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8篇

时间:2023-12-08 17:18:15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1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3.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79-02

脑卒中指因受到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从而诱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该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有数据资料显示,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5%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1]。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得不到专业指导,导致其需求无法满足,有研究表明,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使患者出院后继续坚持康复训练,促进其肢体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的改善[2]。延续性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女24例,男32例,年龄56~75岁,平均(63.29±3.96)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女25例,男31例,年龄55~76岁,平均(63.64±3.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保持患者病房内的干净、整洁,确保室内通风、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1)成立延续性干预小组,由主治医师(1名)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康复师1名、护理人员2名。在患者出院前,干预小组成员必须彻底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分析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明确其心理状况,询问患者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2)建立个人档案。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制作电子信息表格,按照随访情况,对表格内容及时进行更新。(3)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与饮食计划。(4)通过微信、个人QQ、QQ群等方式,与脑卒中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康复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状况,并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5)心理指导。每周以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明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疏导,用语言开导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社会、认知、情绪、角色、身体五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利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穿衣、洗漱、扫地等,总分值为100分[4]。

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患者满意度,评估内容有护理内容、护理质量、护理技能、护理态度等,分值在0~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60~89分表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社会、认知、情绪、角色、身体五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21%(55/56),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3.93%(47/56),观察组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病率较高,这类疾病的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及患者生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视觉障碍、四肢无力、发麻等,随着感觉、视觉障碍的不断发展,病情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可演变为完全卒中[5]。有研究表明,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其病情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有医护人员的指导,能够坚持康复训练,可获取良好的训练效果[7]。然而,部分患者出院后,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康复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情况,对其出院后功能训练进行指导[8]。

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鼓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在家属的配合下,每天坚持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除此之外,在医护人员的干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也会增强了解,提高保健意识。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这表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实施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饮食计划。医护人员要定期电话、上门随访,向患者提出专业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建议,改善其病情。

参考文献

[1]杨林,石鑫,文月珍,等.延m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7):13-15.

[2]车晓春,姜爱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39-142.

[3]吴婷婷.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135-136.

[4]吴宏美,黄琼,高碧容.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5(10):1071-1072.

[5]张小燕,许继晗,苏永静,等.初发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294-296.

[6]童艳.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138-139.

[7]李葆华,王艳,董玉静,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9-312.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2

[关键词] 脑卒中;延续护理;生活质量;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35-02

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病变,由于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它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腔隙性梗死等[1]。由于具有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的特点,当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重视。延续护理服务是本院的一项特色服务,旨在将医院高质量、专业水平的医护服务延伸到家庭,既为患者带来便利,也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延续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发病1~2周后,病情处于相对稳定恢复期;愿意接受调查评估;年龄< 80岁;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酗酒史、无重大复杂的医疗事件。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2岁,平均(62.25±2.25)岁,其中,≥ 60岁的老年人46例。文化水平:文盲11例,专科以下者(除文盲)34例,专科以上者15例。婚姻状况:在婚33例,丧偶20例,离婚7例。疾病类型:脑梗死32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腔隙性梗死16例。根据护理参与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采用住院期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延续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上门访视护理 脑卒中患者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及生活、健康指导。包括对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治疗后恢复期保健与康复指导;居家护理技术服务:如慢性伤口换药、抽血、测血糖、更换胃管、更换导尿管、指导家庭吸氧、吸痰等。

1.2.2 电话随访 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电话随访、咨询、预约并指导就诊服务。

1.2.3 个案管理 为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并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及医疗诊治方案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维护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如营养饮食、合理有效的运动指导、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健康评估与咨询计划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100%,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明显缓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临床主要症状无变化甚或恶化[4]。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量表进行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价,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发病率高且常见和多发的危重疾病,死亡率为5%左右,脑卒中损伤的程度以及该病的进行性病程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5-6]。延续护理是医院护理的继续,主要是跟踪每位患者的健康信息,主要包括询问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按时服药情况、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情况、并给予相关指导和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门诊预约检查电话、专家出诊时间等,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7-8]。在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控制好“三高”,对血脂和胆固醇的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降得更低一些。及早进行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防止瘫痪侧肢体肌肉萎缩;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当发现患者的意识、语言或患肢功能障碍渐重时,要及时请医生治疗。关于脑卒中的运动疗法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足趾和踝关节,还应包括膝关节运动的伸展和髋关节的内收外旋及上肢的关节运动等,这样方能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足趾训练的初期可由医师或家属帮助进行,用双手握住患者脚趾,令其反复感觉足趾的屈和伸的动作,同时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对足趾屈、伸的感觉。每次做20次,每日训练2~3次。当患者能够感到足趾屈、伸位置后,在治疗师或家属的帮助下,逐渐促进患者加大自主运动的力量,完成足趾伸展及踝关节背曲动作,然后带动整个足的背曲,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同时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意义重大,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本文护理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两组差异明显(P < 0.05)。护理后治疗组在生活质量的4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应用延续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红朝,董芳永,雷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2009,6(10):1396-1341.

