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8篇

时间:2023-12-25 10:43:00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一、个案陈述

王某,男,16岁,中专一年级,父母离异。其父无业,爱玩牌、打麻将,酗酒,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其父偶尔被老师请到学校,回家后对王某拳打脚踢、或伤心难过,唉声叹息。王某长期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对王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是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王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时常无故旷课,且爱与老师顶撞。孤僻不合群,敌视他人,和同学常为小事打架。受到教师教育、家长批评和学校处分但仍无悔改。对王某的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心理干预方法和辅导策略,在其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良行为有所改善。

二、分析评点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性格情绪方面。由于父母离异,单亲子女心灵受创,觉得遭人离弃,自卑感强,性格孤僻,对人易产生敌对情绪,戒备心强,情绪不稳定,常常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方面。原本成绩好的单亲子女,由于父母离异,难过焦虑,情绪没有及时疏导,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成绩会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原来成绩差的单亲子女,甚至会逃学和自暴自弃,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

3、品行方面。单亲子女由于缺少双亲的协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极有可能到社会上寻找安慰,或离家出走,或结交“大哥大”、“大姐大”,故意采取抽烟、打架、、偷窃等方式来报复和惩罚父母。

(二)对该类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干预的方法

根据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子女的一般表现和原因分析,结合上述个案,对王某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实施辅导和干预。

1、加强家校联系,及时进行“家庭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针对王某的现状,及时家访,将其在校表现和原因告之家长,提醒家长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同家长认真仔细讨论如何真正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恳请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育孩子不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青年来往。

2、用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对于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教师倾诉。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非常脆弱。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尊重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书法、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运用一些简单心理治疗方法。

如“理性―情绪疗法”。首先让他接受该疗法中的A-B-C的观念;其次,告诉他“用打架、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甚至逃学出走来惩罚家人、引起家人及教师的注意”这种想法实际上对自己不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长期让这种不合理想法支配自己,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帮助他建立起新的认知系统,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这就有效改善了王某与家人关系,从思想上防止不良习惯的复发。

现实治疗法和行为契约法。首先,让其明白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他是必须负责任的,不许为自己找借口,任何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与其约定每周会谈次数。会谈内容包括:描述自己近期的行为表现;要求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不接受任何借口辩护,坚持自己负责;引导其作出承诺,制定改变不良行为的计划或契约;对行动计划加以评估。经过跟踪回访,效果显著。

6、进行心理咨询。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并不是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的,它有一个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当内心有困扰时,及时去找心理辅导,寻求心理帮助,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

三、经验借鉴

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心与孩子交朋友,进行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但是方式生硬、方法不当,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征;心理辅导

离异单亲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因离婚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离异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1]。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以便改善儿童因家庭离异所受到的影响。

一、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有54%的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有68%的儿童情绪受到极大干扰或变异;有59%的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偏离行为;并且离异家庭儿童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一年的儿童没有显著差别,但有四年以上单亲生活的儿童认知水平极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2]。

离异家庭的孩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与完整家庭的孩子比有明显的差别。完整家庭的孩子多数都关心集体,热爱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父母、邻居友好相处;而离异家庭的子女喜欢远离集体;在人际关系、自我人格上,表现为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甚至撒谎,敌视他人,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易出现问题行为。

离异家庭子女自我态度也是极为消极的。他们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的、温馨的亲情,学校里又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来。因此,一方面他们显得自卑,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甚至吹牛自夸,即使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

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表现为:贪玩、放任、逃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因此,离异父母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精神,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每一位单亲家长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民主的、开放式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二、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对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双方面的辅导策略

1.离异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我国《婚姻法》第29条明确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任何一方都不得推卸责任,即便是在双方离婚以后也要履行这个义务。实际上,抚养教育子女,不仅是父母对子女个人的义务,也是一位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离异父母只求自身超然解脱,不管孩子的教养问题,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不幸,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作为单亲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快带给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自觉科学地承担起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

