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市的文化建设8篇

时间:2023-12-02 15:51:51

城市的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等诸因素的综合实体,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长期历史演化、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川不同国家,不 同地区的城市,甚至同一地区的不 同城市间都多少存在着风格的差异,显现出迥然相异的城市气息,以此表现出独特的城市个性。这种城市特色是人们借助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体现出来的,而且是影响、形成城市的众多文化因素和城市文化内涵的最完全写照。城市规划是依据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其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它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保证城市正常经营活动和实现城市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全面、综合手段,它设计并指导城市空间和谐地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市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市民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主要指狭义城市文化,它是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是城市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作为环境、生产和生活综合体的城市群落,就是一种直观的文化景观,具有较深厚的文化涵义。它通过广义的建筑文化形式,即建筑物、建筑空间及城市规划,来综合反映一个地域内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筑。可以说,城市景观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景观,它以城市建筑物的形式和总的规划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形态和城市价值趋向。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辅相成

城市规划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城市及城市中人们文化底蕴最集中的折射,是城市所在地区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一 种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浓缩了的文化。城市景观作为时代文明进程的标记,反映着不同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心理需求等内容。而城市文化则是在城市长期规划的积累、叠置、提炼、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性征及风格。因此,风格别样的城市

,是各时期的人们认识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在适应并改造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所在市镇的性质、规模、经济、区位条件等众多人文因素的产物,是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处共生的规划思想,通过城市建设中自然风光、道路设置、街区布局、各种形态建筑物的组合,以及点、线、面三维空间的统一协调之安排,实现规划的风格。各时期的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当时文化的指导,而各时期城市的文化又可以透过当时城市规划的结果,即现存各个层次的老城区的风格来展示,并为新时期的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进而通过这种形式使地域文化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可以说,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视城市文化内容的表现,并力求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规划的生命力,将是任何时期的城市规划都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三)城市规划建设要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l ) 国际大都市需要具备文化特质

现今时代,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各国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文化,对于一个国际大都市而言,是一种标志,一个标准,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就没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多功能、多方位的中心作用为显著特点,但不管它可以在哪些 方面发挥中心作用,它必定是一个文化中心。可以说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也都是文化大都市。科技教育等各项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及其国际大都市地位的主要标准之一。

当今,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在软件硬件上还显得明显不足:城市文化设施利用不够;城市文化资源创新性有待提高;文化管理体制及观念陈旧落后;城市自身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结构不适应大都市发展 的要求;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功能划分不明显等等。因此,我们在未来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把世界上优秀文化成果拿过来,经过消化吸收,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开阔人们的文化视野,培养人们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意识,也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 )历史文化传承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割断历史便也撕裂了现在。城市中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保持和延续着城市文化,并促进着城市肌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赋予了人们真切的归宿感与认同感。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质功能也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经济是城市的基 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相对固定的,是历史、地理、人文积 淀的总和,它必须通过城市建筑这一有形的城市文化、重要的载体加以传承,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这一方式将观念付诸于现实。因此一座城市的成功需要 规划的成功。因为一个有风格的城市,一个延续了城市文脉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

四 城市规划建设应具备文化的品质、品格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阁的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使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及品格,城市面貌日趋窗同。“特色危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城市的“特

色危机”不仅使城市内容向质化,也使城市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品质、品格。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加强对城市文化特质的研究,要挖掘、继承、发展每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文化内涵、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城市。所谓城市文化品质和品格,是指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广义上讲就是城市的视觉系统、理念系统以及为系统所具有的文明程度或文化含量;在狭义上则指的是城市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所班涵的人文意识、科学理性程度及其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深度。文化是城市品质及品格的象征,它应该是城市文化规划建设的灵魂和内在的精神。

结语: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主导看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该城市的文 化特质上,而精神则是文化特质的核心,城市精神是基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整套人文价值体现,一般而 言,城市精神应涵 盖公共道德精神、公民精神、时代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这是城市精神的最高境界,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都会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色,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 品质、个性魅力及艺 术韵味。关注文化、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使其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又称盛京,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的矛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最终,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发扬文化、传承特色,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图1 20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图2 21世纪初的中街

