、兢业、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力创佳绩。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结合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增强爱心奉献意识。强化制度引领,进一步完善了《康复中心奖惩办法》,制定了《康复中心月度爱心奉献奖励制度》,从优化服务细节入手,促进康复师职业精神的养成。

2. 抓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康复水平和质量是康复中心提高儿童参训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心通过加强投入,落实举措,不断提升康复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动派出多名康复师外出进修。通过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孤独症、低视力、智力、肢体类康复治疗和辅具使用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中心内部培训。坚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的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时间、定教研地点、定专人负责、定教研主题、定学习要求;确保培训活动正常化、形式多样化、主题系列化,突出评估这一重点,强化实践意义。另外,不定期开展机构间业务活动。每年12月份与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 抓学历资质进修,提高员工素质层次。我们努力引导员工学习,通过员工工资结构规范化,并将学历和职称与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康复师参与学习进修和资质考试,并对外出学习人员主动关心,协调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儿童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目前,康复中心10名康复师中,本科5人,本科在读3人。

4. 抓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日常工作。我们在中心幼儿园、特校、区人医、区中医院发展近20名志愿者,对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开展引导式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注重加强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关档案。

“为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明天着想,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这是中心员工的共识。中心强调:“中心无闲事,事事训练人。”中心坚信:康复细节决定成败,康复质态决定口碑。

1、规范实施项目训练。中心坚持“项目训练课程化管理”。具体做到“四定”:(1)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每一位儿童每次来中心至少参加4个以上项目的训练,确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训练。(2)为所有项目定好训练时间。(3)为每一位参训儿童定好参训课表。(4)为每一个项目训练定好阶段目标。目标上墙,家长人手一份。

2、着力抓好机构训练。务实做好现状评估,将新进中心的儿童现状录好视频保存,坚持由负责儿童康复的各位老师集体评估,认真制定个性康复训练计划,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定期留下训练视频,定期进行训前训后对比达标检测,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坚持儿童家长参与训练,年末聘请专家规范认真开展评估。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对全区各乡镇确有困难不能来康复中心参训的儿童,中心坚持常态指导,上门回访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将康复师分成几组下乡上门回访指导。在回访前,康复师做到先电话联系家长,告之上门回访时间。在回访中,请各镇康复室人员陪同中心康复师深入村组,上门入户,了解儿童康复实际情况,对照其具体现状,制订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发放相应康复器材,现场指导家庭康复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时要求镇康复室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康复师电话随访,每月电信发送相应的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训练,实施阶段评估,进行宣传沟通。此举既让有实际困难的儿童正常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又积极宣传了康复训练的理念和知识,更树立了良好残联工作者形象。今年对家庭康复的72名残儿采取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回访慰问方式,共发放慰问金近20万元。

4、搭建康复网站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让康复中心的服务伴随残疾儿童身边,中心投入近12万元,建起了康复中心网站及“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向近100儿童家庭每户免费发放一部手机,给予200元话费补贴,享受集团内免费通话。经常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信息、通话联系,提供了宣传、沟通、咨询、指导等服务。今年康复中心发送给家长的各类信息有百余条。免费给76位家康残儿配备了平板电脑,为他们缴纳网络费,让家康残儿及其家长网上自由获取我中心康复训练情况,更好地进行远程家长培训及互动。

5、编制《康复课程流程》手册。智力组、肢体组、感统室、OT室老师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复课程流程,认真梳理,形成文字内容,说出每天八节康复课程操作流程等,进一步提升康复项目训练规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务,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解决儿童家长电瓶车充电问题,提供了50个电瓶车充电插座,还免费提供四季校服、理发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针线包及简易药箱等,做到一切从残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一手抓康复训练,一手抓便民服务,让残儿及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每年为他们办理免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保额3万元;每月补助100元,今年共补助了139名在各类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共发放补助金166800元。同时实施临时救助,全区共实施救助1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

7、加强残儿安全保护管理,确保无责任事故。儿童安全保护重于泰山,区康复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并签定责任状。充分利用每周五学习、每月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2

