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科护理体会8篇

时间:2023-11-13 09:56:09

儿科护理体会

儿科护理体会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52

小儿与成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防御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未臻完善,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易受环境气候影响而感染各种疾病[1],作为年轻的父母亲,他们对孩子的喂养,保健等知识了解也不是很多。特别对患病的孩子更不知如何护理,儿科病区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来,在儿科护理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作用,得到社会及家属的承认和好评。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小儿需要实施整体护理

小儿心理方面的原因:小儿入院后对他们所居住的新环境比较敏感,易产生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特别是他们记忆具体,对所接触护士的表情,语气、行为很容易作为他们心目中“好”与“坏”的标准而记忆储存。

小儿生理方面的原因: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照顾,患病后更需要良好的护理,对他们的饮食、睡眠、卫生、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教育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

对责任护士的要求

儿科责任护士首先必须具备充实的专科基础知识,同时有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的先兆症状[2],能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配合医生查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并冷静、准确的解决问题。

儿科责任护士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责任感,较好的身体素质对儿科工作充满热情,她们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在24小时内完成对入院患儿的护理病历提出护理诊断,做好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计划,做好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

选派责任护士:外出学习院内护士电视示教,外出学习是提高责任护士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她们把学到新的护理技术业务带回医院,通过电视示教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护理队伍得到同步发展,以提高总体护理素质。

整体护理在儿科病房的作用

整体护理的分工及职责:护士24小时负责,8小时在班,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护理患儿,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减少住院患儿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如有的小儿拒绝打针吃药,看到护士就哭闹不止,要求回家,通过责任护士频繁接触,使他们熟悉环境,通过用儿童语气的对话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3],减少患儿不良情绪的发展并能主动与护士说话和玩耍,责任护士与小儿的密切接触还可随时观察危重患儿的精神状况,缺氧程度、保暖措施和居室的环境是否适宜等。

责任护士与患儿关系的作用:责任制护理开展后,患儿与护士比较容易亲近了,他们愿意让责任护士为其治疗(如打针,发药、输液、灌肠)等见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改善了情绪,保证了住院期间身心的健康。

责任护士的义务:根据小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需要,责任护士有义务对患儿及父母进行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使他们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营养需求,教育方法,做好出院指导。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健康检查,计划免疫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宣教。

儿科整体护理的优点:从整体观念出发,使小儿从住院到恢复健康,责任护士在对疾病观察和护理过程中,掌握他们在生活、心理、饮食、营养、睡眠习惯上的不同点,能对患儿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健康宣教,同时又使患儿父母对孩子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对预防疾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儿科病房实施整体护理以来,体会到整体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长远意义和重要作用,合理的分工也影响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徐继晶.如何正确处理儿科护患纠纷.中外医学研究.2011,9(3).

儿科护理体会篇2

一、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需求,使其系统获得稳定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人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生存。对于患儿来讲及时合理地得到喂养,病室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环境清洁安静等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护士应首先给予满足。在纽曼的系统模式理论中,健康被定义为护理对象系统的最佳稳定状态。患儿由于疾病的影响其系统内部已失去平衡,只有在促使其重新获得平衡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最佳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在护理患儿时首先解决危及生命的问题。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如对于新生儿窒息护士首先应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对于高热惊厥首先镇静、止惊、降温等;当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系统获得基本平衡时,患儿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表现,才有满足的可能,患儿才能健康。

二、了解和促进患儿的心理发展

新的医学模式对人的整体的认识,要求护理工作不仅要考虑人的生物学改变,同时要注意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整体状态。我院护理部通过讲课、业务学习、建立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等方式将整体护理的思想传授给护士。儿科主任和护士长教育护士要关心婴儿及儿童的心理需求。下面按照患儿心理发展所需的3个方面的条件谈谈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的体会。