2.父母应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一些离婚夫妻或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或考虑到再婚问题,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包袱、累赘。有的离婚夫妻把孩子当成了发泄的对象,往往把离婚的根由归结到孩子身上。还有一部分离异家长却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他们认为自己的离婚造成了孩子的痛苦和困难,时常感到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特别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情感,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娇惯,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是听之任之,生怕伤了孩子脆弱的心。诚然,离异的父母对子女有负疚感是可以理解的,但离婚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说是一种罪过,而带着一种“赎罪”的心理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要么培养出冷漠骄横的冷血孩子,要么是给子女本已痛苦不堪的心理增添不必要的“还债”负担。因此,离异家长既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更不能迁怒于孩子;而应该在尊重孩子感情的基础上,注重同孩子的情感交流。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基础;其次,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要敢于拒绝,同时要给他讲明利害,分清是非;再次,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失误或错误时,家长要帮其查明原因,找准根由,而不能一味训斥,更不可以打骂;最后,要教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亲的感情,争取他们在自己再婚问题上的情感支持。

3.父母应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父母离异尚未重新组合,有的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由于父母本身因离异受到了巨大的伤害,造成心理扭曲,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孤独、冷漠。作为单亲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1)充分认识子女人际交往活动的意义,并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单亲家长在对待子女与同龄人交往中,首先应该转变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其次,家长要端正态度,正确处理子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家长不要因对原配偶仇恨从而限制孩子的交往。

(2)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这不仅可帮助这些子女走出家庭小圈子,踏入社会大学校,更重要的是可以他们帮助摆脱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的烦恼和心理上的阴影。再则,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友情和温暖,增强其交往能力。

(3)配合学校、老师和社会多从正面引导子女的交往。重视和引导离异家庭子女的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亲父(母)的责任,也应该是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因为师生关系也是所有孩子交往关系的一个方面。另外,应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随时随地地融入品质教育

与交往指导,使孩子接受“大我”,淡化“小我”。

4.父母应注重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独立的意志品质。在离异单亲家庭中培养子女的耐挫力与独立意识,无论是对父(母)亲,还是子女,都是十分有利的。夫妻离婚后,抚养一方和子女相依为命、长相厮守,可能会经常把子女关在家里以免他人欺侮,以自己固有的封闭模式去塑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期望对他们进行所谓的“定向”、“定性”培养。这在感情上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不利的。一部分单亲家长在离异后往往把孩子当做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对子女的一切事情“全权”,扮演着一个“超级保姆”的角色,甚至还会采取自认为“安全”的措施来限制子女的正常社交,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没有一点儿独立性,更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了,那么他就不可能对家庭承担,对社会承担责任。

5.父母应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正确对待子女同非抚养方的交往。父母在家庭中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是难以互相替代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亲一般在培养子女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较母亲的影响力要强;而母亲则在爱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因为父母角色的缺失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在独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智力发展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父子(女)关系密切的孩子,往往感到很有安全感,能不断应付外部世界,内心世界也较充实、自信。而母亲则在抚爱、谦虚、举止规范、认真细致、严于律己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在性别角色学习中,缺乏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家长要注意调动亲戚和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当的影响,使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和表现。当然,最理想的还是要鼓励(至少是不反对)子女同非抚养方的接触和交往。孩子同父(母)的血缘亲情是不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破裂的,阻止子女与非抚养人的接触和交往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

(二)对离异家庭儿童方面的辅导策略

1.应该培养离异家庭儿童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自卑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掩饰性”,认为他人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没有歧视、怨恨的环境,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可根据儿童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特点,让他们了解身边与其有同样经历,饱尝家庭不幸,通过自身努力,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的同龄人;也可以介绍有类似经历的伟人、利学家等榜样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模仿,用榜样的感召力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2.离异家庭儿童应该正确面对现实,积极进取。对于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怜悯和叹息,而是懂得如何应付生活的激变。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和正常,往往并不在于他经历过什么事情,而在于他赋予自己经历的事情以何种意义。对于父母离异,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宽容,加上孩子年幼还无法理解,他们往往只能赋予它消极的意义。因而产生心理紊乱,变得消沉、内向、孤僻、多疑。教育他们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父母离异,正确面对现实,在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进取,改变消极认知方式。

