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8篇

时间:2023-12-19 10:27:02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1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 F11.2002, 112: 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 24: 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2

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其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宗旨。从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到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再到选择合适的教育训练内容,最后到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训练,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伦理道德的活动轨迹。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肩负着沉重的伦理责任,由于面临特殊教育的实际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从业人员也经受着严峻的伦理挑战。正视并关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使教育训练体现出人性、合理、公正的伦理理性,不仅体现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价值取向,还决定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方向。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现象屡屡发生。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效果,还增加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从长远讲,也阻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伦理失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某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有的从业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工作成绩,为特殊儿童布置了较简单的教育训练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训练活动在表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赢得家长或社会的好评;有些从业人员却恰恰相反,不顾特殊儿童的实际,为特殊儿童制定了过难的教育训练计划,把教育训练活动安排得过密,其结果是教育训练的效果不佳。有的从业人员看重报酬,缺乏奉献精神,报酬低工作就没有动力,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有些从业人员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情况反映出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时刻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无视特殊儿童和家长的利益和需求,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效果,损坏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工作敷衍,没有激情和动力,忽视特殊儿童的需求,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有些从业人员缺乏责任心,在教育训练中不管特殊儿童的接受情况,自行设置教育训练的节奏,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犯病时,不及时采取措施施救,或没有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其他儿童的安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工作难出成效、没有成就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长期面对这种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一些倦怠和疲惫,工作失去激情,没有动力也在所难免。但是,职业赋予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使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负起责任,这是不能推脱和轻视的。

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特殊儿童的行为,体罚行为一般有罚站、推、搡等;变相体罚一般指语言暴力,如侮辱性地称呼某些特殊儿童,有的从业人员在批评、纠正特殊儿童的错误时,语言及语气中带有讽刺挖苦嘲笑之意。对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是其依恋的重要“他人”,是他们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特殊儿童发展最具动力的因素,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的体罚和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更严重的还会导致个别特殊儿童丧失生活勇气,引发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甚至有的特殊儿童会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些从业人员偏爱那些聪明的、漂亮的、家境好的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耐心,当他们犯错误时也能给予体谅;而对一些个性执拗的、难教育的、训练效果差的特殊儿童,往往失去信心,对其态度冷漠或忽视其感受。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行为失范折射出他们的道德失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失范,不仅造成了教育训练的低效率,还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特殊儿童家长失去对特殊教育的信任。因此,从业人员需要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用伦理准则规范其行为,建立起人性化、合理化、公正化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伦理体系。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原则”或“适度原则”,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安排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时要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育训练的任务、时间、密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特殊儿童可接受的。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儿童来讲也是适用的。从业人员要使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负担不要过重,但也不能使教育训练的内容过于简单,让特殊儿童轻而易举地完成,最理想的情况是教育训练的任务既要高于现有的水平,保持一定难度,又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特殊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从业人员准确了解和估计特殊儿童现有的接受能力和智力、体力发展水平,采取合理方式,恰当地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安排进度,小步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系统性原则也可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完整和平衡。因此,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该把每一个环节都放到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例如,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要抓好一系列环节,如对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原因的了解、障碍程度的分析和评估以及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等,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最终的康复效果。从业人员要善于从整体的高度去看待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只有重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得到最有效的康复训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一个大教育的观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考虑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问题。其次,要抓住每个教育训练的阶段、教育训练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三是要巩固各个阶段的教育训练成果,使其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就业培训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训练效果。

个别化原则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个别化的教育与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特殊儿童由于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发展过程以及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个别化的教育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还可以根据该儿童的能力设计最适当的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其得到最适当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有客观的认识,承认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特殊儿童不仅有各种生理缺陷,还存在着情感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易受暗示、固执等诸多心理问题,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只有先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针对其具体问题制定出独一无二的教育训练计划。其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时要持平等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智力、个性、相貌的特殊儿童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要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教育。#p#分页标题#e#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做好长期和反复的思想准备,遵循反复性原则。遵循反复性原则,不仅是因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完成的,还因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他们的教育训练需要在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反复地进行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常常因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得慢而失去信心,否认特殊儿童发展的所有可能性,采取排斥拒绝或敷衍的态度;有的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要求过高,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较高的教育训练目标,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反复进行。

