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园艺的认识8篇

时间:2023-11-09 10:40:32

园艺的认识

园艺的认识篇1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延伸,其能够通过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与应用能力。在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园林艺术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园林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做好对当前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意义重大。

1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1.1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改革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能够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园林艺术课程只是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与理论教学水平不匹配,就会让学生在园林艺术课程学习时,难以正确接收到园林艺术课程知识的信息传递,进而对园林艺术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以至于让学生成为了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的“园林艺术理论人才”,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都极为不利。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园林艺术课程,就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领悟到理论知识的内涵,使园林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可以相辅相成的发展,为学生的园林艺术专业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为提高其学科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教育体系当中所开设的专业学科,其对于专业园林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影响作用。从园林艺术学科的社会性质与职业定位来看,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要满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向发展,因此高校园林艺术专业课程必须要摆脱掉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让其能够在高校园林艺术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内容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园林专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园林艺术学科教学效果的进步提供支持。

1.3 积极推动专业进步

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高校教育阶段的教育表现形式,其在高校教学中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园林艺术专业人才,还能够积极推进园林艺术学科及园林工程技术进步。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以园林工程的专业知识结构、工作模式为基础而开设的学科,所以说园林艺术课程与园林工程之间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而实践教学作为园林艺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来发现更多、更好的园林艺术视角和园林工程技术,为推动园林工程进步发挥出重要动力支持。

2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想要实现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先做好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直接指导和最终目的,其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作用。虽然,当前的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正在通过增加实践课比重、改革实践课教学方法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实践课程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地位,但如果不先做好对教学目标的改革,那么无论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园林艺术实践课程改革,其效果都难以达到最终目标,所以说对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是实现促进高校园林艺术课程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专业管理者都应充分认识园林艺术课程中实践课的重要性,明确实践课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作用,进而将原本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或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改革成为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来体现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以实践课程模式接触园林艺术课程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更为直观的学科认识,树立起他们内心中以实践为主的园林艺术知识学习观念,为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出实际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作为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表现形式,其会直接反映出高校对园林艺术课程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要想实现对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就必须从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人手,通过本质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来带动形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结构、表现形式上,应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多添加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发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举一反三,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园林艺术技能,为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支持。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园林艺术课程教师要想实现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来获取更好的园林艺术专业学习效果,就必须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接触园林艺术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改革,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进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效果,为高校的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说课”为主,实践课程“体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将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变成为实践课程“体验”为主,理论知识“说课”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树立起实践为主、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观念,在培养专业技术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提供支持,发挥学术在园林艺术专业学习中的主动性,为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进步提供支持。

园艺的认识篇2

关键词:科学;美学;技术;美术;苏州园林;水晶宫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56-01

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科学是理性的分析,美学是感性的表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除了科学认识以外,还有一种审美认识。审美认识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这种认识也要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可是审美认识的任务在于,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与审美认识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科学与艺术》一文是李政道在炎黄艺术馆的讨论会上的发言。在发言里,他首先强调科学与艺术的沟通是有基础的,他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010年将在我国上海举行世博会,提起世博会,人们必然会想起那座与它同时诞生的著名建水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

水晶宫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也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它原先是世界博览会首次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时的展示馆,这场世界博览会的正式名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一直到1936年以前曾经吸引过无数的社会各种阶级的游客前来参观,“水晶宫”是来自一家以讽刺文章著名的Punch杂志因其建筑通伦敦水晶宫想象图体透明宽敞明亮而给予的名称。从1850年8月至隔年5月,这栋建筑使用了面积九十万平方英尺、相当于八万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个半的标准足球场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应商Chance Brothers提供,这家公司是当时唯一拥有可提供如此庞大需求的工厂,却仍然必须从法国聘请劳工协助,以赶上展期的建筑进度。而另一个主要建材是铁,包括铁柱三千三百根,铁梁两千三百条,占地面积七万四千平方公尺,宽度与长度分别约为408英尺、1851英尺(相当于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层楼。

