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8篇

时间:2023-11-19 16:08: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1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资源;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3-02

引言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美在其中”,把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荀子“乐”教化美育的思想,也指出“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其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个人的美就是其道德的象征。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也曾说:“恰是利用美的媒介,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据此人们也需要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政治问题。”人的内在平衡通过外在的平衡来达成,而这种人的内在自然的美是通过外在来表现,指导人们选择良性的道德、行为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表明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现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艺术审美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陶冶情感、引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艺术审美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在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于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处理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要形成这种好的人文品质,不但需要依靠教育者所具有的较高素质水平,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而艺术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双向地提升两者自身的品质与修养,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的艺术陶冶与熏染,达到完善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进步,让素质和修养在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有着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也是有着各自的特征与规律。然而,在教育学生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育学生手段上可以彼此参照,在教育学生机制上可以彼此补充。艺术审美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精神格局的建立与社会化水平的反映。即是通过艺术审美来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具备厚实人文修养与品格的全人,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备的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品德,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目前,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好地完成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在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不少院校在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艺术审美教育覆盖面偏窄、艺术审美教育方法使用较为单调,审美活动的举办缺乏规划,随意性现象突出,也就失去连续性;还有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审美环境的建设没有深化,使审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等,艺术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相互融合难以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机械化,特别是其工作乐趣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与艺术审美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审美形式的渗透,艺术审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很多高校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艺术审美属于德育、艺术审美等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这就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意识淡薄、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薄弱、教育形式落后等现象的出现,它们没有把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

二、基于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完善艺术审美教育师资队伍

不管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还是选择何种教育方法,最终能够实现何种教育效果,是由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借助艺术审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而后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会主动把握艺术审美内在特征,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实施有意义的艺术审美教育。此外,为了高效实施艺术审美教育,除了拥有实施美育的技巧和手段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素质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其自身具备的美的修养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示范的形象美和内涵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审美渗透实际效果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是由教师自身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力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营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精神品格,并充分利用个人在文化上美的知识与智慧,生活上美的情趣与品格,心理上美的境界,以自然流露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来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时刻饱含着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无限魅力。特别一提的是,较高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领悟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教师才能因时因地地“点化”同学,帮助其形成审美感悟和经验,从而实现熏陶精神的目标。

2.积极开发利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

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化还须收集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审美资源和素材,这也是开展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开发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审美资源库之后,审美教育才得以顺利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提炼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充足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发。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构成,使大学生在领略其中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自身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类艺术资源将有利于受教育者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和获得美感。这类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如《诗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此外,艺术类经典如音乐名曲、名歌、美术类的名画、书法作品等。这些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使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艺术审美实施的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借助地方民族的独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教育品牌。借助大型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审美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知得到提升。利用饱含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达成艺术审美以美育德的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审美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运用的“美”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丰富的兼容并包的美的整体。其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美的内容,还包括像教育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的美的要素。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内容因拥有教育主体精神结构的同构性而成为审美资源,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方法手段理所当然也是发现美与欣赏美的必然范畴。不管是自然界本身事物所拥有的美,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美,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显性构成。除此之外,更要重视教育组织实施中各方面构成的隐性美的调动,特别是深入开发和创造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要素,来提升受教育者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丰富受教育者美的心灵世界,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来观照世界。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

艺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整合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教学高效实施。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首先,在规划课程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建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不同学生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安排时,在防止重复性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人群来安排。

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接地气”,围绕学术调研、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文化宣讲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审美课堂教学与自我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艺术审美教育组织实施中,应该积极发挥大学通识课程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统一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艺术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的通识教育课程,逐渐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依托校园文化拓展艺术审美教育

首先,大学校园在建设时,就应根据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之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建设各种艺术文化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学术社团活动普及校园艺术精神。如举办与艺术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朗诵、歌咏、绘画、艺术节、摄影及书法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行为模式、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升华。

再次,深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要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角度出发。整合传统大学艺术教育活动,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调查、梳理、分析现有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评估活动效果,“砍掉”娱乐性过高、审美价值不高的活动,将有限的活动资源整合到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活动中来,提升活动效果,打造精品,树立“招牌”,以“招牌”吸引人,以精品教育人,从而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品位与效果。