2.2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宫为上院,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在改造前,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损坏严重,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拆除房屋200多间,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在时间上,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在空间上,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图3 铸有12座清朝皇帝铜像的皇寺广场

图4 修缮后的沈阳实胜寺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占领的耻辱性记忆,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整体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一个高18m,宽30m,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附在周围,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状,不是材质,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只有在发展中保存,在保存中发展,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在意义中找到发展,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图5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4 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图6 沈阳“金廊”夜景 图7 沈阳市政府广场绿化风景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还要有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李爱,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2008(27).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文化;运用分析

城市文化的凝聚功能,大至城市物质生产、城市制度建设,小至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等,无不渗透着城市文化的作用。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物质生产方式的改进、城市各项制度的完善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进步的,现代城市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是历代物质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的精华的凝聚或升华。

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人的文化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也是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学者研究中,对城市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完全一致,目前关于城市文化概念界定最主要的观点包括:

(1)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居民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2)城市文化是与物质生产不同的文化内涵,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制度组织、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人口构成与文化素养、文化产品与产业、市民生产与生活;

(3)城市文化就是诚实人格,是城市道德、审美、宗教与哲学的凝练;

(4)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概况,是大多数人对城市的总体认识。

2 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运用

2.1在城市建设中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文化中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构建城市形象的独有的资源,是孕育城市精神的根基,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稀有珍品,也是城市给人以丰富文化想象和文化期待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历史资源,分析其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品牌是城市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区文化、民风民俗、市民风范、城市标志、城市特色、经济支柱等要素塑造出可以感受到的“神形合一”的附加值,其本身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目前,建设城市文化战略意识普遍在逐步增强。在文化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立足地方文化历史特点,塑造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人精神,如温州人“敢闯”的精神,造就了闻名国内外的“温州精神”。2)培养市民的务实精神,善于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因素,在经济文化一体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立企业品牌。3)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和管理效率,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优越的社会政治环境。4)以开放的精神,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打造一批品牌企业,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

2.2借鉴国外城市文化经验,培育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支柱综合支撑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推动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经济力是基础性要素,政治力是结构性要素,文化力是综合性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市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构成了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国家在城市文化建设上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些国家的城市文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不无借鉴意义。独特城市形象文化的塑造,关键应做好几点:1)在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应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绿化、草地、公园、广场、雕塑、城市建筑协调融为一体的现代城市为目标,建设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2)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反对“拿来主义”,而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的时尚设计有选择地吸收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3)选择具有区域历史文化意义的象征作为城市的标志,展现城市的文化魅力。4)城市建筑外观的色泽选择应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避免盲目追随潮流而陷入庸俗化。

2.3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特色,既指城市的外貌,更指城市的精神风貌。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具有灵魂。一个城市文化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来源于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人类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的反映。特色的城市文化主要运用:1)凸现区域城市特色,没有特色,城市就没有生命力,也就缺少竞争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因素,强化城市的传统特色,如宁夏银川强调西夏文化,突出了银川古代塞外文化的特点,拉萨立足藏族的文化传统,突出城市的宗教色彩。借助于城市自然环境优势,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改造和保护,打造旅游城市特色,如杭州以西湖而闻名天下,桂林以山水驰名中外,无不依赖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立足民俗、商业等特点优化城市环境特色,突出城市个性。2)大力发展发达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产业。政府出面协调各文化产业之间的利益,促使各产业形成一个健全的经济实体参入市场竞争,从而给予其动力;鼓励文化产业的国内外交流,加入国际竞争;投入必要的运行资金,这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3)繁荣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重视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品位,以群众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开解,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繁荣群众文化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4)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的文明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里健康,这些素质直接体现在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重视教育,广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再就业培训,增强居民的工程能力和素质使其真正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娱乐中心、图书中心等设施,为城市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3结束语