[2] 刘朝杰,李宁秀,任晓晖. 36条目简明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9-42.

[3] 朱元珏. 评估生命质量逐渐成为临床试验的新标准[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2(11):753-755.

[4] 邢新湘,张富洪.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心理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9(2):100-101.

[5] 林彩洪,莫维一.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护理,2012,11(12):968-969.

[6] David S,Lalit K. Tntergrated nursing pathways in stroke management[J].Age and Ageing,2010,29(2):349-352.

[7] 廖亮华,江兴妹,罗伟良.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62-163.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3

摘要:

目的:探讨自护健康教育对放疗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自护能力和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放疗致脑卒中患者148例,按照系统随机分类法将其分成自护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康复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肿瘤科常规护理,自护组患者进行自护干预。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临床疗效、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及综合功能情况。结果:自护组患者对疾病及康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90.54%比74.32,P<0.05);自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P<0.05);自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脑卒中患者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的FCA综合功能均不断改善,自护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对康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开展自护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和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态度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自护健康教育;脑卒中;自护能力;康复

接受放疗的鼻咽癌、肺癌、恶性脑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的发病率不能忽视,且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障碍或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1]。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规范,使得急性期患者的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仍然高达80%以上[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生活和治疗的信心和意志。为此,本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恶性脑肿瘤、鼻咽癌、肺癌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对治疗和生活的信心,开展自护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48例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患者,其中,恶性脑肿瘤34例;肺癌70例;鼻咽癌44例。脑卒中诊断均依据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或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检查证实,男性88例,女性60例,年龄最小为52岁,最大为87岁,平均年龄为(57.62±6.35)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均在8~15分之间,平均为(11.07+3.52)分。脑卒中类型:脑出血64例;脑梗死84例。按照系统随机分类法将其分成自护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康复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肿瘤科常规护理,自护组患者给予自护干预。具体方法:由2名经验丰富的护师,依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分别制定个性化、阶段性的自护健康教育计划。

1.2.1良好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

患者入院后,积极主动地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注意护理时良好的态度及言行举止影响患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1.2.2讲述疾病知识,指导康复锻炼

向患者讲述有关疾病及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能够明白,康复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院内的康复措施和护理时不可能完成的,患者的自护能力对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够理解并有学习的欲望,护师应当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病情,尽可能的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明确他们对于康复的愿望和需求。

1.2.3减轻患者的依赖心理,培养自护习惯

对患者分析目前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尽量纠正不正确的应对方法及心理,鼓励并支持患者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开展正确的功能锻炼,科学培养患者的自护习惯。

1.2.4争取家属的支持

患者康复措施的实施需要有家属及社会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关心和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患者对治疗康复的信心,使患者能够克服抑郁、焦虑、依赖心强等负性情绪,尽早开展功能锻炼。

1.2.5提供持续的追踪及技术指导

针对患者自护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为其提供完全性或者部分补偿护理、健康教育支持及一对一的指导等服务,以便帮助患者能够培养良好的自护能力及习惯。

1.3观察评价指标

1.3.1康复知识掌握情况评定

干预1月后,采用自制的关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问卷内容涉及饮食、能否制定合适的康复措施、能否进行主动或者被动的肢体、言语等方面的功能锻炼、能否遵照医嘱规律服药、能否定期体检或者复查等方面。嘱患者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3.2疗效评估

干预后6个月,按照我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标准评定临床效果[4]。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较前改善≥9l%、残疾评定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较前改善约46%~90%、残疾评定为l~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好转约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较前好转≤17%。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著进步率及进步率之和。