整合性原则是指将特殊儿童发展的各种需求统一在教育训练活动的项目中,使得特殊儿童的动作、认知、语言、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等几个方面,在每一次训练活动甚至在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训练的成效。整合是特殊儿童教育训练实施的基本途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需要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各项内容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在教育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教育训练活动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在方法上应综合使用听、说、读、写、唱、演、玩等方法,不过分依赖一种方法的训练;在内容上应该把生活内容融入到教育训练活动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成为能够生活自理、自食其力的人。实施整合性原则,要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各类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方法,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及教育需求,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训练的内容、方法,使教育训练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协会就宣布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八条职业伦理准则,涉及了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职责、知识、社会作用、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较为具体,从业人员较容易执行,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工作规范。目前,我国缺乏适用于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伦理规范,社会及特殊儿童家长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一般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比如“德高”、“身正”、“严谨”、“廉洁”、“奉献”等,这些要求过于笼统、抽象,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够。为从业人员制定伦理规范,应当立足大众伦理和世俗性道德,不宜用口号式的语言来表述,而应着眼于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如要求从业人员“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进行教育训练”、“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方案”、“在教育训练活动中保护特殊儿童安全,维护特殊儿童的合法权益”等,要求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作出正确的伦理规范选择。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3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舞蹈素质

一、少儿舞蹈教育承担着舞蹈文化传承的重任

众所周知,少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接受能力最强、兴趣最大、学习劲头最强烈,同时也是最富有好奇心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全面塑造人格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如果在少儿时期抓好舞蹈教育,将会使舞蹈文化的普及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各地域民间民族舞蹈的丰富多彩,芭蕾舞的优雅华丽,都对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需要在少年儿童这个极好时期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现在各地舞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重技术训练忽略舞蹈文化传承的现象,我们应该将舞蹈培训作为舞蹈文化传承的宗旨,无论是舞蹈专业者、舞蹈欣赏者还是舞蹈爱好者,都必须通过少儿舞蹈的培养才能实现。所以舞蹈事业的发展,寄托予少儿舞蹈教育,只有从娃娃抓起中国的舞蹈事业才有希望。

二、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有正能量的提升

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肢体发育和气质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舞蹈形体训练是纠正不良体态、塑造优美体形与优雅气质的法宝。舞蹈形体的教学训练是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专业理论为指导,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条件、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是能够有效地促进体态正常发展的一种手段。少年儿童是骨骼、筋腱、肌肉都正在发育的最好时期,舞蹈训练要求骨骼不要顿挫要细长;筋腱不要紧缩要伸张;肌肉不要横长要顺长,这些都是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发育成长正能量的提升的必要指标。但是,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伸长与伸展”是舞蹈训练的根本,不管作什么动作都必须无限延长,手的伸展要无限延长,腿的伸展也要无限延长,这个无限延长不是生理上的无限延长,而是意识的无限延长,只有动作的伸展与延长才可能使舞蹈的动作美丽矫健、挺拔修长,女孩亭亭玉立、男孩威武雄壮。可是现在有些舞蹈教师不讲科学性,硬把学生的柔软度作为训练的第一要务,不管学生的自然条件如何,硬板腿、硬下腰,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极容易造成训练意外损伤。我们经常在舞蹈训练的地方听到教师的吼声,学生的嘶喊声,家长在外边却是敢怒不敢言,少儿舞蹈训练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训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少年儿童的自身身体条件因人制宜,切不可拔苗助长。只有坚持正确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有正能量的提升。

三、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

心理学研究提出:儿童身体的发育与其心理能力的提高是休戚相关的。舞蹈活动不但对运动器官(骨骼、筋腱、肌肉等)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神经系统以及其它大脑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舞蹈教育有利于少儿注意力与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少儿记忆力的增强;有利于少儿思维的开发,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舞蹈教学需要学生模仿,这时儿童双目直瞪看着老师的舞姿,与此同时也是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最集中的时候;一般舞蹈动作都有模仿动物或者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功能,比如动物有:熊、鹿、猫、狗、鸡、鸭、鹅、雁的形象;植物中的:杨、柳、柞、槐、松、柏、桦、梧的形象;其他事物中的:战斗、行军、游戏、交友的形象都会出现,学员对这些形象的记忆、模仿、学习,正是儿童形象思维得到锻炼的机会。小学生的数学记忆是逻辑思维记忆,舞蹈记忆是形象思维记忆,而形象思维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形象思维伴随着逻辑思维使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更加容易储存,使其成为“童年记忆”,影响他们一生。少儿智力的培养与开发切不可忽略这一大好时机。