城市文化建设是整体城市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城市才能开发出独特的风格,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个性化发展路径,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诚然,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任重道远。文化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城市的综合性、发展性,都决定着这一研究不会简单。运用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持续发展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作为媒介,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点的短暂效应,而是整合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从政策到战略,从单一追逐经济目标到城市的整合持续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娅姣.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成都经验[D].西南交通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文化;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49-04

随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曲靖中心城市正在构建珠江源大城市城镇体系,其中的宣威、会泽、罗平、陆良等次级中小城市,其发展规模与人口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云南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增长点。

滇东中小城市的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才可以获得城市持续发展动力,并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个性,从而成为具有竞争活力的城市群。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宣威、会泽、罗平、陆良等滇东中小城市的文化建设,挖掘其文化潜力,提升其城市文化品位,探寻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使其在滇东历史文化积淀及经济发展基础上获得文化提升之力,使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在云南城市化进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一、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人口迅速发展为6亿多,占总人口49.68%[1]。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观念与生存的状态。其中的负面是,随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与人口急剧膨胀,加之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大城市化的导向等因素,导致我国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效率、城市生态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环境、交通承受着巨大压力,使我们在享受着大城市带来的自我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种种恶劣环境与生存压力。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要实现从以大城市为主导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战略转型,从而稀释大城市的压力。”[2](P48)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经济辐射力,但其辐射作用会随着范围的扩大而减弱,因此,中小城市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市体系中不可缺失的节点,既回应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又对边远的农村产生新的经济带动作用。2010年,国务院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3]的决策和部署,必将使我国中小城市必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种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滇东中小城市而言,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滇东中小城市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在城市化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实现中小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新要求、新期望。

在此背景下,我们又必须看到,云南城市化发展任务艰巨,滇东中小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和紧迫。云南城市发展囿于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虽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有力措施推进城市发展,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5.2%,比2000年的23.36%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554万人,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4个小城市、106个县城、117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城镇布局更趋合理、区域更加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相互衔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4]但从统计数据看,云南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云南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加速阶段,这在为滇东中小城市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滇东中小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云南围绕着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目标,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5]的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体现着一个区域的现代化程度,若以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考量云南城市化发展目标,云南35.2%的城镇化基础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努力;同时,“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6](P19)的现代化指标需要城市提供大量非农业劳动力市场或就业机会,而这要依赖云南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来承担,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滇东中小城市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有着厚实的工业基础与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还有丰硕的文化教育成果,因而在云南城市化进程中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力量。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关键看其怎样作为。实践的勇气和创意将使它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地域资源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层面,是由城市实体、城市人的活动及其精神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的城市图景,有着独特的精、气、神。城市的发展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之中完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城市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通过它才可以抵御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同倾向。

地域化形态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属性,涉及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各种要素。滇东地区的特点在于,它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史悠久,形成了包容与开放的多样文化形态,其边疆地缘色彩与多民族特色相对较弱,有别于云南其他地区的文化。可以说会泽、宣威、罗平、陆良等地的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建筑群落、迷人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等构成了滇东中小城市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为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满足滇东中小城市文化个性的培育需要。

(一)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滇东地区是古时内地入滇门户,历史上曾属古夜郎国。其开发较早,战国时代庄蹻从此入滇;秦汉时就有行政建制,魏晋南北朝爨氏的统治创造了灿烂的爨文化……因此至今仍然有较多历史文化遗迹留存。曲靖珠街的汉代古墓群、宣威新石器时代遗址尖角洞、古驿道摩崖石刻、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南征的古战场遗址、会泽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罗平土官寨、阿邦古城遗址、陆良爨龙颜碑等等,以及已成共识的邛都文化、夜郎文化、爨文化等都是具有当下城市文化建设价值的地域文化。恰当挖掘开发,可资利用的文化因素很多。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一些人有种误解,认为城市文化是可以“打造”出来的。确实,中国城市发展有着极强的行政化色彩,依靠行政权力和经济实力可以打造出一个城市,但却难以“打造”出城市的文化个性。情况正相反,“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城市多样性,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11](P161)因此,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来培育和提升城市文化个性,最终推动整个城市文化乃至城市自身的发展。

