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影响生育的因素8篇

时间:2023-12-18 11:18:28

影响生育的因素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学习;影响因素;依据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Rao J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Zip Code 435002Abstract :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 obtained :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 Firs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ports learning and affect sports learning external factors .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basis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37-01

前言

“学习”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变化,即有机体从经验方式引起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从狭义上讲,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文化和知识的过程。影响现代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体育学习的外部因素。

1影响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

1.1认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识因素主要有认知结构或迁移,认知发展水平与智力的个别差异。

1.1.1认知结构的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 人类的学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新的学是以原理的学习态度为基础。原理的学习状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即是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而原理的学习状况,对后继个别学生都会产生影响作用,这就是迁移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影响是倾向迁移。而后继学习对原来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逆向迁移。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通过迁移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如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固定的观念,即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对新的认识的学习与保持,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亦然。

1.1.2认知发展水平与智力个别差异对学习者的影响: 认知发展、智力个别差异、认知结构的变量,从本身上讲遇然不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学习的直接结果,而智力个别差异则是学习者个体自然成熟、个体的日常经验与学校教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准备程度的高低,影响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适应性;同时,对学习者学习内容的深度、方法等都会产生影响。例如,现代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发展倾向直觉地理解成抽象的关系,抽象的关系是他们亲身经验的逻辑延伸,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变量间的关系。所以低年级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施教的方法也应该体现具体的直观性。而智力发展个性同样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情况不仅影响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而且还影响他们学习的质量。一般说来,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形成学习定势速度较快,也较容易领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过程也较为持久。

1.2影响体育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人的认知过程又起着始动的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包含着引起人们兴趣、情感、意志和人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们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1.2.1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倾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强化学习动机的大学生,一般说来往往都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1.2.2人的性格也是影响学习者的因素之一。性格是指一个人最鲜明的、量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对人的现实态度及其与人们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果大学生具有耐力和韧劲,兴趣又专一,则他的体育学习行为往往就会持久。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也会出现一鼓作气完成某项任务的劲头,甚至具备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罢休的思想。而那些做事无长性、性格不稳定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学习兴趣也易转移,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与自己形成的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意识之间发生着关系,对这种切身经验或反应就是情感,而引起这种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情感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下从事学习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情绪和情感作为影响学习的内在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情感经验有:喜欢、愉快、高兴、满意等等;消极的情感经验有:烦燥、厌烦、灰心、没兴趣等。消极情感体验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大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非认知因素以综合作用的方式,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与经验,并于认知因素共同构成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

2影响体育学习的外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学习内容与安排、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等。

2.1学习的环境: 就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与群体环境来说,主要是指班级情况及其学校班内、校风等,对大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紧迫感,从而刺激其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学习。而一个轻松和谐的班级,则会令大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下自觉接受学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笼罩着敌意或嫉妒,则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甚至会产生对学习的萎缩情绪和消极态度。前两种环境中大学生只要适应了竞争环境,并在竞争中相互帮助,积极进取。则不仅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还会产生一种社会性的大团结,对大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性别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需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2.2学习的内容: 大学的学习内容,即教材、课程安排等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习的难度、内在逻辑性等学习内在结构也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2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教师类因素分析

从总体上看,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对中学生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影响最大,而教师上课的趣味性对中学生体育课产生兴趣的影响较小。体育课本身也是为了对学生们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提供一点自由和放松的空间,学生们想要在体育课上振奋一下心情,发泄一下郁闷的情绪。可是当面对一个精神不佳的体育教师时,同学们那种对体育课的期待值便会大打折扣。当体育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授课时,教师的口令和动作才会更有力,学生做起动作来也会更有力,学习起来也会更认真,这无形中就是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很单一,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觉得上体育课特别无聊。当教师的个人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目标时,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蔑视感或轻视感,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没有了威严,当他发出一个命令或布置某项任务时,就不会有人来响应。这是很不利于教学的,连一般的教学常规都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更别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了。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组织教学,既能管得住学生,又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不失活力与自由,这是体育教师们需要去仔细研究的。

2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教学设施类因素分析

教学设施,是有效实施课程与教学的物质保障。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硬件条件,严重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愉快程度。