同样是体现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苏州园林即科学和美学与一身。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增补沧浪亭。

园林是指依据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巧妙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动植物等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风景组合。它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游赏憩息场所。徽州古园林始于南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迁至临安,徽州成了南宋的大后方。随着徽州与当时京城各种交往的日渐频繁,园林意识也渐渐由西而入。所以徽州古园林在开始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杭州园林的痕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才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

第二,以徽州文化内涵为基本内容。

第三,以徽州地理山水为背景。

第四,以徽州动植物和本土建材为建园素材。

第五,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

第六,以幽静怡人为目的。

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语言的载体又有它的局限性。

技术指对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理解使用方法和熟练程度。专业技术包括对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必须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在认同二者相互依存的不变前提下二者如何进行结合,如何用技术手段来表现出来就成了当前的重要话题。艺术与技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艺术设计中,除了拥有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还不行,还需要有着一个巧妙的技术做基础。从而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达到设计的完美。

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孤立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相结合,才能凸显其价值。没有技术和科学作为后盾的艺术是不成熟的,艺术是飘渺的虚幻的,只有通过技术的表达科学的诠释才能彰显艺术的魅力。艺术、美学因技术、科学而发光,技术、科学因艺术、美学而永驻。

园艺的认识篇3

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是指为满足园艺产业市场化和农村建设的需求,在拥有园艺生产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园艺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且可实现土地、资本、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园艺产业市场化进程的人才。据农民日报和中国农业新闻网调查发现,农民现在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农业人才的缺乏,故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园艺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园艺产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产业的重组、联合、资源调配和品牌建设等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且新农村建设对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更高。其次,园艺产业的管理和技术已经不仅是指田间管理,而是经济学、园艺学、生态学、农机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利用,园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最后,大园艺产业还涵盖了贮运和加工,实现园艺产品综合效益需要管理型人才的支持。

二、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现在转型期的我国园艺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质量要求更高,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园艺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才的类型和质量至关重要,故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提高园艺专业认知程度。受传统观念影响,农科类专业普遍不受欢迎,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存在被动择业的现象,其思想仍停留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工作懈怠,所以进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整个社会对专业本身及发展程度的认知,即现代农业具有新的耕作制度和运作模式,已实现与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认知程度的首要任务是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农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水平层面上提升专业认知度。其次提高学生认识园艺产业重要的经济地位,包括农业的附加经济价值,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经济价值低、农业产值低的思想观念,实现低投入、高收入、高效益的园艺发展思想。最后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园艺产业整个链条的了解和认识,在现实层面上实现整个现代园艺产业链的深层次认识。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园艺学专业的基础上,实现“大园艺学科”,并与园艺产业市场接轨,这将会在园艺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运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园艺由“田间”走向“市场”。但现在园艺类本专科多侧重在园艺及相近学科的学习,跨学科课程涉及较少,所以提高园艺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在原来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的形式进行知识补充,使课程体系覆盖整个园艺产业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建设要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既要覆盖广,又要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课、专业课作为人才培养的必选课程应重点实现学科配套,在体系专业性的同时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大学科交叉。公共选修课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外延,其建设尤为重要,应纳入园艺教学大纲建设,并针对专业建设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以实现知识系统、全面化教育。

3.提高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师资队伍高质量人才培养建设的关键,是高校特色形成和优势体现的根本,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优良教育的保证。然而近年来大学发展过快,虽然人数在急剧增大,但教学“软件”及“硬件”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教师知识体系陈旧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的缺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同时实验和实践设施不能满足师生要求,更新缓慢且部分与市场脱节,所以加大师资和教学设施投入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应加强广大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师对新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吸收和拓展,同时建立“新老教师互助”,共同带动教学发展。其次应加强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知识平台搭建现代化产业模式基地;同时还要通过校办基地、实习工厂或直接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市场化园艺产业的教育,实现“产学研”。

园艺的认识篇4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扩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其作用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越来越突出。高校艺术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通过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精神完善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与智育结合,不仅仅促进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高校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它的审美方向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功能、情感体验功能、培养想象功能、净化心灵功能。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4]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每日信息 

