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8篇

时间:2023-12-15 10:08:59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1

(一)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对于儿童艺术教育,丰子恺有着独特的认知。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儿童走进美的世界;在于借用艺术教育的手段,让儿童能够认知周围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之为“美”;在于借用儿童善良纯真的本性,向“人生艺术化”的人生终极理想迈进。

艺术是帮助人们实现精神理想的重要手段。在丰子恺的教育生涯中,儿童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能发现丰子恺对儿童的本性曾有许多描述,例如:“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田“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思,都与我们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面。等等。这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儿童的一种本质认识。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儿童通过教育获得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生活,这也是丰子恺对于艺术教育所抱有的真正信念。在丰子恺看来,“同情心”“童心”“艺术心”是儿童艺术教育三个重要的范畴。“真”“善”“美”这类艺术生活理想相互交融,进而和谐统一。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艺术以及理论教育手段,使儿童变得富有“同情心”“童心”“艺术心”,从而给予儿童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得儿童的人格健全,这便是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真、善、美就是知、情、意。上述三点缺一不可,只有完全融合才能真正达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儿童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艺术手段获取艺术技艺,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具情趣化,还可以在具备了“真、善、美”“知、情、意”的同时,使人生圆满充实。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观不仅紧扣时代,而且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有启迪意义。

丰子恺将儿童充分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地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其儿童艺术教育,以塑造儿童纯洁的心灵为主要诉求。他重视通过用艺术教育的手段,来了解儿童内心的情感。在他的心中,儿童往往成为了他所崇拜的对象。他甚至认为只有儿童才能够“合格”地称之为“人”,在儿童的世界里,含有“本真”和“纯真”,他们的内心不含一丝杂质,将世间的万物都幻化成美好之物,没有世俗的成分。成人则不然,他们见过世间的百态,经历生存的背景不同,必定会改变他们最初的性情与纯真。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落脚点则是在对儿童进行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教会儿童合理认清现实世界的同时,更关注使儿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维持一种天性的本真和无暇的心志。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健全人格,才能使艺术教育更好地落实下去。

所以,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以艺术手段塑造儿童纯洁的内心,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从而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并通过艺术最终成为“完整的人”,从而达到“人生艺术化”的目的。

(二)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特色

首先,厘清了“绝缘”与童心之间的关系。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育》中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思,都与我们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面。这态度是什么性质的呢?就是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所谓‘绝缘’就是对待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绝缘’的时候,所看见的是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之‘相’。我们大人在世间辛苦的生活、打算利害,巧用智谋,已久惯于世间的因果的网,久已疏忽了,忘却了事物的这个‘相’,孩子们涉世不深,眼睛明净,容易看出,容易道破。“绝缘”俨然成为了丰子恺在从事儿童艺术教育时的认识基础。“绝缘”理论的提出给儿童艺术教育圈定了一个合适的范围,使得儿童艺术教育变得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切断了艺术与功利主义、艺术与科学间的关系,艺术不应再受功利主义、事物性驱使,艺术应本属于纯粹,以使审美主体排除自身的占有欲和物质属性,去以一种“本真”“纯真”的心态对待世间。

其次,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特色是其所谓“纯真心”。在丰子恺的眼里,孩子就是具有天生的纯真之心的“艺术家”。他在《艺术的眼光》一文中指出:“艺术家就同孩子们一样眼光吗?我郑重地答复你:艺术家在观察物象时,眼光的确同儿童一样;不但如此,艺术家还要向儿童学习这天真烂漫的态度呢。”曰所以,在丰子恺看来,对于儿童的艺术教育,同样也要做到与成人教育的区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怀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艺术熏陶,从而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人生艺术化”的目标。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是身体一精神一心灵的全方位教育,其最终目的也是塑造纯真的艺术心灵。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2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审美、创美教育,把感受自然美和创造美作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儿童审美感知、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理解力以及想象及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是儿童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都有违了“审美教育”这一主线,存在着的某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存在着阻碍儿童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