以笔者实习的中学为例,其教学设施存在器材不足和陈旧。比如说上一堂篮球课,当我们教授双手胸前传球或运球时,理想状态就是两个人一个球,可是实际情况却往往是5-6个人一个球,那么学生体育课上练习所学内容的密度就大大减少,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学生闲暇的时间增多,也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器材的陈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对体育器材进行较为及时的更新与更换。还是以我所实习的中学为例,那所学校的排球器材十分陈旧。而且大多数都是软排,由于使用的时间太久,其磨损和缺失较为严重,有的表面还有其他物质的附着。首先这些在学生的感官上就有一定的排斥作用,更别谈会对它们产生任何兴趣了。另一大类的分因素,即学校的场地设施。学校的场地设施非常简陋,无形中影响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气氛。像中学生喜欢篮球的比较多,由于场地小篮筐少,一些学生就会长时间观望等候,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可能由于长时间等候或没场地进行联系,就会使体育兴趣慢慢褪去,变得不再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也会影响到体育课的学习。再加上有的中学操场上的跑道还不是塑胶的,这也会对体育课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3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其他因素分析

3.1学校因素

因为初中有体育中考,裸的体育中考分数直接影响到与学生的升学问题,而高中则没有。于是初中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得不增大体育课的课时量,一周安排有2到3节的体育课,而高中,一周就只有一节。体育课时量太少,使得学生练习所学技术的时间和量都不能达到基本需求,导致学生最后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也大失所望,于是影响达标成绩,这样恶性循环,体育学习兴趣会日益减少。至于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上来进行分析。在中学的体育课,时间的安排往往集中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的课。这样一来导致同时有2-3个班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对于那些场地设施本来就狭小简陋的学校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在原本不充足的器材和场地上,人数又增加了1到2倍,学生怎么活动的开呢?这样怎么会在体育课上得到期待的满足感,兴趣的培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2学生自身因素

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积极的自身因素和消极的自身因素两大类。通过排序他们的平均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因素还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中“可以与同学更加愉快、亲密的交往”、“轻松自由,可以动起来”、“可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分别位列影响因素最大的前三位。而这些特点恰好是体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优势,也是体育本身所可以带给参与者的益处。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大多是比较严肃和比较个人的,同学之间很难有亲密交往的机会。另外上文化课压力比较大,思想要高度集中,坐在座位上也不能有太大的动作等,这些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就不存在。这些积极的因素是推动同学们去参与体育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在消极因素中,我们发现“文化考试逼近,怕影响文化学习”是最主要的因素。关于这点,与社会影响也是分不开的。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体育课,于是造就了同学们的这种想法与担忧心态。

3.3社会因素

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存在着误解,认为从事体育事业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殊不知体育也有它的一套理论体系,只是在中学体育中,主要是(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6页)以体现其实践价值为主。可是实践也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当体育教师教同学某个技术动作的时候,也是以理论作为基础的,然而体育教师却用了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将理论融入于实践中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社会大众应对体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要多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使社会和学校一体化,为培养学生更浓厚的体育兴趣提供平台。

3.4父母影响

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认为是浪费时间。其实这也与当今的应试教育有关。前面笔者也提过,只有体育中考中有体育这一考试科目,因此家长当然会把更多的经历都投入到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上,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去给孩子报各种补习培优班。由于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缺乏,父母也不支持,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让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变得慢慢淡漠体育,而本身对体育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就更是火上浇油。其实,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练意志。笔者希望父母的眼界能够更加开阔些,对孩子们在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配合,让孩子能够学习锻炼两不误,达到双赢。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一是教材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产生的影响最小。二是教师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和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上。三是教学设施类因素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器材类因素上,包括器材数量太少、器材过于陈旧、器材种类太少。四是学校因素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在初中和高中的表现中有较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量上。共性则是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上。五是学生自身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的自身因素和消极的自身因素两大类,并且是积极的自身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六是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体育的传统偏见,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颇为重要。七是父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4.2建议

(1)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舒解。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的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体育学习中来。

(2)学校应及时购买器材和更新器材,因为器材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保证。另外,场地、器材安排要有序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自由地学习。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3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1.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

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准备状态,使个体的反应带有选择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续性”。可见,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象三个因素构成的、个人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从理论上讲,态度三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然而,在现实中,三者之间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此外,三种成分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意象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意象的相关程度,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与其他两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较小。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证实,在有些情况下态度与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过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但是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呢?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象,即所持的体育态度。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三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

