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交通运输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12-19 11:21:58

交通运输发展前景

篇1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一: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但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并不是一个海洋强省。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陆域景气分析理论初步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框架,并利用有限的数据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以期研究成果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景气分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

一、引言

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其海岸线近2000公里,约占全国的12%,随着十一五期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较快,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682.5亿元增长到2013年5263亿元。然而,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仍然没有成为海洋强省。十二五期间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合成的相关方法,并利用目前有限的数据,运用一些方法合成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从而来综合判断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方法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景气指数的编制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合成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基准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基准指标通常选择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在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能够反应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的指标主要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根据我国《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可以选择用于景气指数合成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这一指标体系与殷克东和刘雯静(2011)所建立的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殷克东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还包括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未包含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外溢指标。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统计还不完善,加之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指标较难度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暂不考虑这类指标。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利用表4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传统的景气分析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并扩散指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速。另外,通过与全国景气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水平,且比全国的发展要稳定。

[参考文献]

[1]殷克东,于婷婷,秦娟.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的海洋经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殷克东,马景灏,王自强.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

[5]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殷克东,刘雯静.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

[7]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资料,保证一个区域内部和区域相互之间信息,物资和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同时不断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致富的关键是要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总体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要保证各种资源对所需区域更好的分配,急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等,公路运输具有直接,便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我国区域之间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运输方式已经贯穿我国各大城市和城乡,主要用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已经成为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从微观方面推动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1.对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激活。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和激活公路沿线的旅游和土地等资源。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可以对区域的区位进行改变。我国还没有修建公路时,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不能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果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能够对上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状况。运输距离可以大幅度缩短。特别是对一些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的企业,公路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可以可以明显降低其运营成本。此外,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情况很好,就会方便流入资本和人才,从而降低本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成本。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有助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减少。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者对这一变化的反映速度更快,及时采取有效策略。

3.推动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便捷的交通运输能够使企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从而使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提升。如果提高本地的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会降低费用和生产成本。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可以保证生产要素向所需企业的顺利流动,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所占有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企业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对组织效率进行调整。

4.促进物流规划的调整。企业物流主要的运输载体就是公路。如果区位发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会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建成的高速公路会带动沿线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能使物流速更快,区域内也能连通各个经济单体,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这些,企业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通过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以上主要对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对其具体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更严格的交通运输条件。现阶段,我国需要运输的企业的状况是运输批量较小,运输频繁,时间要求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我国现代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高速公路沿线。现代企业不断依赖高速公路,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从而更好的保证城市优秀人才的流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公路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投资,公路一旦建成,会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能够使需要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公路运输维修费用也会降低,从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就需要建设公路交通网络。因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建设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对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企业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方便。同时先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也方便向落后地区扩散,可以调整不同地区的资源,保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公路建设项目对各项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个我国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路交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公路交通建设。本文主要从沿线自然资源的激活,企业成本的降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规划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并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沿途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公路运输能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0,04:54.

[2]任向前.浅析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94.

[3]王巍.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才智,2015,30:3.

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节能 经济 对策

引言:交通运输经济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交通运输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规定》来明确规定交通运输经济的定义。其明确指出通过人工光来保障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安全的照明为功能照明,通过人工光来进行装饰和造景的照明为景观照明。景观照明和功能照明共同组成交通运输经济系统,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改善了城市的景观,提升了现代城市的品味,进而各地区交通运输经济的热情都很高涨,由此探索交通运输经济对于现代经济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交通运输经济节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刻不容缓,本文将全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构成和挑战

交通运输经济系统是城市户外公共用地内的永久性的固定照明设施和建筑红线内的形成夜间景观的室内和室外的照明系统总称,分为景观照明和功能照明两大类型,其中景观照明包括视觉景观、生态景观和行为场所三方面内容,从时间上又可以分为白天景观和夜晚景观,旨在提升城市品味,方便人们出行。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起始于解放前,当时交通运输经济工程建设刚刚起步,项目少之又少,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几乎进行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并且主要是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一线城市开始启动,期初发展的主要是功能照明领域,景观照明方面的工程甚少,尽管当时照明设施较为简易,但是对夜晚人们出行起到了巨大帮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夜景。