四、少儿舞蹈教育对于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少儿的智力开发重视程度越来越予以关注,学习舞蹈的孩子大多都性情开朗、活泼好动,并充满自信。此外,舞蹈教育还有利于孩子们意志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专家认为:“身体智力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所有智力的核心”。舞蹈训练是培养身体智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舞蹈训练有着严格的规范性,特别是基本功的练习比较辛苦与劳累,这则需要练习者有极大的恒心与毅力,因此持之以恒地坚持舞蹈训练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舞蹈训练常常是一种群体性的训练活动,在这种群体性的活动中学习往往有利于孩子们交往能力的培养。少儿时期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一是模仿,二是记忆,三是储存,再就是将学到的正能量的意识活动诸如:刻苦练习、持之以恒、模仿英雄、学习英雄,团结合作完成舞蹈作品等心理素质的锻炼也非常有积极作用。少儿舞蹈训练必须重视而且得力于身体智力的开发。

五、结语

人们是通过肢体的触碰和模仿来表现意愿和思想的,所以提高身体动觉智力是人类提高智力水平的前提。舞蹈训练就是最好的身体动觉智力训练。为使少儿舞蹈教育正常发展,使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还需要在认识到舞蹈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外,注意舞蹈教育的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舞蹈教室硬件的完善提升、传承舞蹈动作背后积淀着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性,忽视舞蹈文化的学习、忽视舞蹈文化修养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行少儿舞蹈教育中,格外予以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4

摘要:跨栏跑运动做为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田径项目之一,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必须从少年时期抓起。针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各方面特点,阐述了一些跨栏业余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关键词: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根据业余体校跨栏项目的最小年龄13岁的参赛要求,跨栏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最理想的阶段,应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训练。而跨栏跑项目的特点和业余训练的性质决定了训练时间没有保障,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阶段容易出现很多技术错误。因此,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少年运动员尽快克服技术难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完成各级比赛任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许多跨栏教练员需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跨栏跑的特点和笔者的亲身体验,谈一下针对少年儿童跨栏跑业余训练中的―些探索和思考。

一、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

要做到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使训练中出现的矛盾得以分析和解决。其次,教练员要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加强跨栏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理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跨栏项目的业余训练中。再次,教练员在跨栏训练中应注重对少年运动员身体体能、运动技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由此可见,指导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明确了训练的指导思想,更易于训练的开展,更易于达到充分挖掘少年儿童在跨栏跑运动方面的潜质的目的。

二、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一个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可以提高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少年儿童对长期的艰苦训练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身体训练的同时注意观察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当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跑比赛节目,例如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M栏决赛,同时结合跨栏跑训练的音像资料,讲解跨栏跑的技术要领。精彩激烈的比赛片段将为国争光的梦想植入少年儿童的心里,使少年儿童产生刻苦训练实现梦想的积极态度。另外,电影中运动员规范合理的动作示范,使少年运动员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通过这些方式,均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对跨栏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训练热情,这对于接下来的技术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跨栏跑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跨栏跑项目的特点,要求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技术复杂度高,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各个阶段(10~17岁)都会出现一些技术错误,如:起跨消极、起跨点过近、全脚掌着地、重心较低、直腿攻摆、蹬地不充分、跳栏、起跨腿后拖、没有积极提拉、下栏后停顿、上体过直、重心落在下栏点后面等。要想使少年儿童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在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一)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

10~13岁的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一般力量为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并增强肌肉内的协调性,特别是脚掌、踝关节小肌群等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展。练习主要进行动力性练习,而因尚未发育完全的无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较差,尽量避免或减少进行静力练习,而以动力练习为主。

14~16岁的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为主要任务,达到增大肌肉横断面积的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负重训练。同时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如起跨时的蹬伸力量,对跨栏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需通过训练进行加强。