(三)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

在滇东中小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文化节庆活动。几乎每个城市都依托地域特色,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会泽大海草山节、“钱王之乡”文化旅游节、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宣威火腿文化美食节等等,在提升知名度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罗平的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甚至成为了文化品牌。但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节庆活动要体现出持续的影响力,要在长期积淀、升华和凝练中转化为城市个体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永远都是政府行为。以此反观滇东中小城市文化节庆活动,要么形式单一,要么缺乏持久性,其影响力往往更多依赖外在行为支持而不是文化的自觉行为。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往往是以文化为底蕴,植根于民族信仰、民族感情和民族生活习俗之中,如傣族的“泼水节”,而滇东中小城市文化节庆活动缺失的正是这种底蕴。因此,滇东中小城市应在自己的文化资源中发掘文化新生点,通过多层次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新的文化品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品位的目的。

总而言之,滇东中小城市作为滇东新生的城市群,应该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就树立“文化兴市”理念,将城市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滇东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寻找培育城市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内在力量,在多层次文化活动中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品位,从而逐步形成城市软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然,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理念清晰,长期追求,逐步积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来说尤其如此。但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绵密与持久,当它的亮色照亮了一个城市,无论这个城市是大还是小,位于中心还是边缘,这个城市便真正获得了生命和个性。基于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滇东中小城市文化建设注定要成为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 /OL]. http:///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

[2]万青,谷良俊,田宇.现代化视域下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策略[J].经济问题,2011,(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 /OL].http:///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_5.htm

[4] 罗应光.面向西南开放战略的云南城镇化机遇[EB /OL].http:///jrzg/content_1875180.htm2011-06/01/

[5] 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 [EB /OL]. http:///showdoc.asp?blockcode=DQBGYNGH&filename=201003170710.

[6] 陈柳钦.构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新框架[J].江海纵横,2011,(7).

[7] 赵学东. 蒙特利尔宣言:“倡导民族的建筑方针”[J]. 时代建筑, 1990,(3).

[8]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2).

[9] 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1.完善文化积累机制

城市积累的文化是一个城市所特有的资源,城市发展必须要保障自身文化不减损的情况下,增加文化资本量,这既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文化积累越多越厚,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并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更优势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建构文化城市必须完善文化积累机制。

1.1注重文化积累主体的发展

文化积累的主体是人,城市应该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知识分子群体专门从事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累量,提高文化积累水平。而要拥有这样文化素质较高、文化创新能力极强的文化人才,就必然要发展教育,教育是城市文化积累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为主体提供了专门的机构和场所,对主体进行高效、集中的文化传递,教育的发展可以加强文化积累的效率和速度。首先,城市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城市要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投资体制,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通过社会捐赠、学校筹款等方式,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第二,城市政府要促进教育公平。城市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使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切实的实现,避免由于个体差异、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的不平等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要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为适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广阔前景。第三,城市政府要加强教育管理。城市政府应针对目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避免教育管理中搞形式、走过场,要着眼于教育的长远发展,统一部署、明确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深入扎实地抓好教育管理工作。

1.2注重文化积累的客观环境的改善

我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之后,文化市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高涨,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更新速度都有较高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市场运作体系,本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润泽人的心灵的文化,更多的表现出了功利性和物质性,对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生存意义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这样的文化市场使文化积累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社会上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的文化市场对文化积累有重要意义。第一,城市政府要突破限制文化发展的狭隘的区域界限。开放的文化市场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产品存在着与其它商品相同的市场法则,文化市场中文化积累需求的变动往往引起文化积累的变动。开放的文化市场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流动,拥有丰富文化产品和独特文化资源的地区,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就越大,这必然带动本地区的文化积累。第二,城市政府要从宏观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调控,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城市政府要根据市场信息调查、市场环境调查、文化消费心理调查和文化市场预测,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合理的调控,大力调整结构,优化行业格局,努力培育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规模适当、品味高雅、效益良好的文化市场新体系。