而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此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设施发展迅速,通过汲取外国经验及创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光源和灯具在品种、外观和性能上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灯杆的材料也得到了改善,对路灯照明的控制经历了手控、光控到集中遥控的发展历程,并且开始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管理,这一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系统有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了交通运输经济效果及城市外观。

二、现代交通运输经济节能对于经济的对策

交通运输经济系统是人们夜生活的载体,正是由于交通运输经济节能的发展才会出现现代人们丰富的夜生活,同时打破了延伸了企业的营业时间,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当代社会,夜间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夜间经济占全国GDP的比例越来越高,使夜间经济的经济地位得以不断提升,夜间经济不仅仅是白天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延长,它更是带来了很多日间经济不能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刺激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现代人们在夜间也会产生各种休闲、教育、娱乐和养生的需要,甚至比白天更需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例如现在社会兴起的KTV、保龄球、Pub、各种休闲中心和西餐厅等公共娱乐设施,都是现代都市人喜欢的放松减压场所,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倾媚。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吸引了许多人对于夜生活的广泛关注,不少餐厅等地为满足公众需求实行24小时营业,现代人们夜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扩大了内需,引导国民消费,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北京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金额将近600亿元,其中夜间经济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这一调查数据引发了人们的重视,使得夜间生活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引导下,大部分城市的夜间生活都呈现特色经营、引导消费的发展局面,服务形式也趋向于专业化和品牌化,为提高国民经济总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的对策

1.从战略层面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交通运输行业能耗较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配置交通工具,从而降低能源消耗。目前来看,交通运输业大体上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民航、交通和铁路,且三者各自为政,各自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特征,这就为我们的统筹规划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战略层面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打破三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2.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能源,营造节能环保可持续的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纷纷涌现出来,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要积极引进大胆启用这些新科技,不断探索新型替代能源,发展节能新型运输工具。现在热门的纳米技术就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燃烧率,降低污染气体排放量。在交通运输经济中加大太阳能的利用,既可以保证能源的持续不断供给,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此外,我们要广泛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实时控制,能够第一时间准确做出交通管理决策,从而综合管理驾驶人员和安排管理道路情况。

3.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

资金不足是遏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交通运输涉及的方面广、规模大,在基础建设和常规管理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对于交通运输的投资除了国家和政府以外,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征收各种交通费用,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将资金利用发挥到最佳程度。其次,要控制行业成本。能否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我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个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联动机制,通过合理的资金预算、资源配置、效益评价等环节,逐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4.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确保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建设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增加电子监控仪器的使用效率,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其次,要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在人们生活出行的消费领域,交通运输业要尽可能的提供个性化的运输服务,这样既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5.强化行业成本控制能力

只有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实现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依赖于各微观主体的通力协作,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建立起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联动机制,要从预算、配置、效益评价等各个阶段全面监管成本变化,从而实现内涵式经济发展。

6.坚持“安全第一”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应该是安全至上,这是一切健康吃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业与全社会形成耦合、共生效应。

四、结语

交通运输经济节能工作前需引起其社会重视,想要走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树立节能减排观念,共同构筑节能社会。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交通运输经济涉及方方面面,与人们生活、交通运输运输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为了深入贯彻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节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交通运输经济节能已与经济、环境、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节能工作成为全球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荃.“中英-城市夜景经济”的对比、研究[Z].天津大学.2010-06-01.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情景预测

引言: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同时离不开碳排放这一过程,交通领域是所有碳排放领域中CO2 排放量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美国研究已证实,汽车、轮船以及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燃料释放出的气体应当是当前情况下,给全球变暖带来最大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在所有需要利用能源并排放气体的活动中,交通部门应当是较难依靠政策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部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正处于转型期的飞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具有的时许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情景进行预测是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的。

二、情景设定以及参数预测

2.1 情境设定

分别参考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交通业的能源消费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规划、国外的经济发展,构造出基准情境、节能情景以及低碳情景,并对交通业的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