5.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实践

要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利用理论来指导行为实践的,基于教学理论的整体性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提高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紧随时代步伐,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组织大学生实践、参观、调研、讨论、听讲座报告、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举办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活动,利用符合时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形象美的实践活动,切实使审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将内心美的感悟外化为美的行动。

其次,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发挥体验教学的作用,也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体验审美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亲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手工创作、自编自演节目等,在这些实践中去体会,以此加深对审美的认知、引导美的情感、行为。通过“想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认识和思想情感,借助角色饰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自身参与、体会真实情景中的人物心理、酸甜苦辣,借此建构高尚的审美人格。

值得肯定的是,把艺术审美逐步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上,并且把思想政治这一教育理念全部地融入,贯穿和深入到艺术审美的各个细枝末节中去,从而促进我们实现艺术审美以及思想的政治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这必将是今后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彭巧胤张科.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

[3]金连钧.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之维[J].江苏高教,2010(5).

[4]张敏.新媒体条件下以美育手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16).

[5]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2

关键词:审美教育;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的高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大规模扩招,大规模投入,大胆探索教育改革、教育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教育大国不等于教育强国,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很多国家,在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只有北大第(42名)、清华(47名)勉强挤入前五十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在原因,有外部因素,内因主要是教育观念落后,精英教育与普及本科教育之间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空泛,高校毕业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外部原因,市场经济、信息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的碰撞、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就业压力、重名利思想等,造成了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等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没有自己系统教育模式,使得我们的高校教育形式化越来越严重,求规模、重成绩,轻视思想教育,使得我们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多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道德滑坡,无理想信念,无爱国情怀,无奉献精神,无创新精神,问题的严重性令人汗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如何树人,树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树人,不仅是传授文化,如何做人、做有用的人才是根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问虽高,终难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阳光雨露,是指路明灯,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目前我们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思想现状完全脱节,多靠《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政策》等课程进行教育,考核方式也以背诵理论为主。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已经复杂化、多样化、信息化,各种自由化主义、功利主义、市场经济等影响,让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学习目标。因此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主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教育,主要指培养人格、道德、意志问题;二是政治教育,主要指法制教育、政治思想、国际形势等方面。现在也有很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但大多关注的是政治教育内容,忽略了审美意识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梁启超对审美教育作出过很大贡献,并将美育纳入了教育方针来,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席勒认为政治上的改进要靠人格的高尚化,而人格的高尚化只能通过艺术。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上情况说明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备育人功能,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自我修养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以达到净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与智慧为目的。从审美角度来看,审美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内容是一致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同样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正能量,教人向善,净化心灵。

审美内容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者是互相补充,相互重叠,集中体现在艺术美方面。艺术美不仅仅只是指美术作品,它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多方面的艺术形式。没有美的心灵,就没有美的理想,没有美的理想就更不可能有美的行动。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革命家、领导人无不都是受到很好的审美教育,爱因斯坦一生酷爱音乐,出色的小提琴手,发现侠义相对论时,是在弹奏钢琴时突然迸发出灵感。他自己认为自己的很多科学成就是从音乐启发出来的。鲁迅一生酷爱版画,并把版画介绍到中国,使版画艺术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重要抗日宣传方式,为中国的版画发展做出来杰出贡献。诗人、学者闻一多最早其实首先是一位画家。诗人、文学家艾青同样有很深的绘画功底,曾毕业于国立湖南艺术学院绘画系。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同样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可见审美修养的提高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政治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2 规范思想行为

有美的修养,才会美的心灵,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思想行为。现代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暴力。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一定是自私、功利、无能的性格,更无从谈远大理想和抱负。