一、救助条件、对象及标准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确定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制定“康复救助卡”的使用管理办法;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聋儿、智力残疾、脑瘫等残疾儿童的调查、筛选工作;做好康复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康复救助经费结算核对(汇总、上报)等工作;为定点康复机构配发训练器具,发放康复训练教材;协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定点康复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康复训练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数据统计、年度总结等工作。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3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后,康复医学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康复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生生源等条件的限制,至今我国仍严重缺乏合格的康复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儿童专科康复师。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等基础知识,也缺乏基本的儿科医学和护理专科常识,大多数儿童康复师不能透切理解儿童康复技术原理、治疗目的和意义,不能有效地指导家长参与训练,不能从容面对重症患儿,业务素质较差,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只能机械地按康复医师的医嘱执行训练,影响康复疗效,有的甚至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如脑瘫儿的骨折等,不能正确应对训练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如胃食道返流引起误吸等,导致医疗纠纷。

2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目标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儿童康复的特点,我们希望培养出一批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有自己发展专长的儿童康复师。作为儿童康复治疗小组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康复师通过一对一地为孩子执行治疗,能以自己的“妙手”和“仁心”获取家长的信任并鼓励家长树立治疗信心,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最好疗效。

3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方法

3.1制定统完整系并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计划

在注重康复师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积极利用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外资深康复师来院讲学并示范指导康复操作。加深对Bobath等在校已接受过教育的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并积极扩大知识面,引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感觉统合理论”、“言语治疗”、“言语前口腔功能评估及干预”等,丰富和完善康复学知识结构。对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康复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包括NICU中新生儿的多感觉输入)、语言治疗(包括言语前口腔感觉运动功能评估及训练),而三年以下工作经历的要在康复组长的严格引导下进行各专业组间轮转工作。康复师之间,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轮流主持康复小讲座,温习提高康复基础知识。

3.2基础理论知识讲授

组织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生、NICU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除了康复医学外,还进行与康复有关的一些儿科常识的教育,如新生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的发育,新生儿生命体征的观察,癫痫的发作诱因、症状、意外伤害的预防,婴幼儿视觉发育,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紧急应对措施如早产儿呼吸暂停、胃食道反流、误吸窒息的第一救治等等。在早产儿的多感觉输入中,感觉刺激的强度、剂量是否合适极为重要,若输入过多过强极易产生疲劳并很快导致生命体征变化,因此必须学会细心观察患儿肤色、精神状态的细小变化以防刺激过度。康复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急救能力才能进入NICU为患儿服务。感觉统合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断被大家所认识,感觉统合训练已渗透到各年龄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如新生儿、脑损伤患儿早期训练),但因为康复专业尚未开设本课程,所有儿童康复技术都不了解感觉统合理论,因此,我们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系统地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

3.3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的运用

每周定期举行一次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参加人员包括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师、各级康复师、家长或生活照顾者。由康复师汇报病史、训练目标、康复计划、疗效、训练中存在的困难等,高级康复医师现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生物力学分析,现场解答康复师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康复训练计划,纠正康复师训练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必要时由高级康复师示范操作过程。在病例讨论中,康复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康复医师从功能评定和训练角度进行阐述,儿童发育医师则从病因、病理、神经学角度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康复师既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患儿病情,又可以更系统、扎实地掌握康复治疗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步提高,促进了独立操作能力的发展。

3.4外国专家的操作示范和现场指导

充分利用国外儿童康复专家,包括香港专家来访机会,为康复师现场操作示范和指导,如Bobath理论技术的使用,感觉统合理论在脑瘫患儿及NICU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口腔感觉运动功能缺陷的理解及处理等。仔细聆听专家分析,身临其境地感受专家的一招一式,同时将整个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反复观摩学习,用心体会专家的手法、动作力度,包括跟患儿交流时说话语气、表情等,学习如何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5资深康复师的传帮带

康复师不仅依靠技术,还要有热心爱心才能获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选取基础较扎实、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勤恳、品德高尚的资深康复师为组长,在日常工作中指导操作手法、与家长沟通技巧,掌握年轻康复师的思想动态,以其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人道主义精神传、帮、带年轻康复师。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4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语言康复;内容;手段;原则

