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机械工程的认识8篇

时间:2023-12-16 16:15:19

机械工程的认识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将认识论应用到高职教学中,《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知识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与课程知识相对应的产品工艺分析、编制工艺文件、改进工艺路线等能力是精神的、主观存在的。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能力是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的。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忽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完全背道而驰。事实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受众而言,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是应该大力培养的。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具备能力的转变,而能力的具备和提升最终是为了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升行业竞争力。

2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后续一切教学资料整理的重要准则。通过对企业的调研走访、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研究、对技术知识的对比研究,确定了《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在现代船舶机械生产和管理模式下,具备发动机及其他机械装配工、机械工艺设计员、数控操作员和生产管理员等一线岗位所必需的识读和编制船舶机械产品加工工艺文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结合产品工艺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工艺设备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船舶机械制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1)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能对零件图纸进行工艺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时的定位基准;能安排加工路线,确定各工序余量、尺寸及公差,确定时间定额。

(2)能够根据机械加工设备,对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原始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加工原始误差的影响规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加工误差。能够根据产品的冷热加工过程,分析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质量的工艺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善。

(3)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据此合理实施车间计划、安排人员进行安全的工作生产、维护设备正常运转。

(4)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并能严格按照技术文件对船舶机械零件、部件等项目进行检验。

3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现代知识分类理论将广义的知识分为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记忆完成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得到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前述《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改革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三个部分,根据知识类别将每个部分都进行“打包”,“应知理论包”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应会技能包”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能力应用考核包”对应的是策略性知识。应知理论包,就是以够用为度。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设备、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作以详细介绍。并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认真对比,掌握特点,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企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到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特定的公式、经验程序等进行金属切削用量的计算,能够将加工精度的控制措施与加工精度原因一一对应,能够根据机械加工方式的不同判断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等。能力应用考核包,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给出生产实际中某个零件最终加工精度误差很大的实例,让学生找出引起该产品质量问题的工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了描述新技术、新工艺的“开放性知识库”。既可以作为补充知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又可以方便学生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查阅参考。

4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知识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被应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只有当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试探性地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过程,激活课堂组织的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因素。基于此,在进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时,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案例。典型船机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的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实践模式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形成编制典型船机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教学程序可设计成图2所示的行动教学程序。任务描述是明确任务,需要进行某种型号柴油机连杆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生产模式等。任务分析是通过识读连杆零件图,明确加工精度,提出科学、先进、可行、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指出粗加工、精加工基准,计算切削用量等。任务实施是按照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柴油机连杆的工艺卡片,设计工序加工中夹具结构。成果评价是在pro/E或者UG软件平台上,根据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模拟刀具轨迹路线,评价是否该加工工艺可以达到了图纸要求的加工精度,成本、时间是否合理等。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完成开放性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认真严谨的态度等。

5结束语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2

关键词:哲学;课程改革;船舶机械制造工艺

0引言

船舶机械通常是指确保一艘船可以正常运转的所有机械设备,如船用柴油机、管道系统、轴系、舵机、锚机、起货机、发电机等。几乎所有船用机械装置跟陆地上的功能相同,但是由于海洋航行的特定环境,前者必须能够承受极端的环境条件,如高湿度、海水腐蚀、振动、海洋风暴等。因此,船舶机械零部件和设备必须要满足更高标准的可靠性、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更方便的维修养护等。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制造工艺技术落后、创新设计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船舶机械设备配套产品处于低附加值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实现培养人才的载体就是课程。目前高职教育讲授的技术知识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需要企业再培训。要培养学生掌握先进加工技术、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船舶机械零件生产、部件装配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必须在《船舶机械制造工艺》教学过程中注意讲授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传统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涉及不多,更不用说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船舶机械生产模式,本文基于认识论、知识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哲学理论研究《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课程内容改革方案。

1课程改革的能力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将认识论应用到高职教学中,《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知识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与课程知识相对应的产品工艺分析、编制工艺文件、改进工艺路线等能力是精神的、主观存在的。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能力是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的。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忽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完全背道而驰。事实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受众而言,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是应该大力培养的。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具备能力的转变,而能力的具备和提升最终是为了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升行业竞争力。

