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8篇

时间:2023-11-27 16:02:49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1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习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实施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模式,扶持各项体育协会的开展,把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2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即将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将身心健康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两手同时抓,形成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机制

从学院层面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如压力与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在专业知识方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于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

1.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开展网上论谈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

1.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里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构筑起个人、班级、系部、家庭、医院五级心理防护网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

2身体健康教育模式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课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身体健康观的灌输与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学是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其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2身体技能的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提高运动技能,以达到身体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区别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2.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到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2.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开据运动处方,搭建辅导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有针对性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身体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加强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身体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学生可采取现场健康咨询、网上咨询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通过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身体健康档案,通过运动处方和个别辅导等形式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磊,刘朋,刘蓉洁.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社科纵横,2010(2).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5

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活条件优越,又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运动和健康意识。而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国家的强盛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密切关注。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不断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健康也有很大提升,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健康标准。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健康令人堪忧,学生中的一些亚健康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1.1大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中,有多一半的人存在饮食健康问题。首先,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餐,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致使营养不足、抵抗力低下等,而且易患上感冒、肠胃疾病、胆结石等。不吃早餐的原因可以归总于以下几个方面:(1)早上懒得的起床,睡到上课时才起来,没有时间吃早餐。(2)觉得自己胖,又不愿运动,通过“拒绝”早餐来减肥。一些大学生吃饭挑三拣四,不注意营养的均衡,偏重于吃零食,而忽略了主食为人体提供的能量补给。

1.2身体缺水导致的大学生健康隐患

部分大学生身体水分的补给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皮肤干燥,身体排毒效果差,易患胆结石等疾病。大学生喝水不够的原因分析:(1)运动量少,身体代谢缓慢,需水量不大。(2)对饮水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科学、健康的饮水观念。因此,不愿饮水或饮水极少,很多大学生的饮水量不到1000ml,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的健康。

1.3不健康的“宅”生活

现代很多人崇尚“宅”的生活,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对电脑、游戏、小说等的痴迷,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就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宅”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缺少运动,易造成颈椎、胃等方面的疾病。此外,还会导致大学生身体肥胖,易犯困,没精神等状态,明显的表现出不健康状况。

1.4大学生健康知识匮乏

首先,大学生对个人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表现在饮食的无规律性,对体育运动的不了解,认为体育运动就是玩。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自身疾病的不重视,如头痛就睡觉,胃痛就吃随便吃点药,不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次,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缺少了解,欠缺科学的健康意识。如减肥,有些大学生的身体并不肥胖,可是由于偏爱骨性的美感而强迫自己节食减肥,对节食对健康的危害及自身的健康程度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又如,跑两圈就累了,不考虑是自身身体素质差,还觉得这样才像个“文弱书生”。总之,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极其匮乏,对一些健康常识都含糊不清(如运动后不易喝过凉的水,不能用凉水洗头等),很难调节好自身的身心健康。

1.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隐患。如焦虑、抑郁等,主要是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加之对就业问题的担忧,自己前途等问题的迷茫,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庭条件没人家好,做事容易失败,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心态会导致大学生畏畏缩缩,不愿与人交流、沟通等,致使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论是身体健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就业和能力发挥,影响着祖国明天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

2体育锻炼的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健康离不开运动,离不开体育锻炼。首先,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力。如对于脂肪丰富型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将人体摄入的多余能力分解、排出,避免的脂肪的堆积,提高了人体的综合素质。其次,体育锻炼对身体骨骼、关节、肌肉等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可增强骨骼的钙储量,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可增强关节的灵活度和韧带的弹力,使身体有较好的柔韧性;可保持肌肉的张力,使肌肉强健、富有弹性。总之,一方面,体育运动增强了锻炼者的健康程度和身体美感;另一方面,培养了运动者的动作协调能力,增强了其自信心,促进了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再次,体育锻炼有效的预防了多种疾病。除上文提到的肥胖、胆结石等疾病,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心脏的健康、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血脂浓度,有效的预防了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第四,体育锻炼促进了人体的新城代谢,提高了人体各器官的能力。此外,还可加快人体进行血液、组织液的更替,促进了人体排毒,增强了人的免疫能力,减少了人患病的几率。第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不良情绪的宣泄,减少外部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保持人心理的健康。

3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内容丰富,有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课,还有基础的健康知识学习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运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1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掌握

首先,大学体育教育拓宽了学生的健康知识面,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并在教学的引导下,通过这些健康知识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的肥胖症状,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使学生客观的对待身体胖瘦问题,避免了学生的过度减肥。即使个别同学脂肪堆积过多,他们也不会用节食、不吃早餐等方式来达到瘦身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饮食搭配等,促进了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程度。如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增进睡眠质量,缓解自身压力。通过基础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科学的安排每一天的活动量和睡眠时间等,不盲目跟风运动,避免的学生的过量运动的运动不足,确保了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3.2.1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对健康需求的体现

首先,体育锻炼本身就有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减少疾病对学生的侵害。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患感冒的几率就很少。其次,体育锻炼可有效的预防心脏病、胃病等急症,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再次,大学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出“宅”的世界,开始了更多精彩的运动参与,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大学的生活更精彩,更健康。满足了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2.2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