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12月份,我国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数量达到了387万人之多,占到了我国全体残疾人总数的5%。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缓、听力残疾以及自闭症等类型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语言障碍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对特殊儿童语言障碍进行矫治,并且培养特殊儿童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好地将特殊儿童语言潜能开发出来,这些都成为了语言治疗人员以及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试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内容与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

所谓的前语言时期语言能力训练就是指特殊儿童能够说出的第一个具有意义的单词前时期。在前语言时期中,特殊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儿童大多数已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并且为自己学习语言做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中,实施语言康复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特殊儿童积累一些语音表象,发展特殊儿童语言学习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实施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诱导特殊儿童进行无意识交流,训练特殊儿童通过不同音长、音强以及音调的哭叫声来表达儿童生理的需求以及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度,使儿童能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引导儿童能够发出一些单音节,鼓励其逐渐发出一些连续音节,培养特殊儿童交际的倾向,并且使其能够理解和表达一些具体概念词。

(二)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伴随着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开始有意识和有能力学习一些常用的词汇,并且开始使用语言来和外界进行互动。在这一阶段中实施特殊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将他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转变成为简单语言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语。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实施词汇训练来帮助特殊儿童扩大其自身的词汇量,加深特殊儿童对于词汇和词义的理解。

(三)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特殊儿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发展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使用。因为词组具有很强的语法规则,习得词组结构就表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语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标志儿童语言发展步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将词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以及立体形象的语言训练材料,并且能够把成分替代、反复强化以及预言示范等等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手段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实施,这也就从本质上强化了传统的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手段实施。与此同时,要求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必须要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要求特殊教育人员实施全程的指导。原因就在于,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必须要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进行拓展

人类表达客观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就是语言,但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前提就是认识,认知思维是所有语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语言训练内容设计以及语言训练方法选择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综合考虑特殊儿童认知的能力,根据其认知能力来选择一种特殊儿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的康复训练目标。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者还要巧妙并且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强化特殊儿童对于语法规则以及词语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在理解这一基础之上,儿童才能够在不同情境里面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句子或者词语。

(三)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

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特殊儿童能够充分运用语言,因此,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那些特殊儿童生活过程中需要的语言;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将特殊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词组以及句子作为重点的训练内容;在选择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那些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景来实施训练,并且要将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效果评估过程中,同样要尽可能的对儿童运用日常语言的能力进行评价。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以及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接着又从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拓展以及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5

【关键词】 低视力; 视觉康复训练; 儿童; 视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运涛.低视力儿童三位一体综合康复干预治疗临床数据分析[J].广州医药,2015,5(1):88-89.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6

一、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1.改善功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很重要,是脑瘫康复的核心,而运动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教给患儿,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功能,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是脑瘫患儿促进身体机能和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0~6岁是治疗的最佳阶段,我们说这段时间康复叫入学前康复或者家庭康复,患儿的生活姿势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获得,如,进食、睡觉、走路、坐姿等姿势。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他们较大年龄,如果过早地认为孩子已经会走了,可以上学了,就不训练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长,导致二次损害,肌肉挛缩就会加重,关节就会出现畸形。脑瘫儿童入学后,家庭康复时间减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就非常有必要,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对象也应该是进入青春期前的脑瘫患儿。

2.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目标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减少肥胖,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预防疾病。如果脑瘫儿童学会了一项运动,如踢足球,那么踢足球很有可能将成为他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持久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能力不仅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和特长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愉悦身心,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运动还能培养脑瘫儿童的毅力。在一些韧带拉伸练习时脑瘫儿童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有时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这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当脑瘫儿童在水池里玩水,在运动场上跑着、笑着去追逐滚着的皮球,在阳光下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他们会十分快乐。

二、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尤为重要,如果热身不充分,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很有可能使儿童受伤,严重时会使有癫痫史的儿童在刺激下引发癫痫,所以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的热身时间应持续在15分钟以上。热身活动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如先活动上肢再活动下肢,坐轮椅的学生可以按着这个顺序:胸前拍手―头上拍手―伸展运动―下肢抬腿―弯腰―蹲起―爬行。