2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后续一切教学资料整理的重要准则。通过对企业的调研走访、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研究、对技术知识的对比研究,确定了《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在现代船舶机械生产和管理模式下,具备发动机及其他机械装配工、机械工艺设计员、数控操作员和生产管理员等一线岗位所必需的识读和编制船舶机械产品加工工艺文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结合产品工艺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工艺设备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船舶机械制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1)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能对零件图纸进行工艺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时的定位基准;能安排加工路线,确定各工序余量、尺寸及公差,确定时间定额。

(2)能够根据机械加工设备,对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原始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加工原始误差的影响规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加工误差。能够根据产品的冷热加工过程,分析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质量的工艺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善。

(3)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据此合理实施车间计划、安排人员进行安全的工作生产、维护设备正常运转。

(4)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并能严格按照技术文件对船舶机械零件、部件等项目进行检验。

3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现代知识分类理论将广义的知识分为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记忆完成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得到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前述《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改革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将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三个部分,根据知识类别将每个部分都进行“打包”,“应知理论包”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应会技能包”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能力应用考核包”对应的是策略性知识。

应知理论包,就是以够用为度。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设备、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作以详细介绍。并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认真对比,掌握特点,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

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企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到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特定的公式、经验程序等进行金属切削用量的计算,能够将加工精度的控制措施与加工精度原因一一对应,能够根据机械加工方式的不同判断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等。

能力应用考核包,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给出生产实际中某个零件最终加工精度误差很大的实例,让学生找出引起该产品质量问题的工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

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了描述新技术、新工艺的“开放性知识库”。既可以作为补充知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又可以方便学生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查阅参考。

4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知识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被应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只有当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试探性地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过程,激活课堂组织的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因素。基于此,在进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时,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案例。

典型船机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的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实践模式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形成编制典型船机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教学程序可设计成图2所示的行动教学程序。

在图2所示的教学程序中,任务描述是明确任务,需要进行某种型号柴油机连杆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生产模式等。任务分析是通过识读连杆零件图,明确加工精度,提出科学、先进、可行、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指出粗加工、精加工基准,计算切削用量等。任务实施是按照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柴油机连杆的工艺卡片,设计工序加工中夹具结构。成果评价是在pro/E或者UG软件平台上,根据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模拟刀具轨迹路线,评价是否该加工工艺可以达到了图纸要求的加工精度,成本、时间是否合理等。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完成开放性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认真严谨的态度等。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3

关键词:课程内容设计;模块核心内容;核心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4-02

一、前言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非机械类专业大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全世界对机械工业的重新认识,该课程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大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如有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内容,且受课程学时限制,课程内容设计比较难于让学生接受。经过相关的调研,该课程的内容设计存在的如下的不足:(1)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不够明显。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繁多,目前的课程实施情况是没有对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结果给学生造成了课程内容繁杂和难以接受的现象,也就难以在42学时内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例如课程包括的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和热处理等,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课程每块内容内部没有进行有效地梳理。例如工程材料部分内容知识,金属材料宏观、微观结构和铁碳相图等知识点更是相互交错,没有明显的主线;例如热处理部分内容知识,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和过冷冷却转变曲线等,更是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够明确。没有对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就会给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又会导致学生更加的抵制本课程。因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明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目前本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通过近三年的实际教学应用,得到了大学分学生的认可。

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方案,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演练和相关知识点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准绳,探索一套能提高学生机械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内容模块划分、模块内容内部知识点梳理、核心知识点明确和强化三部分。

1.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划分。针对本课程内容囊括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诸多内容,可以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为机械制图模块、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模块和冷热加工模块。(1)绪论。该部分说明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机械识图与制图。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图纸的具体过程。(3)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优化方法及过程。(4)冷加工和热加工。该部分说明获得具体机械产品的方法及过程。