园艺的认识篇5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扩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其作用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越来越突出。高校艺术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通过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精神完善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与智育结合,不仅仅促进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高校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它的审美方向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功能、情感体验功能、培养想象功能、净化心灵功能。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转贴于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4]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每日信息

园艺的认识篇6

关键词:园艺;管理;人才;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70-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国家对农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同时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也要求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3]。园艺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老牌专业,如何响应科技化、信息化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高质量的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是园艺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园艺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果树、蔬菜和花卉的产量均已达到世界第一位,但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仍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在园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4]。

1.园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园艺生产者主要以农民为主,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农业生产传统习惯的影响,农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松散式经营,且多专注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对园艺产品市场的综合了解、分析和商业化运作,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于生产。

2.园艺产品品牌、品种观念欠缺。品牌作为产品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我国作为世界园艺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园艺产品名优品牌或高附加值产品极少,贸易主要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为主。同时我国自有优良品种稀少,新品种选育缓慢,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良种亦阻碍了园艺产业化进程。故现阶段应该拓宽园艺产品品牌或品种发展道路,增加其发展的影响力、创新力和持久力。

3.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近些年,我国园艺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栽培管理技术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产业化主要依靠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增长,没有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单产和优质果率较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主要包括:栽培人员素质低、栽培科技含量低、肥水管理水平低、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等,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贸易的重要限制因子。

三、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是指为满足园艺产业市场化和农村建设的需求,在拥有园艺生产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园艺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且可实现土地、资本、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园艺产业市场化进程的人才。据农民日报和中国农业新闻网调查发现,农民现在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农业人才的缺乏,故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园艺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园艺产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产业的重组、联合、资源调配和品牌建设等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且新农村建设对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更高。其次,园艺产业的管理和技术已经不仅是指田间管理,而是经济学、园艺学、生态学、农机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利用,园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最后,大园艺产业还涵盖了贮运和加工,实现园艺产品综合效益需要管理型人才的支持。

四、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现在转型期的我国园艺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质量要求更高,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园艺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才的类型和质量至关重要,故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提高园艺专业认知程度。受传统观念影响,农科类专业普遍不受欢迎,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存在被动择业的现象,其思想仍停留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工作懈怠,所以进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整个社会对专业本身及发展程度的认知,即现代农业具有新的耕作制度和运作模式,已实现与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认知程度的首要任务是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农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水平层面上提升专业认知度。其次提高学生认识园艺产业重要的经济地位,包括农业的附加经济价值,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经济价值低、农业产值低的思想观念,实现低投入、高收入、高效益的园艺发展思想。最后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园艺产业整个链条的了解和认识,在现实层面上实现整个现代园艺产业链的深层次认识。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园艺学专业的基础上,实现“大园艺学科”,并与园艺产业市场接轨,这将会在园艺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运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园艺由“田间”走向“市场”。但现在园艺类本专科多侧重在园艺及相近学科的学习,跨学科课程涉及较少,所以提高园艺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在原来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的形式进行知识补充,使课程体系覆盖整个园艺产业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建设要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既要覆盖广,又要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课、专业课作为人才培养的必选课程应重点实现学科配套,在体系专业性的同时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大学科交叉。公共选修课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外延,其建设尤为重要,应纳入园艺教学大纲建设,并针对专业建设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以实现知识系统、全面化教育。

3.提高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师资队伍高质量人才培养建设的关键,是高校特色形成和优势体现的根本,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优良教育的保证。然而近年来大学发展过快,虽然人数在急剧增大,但教学“软件”及“硬件”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教师知识体系陈旧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的缺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同时实验和实践设施不能满足师生要求,更新缓慢且部分与市场脱节,所以加大师资和教学设施投入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应加强广大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师对新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吸收和拓展,同时建立“新老教师互助”,共同带动教学发展。其次应加强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知识平台搭建现代化产业模式基地;同时还要通过校办基地、实习工厂或直接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市场化园艺产业的教育,实现“产学研”。