2.大肌肉力量练习

脑瘫儿童的大肌肉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臂力的练习。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较多地使用蹲起练习,根据脑瘫儿童的自身情况,可以克服自身体重蹲起,负重蹲起;蹲起练习需要脑瘫儿童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抓扶手。有剪刀脚的儿童需要将两脚固定,两腿间可以夹一个小枕头将双膝分开。蹲起练习比较枯燥,几个儿童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赛、跟音乐节奏做动作、轮流数数、背古诗儿歌等方式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还可以采用拉小车游戏,在助行器上绑上沙袋或重物,让脑瘫儿童拉重物走或跑等形式。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例如,走的路线(曲线、绕物、直线快冲等);变化小车上的货物;连接起来助行器可以变成的火车等。臂力练习的器材可以利用哑铃、墙壁拉力、砂磨台。哑铃要为脑瘫儿童选择安全性高的,适合肌力的哑铃,老师双手拿哑铃面对脑瘫儿童,跟随音乐带领脑瘫儿童做各种动作。墙壁拉力器是一种固定于墙壁上的具有重力负荷的装置,通过拉动重锤,可以进行肌力训练,使用时要为脑瘫儿童选择适合的肌力的重力装置,采用面对装置向下拉、背对装置向前拉、侧对装置横向拉着等几种练习方法。砂磨台是供脑瘫儿童模仿木工砂磨作业、进行上肢功能训练的台子,供臂力肌肉较小的儿童使用。

3.灵敏性练习

脑瘫儿童的灵敏性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改变身体方向的能力,要求动作快速,有控制的运动。为此我们选择适合脑瘫儿童的发展灵敏性的练习。主要包括在爬、走、跑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躲闪、突然起步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前滚翻、前后侧交叉走;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蛇形跑、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几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游戏可以是发展脑瘫儿童灵敏素质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应答游戏、追逐游戏和集体游戏等。这些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能引起脑瘫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活动,既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付复杂多变的活动场面,又能锻炼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反映过程,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4.韧带牵拉练习

脑瘫儿童的韧带牵拉练习一定要放到训练结束之前,因为此时全身的肌肉韧带温度较高、弹性较大,较容易拉伸。大部分脑瘫儿童主要需要拉伸的韧带有膝关节韧带、韧带,练习时不要用力得过快、过猛,防止拉伤或扭伤,此时要尽量保持儿童的体温,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帮助儿童完成,此时需要一对一练习。

5.放松练习

肌肉放松一般都在运动最后,可以采取抖动双臂和双腿的方法,揉搓肌肉也可以放松。很多脑瘫儿童肌张力大,放松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采用按摩的方法来降低脑瘫儿童的肌张力,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

三、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特殊学校要做好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学校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首先,学校需组织康复老师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运动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其次,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间、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使得脑瘫学生运动康复工作有效系统的进行;再次,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校还需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切实的运动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使其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依据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对脑瘫学生进行有效的康复,才能在减轻其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各种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要做好脑瘫学生在校的医教结合,特殊学校要做到,依据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制订康复的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等,合力完成脑瘫学生的康复任务,提高其智力、运动、言语与沟通、自理、社交能力以及学业成就等,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其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并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普及,就必须在师资配比、功能室配套、培训转型、职称评定等方面寻求政策支持。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7

智力障碍(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又称智力落后、精神发育迟滞等。根据2010 年美国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AAIDD) 的最新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一般发生于18 岁之前。智障儿童,通常指年龄不满18 周岁,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障碍的儿童。针对这一群体,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干预训练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探索改善智障儿童智力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干预方式至关重要。随着对智障儿童干预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融合多媒体环境的人机交互技术逐渐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Ramdoss等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干预为提高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研究指出,数字化游戏学习在智障儿童和相关感官障碍患者的核心功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纷纷注意到了这种人机交互模式在康复医疗界的巨大潜力,于是,在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理念和康复需求下,基于Kinect 体感游戏应运而生。体感游戏( Motion Sensing Games) ,以动作感应控制技术为核心,通过惯性感测、光学感测、惯性与光学联合感测三大原理,实现对人体的动作、声音和手势等操作的辨别和解析,是一种全身互动的电子游戏。体感游戏的使用必须借助体感设备。Kinect 作为体感外设,通过3D 体感摄像机,能够捕捉人体的即时动态。不同于鼠标、键盘操作的传统人机交互界面,体感游戏可以直接用肢体动作控制游戏输入,无需任何手持设备,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互动。当前,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主要仍以康复治疗师( PT /OT /ST) 和特殊教育教师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但治疗过程中由重复性练习导致的学习动机缺乏、长期康复治疗产生的高额费用等问题愈发突出。而基于Kinect 技术的体感游戏凭借独特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器械设备的弊端,摆脱了场地、时间和专业人员的限制,已被证明应用于康复医疗中的可行性,尤其以认知和运动康复效果最为明显。

