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8篇

时间:2023-12-28 17:02:24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1

以党的十、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县委十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工作目标,以治理乡主要干线公路和河流两侧,集镇、中心村庄、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生活垃圾为重点,通过强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民、保洁员、村民理事会、乡镇环卫监督所四个主体建设,健全完善宣传培训、制度保障、资金投入、长效管理等四项机制,推广五种垃圾分类方法,利用3至5年时间,使全乡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形成卫生保洁常态化,着力打造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农村幸福家园,为我乡位列全县综合排名乡类第一方阵奠定扎实的基础。

按照“五年治理、三年攻坚、首年大见成效”的总体部署,全乡启动,全民动员,组织开展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后的区域进行平整、绿化,配套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大规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公约,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家喻户晓。全面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到2015年末,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必需设施建设达100%,达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

㈠重点抓好主干公路两旁和河流两侧生活垃圾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划段负责、全程覆盖、乡村联动”的方式,继续抓好新老辽南线、村级公路等主要干线公路和河流两旁的垃圾治理。达到公路路面及路基两旁、河道两侧、河流水面清洁卫生,无暴露垃圾,两侧垃圾池(箱)管理良好,垃圾日产日清,无垃圾满溢现象。

㈡重点抓好集镇生活垃圾治理。以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目标,以解决“脏、乱、差”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乡镇集镇生活垃圾治理。集镇要重点整治集镇居民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货物乱堆乱放的不良卫生习惯和集镇街道、中小学校、乡卫生院等单位庭院的环境卫生,打造干净、整洁、优美、文明集镇。

㈢重点抓好中心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组织彻底清理村庄周边及公共场地、农户房前屋后的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存量垃圾清理后及时配套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落实保洁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卫生保洁常态化。

㈣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点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新农村建设布点到哪里,清洁工程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历年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长效保洁管理工作。

㈠全面清理农村存量垃圾。农村存量垃圾的清理以村为责任主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党员干部义务劳动”、“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保洁员、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存量垃圾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全乡辖区内乡村道路两旁、河面河道、乡镇集镇、中心村庄、农户房前屋后等地的存量垃圾,不留垃圾死角,做到清理全覆盖。

㈡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好垃圾处理设施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乡镇做到四有。即有无害化垃圾焚烧中心或垃圾填埋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有垃圾清运车、有环卫设施(洒水车、垃圾桶等)。二是村级做到六有。即有垃圾桶或垃圾池、垃圾收集点、可利用垃圾回收点等一批垃圾处理设施。保洁员有一套保洁工具(“一车、一铲、一钳、一帚”)和保洁服。三是农户配有“两桶两袋”即:厨余垃圾桶、焚烧垃圾桶、可利用垃圾回收袋、有毒有害垃圾袋。

㈢因地制宜处理农村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乡镇集镇及周边村庄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的方式,生活垃圾进乡镇垃圾焚烧中心或填埋场进行处理;边远村生活垃圾按照户内处理为主、回收利用为主的“两个为主”的要求,实行分户包干负责,农户垃圾通过垃圾分类,采取回收、沤肥和焚烧三种方式处理,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村”。

㈣推广五种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按照五种垃圾分类的方法,引导农民将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1.垃圾沤肥。主要包括剩余饭菜等厨余垃圾和其它易腐食物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由农(居)户或保洁员给畜禽食用或倒入沤肥池、沼气池处理。2.垃圾回收。主要包括金属类、纸类、玻璃陶器类、塑料类、橡胶类等,由农(居)户或保洁员卖给乡村回收点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处理。3.垃圾填埋。主要包括碎砖碎瓦、乱石块、混泥土、石灰块、泥土、破损玻璃陶瓷块等,由各村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洼池填充等。4.垃圾集运。主要包括化纤、塑料、废弃电池、过期农药、废油漆、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收集后运至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由乡镇医院收集统一送县处理。5.垃圾焚烧。不适宜回收的废锡纸、废旧棉麻织物、废木料、枯枝落叶等垃圾焚烧处理。

㈤强化四个主体建设。农民、保洁员、理事会和环卫监督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体。

1.加强农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体意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广大农民是主体,有效地发动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一是宣传灌输。各村可利用早晚广播、以会代训等形式,宣讲垃圾分类方法,讲评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公布评比结果等宣传灌输办法,提高群众认识,改变群众习惯。二是干部带头。开展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活动,建立《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制度》,引导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是