2.课程模块内容内部的知识点梳理。针对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具体44学时的课程模块内部内容的知识点梳理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机械工程学科知识的涉及范围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意义,共2学时;第二部分“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主要讲述机械结构零部件图纸的绘制基础知识,平面图纸的识图看图方法,12学时,CAD计算机制图基础知识,3学时,该部分共15学时;第三部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主要讲述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等微观结构3学时,金属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及结构3学时,铁碳相图6学时和奥氏体转变图6学时,共18学时;第四部分“冷加工和热加工”,主要讲述相关的压力成型加工方法及设备3学时,铸造方法及相关设备3学时、焊接方法及设备3学时,共时。

3.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有了课程内容的具体梳理,课程内容核心知识点还必须有所突出,以保证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1)核心知识点一:机械识图。该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看图和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即便是对经济管理类等非机械类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它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识图及制图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2)核心知识点二:三条曲线。该知识点由应力应变曲线、铁碳相图和热处理C曲线组成。这三条曲线覆盖了整个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工程材料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以本人承担的教学班级(80名学生)为例,实际得到的课程评价效果如下:(1)课程内容设计实施第一学期,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提高30%;第二学期以后,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稳定在学院前10%;(2)6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特别是机械识图和制图部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是有用的;(3)7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认为课程是有意义的;(4)52%的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有了新的认识;(5)82%的学生会自发来上课。

本文提出了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该课程内容设计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全小平,潘玉良.机械工程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包海涛.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8,2:170-173.

[3]曹立文.谈谈如何在非机械类专业学生中进行《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J].机械管理开发,2011,4:179-184;

[4]王世刚.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58-259.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4

关键词 机械认知与拆装 拆装载体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占比大,多数由普高直接升入大学,没仔细观察过一台像样的机械设备,更别说机械内部的结构了。这使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空洞无物,学生不知老师所云。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机械认知课程,通过参观工厂、实训车间,或拆装减速器、缝纫机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知识。各校认知课程的开展各具特色。笔者就机械认知与拆装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定位和目标、拆装载体的选择、内容及教学实施等问题。

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1.1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基于机械认知为目标的一门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20课时适中,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1.2课程目标

鉴于学生初次真正接触机械,课程的起点不能太高,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要适当。具体目标是:通过拆装机械装置,掌握常用拆卸与安装方法、常用量具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认识常用机构的组成及原理、机器、部件、零件、标准件等机械知识;学会简单零件的制图方法,绘制装配示意图及机构简图。

2选择拆装载体

(1)易拆装原则: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要简化机械拆装对象,选相对容易拆卸与装配的机械。机械太过复杂,反而达不到认知目的。

(2)通用原则:拆装是先导课程,学生尚不具备专业知识,应选由通用零件和常用机构(传动)组成的机械,以便后续课程教学,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3)整机原则:选整机来拆装,学生有“实战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若选几个部件、机构或小型机械为拆装对象,学生怎能体会到用零件、机构、联接能组成各种机器。

3教学内容

技术准备项目:拆装工具、量具使用方法;车床结构、功能及操作,机床传动系统图识读。

尾座项目:尾座拆装操作及装配草图识读、绘制简单零件图2个;查键、螺纹标准,了解键联接、螺纹联接、螺旋传动。

刀架及溜板箱项目:刀架及小、中拖板部件的拆装,手动溜板纵向进给运动分析。

模拟车削螺纹项目:塔型带轮及带传动速度配换、齿轮传动(三星轮换向、挂轮、滑移齿轮变速、齿轮齿条传动)及开合螺母机构分析。

台式压力机项目:滑块、连杆、主轴及离合器拆装,绘制曲柄滑块机构运动简图,分析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带传动张紧装置,了解轴系结构、滑动轴承及知识。

4教学实施与评价

4.1教学准备

(1)场地:足够宽敞的拆装场地,配置多媒体设备;按组布置,每组一台LT625B型台式车床、一台压力机(安装在工作台上,工作台可当作课桌使用,便于学生绘图),另一张带防护网和台钳的工作台供拆装、测量使用,二个周转箱,一个放置工具和量具,一个放置拆下来的零件。这样学生走动少,秩序井然,有利于5S管理。