1、创造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

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为患儿创造一些良性刺激,如在病房里添置外观漂亮、手感柔软、能发出悦耳动听音乐的玩具;婴儿病房护士全部穿粉色工作服上班;护士略施自然大方的淡妆,体现儿科护士特色及护士女性美的魅力,缩短护士与患儿的距离;用印有卡通画的花布做窗帘及棉被,在病房和走廊墙壁上贴卡通图画及成语故事图画,门窗装配一些彩带或其他饰物;对没有家属陪伴的患儿护士尽量抽时间给予轻声细语的引逗、全身轻柔的触摸;沐浴时尽可能地延长时间使他们感受温水刺激的愉悦;保持内衣的柔软清洁,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的发生;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脑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患儿住院最恐惧注射,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对注射的恐惧感,是每名儿科护士最先考虑的问题。我科护士研究无痛注射技术的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等均可减轻患儿的生理痛苦,从而达到生理舒适。当护理操作过程中婴儿有痛苦反应时要尽量快速完成操作,以减少不良刺激对他们的影响。通过努力我们发现患儿的哭声少了,能较安静地接受治疗。

2、言语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特别是婴儿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他们以各种形式练习发声器官,并学会用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婴儿出生后便用哭声表达他们的需求,引起人们的关注。护士这时应该去关心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刻关注婴儿的哭声,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把患儿的哭声视为对护士的呼唤,使每位护士都能意识到对患儿哭声的置之不理是婴儿病房护士的严重失职。

三、对心理舒适的护理干预

1、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舒适是个人心理的感受,如安全感、满足感、尊重感。儿科的干预对象为病人及家属,而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心理反应又各异。学龄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护士用患儿可理解的语言与患儿交谈,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通过做游戏、复习功课等,消除由于住院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对于婴幼儿,研究显示:6个月至4岁的幼儿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1岁时反应达到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因此对6个月左右的婴儿,护士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逗笑、可调节大脑内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安全感。6个月至4岁的患儿,护士更应该关心,体贴患儿,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做游戏、讲故事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在心理上接受护士,乐意与护士姐姐或护士阿姨在一起。

2、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加强护士内涵建设,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已成为护理服务的热点内容,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急患儿之所急,想患儿之所想。

儿科护理体会篇3

【关键词】 儿科护理;护患沟通

加强护患沟通是塑造医院形象的需要,更是患者和家属的需要,也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需要。良好的护患沟通是缓解或者消除医患矛盾的良法,有效的沟通将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缺乏沟通或无效的沟通易导致护患纠纷[1]。

1沟通障碍的表现形式

1.1护患之间交流信息量过少

患儿住院进入病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这时家长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诊断、治疗、用药、预后、护理以及主管医生、护士业务水平等。护士在接待患儿及家长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将这些信息详细的告知他们,如忽视这些交流容易产生交流沟通障碍,造成误解和不满,将影响到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沟通和治疗。

1.2语言使用不当、专业述语过多

住院患儿及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存在差别,在护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被调查的患儿家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患儿家长都希望医护人员在与其交流时,使用他们熟悉的常用语。

1.3专业技术不精湛而导致不信任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尽管护理人员态度和蔼,但对于患儿家长提出疑问解释含糊其辞或技术操作不熟练等,也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至于工作中的小小不当不能得到谅解,产生不满甚至投诉。

1.4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

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与患者家长的交谈中,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中,如护士在进行晨间护理或治疗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儿及家长的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

2对策

2.1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护士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得体的举止,会给患儿及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取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基础[2],为此,应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仪表、审美、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培训,并邀请专家进行护理心理学、美学等专题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2及时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患儿入院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记住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如将病区环境介绍给家长,将患儿及时带到管床医生面前,使他们得到归属感。

2.3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通俗化

要用通俗的语言,学会使用微笑,眼神要专注切勿游离,自然坦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语言要有艺术性,通俗易懂,必要时可以打比方,不要生搬医学术语,注意说话的速度和音调,以满足不同层次患儿及家长的需要。弄清患儿与家长的关系,千万不要张冠李戴。