学生影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乱丢乱扔垃圾;发动学生参与学校、家庭、村组卫生活动。四是评比引导。以村或组为单位,每月或每季评比一次,奖优罚劣,在乡、村公布栏公示,在广播中讲评,引导群众。五是处罚促进。制订《农户卫生保洁协议书》,对违规农户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处罚由村民理事会成员或村干部执行;对违规行为利用村广播、公布栏公示,采取点名批评或小额罚款等形式处罚。六是志愿者推进。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妇联的作用,鼓励老干部担任志愿者,经常性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引导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发动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2.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主要公路干线和河流两侧按人口分布、任务轻重、便于工作的要求,落实保洁员。保洁员的选聘要按照“参与积极性高、身体条件符合、个人卫生习惯好、工作认真负责”的要求,优先从低收入农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要加强保洁员的培训,把村庄保洁员纳入到乡清洁办所统一管理,建立保洁员名册和报酬台帐,健全保洁员队伍的职责规定、考核激励管理制度,对保洁员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3.加强理事会村庄保洁的监督管理职能。理事会是村庄保洁的监督管理主体,村委会要指导每个自然村组建以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为主要成员的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要带头进行垃圾分类,落实“庭院三包”制度,督促保洁员搞好日常垃圾处理,协助按时收集农户保洁费,并组织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等垃圾治理日常管理事务。

4.加强乡镇环卫监督所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卫监督所建设,做到四个有,即:有办公场所,有一支环卫监督队伍(有专门工作人员两名以上),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工作正常运行。主要负责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检查督促,保洁员的绩效考核,促进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长效化。

㈥完善垃圾回收网络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网络建设,确保有定点定期与保洁员联系和交易的废品回收人员。垃圾回收站点要定期公布可利用垃圾回收价格,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及时回收各类垃圾,并努力形成可利用垃圾回收加工产业链,使分类回收的可利用垃圾能够便捷、高效、规范、环保地进入加工利用环节。

㈦健全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是事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各村要不断巩固历年来农村清洁工程的建设成果,健全完善宣传培训、制度保障、资金投入、长效管理等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从2015年7月25日至12月31日,分四个阶段推进。

㈠宣传发动(7月25日至8月5日)。要成立机构、制定方案,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形式,营造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全乡采取的处理方式及路径、各类设施建设规模及数量、设备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用、保洁员人数等测算工作。组织力量集中清理本区域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

㈡集中整治(8月6日至11月21日)。各村、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责,集中精力,组织人力,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分步推进集镇、中心村庄,主要公路干线两侧,河道两侧的生活垃圾治理。要按科学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配齐保洁员,落实保洁员报酬和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

㈢检查验收(11月22日至12月12日)。乡清洁办将组织人员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㈣建章立制(12月13日至12月31日)。各村、有关单位要建章立制,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使农村垃圾乱倒现象得到有效根治,农村环境面貌有明显改观。

㈠强化组织领导。成立__乡垃圾乱倒整治工作专项小组,由党委委员廖财林同志任组长,环卫所、中学、中小等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各村、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认识,各村支部书记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查、亲自解决重大问题。各村主任要亲力亲为,抓好组织协调、督查指导、资金落实等具体工作。

㈡加强宣传发动。乡清洁办要采取宣传车、横幅、公开信、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各村要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宣传机制,通过会议、标语、宣传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㈢明确责任分工。按照“组织推进在乡级、统筹配合在部门、责任主体在

村居、具体落实在村组”的要求,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1.乡级:乡垃圾乱倒整治工作专项小组负责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分类指导、督查考核。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有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工作。负责牵头抓好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负责本地垃圾治理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区域内垃圾压缩中转站、大中型垃圾焚烧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垃圾桶(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负责保洁员队伍的建立,负责农村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

2.部门:中学、中小负责牵头抓好中、小学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卫生院负责牵头抓好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和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乡团委、妇联负责发动广大团员、青年和妇女,组建志愿者队伍参与垃圾乱倒整治工作。