1.3.3负性情绪评估

干预6个月后以抑郁自评量表分别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患者的抑郁状况,评定标准:轻度:50分≤评分≤59分;中度:60分≤评分≤69分;重度:评分≥70分。以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患者的焦虑状况,评定标准:轻度:40分≤评分≤49分;中度:50分≤评分≤59分;重度:评分≥60分。

1.3.4综合功能评估

以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的躯体和认知等功能,内容涉及18个项目,共108分。评分越高,提示综合功能越佳。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SPSS,Chicago,IL)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多组间比较以F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自护组患者对疾病及康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疗效比较

自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SDS和SAS评分比较

自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的SDS和S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FCA综合功能情况比较

2组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的患者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的FCA综合功能均不断改善,自护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恶性脑肿瘤、鼻咽癌、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不能忽视,其发病年龄多处于中老年阶段,临床上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但由于多数患者合并有几种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因此,诊疗效果往往受到影响,致死率和致残率仍然是居高不下,给中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威胁。本院对放疗致脑梗死患者主要给予抗凝、手术、溶栓、降颅压、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对脑出血患者主要给予降血压、营养神经、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启动自护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取得显著成效。自护健康教育相比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更加注重康复治疗的持续性[5-6]。患者更加积极地自觉地持续参与康复治疗是保障自护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7]。因此,在本院开展自护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重视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在康复过程中的需求,向患者讲述有关疾病及康复治疗的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培养其对康复的信心,使其在住院期间和出院之后均能够更加自觉地坚持康复训练,提高临床治疗的成效。在本研究中,自护组患者对疾病及康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率高与对照组16.22%(P<0.05),表明对患者进行自护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即患者能够将在自护健康教育中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康复期能够予以坚持。患者疗效的提高能够进一步鼓励患者坚持根据自身病情,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并持续地付诸实施,改善患者悲观、抑郁、焦虑、过多依赖家属或医生等负性情绪[8-9],研究结果显示,自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较前均明显改善,亦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的FCA综合功能虽然不断改善,但改善幅度明显受限,而且在常规护理干预3~6个月阶段,改善的幅度相对缓慢,考虑与患者出院后未能够持续康复锻炼有关。而自护组患者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的FCA综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患者出院后能够持续地坚持参与康复训练对疾病的康复而言非常有利[10-11]。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恶性脑肿瘤、鼻咽癌、肺癌接受放射治疗后突发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开展自护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和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态度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满晶,李秋洁.自护模式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自护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863-2867.

[2]王爱丽,王燕,李保兰等.健康教育路径对1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13):1670-1672.

[3]蒋永会,尹建华,张莲花,等.自护理论安全教育对脑卒中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19):3036-3038.

[4]张香菊,刘爱民.自护教育在脑卒中康复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652-653.

[5]李野,唐玲,刘春蕾,等.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居家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9):1043-1046.

[6]周玉珍,张晓燕.自护模式的应用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152-1155.

[7]吴航,赖美春,黎雪梅,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及遵医行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138-140.

[8]蒋运兰,王艳桥,冯玉,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项目的构建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4,29(1):4-7.

[9]张振香,樊少磊,单岩,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50-51.

[10]何爱娟,林碧娥,陈云芳,等.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锻炼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9):1426-1428.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延续护理;效果评价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66

目前,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 情绪焦躁, 有时出现肢体不自主抽动或视物不清等。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脑卒中的发病率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生活习惯, 饮食特点等[1]。本病常见于老年患者, 具有病程时间长, 复发性高, 预后差, 死亡率高等特点。有报道称, 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避免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2]。为此, 本研究旨在验证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用延续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为患者出院后的预后奠定基础,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相关科室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其中, 男48例, 女30例, 患者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6.12±7.76)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 中学、中专:42例, 大学、大专: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

1. 2. 2 试验组:以对照组为护理基础, 辅以延续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出院前健康教育、护理评估、电话随访、家庭探访[3]。①健康教育:出院前,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 详细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并告知后期康复训练及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②护理评估:出院前3 d, 由责任相关护士及护士长评估患者各个方面的情况, 并详细记录, 如生理、心理、健康行为及环境等。③电话随访:给予出院1周的患者电话随访, 详细指导患者在家的康复训练情况,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如正确的、床上功能锻炼、起立、站立及平衡训练, 此外, 还应使用辅助工具进行更好的功能锻炼。④家庭探访:护理人员应于患者出院后第4周探访患者的家庭, 巩固前几部分的护理工作, 查缺补漏。

1. 3 观察指标 通过Barthel指数量表和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评定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分值越高, 活动能力越强, 生活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比较 经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发现, 经延续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出院1、3、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经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发现, 经延续护理模式的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多发性疾病的急性脑卒中, 其发病率较高, 每年新发病例高达200万之多, 且3/4的患者均会产生一定的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护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其中, 新兴的延续护理模式不仅可以较好的照顾患者, 使患者配合治疗, 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和康复。

在本研究中, 经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发现, 经延续护理模式的试验组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用延续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 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应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小燕, 许继晗, 苏永静, 等.初发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7):294-296.