要发展这个年龄段儿童全身肌肉力量的有效方法,均应结合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并以速度和力量为重点训练方向。如采用立定跳、蛙跳、立定三级跳、多级跳、跳栏架及台阶等各种跳跃练习;抛实心球、铅球、举哑铃、拉皮条以及轻杠铃等轻器械练习;杠铃推、挺、抓、卧推及下蹲等较重的力量练习;以及各种综合练习器械。

(二)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

少年儿童跨栏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提高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的效率。

1.初始训练阶段。初始训练阶段是以发展速度、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为,短跑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中。要突出跨栏跑速度“高重心,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可进行平跑速度训练。对于初步的动作定型的养成,可以采用走栏和慢跑上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训练量的70~75%应为一般的身体训练,10~15%为专项的身体训练,10~20%为技术的训练量。同时,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结合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训练水平,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训练量和负荷能力。

2.基本训练阶段。基本训练阶段是以发展跨栏跑技能为主的阶段,初步形成良好的跨栏跑节奏感。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运动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三步上栏”的方式,步骤一般为先跨3~5栏,后跨6~8栏。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总数为30~40个栏架的三步上栏练习,以及一次短距离总数为10~15个栏架的跨栏跑练习。同时可穿插增加趣味性的跨栏跑练习例如5步过栏跑、7步过栏跑或者降低栏高和栏距的跨栏跑的方式提高少年儿童训练的情绪和兴奋度。

在这一阶段,一般身体训练量为30~35%,在总训练量中的比重要相应减少;专项身体训练量和技术训练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分别占总训练量的30~35%和30~40%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特点。首先不宜在跨栏跑训练中安排过多的极限负荷的跑步训练;其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年的跨栏跑训练计划特别是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过多的极限负荷跑量和不适宜的负荷强度使运动员易形成早期的神经损伤和速度障碍,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影响。

此外,这一阶段的跨栏跑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节奏感和栏感的有利阶段。节奏感和栏感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速度的基础,它是一种跨栏运动员对栏间跑和全程跑的空间感觉。

(三)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训练手段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避免好玩的少年儿童对单调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

2.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应逐渐增加。

3.不仅要注重跨栏技术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节奏感和栏感。

4.应突出速度性力量训练,尤其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型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四、业余少年儿童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翔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竞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稳定的技术能力是保持运动水平的基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时期掌握正确的专项训练方法,打好跨栏跑技术基础,有利于延长将来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运动水平。掌握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足够掌握好各种运动技术。我国许多运动项目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从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就开始存在,由于薄弱的技术基础、错误的技术定型和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了伤病的发生,很多运动员均走上了早熟早衰的道路。因此,少年业余时期就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动作技术,打好早期专项化基础,是达到高水平的关键。

其次,跨栏跑项目的特点,需要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跨栏跑运动包括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以及跑跨结合技术和冲刺技术等多项技术环节,训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只有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掌握规范的动作要点,在成年后进入专业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使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训练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对于技术难度大且必须有足够稳定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的跨栏跑运动项目,一个合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提出在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运动兴趣的前提下,要遵循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最后对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跨栏跑运动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沈小坤.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法[M].南京:江苏体育科技出版社,1982.

[4] 陈小蓉.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5] 于遐著.田径运动员心理品质分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6,(5).

[6] 冯树勇.刘翔带给我们的思考[J].新体育,2004,(10).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5

关键词: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根据业余体校跨栏项目的最小年龄13岁的参赛要求,跨栏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最理想的阶段,应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训练。而跨栏跑项目的特点和业余训练的性质决定了训练时间没有保障,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阶段容易出现很多技术错误。因此,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少年运动员尽快克服技术难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完成各级比赛任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许多跨栏教练员需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跨栏跑的特点和笔者的亲身体验,谈一下针对少年儿童跨栏跑业余训练中的―些探索和思考。

一、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

要做到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使训练中出现的矛盾得以分析和解决。其次,教练员要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加强跨栏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理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跨栏项目的业余训练中。再次,教练员在跨栏训练中应注重对少年运动员身体体能、运动技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由此可见,指导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明确了训练的指导思想,更易于训练的开展,更易于达到充分挖掘少年儿童在跨栏跑运动方面的潜质的目的。