3.村组:负责组织开展本村(组)范围内的存量垃圾的清理;负责明确所辖行政村的保洁员数量、保洁标准和垃圾桶(箱)、垃圾池(屋)的建设方式、数量;负责本村(组)范围内垃圾桶(箱)配置和垃圾池(屋)、简易焚烧炉的建设;负责垃圾收集点设置;负责村和自然村保洁员队伍的建立;负责本村(组)范围内农户的垃圾收集清运和村(组)内道路及公共区域的保洁及落实村(组)内保洁区域责任;负责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监督、纠正农户的乱扔乱倒垃圾行为;负责收取农户保洁费;负责定期在村公示栏中公布垃圾收集、保洁情况、评比结果等。

4.农户:负责清扫门前屋后的垃圾,做到“庭院三包”。一是包卫生:垃圾入桶入袋、保洁到位,二是包秩序: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挂扰贴、乱倒乱排,三是包绿化:庭院绿化、管理到位。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2

关键词:农村;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的数量在不断的膨胀,成份更趋复杂,虽然通过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难度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居住分散治理成本高等原因,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倡导垃圾分类,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处理农村垃圾的有效运行模式。

一、当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采取“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处理”的模式处理垃圾,即农户将垃圾收集后以村为单位将垃圾运输至乡镇垃圾中转站,乡镇环卫部门负责将垃圾集中运输至县级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有的村庄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设施,但受多年传统习惯的影响,把垃圾随意倒在路边、地头、桥下、沟渠旁,垃圾围村、围河、围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垃圾清运不及时,产生堆存现象,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仅影响村容整洁,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1]。对垃圾的源头管理和控制还缺乏相应的投入以及有效机制,对垃圾源头和垃圾的合理分类仍缺少管控。特别是在垃圾回收环节,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模式,垃圾分类始终得不到较好的执行[2]。

由于垃圾分类不足,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堆肥和填埋等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存在潜在危险的垃圾,特别是电子垃圾的处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流程规范,简单的焚烧拆解方法使得各种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民众的健康造成威胁[1]。

二、问题分析

1、农村生活垃圾分布面广、收集困难。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条件,村庄分散,农村垃圾分布面积广,收集难度较大,垃圾运输成本高,集中处理难度大。

2、农村垃圾总量大、成分繁多,分类处理难。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垃圾的成分较前更为复杂,除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外,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加,如卫生用品及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农用地膜、药瓶、电池、电瓶等难降解有机物质成分占很大的比例,分类处理难,给垃圾处理带来了更多的难度。

3、农村基础设施差,环卫硬件设施不足。 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卫设施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卫生工作需要。一些地区未用封闭式的垃圾运输车,垃圾清运路程远,垃圾运输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

4、县级垃圾填埋场压力大。随着“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处理”模式的推广,大量的农村垃圾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大大增加了垃圾填埋场的压力,设计容量面临饱和的压力,其使用年限大大缩减,面临新建和扩建的压力[3]。

三、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对策思考

1、从源头开始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生活垃圾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如果对垃圾分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既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可再生”资源价值。

根据农村实际,将垃圾分为四大类: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在生活中产生的瓜果皮、蔬菜、剩饭菜、变质食品等废弃物)和生产垃圾(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笋壳笋根、蔬菜根茎、秸秆等有机易腐物),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村组织农户之间还山还田、堆(沤)肥、沼气处理等;可回收垃圾指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织物类等,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村组织回收、利用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等,建议处理方式为:由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按区域整合选点布局,选择低洼点弃填和工程填方处理等;其他垃圾指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主要包括:纸巾、尿片、妇女卫生用品、保鲜膜(袋)、食品袋、包装袋、烟头等,建议处理方式:统一清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从源头开始分类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使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普遍化、可行化、有效化。高度重视在源头的垃圾分类,减少不必要垃圾入箱、入池,减轻后续处理压力。同时,综合利用是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措施进行综合利用,以达到垃圾减量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4]。

2、从政策开始引导

要根据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补助政策,对农村搞好垃圾处理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及政策措施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完善考核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渠道。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补助基金,积极向上申请补偿资金,用于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环节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对建设建议太阳能垃圾处理室的村要适当补助,特别是对偏远山村及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镇,在经费补助上要给予倾斜,切实减轻农村负担,调动村委会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有关规定出台相关的收费政策,对未经垃圾分类直接由地方政府统一处理的垃圾收取一定的处理费[5]。