个体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对体育锻炼需要与否的判断。从需要的层面上来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体育锻炼的需要,他就很有可能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需要越强烈,他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谢琴、吴佑年研究发现:身体的自我知觉可以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傅遐龄、傅建霞通过对大学生体型与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间的相关分析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强弱与他们自身的体型状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身体知觉和运动知觉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展示自我、享受运动愉悦的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应,当大学生身体意象低时,机体便产生身体期望的不平衡状态,并随之产生紧张情绪,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状况的需要也会应运而生。

2.体育动机分析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参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自我效能理论揭示了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的内在机制。它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这种理论关注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人的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效能信念在动机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类动机的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效能信念影响因果归因,结果预期部分受效能信念的控制;期望――价值理论的预见性受知觉效能的影响;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努力受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自我效能不仅会事先估计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还会影响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时,动力心理过程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主动、自信地学习,尝试和完成动作,敢于接受挑战、战胜困难,自我效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使学生产生体育动机的同时,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不仅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可见,它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成就行为及改善个体的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段艳平在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在创造时间锻炼方面和锻炼坚持不懈方面有显著影响。因此,自我效能分析对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变量。

3.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人们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从而逐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调查显示,73.6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每天所必需的一项活动,而认为不是的有9.18%,无所谓的占17.1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它与近几年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有着密切关系。经检验,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高于女生。

郑毅敏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所调查的大学生每周能参加5至8小时体育活动的占42.35%,3至4小时的占27.53%,1至2小时的占l3.66%,1小时以下的占4.23%,l2小时以上的占12.24%。河南省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每天1小时的大学生,已达54.59%以上。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少。所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低于认识程度,即体育意识并非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一些客观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沈国平分析指出,现阶段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最主要的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二位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工文化开展不力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三位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匮乏等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四个成因;经济因素中的体育锻炼投资比率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五个成因。

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场地器材不足、缺少经济支撑等在外部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调查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多数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也基本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对影响当代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影响其锻炼行为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影响其体育锻炼的行为是多重的。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上述各种因素进行积极调控,以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一民.体育行为系统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黄希庭,曾向.青少年身体自我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4]傅遐龄,傅建霞.大学生体型与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间的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段艳平,蔺志华,崔德刚.考察影响锻炼行为改变的调节变量―一项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J].体育科技,2005(11).

[6]金健秋,徐国宏.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4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得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个体因素、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媒介及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基础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人格。

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性格。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青少年,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循环,而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探求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公正、诚实、热情、果断、自律自制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而且还决定了其是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1.2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1.3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教育的方式和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了解学生,及时地防止和纠正对学生了解上的误差。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智力和体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个性上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2.1 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是以一个能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主要表现于他在学生生群体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而他所处的地位与角色对他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运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也较有人际吸引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教师、同学的之间交往比较顺利,也积极主动。?

2.2 学生的人际选择。

人际选择指的是在接触群体中由于某些人对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喜好憎恶而相互接近或者疏远的现象。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有些人则得不到同伴同学喜欢、选择,这样就会产生孤独感。因此,学生的人际选择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体力活动为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等体能水平和协调、优美的技术水平,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暗示、模仿、感染吸引等影响力作用,而这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认知和人际选择是有影响的。有的学生过于忧虑自己在体育运动能力的弱点,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心理重,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使得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个体在行为上畏畏缩缩,影响到与同学的顺利交往。?

3.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且影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的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4.教学信息及沟通媒介?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与互动过程是主体间信息传递、接收、加工、反馈的过程。这里的信息是一种教学信息,如教学内容、情感态度、意见等。教学信息传送的方式、程序过程的特点影响教学信息传送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通过特定的媒体和中介即媒介而发生和展开的。教学信息本身的性质及其沟通媒介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极大。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趣味与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体育游戏、跳绳、球类活动等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因为这些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如小组练习、集体协同活动而完成的。而教学信息传送的效能又制约着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互动的成败。因此,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送的畅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采用多向交往和沟通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体育兴趣 因素

一、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求知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近些年,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日益加快,学生们在思想与行为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体育兴趣的影响。为了推动初级中学体育的顺利开展,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针对农村初中生进行了影响其体育兴趣因素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二年级学生60人,无锡市石塘湾中学初二年级学生60人。调查方法: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其中男生58份,女生61份。有效回收率99.15%。

调查时间:2007年12月。

三、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体育兴趣与学校的影响密切相关。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活动主要以校方指导为主,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方针、政策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思想与行为。其体育兴趣主要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学校体育课开展情况有关。(如表一所示)