2.4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知识,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

知识是护患沟通最基础的背景因素,护士知识的缺乏可能会使沟通的各个环节出现障碍,影响护患之间的交流,护士应能对患儿与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当患儿与家长对医护人员或医院有某些意见时更要及时予以诠释,以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的产生。

2.5实事求是

讲话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别夸大或淡化任何一方面;一定要说明问题,达到沟通目的,取得理解和配合治疗。另外注意倾听,征求意见或者提出疑问。

2.6降低家长或者家属的期望值

当患儿病情恶化或者严重时,要淳美及时准确与患儿家长或者家属进行沟通,要注意时间、地点、、时机,一般应以患儿管床医生为主进行沟通,护士进行帮助沟通。要降低患儿家长或者家属的期望值[3],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2.7加强对护士的业务素质培养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组织专业技术操作比赛,提高专业操作水平。

2.8注意交谈场合的严肃性,防止因语言不当引起不良的心理刺激

多用赞美性、鼓励性的语言。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希望,适时的赞美孩子,如“多聪明、多可爱、多勇敢”等,会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孩子家长笑逐颜开,融洽护患关系。

2.9注意形体语言的应用

人与人仅限于语言沟通是不够的,工作中尝试应用形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姿势等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走进病房的时候笑一笑,在患儿床头站一站、看一看,用手轻轻摸一摸患儿的额头,握一握患儿的小手,同样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3总结

护患的沟通形式是多种多样,儿科护士必须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克服护患沟通过程中各种障碍,以取得患儿与家长的信任为前提,掌握护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护患有效交流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75.

儿科护理体会篇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儿科护理具体方法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0-02

在很多人看来,护理工作是机械化的、死板的,患者也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这不仅是对患者本身的健康恢复有影响,对护患关系以及患者对医院的印象和态度都有影响,也是对护理的片面的认识。时代在发展,医疗护理行业也要与时俱进,人性化护理就是从患者和医院两方面考虑,对患者实施优质、安全、全面、连续、全程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早日痊愈,对此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形象。

1一般临床资料

孩子很容易生病,因此在各个医院的儿科都有很多的患儿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就诊。我们从这些患儿中,经过其父母或家属的同意后,随机挑选100例患儿作为的研究对象。这些患儿男女大约各占一半,年龄在2岁到14之间。这些患儿中大多数是一些发烧、胃肠道消化不良、呼吸道感染等一些疾病,有些较严重的是心血管、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他们的住院时间有长有短,有几天的,也有几十天的。我们将选中的这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了两组,每组50人,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则为实验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上的具体方法及应用体会

对照组我们采取的是医院常常实施的一般护理防护方法,包括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等。实验组我们采取的是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方法,将从医院服务和对患儿的具体护理方法两方面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2.1医院服务。患儿在家长及亲属的陪同下从一入院开始,医院就应该对其实施全面、优质的服务。首先是挂号,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清楚医院的结构和操作流程,因此医院应该在门诊大厅入口处就设立资讯平台供患者及家属进行询问,这是医院人性化服务的一个体现,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也方便了医院的管理。在患儿家长挂好号到达医生就诊室时,医生要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详细、具体的了解,在家长对孩子的病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医生要跟家长详细介绍医院的住院的环境,要跟他们一起探讨患儿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用药方面也要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用药情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纠纷。当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方案有疑虑甚至反对时,医生要跟家长协商,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制定一个让家长和医生都觉得合理、满意的方案,真正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管理和人性化护理。在医疗费用上,护理人员要将患儿每天的用药情况、各项检查以及其它服务费用明确告诉家长,让他们清楚医院的收费情况,对有疑虑的要耐心解释。