基准情景:这一情景是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遵循的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建立的,一定程度的延续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历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总体发展是有利的且能够呈现出一个平稳的向好的发展态势。当前的能源环境的政策以及人口政策继续按照规定来执行。

节能情景:这一情景重在对交通业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关于国家所指定的一些相关的对于交通运输业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并不影响居民出行的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低碳情景:这一情景针对交通运输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政府方面也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政策来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约束并积极寻求碳减排途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这些方式来尽力的争取低碳情景得以实现。交通业的发展迅速,节能并使用绿色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2 参数预测

上述的情景预测模型中所采用的汉族要的参数预测应当通过对国家政策、相关的学术研究及报告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等,最重要史要根据测算来进行数据的确定。总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p在三种情景下分别为:7.2%、6.5%、5.8%;人均GDP在三种情景下的增长率f分别为:9.0%、8.5%、8.3%;交通业的发展变化率d分别为:-3.0%、-3.0%、-3.0%;交通业的节能变化率e分别为:0.65%、0.40%、0.40%;交通业的减排变化率v分别为:-0.2%、-0.25%、-0.3%。

三、结果分析

根据情景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三种情境下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在10年的时间内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且中短期内,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需求以及碳排放量等都会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因此,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较大的减排压力,同时表明了这一行业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我国学者曾经依照“十五”使其的工业化速度进行推测,只要中国保持“十五”时期的工业化速度,到达2020年左右中国就能够基本上实现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脚步就将逐渐的放缓,若在大体上能够维持现有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态势,其中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应当低与上一年的80%,这样,预计直到2025年到2030年之间我国将初步的实现工业化。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会逐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完成放缓脚步,预计到2025年之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将放缓碳排放的总量。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行业的碳减排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碳减排工作的一大核心重点,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其时序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并通过未来情景的假设来对其进行预测,对于拟定相关的碳减排政策以及实现碳减排的伟大目标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及现实意义,避免仅根据经验之谈来制定相关的额碳减排政策和措施,导致决策失误,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碳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碳排放量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杨琦,朱容辉,赵小强.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景预测模型[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7-83.

[2] 徐雅楠,杜志平.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测度及因素分解[J]. 物流技术,2011,11:16-18+45.

[3] 朱长征. 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15,01:153-158.

[4] 纪建悦,孔胶胶.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06:79-81.

[5] 关海波,金良.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未来减排情景模拟[J]. 未来与发展,2012,07:55-59.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水路运输 优势分析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方式的特性

在交通运输体系内,水路运输具有极高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超过9/1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由水路运输完成,在综合运输系统内水路运输的货运量比例为12%、周转量比例则为63%。据以上数据得出,在综合运输系统内水路运输极为重要。在具备良好运输能力优势的基础上,水路运输方式也具备环保、节能与较高经济性。具体特性如下。

(一)环保性

相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国际海运行业的排放比例仅为2.7%。相比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仅有3%~4%。在海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内,现代化集装箱船所占排放比例只有1/4,但其可完成全球一半左右的货物运输。

(二)节能性

相比公路运输方式,在节能减排方面水路运输更占优势。据相关数据分析,与水路运输相比,普通载货汽车油耗量为0.05mg/t,该数据远远高于水路运输,通常超过其8倍左右。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优势更为显著。

(三)经济性

相比铁路运输单位成本,水路运输仅为其20%;相比公路运输单位成本,水路运输也只有其10%以下。针对距离较长运输,水路运输方式经济利润更高。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内河水运的优点主要集中于大运能、长运距、低能耗、低成本、污染小等。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水路运输将成为其发展的焦点。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的优势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构成成分,水路运输与低碳经济存在着密切关联性,为对水路运输低碳性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必须先分析其优势。我国政府2015年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指出,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交通运输业排放比例已超过3/10。