二、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一个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可以提高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少年儿童对长期的艰苦训练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身体训练的同时注意观察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当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跑比赛节目,例如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M栏决赛,同时结合跨栏跑训练的音像资料,讲解跨栏跑的技术要领。精彩激烈的比赛片段将为国争光的梦想植入少年儿童的心里,使少年儿童产生刻苦训练实现梦想的积极态度。另外,电影中运动员规范合理的动作示范,使少年运动员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通过这些方式,均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对跨栏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训练热情,这对于接下来的技术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跨栏跑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跨栏跑项目的特点,要求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技术复杂度高,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各个阶段(10~17岁)都会出现一些技术错误,如:起跨消极、起跨点过近、全脚掌着地、重心较低、直腿攻摆、蹬地不充分、跳栏、起跨腿后拖、没有积极提拉、下栏后停顿、上体过直、重心落在下栏点后面等。要想使少年儿童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在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一)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

10~13岁的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一般力量为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并增强肌肉内的协调性,特别是脚掌、踝关节小肌群等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展。练习主要进行动力性练习,而因尚未发育完全的无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较差,尽量避免或减少进行静力练习,而以动力练习为主。

14~16岁的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为主要任务,达到增大肌肉横断面积的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负重训练。同时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如起跨时的蹬伸力量,对跨栏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需通过训练进行加强。

要发展这个年龄段儿童全身肌肉力量的有效方法,均应结合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并以速度和力量为重点训练方向。如采用立定跳、蛙跳、立定三级跳、多级跳、跳栏架及台阶等各种跳跃练习;抛实心球、铅球、举哑铃、拉皮条以及轻杠铃等轻器械练习;杠铃推、挺、抓、卧推及下蹲等较重的力量练习;以及各种综合练习器械。

(二)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

少年儿童跨栏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提高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的效率。

1.初始训练阶段。初始训练阶段是以发展速度、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为,短跑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中。要突出跨栏跑速度“高重心,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可进行平跑速度训练。对于初步的动作定型的养成,可以采用走栏和慢跑上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训练量的70~75%应为一般的身体训练,10~15%为专项的身体训练,10~20%为技术的训练量。同时,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结合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训练水平,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训练量和负荷能力。

2.基本训练阶段。基本训练阶段是以发展跨栏跑技能为主的阶段,初步形成良好的跨栏跑节奏感。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运动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三步上栏”的方式,步骤一般为先跨3~5栏,后跨6~8栏。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总数为30~40个栏架的三步上栏练习,以及一次短距离总数为10~15个栏架的跨栏跑练习。同时可穿插增加趣味性的跨栏跑练习例如5步过栏跑、7步过栏跑或者降低栏高和栏距的跨栏跑的方式提高少年儿童训练的情绪和兴奋度。

在这一阶段,一般身体训练量为30~35%,在总训练量中的比重要相应减少;专项身体训练量和技术训练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分别占总训练量的30~35%和30~40%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特点。首先不宜在跨栏跑训练中安排过多的极限负荷的跑步训练;其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年的跨栏跑训练计划特别是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过多的极限负荷跑量和不适宜的负荷强度使运动员易形成早期的神经损伤和速度障碍,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影响。

此外,这一阶段的跨栏跑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节奏感和栏感的有利阶段。节奏感和栏感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速度的基础,它是一种跨栏运动员对栏间跑和全程跑的空间感觉。

(三)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训练手段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避免好玩的少年儿童对单调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

2.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应逐渐增加。

3.不仅要注重跨栏技术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节奏感和栏感。

4.应突出速度性力量训练,尤其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型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四、业余少年儿童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翔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竞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稳定的技术能力是保持运动水平的基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时期掌握正确的专项训练方法,打好跨栏跑技术基础,有利于延长将来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运动水平。掌握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足够掌握好各种运动技术。我国许多运动项目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从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就开始存在,由于薄弱的技术基础、错误的技术定型和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了伤病的发生,很多运动员均走上了早熟早衰的道路。因此,少年业余时期就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动作技术,打好早期专项化基础,是达到高水平的关键。

其次,跨栏跑项目的特点,需要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跨栏跑运动包括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以及跑跨结合技术和冲刺技术等多项技术环节,训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只有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掌握规范的动作要点,在成年后进入专业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使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训练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对于技术难度大且必须有足够稳定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的跨栏跑运动项目,一个合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提出在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运动兴趣的前提下,要遵循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最后对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跨栏跑运动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沈小坤.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法[M].南京:江苏体育科技出版社,1982.

