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民经济信息化8篇

时间:2023-11-07 10:00:42

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1

论文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以农业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没有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步,因此,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北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以工业信息、农业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提高物质、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求得国民经济更加有效发展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信息产业自身的长足发展,也包括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还包括信息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科学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革命促进信息产业的革命。新的产业增添新的价值,高新技术开启财富的大门,国民经济信息化正在成为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新的源泉。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推进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背上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沉重包袱,劳动效率低,资金投入大,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系数明显下降,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才能以信息流动带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动,减少人、财、物的无谓消耗,提高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含量、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增加其附加值,这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一条捷径。

    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的重新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发展,无一不显示了所谓“后发”效应的作用,即后进的国家或地区虽然起步晚,但当它开始发展时,有可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直接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技术诀窍和管理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比较优势,比发达国家节约劳动、资本和时间,从而后来居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特别是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在国际间以及地区间的流动,节约学习费用,赢得宝贵时间,无疑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谋略,也是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良方、妙药”。面向21世纪,要使我国实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赶超战略,必须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因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根据中国国情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走一些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但劳动力丰富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可供挖掘,发展的水平低且不平衡蕴含着极大的农业信息落差可供利用。启动农业信J急栩匙,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以价廉质优的劳动部分替代相对紧缺的资本和资源,以传播较快的农业信息部分替代积累较慢的资金和物质,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世界信息化的趋势,也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战略高度上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信J息、资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联机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用户已超过20万。数据库的建设也异常迅猛,并已由科技领域为主向经济和社会领域扩展,单体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和服务部门也由少数部门向全社会发展。

信息农业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这是因为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也关系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党和政府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食品,还提供工业原料。目前我国工业原料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来自农业;农业原料供给增长,将会促进占工业总产值1/4的经济部门效益增长。农村市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4%,农村市场总需求对二、三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还将日益扩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40%,为平衡外汇收支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农业容纳3.23亿劳动力就业,既防止大批人口短期内涌人城市,又确保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廉价劳动力。

农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农业发展速度和内在素质的差距,城乡居民收人的差距,地区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距,始终存在扩大的趋势。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六五”时期城镇居民生活费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7-1.8:1.0,“七五”时期为2.0-2.1:1.0 ,“八五”时期扩大到2.2-2.6:1.0。这还只是城乡差别的一个表象,更大的差别还来自于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如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好,势必导致国民经济基础不牢,社会生活矛盾突出,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势必加剧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稳定生产均衡供给,必须靠准确的信息实行宏观调控;农业要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和向集约化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的引导;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有限的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摸清家底、把握动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需要随时跟踪世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把大量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关键在于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人口压力、资源与环境的限制,使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远重大战略进行研究。1994年3月,我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00年,初步形成了一个信息量丰富,可以广泛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综合信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查清资源,摸清家底,并不断地监测资源的变化。《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划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森林决策信息系统、减灾防灾信息系统、全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建设内容,这些都是重大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2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问题;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19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50-02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抢占新时期的军事制高点,国民经济动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 是21 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一、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黄薇(2004)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 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从动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动员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从而培养国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高效经济动员能力, 其本质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经济动员能力。①

张勇、王炳书、蔡伦(2005)认为,新时期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高技术局部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动员不论从平时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 还是从非常时期尤其是战时的部队需要出发, 都必须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第一,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第二,现代战争信息化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向信息化方向发展。②

库桂生(2005)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动员理念、机制、内容和手段从机械化时代转化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观念、运行机制、动员内容和动员手段等,以信息化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工程。③