①在不断增加能源价格的前提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的经济性、低碳优势愈加凸显。现阶段,全球处于能源大幅度减少及环境日益恶化的状态下,于长期而言,石油价格势必增长,在没有找到汽油替代品的同时,水路、铁路运输热度将逐步高涨。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政策地实施,将对交通运输模式转变起到引导作用,此类政策地出台,将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大中型城市道路拥挤问题进行有效缓解,且能够达到占用土地面积减少及能源节约地目的。通过加大内河航运建设与完善高度铁路网,可逐步发挥水路、铁路代替公路与航空的功效。③环保方面,相比铁路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具有更好地效果。据相关数据显示,等量运输条件下,相比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出现的碳氢化合物仅为其20%,两者(铁路:水路)一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比例为3.2:1;单位能耗方面分析,9:11为水路和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发展建议

低成本、高能效、低能耗、小污染为为水路运输的优势,以国内运输现状分析,我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河资源,为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对内河航道进一步开辟。水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将大大减轻其他运输方式的货运负担。为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将水路运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综合运输体系内全面提升水路运输的比重。

(一)大力发展内河运输

在世界各大航运中心建设中其关键内容为“水水联运”。以国际实际经验分析,大多数国家对高能耗“公水联运”有所限制,对“水水联运”实行鼓励政策,且提出系统性整体规划与构建方案。全球大多数集装箱枢纽港重要集散方法为“水水中转”,如“水水中转”在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所占比例过半,内河集疏运比例则超过1/5。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沿海城市公路运输负担加大,建设内河航道可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有效缓解,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相比,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存有较为落后现状。为此,必须进行内河运输网络构建与完善,推动“水水联运”事业地快速发展。而发展“水水中转”,就必须确保内河航道、内河港区良好。为全面提升我国各大水运区域“水水中转”比例,需进行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完善,通过内河码头建设力度加大,需对骨干航道加大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内河航道日常养护费用。

(二)船队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进一步调整我国船队结构。针对船公司而言,低碳经济形势下,实现船型标准化、对船公司运力结构加以优化极为有利。同时,调整国内船队结构,还需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三)加快推进海铁联运发展

低碳经济中应将水路运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对水路、铁路运输方式地优势进一步整合,对海铁联运大力发展。在大多数港口已实现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在国内海铁联运发展中对其起到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各类运输方式建连接是否畅通,如对此类现状加以改变,需进行先进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海铁联运网络体系地建立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海铁联运。

(四)建设低能耗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中,需科学评估、审核基础建设项目节水、节地、节材与节能,在各个阶段,应对结构优化加以重视,以此对运输中转设施使用年限加以延长。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长期发展中,水路运输地位愈加重要。我国早期水路交通处于滞后发展状态,对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地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投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也随之逐渐降低。但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发展规模是否合理、发展方式是否规范等问题仍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为此,必须在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水路运输方式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经济性、环保性,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对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解决办法,对于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办法

道路运输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道路运输构架了经济发展的桥梁,为促进长途运输,物流货运等经济主体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市场也不断的完善,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管理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道路运输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完善,需要加强管理力度。道路运输业是我国多种经济业务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体系的构建。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完善,各项体系都已经步入正轨,并且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为了提高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秩序,提升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水平。

1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现状

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潮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发展都互相牵连,构建成经济发展的大网。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快了道路运输市场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公路里程不断延长,尤其是农村公路的修建密度不断加大,覆盖范围不断增加,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还促进了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首先打动了汽车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因为道路运输承载能力的提升,为汽车运营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所以从事运输的重型车辆生产规模不断上升,从而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从事营运的汽车数量逐步提升,道路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以及运营能力的提升,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物流业随之兴盛起来。此外,道路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规模上不断的扩大,又有效的拉动了人口就业,为增加国民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发展,还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而我国在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地方经济水平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够完善,并且在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受到地方制度的制约,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服务水平受到限制,无法构建完善的路网系统,从而影响到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我国行政区域管辖较大,所以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道路运输业还会受到区域行政许可的限制,在地方经济水平、政策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影响下,严重的制约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发展。在道路运输市场因为区域性而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导致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不统一,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2道路运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道路运输业发展速度很快,成果也很明显,国内道路运输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发展的前景也很可观。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困难,影响到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前景。