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善片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配置完善村庄及分类垃圾箱、垃圾桶等设施,交通方便、条件具备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建好垃圾中转站,为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奠定设施基础。

3、从身边开始宣传

加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运转,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采取广播、墙报、橱窗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产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深入民心,切实改掉其乱扔乱倒的不良习惯,共同打造和谐生态家园。要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通过标语横幅、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公益性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自我管理,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四、结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繁琐的、长期的、需要一定投入的工程。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理念,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为最终目标,将其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并以立法的形式从制度上规范起来,用制度促其有序运转。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单凭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弥补财政投入到不知。同时吸引社会各种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与环境建设,减轻政府管理压力。

政府可通过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补偿机制这种新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产业创新和无害化,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农”的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华,范小振,施民梅,农村垃圾处理探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90~93

[2]邹宗根,孙钰,姚晓东,浅析垃圾回收处理补偿机制[J].,天津经济,2010(2):48~51

[3] 张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途径的新探索[J],环境保护,2009,(23):32~3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3

自开展“四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活动以来,**镇人大紧紧围绕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组织各代表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调研方式,全面了解全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全镇的基本情况

**镇共有17个村,集镇区主要集中在**集镇和**集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突击清理暴露垃圾阶段,借助村庄环境整治,各地突击清理村庄内的垃圾,尤其是河道沟塘的暴露垃圾;二是建立管护机制阶段,建设和完善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处理的机制;三是探索多元处置、分类减量阶段,**镇从2018年以**村、**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逐步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达到一户一桶,每天村保洁员上门回收,集镇区和园区安排专人巡逻清运,基本做到日产日清,近三年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购买垃圾分类设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暴露垃圾现象仍较为严重。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垃圾设施,但农村暴露垃圾仍然存在,垃圾不入池、清运不及时、垃圾随手扔现象仍较为普遍。每到重大活动,清理垃圾仍然成为必不可少的突击行动,长效机制不健全或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垃圾量较大带来清运难度。由于垃圾分类减量没有完全到位,垃圾混堆现象严重,干、湿混放,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混堆,有的将建筑垃圾与装修垃圾投放到生活垃圾中,在农村杂草、秸秆等更是问题严重,给清运工作带来较大的问题。据统计,全镇农村垃圾总量达到人均每年0.11吨,镇年产生活垃圾就有近6000吨。

(三)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目前,建筑垃圾仍然以乱倒为主,再利用方式简单或缺乏,清理后大多集中存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后以焚烧为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处理能力不足,一旦设备运转不畅,后果难以想象。工业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偷倒现象严重。

(四)垃圾收运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收运不及时,垃圾箱池易发生腐臭。由于农村散居现象普遍,垃圾箱池分布较多,虽然要求日产日清,但收运者为减少工作量,偏僻地方往往几天清运一次,且一般需要人工装车,清运人员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群众生活习惯没有转变,对垃圾投放缺少积极的分类投放意识,大多图省事,打包投放,且没有真正投到垃圾箱池内。基层干部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认识上还有偏差,没有真正启动垃圾源头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有的只注重示范村建设,缺少由点及面的系统落实。

(二)收运机制不健全。收运承包方式简单,收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大多是农村闲散劳力,有的甚至是高龄人员,未引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收运设备简单,机械投入不足,很多村都是靠搞单一的突击行动,长效化机制建立和运行不足。

(三)利用回收体系滞后。前期推广的每村设置可腐烂垃圾堆肥点存在选址难、实际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了推广程度。另外农村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村民在垃圾丢弃前进行分选,将其中可以卖钱的部分保留下来,按照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在农村实际意义不大,同时垃圾收运车辆也未进行改造,垃圾回收时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倒,导致未能实现垃圾减量的目的。

(四)管护资金不足。目前,我区农村大多没有开展垃圾收费或收取保洁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资金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全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管护费人均32元,包括环境整治和垃圾清运,白米镇一个中等村一年仅有4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即使今年镇财政拿出80多万元设立专项考核资金,但与实际支出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实行高质量的收运,如实施垃圾分类,村保洁员人数增加,相应的人工工资支出增多,镇村难以承受资金压力。