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长期接触的是社会阴暗面就会对社会对生活失去希望,长期接触负能量,就会使他们的内心也处于黑暗中,丑陋的心态只能产生丑陋的行为,他们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就会背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是积极向上,反映的是正面人物、正面历史、正面社会形象、正面的情感表现、美丽的自然风貌,审美过程也是让人愉悦的,寓教于乐。我们小学课本的插图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者潘鹤,至今让我们印象极其深刻。他们乐观的性格,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至今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南征北战》《刘胡兰》《雷锋》等老革命片子,其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人们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等浮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无需解说,仅仅只是瞻仰,不亚于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多老革命歌曲《松花江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十送红军》等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热血沸腾。可以说,很多60后、70后的爱国主义情怀无不是通过这些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陶冶了我们的思想,让爱国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自觉的爱家爱国,维护正义,维护共产党的领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没有严格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仅仅只是靠一些极少的艺术作品,就让很多人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现代的很多思想教育恰恰忽略来这方面审美教育,很多所谓的艺术作品娱乐性大于教育性,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的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享受、娱乐。行为上就不免趋向于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缺乏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3 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人生能否取得成功,执着、坚强、能力、平台等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起点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只是靠一小段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所能决定的,要靠长期的耳濡目染、切生感受来强化和固定,上课听懂了,不一定就能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明白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会最终确定人生理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有效的高校审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教育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催化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除了理论教育,培养美的心灵就得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如果从走进校门那一刻开始,审美教育无处不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能处处直观体现出来,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想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效的审美教育,一定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方式

现代很多大学,忙于扩招、扩建,同时也受一些现代思潮的影响,审美教育无法跟上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没有正确积极的引导,审美教育的效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只有充分应用现代手段和平台,才能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至于走形式。

现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并非不够丰富,而是没有很好的指导和利用,比如教室文化,现代的教室大多以美观为主,几张相关专业的图片,或几张书法,学生板报已经销声匿迹,这些图片一挂就是四年,或几届学生都不一定换。学生基本上不会看。如果我们利用现代手段把形式多样的板报办得灵活多样,审美性、教育性、文艺性强些,耳濡目染,无形中学生就会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比如我们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及其他节日晚会,能在娱乐的同时,强化人生教育、爱国教育、审美教育,多些正能量的宣传,也会起到课堂上理论教育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学校的学生团体,也应该有具体的指导思想、指导教师,除了学习以外,多些为学生服务的审美娱乐活动。比如,摄影协会,不要只是拍摄风景,更多的拍摄出表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宣传正能量的图片进行展览,不仅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我们的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开设一定形式主题的课外影视欣赏课、影视教育课也是很好的审美教育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一味的上网、外出娱乐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会在这些影视欣赏教育中提高。多举办一些直观的艺术活动,让更多更好的名家、名画进校园,学生的艺术修养、品味就会不断提高,相信会比那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会有效果。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印象,思想政治教讲座,学生多在打瞌睡、玩手机,学校报纸、刊物除了宣传一定的学校重大事件及论文以外,也应该有一定的版面进行审美教育。校园网络也应该多些审美内容,多些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化,学生也多点浏览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明教育等内容,教育方式同样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现,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比如《环球时报》2014年1月4日的报纸,用整版刊登了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制的《当代中国二十四孝行》剪纸,宣传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就很生动、形象、简明而又较能触动人们心灵。以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多于娱乐,学生的接受信息渠道单一、思想单纯,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矛盾不是很突出。现在就不一样,现在是娱乐多于教育,学生思想复杂,接受信息多样,没有强化和正确引导,就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我们也应该很好利用好社会实践平台,走进历史、走进民族文化、走进艺术殿堂、亲近自然,而不仅仅只是能力实践,修养提高了,思想自然得到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教育,通过考试能完成的,必须多形式、多渠道的引导和强化,必须紧跟时代,把握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审美教育有效出传播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更好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仓山.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3

引言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美在其中”,把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荀子“乐”教化美育的思想,也指出“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其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个人的美就是其道德的象征。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也曾说:“恰是利用美的媒介,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据此人们也需要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政治问题。”人的内在平衡通过外在的平衡来达成,而这种人的内在自然的美是通过外在来表现,指导人们选择良性的道德、行为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表明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现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艺术审美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陶冶情感、引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艺术审美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在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于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处理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要形成这种好的人文品质,不但需要依靠教育者所具有的较高素质水平,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而艺术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双向地提升两者自身的品质与修养,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的艺术陶冶与熏染,达到完善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进步,让素质和修养在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有着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也是有着各自的特征与规律。然而,在教育学生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育学生手段上可以彼此参照,在教育学生机制上可以彼此补充。艺术审美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精神格局的建立与社会化水平的反映。即是通过艺术审美来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具备厚实人文修养与品格的全人,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备的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品德,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目前,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好地完成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在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不少院校在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艺术审美教育覆盖面偏窄、艺术审美教育方法使用较为单调,审美活动的举办缺乏规划,随意性现象突出,也就失去连续性;还有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审美环境的建设没有深化,使审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等,艺术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相互融合难以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机械化,特别是其工作乐趣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与艺术审美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审美形式的渗透,艺术审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很多高校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艺术审美属于德育、艺术审美等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这就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意识淡薄、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薄弱、教育形式落后等现象的出现,它们没有把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