2.1参建企业规模小。

占主体地位的大型企业很少,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主体多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分布多、聚集散、经济能力弱。市场中缺少大规模的具有市场力量的主导企业,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加大。在经济的驱动下经营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数量过多的现象就会导致道路基础设施的负荷。加大了国家对道路的支出。也可能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力增加,出现恶性循环现象进而无法解决。导致道路运输市场走下坡路线,国民经济下滑。

2.2安全隐患存在。

随着道路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需求也紧随而来。不仅在数量上明显的增长,对于道路安全设施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与构建和谐平安交通理念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除此之外,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节奏。

2.3结构不合理。

道路运输在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结构性不合理安排的问题,如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结构、动力组成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内容突出表现为经营企业多、规模小、运输散、竞争强、运输秩序混乱。

3完善道路运输市场的解决办法

根据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国家管制部门需要针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调整完善,促进道路运输市场有序的良性竞争力,积极引导市场竞争有效的进行,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竞争结构的完善升级。其次,要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目标加强对运营人员的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道德、技能、法律、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大对行业的整体体系的高度提升。提升运输工具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安全防护措施的提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个人和国家安全。消除被地方行政的分割的体制现象,突破区域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道路运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市场。还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差异减少。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稳步统一有序的发展前景。加大对全国道路设施基础体系的分布,使其构建贯穿的道路交通体系网,促使道路运输市场快速、稳健、安全、高效的发展。虽然国内道路运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道路运输行业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国内的道路运输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期间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可,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状况起到了全面的适应与改善。有效地引导道路运输市场向更健康和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道路运输行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道路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展,构建了强大的道路运输网,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行政许可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到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进程,所以为了促进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重新构建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根据地方发展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从而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宿帆,吴燕,皇甫军红.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及政策变革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7):27-29.

[2]赵慧慧,张伟.交通运输部对道路运输市场干预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4):89-92.

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随着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进步阶段,其中流通领域的交通运输产业更是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因此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是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存在着运网规模不够强大和运输设备、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我国的交通运输量密度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乐观的是存在矛盾的同时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2.运网规模的增长态势不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增长

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相应的人们对交通运输工具要求的数量就会增加。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运网规模增长的速度慢,交通工具数量增加了就会造成道路拥挤,甚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衔接不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

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管理技术落后以及运输设备落后等是当前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城市道路的堵车情况十分的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的运输效率,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适应

交通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的适应造成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素质低的问题。只有尽快的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尽快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战略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全面战略性调整

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结构是不合理的,交通运输产业消耗的能量大,但是在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消耗能源加大的同时,利用率没有提高,为此为了保护环境,应该优化交通配置,降低能源消耗。低碳经济正是目前我国一直主张要走的道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以低碳环保为主的理念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了交通,民航和铁路三个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就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系统的全面性战略调整。

2.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走集约化道路

为了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的管理效率,就需要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环节进行控制和研究,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方案,进而保证其发展质量。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能源消耗十分巨大,必须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既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节约能源,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集约化发展道路符合国家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在优化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上,将地区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的规划研究,把能源消耗控制在最低水平。

3.引进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引进新的、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和发展新兴的节能运输工具。或者是引进新的替代能源,缓解交通运输产业经济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的压力。比如讲太阳能引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能够环节能源压力,保证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所需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又能够起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在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背景下,结合高效而实时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工具和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展望

交通运输产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扩大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为此对于交通运输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加上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在不断的上涨,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面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的广阔,但是资源分布的十分不均匀,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硬性要求。所以综上所述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四、总结

根据文章所述内容得出:交通运输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人们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通过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7(11):67-68.