家长教育理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细胞,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兴趣班去,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让孩子循着成年人划定的圈圈听从摆布,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在这里,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变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愿,喜欢唱歌的被强迫去学钢琴,喜欢画画的被强迫去练声乐,还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考了几级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教得画得越像,模仿得越好,并拿一套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使艺术教育成了技能训练。使儿童的内心兴趣欲望与强迫所为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家长愿望美好,用心良苦,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到最后艺术教育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幼儿园教育方式的误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好奇”心理,只是这种“好奇”被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他们忽视儿童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抑制了儿童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围绕教师转的怪圈,儿童只能在里面打转转、不能跳出来,即使是跳出来了,教师又马上拉回去,儿童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个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循规蹈矩,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不敢做。把孩子培养成“依葫芦画瓢”的临摹高手,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弹琴的手法不对,画画的线条画不直等。还要求儿童互相检查,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儿童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条件单一,审美标准呆板。

面对上述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应该改革,寻求应对的策略、措施和方法才能使每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要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学前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家长不能替孩子做主,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应该知道儿童爱好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要根据儿童的个性来选择,不要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有些家长让孩子练琴,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反复训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样的艺术教育的确堪称专业,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因此,应该重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弹些儿歌和流行歌曲,使情感体验得到培养,使技能与情感不分离,顺应儿童的天性。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进行正确引导,孩子在幼儿园中养成了对艺术很好的感觉,回到家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对孩子将会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更有利其顺势发展。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发展;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0-03

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是儿童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境地。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教材,缺乏专业师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项有待填补的空白。很多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或者完全取消了艺术欣赏教育,或者实施的是一种最原始、初级的艺术欣赏教育,只是教儿童唱唱歌、画画简笔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对艺术欣赏教育规律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现行的艺术欣赏教育往往被异化了。以美术欣赏教育为例,有的教育者将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艺术认知活动,要求儿童认识艺术品中描绘的事物名称、形状和颜色,并将介绍艺术品的题材或创作背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的教育者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把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这些做法使儿童的关注点转向了与艺术欣赏毫不相干的其他方面,忽视了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汇自身的独特意味。在这种“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造成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被忽视、被冷落、被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育者对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是“务虚的”“可有可无的”。因此,在探讨如何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之前,首先应该从理论层面明晰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儿童,这正是实施艺术欣赏教育的意义所在。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意义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绝大多数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提供机会。

与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创作相比,艺术欣赏更具有普遍意义。不论对儿童整体来说,还是对儿童个体而言,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远远多于参与其他两类活动的机会。要想专门从事艺术创作,必须拥有高深的艺术知识和精湛的艺术技能技巧,这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对大多数人来说,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特别是对儿童个体而言,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儿童欣赏艺术的能力总是要高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这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多数儿童正是在艺术欣赏教育中获得了艺术能力发展的机会。因此,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多为儿童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显得极为必要。

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艺术能力中,艺术感受力是最根本的能力,它是儿童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是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石。不论儿童从事艺术欣赏活动还是创作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音乐活动中则表现为“有音乐感的耳朵”,如果缺少了艺术感受力,再富有韵味的艺术品对儿童来说也毫无意义。“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艺术欣赏教育是发展儿童艺术感受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艺术作品的形式意味与深远意义,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与体验中,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其他艺术能力会得到不断发展。

2.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意义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成为人们了解人性与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钥匙”。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说,这些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养料”极其宝贵。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儿童可以借助不同时代、地域与民族的艺术作品来探寻人类的思想文化宝藏,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崇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将不断得到陶冶,人格将不断得到提升,心灵将不断得到滋养,整体的生命与生存状态将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实施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能够“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炼而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3〕