将体感游戏运用于智障儿童的干预训练,主要源于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智障儿童的注意力难以有效地集中和维持,但对感兴趣的刺激会呈现主动的注意。多感官的刺激可以促使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也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智力障碍儿童会伴有语言障碍,导致沟通交流能力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环境与语言训练结合,可以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智障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智力、运动知觉和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且运动能力训练的越好,越有助于智障儿童大脑机能和适应性能力的提高,因此,有针对性的运动__能力训练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此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许多研究均表明,游戏化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还能够发挥游戏有效的补偿缺陷功能,挖掘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可见,适当的将游戏融入智障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干预训练能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集中探讨了体感游戏在智障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如思维能力、移动能力,而国内类似研究较少。本研究自主研发的体感游戏将康复理论和理念融入到游戏中,儿童可通过针对性的游戏,在体验欢愉感的同时,逐步完成相应的治疗和训练。它与普通的体感游戏不同,是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水平设计,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可预测和可控的环境。此外,智障儿童的智能低下,直接导致他们在认知和适应性行为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如记忆力受损,储存信息时存在困难。而且智障儿童在体重、身高和骨骼成熟和肢体动作技能的发展上较晚,障碍程度越重,身体协调等方面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在自主研发的体感游戏中,基于动作肢体感应,儿童可以根据自身的障碍程度选择游戏难易程度,进行智力和动作的训练,这些都为智障儿童认知和运动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因此,本研究力求验证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干预效果,为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一种新思路,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2 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6 个特殊教育学校中符合DSM - V、临床诊断为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随机分配后,对照组样本有部分儿童因数据不全或不配合原因退出实验,最后参与研究的人数共187 名智障儿童,实验组112 名,对照组75 名,年龄3- 18 岁。实验组儿童中,轻度智力障碍27 人,中度智力障碍67 人,重度智力障碍18 人。对照组中,轻度智力障碍20 人,中度智力障碍39 人,重度智力障碍16人。两组被试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感游戏干预。经检验,两组被试的障碍程度、年龄和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所有儿童均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独立行走能力,排除具有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干预工具

本研究中采用的体感游戏( 即康复游戏训练系统,V1. 0) ,由研究者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需求自主研发,包含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语音提示及游戏声效,可以提高儿童参与训练的兴趣。康复训练员可以根据某个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借助Kinect 技术选择合适的游戏项目进行康复训练。体感游戏有五类康复程序,分别为智力康复程序、上肢康复程序、下肢康复程序、休闲保健程序和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每类含2 - 5 个小游戏。

智力康复程序主要用于智力康复,主要涉及记忆和分类等不同的认知过程,个体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游戏进行较为全面的康复。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主要涉及形状知觉、推理以及数字、文字等方面的学习,用于训练认知与知觉。上肢和下肢康复程序涉及手臂、肩关节和手指等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康复以及下肢肌力、平衡和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康复。休闲保健程序为一种综合的康复训练,主要在提供娱乐活动的同时,帮助儿童从认知和动作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康复。这五个训练类别涉及到智力、认知、记忆和动作技能等不同领域,各有训练的侧重点,但是每个训练类别的康复内容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交叉的。康复游戏训练系统是较为全面、综合的康复训练工具。

2. 2. 2 评估工具

采用Wendy 等出版的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 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 ,该量表适用于6 个月至7. 5 岁的儿童及能力水平低于7.5 岁的儿童或青少年。其中,功能性活动部分用于反映儿童当前功能性技能水平,共177 项,其中日常功能58 项,移动能力54 项,交流能力65 项,按0 或1计分。该量表能有效检测儿童各区域的功能障碍,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3 实验设计