二、基于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完善艺术审美教育师资队伍

不管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还是选择何种教育方法,最终能够实现何种教育效果,是由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借助艺术审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而后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会主动把握艺术审美内在特征,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实施有意义的艺术审美教育。此外,为了高效实施艺术审美教育,除了拥有实施美育的技巧和手段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素质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其自身具备的美的修养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示范的形象美和内涵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审美渗透实际效果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是由教师自身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力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营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精神品格,并充分利用个人在文化上美的知识与智慧,生活上美的情趣与品格,心理上美的境界,以自然流露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来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时刻饱含着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无限魅力。特别一提的是,较高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领悟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教师才能因时因地地“点化”同学,帮助其形成审美感悟和经验,从而实现熏陶精神的目标。

2.积极开发利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

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化还须收集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审美资源和素材,这也是开展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开发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审美资源库之后,审美教育才得以顺利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提炼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充足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发。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构成,使大学生在领略其中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自身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类艺术资源将有利于受教育者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和获得美感。这类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如《诗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此外,艺术类经典如音乐名曲、名歌、美术类的名画、书法作品等。这些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使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艺术审美实施的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借助地方民族的独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教育品牌。借助大型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审美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知得到提升。利用饱含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达成艺术审美以美育德的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审美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运用的“美”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丰富的兼容并包的美的整体。其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美的内容,还包括像教育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的美的要素。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内容因拥有教育主体精神结构的同构性而成为审美资源,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方法手段理所当然也是发现美与欣赏美的必然范畴。不管是自然界本身事物所拥有的美,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美,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显性构成。除此之外,更要重视教育组织实施中各方面构成的隐性美的调动,特别是深入开发和创造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要素,来提升受教育者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丰富受教育者美的心灵世界,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来观照世界。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

艺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整合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教学高效实施。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首先,在规划课程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建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不同学生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安排时,在防止重复性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人群来安排。

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接地气”,围绕学术调研、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文化宣讲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审美课堂教学与自我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艺术审美教育组织实施中,应该积极发挥大学通识课程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统一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艺术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的通识教育课程,逐渐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依托校园文化拓展艺术审美教育

首先,大学校园在建设时,就应根据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之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建设各种艺术文化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学术社团活动普及校园艺术精神。如举办与艺术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朗诵、歌咏、绘画、艺术节、摄影及书法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行为模式、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升华。

再次,深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要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角度出发。整合传统大学艺术教育活动,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调查、梳理、分析现有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评估活动效果,“砍掉”娱乐性过高、审美价值不高的活动,将有限的活动资源整合到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活动中来,提升活动效果,打造精品,树立“招牌”,以“招牌”吸引人,以精品教育人,从而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品位与效果。

5.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实践

要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利用理论来指导行为实践的,基于教学理论的整体性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提高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紧随时代步伐,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组织大学生实践、参观、调研、讨论、听讲座报告、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举办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活动,利用符合时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形象美的实践活动,切实使审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将内心美的感悟外化为美的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高等院校要转变思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努力做好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不能提前预知教师下一次课所讲的具体内容,教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需求和看法一无所知。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育内容片面化

教学机制的滞后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化。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无法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向,更无法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内容片面等问题,不仅无法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相去甚远。

(三)教学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学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更需要针对本校的基本情况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去具体开展教学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不仅需要行政措施和手段的支持,更需要非行政机制道德和思想的影响。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实现成才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成才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的成才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此外,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优先任务来抓,鼓励学生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认识,并使自己的认识日趋深刻、完善。

(二)实现审美教育与主旋律教育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审美教育与主旋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时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主旋律教学主要是弘扬党和国家的优良文化,使得学生可以深化对祖国和党的认识;而审美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采用正确的模式去传播主旋律,用真情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实现道德认识与美的情感的完美融合,进而转化为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学习热情,使得高校的教学工作展开更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更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遵循学生知识接受的基本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更加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意识必须把青年的思想修养和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人格统一起来。