二、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建议

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和心灵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保证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艺术欣赏作品,注意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越小的儿童越偏爱写实的作品,不太喜欢抽象的作品;越小的儿童越偏爱作品的题材与情节,而不是其他形式要素;越小的儿童越喜欢清晰的形式构成关系,而不是模糊、分散的关系与形式;越小的儿童越偏爱简单的构图,而不是复杂的构图;色彩对儿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色彩能引起儿童直接的情感反应和联想。〔4〕这些科学研究发现可以为教育者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外,教育者在选择儿童艺术欣赏作品时还要注意所选艺术品题材、风格和类型的丰富多样性,以拓展儿童的艺术视野。在我国,学前儿童接触的艺术品的风格与样式比较单一。以儿童音乐教育为例,“在很多地方,音乐教育往往因强调某种音乐风格,忽视――有时是无视――其他风格,而显得眼界狭小,这在幼儿教育中尤甚”。〔5〕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与样式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提高儿童艺术素养的源泉,限制儿童接触多种艺术作品的观念与做法不利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

教育者应该注意儿童正在欣赏的艺术品与曾经或将要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一定要注意选择‘同’的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或是题材相同,或是整体气氛相同,或是构图组织模式相同,或是风格相同,或是创作时代相同,或是作者相同……这种‘同’的方面构成了比较的基础,既可归纳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看到不同作者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6〕以便儿童能更好地联系与比较各种作品,促进儿童艺术感受力的发展。

2.结合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异化的艺术欣赏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将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作为艺术欣赏的重点,将艺术欣赏等同于读历史或讲故事,忽略了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意味。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尤其要充分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帮助儿童拥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有音乐感的耳朵”。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可以结合艺术创作活动开展艺术欣赏教育。以儿童美术教育为例,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之前或之后,教师可以寻找作品中一些较为突出的形式要素,如圆、直线、曲线、色彩等,引导儿童运用这些形式要素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儿童对圆、直线、曲线或某种色彩的创作,加深儿童对这些形式要素的理解,从而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

3.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质量

已有研究发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成人可以通过没有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即安静地欣赏)来满足其欣赏愿望,但对于缺乏艺术经验的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来说,缺少直观体验的、单纯的安静欣赏方式不能满足其欣赏需要,这种欣赏方式不利于儿童产生并保持欣赏愿望,无法激发儿童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因此,在实施儿童艺术欣赏教育时,教育者应尽力为儿童创造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2〕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17.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8-109.

〔4〕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童趣;童言;童画

美术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并培养儿童欣赏周围世界中美的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丰富儿童生活,帮助儿童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特别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老师存在着过度关注美术的教育价值,忽视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内容成人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者以功利心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r值。福克斯和迪非莱(Fox & Diffily,2000)曾说:“对儿童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美术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还是儿童表达深层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通过美术愉悦身心,宣泄情绪、情感。然而,在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因为艺术有益于学习能力发展才重视它。老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设计活动环节以及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以成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以能力发展目标为方向,而忽略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忽略了儿童作为美术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创意性。

二是忽视儿童自由的审美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常常按自己的意愿提供儿童美术活动的材料,如:全班孩子用同样的画纸、笔和其他辅助材料,剥夺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创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暗示儿童按教师的要求绘画,剥夺幼儿自由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三是以成人的审美标准评判儿童的美术创作。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成人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这往往会扼杀儿童所表现的独特的原创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常常以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构图是否严谨、线条形状是否准确来判断儿童美术创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以及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独特的阶段性特点。

要打破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困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反思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转变教育视角,尊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立足“童趣、童言、童画”,让儿童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童趣――儿童美术教育的阶石

童趣,是开启儿童美术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儿童走进美术殿堂的台阶。具有童趣的儿童艺术视觉,有着孩子们对世界最质朴、最纯粹、最斑斓的理解与认知。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就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在孩子的天性中,有着发现、探索和描绘神奇世界的欲望。儿童美术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教育者要用孩子的眼光去捕捉美术教育内容,思考美术活动方式,以趣引趣,以趣激趣,以趣育趣,激励幼儿美术创造。