[2] 王红萍, 庄怡青, 陈孝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3):43.

[3] 高琼珠, 胡荣, 孙_.延续性护理模式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10):177-179.

[4] 张海梅, 徐维维.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当代护士, 2013, 6(11):17-19.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5

急性期“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 主要目标是挽救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加强重症期的监护与护理,治疗时间3-7天、然后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主要运作流程包括:

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

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

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

1.4 生命体征监测;

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

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在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个病人,制定相应的全面的护理计划。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6

【关键词】健康管理 老年脑卒中患者 康复期 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32-02

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每年以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中约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恰当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但康复疗效受多种因素干扰,老年脑卒中患者尤为显著。而且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年。对于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在1~2年的康复锻炼期发生跌倒等安全问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在对其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加强安全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健康管理就是通过有机地整合自身和医疗机构、保健机构、保险组织等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资源,为每一位加盟的社会成员即医疗保健服务消费者提供系统、连续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以最合理的费用支出得到最全面而有效的服务,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健康风险和医疗费用支出。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安全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使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预防和解决。

一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问题

1.脑卒中患者康复期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去限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甚至是在患病的急性期即已经开始实施康复护理措施,所以,在康复护理中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后遗症期康复。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存在不同的安全护理问题,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进行预见性的安全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或癫痫等,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医院及社会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出现的安全护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跌倒、坠床、走失、误吸、皮肤受损,特别是吞咽障碍,如: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抑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王玉华提出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用药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见性和联动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风险认知和依从性,促进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用药。同时,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服老、不想依赖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固执己见的心理特征,在自身躯体功能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不寻求帮助,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意外等不良事件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呼吸道、坠床与跌倒和烫伤等安全隐患问题的预见性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健康管理理念

1.健康管理的概念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曾经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公共预防医学专家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南京医科大学徐文君的研究中将健康管理视为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一种健康管理理念,全面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健康管理效果。其内容包括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危险因素的分析、监测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干预,实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之目的。

2.健康管理的对象

健康管理理念不仅仅限于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时还包括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而且针对不同人群都有相应明确的健康管理目标,如:以保持健康状态的健康人群的管理、以疾病预警为目的的亚健康人群的管理、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目的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以缓解病情为目的的已患病人群的管理。

那么作为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他们当然属于已患病人群,在健康管理理念中对已患病人群治疗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不仅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更是要监控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穆荣红等的研究中曾经提及社区居家脑卒中患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药和遵医行为。由此不难看出,运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服药安全护理的管理可以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服药安全的风险水平。

3.健康管理理念在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的实施

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对目标人群健康信息的知晓、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监测和干预的基础上,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过程可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即发现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第二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护理评估,即认识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通过第一步所得信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评价,预测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护理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三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咨询与干预,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护理及安全护理计划,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第四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随访和监测,即对整个康复期安全管理流程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是检查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对主要的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三 小结

健康管理作为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体检与评估以及不良行为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健康服务行业,主要适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尽管在老年脑卒中康复中运用健康管理理念的研究尚未大规模开展,但是,根据脑卒中不同康复时期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康复环境,找准立足点将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问题预防与控制纳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中,结合健康管理理念构建老年脑卒中康复期安全护理问题综合防治模式,与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综合防治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问题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并与现今的养老护理工作相结合,在社会养老机构、社区为老人服务及在家庭养老中开展老年脑卒中康复期安全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纯燕.社区康复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3]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4]何海银.脑卒中康复期护理安全隐患的预见性护理[J].内科,2009(3)

[5]王玉华、成海荣、苏晶.102例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6)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7