四、建议意见

针对存在的困难、不足和问题,下一步需要着眼于“长效”,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分类减量。垃圾分类是关键,减量是目标。要采取多项措施,向群众普及相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提高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觉行动,从“政府要我分”转变为“我要主动分”。要进一步转变干群观念,清醒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是应付上级考核,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措施,是生态文明新内涵的要求。机关干部、党团员要带头,人大、村民代表要做表率,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共同营造浓厚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氛围。新闻媒体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对违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二)加强资金保障,引入市场运作。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增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快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的进度。各级财政要通过“优化资金结构、适度增加总量”的办法,落实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专项资金。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运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参照城区居民水费中包含保洁费的做法,在水费中适当增加垃圾处理费,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群众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三)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处理能力。为避免“分后又混”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及机械设备建设,尽早实现餐厨垃圾生态处理设施全覆盖。要培训农村垃圾分类技术骨干,积极探索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实时在线监管终端站点运行情况,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长久正常运行。

(四)加强回收利用,增加社会效益。要加大对可腐烂垃圾堆场建设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要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崇尚节俭、科学、绿色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有害垃圾强制回收体系,减少有害垃圾产生。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4

一、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8年我区确定了1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某镇镇区作为今年“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主体,共涉及9769户29282人,计划每户配2个垃圾分类收集桶,学校、卫生所和商店除配垃圾分类桶外还配置分类果皮箱。目前共采购7.6万个分类垃圾收集桶,乌某镇某村作为首批试点村,正在进行收集桶和果皮箱的安装配置工作,已安装收集桶240个,果皮箱8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新建的乌金山、什贴、东赵、长凝、北田、庄子六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正在建设中,当前各乡镇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尚不完善,仅能完成垃圾的分类投放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垃圾分类的运输和处置工作。二是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将有害垃圾很好的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三、整改及处置情况

一是加快乌某、什某、东某、长某、北某、庄某六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10月底完成转运站建设和设备的采购。二是做好15个示范村和某镇镇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乌某某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7月底前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通过确定收集车辆、人员及配套设施设备,加大宣传,严格考核,到11月底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做好垃圾减量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做准备。

四、工作建议

进一步建设完善的农村收运体系,按照“户分类、存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方式,推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建立健全垃圾转运站和村级垃圾收集点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按照“五有”标准,从保洁、收集、转运、处置四个环节入手,制定标准,明确人员、资金和管理考核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宣传,通过电视、电台、宣传海报、网络等各种媒体,提高村民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附件:问题清单

1、存在问题:由于新建的乌某、什某、东某、长某、北某、庄某六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正在建设中,当前各乡镇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尚不完善,仅能完成垃圾的分类投放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垃圾分类的运输和处置工作。

整改措施:加快乌某、什某、东某、长某、北某、庄某六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10月底前完成转运站建设和设备的采购。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5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一般为:厨房垃圾、纤维类、纸张、粉煤灰、“白色污染”、废电池、秸杆等。将其分类,可分为“可再生利用”、“可焚烧”、或“填埋”,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有相似之处。我们都不时在说垃圾是人类的公害,那么,它到底存在怎样的危害呢?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废弃物的危害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我们此次主要是对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调研,对于农村厂矿企业所产生的垃圾不做调研,那种垃圾我们仅作为工业垃圾来处理):

1、占用土地,损伤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尚未先进,农村采取了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破坏了其优美景观。

2、污染土壤、水体、大气。

固体废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进入了河流的话,水体极易被污染。(也污染了地下水)

3、危害健康。

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绳孽生,老鼠猖狂。

二、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

有专家说,垃圾是地球上惟一在增长的资源,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也常说要“变废为宝”。但是这谈何容易?看看现在的处理现状我们不仅触目惊心。

1、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有各种污染;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处理,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

2、村附近的可利用垃圾收购站数量少(3个)而且近来收购价格低,大多数村民无收购兴趣,也无进行整理后出售的动力。当然也有个别村民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村民无法去合理处理垃圾,从中学读书退下来的村民告诉服务团成员,其实很多村民也认识到了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况且清运成本偏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只好把垃圾随意倒在自认为合适的地方。

3、垃圾危害意识和垃圾自分类观念不够,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村虽然建了垃圾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河里等;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有的人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将能烧、不能烧的垃圾都堆在一起随意焚烧。