这里的“趣”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趣”,是那些发生在孩子童年生活中的趣人、趣事、趣物,是在孩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体验的“趣”,这种“趣”是儿童美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这里的“趣”也是“兴趣”,是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善于引发儿童的兴趣,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儿童感受与欣赏的兴趣、表达与创造的兴趣。

童言――儿童美术教育的源泉

美术是一种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它为儿童提供了表达独特想法的机会,可以说美术是儿童时期孩子一种重要的“非语言性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童言”。童言,是儿童率真童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美术最有价值的创造之源。儿童美术要改革传统的“请你照我这样做”的范式教学、临摹教学,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自我认识与理解,讲述童年里鲜活的故事,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好、所求。

比如,在美术活动撕贴画“吃麻辣串”中,儿童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感受――张得大大的嘴,伸得长长的舌、流泪的眼、冒着浓烟的头顶、火红的画面,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过婚礼,他们看见了新娘美丽的婚纱,感受到婚礼现场浓浓的喜庆氛围,于是,在美术创作中凭借丰富的想象,自由地表达这种美好的体验,画面中超大的婚纱,新娘红艳的嘴唇、大大的眼睛、夸张的睫毛和耳环,撒在画面色的纸都是孩子对“婚礼”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童画――儿童美术教育之魂

童画,儿童特有的、珍贵的艺术原创,是幼儿美术作品的灵魂。这是因为,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研究表明,幼儿受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中常常采用拟人式表达、透明式表达、平面展开式表达、夸张式表达等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观察的逐渐客观化,绘画表达越来越自然化而逐步消失。因此,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弥足珍贵的,是“童画”自由、独特、生动的体现。当教育者面对儿童作品,要从尊重、理解和倾听的角度去审视“童画”中呈现的奇异构图、形状、色彩和线条,鼓励儿童独特的创造,而不能一味地从培养儿童美术技能的教育需求出发,用成人的美术代替儿童的美术,如果“童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灵魂,再好的技法、再美的创造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失败。

幼儿园美术教育,说到底不是美术专业的教育,而是儿童精神愉悦的需求,儿童画自己的内心,画自己快乐的画最美。幼儿美术教育的职责应是保护“童趣”、理解“童言”、珍惜“童画”,幼儿美术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的兴趣,提供感受、创作的机会,引导儿童找到感觉,找到方向,帮助儿童完成想象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2.

[2]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145.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欣赏;审美体验

一、美术欣赏对儿童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对儿童审美艺术的培养,是提高儿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美术欣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

其中美术作品欣赏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辨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2.美术欣赏审美活动能培养儿童集中的注意力

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由观察到表现,这是一个有思维参与的知动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美术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力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3.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4.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培养创新的能力

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一个人通过对艺术的接触,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儿童会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二、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及心理发展的特点

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儿童具有发展审美能力的生物学潜质。研究表明,儿童的审美能力来源于遗传得来的普通感知能力。其标志是对优美的事物特征发生审美感性,产生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事物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二是儿童感性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儿童的年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在儿童阶段,感性思维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三是儿童的审美具有阶段性特征。以陈鹤琴的儿童绘画理论为例来论述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来定,而不是依据成人的要求来定。因此,成人在儿童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三、美术欣赏教育的艺术体现

美术欣赏审美艺术教育对儿童而言具有着特殊性,是与他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小肌肉动作发展等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儿童通过艺术作品交流时,使得自己的视界包括儿童理解的角度、能力和所面对的画面与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新的认知世界又将成为儿童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艺术作品进行问和答。而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应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必须把对象很直观地呈现给儿童,让他们形象地、直观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引导者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的理解。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引导者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等。