姚术林认为(2007),根据各级经济动员管理部门的职能,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和具体动员对象4个层次。宏观经济动员系统应具备动员潜力管理、资源调度分析、预案生成与管理、计划管理、预警体系及管理、动员预测和模拟演练等功能;微观经济动员系统应具备产品储备管理、技术物资和财务管理、潜力分析、转产能力分析等功能。④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我国目前已完成了《国家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并于2005 年验收通过,投入运行使用。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具体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中心完成了部级的国民经济动员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2005 年完成了2004年潜力调查数据的整理汇总,并将潜力调查成果导入系统数据库中,初步得到了应用。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指导下,我国制订了若干经济动员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并已印发到各省市经济动员机构。截至目前,共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3大类(管理规范、潜力调查、软件编制)共21个,涵盖了经济动员行业信息化建设、运行多个方面。目前,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的省市都已经建立了省级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部分计划单列市(如厦门、宁波等)也相继完成了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⑤

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冯海旗、甘仞初(2004)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经济动员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第二,缺乏全面的规划与指导;第三,系统之间的集成难度大;第四,对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五,只注重了有形的网络和软硬件平台的建设而忽视了无形的文化建设。⑥

库桂生(2005)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充分认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二是努力把握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主要特点;三是不断开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张勇、王炳书、蔡伦(2005)认为,加快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举措有:一是构建完备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系统;二是开发完善的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创建科学的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四是建立可靠的经济动员信息安全模式。

赵学东(2007)认为,提高经济动员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动员:第一,要构建经济动员的信息网络,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动员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快捷迅速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第二,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经济动员预案。⑦

邢亚光(2008)认为,我们要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保障一体化机制, 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动员保障需求,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贯彻落实“平战结合”原则;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动员计划,科学合理的经济动员计划是经济动员实施的依据;三是落实经济动员中必需的战略物资储备;四是健全和完善经济动员法规制度建设, 依法开展经济动员工作;五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网络;六是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抓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整体合力。⑧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搭建,而国家到省一级的纵向网络尚未开通,省级之间横向网络的互联互通还未实现,各战区与各省市的网络也未联通; 其次,已建成的各省市动员信息系统(尤其是数据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各应用系统之间都需要规范方便的数据交换服务来消除这种差异,至少做到异构系统数据层面的求同存异;最后,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有些动员单位还存在一人多编问题。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是加速网络建设以实现横向联结与纵向贯通;二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保证一切事业的根本;三是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四是统一技术平台以规范指标体系。

总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要按照“量力而行、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以难点求突破”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尽快在信息化管理和运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研究方向

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学科体系,与经济动员保障的关系,重点行业与企业动员机构建设,管理效率等方面。具体来说:

1、与时俱进,从理论、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探索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动员手段和动员方式。

2、搞好统筹规划,依托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发展。

3、加速国防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

4、建立科学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

5、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理论体系。

6、加强与国家其他应急机构、应急系统的合作,形成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黄薇.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军事评论,2004,(11).

[2]张勇、王炳书、蔡伦.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浅析[J].军事经济研究,2005,(12):31-33.

[3]库桂生.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国防,2005,(04):1-4.

[4]姚术林.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及功能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08,(01):31.

[5]唐平舟、王志峰、陈燕.关于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12):48-49.

[6]冯海旗、甘仞初.基于分形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3

    关键词: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  开发利用   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决定着下个世纪的发展实力与机会,这就使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显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关键。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1、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90年间,美国、日本、西欧的CNP增长率分别为:2.97%、8.53%、1.02%,而同期的能耗增长率分别则为:0.49%、1.65%、0.17%。这组数字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物耗和能耗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信息所起的作用超过了物质和能源这两种传统经济的基础资源,信息已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积累有序化的有用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要素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其价值并被加以利用。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在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其结果是形成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认为: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重设施(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的倾向表现突出。近几年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大型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高潮迭起,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业却进展迟缓,造成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比例严重失调,以数据为证:目前美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为:1:57,日本为:1:96,韩国为:1:566,而我国仅为:1:1129,况且,这一“重硬轻放”的现象还有加剧的趋势,长此下去将严重制约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有和控制了信息,谁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谁就能占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生产角度来看,以计算机科学力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以数字编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摇手段得到迅速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来看,传统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信息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上层建筑来看,人类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乃至无意识形态不再有国家的界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知识经济是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的经济,它的产生又导致了一系列显着的变化。首先,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新的信息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其次,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依赖于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第三,知识经济直接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这就使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市场结构和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资源通信领域将成为下个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的争夺的焦点,谁占据了通信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