4.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是通过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为主、市场为辅的联合或合作教育模式,实现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培养机制可采用现在多数高校采用的3(学校)+1(市场)的方式。学校任务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教育三个方面;市场则主要通过学生实习的方式对学校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结果进行检验,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以调整课程体系或培养方案建设,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切合园艺产业市场的需求,这样经过学校和市场的反复交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市场,并减少进入社会的磨合期。

五、小结

2012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1,5]。在现代园艺产业发展模式下,社会对管理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故高等农业院校应该通过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基础建设等,完善园艺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市场适应能力,为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瞿振元.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三农”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9-03-09.

[3]吴凤芝,霍俊伟,栾非时.关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4-76.

[4]李瑞云,张华.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4):67-70.

[5]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摇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园艺的认识篇7

关键字:中国园林;基础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学术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而文论中不断出现的新术语更加深了人们的困惑。文章想就与园林学的基础及领域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请同仁教正。

1.中国园林学的基础

园林学是一个古而新,并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点是有共识的。而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这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对园林艺术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园林学的根之所在。

中国和西方园林学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说,西方园林学原是从属于西方建筑学的,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控它的是建筑师。园艺师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用植物材料来表现建筑式的美,园林艺术在理念上和建筑艺术没有原则上的差异。直到今天,西方园林依然经常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如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等。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世外”的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理念是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建筑以宏大严整为美,而园林则以清雅自然为美等等。中国园林艺术的衰微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和它固有理念的异化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则呈在注入新理念后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现代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是学习西方(包括前苏联)的结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奠定基础的主要是留学欧美的建筑界前辈,如童寓先生、刘敦桢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他们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们亲自指导建筑系师生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测绘,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有的坚持了40多年才完成。还有的建筑学者长期从事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如周维权教授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何重义、白日新教授等人对圆明园具体而细微的考证复原等等,都是中国园林学的宝贵财富。这一切加上古人的著述都是中国园林之所以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些建筑界前辈多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园林,同时园林学过去也几乎从未列入建筑系的正式课程。

解放前南京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设有园艺系,主要课程有果木花卉栽培和造园等。新中国建国初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汪菊渊先生曾在农业大学任教,并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了园林组,其后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园林专业。农林院校为中国园林学注入了当代植物学和园艺学的知识,弥补了建筑院校的不足。同时,林业大学的学生分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着卓有成效的园林绿化工作,是园林学当代主要的实践基础。由于学习苏联,园林专业创建之初便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因而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开始有所联系。虽然这个名字不够恰当,但如果正常发展或许会成为和国外园林学“接轨”的切入点。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0年间,园林学及其实践几乎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而没有获得充分自我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而扎实的学术体系,也没有制定出指导实践的健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更很少有机会参与现代园林学知识结构的建设。有人认为在中国园林专业教育中,现代园林理论和一些现代园林学必备的知识“几乎为零”,恐怕不是毫无根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园林学就得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说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和人的成长很类似,一方面人的成长要靠自身的基因,基因决定他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不同于其他人或别的物种;另一方面要靠补充食物,食物使他延续生命和活力。成长和发展一定是要的,但谁也不希望因此失去自我而成为别的什么东西。

新知识缺乏可以学,问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代园林的实践机会是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相比的,但相当一部分实践结果表现出基础的薄弱和肤浅,给人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乱飞。研究理论的谈古者常不及今,论今者常及外不及中。两者又风马牛不相及。看来当代中国园林学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有和自己的传统接轨的问题。

在中国进行中国园林学的实践是中国园林从业者的宿命,它注定你在了解和懂得世界之前必得先了解和懂得中国。而中国是那样丰富和深厚,了解起来已不容易,何况还要懂得!想省事不越过这道坎直接创新潮,弄不好是拣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弄得好也不过是学人家正在玩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前面或另辟蹊径。至于躺在祖宗身上做传统,假山亭子满世界搁,更属贻笑于先人的不肖子弟了。真正要做的是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最不可取的是对新东西略知一二,并没有真的学会,却先把中国自己的东西看得不值一钱,否定这个发展的基础。