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梵高的作品《星夜》、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儿童对光更为敏感的时候,已不满足于最初的表达方式,开始努力设法用蜡笔将光芒涂得又厚又浓。当幼儿的这些表达方式不能表现内心的冲动与感受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欣赏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快乐的房子》(亨得奥瑟)、《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太阳的崇拜者》(米罗)。教师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当引导儿童欣赏作品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他们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思维。因此,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画面中的图案做出相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也为儿童的审美表现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科学严谨。之后更进一步引导他们体验的方法来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进入画面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像在我们周围的公园里,我的身体很放松很快乐,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这是快乐的一天。”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尊重儿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把握审美欣赏与表现的关系时,欣赏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欣赏自然环境还是艺术作品,都能使幼儿产生强烈的美感,激发表现美的欲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南京师范大学.

[3]徐春艳.谈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儿童 艺术 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开设艺术课程,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基本原理不仅建立在理解一个笑话这样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还建立在许多能力之上。

艺术是人类最基础、最通用的语言,他不是虚伪,而是交流中的必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孩子知识,以理解文明国家那些最深刻的艺术作品。 ――欧内斯特・博耶

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组成部分。 ――纳尔逊・古德曼

哪种观点是合理的艺术教育方案的特点和应有的效果呢?当艺术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固定课程被实施时,儿童艺术教育又该怎样发展呢?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提出来如下问题并对此做出来有力的评述:“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平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正规课程中就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如果艺术课程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外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娱乐的东西,那么,布劳迪就认为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艺术这门课程的位置。每个儿童都能够从一书中获取许多美好的经历。儿童的大脑是一块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师的灌输吗?有没有不同的学习教育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去探索会更有效?

一、早期哲学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1. 十八世纪的一位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他的哲学思想就曾影响过早期的儿童教育。“教育的自然福音”是卢梭在《爱弥儿》中所体现的对教育的观念,深深的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论。他在书中尝试着描述一个教育体系,描写了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他强调书面知识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兴趣爱好,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应与每天的日常生活相关。儿童就是儿童,卢梭还提出让儿童在自发的活动中去学习,他认为儿童天生便是学习者。

还有许多的教育家,强调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到周围的社会中去,要动手操作各种实物。

2. 美国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被看做是“进步教育之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小时候上艺术课的时候,课桌都是一行行整齐的摆放在教室里,死记硬背是学校标准的教学模式。杜威特别关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以及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有连续性的,把教育看作是经验再创造的继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自己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找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他要人们不要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教育历程的本身也是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结果,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的。基于对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他指出”以为只要是眼睛常常望着课本,使儿童常常听着老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吗?”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成长”;成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是一种积极的情境,并不是仅仅虚无或匮乏的意思。”他肯定了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的灌输就能使之充分发展。

二、儿童在艺术发展中的阶段

儿童创作和理解艺术的能力适合他们在生活中的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变化的同步发展,儿童在这几个发展阶段的进步是发展心里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为了顺应儿童的发展特征,应把学校的学习环境搞得更适宜一些,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区,让几个儿童在那儿创作、学习。

儿童艺术绘画发展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手操作阶段(2~5岁);第二阶段,符号创造阶段(6~9岁);前青春期阶段(10~13岁)。这三个阶段中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儿童受到教育,对成人艺术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们艺术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就会改变。教育会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对老师在道德和伦理上的高要求将确保他们给儿童生活中带来的变化是正面的、可行的,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后没有影响。

第一阶段是儿童动手操作材料阶段。孩子开始探索重复制作,他们能够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形,并随心所欲的重复这个形状,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很随意的方式在操作,但不久,操作变得极其有序,知道他们对自己所做的标记给出一个名称为止,当儿童创造了这些标记图案和组合,并不断的将他们重复使用时,随意的操作就变得更加有控制。儿童用各种线条做标记,如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波浪线和锯齿线等,儿童一旦有了概念,就会在许多情况下用草图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草图上留下部分空间,等有了其他新的概念时再加进去。艺术创作的最初阶段就是这里所说的“动手操作阶段”。“操作”,这个词指的是儿童运用新材料进行初步艺术探索和实验的一个整体阶段,这些新材料包括泥土、积木、金属、化纤等。当儿童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获得经验后,他们在动手操作阶段中就会有所进步。