3.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仅仅在家庭环境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首先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离异家庭子女,更不能讽刺和挖苦。对离异子女要给以精神上的慰藉,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与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其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再次,应加强社会保障,保证离异家庭子女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以及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对此,街道和社区可以成立“家庭辅导站”、“父母学校”等教育组织,以及组织“情暖童心晚会”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教育工作。

总之,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同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综合发挥三方面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3

时展呼唤亲子心理活动

我国传统上对家庭的定义是:有一男一女(父母亲)及其后代所组成,居住在同一家户内,共同生活,彼此具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形成济单位,照顾子女和情感互动的整合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定义太过狭隘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况和不同族群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分居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继亲家庭等,在传统意义上,都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家庭了。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对家庭的理解,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因而又被称为多元家庭。

亲子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中涉及亲子辅导的那部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或辅导的参与对象是父母和孩子,依据亲子之间的心理纠葛,利用一定的团体心理活动,化解隔阂,消除矛盾,达成和谐关系。一是重视培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最大的要素,若要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是重中之重。二是强调沟通。沟通是合作和关系处理的前提与重要桥梁,无论是家园沟通、亲子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沟通是我们整个活动能够进行和必须在活动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三是现场参与。活动要达到该有的效果,必须要有现场参与,肢体接触、语言交流、团队游戏等都能够让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也能让孩子通过团体活动切身体会亲情互动,唤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流动。

前期情感铺垫,增强活动效果

面向父母,进行主题亲职教育 问题家庭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作为问题家庭特别是农村问题家庭的父母,其育儿知识的缺乏将导致育儿问题更为严重,亟须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针对问题家庭,我们预设进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经验;组建家长沙龙,探讨育儿知识,分享育儿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指路,了解育儿共性问题,请专家来答疑解惑,直击问题为家长传经送宝;通过微信订阅号、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实时反馈幼儿在园信息,解决家长育儿难题。

面向幼儿,进行亲情主题教育 由于多元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此类家庭中的幼儿在某些特定情绪、情感、感受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园针对此类问题,要积极面向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亲情主题教育。例如:为多元家庭幼儿预设主题活动《完美的一天》,将印度尼西亚小男孩Azka的漫画作品《Story of a Broken Home Kid》做成自制绘本,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创设主题,设计实施亲子心理活动

在前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当下,我们要针对主要问题,设计相应的亲子心理活动。

开展团体性亲子心理活动 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不顺畅导致的。因此,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很可能就会使亲子关系的改善变得有起色。为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大赛、欢乐美食节等一系列亲子游戏,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交流。在同乐的气氛中,让家长和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家长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同乐过程中,让家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开展个别群体亲子活动 对于部分特殊家庭,可以进行个别亲子心理辅导。但在召集过程中,为避免让孩子与家长产生“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本园以班级代表家庭为由头组织活动,每班抽取多元家庭幼儿,并混合一两对正常家庭。活动设计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例如:本次活动以离异家庭中孩子归属爸爸的幼儿家庭为主体,那活动要求参与家庭爸爸前来参加活动,前期准备围绕“我爸爸真棒”让孩子搜集素材等,有的放矢进行亲子心理活动辅导。同理,对于隔代教养家庭幼儿,主要针对受挫能力设计亲子游戏过程;而对于单亲家庭幼儿,则以情绪体验为主来设计亲子游戏过程。

此外,本园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虽然受到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我们认为:多元家庭亲子心理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思路,再辅以幼儿园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伟泓.多元家庭之我见我思――谈隔代教养家庭和单亲家庭[J].读与写杂志,2014(5).

[2]国晓华.农民工子女家庭亲职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4(21).