2.2对患儿的具体人性化服务措施。在患儿进入病房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病房环境。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患儿特殊的心理因素,相对于一般病房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整理、改进,在安排病人同住病房时也要考虑到患儿群体的特点,合理安排,让患儿在病房,能够住的安心,减少他们对医院的恐惧和害怕的心理,这样他们也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让他们能够尽快的消除对医院治疗护理的抵触,早日恢复身体健康,从新回到学校和家庭。

在人性化服务实施的过程中,一个素质良好的护理队伍是前提,当然沟通也是不可忽略的。医院要培养一批专业护理知识过硬,品行端正,有爱心,有耐心,亲切和蔼的护理队伍,医院可以对护理人员实施集体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及礼仪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心存责任心和爱心,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小孩子对于扎针和输液等是很抵触的,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打针输液时,要安抚好他们的情绪,有些甚至要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护理人员更是要跟他们进行好沟通,让他们不那么害怕,在他们感觉疼痛时可以跟他们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家长要进行好解释,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协助,真正将人性化护理对患者展开来。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都会有好奇心,且心智还不是很健全,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时候要耐心,要针对不同病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甚至有些要进行互动或游戏,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在人性化服务中,医院要为护理队伍提供适合的、安全的、益智的工具和书籍,同时在基本护理工作上也不能松懈,要尽可能的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减少护理失误的发生。当我们将护理工作做得周到时,患儿康复的速度也快,家长对医院的态度和印象也会好,这样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人性化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医院良好护理工作的要求。

3结语

总之,患者是医院服务的对象,在儿科的护理中人性化护理遵从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到他们的日常护理,也包括对患儿健康心理的护理。医护人员的职责是一切为患者的健康着想,为患者减轻痛苦,人性化的护理在满足一般护理工作的前提下,能让患者及其家属体会到知情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能够使得他们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让患者体会到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体会到优质护理,使患儿早日痊愈,康复出院,对生活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体会篇5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儿科 护理

儿科护理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出生后至14岁前的儿童,由于这一时期的患儿在生长发育、理解认知能力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特殊性,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提出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在满足、理解、尊重护理对象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整体的要求[1]。2009年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推广,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儿科患儿132例,男107例,女93例;年龄2.5~13岁,平均7.8岁;住院时间5~32天,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人性化护理组)66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6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以利于统计对比。

人性化护理内容:①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心智及认知功能的发育尚不完善,新环境的改变容易使得患儿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和不适感。保持就诊环境的干净,通风,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可明显减少患儿在医院早期的抵触和紧张心理。②注重患儿沟通:儿童时期的精神系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速度减慢,随着对周围事物的接触周围机会增多,其智力进入迅速发育期。患儿生长及发育过程中的认知功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患儿的心理认知及接受事物的变化不仅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也需要护理工作的正确引导。通过微笑的表情,与患儿的亲密动作如拥抱、抚摸患儿可增加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减少患儿的恐惧、不安心理。③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失误:高质量的护理水平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保证优秀护理队伍建设,提高临床护理影响力的关键。儿科由于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临床护理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儿科从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的培养,熟悉临床输液的操作要领,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儿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要做好三查七对,注意药物配伍要求及禁忌,注意配置液体时的无菌操作要求。在临床护理巡视中,要做到观察细致,不走形似,提前发现医护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和护理工作中的失误。患儿由于表达能力缺乏,临床护理人员在输液及治疗过程中要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治疗工作的质量。儿童由于机体抵抗力及表达能力较弱,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护理工作,还要对患儿的病情及体征变化进行细心观察,如咳嗽、皮肤张力、精神状况、大小便情况等,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以利于临床治疗。掌握常见病的临床知识和病理变化,可正确评估病情变化,利于早期发现问题[2]。④注重患儿家长沟通:儿科护理的纠纷多数发生在医务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医患矛盾的关键。多数患儿在家中较为重视,患儿住院后家属对医护人员要求高,增加信任感能够更好地进行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3]。