第二阶段是符号创造阶段。早期的符号用心理学家鲁道夫・安海姆的话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只是供儿童用来代表各种事物。有了涂鸦的基础,孩子才形成了这种图解符号。最初的简单符号可能代表的只是儿童的任意选择,但当他们制造符号的能力提高后,就会创造更为复杂的绘画符号。我们得承认儿童的符号不是这个世界的复制品,儿童使用的材料会影响他们的符号制造。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在这个阶段画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们所看到的。

第三个阶段是前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发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时,前青春期的儿童与符号创造阶段的幼儿会产生分离。虽然前青春期的儿童仍然天然地好奇和富有创造力,但他们学会了更加谨慎。当儿童在概念上变得更加复杂,对青少年的世界更加了解时,那些使前青春期的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会在这些年间大幅度的扩展。这个时期的儿童除了有可能进行涂鸦外,即兴的绘画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在这一阶段儿童更愿意接受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教学,他们想知道艺术家是如何处理大小、远近、重叠等的布局关系,以及表示空间的线条的结构问题等等。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创作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非常有意的作用。艺术能为儿童提供发展他们内在创造力的手段,同时,还能将他们的情感、社交和审美自我融入其中。所有的儿童既有创造力,也有艺术鉴赏力,而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手段,用他们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和表达,艺术创作会增强儿童对外界世界的敏感度,是用艺术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形象思维状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世秀.神奇的儿童艺术教育:用艺术点燃孩子成功的火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杨吉华.儿童艺术教育实例精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全国优秀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斯洛文尼亚)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刘悦笛, 许中云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篇8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自此,我国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针对全国24个省份的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调查统计显示:83%的省份有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形成了“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培训场地”的三级教育网络。开设培训课程总量达5.7万门,其中针对儿童的培训占总量的20.25%。艺术领域作为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关注,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将成为提升儿童艺术素质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社区艺术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社区间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政府投入和师资课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社区艺术教育在专业上无法与营利性民办机构比肩,很难吸引生源、开展活动。再次,缺乏生源的社区中,艺术教育常常形同虚设,政府的过度投资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由此“切实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成为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一、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概念理论

(一)概念界定

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居民共同体,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调动各类人员而开展的以培养该区域内未成年人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广义上,涵盖了在区域内开展并起到提升儿童艺术素养作用的一切活动;狭义上,指由社区委员会组织,旨在培养儿童艺术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专门性活动。本文采用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狭义概念。

(二)基本特点

第一,独特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依托区域开展,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提倡该区域领导集体整合本地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开展糅合地域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促进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的目的。第二,多样性。形式上,可以是正规的培训、参观、讲座、文体比赛;可以是一般性儿童的展览、绘画、表演活动;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游园、踏青、采风、歌咏、诗对等活动。内容上,涉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体上,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有社区内有艺术特长者、聘请的专职教师,也有社区联合的专门机构。第三,公益性。社区中的儿童艺术教育是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其组织为区委会,实施主体是区域内的每个个体,受众为社区儿童;另外,其物质基础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社区自筹,而非家庭和儿童个体,儿童成为无偿的资源享有者和受益者。第四,基础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并非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是以体验、感受、表现、创造为主的感性认知。

二、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理想路径

(一)能充分调动区域性特色艺术资源

社区本土资源和儿童艺术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并生。一方面,源于本地特色的优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有研究指出,民间艺术教学应充分了解社区内已有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如民族、风俗、习惯、设施等基础,选择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以便儿童接受。另一方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植根于区域文化中,需要充分发挥地区艺术资源优势,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艺术。