(2)教学资料:编制《机械认知与拆装》讲义、多媒体课件(包含图表、照片、动画、视频等);现场放置车床和压力机使用说明书、工具书,如《机械设计简明手册》及其它手册、图册,供学生使用查阅,学会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了解其用途。

(3)拆装视频:课前录制一套拆装视频,按主要拆装部件为单元,教师边拆装边讲解。上课播放,全班学生身临其境,每个细节都非常清晰。若上课再拆装,一次最多十位同学看到,需反复3~4次,费时费力,且各组无法同步。这样,指导教师有更多的巡视和辅导时间。

(4)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大量机械素材,网址链接,供学生浏览,自学或复习。

4.2教学组织

上述教学准备为有效的教学组织提供了保障。

(1)教学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2)分组拆装,通过小组协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班通常有40人,分13组进行,多数组3人,少数组4人。

(3)遵循认知学习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反复拆装,认真观察,细细体会,互相讨论,并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来认知。

(4)教师巡视、指导,并融入学生当中。

(5)另外,课程开始时,教师从机械工程实际,播放一些教学录像片,将学生引入到生产现场之中,并逐步引入机器、机构、机械、结构、动力、控制的概念,对工程实际有一个感性认识。

(6)实训结束后学生上交实训小结。

4.3成绩评价

本课程考核除了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能采用书面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法为宜,注重拆装过程及认知程度(在课间提问、讨论中完成),弱化提交书面资料的考核占比。具体如下:课程的态度性、知识性、技能性三类评价按20:20:60的比例。态度性主要指出勤、学习主动性程度;知识性主要为问题的回答、课后作业和实训小结;技能性主要指课堂中间拆装操作、零件草图及装配示意图、传动系统示意图绘制的正确率。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教材;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编写模式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各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掌握机构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许多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工程实际背景,对于没有工厂实践经验,缺少机械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机械概念,尽快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设计能力,课程团队在积累多年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汲取其他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精心编写了有特色,适用于机类、近机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在保持其原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编写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1教材内容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其“应用性”,为此,教材以机械设计为主线,从实际应用出发,着重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内容;着重介绍公式建立的前提和意义,强调公式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淡化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机械零部件设计部分,遵循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材料选择—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结构设计”的规律性加以介绍,使内容脉络更清晰,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为零部件设计最终结果要反映在零件图上,而目前较多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已将原有的零件工作图删除掉。为了使学生掌握标准、规范的零件工作图的表达,教材中对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各典型零件的设计,都附有相应的最新国家标准的零件工作图示例。教材中还增设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的工程案例导入内容和课后阅读材料,即突出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又开拓了学生的工程视野。

2教材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对机械整体有个清楚的概念及认识,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在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以项目为牵引、以设计为主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认识到分析表达,再到设计这样的思路来构建教材体系的。首先以典型机械—带式输送机为项目载体,让学生认识机械的全貌,然后围绕其结构组成逐一分解展开教学内容。将带式输送机分解,分析机器的结构组成,初步了解机器中的传动零件(带传动、齿轮传动等)、支承零件(轴、轴承)、联接件(螺纹联接、轴毂联接及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作用及相互联系,然后再逐一分析各组成零部件的基本知识、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内容最终落在设计上,通过设计例题,系统地完成带式输送机从电动机的选择,到机器中各典型零部件的设计,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在项目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整部机械的设计过程,也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便于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对教材中的各种零部件及定位装置、装置、密封装置等的类型和特点等内容均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列出,把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内容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条理清晰,便于不同结构间的区分比较。以往教材中的机构和零件结构都用简图形式表达,学生较难读懂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本教材则大量采用了机构和零部件的三维实体图和实物照片图,其直观性较强,增强了学生对机构、机械、零部件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内容按模块设置。传统教材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组织教材知识结构的,本教材按照常用机构及其各通用零部件在机械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全部内容归纳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传动设计总论、传动零件及其设计、支承件及其设计、联接件及其设计等7个模块。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也使学生对常用机构及其各通用零部件在机械中的功用、类型的划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做到主题明确、条理清晰。为了使学生了解各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在工程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在教材各模块的开篇,分别以蜂窝煤成型机、曲柄压力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实际应用案例为教学导入,在认识机械的全貌及工作过程情况下引出模块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模块教学内容结束后,还增设了项目实训大作业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设计能力。在各章内容开始,安排有教学提纲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以达到的教学要求。各章内容结束,还配有教学内容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阅读材料,以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拓宽工程视野。