2.园林学的领域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学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园林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相对有限的地域内进行园林艺术或”人间天堂”的创造,其主要的知识基础只是建筑学和园艺学,而且以人工创造环境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而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学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学基本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学的实践进一步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所以,现代园林学是一个从初创开始就不断发展并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学科。

知识和实践领域的扩展是一个学科生机和活力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令人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感到一些迷茫。比如,我们是搞园林建设还是生态建设,园林专业是否要主导城市规划乃至区域国土规划等等。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宗”是什么?应该说它过去是,今后也仍然首先是一种艺术。在英文中“architecture”的本意就是有关规划和设计建筑,给予建筑某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简单可解释为“营造的艺术”,而“landscapearchitecture”则可以理解为“营造风景的艺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中文翻译还包括可数名颂钕词“建筑”的意思而与原意不符,加之学界很长一个时期讳言建筑学是艺术,所以很多人不清楚architecture和art原是一类的词。

艺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等问题。Architecture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更多受到技术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虽然在创作形式、缔造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但实现的手段则很不相同。简单地说,建筑是运用没有生命的材料营造人工的构筑物,园林(特别是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更多是运用有生命和天然的材料营造人类生活的境域。

因此,园林学的核心知识领域是和园林艺术创作有关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和营造艺术有关的知识,二是和有生命的材料——植物有关的知识,三是和园林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四是营造风景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并随着时展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就可以成为园林专业工作者了。

除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对园林艺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需要园林工作者掌握或熟悉,如城市规划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建筑工程学乃至一些现代高科技的知识和其他艺术门类等。它们有的对园林艺术创作提出种种现实性的、技术性的规定和要求,有的会引导园林艺术建立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有的可以丰富园林艺术的文化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园林创作需要它们的参与,它们的工作也需要园林的参与。但参与并不是混同或互相取代,因为各自的重点和终极目标不一样。

拿城市规划来说,其中当然包括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也有艺术的一面,但它更需要研究各种现实的城市功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划,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生活向健全、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所取决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景观园林不一定是主导的因素。

再如生态和环境保护,由于和园林学一样,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动植物学的知识并为现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而进入了园林学的知识领域。然而生态和环境保护研究是为了科学的目的,如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可能性、用什么方法,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需要做哪些事情等等,与园林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不同的。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是园林学发展所必需的,除了可以引入新的理念,还可以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然而园林学归根结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不会变,是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本质不会变,变了就不再是园林学。比如今后出现了环境主义或生态主义乃至科技主义这样的园林设计流派都是可能的,但最后仍然落实在艺术上;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而首先是能否认同它们的文化和形式。也许有的风景园林师具备了主持城市设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些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因素起了相对主导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园林专业就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导。

当代的这个时期是园林事业发展很快的时期,包括实践机会增多和实践领域的扩大,许多项目既超出了园林学传统的实践范围,也超出了其他学科的传统实践范围,比如最近很重要的2008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项目就是这样。这样的项目要求各个学科和专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奥林匹克公园中标的方案恰恰是出自主张并实践多领域合作设计的Sasaki设计公司,应该说也非偶然。既然是合作,大家就有必要对自己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做自己能做又做得好的事,由谁来主导合作也要看工作的性质和需要。最近时兴“景观”这个词,可我觉得它有点暖昧。自然风景可以是景观,城市和建筑可以是景观,城市小品和广告可以是景观,一丛花木或一棵大树都可以是景观。于是建筑师、园林师、工艺美术师争相以景观设计师自命。这样就难为了建设委托方,不知道该找谁了。所以,对Landscape这个词还是翻译成风景比较好,比较符合原意。它强调的是自然山水花木的景色而不是泛泛的景观。至于最近有的学校成立了”景观系”,具体情况不很了解,不能随便议论。据我所知,园林专业在东方国家有不同的称谓:有造园、造景、园景等等,并不一定哪个最权威,但在一个国家或学术区域里应该稳定,其知识和实践领域也应该相对清晰。在中国,园林是一个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词,现在已广泛使用在学术和行业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建筑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共编一卷,是对这3个学科历史渊源和现状关系的一种确认。后来从学会和院校开始在园林之前加了风景二宇,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它适当地表达了园林学从传统的Garden到近现代Landscape的发展。