[4] 陈小蓉.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5] 于遐著.田径运动员心理品质分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6,(5).

[6] 冯树勇.刘翔带给我们的思考[J].新体育,2004,(10).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6

1.1管理方法63例儿童每2~3个月到儿科保健门诊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的测量,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疾病筛查及智能评估。定期检查血红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及微量元素,积极预防疾病。同时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儿童保健的文献[2-6],制订不同年龄段的早期发展训练方案及管理方法。≤2岁的儿童注重视觉、听觉刺激,如用玩具、器材、观看动画片、语言训练、语言沟通等进行感知、语言、社交能力的培养;运动能力训练,包括正常坐姿、走姿、训练等。3~5岁的儿童可通过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经验,如做体操、跳舞等以增强大脑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如可通过模拟动物游戏培养儿童的走、跑、跳、投等运动能力,每次25min,每周3~5次。6~7岁的儿童可结合游戏治疗、神经发育疗法、Rood疗法对儿童实施个体化的运动训练[7]。如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游戏,并不断上调游戏的难度,如过独木桥、爬滑梯、找寻埋藏物等;同时可选用双手用、单手肘关节用、单手肩关节用、单手腕关节用、单手前臂用、单手侧捏用以及足部运动用等训练器械每日训练儿童的肢体功能,30min/次,2~4次/周,进行精细运动能力培养[8]。≥8岁儿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在开设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开设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并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如要求儿童饭后自己洗碗、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及床铺等,促使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1.2观察指标管理前及管理后均由不参与福利院儿童教育、管理的儿科康复及治疗医师测量儿童的体格(身高、体重),采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ChineseChildren'sDe-velopmentalScale,CDCC)[9]对儿童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及智能发育能区(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能力)进行评价。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管理,63例儿童体重增长(2.7±1.1)kg,身高增长(3.6±1.3)cm。管理后DQ、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能力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1。

3讨论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7

摘 要 本文采用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观察法,对进行网球学习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中主要存在学习兴趣不足,训练方法单调、意志品质薄弱的问题,针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网球训练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网球训练 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网球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李娜、郑洁、张择、吴迪等一批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我们这样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少年儿童网球训练落后就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网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网球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网球水平的发展。

一、少年儿童网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网球训练兴趣不高

兴趣是指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也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索、接近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争取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于5-10岁的少年儿童来说,还是在玩的时代,在心理上,此阶段各种活动的目的性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性,他们更多是追求趣味性和游戏性。

从表1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3.6%的少年儿童对网球训练持有一般的态度,而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少年儿童仅占23.7%。男生感兴趣的比例要比女生多。由此可以看出,少年儿童在网球训练中的兴趣性不高。

(二)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方法单调

少年儿童大脑皮质细胞发育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专注一种活动,而单调复杂的练习能对大脑皮质活动起抑制作用,易导致少年儿童注意力的分散,降低练习效果。7-10岁儿童注意力集中只能保持20min以内,11-13岁保持在25-30min以内。由于注意力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注意力的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意识倾向所制约。网球训练过程中,练习兴趣性越大就越能引起少年儿童注意力的集中,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学习的效果。所以,采用一定的游戏和玩耍形式在少年儿童运动员初期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他们对网球运动的热爱,激发训练热情。

调查研究发现,在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中,存在训练方法相对单调,趣味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使得很多少年儿童对网球训练逐渐失去动力。

(三)少年儿童网球训练意志薄弱

每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都拥有钢铁般强大的意志力。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运动员们在底线大力的抽杀,这是一种力量的对抗、是耐力的竞争、更是一种意志力的比拼。

在接受调查的少年儿童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爱护有加。再加上少年儿童的生理,心里发育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意志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弱的现象。

二、少年儿童网球训练的对策

(一)以鼓励为主,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

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二)以模仿为主,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多种练习方法兼用