通过大学体育课的学习,大学生不会再盲目的节食、盲目的减肥等,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健美体操等运动很好的保持了大学生的体型,解除了肥胖对大学生的困扰,改变了大学生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避免了大学生通过拒绝早餐的节食方式来减肥,保证了大学生身体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取,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

3.2.3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大学体育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懒惰、不愿运动的状态,增强了大学生的运功兴趣,提高了大学生的运动效果,刺激了大学生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一方面,保证了大学生食物摄取的营养平衡。锻炼后吃什么都是香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挑食毛病,增加了学生对主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运动后会出汗,出汗后就学要水分补给。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增加了学生对饮水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喜欢饮水、科学饮水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新陈代谢和排毒,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预防了疾病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丰富的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树立了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3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3.1大学体育教育有效地调节了学生情绪

首先,大学生体育教育改善了学生的情绪状态。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形式轻松,可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成功的转移了学生焦虑、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并缓解和降低了这些不良情绪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使学生在运动中的到很好的放松,以便有更好的精神再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此外,大学体育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尽情的展示运动之美。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自卑感、孤独感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3.3.2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项目的完成需要大学生一定的体力支持。如篮球运动,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巧和体力支持,否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无法坚持整个比赛。又如,长跑,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耐力,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完成体育学习。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为了不输给同学,所有学生会拼尽全力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良好的运动氛围增强了学生运动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3.3.3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很多体育活动都需要学生间的配合和团结才能获得胜利,如排球、篮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的体育活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才能将体育活动教学发挥到较高的水平。而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对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重大意义。

总之,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体育教育给学生了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有了“本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心理的正极能量,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社会接班人。

4结语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的健康工程,需要运动者有坚持不懈的运动精神,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增强了学生基础的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程度。对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减肥、运动等方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了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拥有了较强的身体支持,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雄.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途径与方法[J].运动,2013,(07):86-87.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 发展 学校体育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已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将成为一种趋势。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如何通过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现如今刻不容缓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有事贡献。

二、健康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1.牢牢树立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目标定位于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和运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真正意识到运动的好处与乐趣。

2.改善课程安排,实施多样化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制定与之相符的内容安排,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更新教学方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凸现体育活动特色。课程设置应以开放性、探索性、个体性、前沿性为基点,注重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健体与娱乐相结合,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3.改善体育环境,拓展运动空间。目前许多学生因场地设施不足而放弃锻炼,为缓解这一局面,高校应加大体育器材和场地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开发和提高利用率、加强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以延长使用寿命。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健身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南针,但其成功实施仍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学校健康体育模式怎样科学运作,如何体现学校健康体育教学大纲的连贯性与阶段性,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和技能,学生的群体体育活动与个体健身怎样结合,怎样科学考核体育锻炼效果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构想

1.构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赋予其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1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律、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把体育教学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其着眼点在于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态度,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框架,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在国外,美国整个教育体系都设有健康教育课程,并有一整套课程设置、配套管理服务。学校健康体育教育不能单单从高校开始,因为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健康教育体系。

1.2形成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格局除基础型课程外,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同的学生人群和特点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校可成立由心理辅导、卫生、体育和生命科学(自然科学) 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健康教育教学组,并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落实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任务。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日宣传活动、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纳其他一些可供借鉴的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施效果。

1.3采用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促进工作有机结合模式,具体方式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总体而言,健康教育应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既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扩充学校健康教育资源,动员家庭和社会协助学校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原先的单纯生理卫生教育,发展为全面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综合型教育。教师作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健康认知的帮助者、健康行为的指导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当地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系列。本人认为,提高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是一条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3.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综合保障体系,确保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以进一步发挥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强化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促使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均衡膳食行为和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预防“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共识。因此,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学校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将是今后我国教育一项极其重要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余岚 . 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周鹏 . 高校健康体育教育改革探析 [J].文教资料,2013.

[3]李红,李继红 . 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当代体育科技,2013

[4]储建新 . 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J].开封大学学报,2013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7

1 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 随着 科学 的 发展 和时代的不同, 现代 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 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3 中学 体育 健康教学的对策

3.1 转变 教育 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 考试 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 发展 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 科学 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篇8

社会文化视角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即将其当作是在做出身体健康相关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因素,或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过着健康积极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解,找出这两种定义的区别至关重要。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身体健康教育大纲文件指出,社会文化视角,通常指一系列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观念及行为表现相关的选择因素,这一概念指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的,并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根据身体健康教育的学术文献,社会文化视角不仅仅是对以上所述因素的阐释,显然,社会文化视角确实涵盖了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个人身体健康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身体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批判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了学校开展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一整套重塑公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校的身体健康教育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并且通常与青年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脱节。批判身体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身体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变化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视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发展。澳大利亚将原本分开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并且与个人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身体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过去,人类身体健康行为的定义仅仅包含其生物医学方面的意义;如今,身体健康应该从社会视角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身体健康概念进行重塑。例如,有学者与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小学6年级教授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内容包括个人发展与健康的社会化本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差异。与此同时,社会批判研究者们还专门研究了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强调了社会正义原则对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一些身体健康教育研讨会中,也有学者尝试指出身体健康的变革趋向问题,身体健康教育必须以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撑环境为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视角指的是研究身体健康活动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阅读”或理解身体健康教育内容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身体置于制度改革的视野,并从教育改革的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最近的身体健康教育政策涵盖了社会文化视角,如昆士兰老年身体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活动,并且社会文化对澳大利亚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完全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