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每年以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中约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恰当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但康复疗效受多种因素干扰,老年脑卒中患者尤为显著。而且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年。对于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在1~2年的康复锻炼期发生跌倒等安全问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在对其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加强安全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健康管理就是通过有机地整合自身和医疗机构、保健机构、保险组织等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资源,为每一位加盟的社会成员即医疗保健服务消费者提供系统、连续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以最合理的费用支出得到最全面而有效的服务,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健康风险和医疗费用支出。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安全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使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预防和解决。

一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问题

1.脑卒中患者康复期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去限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甚至是在患病的急性期即已经开始实施康复护理措施,所以,在康复护理中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后遗症期康复。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存在不同的安全护理问题,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进行预见性的安全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或癫痫等,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医院及社会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出现的安全护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跌倒、坠床、走失、误吸、皮肤受损,特别是吞咽障碍,如: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抑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王玉华提出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用药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见性和联动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风险认知和依从性,促进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用药。同时,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服老、不想依赖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固执己见的心理特征,在自身躯体功能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不寻求帮助,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意外等不良事件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呼吸道、坠床与跌倒和烫伤等安全隐患问题的预见性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健康管理理念

1.健康管理的概念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曾经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公共预防医学专家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南京医科大学徐文君的研究中将健康管理视为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一种健康管理理念,全面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健康管理效果。其内容包括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危险因素的分析、监测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干预,实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之目的。

2.健康管理的对象

健康管理理念不仅仅限于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时还包括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而且针对不同人群都有相应明确的健康管理目标,如:以保持健康状态的健康人群的管理、以疾病预警为目的的亚健康人群的管理、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目的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以缓解病情为目的的已患病人群的管理。

那么作为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他们当然属于已患病人群,在健康管理理念中对已患病人群治疗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不仅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更是要监控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穆荣红等的研究中曾经提及社区居家脑卒中患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药和遵医行为。由此不难看出,运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服药安全护理的管理可以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服药安全的风险水平。

3.健康管理理念在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的实施

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对目标人群健康信息的知晓、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监测和干预的基础上,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过程可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即发现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第二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护理评估,即认识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通过第一步所得信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评价,预测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护理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三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咨询与干预,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护理及安全护理计划,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第四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随访和监测,即对整个康复期安全管理流程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是检查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对主要的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篇8

1吞咽障碍分期

吞咽的全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3],这三个期分别为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运动。口腔期主要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咽喉期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食管期主要由食管平滑肌参与。任何一期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因此,吞咽障碍分为口腔期吞咽障碍、咽喉期吞咽障碍和食管期吞咽障碍。脑卒中第1、2期的发生率最高[4]。

2吞咽障碍的评估

早期评估有利于预测并发症,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床旁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

2.1洼田氏吞咽能力评定法此法操作方便、可靠,张婧等[5]推荐临床首选。评定条件: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及时间。此法将吞咽能力分为6级:1级为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或不能吞咽;2级为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级为具备2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级为选择适当食物,基本上无误吸;5级为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基本上无误吸;6级为吞咽正常。

2.2床边误吸试验1982年洼田氏提出30ml饮水试验,此方法能够准确发现口咽期的异常问题,但对安静误吸不易发现可能会发生20%~40%的漏诊[6]。因此,Smith等[7]提出将饮水试验与血氧饱和度测定相结合的床边评估法,其准确率高达95%。但由于血氧饱和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于老年人及吸烟者以及慢性肺部疾患时应综合考虑结果。

2.3实验室检查当床边评估不能准确预见误吸时,则需借助仪器检查。目前认为吞钡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是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8]。VFSS是在透视下观察病人吞咽不同黏稠度的由钡剂包裹的食团和不同容积的食团的情况,通过从侧位前后位成像对吞咽的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录像将吞咽全过程的图像资料完整地记录下来,便于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此方法因费用昂贵,且存在一定风险,并受设备条件和患者病情的限制[9]。

另外,还有咽部敏感试验、内镜检查、超声检查、表面肌电图等。

3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3.1康复训练的时机与时间多数学者强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应早期评估和治疗。对脑卒中后不能经口进食者首选鼻饲饮食[10],但长期鼻饲刺激,可造成吞咽肌群的废用性萎缩[11]。所以目前较多观点认为,如果患者短期内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插鼻胃管2周后应改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12]。王乐等[13]主张只要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每日3次,每次约10min,连续3周恢复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3.2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脑卒中发病急,且多种障碍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何玉琴等[14]报道,脑卒中病人焦虑发生率为18.4%,抑郁发生率25.0%~60.0%,因此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康复训练环境,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精心照顾;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