分别以被试在PEDI 量表中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2( 方式: 前测、后测) 2( 组别: 实验组、对照组) 实验设计。

2. 4 实验过程

首先,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其次,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对实验组儿童进行干预,整个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1 次,每次30 分钟,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最后,体感游戏干预结束后,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 5 数据收集

采用SPSS 20. 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将两组被试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中测得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三个维度的分数作为评估智障儿童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前测的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P 值分别为0. 12、0. 14、0. 40,前测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3. 1 日常功能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日常功能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体感游戏的干预后,在日常功能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 255. 12,p 0. 01) ,后测大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 2. 82,p 0.05) 。3. 2 移动能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移动能力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 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移动能力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123. 88,p 0. 01) ,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0. 74,p 0. 05) 。

3. 3 交流能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交流能力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交流能力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 255. 40,p 0. 01) ,后测大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7. 76,p 0. 01) 。

4 讨论

本研究探索了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干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感游戏的干预,实验组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提示了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4. 1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

日常功能是个体生存和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智障儿童存在社会适应性行为的缺陷,虽然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包括自理能力、日常技能明显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体感游戏的干预训练后,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有所提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eltramone 等和Cecilia 等研究也指出,体感游戏可以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体感游戏中带有的动画和音效为智障儿童带来视听觉的多感官刺激,这种双重感觉通道增强了他们识记物品的效果。另一方面,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日常功能的提高。因此,在本研究中,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和智力康复程序的应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日常能力的提高。

4. 2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移动能力

由于智力障碍的发病同时会伴有躯体疾病的症状,在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肢体康复同样被列为干预训练的主要内容。在体感游戏中,上肢和下肢康复程序基于Kinect 的动作交互技术和游戏展现的模式,允许用户在训练过程中完成一个或同时做出多个动作,逐步提升动作协调性和灵活度。本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上下肢康复训练游戏的干预,实验组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均有提高。在Wu 等的研究中,三名智障学生接受每周3 次、每次50 分钟、长达半年的体感游戏干预,结果表明,体感游戏显著改善了他们身体的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可作为日后智障学生体育教学的一种选择。Altanis等采用体感游戏项目中的行走游戏( Walks game) ,要求两名被试通过控制体感游戏中的人物,作出水平、垂直和斜角的运动动作。实验结果同样表明,用体感游戏训练这两名儿童的移动能力,均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且她们动作的反应速度要快于日常训练。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结果基本类似,表明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显著。Barnett 等采用对照组与干预组前后测,对95 名儿童进行为期六周的实验后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实验组与干预组在提高程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认为体感游戏的使用不一定能真正提高儿童的运动技能,它可能只是起到了引导儿童运动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不一致,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

此 外,本研究还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运用体感游戏进行肢体训练后,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均有明显上升的同时,这些儿童在刷牙、洗脸、系扣子和使用餐具等日常活动的表现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这提示,动作能力的提高可能改善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了其日常活动能力,促使其日常功能表现较好。

4. 3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交流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智障儿童接受体感游戏干预后,交流能力有显著提高。已有研究认为,智障儿童交流能力的提高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积极反馈有关。一旦被试分散了注意力,游戏会通过播放一些语音、动画或改变颜色提醒儿童继续努力,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反馈,刺激被试语言的表达。在本研究中,体感游戏对实验组儿童交流能力的促进,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1) 在实验中,要求智障儿童对物品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跟随电脑读出物品的名称,这可能就促进了他们表达性言语的产生; ( 2) 看护者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儿童的发音,这可能也促进了智障儿童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 ( 3) 游戏极大地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这也使其更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本研究与前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交流能力的干预效果较好。