(1)学校的重视程度。在本次问卷中,回答喜欢体育,同时回答学校重视体育的:男生40人,占男生总数68.96%;女生26人,占女生总数42.62%;男女生共66人,占总人数的55.46%。

通过数据可以知道,男生有一大半在这个问题上持肯定态度,女生比例稍低,但男女综合指数仍超过一半,这说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校必须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对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为本校的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2)体育课。在体育课与体育兴趣的关系调查中,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课内容、体育课形式和体育课有利于健康的观点。

第一,体育课内容。持此观点的男生有25人,占男生总数的43.10%;女生22人;占女生总数的36.07%男女共47人,占总人数的39.50%。对体育课的内容,男生的兴趣集中在球类,共有46人选择球类,占男生总数的79.31%。女生集中在球类与舞蹈,选舞蹈有30人,占女生总数的49.18%;球类26人,占女生总数的42.62%。体育课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体育兴趣。一节内容生动有趣的体育课会让学生发现体育也是如此精彩,从而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学生兴趣集中在趣味性和美感强的活动上,“趋向于美的追求和游戏的快乐”。球类与舞蹈的高居榜首,应与初中生青春期心理有关。据笔者观察,每次球类比赛都会有许多女生观看,无形中刺激了男生爱好球类运动的心理。同时,球类运动有很强的技术性,技术好的学生在同学中也有地位;有的学校的学生因为心理原因还只愿打篮球,这些都应是球类运动比例偏高的原因。而舞蹈特有的一种美感,观念中适合于女孩子。这也应是女生选择舞蹈比例偏高的原因。

这些调查结果与《宜兴市城镇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研究》、《农村中学独生子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对策》两文中的结果类似。球类结果还与《试析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一文中的“体育活动内容”调查结果一致。

第二,体育课形式。持此种观点的男生有15人,占男生总数的25.86%;女生17人,占女生总数的27.87%;男女共32人,占总人数26.89%。对现在体育课形式的评价持赞同观点:男生有32人,占男生总数的55.17%;女生22人,占女生总数的36.07%;男女生共54人,占总人数的45.38%。课的形式在中学并不是很重要。男生对现有课的形式比较满意,女生满意度偏低,这应与男生可从事的运动相对多一些有关。总的来说,课形式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内容。好的形式使课流畅,而有趣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如果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上好体育课,将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第三,体育课有利于健康的观点。此种选择的男生有19人,占男生总数32.76%;女生27人,占女生总数44.26%;男女共46人,占总人数的38.66%。此结果与《试析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因素》一文中的“健康因素”调查结果相似。这说明,中学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学生认同。这方面的教育有一定成效。而社会上流行健身的观点则可能是女生选择此项比例偏高的原因。

2.农村初中生体育兴趣与家庭密切相关。由于家庭成员对体育持积极态度而影响初中生的,男生有17人,占男生总数的23.31%;女生7人,占女生总数的11.48%,男女生共24人,占总人数的20.17%。整体百分点偏低,说明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初中生在家庭的观念中是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期望值很高,更减少了体育活动时间。女生的百分点低应与传统的因素有关,因为中国女孩子的传统形象是“淑女”。这些观念需要改变。

3.农村初中生体育兴趣与朋友(同学)密切相关。因朋友或同学的影响而对体育感兴趣的,男生有38人,占男生总数的65.52%;女生24人,占女生总数的39.34%;男女生共62人,占总人数的52.10%。由于初中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朋友(同学)每天在一起,有共同的环境,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因此易受彼此影响,从而决定其思想、行为。男女生在百分比数上的差别,与他们的性别角色有关:男生的交往范围一般比女生大,且渐渐的更有体力与朋友进行运动,从而加深彼此影响。而女生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影响不明显。

综合学校、朋友、家庭三个因素,作出直接影响力的选择,结果男女生选择朋友都是最高。男生有29人,占男生总数的50%;女生23人,占女生总数的37.70%;男女生共52人,占总人数的43.66%。这说明随初中生交际面不断扩大,群体体育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在朋友这样的小集体中,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影响他人。抓住这个特点,进行团体体育意识培养,有利于农村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培养。

四、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初中生体育兴趣主要受学校、朋友、家庭三个因素的影响。其解决对策为:

1.学校主要在重视体育课的程度和体育课开展的程度这两方面加强影响。学校应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的快乐性,即“快乐体育”。体育课在保证内容完成的前提下,应以活泼的形式进行,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兴趣的培养。

2.朋友是因为有共同语言,因此应加强团体体育兴趣培养。多进行团队活动有利于交流思想,增强体育兴趣。

3.家庭影响的增强应是家人意识的改变,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都有活泼的天性,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家庭应为促进其成长而支持他们进行体育锻炼,而不应给予束缚;社会在这个方面应持鼓励态度,才能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女生参与体育。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从调查整体来看,男生对体育的兴趣高于女生,原因应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女性形体显得笨拙,男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方面超过女生。女生对技巧性强的体育项目产生顾虑,怕当众出丑而放弃练习机会,女生与外界接触范围也小于男生”。因此,应针对这种差别,对男女生体育项目有不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潘小牛.宜兴市乡镇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周志雄.农村中学独生子女学生的体育兴趣研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1997,(3).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体育锻炼 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二、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地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场地器材条件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扩大,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更多的人实现了大学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校把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放在了首位,而体育活动的人均面积,资金问题和紧迫性原因而得不到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资金雄厚,但体育活动场地功能单一。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想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因为场地器材,得不到满足,使得原本主观愿望逐渐消极,学生从开始的积极体育锻炼转变为消极锻炼,直到不锻炼状态。对于绝大数学生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对策研究

1.树立良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更要知道不锻炼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转变对体育教学的传统态度,坚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2.课外健身指导是有效方法。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教学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然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以一种无序的自主练习为主,这与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够有关,体育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很少。所以,为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课外指导的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外指导的奖励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专门安排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指导。

3.让体育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大学生对体育兴趣是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有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地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在思想上就会更加主动地想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帮助学生先喜欢上体育,再教会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高体育兴趣,对教学互动也有帮助,并能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

4.丰富体育氛围是催化剂。学校要大力宣传体育队青少年的积极用,要让“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旋律深入人心,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邀请著名体育人物零接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学校体育形成规范化的模式。

5.提高体育锻炼条件保障。体育锻炼条件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综合性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引入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更加丰富,对场地建设要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对投入小,效果好的场地设施要优先保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7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影响因素

前言

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极为重要,对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问题,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体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因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为了全面了解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使体育健体育心,培养“成人”的作用在高中生身上得以充分发挥。本文作者试图对高中生及其社会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认识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

2.1.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其效果要经过日积月累,才会显示出来,带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积累性。

在现代的社会中,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正在不断的渗透于学校领域,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1.1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子系统,在教育和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和体育两个视角来审视体育运动的地位,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建立现代体育运动的观念。在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目标之一。

2.1.1.2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孩子以后能否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家庭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因为家庭环境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着手,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本质。

2.1.1.3 场地与设施因素。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可能,同时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知道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近年来,许多学校缺乏全盘计划,不顾实际的扩招,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造成了学校的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另外,人多地少的现状,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慢慢的很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放弃了原本爱好的体育,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要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锻炼的环境。

2.1.2 学生自身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西安的高中学体重偏胖的学生在逐渐的增加,而身体偏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学生嘲笑,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引起这部分学生内心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样一些体质差、体弱多病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2.1.2.1 高中生的年龄、性别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学习的目的不断的明确,从而对参与体育运动产生了间接的兴趣。此外,他们在对待具体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上,逐渐形成了兴趣的分化性和选择性,在学习过程中,对那些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开动脑筋的项目动作逐渐产生兴趣。男生多喜欢球类运动和武术,女生则喜欢技巧性的动作柔和、优美的项目,比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等。由此可见,高中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性上,既与运动项目特点有关,也与学生年龄、性别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等因素有关。

2.1.2.2 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体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所以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放在首位。

2.1.2.3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运动兴趣。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益处,也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运动兴趣很高。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5%,建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1.3教师因素。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作用和影响往往比一般的文化课教师更全面、更长远。包括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责任心和对价值功能的认识情况。

3.结论

3.1 对体育运动有大多数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有少部分还要提高重视的程度,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

3.2 父母的“关爱”使得他们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意识,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3.3体育场地和设施很充足的比较少,不充足和缺乏的较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

3.4 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充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5 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责任心、教师对体育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建议

4.1 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让其明白体育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行动上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投入。

4.2 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培养适合该年龄段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健康、积极、主动、自发地进行体育运动。