疗效判断标准:对治疗结束后的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综合评定,排除相关人为因素干扰。效果评价采用李克特量问卷调查表,分为5个级别进行效果评定: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最终进行总满意率的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在出院时对住院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总体分析,按照评定标准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满意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人性化护理最早由美国人Watson首先提出,其主旨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需求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并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人性化护理的提出是护理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儿科护理工作不仅面临着患儿,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的积极引导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临床治疗。患儿由于身心发育及认知功能较弱,对陌生环境和医护治疗存在着极大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同时患儿家长由于对患儿健康和痛苦过分关心和敏感,对医护的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要求”和“零容忍”,这使得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显得尤其重要。

人性化的护理因为服务具体疾病人群不同,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倡对生命的关爱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本项研究表明,在经过人性化护理的患儿在临床护理满意率方面较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同。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可帮助患儿完善自身身心发展,积极配合临床医护治疗,同时也能减少相关医疗纠纷和安全意外。人性化护理的工作从患儿自身需求出发,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可作为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红艳.儿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措施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5):98-99.

儿科护理体会篇6

通过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总结及满意度调查,体会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

重视职业素质修养

加强护理人员慎独修养,儿科护理管理者一定要抓好长期教育工作,帮助护理人员明确各种道德行为的是非界限。护理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无价,容不得半点马虎。护理三查七对制度、值班制度、交班制度等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一定要认真遵守。工作中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的精神,不分人前人后,都要科学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严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项操作规程。

关键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护士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年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母乳喂养及儿科学等常识。如此才能较满意地解答家长的提问,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感。

要抓住年龄的特点来观察病情。如新生儿不哭、不吃、不动、体温不升是病重的表现;双眼凝视、眼神呆直多提示惊厥;婴幼儿高热要注意是否有激惹征,警惕惊厥的发生。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早期症状。如,甲肝春季发病较多,乙肝无明显的季节性。肝炎早期类似感冒,有发热、疲乏、纳差,还要特别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尿色变化。流脑的高峰是在3~5月份,乙脑多发生在7~9月份,冬、春季为麻疹的流行季节等。

做好一般护理,及时解决病儿家属提出的疑问,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做好健康宣教,同样是腹泻的患儿,但因年龄、季节的不同,病因和治疗会有所不同。应针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说明“同病不同治”的原因,避免患儿家长在互相交流时产生疑惑。

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做到人性化管理,如设有饮水机,24小时提供饮用水,提供一次性水杯。备用各类退热药,遵嘱予以未交费前先执行。

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进行日常礼仪、电话礼仪、上岗礼仪、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来就诊患儿各个年龄段均有,由于其家长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对服务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到因人而异。

富有同情心,理解父母的焦虑心情:当患儿和家属来到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热情地接待,真正关心、关爱、理解患儿,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患儿交往,护士需适时调整询问和解释的方式。对于年长儿,要同情、关心、安慰,讲清检查治疗目的,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因其不能理解复杂语言,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易受鼓励和激励等生理特点,态度更要和蔼,用简单的语言通过鼓励、夸奖等方法,取得患儿的配合,并取得家长配合与心理支持。

微笑服务,增加亲切感与信任感:交谈时语言要体现平等、符合孩子年龄要求,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恐惧心理,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在就诊人数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早一点看病,所以一定要做好按序就诊,并对特殊患儿给予特殊安排。如对体温39.5℃以上、抽搐、呼吸困难等急危重症患儿应采取优先就诊原则。

掌握沟通技巧: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沟通必不可少,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护士的仪表是增强护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庄重大方、精神焕发、情绪乐观、气质优雅的护士,会给患者一种亲切、安全和信任的感觉。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并实施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规范。要求每位护士都面带微笑,着装整洁地接待每一位患儿和家长,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质量监控,实现有内涵、有质量的微笑服务。

做好儿童保健宣传工作

利用电子宣传栏、院报、健康教育之窗等多种形式为患儿和家长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必要时针对患儿病情进行个别宣传。

做好工休座谈

及时了解、分析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流程,以便更好地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儿科护理体会篇7