[3]杨慧青.幼儿园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初探[J].幼教天地,2009(3).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 心理问题 处理

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心理环境已经形成,对于健康家庭的学生,他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自身的环境适应性相对要强一些,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较为敏感,某句话或者某件事都可能会给他带来伤心、痛苦、消极、郁闷、恐惧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从实践以及一些理论研究中也能看到,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由此可以看到:在工作中排查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提前能够筛查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就能减少这类学生以后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突发事件的几率。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1.1严重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人对事的不信任感,在情绪情感上往往容易极端,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1.2突出的依恋行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完整的爱而产生情感缺陷,使他们向外寻找情感“依托”,从而获得一种“感觉补偿”。这种依托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物。比如女孩睡觉离不开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毛毛熊等。对物的精神寄托,稍后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如女孩喜欢寻找比自己高大、英俊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和“保护者”。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一种情感交流,子女在外面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别心理现象,有的教师不问青红皂白以“早恋”问题来处理,这是不恰当的。但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早恋”,这时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才可能避免其它问题的发生。

1.3明显的自卑感、孤僻感和被遗弃感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而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方面的缺陷,往往使他们感到身上存在巨大的空缺。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如何关心和爱护时,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沮丧,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孤立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痛苦,也不让别人再来伤害自己原本脆弱的心灵,产生孤僻感和被遗弃感。

1.4心理异常敏感,情绪不稳定

孩子不谙世事,并不知道家庭中的变故缘何而起,但却会因此而变得敏感。家人态度上稍有不对,他的反应较之以往会显得突兀。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十分敏感,情绪不稳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爱,加之自卑感、被遗弃感的影响自尊心表现异常强烈,遇事较为烦躁,不容易冷静。

1.5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社交能力差

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冷漠,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往往不愿意跟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思想难以沟通,而且大多漠视校规和社会法纪,自我为中心,容易表现出一些怪异行为。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为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怎么去有效的捕捉到单亲家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类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良倾向,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就成为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用爱心去感染他们,用细心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细节决定成败,爱心贯穿工作。

2.1.1建立学生档案,开展个性关怀。

学生工作要求耐心、细致,对入校的同学查阅档案,做到一个不缺、一个不落,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为以后的工作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

2.1.2尊重学生人格,做到真诚关爱。

在问题的处理中,要考虑到具体问题的具体方面,因人而异的开展深度辅导,而不是所有人一套谈话体系,针对症结所在开展工作,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敞开心扉,也能使工作更容易开展。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1.3开展深度辅导,加强多方沟通。

如果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可能发生的情况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问题,一方面要及时同领导汇报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的沟通既能有效防止事件的恶化,又能帮助辅导员理清思路,抓住重点。

2.2有效搭建心理干预预警机制

首先,要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工作,尤其是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为心理问题处理机制的一部分,前期预警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动向。

工作中可以配合辅导员深度辅导、班导师深入宿舍等方式,通过心理测评、档案查阅等手段,来抽茧剥丝,发现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记录在册,制定一个初步的爱心关注档案。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5

摘  要: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因此,关注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正是单亲家庭其特殊的家庭结构,所以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首先表现在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充满了对父母的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的作用,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

        其次是内向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表现得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

        2 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以上分析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基本心理特征,应该看到,他们这些心理特征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和坎坷造成的。作为家长和学校的老师应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尽快恢复过来。

        2.1建榜样树形象

        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2.2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但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2.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无辜地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通常缺少一点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单亲家庭孩子一定也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3 引入社会工作的思考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士和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引入社会工作,以更好的服务于单亲家庭。

        3.1在早期对有适应困难的母亲和未成年人进行危机介入

        对于离异或者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来说,如何面对新的家庭形式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从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在这个过程中,单亲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心理调适的问题,以离异家庭来说,单亲母亲面对伴侣的离去可能面临怨恨、沮丧、孤独、受挫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对于子女来说,面临怨恨、担心、没有安全感等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在这时候,个案工作中的危机介入模式可以及时的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帮助其尽快的适应新的家庭生活形式,建立积极的生活认知态度。在这个阶段可以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