篇7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监督管理,整治和规范运输经营秩序,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和文明执法活动,从严打击非法营运行为,推进交通运输系统规范管理,为努力营造舒适、便捷、安全的交通运输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组织机构

成立交通运输系统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三、任务分工

(一)整治全市范围内特别是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的道路营运市场经营秩序。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全市范围内特别是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客运市场整治,营造良好经营秩序。运管处加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执勤值班力量,并对上述区域的道路营运市场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督。

运管处要强化火车站和机场的运力保障,按方案要求全天候与机场航班、火车站动车时刻表、汽车站同步执勤值班。

火车站、机场方面:一是强化公交、出租车运力保障,通过落实企业责任、充分发挥协会作用、现场开展客流监测、科学利用出租车调度平台调度、加强监管等方式大力保障公交、出租车运力;二是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车辆停放在两区域,以备在客流高峰、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及时疏散目的地较为集中的旅客。

汽车站方面:提前储备应急车辆,安排人员值班,负责现场科学合理调配运力,组织、维护客运秩序。

景点景区方面:加强与天涯海角、南山等景点景区的沟通、对接,安排人员密切监测各景点景区客流,一旦出现客流高峰及运力短暂性不足的情况,迅速调度应急大巴输送旅客。

(二)加强水路交通运营秩序监督及客运渡船、旅游船、危险品运输船等的安全监管力度。

港航处要加强对全市水路交通运营秩序监督及对所有营运船舶、渡口、码头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水上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运输船舶持有效相关证书证件情况;检查运输船舶救生、消防设施的配备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船舶。

运管处、港航处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黑车”、“黑船”的非法营运行为,确保全市干线公路、机场、车站、码头、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和重要时段非法营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效维护客运市场秩序,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和质量,维护守法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客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监控手段监督道路运输市场。

智能信息中心利用智能公共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及公交车、出租车等道路运输市场的实时监控,发现存在问题,运管处协调稽查力量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问题。

(四)监督检查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

各科室、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端午期间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切实强化运输安全“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监管,重视隐患排查,突出事故预防,强化应急值守,切实保障旅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延续24小时受理投诉值班机制,进一步完善节假日期间投诉受理工作。

要求投诉中心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业务熟悉程度,规范投诉受理流程;稽查人员严格按照职责,及时、认真开展投诉件调查、处理和反馈工作,确保及时受理市民游客的各类咨询投诉。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端午期间服务保障工作,将其列为目前中心工作抓好抓实。特别是要把长效机制的组织实施和落实放在突出位置。