[关键词] 儿童;肾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59-02

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在医务护理工作中有其特殊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肾脏的病患不但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的陌生环境更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疑虑和恐惧,加上婴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给诊断和护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做好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工作。

1 重视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护理也从以疾病为中心、以功能任务为基础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所以,护理工作既要重视患者的生理需要,又要注重其心理需要,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儿童护理[1]。

患儿由温暖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疑惧、不安,而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接受注射、输液、透析等治疗,更使他们产生了恐惧心理。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启发、疏导,消除他们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恐惧、不信任感,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检查、治疗,尽早康复。

1.1 婴儿

婴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怕生、易受惊吓,甚至对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紧张心理。婴儿对外界事物还处于朦胧感知阶段,难以在语言、行动上配合医务人员。这时,护理工作者可以给予患儿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摸等,让他们感受到护理工作者母亲般的关怀,有利于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2 幼儿

处于幼儿阶段的患儿,除了对医院这一陌生环境怀有恐惧心理外,还会对医护人员怀有不信任、违拗的心理。他们常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问话不理睬,拒绝检查、治疗,甚至反抗、逃跑。护理工作者可用亲切、主动的态度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允许他们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甚至和他们一起玩耍的方式让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也可以其他患儿为示范、榜样,打消他们对治疗的恐惧。

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患者,护理工作者可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例如有的患儿胆小、有的好强、有的喜欢得到夸奖,护理工作者可以根据他们的特性、习惯,投其所好,采用不同的激励、抚慰方式。

1.3 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有集体生活的体验,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他们在接受治疗期间,除了对医院怀有一定的恐惧感之外,还集中在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带来严重后果,如影响学习、与老师同学分离等。另外还可能因为害羞而不配合体检、不愿回答关于个人生理卫生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者可与他们耐心交流,用事实和道理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在治疗中,可向患儿交代目的及操作过程,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体检等操作中,要注意尊重患儿的隐私,维护其自尊心。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会使治疗、护理工作更加顺利、有效。

2 腹膜透析的护理

透析是临床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透析的护理工作也是肾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血管管径较细,血透操作困难,但儿童单位体重腹膜面积相对成人较大,故大多数肾衰患儿都采取腹膜透析(PD)治疗。

2.1 做好准备工作

操作前要检查透析液有无混浊物、絮状物,是否破漏及透析液的有效日期,并将其放于恒温箱中加温至37.5℃左右,按医嘱于透析液中加入药物[2]。妥善固定好导管,检查导管有无裂口、是否通畅,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2.2 透析过程的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要保持透析液的进出速度均匀。对一般患儿应控制在30 min左右,透析速度过快常会使患儿感觉腹部刺激剧烈。透析液量通常为25~30 ml/kg,每次不超过1 000 ml。儿童大网膜相对较长,出液不宜过快,要防止大网膜顺液流流入透析管。如导管被大网膜包裹状况严重,应考虑对部分大网膜进行必要的手术切除。儿童的腹膜较为脆嫩,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透析过程中尽量避免牵拉导管,导管出口处要防止创伤。

2.3 认真观察、严格记录

可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氧饱和度。严格记录透析次数、透析液出入量、超滤量及体内停留时间。对患儿的静脉入量、饮入量、尿量等也要作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腹透治疗期间,每2~3 天做1次血钾、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每天做透出液常规检查,每周做透出液细菌培养。

2.4 并发症的预防

腹膜透析期间患儿的腹腔最易感染,在透析过程中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腹透液中可加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注意不能使用有损肾脏的药物。导管出口处应每日按规定方式清洗。另外应每日2次对透析室内空气进行消毒,认真观察透出液是否清亮、透明,有助于及早发现腹腔感染并发症。

此外,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低血钾、高血糖、低蛋白、水肿、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3 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能帮助患儿建立健康行为,调动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达到利于患儿康复、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效果。