        3.2帮助单亲母亲建立互助小组

        在形成初期面临的危机期过去之后,单亲家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对于单亲家庭来说,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投入都比正常家庭的投入欠缺一半,单亲家长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加倍努力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互助小组是指通过在团体的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活动,互助小组使单亲母亲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安慰,共同面对遇到的困难,共商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除了心理上的宣泄和交流,这种互助小组可以进一步将相互帮助和支持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在节假日的活动安排、小孩的接送和学习辅导、家务安排等方面进行相互协作,解决单亲家庭面临的时间和精力的紧张局面。

        3.3建立社区学习辅导中心,对单亲家庭子女展开学习和心理方面的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6

摘 要: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因此,关注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正是单亲家庭其特殊的家庭结构,所以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首先表现在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充满了对父母的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的作用,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

其次是内向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表现得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

2 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以上分析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基本心理特征,应该看到,他们这些心理特征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和坎坷造成的。作为家长和学校的老师应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尽快恢复过来。

2.1建榜样树形象

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2.2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但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2.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无辜地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通常缺少一点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单亲家庭孩子一定也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3 引入社会工作的思考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士和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引入社会工作,以更好的服务于单亲家庭。

3.1在早期对有适应困难的母亲和未成年人进行危机介入

对于离异或者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来说,如何面对新的家庭形式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从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在这个过程中,单亲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心理调适的问题,以离异家庭来说,单亲母亲面对伴侣的离去可能面临怨恨、沮丧、孤独、受挫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对于子女来说,面临怨恨、担心、没有安全感等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在这时候,个案工作中的危机介入模式可以及时的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帮助其尽快的适应新的家庭生活形式,建立积极的生活认知态度。在这个阶段可以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

3.2帮助单亲母亲建立互助小组

在形成初期面临的危机期过去之后,单亲家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对于单亲家庭来说,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投入都比正常家庭的投入欠缺一半,单亲家长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加倍努力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互助小组是指通过在团体的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活动,互助小组使单亲母亲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安慰,共同面对遇到的困难,共商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除了心理上的宣泄和交流,这种互助小组可以进一步将相互帮助和支持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在节假日的活动安排、小孩的接送和学习辅导、家务安排等方面进行相互协作,解决单亲家庭面临的时间和精力的紧张局面。

3.3建立社区学习辅导中心,对单亲家庭子女展开学习和心理方面的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7