3.3摄食前的训练

3.3.1舌肌的训练指导病人做舌部前伸、后缩及侧方摆动和舌背卷曲运动[15]。若病人不能运动,胡冬梅等[16]对86例吞咽障碍的病人用干净的湿纱布裹住其舌部做不同方向的牵拉运动,有力时可用压舌板给予阻力,以强化肌肉力量,扩大可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软腭的训练寒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朱月琴[17]使用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从而诱发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利于吞咽动作。

3.3.3喉肌的训练用手指握住喉结做上下活动,点头空咽动作,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发“啊”音有利于咽缩肌开放[16]。

3.3.4咀嚼肌的训练可做开闭颌关节,空咀嚼,空吞咽,吹气,鼓腮,缩唇,微笑,吸吮等动作[18]。

3.4摄食训练当病人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后,即可以进行摄食训练[17]。

3.4.1摄食的是起到保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用于病人的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异。对卧床病人可抬高床头30度,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垫枕,因该容易引起咽下反射,且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19]。对能坐起的病人取坐直头稍前屈位,身体可向健侧30度,可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如头部转向偏瘫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防止食物误咽[20]。

3.4.2食物形态的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21]。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宜误吸,液体食物易误吸,如能使用食物粘度计来检测流质食物的浓度则可以增加安全性[22]。食物的理想温度为40℃~60℃,太高会导致黏膜烫伤,太低则易引起腹泻[21]。但也有报道冷食可诱发吞咽动作,对此类病人比较适合[23]。

3.4.3咽部残留食物的去除杜敢琴等[24]提出患者吞咽后应咳嗽一下,可以喷出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高丽萍等[17]提出点头样吞咽,可以去除残留食物。

3.5加强基础护理和安全设置每次训练前及餐后要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不仅能防止口腔、咽部病原菌的繁殖,而且能改善吞咽反射[25]。训练前加强口腔黏膜、舌、咀嚼肌的按摩,并做好安全设置,床边备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等用物,以备误吸食物时急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康复效果的好与坏直接与病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报道表明,大量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26],回归家庭的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差[27]。因此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薄弱环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nTR,PaikNJ,ParkJW.Quantifyingswallowingfunctiouafterstroke:afunctionaldysphagiascalebasedonvideofluoroscopicstudies.ArchPhysMedRehabil,2001,82(2):677-682.

2石向群,杨金升,杨树深,等.吞咽障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及神经康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19(7):2704-2705.

3MannG,HankeyGJ,CameonD.Swallowingdisordersfollowingacutestroke:prevalenceanddiagnosticaccuracy.CerebrovascDis,2000,10(5):380-386.

4任萍,扬晓梅,简晓芳.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杂志,2003,20(4):71.

5张婧,王拥军,崔韬.脑卒中后吞咽困难9个评价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01-1203.

6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0.

7张翠梅,曾进胜.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与神经可塑性.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1-273.

8李俊樱,窦祖林.吞咽障碍的功能性检查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18(6):379-381.

9胡瑞萍,蔡德亨,胡永善,等.吞咽困难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22(7):3115-3117.

10贾海燕,肖爱军.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11杨志峰.重症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691.

12AknerG,CederholmT.Treatmentof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inchronicnomalignantdisorders.AmJClinNutr,2001,74(1):6-24.

13王乐,韩伏莅,林建勋,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136-137.

14何玉琴,梁亮标,扬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训练与心理护理.中国康复,2004,19(4):249-250.

15马白萍,扬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8-49.

16胡冬梅,王春冬.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临床实践,2006,24(11):137-138.

17朱月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21(9):63-64.

18曹华,冯先琼,杨蓉,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4-55.

19马关玲,魏贵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早期功能训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17-18.

20王红,赵红,丁萍.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B):1255-1256.

21扬秀玉,王熠平,刘巧梨,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及效果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06,5(1):18-19.

22方凯.利用粘度计检测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流体饮食浓度.现代康复,2001,5(4):58.

23金鹤.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上海护理,2003,3(4):37-38.

24杜敢琴,王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后的康复治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24(17):3700-3701.

25矢内腾.老年人肺炎的预防对策—对误吸的对策.徐敏,译.迟宁,校.日本医学介绍,2004,25(6):269-27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