园艺的认识篇8

关键字:中国园林;基础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学术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而文论中不断出现的新术语更加深了人们的困惑。文章想就与园林学的基础及领域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请同仁教正。

??1.中国园林学的基础

??园林学是一个古而新,并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点是有共识的。而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这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对园林艺术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园林学的根之所在。

??中国和西方园林学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说,西方园林学原是从属于西方建筑学的,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控它的是建筑师。园艺师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用植物材料来表现建筑式的美,园林艺术在理念上和建筑艺术没有原则上的差异。直到今天,西方园林依然经常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如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等。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世外”的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理念是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建筑以宏大严整为美,而园林则以清雅自然为美等等。中国园林艺术的衰微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和它固有理念的异化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则呈在注入新理念后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现代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是学习西方(包括前苏联)的结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奠定基础的主要是留学欧美的建筑界前辈,如童寓先生、刘敦桢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他们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们亲自指导建筑系师生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测绘,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有的坚持了40多年才完成。还有的建筑学者长期从事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如周维权教授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何重义、白日新教授等人对圆明园具体而细微的考证复原等等,都是中国园林学的宝贵财富。这一切加上古人的著述都是中国园林之所以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些建筑界前辈多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园林,同时园林学过去也几乎从未列入建筑系的正式课程。

??解放前南京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设有园艺系,主要课程有果木花卉栽培和造园等。新中国建国初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汪菊渊先生曾在农业大学任教,并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了园林组,其后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园林专业。农林院校为中国园林学注入了当代植物学和园艺学的知识,弥补了建筑院校的不足。同时,林业大学的学生分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着卓有成效的园林绿化工作,是园林学当代主要的实践基础。由于学习苏联,园林专业创建之初便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因而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开始有所联系。虽然这个名字不够恰当,但如果正常发展或许会成为和国外园林学“接轨”的切入点。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0年间,园林学及其实践几乎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而没有获得充分自我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而扎实的学术体系,也没有制定出指导实践的健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更很少有机会参与现代园林学知识结构的建设。有人认为在中国园林专业教育中,现代园林理论和一些现代园林学必备的知识“几乎为零”,恐怕不是毫无根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园林学就得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说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和人的成长很类似,一方面人的成长要靠自身的基因,基因决定他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不同于其他人或别的物种;另一方面要靠补充食物,食物使他延续生命和活力。成长和发展一定是要的,但谁也不希望因此失去自我而成为别的什么东西。

??新知识缺乏可以学,问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代园林的实践机会是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相比的,但相当一部分实践结果表现出基础的薄弱和肤浅,给人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乱飞。研究理论的谈古者常不及今,论今者常及外不及中。两者又风马牛不相及。看来当代中国园林学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有和自己的传统接轨的问题。

??在中国进行中国园林学的实践是中国园林从业者的宿命,它注定你在了解和懂得世界之前必得先了解和懂得中国。而中国是那样丰富和深厚,了解起来已不容易,何况还要懂得!想省事不越过这道坎直接创新潮,弄不好是拣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弄得好也不过是学人家正在玩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前面或另辟蹊径。至于躺在祖宗身上做传统,假山亭子满世界搁,更属贻笑于先人的不肖子弟了。真正要做的是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最不可取的是对新东西略知一二,并没有真的学会,却先把中国自己的东西看得不值一钱,否定这个发展的基础。

??2.园林学的领域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学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园林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相对有限的地域内进行园林艺术或”人间天堂”的创造,其主要的知识基础只是建筑学和园艺学,而且以人工创造环境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而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学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学基本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学的实践进一步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所以,现代园林学是一个从初创开始就不断发展并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学科。