众手擎起一片爱的蓝天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家庭变故而受着到心灵创伤、思想迷惘。为了使这些孩子得到关怀和抚慰,身心健康地发展,我们苜蓿园街道于1997年5月创办了成立了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由大学生志愿者、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共同担任义务辅导员,为单亲、残疾、特困家庭子女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众手擎起一片爱的蓝天。六年以来,“特教站”的辅导员先后达370人,经过帮助、走出“特教站”的孩子共67人。有的升入中学,有的还考取大学,他们走出了心灵“低谷”,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希望。根据跟踪了解,没有一个走向失足。成立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以来,义务辅导员换了一届又一届,出站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让孩子自强自信、团结友爱的工作信念始终不变。六年的工作实践,“特教站”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面向单亲家庭子女向多元化的特殊家庭子女拓展;二是在工作机制上,由仅仅依靠行政化手段推进转变为依靠行政化手段和整合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三是在活动载体上,由仅仅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转变为以社区为主要活动载体的社会化教育形式。中央、省、市等媒体多次报道“特教站”的活动情况,市、区关工委多次授予“特教站”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下面就“特教站”近几年来的工作和体会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一、以特殊家庭子女为服务对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平台。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关键,学校是他们的课堂,社会更是他们的重要课堂。“特教站”正是连接特殊家庭子女与社会的结点,经过六年的建设,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单位四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络,拥有了120多人的辅导员队伍,建立起20平方米的专用活动场所。“特教站”的第一批17名单亲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关爱,有的自卑、自闭,心灵上蒙受创伤;有的心情压抑变得抑闷内向、不合群,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不好的影响。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因人施教,采取相应措施,重点做好“三项工程”:即承包责任工程、心理教育工程、社会实践工程。承包责任工程:建立档案,定期分析,实施辅导员承包帮扶,开展爱心、关心、诚心、热心和细心活动,给其体贴和尊重。如:三石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失去家庭的温暖,与年迈而又失明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上无人照料,学习上无人管理,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还喜欢打架。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辅导员与他实施“一帮一”结队帮扶,在生活上关心他,利用节假日到家里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在学习上耐心帮助他,用真情重新点燃小三石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渴望,帮他校准人生的罗盘。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好学求进、品学兼优的初中生了。心理教育工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例如:汪毅同学的得了小脑萎缩,妈妈丢下他们走了,爷爷又得了癌症,年小体弱的他不得不在家照顾爸爸,经常踮着小脚为轮椅上的爸爸擦脸。可他就是不愿意把家里的事告诉别人。我们的女大学生辅导员主动到他家里,了解到汪毅爱好画画,特地买了素描书,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父母离异时的情景,鼓励他走出那份孤独。汪毅不仅与女大学生交上了朋友,而且也渐渐开朗起来,乐于与大家融合。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谈心、讲故事、游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等等,用爱心和匠心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灯,照亮他们人生的前程。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特教站都要举办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苜蓿园街道“特教站”回报社会活动中,组织20名特殊家庭的子女登上紫金山拾捡垃圾,清洁家园,并自编自演“保护环境,远离非典”的文艺节目,吸引许多登山居民视线,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六年来“特教站”的义务辅导员们,凭着一张嘴、两条腿,走街串巷的上门做工作,为“特教站”孩子们在学习上给予辅导、心理上予以疏导,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二、依托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特教站”良好工作机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特教站”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街道工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将“特教站”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从硬件和软件建设给予全面的支持。特别是街道领导亲力亲为,经常深入“特教站”指导全面。一是政府支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把地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特别是“特教站”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每年给予一万元的活动经费,“特教站”场所的取得,正是建站伊始苜蓿园街道领导经过对辖区内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调研,从社区居委会紧张的办公空间挤出来的。二是倡导对帮扶孩子承担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各项工作,形成了社会主办、社会参与的机制和工作秩序。弱势孩 童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教育。因此,关心和扶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也由最初的学校教育尝试逐步完善为社区牵头,学校、单位、各界人士配合,合力为特殊家庭子女撑起一方天。民办安生外语培训学校着力定期免费培训这些孩子,为的是让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社区的老同志舍出一些养老金自愿与特困孩子结成联系户,为的是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把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特教站”成为了社区的一部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的基金、特殊家庭子女档案和联系辅导等制度,推动了其帮扶工程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链接。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加强社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壮大“特教站”的辅导员队伍。“特教站”与驻街道有关单位、学校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特教站”辅导员队伍由120人增加到370人,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对“特教站”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培育送到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世间的温暖,在爱的小屋里健康地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三、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推进“特教站”工作深入发展。斗转星移,六年来的风风雨雨,使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也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不仅要把它做好,还要把它做大、做强。我们决不会辜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将心理素质的“构建工程”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面对未来我们已有了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地位问题。有为才会有位。在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重组的大潮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特殊困难情况,需要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争取新的业绩。二是:工作基础问题。有队伍就有基础。社区蕴藏着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进行社区人才资源的调查摸底,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动员吸收老教授、老教师、老科技人员等。就近、就便开展青少年专项教育,构筑社区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活力问题。有创新就有活力。目前我们正在向白下区民政局筹备申办特教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我们将广泛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来关心、参与、帮助弱势群体,进一步争取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在街道工作“一盘棋”中发挥好一粒棋子的作用。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现状 改进 新课程 全面发展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