4.3 对教师素质进行整合,加大对素质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4.4 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感召力,注重体育运动兴趣的早期培养和激发,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雪 平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纪浏 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教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曲宗湖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影响生育的因素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 中专生 课外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19-02

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是第一要素。那么如何满足青少年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的需求?如何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运动氛围?了解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对中专生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探讨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深化中专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校护理专业、口腔专业、卫生保健专业等三个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1043份,回收率90.3%,其中有效问卷836份(男生407份,女生429份)有效回收率80.2%,对调查结果所获数据使用Exce12000计算软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中专生每星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5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者计一次,体育课除外)以上的学生为10.9%;参加3~4次的学生为24.9%;参加1~2次的学生为45.3%,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为18.9%。从以上数据可知目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了近总人数的1/5,这种现状让人担忧。中专生参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学校占67.8%,空地、公园、社区、体育馆占32.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中专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还是在学校,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在其他场所进行锻炼,这也符合中专生这个群体的活动特征,在学校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场所浓厚。中专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别为20.1%的学生经常参加,63.2%的学生偶尔参加,16.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从数据可以看出中专生在节假日及双休日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2.2 对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分析

从表1中可知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主要还是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升学。另外为了发展个性完善自我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反映出中专各年级段学生的微妙心理状态,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这也说明中专生自己能意识到适应社会的重要性,要学会在各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自己体能一适应环境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在使学生获得一般体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发展体能的各种方法,以帮助他们在今后有特殊需要的时侯能够运用这些方法。

2.3 对影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影响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没有保证,学习压力大,还有应付各种考试,剩下的休息时间少之又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使得学生想锻炼但没有地方锻炼,造成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受挫。另外在运动时无人辅导,运动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运动伙伴及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专生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也就逐渐的淡忘了体育锻炼,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

2.4 对中专生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的选择意向的分析

从表2可知,目前在中专生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喜欢体育课,二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且有超过3/4的学生是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男生普遍较女生要高,这与中专阶段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中专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明显的性别特征。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传统的培养方法,我们总希望所有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都能够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我们正是为了这种理想化的标准,而不管学生的需求是否相同,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于这些要求了,这促使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在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但又偏偏喜欢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课教学中,即使学生的运动成绩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5 对体育课在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分析

调查显示有19.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对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有很多帮助,69.5%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11.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以看出体育课在传授“三基”知识过程中的效果比较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竞技运动理论与方法,我们却从来没有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了这些竞技运功技术,在他们今后漫长的生活道路上究竟使用了多少?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只将体育课的价值定位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方面,使体育课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没有选择适合学生的实用运动项目来实施课程教学,使得体育教学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体育课作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习惯的一门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学会一至二项自己喜爱的、足以帮助自己终身参与体育的内容,从而使自己具备终身锻炼身体的能力,并获得和增加在现在社会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在满足自己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能帮助周围的人共同获得健康。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真正热衷于课外体育锻炼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6 对中专生参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的态度分析

从表3中可知,中专生对参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的态度:积极参加,认真练习的只占总人数39.2%。另据考察,虽然南宁市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均采用全校统一行动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但这种组织基本流于形式,锻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从思想意识着手,加强组织,强化管理,保证锻炼效果。

2.7 对中专生参加班级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中专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很重要或重要,只有7.2%的中专生认为不重要。但我们可从表4中看出,中专生虽然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在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未能一致。班级锻炼是学生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技能的课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参加了班级体育锻炼,绝大多数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然也就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2.8 对学生家长参与其子女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只有7.2%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偶尔和孩子一起锻炼的占46.2%,从来没有和孩子一起锻炼的占46.6%。甚至有及少数的家长还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不利于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的。从而影响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减负后的许多学生,往往会把这些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其他的地方,诸如打游戏机、看电视或录像等,而把体育锻炼抛在脑后。久而久之,逐渐的淡忘了体育锻炼,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1)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因素:运动场地设施不足、没时间保证、学习压力大是主要因素,运动氛围和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专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另外,中专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好则是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因此,应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放在首位。

(2)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以充实、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另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也使俱乐部的成员在活动中全方位地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能够较好的完成体育活动课的目标和任务。

(3)对于中专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存在已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体育教师应注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机会。如选项目上课,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中专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运动愉。

(4)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存在对中专生参与社区体育及家庭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生身体、心理、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利用校外的体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家琳,吴维娜,蔡永健.广州中专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505-5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