三、结论

当前,各大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创新和探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诉求进行了详细的细分,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关注队伍建设和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特色 依据 条件

高校一直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但实效性并不理想,实事求是分析判断:长期以来不够重视研究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是主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着需要讲艺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本趋势,重视探索、适应和遵循其规律性,定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否则遭受惩罚,导致失败。

一、思想政治教育讲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由艺术的特色和功能决定

完美的艺术通常是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特性即审美性;艺术意象上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艺术意境的主客观的统一性、情景的交融性;艺术情节的生动性和热烈性;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艺术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和风度气派性等。艺术种类许多,不同艺术,特色不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特色有:案例形象生动鲜明典型引人入胜性;教者的亲密人、感动人、激励人的浓厚情感性;语言精确生动有磁性;安排紧奏、教学内容难易多少和语速快慢的适当性;教育方法、模式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师生互动活跃默契性;逻辑严密、以理服人以及环境育人的人文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教育内容的正义先进性、真理科学性、系统协调性、传承一贯性、前瞻未来的终极关怀性;追求生命价值、创造完美人生的高度审美性等。

艺术的特色决定艺术的功能很多。正如李岚清在《音乐・艺术・人生》讲座中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艺术修养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二)讲艺术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呼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长期以来不够突出德智体美之间的统一性,是失误。例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它们的内容、理念、做法在操作上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艺术走向形式主义,缺乏艺术之魂。当务之急,就是要使狭义的美育发展到广义美育,形式美育发展到实质美育。广义美育,不仅包括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审美素养培养的狭义的艺术教育,还包括在各科渗透美学理念、美学技巧,进行美的体验,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综合发展的大美育。从形式美育发展到的实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思想政治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从狭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广义思想政治教育。从狭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的广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政治、人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着力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一种综合教育。狭义思想政治教育应发展到广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思想品德要求是综合的。应该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行它们之间的协同,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领略艺术知识、欣赏艺术美,进而发展到领悟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科学等知识和欣赏思想政治美、法纪美、道德生活美等,其情感丰富、心胸宽广、思路开阔、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其立体完整人格得到塑造,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先进思想政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结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互为目的、手段和条件的内在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着把思想政治当作艺术品推崇的理念与目标,表现为把思想政治当作艺术加以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审美追随、审美珍藏,达到思想政治与艺术的交融发展的境界;艺术中也必须有思想政治的指向和统摄,有确信思想政治内容的艺术价值的存在,自信、自豪、愉悦、幸福奔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艺术意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充满激情;需要借助艺术情节加以牵引指向对思想政治的接受;需要借助艺术语言的生动精确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诗意得到享受,使学生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内涵;需要利用艺术手法加以烘托和确信思想政治真善美存在。同样,艺术需要思想政治的支撑,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也不可能有艺术教育的正确积极开展,也无法体现艺术的本质力量。总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因缺乏艺术变得枯燥、抽象和生硬,也能克服艺术教育由于没有思想政治目的支配和决定变成没有精神实质,只有表面形式、甚至歪斜的艺术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讲艺术的依据和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讲艺术有理论依据、历史渊源和事实依据等。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讲艺术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依据。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联系、全面和发展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素质培养密切依赖着,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全面而又周密安排。其中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具有审美宣传、审美感受、审美激荡、审美追随、审美境界攀登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属于确信审美价值存在、彰显审美价值,创建和追随思想政治审美价值的美育。通过以思想政治为支撑,以艺术为滋养,实现它们之间的并驾齐驱、互补双赢。

研究我国教育史不难发现我国有以艺术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传统。从孔子、孟子、荀子到后来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充分肯定了艺术对思想道德的陶冶作用。

孔子的思想集中于“礼乐”观中,他最早奠定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美学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仁”不仅高于“欲仁”,也高于“好仁”。何谓“乐仁”?乐仁带有理性的社会倾向性的情感上的喜悦,已经发展到对仁的信仰。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情感、形成感觉、知觉再深入到人的理性,这种传达的途径与方式,是最切合人的本性的。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的礼乐观中,意蕴着德政与艺乐、理性与情感的相携、相辅、相促的思想。孟子曾讲:“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荀子也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乐论》)他认为艺术具有 “美人”、“美俗”、“美政”的作用。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更是把“乐”与“礼”同视为治国方略的最高境界,谓之“礼乐并重”。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凡是讲艺术,效果让人惊羡。和等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干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既缘于他们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先进科学理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缘于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大师。凡是成功的教育者,无不讲究教育教学艺术性的。

具备讲艺术的基本条件。现在影视艺术发达,多媒体等软硬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借用以及自创艺术品,能顺应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讲艺术性的必然趋势,使其教育教学的内容、语言、动作、表达、课件、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的方法、策略、过程等等富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颜世华.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4):16~19.