三、对于农村垃圾处理措施

由于农村人民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们对“垃圾堆”之类、焚烧自家垃圾,并不感到其危害,农民的垃圾自处理、优化处理意识差。缺乏了科学处理方式,农村垃圾问题的确很不好办。

许多国家都已开始把垃圾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垃圾不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而是“资源、财富、宝藏”。在此,我们可能做的就是要减少农村的垃圾数量。目前来讲,做得不错的乡村也仅作到以下几点:

1、要号召农村的人民,能否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或是回收利用,开展回收利用大赛。

2、村民是否能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风化的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3、村民也像城市一样,“零包装”。即简化、减少包装、同时也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4、要多一些能把废物变原料的机构、减量、资源、无害等综合治量。

5、不能随意、随地倒垃圾,在村中设立相应的环保小分队进行硬性监督,并建立环保公约。

农村垃圾治理难度较大,单凭政府一方面的推动显然不够,但仅凭农民自己的自觉去治理也不现实,因此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治理好农村垃圾问题。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统筹建设收集、储运、运输、处置设施。

其次,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各类方法。要以村为单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的形式,建立起业余的“农村环卫队”,经费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村集体经济出一点,二是村民自己筹一点,形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6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垃圾分类治理直接关乎农村生态平衡与村民根本福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虽然垃圾分类治理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治理效果有待提升。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产0.8kg生活垃圾,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生产量接近3亿吨,而我国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近1/4农村生活垃圾未获收集和处理。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多且未完全处理,已成为中国首要农村环境污染源,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成。

为更好地治理生活垃圾,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出台多项垃圾治理相关文件。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立了对生活垃圾的治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管理,对改善城乡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为推进属地责任落实而建立垃圾分类实效考评机制。

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要议题,也引起多位学者关注。贾亚娟等学者从供给主体出发,根据陕西省定点区域调查,综合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韩智勇、蒋培等学者也日益关注相关问题,并从农村垃圾的产量、物理特性及农民行为的角度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向玉琼等从社会资本重构与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路径。

总的来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但相关政策多倾向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适用于城市垃圾治理的方案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效果不佳。目前还没有以农村为主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导致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治理时,缺少学习借鉴的文本,难以提出有价值并符合当地情况的策略,这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而农村垃圾分类又尚处于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在模式研究和优化路径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基础上,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总结新型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为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困境

1.治理理念错位。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治理方式探究不足,与其他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混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度干预村民在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事务中的主体性。一方面直接将城市垃圾治理政策使用到农村,没有考虑到农村差异化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掌握垃圾分类的“内在原因”,仍然秉持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农村公共事务依然简单依赖“政府+村干部”完成,没有引入足够的市场化机制。

2.治理方式错误。从多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来看,大部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重“治”不重“用”。农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往往可以分解一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可分解部分,再次循环使用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理效果,而对于工业介入下产生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塑料包装等难以降解的垃圾才是治理的重点。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政绩需求,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形式化地进行治理,或者“一股脑”全部处理,严重不符农村生态规律,往往无法产生持久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借鉴治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产生持久而正面的效果。

3.财政保障不足。“美丽乡村是昂贵的”,当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村委会与村民的支出力度较小。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对于一些急需政绩的政府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忽略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运营,后期还需要注入大笔资金进行维护,持久的资金保障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投资大,见效慢,无法产生高昂经济利益,在多重压力下与政府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财政拨款往往不愿意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倾斜。

(二)村民层面困境

1.环保理念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持久的农村公共事务,垃圾治理的主体应是村民。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将垃圾分类作为“配合”政府工作的“任务”,村民没有认识到治理垃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自身不仅是垃圾治理的践行者,更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低,环保理念和环保认知多有不足,意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推行难、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2.弱集体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不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生存,使得农村社会有机体不断瓦解,村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公共性不断淡化,集体行动力也逐步减弱,在此基础上,村民开始“隔离化”生存,不断成为独立的个体,原子化分布现象在乡村中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事务开展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对于政府和村干部下达的指令,弱集体活动性成为一大阻碍。

(三)社会层面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低。不同于城市人口聚集性居住特点,农村人口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并且居住范围较广,距离问题使得垃圾场、垃圾转运站、堆肥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覆盖全部村民的居住范围,在进行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方面,不仅产生了高昂的运营费用,对于监管和治理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管理费用。