2.建设文化激励机制

在重视和强调城市文化建设的今天,建立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充分发挥文化的长效精神激励机制,对调动市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城市政府要努力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即文化激励机制,引导市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认可和追求的城市精神,从而激发市民斗志,增强城市活力。

2.1城市相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社会公平,拓展市民的生活空间,为他们实现正当的利益要求提供便利条件;要改变以往“统治”和“管制”的管理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市民的主人翁地位,确保市民的利益、价值、尊严得到满足和实现。只有这样,市民才会真正发自内心的为城市做出贡献,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2.2树立城市主导价值观

在文化城市的构建过程中,全体市民应该有一个共同推崇的根本信念和价值追求,这对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培育主导价值观对城市政府而言是一种管理手段,对城市市民而言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市民可以依据这个评价标准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并使这种行为趋于稳定化和持久化,形成一种符合城市主导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市民可以在城市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和驱动下,不断实现自身和城市的价值目标。

2.3培育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一个城市若没有精神,就没有生机,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同样,没有城市精神作为基础的城市市民也会迷失方向,缺乏动力。城市精神可以通过培育、教化等内化为市民的精神品格,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从而坚定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激发市民对城市发展目标的追求,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的意志力和驱动力。第四,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道德和法律是一种约束机制,也是一种负激励,它指导市民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可以干,哪些不可以干,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鞭策市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文化激励机制必须通过多个方面相互协调运作来发挥作用,城市政府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建设来激发市民,使其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发挥出他们的巨大潜力。

3.发展文化传播机制

文化传播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丰富自身文化资源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把文化从一个文化空间带到另一个文化空间,在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新的文化要素,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1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文化传播并不是对等的、均衡的,文化发展存在水平差异,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一方通常拥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特色的文化产品、创新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资本往往从强势流向弱势,强势一方的文化产品拥有更多的文化需求、更大的文化市场,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城市要在文化传播中巩固自身的文化地位,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必须改变文化内容单一、缺乏特色的状况,要不断增加文化资本积累。文化资本积累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注重无形的、主体化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加大有形的、物化的、客观化的(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展现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另外,在可能增加文化资本量的同时,也要提升文化资本的质,避免文化资本积累的盲目性、随意性,要依靠优质资本,获得“物以稀为贵”的社会价值,建立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地位。

3.2明确文化传播对象

文化传播对象即文化传播的接收者。在一般的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按照自身的利益要求向他人传递文化,而很少关注接收者的意义表达和需求,这将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只有接收者自发的、内在的对文化内容产生响应才能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文化传播者既要表达出自我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又要根据对方的需求进行再创造,在传播中实现接受、选择和创造的统一。明确传播对象有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文化传播,为文化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3.3转变文化传播途径

(1)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自己的定位,保持独特的吸引力。城市要挖掘自身的各种资源,打造独特品牌形象,一个形象良好、品味独特的城市,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2)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宣传;另外,也离不开各个组织和每个市民,每个组织和市民都是城市文化的“推销员”,每个市民的身体力行都比官方媒体的说教更具传播效应,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个人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文化保障机制

文化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健全的文化保障机制能及时、有效的排除文化建设中的障碍,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甚至在问题产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任就是在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4.1人才保障

城市政府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不断培养专业知识较多、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对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委以重任;搞好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交流、沟通与合作,以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方法、更完美的制度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

4.2资金保障

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保障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4.3制度保障

篇6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是指特定城市在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所展示出的价值追求、发展特点、创造活动和历史底蕴。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还是迅速崛起的当代新城,无论是繁华兴旺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宁静幽雅的中小城市,城市文化无一例外地忠实传递着城市的韵律和脉动。