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练员多做示范动作,在少儿头脑中建立基本的动作概念,然后再结合球拍和球,体会所做技术动作的整体感觉。在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使少年儿童熟练掌握各种击球动作和移位的步法,由于网球运动是开放性体育运动,不同于体操、跳水等非对抗性运动,在比赛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发挥自己的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在平常训练中,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应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三)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难度,培养少年儿童顽强的意志品质

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应因材施教,选择适当难度的训练内容,培养少儿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利用训练手段的调节,注重少儿积极性的调动,正确引导,培养开朗坦诚、果敢坚定、勇于挑战的优良性格,鼓励他们的训练斗志,以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让少儿开动脑子去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帮助少儿逐步建立起自我评价体系,形成有效优良的自控能力,真正具备意志坚毅,果敢自制的品质,使少儿技术走向成熟。

三、小结

针对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和特征,应结合网球训练的特点,培养少年儿童对网球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多种训练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果敢坚定、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成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网球运动早日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网球[M].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中国网协.2006.

[2] 尼克波利泰里尼,陈毕欣译.网球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社.2008.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篇8

1、要依据少年儿童生理发育规律的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正值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全,各系统的功能和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

少年儿童时期身体素质具有“自然增长”的特性,其发展素质具有不平衡性,而且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其发展身体素质的最有效期不同。例如发展一般耐力(有氧耐力)的最有效期是10--12岁和17--18岁;发展专项耐力是15--19岁;发展快速力量素质是9--10岁和14---17岁;发展绝对耐力是14----17岁;发展速度是9-13岁;发展柔韧性是7--10岁和13--14岁;发展灵敏性是7一10岁和16--17岁等。这就决定了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上述规律着重在某一时期重点发展某一身体素质的特点。

少年儿童时期,身高由低到高,体重由轻到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由不完善向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多年训练中其训练负荷由小到大的特点。

少年时期其生理机能迅速提高,例如,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其全身各器官、系统在迅速发展,呼吸以及生殖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从而为接受较大负荷奠定了生理基础。

2、要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育规律的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这就要求少年儿童的训练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时期(9---12岁)其特点是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这就要求训练过程应灵活应变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练员应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训练兴趣。儿童善于模仿,富有丰富的想象力,热爱游戏,这就为儿童学习多种简单的田径技术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这期间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

少年时期(13--14岁)运动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特征。随着其生理过程迅速发育,他们感到自己的成长,出现了“成人感”的特点,希望得到成人的权力,他们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根据这些特征在训练中应正确地评价和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训练热情,但仍应注意掌握训练的负荷量,避免他们参加力不能及的运动和承担过大的运动量,以保证身心健康发育,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二、少年儿童时期训练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1、注意早期改造与成人化训练的本质区别

从小抓起,打好基础,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是少儿时期训练的主要任务。早期改造或从小训练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它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成人的训练原理、内容、方法有的适合少年儿童的训练,有的不适合。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少年儿童不是缩小比例的成年人。少年儿童的训练也不是成人训练的量与强度减少的照搬。少年儿童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不是出成绩;而成人训练的目的则是追求运动成绩。两者无论从形式上、性质上都有本质区别。

2、正确、合理地安排少儿训练中的运动量与强度

在少年儿童训练中、发展耐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的特点是量大而强度相对较小。正是耐力训练,使少年运动员逐渐适应身体与心理负荷。但在我国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实际中,采用大强度并热衷于采用发展无氧耐力的手段,过早地追求成绩,使运动员机体进行不当的强制性训练,其发展的结果是使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早熟,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是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计划的两种主要武器,量与强度的最佳结合可以培养出世界杰出的运动员;量与强度不协调、不合理也可以将好运动员苗子毁于一旦。

3、少年儿童时期的训练应注意放松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培养

放松是发展技能的基础,运动员放松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机体能量的节省化。在长跑训练中,评定技术的主要标准是经济性,如果运动员跑的动作不放松,那么其经济性又何在呢?我国不少青少年运动员跑的能力、身体素质都不错,但跑的动作协调性、放松能力欠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放松能力重视和发展不够,极应引起重视和改进。

重视恢复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少年儿童训练的又一重要特点。少儿时期正是人体生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恢复训练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训练一恢复一加大一超量恢复才能形成少儿时期训练的良性循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