??知识和实践领域的扩展是一个学科生机和活力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令人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感到一些迷茫。比如,我们是搞园林建设还是生态建设,园林专业是否要主导城市规划乃至区域国土规划等等。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宗”是什么?应该说它过去是,今后也仍然首先是一种艺术。在英文中“architecture”的本意就是有关规划和设计建筑,给予建筑某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简单可解释为“营造的艺术”,而“landscape architecture”则可以理解为“营造风景的艺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中文翻译还包括可数名颂钕词“建筑”的意思而与原意不符,加之学界很长一个时期讳言建筑学是艺术,所以很多人不清楚architecture和art原是一类的词。

??艺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等问题。architecture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更多受到技术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虽然在创作形式、缔造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但实现的手段则很不相同。简单地说,建筑是运用没有生命的材料营造人工的构筑物,园林(特别是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更多是运用有生命和天然的材料营造人类生活的境域。

??因此,园林学的核心知识领域是和园林艺术创作有关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和营造艺术有关的知识,二是和有生命的材料——植物有关的知识,三是和园林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四是营造风景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并随着时展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就可以成为园林专业工作者了。

??除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对园林艺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需要园林工作者掌握或熟悉,如城市规划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建筑工程学乃至一些现代高科技的知识和其他艺术门类等。它们有的对园林艺术创作提出种种现实性的、技术性的规定和要求,有的会引导园林艺术建立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有的可以丰富园林艺术的文化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园林创作需要它们的参与,它们的工作也需要园林的参与。但参与并不是混同或互相取代,因为各自的重点和终极目标不一样。

??拿城市规划来说,其中当然包括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也有艺术的一面,但它更需要研究各种现实的城市功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划,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生活向健全、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所取决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景观园林不一定是主导的因素。

??再如生态和环境保护,由于和园林学一样,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动植物学的知识并为现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而进入了园林学的知识领域。然而生态和环境保护研究是为了科学的目的,如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可能性、用什么方法,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需要做哪些事情等等,与园林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不同的。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是园林学发展所必需的,除了可以引入新的理念,还可以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然而园林学归根结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不会变,是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本质不会变,变了就不再是园林学。比如今后出现了环境主义或生态主义乃至科技主义这样的园林设计流派都是可能的,但最后仍然落实在艺术上;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而首先是能否认同它们的文化和形式。也许有的风景园林师具备了主持城市设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些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因素起了相对主导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园林专业就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导。

??当代的这个时期是园林事业发展很快的时期,包括实践机会增多和实践领域的扩大,许多项目既超出了园林学传统的实践范围,也超出了其他学科的传统实践范围,比如最近很重要的2008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项目就是这样。这样的项目要求各个学科和专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奥林匹克公园中标的方案恰恰是出自主张并实践多领域合作设计的sasaki设计公司,应该说也非偶然。既然是合作,大家就有必要对自己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做自己能做又做得好的事,由谁来主导合作也要看工作的性质和需要。最近时兴“景观”这个词,可我觉得它有点暖昧。自然风景可以是景观,城市和建筑可以是景观,城市小品和广告可以是景观,一丛花木或一棵大树都可以是景观。于是建筑师、园林师、工艺美术师争相以景观设计师自命。这样就难为了建设委托方,不知道该找谁了。所以,对landscape这个词还是翻译成风景比较好,比较符合原意。它强调的是自然山水花木的景色而不是泛泛的景观。至于最近有的学校成立了”景观系”,具体情况不很了解,不能随便议论。据我所知,园林专业在东方国家有不同的称谓:有造园、造景、园景等等,并不一定哪个最权威,但在一个国家或学术区域里应该稳定,其知识和实践领域也应该相对清晰。在中国,园林是一个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词,现在已广泛使用在学术和行业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建筑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共编一卷,是对这3个学科历史渊源和现状关系的一种确认。后来从学会和院校开始在园林之前加了风景二宇,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它适当地表达了园林学从传统的garden到近现代landscape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