4结束语

本教材编写本着知识化、项目化、应用化、工程化的理念,力求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有所改进,使学生在使用本教材学习时易读、易懂,尽快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设计能力。通过在教学中对本教材的使用,感觉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苗淑杰,刘喜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书环,等.《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6).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6

【摘 要】通过机械专业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工业中机械专业,去体验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去体验机械专业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机械专业;课改;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使得教学不只是告诉,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感悟。通过机械专业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生活中机械专业,去体验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去体验机械专业独特的魅力。

一、体验生活

机械专业是一门来源于工业,又运用到机械加工工业去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到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机械加工经验不丰富,使得课本中一些知识不能与实际机械加工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更解决不了机械加工中的其他问题。所以有必要在学习某一知识点之前让他们去体验一下机械生活中的与之相连的机械专业,从而生成丰富的经验。

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学习用“千分卡”测量零部件之前,我们设计了一节体验活动:教同学们通过肉眼去观察一零部件。在此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总认为通过肉眼看到零部件大小差不多。当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后拿起不同精度“千分卡”测量时:刚才观察一零部件的大小就有了很大的误差,就像在初中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去观察近处、远处的物体时形成不同的现象:远处的物体(特别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近处的物体(特别近)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像;比较近的物体看到了倒立的放大的像。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一些机械加工具体原理,但他们至少知道不同距离的物体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对数控加工中心一些原理的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认识生活中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的问题提供帮助。

经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识别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也就是说,通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械专业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完全成为机械专业课堂的主体。老师现在已经再仅仅地单方面对知识进行传授,最主要的是用那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为他们做好机械加工开始前的体验准备,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实践的冲动,积极地投入机械加工的零部件过程中,并主动地探索机械加工的零部件的规律。体验式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到一些新意、新观念,这样促进学生对机械加工认识理解。

高一学生学生刚刚接触到交流电之前,对电的认识男同学稍微有一点,而女同学在点的认识上就有点欠缺。为此,我们设计了《电学的初步认识》体验课,给学生电池、电线、灯泡、开关等日常生活中的元件,让学生去感知电学的初步知识。学生首先摸索各种器件,进行组合让小灯泡亮起来,对电学产生了最初的兴趣。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将两个灯泡进行组合,让他们连接出不同的方式,在没有讲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之前能够认识到用电器之间有着不同连接方式。紧接着再让学生用若干个开关去控制不同的灯泡,接而了解了不同位置的开关对用电器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后面的数控加工教学中相关电的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体验情感

学生一开始怕学机械专业,一方面是智力原因,另一方面是还缺少对机械加工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机械加工有了兴趣,就能够自觉去努力学习。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培养机械加工的情感,促进他们人生价值高水平的形成。在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教学中,不管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机械加工理想教育,都必须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机械专业教学在实行新课改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动手、观察方面能力和经验积累都提出新的要求,这让很多同学在学习机械专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困难。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他们产生胆怯和丧失机械加工实践的信心。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对于一些平时不怎么动手的学生来说,在有些实验中表现得束手无策,还有些抽象的实验中更是无能为力。例如在复习“天平的使用”:左右托盘,对是左边托盘放物体还是右托盘放砝码?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 去测量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怎样放置物体和砝码才能使得测量结果准确?学生通过尝试以后知道了:“物左码右”这样的规律。再比如说,复习初中“磁场的分布”的教学设计中,有些同学对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认识它的强弱、方向,显然有些困难。那我们可以通过小铁屑来认识它的强弱、用小磁针认识它的方向,进而用假想的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这样实验操作课,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体验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慧是在说明我们对学习者要有高度的信任和教育内在的本质价值。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老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进行激励、鼓舞和操作方法的辅导,让学习者的追求知识欲望和思辨的本性得到自然释放,那么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学”就会达到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他们就会主动地独立地去探索知识。另外,那种灌输式传统教育,只能让学生没有思辨和批判的机会,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的本性得到发展。