4. 4 体感游戏对提高智障儿童智力的影响

智障儿童的智能发育落后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社交等多个方面,现有研究表明,从运动、语言发育训练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对智障儿童智力的发展效果更好。本研究的体感游戏能有效提高实验组智障儿童智力的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基于动作肢体的运动技能训练。儿童在完成游戏指令发出的相应动作时需要运用身体多处功能的协调发挥才得以实现。本研究的实验组儿童在使用体感游戏后运动技能得到了提高,这与Vogt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且报告认为适当的运动很可能刺激了儿童大脑的相关区域,与智障儿童脑部功能的改善有关。其次,语言发育对智障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语言的发展训练也是一种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从研究中发现,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后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所上升,可能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水平,从而挖掘了智障儿童潜在的智力。最后,游戏从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个解决问题的任务,涉及到使用者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中统计得到,智障儿童最多使用的游戏类别为基本知觉与认知康复程序,占28%,其次为上下肢康复程序,所占比例都为27%。另外,使用智力康复程序的频率为12%,最少使用休闲保健程度,为6%。提示了智力康复程序可能对智障儿童而言仍具有挑战性,造成使用率并不高。再则,研究发现此款体感游戏使儿童不再抗拒康复训练,调动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做到了促进智障儿童智能发育的相关训练。但,体感游戏是否能维持智障儿童提高后的智力水平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篇8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家庭;儿童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A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and speech, an inp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and spee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insisted in treating at home).After 12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Family; Childre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1,2]。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 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3]。

1 研究对象

患儿小明,男性,2002年7月在母亲26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 000 g,有脐带绕颈,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有新生儿黄疸史。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2岁时可坐、爬,3岁学说话,至今不能独立行走,腰软、颈软、流口水、只可发“爸爸”单音,发音不清楚。有斜视、斜颈、协调能力差、胆小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大小便不知、智力低下、耸肩膀、肌肉软弱无弹性、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头部MRI显示:脑外积液、尖头畸形、右乳突炎、胼胝体发育不良,患儿于2005年7月3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3 研究过程

3.1 评估诊断 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4],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体位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经沈阳市儿童医院检测,智商为64,属精神发育迟滞。流涎为经常成线地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Ⅳ级[5]。

3.2 康复训练 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2.1 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1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小明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为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交流、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学习的训练指导材料有《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音像制品》、《康复训练普及读物》、《康复指导丛书》,训练场所为康复中心及患儿的家庭。根据小明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3个月为1个疗程。

3.2.2 训练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在抑制了异常的运动后,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以及双上肢、手、双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动作,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长进行,2次/d,15 min/次;作业治疗: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家长应侧重患儿的日常能力训练,游戏、启蒙教育等方法。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擦口水训练,穿脱衣服训练,进食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 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言语治疗: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认知训练,2次/d,15 min~2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有训练人员的指导,为患儿获得1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训练内容,包括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次/d,20 min~3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心理辅导:针对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让患儿家长认识患儿的运动障碍,使之多理解,给予更多的满足患儿的需要,促进患儿潜能发展[6]。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及游戏,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长讲解,让家长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鼓励,循序渐进,多多表扬,如:运用语言、手势、物质奖励,可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寓训练与教育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让孩子在鼓励中学得更快更好。

4 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进行评定。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识别、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可完成简单的插板拼图,听跟踪、视跟踪达到正常,能完成唇舌操,舌部运动功能功能改善,熟悉常用的手势语交流,可发单音。自发语中有“再见”出现,并可配合手势语使用,流涎为小量,偶尔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Ⅱ级。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能独站2 min,能靠助行器帮助慢速行走。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改善,乐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自信心增强,恐惧被抛弃心理消除,能主动的运用手势语与他人交流,发育商提高10%。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5 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腔、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X线发现,伴流涎的CP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口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7]。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8],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游戏、玩耍和喜爱音乐的天性,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CP患儿需要游戏, 游戏是儿童正常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离不开游戏。游戏是CP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家长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与满足他们的其他基本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5.

[2] 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 常俊玲,徐艳杰,孙波.家长参与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8159.

[4]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5] 许世跃,郑路.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2):180181.

[6] Gobbi G,Pulvirenti 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lozapine in an adult with autistic disorder accompanied by aggressive behavior [J].J Psychiatry Neurosci 2001;26(4):340341.

[7] Han TR,Bang MS,Lim JY.et al.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palsy in preterm infants[J].Am Jphys Med Rehabil 2002;81(4):2973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