    二、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常规方式的多,电子方式的少;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多,为企业微观服务的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国内上下千个信息库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不足10%,其余的是“死库”)。形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

    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加工、产品研究开发和产品服务是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就是资金的主要投向。目前我国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方面投入很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子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信息产业群中的其它产业,如电脑业、电信业等,这就造成了整个信息产业技术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设备市场为外商所占领。例如:目前微机芯片和电脑软件基本上均需进口,集成电脑市场约有75%为外商所有。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不足,加上国内科研单位、企业大都需要零散经营,各组为战,缺乏核心经营效应,因而在技术开发上始终滞后于世界水平,这也大大影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2、信息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且法制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的信息资源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民办信息市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发育不健全,统一的信息市场尚未形成,这不仅与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市场政策,一方面,对新兴的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的法制建设极其滞后,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关于信息市场的全国统一法规,来治理市场,整理秩序,保护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信息具有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变化频繁、结构复杂、组织无序等的特点,信息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显然不利于信息进程的加快发展。

    3、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尚缺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教育、流通等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应用手段。但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刻变化,对电脑、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局限。尤其是目前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比较少,这一点必然影响信息化的发展。

    三、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规划,宏观调控, 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政府管理、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

    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抓好两个转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层面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逐步理顺信息产业群中的电子工业、电信工业、信息服务业内部及相互间的体制关系,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管理机构,优化市场机制,才能使信息化经济沿着集约化的增长方式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产业群内部诸产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兼有专门化特点,因而各个部门的发展,必须随着该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和协调推进,以避免彼此间畸轻畸重,甚至“瓶颈”产生。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或脱离工业化实际盲目追求信息化,都是不现实的。必须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我国中远期发展途径。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引导新时期的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而且,由于信息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后,信息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客流量和货运量,以此缓解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危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点来抓。

    抓好大型企业与放活小型企业相结合,同时把信息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信息化进程中,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内外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程度化等工作在我国仍十分薄弱。因此,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开发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注意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两年国家经贸组织和实施的“金企业工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化的导入,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内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将要求企业对旧体制的流程及时进行改革。目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注重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尽早摆脱困境也是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廷龄.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J]. 中国信息导报,1999,(5).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4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创新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

2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20多年的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与发达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相比,总体为说,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2002年7月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咨询公司对我国政务信息化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平台建设的阶段,在该公司调查的24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20位。

根据2003年联合国对其成员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评测,按照“电子政府完备程度”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74位,在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位于中上游。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的内部办公系统日益完善,政府部门建设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众信息网开始大量涌现,信息资源得到了部分开发和利用。国家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共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策略。根据国家的部署,近五年我国将以年均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注册的域名数有23752个,其中11995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4年底,93.4%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2001年对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分)、第二名新加坡(58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GovernmentOn-Line),提出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政府”(AWholeOf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01年1月,加拿大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政府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02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350亿元,年增长率近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未来5年内,全国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3000多万公务员中有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市场就将达1000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3.3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政府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

3.4政务信息化对政府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5

关键字:信息化;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做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空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大政方针,是我们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

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方面,没有任何一门产业不从这一现代技术中获益。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维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倍增、催化和优化作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一系列综合效益。信息化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开辟新发展空间,改进生产性能,增强人员素质,拓展劳动对象,减少资源消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通过优化生产力质量、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强化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上层建筑功能等方式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因此,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 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agri.省略),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以及农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的发展,使得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场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消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的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在现代信息革命条件下,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正在彻底的改造着企业。它不仅实现了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是企业的全部活动信息化。与此同时,那些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整个企业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市场营销都面临着范式的根本转变。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企业内外部最新消息,并能做到与企业其他功能人员的信息共享,尤其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从而使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市场导向。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也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容易测度的部分。大部分企业是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的。而且到目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额在其全部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将电子商务列入正式的销售计划。因此,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要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软件,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要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展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净产值。