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原本由国家、省和一些地区管理的文艺团体,先后被无情地推向社会、推向演出市场,甚至个人通过申请可以组团进行商业性演出和音乐制作、销售等活动,于是,中国与国外的音乐市场一样,音乐人、音乐经纪人、音乐策划人、音乐制作人等行业应运而生。这些现象促使中国音乐产业化的快速形成,同时促进和丰富了中国的音乐创作实践。

音乐文化产业的建立以及逐步扩大,一切文化与经济的互动都难以脱离大众消费人群的积极配合与参与,而且,音乐的审美活动的广泛展开又同时拉动和刺激人们的审美消费激情,因此音乐产业(职业、业余音乐人)与审美消费(大众消费人群)几乎是不约而同、情不自禁地走在了一起,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携手并肩同步前行。原来局限于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各种法则,开始逐渐被移用到精神文化领域。文化事业单位由原来的国家包办,到‘以文补文’再到企业化;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渐成规模,至今已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予以培育和发展。

音乐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欧美国家一百年走过的道路。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空间。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高新技术的参与,使音乐文化产业拥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势头,可以突破任何阻碍与约束而拥有一个广大的前景。这一切都促使了音乐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就这方面来看,我国音乐产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音乐艺术作为一定时代、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映照,代表着一定社会的审美心理结果。近年来,音乐这一特殊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不仅以其所具有的城市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同时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城市文化建设是赋予城市个性、魅力和创造力的关键。而城市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市,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第二、建筑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形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脸,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像巴黎、伦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体育设施必不可少,往往一两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就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个著名的海上歌剧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第三、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像世界文化名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曾经产生过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个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名扬世界的城市。如国内的曲阜,也是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蜚声国内外的。

第四、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教育是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将这三者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像美国的波士顿,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这三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培养了不少总统,还有数不清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士顿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第五、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现在,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

第六、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所谓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三、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音乐文化是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不可低估。在将音乐文化转化为城市文化的实践中,我们不能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从中获取本质上理性的指导。如音乐资源与城市文化传统、音乐个性与城市品格、音乐与城市的本土化和现代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取向等等问题,无不隐含着深(下转第93页)(上接第92页)刻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认识。

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文化风格、文化气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得到、体味得到,因为它是这个城市的魂,是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是它与其他城市不同之处。常说,文化是城市的名片。而音乐文化对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有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每一个音符都流淌出亲切的画面,每一幅画面又都定格为美丽的音符。它是一座城市的听觉符号和情感寄托。

什么是城市文化品位?目前还没有人给出一个定义。功能是物质层面的,比较实;品位是精神层面的,比较虚。虚则虚,但它是客观存在,难以言传但不难意会。概况地说,功能的核心是“用”,品位的核心是“美”。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美的,也不是城市的各个部分都是美的,美不美,每个成熟而正常的人都能感觉出来。游历独具匠心而建造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它们精湛的建筑艺术会使我们赞叹,它们诉说着的动人史诗会催生我们的激情,它们千姿百态的形态会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需要城市更有品位,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品位作支撑。一座城市的品位,虽然可以由专家们去评判和论证,但最终要取决于市民和顾客的感受,取决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多少愉悦和美感。音乐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是别的行业难以替代的,它可以提升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可以包装城市、推荐城市、树立城市丰满的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提升城市文化的品味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在人类城市化的进程中如影随形,是人类无障碍交流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同时更是观察一个城市的风貌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窗口。一首歌可以唱响一个城市,打造一个品牌,活跃一方文化。音乐与城市在当代文化社会里已经成为一种共时、共生,并可以互证、互进、互促的关系,它是一座城市的听觉符号和情感寄托。音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神奇和伟大的;同样,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往往也给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平台、载体与媒介,它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城市文化.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2008.

[2] 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张晓明,胡惠林等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7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关系。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文化市场的具体定位需要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定位、旅游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的主流趋向。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进人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文化市场是由文化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众化和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分化导致了当代文化大市场的生成。文化市场的生成,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科技产品的全民共享现实,对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着深远地影响。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篇8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 ,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 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