机械专业教师善于比喻是其语言艺术的特高境界,生动、新颖、恰当的比喻对学生理解机械专业知识最有帮助,会让学生感觉到机械专业通俗易懂,不那么生硬。职业高中机械专业中类比法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老师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用学生能够看得到而且与概念内容中类似的东西让他们对照学习。就像我们教学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在水管中情形进行类比一样。课堂上的互动会使得学生感觉到班级大家庭的和谐和融洽。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要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找出知识内在美,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体验机械专业知识机械专业学习的快乐。

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的体验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让我们共同去体验!

参考文献

[1]祁生洋.《谈未知教学法的“三变”策略》《教师》.2013年33期

【作者简介】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素质提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2] 曾泽斌,汪建英.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际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3-134.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8

我叫XXX,现年XX岁,XXXX年X月毕业于XX大学工程机械专业,XXXX年X月参加工作,现为XX机械租赁公司XX职务。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认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与技术业务水平,组织纪律和服务意识得到不断加强。为发展自己,更好地工作,为公司做贡献,我要求竞聘机械租赁公司副经理,有关个人能力、岗位认识、工作思路等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个人能力综述

我从学校毕业参加中铁公司工作,主要是从事铁路桥建设工作。在公司的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一是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好。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公司的工作精神、工作纪律,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养成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参加工作多年,始终能够自觉做到服从领导、顾全大局,对工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熟。我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工程机械,具有较强的工程机械理论知识。参加工作后,先后参加九江长江大桥、孙口黄河大桥、福州金山大桥、金上大桥、福厦铁路闽江桥等建设,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机械管理工作,业务技能熟,熟悉各种工程机械的性能、使用、维修保养,能够切实管理好工程机械。

三是我年富力强,肯干实干。我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不怕辛苦,不怕困难,肯干实干,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领导布置下达的工作任务。平时,强化时间观念,加快工作工作节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我具有较强的问题处理、系统分析、理解判断、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结合工作实际,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对竞岗职位的认识

租赁公司副经理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岗位,要在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好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的作用,满足铁路桥建设施工需要,保证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是包罗万象、非常繁杂的。要做好租赁公司副经理工作,要吃透公司工作精神,掌握公司工作方针,按照公司的工作要求,努力认真做好工程机械的租赁工作,既积极为铁路桥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又要努力为公司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租赁工作科学发展。

三、竞聘成功后的工作思路

假如我竞聘机械租赁公司副经理成功,将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机械租赁公司副经理工作,责任重大,我将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公平公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努力做好副经理工作,促进公司全面发展。

(二)做好租赁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加强工程机械管理,在满足、保证施工需要的同时,指导使用单位正确使用工程机械,做到不损坏,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二是加强工程机械的维修保养,确保工程机械的性能和稳定、安全性。三是积极联系施工单位,了解、掌握施工单位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情况,及时把工程机械租赁出去,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四是学习别处工程机械租赁先进经验和方法,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创新租赁合同、租赁费结算、损坏赔偿等方面的管理,着实为提高、创造经济效益想办法,谋计划。

(三)抓好队伍建设,全力做好工作。做好工程机械租赁工作,队伍建设是根本。首先,我要加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和设备管理素质,能够维修保养好设备,随时满足施工单位对工程机械的租赁要求。其次,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加快各项工作发展。再次,我要以自己的率先垂范、辛勤努力和勤俭朴素,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各项租赁工作搞好,争取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推荐期刊
  • 机械
    刊号:51-1131/TH
    级别:部级期刊
  • 现代机械
    刊号:52-1046/TH
    级别:省级期刊
  • 排灌机械
    刊号:32-1171/TH
    级别:北大期刊
  • 广西机械
    刊号:45-1138/TH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