三、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各经济主体获取资源信息的能力,让社会经济主体直观、系统地了解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报率,引导社会自觉地发展资源效益高的产业和社会事业。信息的充分利用是准确了解社会系统运行状态、把握政策推进和控制尺度、促使社会系统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通过信息化改善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推进社会均衡发展,缓解地区间、社会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活的多元化、知识化和智能化,创造更广阔的个人空间,将人类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应该从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主导的工业化过渡到以高新技术茶叶为主导的工业化。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而一些高能耗的产业的比重将相应下降。目前的能源紧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紧缺,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应该抓住机会优化升级,信息化为这些产业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为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投入产出比高、节省资源等特点,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不仅是传统产业降低了能耗,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的资源消耗水平。

四、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把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利用门户网站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放在了突出地位,从而对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产生了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这些年,国家不仅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把用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一种战略举企业门户网站的大量涌现,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又带动了更多社会成员的参与。短短几年,我国上网人数快速上升为全世界第二位,到今年多达1.6亿,都是与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一个国家或者的区的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首要的责任;政府要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通过相关的立法,制定信息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信息产品、管理等发面的标准和规范,都会对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要按照需求导向或者应用导向的原则,突出重点,运用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试点示范、普及等各种手段,大力促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就是政府要通过自身的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减低行政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电子化服务,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从而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五、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能源紧缺实际上是一种分配上的不合理,分配的不合理就是浪费,信息化在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分配上将大有作为。资源的监控、分析和调度系统可以减少因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引导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分配,但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往往会导致盲目地生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终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各行业、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和完善国家对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具体劳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将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影响。

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龙头作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我国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初期阶段,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及信息化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依托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任重道远,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6

论文关键词:河南信息化国民经济相关性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工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of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I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夕=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夕=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0.7156,r=0.846

a=0.005单尾以16)=2.12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000亿美元上升至32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000亿美元上升到200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7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政务信息化内涵及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分析,从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角度,指出了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创新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WWw.133229.CoM

2 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20 多年的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与发达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相比,总体为说,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2002 年7月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咨询公司对我国政务信息化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平台建设的阶段,在该公司调查的24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20 位。

根据2003 年联合国对其成员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评测,按照“电子政府完备程度”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74 位,在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位于中上游。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的内部办公系统日益完善,政府部门建设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众信息网开始大量涌现,信息资源得到了部分开发和利用。国家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共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策略。根据国家的部署,近五年我国将以年均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 年1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 年12 月31 日,已注册的gov.cn域名数有23752 个,其中11995 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4 年底,93.4% 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 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 2001 年对全球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 分)、第二名新加坡(58 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 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government on-line),提出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政府”(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01年1月,加拿大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政府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 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 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02 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02 年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 350 亿元,年增长率近 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未来 5 年内,全国 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 3000 多万公务员中有 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 市场就将达 100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 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3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政府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

3.4 政务信息化对政府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国民经济信息化篇8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政务信息化内涵及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分析,从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角度,指出了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创新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中央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

2 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20 多年的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与发达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相比,总体为说,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2002 年7月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咨询公司对我国政务信息化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平台建设的阶段,在该公司调查的24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20 位。

根据2003 年联合国对其成员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评测,按照“电子政府完备程度”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74 位,在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位于中上游。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的内部办公系统日益完善,政府部门建设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众信息网开始大量涌现,信息资源得到了部分开发和利用。国家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共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策略。根据国家的部署,近五年我国将以年均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 年1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 年12 月31 日,已注册的gov.cn域名数有23752 个,其中11995 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4 年底,93.4% 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 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 2001 年对全球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 分)、第二名新加坡(58 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 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government on-line),提出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政府”(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01年1月,加拿大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政府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 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 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政务信息化对政府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政府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02 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02 年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 350 亿元,年增长率近 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未来 5 年内,全国 80%以上的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 3000 多万公务员中有 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 市场就将达 100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 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3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政府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

3.4 政务信息化对政府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