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本人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个体教育。主要可分为疾病知识教育、用药及治疗指导、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复诊指导等。如在用药方面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服药种类、剂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与治疗目的,指导他们观察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不得随便增减药物。对重症患儿应建议卧床休息,轻者可以每天定量活动;对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儿,可教会患儿和家长如何做透析,以便患儿能够自由活动,甚至上学,需要透析时即可在家中进行。

做好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指导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出院指导应以书面形式给出,按需要告知他们定期复查,预防感冒,并互留联系方式。

4 做好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

护理工作者在与患儿沟通时要多微笑,多注意使用语言技巧,多采用激励性、保证性语言,消除患儿陌生、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由于儿童患者的身心发育未完全,语言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医护人员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护理工作者应体谅患儿家属的焦虑心情,认真倾听家属对患儿病症的描述,耐心向他们说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措施及必要性。当家属对某些治疗手段、用药、收费标准提出异议时,护理工作者应给予耐心、诚恳、合理的解释。有些患儿家属常常会将紧张、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医护人员工作或医院环境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尽量灵活、诚恳地做出恰当的解释,不要急于反驳和批评。

[参考文献]

[1]孔令钦,魏杰,夏丽艳,等. 浅谈儿科患儿心理及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 2005,6(1):75.

儿科护理体会篇8

【关键词】儿科护士  护理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因此,作为儿科护士,除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外,加强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们来谈谈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  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1病情诊断依据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1]。护士不但需要有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道德水平。

        1.2护士在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  无论我们护士在门诊或病房,都是该工作单位的“管家人”。无论是环境的管理,物品的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的都是护士。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果护士道德良好,这个单位的工作就严谨,抢救患儿就顺利。

        1.3缺乏护理道德修养,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  儿科护士24小时不离开患儿,比医生接触患儿的时间要多得多,要长的多,对病情的观察也比医生发现得早,思想方面的情况护士得到的也比医生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而准确的向医生汇报,提供不准确信息易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危及患儿的安全。

        1.4自身修养  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遇事沉着慎重,冷静思考。性格要开朗,工作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精神愉快,并且善于创造适合儿童期特点的环境与气氛。

        1.5需要有丰富的学识  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1.6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  护士在静脉穿刺中能“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痛苦,对危重患儿,能稳、准、妥地完成吸痰、吸氧、穿刺及各种监测等,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2  儿科护士的道德素质

        2.1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为  热爱护理工作,贡献自己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2对患儿的高度责任心  护士对患儿有重大的道德责任,需对他们高度负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护理事业和患儿利益的道德表现。护士工作必须要小心、仔细、详尽、周密、精确,对患儿的健康、安全、生命高度负责。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3要忠于患儿的利益  要求一切从患儿出发,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护士应急患儿所急,痛患儿之痛,帮助患儿减轻病痛,满足他们的需要。

        2.4对患儿和蔼体贴  护士要以庄重、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患儿,使他们感到愉快,感到安慰和鼓励,以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  心理护理道德要求

        3.1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实践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2]。因此,心理护理是护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应满足患儿心理需要  住院患儿都希望能被重视,被注意。所以,护士应注意对患儿主动进行交流,多鼓励、多表扬,让患儿有信心减少畏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了解患儿情况,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礼貌相待,使患儿产生信任感,说话要言而有信。

        3.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安静无噪音,美化环境等。使患儿产生良好心理效应,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

        3.4要学会与小儿沟通思想,以此得到他们的信任,尤其是婴儿与较小幼儿不能或不能完全用口头语言与成人交往,他们的情绪、需要、痛苦基本都是通过表情、手势、哭闹或体征表现。儿科护士必须善于观察并了解小儿的反应,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痛苦。同时,要不断地与家长多交流信息,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4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随着护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的扩大及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已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到群体,从疾病护理发展成为新的事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所以对护理学科在理论方面和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护士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更好地贯彻护士伦理标准,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操以及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才能为人类健康的神圣事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