(二)细化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各单位要根据方案要求,结合任务分工,认真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到人。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如果责任科室、事业单位、企业、个人出现工作不到位、不落实的情况,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8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其成绩令人欢欣鼓舞。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交通经济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机制不完善,监测分析滞后,预警功能较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管理的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的信息需求。这不能不说是理论界和产业界的缺憾。因此,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寻交通经济监测的新方法、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机制已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研究现状述评 在我国,“大交通”、“大统计”和“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的研究均始于上世纪中后期,其研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研究表明,发展“大交通”、实施“大统计”、开展“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大交通”与“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模式与监测体系却未见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有关交通经济监测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志俊的《道路运输经济运行统计监测预警问题研究》、武旭等的《铁路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房玮的《民航运输经济运行预警技术研究》、黄晓韩的《邮政业务发展景气指数的研制及应用》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交通经济监测实践工作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如交通运输部的《道路旅客运输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机制》,北京市的《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平台建设》等。这些研究对发展交通经济监测的理论与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以下缺陷:(1)对“大交通”背景下交通经济监测研究甚少,研究对象过于微观,实用性不强;(2)对“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监测少有研究,研究方法单一,适用性不强;(3)理论研究相对较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监测效果不理想,指导性不强。国内的相关研究多为构建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指数的方法构想,具体的应用研究则较为薄弱。而国外交通经济监测范围相对比较宽泛,注重从大量的调查样本中寻找规律,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实用性。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运输局所做相关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证。 2交通经济监测的现状与问题 受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模式、统计大环境、经济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经济监测理论研究不够,实践探索不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保障机制不健全交通经济监测工作是国民经济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作,其实施需要在组织、人员、经费、制度、法规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目前,由于思想认识、管理水平、客观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保障机制不很健全,交通经济监测工作实施不力,深层次推动难度较大。同时,交通经济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带有苗头性的迹象,很多时候缺乏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进行调控,不少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交通经济监测失去意义。(2)工作机制不规范交通经济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其科学的体系结构、程序流程和技术规范。目前,受思想认识、部门分工、体制机制、信息共享等因素影响交通经济监测工作推动不力、实施困难。不少地方交通经济监测工作最终演变成为一个部门或一两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大交通统计”的背景下,综合应用交通统计信息进行交通经济监测难度较大;受现实的统计基础、人员业务素质等的影响,交通经济监测体系不健全、方法不很科学(没有将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很好的应用),程序不很规范,工作质量不高。(3)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交通经济运行统计监测工作主要由交通统计部门来牵头组织实施,受统计工作在基层不太受重视的影响,交通经济监测也不很受重视。事实上,该项工作一方面不受重视,缺少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又综合性强、技术高、难度大,致使不少地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4)应急机制不健全目前,交通部门有比较健全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于应对“非典”、地震、冰灾等突发事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应对从容。但受我国交通运输市场集中度低、统计监测预警能力弱、经济应急反映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交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交通经济监测应急机制不健全,监测预警功能弱,快速响应能力差。 3交通经济监测模式与监测体系构建 (1)监测主体。交通经济监测主体是交通经济监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直接影响着交通经济监测的模式和效果。通过对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经营业户等监测主体的类别、数量分布、需求信息、监测基础、资源优势、配合程度等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确立了以区域、产业、企业(即“三重”)为重点的交通经济监测主体和监测模式。(2)监测客体。交通经济监测客体是交通经济监测的对象,分析交通经济监测的环境,研究不同监测客体在监测信息提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等问题,结合交通经济监测的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点-线-面-体”(即“四位”)相结合的监测客体(网点)体系。“点”主要指运输场站、物流园区、集贸市场、集散中心等,“线”主要指运输线路(如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线路),“面”主要指某一层面或侧面(如地市、运输方式、运输对象等),“体”主要指整体或综合(如省市、综合运输等)。(3)监测内容。交通经济监测内容主要是明确要监测哪些内容,收集哪些信息及监测频率等。通过调查、归纳和整理不同利益主体的监测信息需求类型、需求内容、需求频率、需求程度、需求形式等,结合监测的可能与实际、近期和远期规划,凝练监测内容,构建监测指标,编排监测序列,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监测信息需求。(4)监测技术。交通经济监测技术主要指统计监测的手段、工具和方法等。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交通运输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计量手段、数据传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交通经济监测的网点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应用等进行技术优化和流程再造(如图2所示),凸显交通经济监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5)监测目标。考虑交通经济监测的基础,分析监测的可能,提出不同层面和时期的监测目标。主要监测目标有:一是实施区域、产业、企业等不同模式和层面的交通经济监测,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和决策需要;二是建立健全“大交通”与“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监测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从而科学、便捷地对交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和评判;三是提升交通经济监测水平,降低决策的风险,为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业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6)监测机制。交通经济监测机制是确保交通经济监测工作长期、持续和有效运转的制度体系。构建交通经济监测机制,既要考虑交通经济监测的现状和基础,又要考虑长远规划和未来的发展。应从保障机制、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应急机制等方面建立交通经济监测机制(如图3所示),以促进交通经济监测工作持续、有效地发展。#p#分页标题#e# 4研究结论 (1)提出了从理论、现状、模式与体系等方面研究交通经济监测问题,从区域、产业、企业等方面构建交通经济监测模式,从“点-线-面-体”及主体、客体、内容、技术、目标和机制等方面构建交通经济监测体系的研究思路,确立了“大交通”与“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监测研究的主要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交通经济监测的基础理论。(2)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计量手段、数据传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交通经济监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棘手问题进行了技术优化和流程再造,解决了交通经济监测中的难点问题,提升了交通经济监测水平。(3)创新性地构建了“三重四位一体式”交通经济监测的新模式和新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交通经济监测工作地深入开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蓝本和实践经验。 研究“大交通”与“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模式和监测体系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受传统观念、统计基础、业务素质和部门协作等因素的影响,“大交通”与“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工作其实施必将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将推进综合运输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交通运输部已将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列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这为推广和实施“大交通”和“大统计”背景下交通经济运行状况统计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机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