(二)有利于更新家庭的艺术教育观念

当下儿童艺术教育中,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儿童学习的经济支出,还深刻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把握。然而,许多家庭将“不输在起跑线”的思想奉为圭臬,在艺术教育实施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求果的功利意识、乱无头绪的经济投资、盲目延长儿童学习时间、过分注重技能技巧训练等。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对艺术教育本身不了解,二是对儿童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估,三是缺乏可以使家长充分挖掘儿童特质的场所。社区艺术教育是公益性的,不仅在于社区儿童福祉和利益的体现,更在于对社区家庭艺术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引导。其一,纠正家长在儿童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偏误。使家长相信儿童在多元文化与艺术熏陶下,能够依照自己意向自主选择适宜的活动,据此及时了解并发现儿童的兴趣、特长及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予以针对性培养。其二,纠正艺术教育投入中存在的偏误。家长可以节省“尝试”儿童兴趣班过程中的大部分投入,用小部分支持社区的艺术教育基础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

(三)能积极提升儿童的基本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其内容非旨于“深”,而重在“广”。现在艺术文化学校常常开设种类繁多的培训项目,将学习目标定位为“技能习得”,或多或少地引导家长执着于儿童艺术技能的培养。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为多元文化艺术提供了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儿童能感知、发现并体会“美”,在不断的表现与创造中,提升艺术实践的效能感与实现技能的提升。社区也可以规范并联合组织建设完善的艺术文化学校,对有兴趣特长的儿童进行专门化培养。

三、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策略

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可见,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社区自身的力量协调联动。

(一)出台政策法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实施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引领社区开展科学、高效的艺术教育活动,保证社区艺术教育的普适性和基础性。首先,应在制度上规范社区艺术的内容、形式、对象。社区艺术教育要保证对儿童良好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此,政府要大力监管,确保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使儿童能平等愉悦地接受健康艺术的熏陶,进而充分地表达与创造。其次,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为有内涵、有想法、有创意的社区提供物质支持和鼓励,社区艺术教育不仅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儿童充分享有教育资源,更需要教育专业的人才管理并从事社区艺术教育工作。为此,政府可以开设社区教育公务人员职位,鼓励志于基层建设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对有艺术特长或教育经验的中老年、残疾人、军人群体申报职位的给予补贴支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再次,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明确的社区文化与艺术规章,规范入驻社区的民办教育,坚决反对并依法查办利用社区教育、谋求私利的不法行为。在探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鼓励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入驻社区,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调整管理方式,精简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提升社区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使其自主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设施、开展教育科研、考核评级、分配收入、优化人才管理,对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机构进行补贴,表彰其公益办学的道德行为。

(二)联动社会力量,家社共创艺术教育环境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有机整体,社区艺术教育离不开每位居民的参与。为此,首先,家庭应转变固守思维,改正“唯技能是用”的艺术教育观念,让儿童在社区中自由享用教育成果;其次,社区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使更多家庭认可并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再次,社会办学力量在社区中寻找市场的同时,保证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打造助于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利于艺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

(三)挖掘社区资源,营造和谐开放的艺术氛围

第一,合理开发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在充分了解评估本社区现有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基础上,挖掘特色活动,培养居民中有艺术思维、特长、教育能力的人才。让社区教育专业人士开发活动、管理项目、从事教育,减少对教育过程的过分干涉。社区领导集体应摒弃利益至上、业绩至上的政绩观,避免无中生有地过分挖掘本地艺术资源,保护并合理利用特色的社区艺术资源。第二,积极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须要培养儿童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为儿童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予充分的时间。为此,社区应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同时,避免哗众取宠办活动造成的资源和精力浪费,避免重技能、轻体验的活动评价。第三,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感性的认知载体,更有利于儿童充分体验和感知艺术。因此,应注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资源共享,通过建设“电子音乐图书馆”、迷你“电影院”、迷你“歌剧厅”等现代化艺术公共设施,或与社区周围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或大学等联合搭建教育平台,使儿童在优质教育资源和高雅教育环境中发展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琼.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3,(3).

[3]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