[2]唐曼莲.简论的信仰教育艺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50-5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美学;远大理想;时代新人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教育实践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大学生的审美文化明确了正确方向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融入有利于正确审美文化的传播,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方向,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蕴含民族力量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和爱国主义的审美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培养方法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部分,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到自身学习与生活中,提升对审美知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积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逐渐掌握美学的发展规律。审美知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感知、创作所形成的经验体系。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美学书籍、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节目等形式不断增长个人见识,从而形成审美知识结构。审美意识是指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感知、创作所形成的意识活动。审美意识体现了认识美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个体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审美意识的水平也会逐渐提升。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分析、创作所形成的素质特征。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审美知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已成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3.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思政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感悟体验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审美活动就是在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这种审美价值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大学生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引导,一方面能产生精神共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另一方面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学生的人生格局。面对当前世界各种价值观争锋的态势,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准则,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从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当中汲取精神力量,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策略

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为文艺和美育命题注入了新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1.以美育人,锻造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途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符合美育工作的教育内涵。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扎根大学生生活,一方面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通过探索“大思政课”的方法路径,从世界性的视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了解革命先烈为追求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的奋斗历程和英雄事迹,致敬革命先烈,领略革命精神内涵和他们不惜一切追求真理的壮美,这种美已经超越了自身有限的生命,具有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渴望,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2.以美培元,创新活动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都是以引导或指导的模式进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会受到很大影响。要改变这种情形,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审美直觉”。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影视化、网络化的传播形式不仅能使受教育者便捷地获取信息,还能让受教育者实现具体的、形象的感知。二是借助艺术文化实现“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指人在欣赏审美对象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愉悦的美感体验或情感反应。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艺术化加工,能够使其更富有形象性和精神感染力,从而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下,深刻把握活动主题,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3.以美化人,培养时代新人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生力军,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在青年一代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美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可以提高德育水平,引导大学生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伟大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信念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伟大传承。践行红色基因教育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实践,将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当中,可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让他们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结语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深化校园美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极大增强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永源,刘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精神培育[J].北京青年研究,2020(04).

[2]林隆雨,刘小利.马克思主义原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20(07).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 素质 调查 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理的五个方面正确选项上,兼职教师均高于专职教师。在调查的教师中,所有专职教师都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兼职教师仅有3.9%的教师没有感到或感到较少压力;在身体素质方面,有9.5%的思想品德教师半年至少住院一次,参加身体锻炼的教师仅占总数的47.6%。兼职教师仅在大病频次上低于专职教师外,在其他方面都好于专职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兼职教师的得分高于专职教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认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教师仅占60.3%,同意“人本质是利他或利他多于利己成分”的教师占70.6%。

5.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专业构成分析。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专业对口的仅占43.7%,说明半数以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专业构成上,素质的八个方面仅心理方面有显著差异。把专业用如下数字表示:a代表思想政治类,b代表非思想政治类文科,c代表理工科,经事后比较结果发现b>c>a,而且b和a、c和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来自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这种情况,要针对教师的心理,正确疏导,利用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优势,创精品课,提高其成就感;加强非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知识补缺工作,增强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背景知识。

6.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培训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占33.3%,而且经过分析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在教师素质的八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这符合时代要求。但目前现状是培训少,而且培训容易流于形式,效果又不理想。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7.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上不受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两方面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素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从表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也很强,治学的态度严谨的居多。但在问及“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会怎么选择?”时,仅有24.6%的人选择仍然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这表明人们“干一行厌一行”的求变心理。在“领导要求你加班时”90.5%不会拒绝。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可知,思想政治课教师心想、口言、身行的不协调。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尤为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法律知识上,仅有55.6%的人通过“今日说法”和其他法律节目学习法律,其他方面都超过半数,法律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