2.社会关注度不足。城市在社会进程中高速发展,资源、人口都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开始显得异常拥挤,“城市病”和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国家与公众的治理关注点逐渐投向城市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在银幕上一直处于“田园牧歌”的形象,对农村生活和环境有着“山清水秀”的定式思维;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认识不到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多重原因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一直处于关注度较低的状态,社会层面也忽视了农村的环保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运行模式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笔者根据多位学者对其的研究,以及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了解,将目前较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分为了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政府+村集体+村民

此模式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自主供给模式。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以“建立台账+严格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和其他垃圾,政府统一发放三色垃圾箱,分类进行投放,对于厨余垃圾和灰土垃圾,村民可以采用沤肥和填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垃圾统一回收,有专门分拣员进行分拣,再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专门回收的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也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对于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建造了区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特别是“白色垃圾”的回收,采用“换购”的形式,政府与村集体对村民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根据数量进行兑换。由于乡村中村民闲暇时间多,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以兑换为主的奖励机制有着明显的效果,甚至一些村民不仅开始收集自家白色垃圾,还会主动去田地和道路上收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还有着明确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区级环境监督员对下属街道和乡镇进行监督与考核,乡级环境监督员对村“两委”和分类运输及保洁员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村干部在布置任务中对村民进行考核,层层规范监督考核制度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就此模式来看,在分类端的成效较为明显,但运输端和分类处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村集体无法保证有效的分类运输及后期的垃圾处理情况,并且对后期垃圾处理形式也无法把控,没有实现规模化的链条来进行末端垃圾处理。

(二)模式二:政府+村集体

通过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参与决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安康市某村主要采用县政府主导,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探索垃圾分类方法,政府与村集体共同商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学习,同时政府出资建设“阳光堆肥房”,农户只需要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种,将“可堆肥”垃圾送往“阳光堆肥房”,“不可堆肥”垃圾放置到村集中垃圾场,集中收集并运输至统一地点,由于村集体有资源性经济收入,垃圾运输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进行监管。在政府+村集体模式中,与政府+村集体+村民模式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村民的参与度中,村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参与治理的分类、捡拾、监督与被考核环节,深层次的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而政府+村集体模式村民参与感低,仅在分类端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有些可回收垃圾属于不可堆肥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部分村民将可以变卖和循环使用的垃圾收集起来,而其他所剩下的垃圾不再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分类,直接混合送入集中垃圾场,使“阳光堆肥房”收效甚微,而政府和村集体对于垃圾分类和分类回收的情况,在监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式三:政府+市场

引入委托机制,以购买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政企合作不断成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但委托机制下,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较好的规避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监督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负责全镇的环保问题,镇政府设立公益岗供村民当选生态环境管护员,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并引入私营企业———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参与运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庄镇采用多重监督管理方式进行:对于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而言,以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对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单位收益,同时也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政绩考核,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作为方的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对其下属的垃圾分拣员、运输员、管理员进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镇政府、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两委”共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工作;镇政府和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监督分拣员和运输员的工作;生态环境管护员和村“两委”共同监督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保障,有效规避了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难题,同时环保业绩也不断提高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知名度,为打开新市场奠定了基础。

委托模式下,便会滋生形式主义的出现,由于政府无法全程参与分类、运输及最终的垃圾处理,监管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外,垃圾治理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见效慢也无法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多数企业不愿意涉足此领域。

(四)模式四: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多元共治意味着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延安市某村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上,通过多主体共同的参与,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此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和村民共治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过程主要采用延安市政府主导,镇政府和社区与委托的保洁公司签订合约,政府和社区共同支付保洁公司相关费用,保洁公司则负责对垃圾进行分拣、运输、处理,以公益为主的非营利性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垃圾回收后的兑换服务。在垃圾的具体分类上,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村民可以正确分类,政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三色垃圾桶,村民可以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回收银行,并且有第三方企业为村民提供可兑换的物资,同时保洁公司与社区之间对于奖惩方案进行决策,对考核优秀的农户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未通过的农户进行扣分谈话。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保洁公司的效益也大大增加,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后的良好反馈结果,第三方非盈利企业也通过公益性活动强化了企业责任,获得良好的正面形象。但主体的多元化,使责任归属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旦出现问题,“甩锅”“踢皮球”现象严重。

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机制

政策是引导政府工作的指向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结构和分类机制完善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失败情况不乏存在着分类结构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需要一套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明确治理主体、健全责任体系、做好工作划分非常有必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不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因地制宜为基础,以本地性、便利性、可操性为原则,以垃圾资源化和垃圾减量化为工作重心,推行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的健全。

(二)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深度参与

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参与性不强、村集体的公共精神欠缺、政府相对经验不足、财政依赖性较强、技术发展与技术使用的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主体责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主体支撑,其他主体进行辅助,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村民必定是参与的主要支柱,政府要适当减少“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权力放回村民手中,加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参与深度,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并且外部群体进行持久的辅助,更好的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可操性和实用性,在农村内部社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培育公共精神,发挥熟人社会治理优势

农村社会是一个以熟人关系维系的社会,是基于血亲关系建立的生存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主导下将产生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在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会引起他人关注,并且熟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可以借鉴“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如同福柯所言“规训”的控制力量,可作为“纪律”来予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同时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熟人社会中“礼”的一部分,在“礼治”的约束下,形成相应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村民可获得对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未遵守”纪律的村民,可适当进行纪律上的惩罚,这种惩罚会在熟人社会的“关系化”中不断发酵并逐渐放大,以至于在熟人之间的影响、劝导下,最终回归到纪律中来。在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礼治”之下,公共精神的培育也不断增强,乡贤共治的促进,使得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7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综合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指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总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重点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自律地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开发行为。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邢台市借鉴多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1生活垃圾产生量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0.86kg/人,其中随意堆放量为0.32kg/人[1,2]。按照邢台市农村人口654万人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t,其中约80万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堆放方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因素,可见,如果没有合适规范的堆放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大,其随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

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尚处于分类收集的初级阶段,村民只是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据调查,邢台市农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农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日趋升高,但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却不及增长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为焚烧、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农村生活垃圾还没有达到城市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台市处理农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烧,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大部分选用村庄废弃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简单填埋。垃圾焚烧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造成新的污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多样化,其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同以前的以厨余垃圾为主相比,邢台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属、电子废物、塑料等废弃物的产生量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0%。

3.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源分析

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产生量,此文明状态下,村民人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显然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高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种分散居住的方式决定生活垃圾设施购置和系统运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转站、运输车辆等环卫设施的人员配置数量大,垃圾收集、运输路程远,交通成本高,环卫人员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

3.2村镇经济承受能力弱,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虽然农村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治理生活垃圾的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近3年来,邢台市加大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但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治理负担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且利弊各异。卫生填埋法虽部分地解决了简单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资大、占地多的缺点。高温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处理设施,规模大,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高。焚烧技术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热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资建造的费用很大,目前只在极少数城市规范采用。因此,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有效、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供农村地区选择。

3.4环境教育缺失,村民环保和消费知识欠缺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环境教育的相对缺失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在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识仍相对淡薄,同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农村居民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做法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村民并不理解消费领域的“意义”消费,在认识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变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途径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产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现状不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经济手段等方面多层次寻找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依据地方需要,丰富细化国家有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实施细则,加强在农村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农村小型的垃圾贮存场和填埋场,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长远和实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成立专业化环卫机构,强化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对乡镇进行公开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乡镇领导干部和村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强弱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目标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有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下基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积极组织多种环保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3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根据当地条件,在农村配备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设施,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村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乡镇的环保机构要进一步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村民从自身的垃圾分类做起,积极投身农村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通过农村的告示栏、橱窗、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向村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推广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动信息,促使生态文明理念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4.4转变消费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农民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村民节约保护资源、环境友好地消费。首先树立村民的节约意识。在农村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开展节能减排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次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为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需要农村居民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自觉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能,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良好互动,培养可持续消费的市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篇8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因此,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面源污染问题。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垃圾的成分和种类也更为复杂。郑好[1]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5万t,全年生活垃圾近2亿t。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大约有250多万个自然村,农村人口达8.8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70.1%。89%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房前屋后,沟渠、河道、池塘等闲置地头,无人负责垃圾的收运和处置。这对农村的环境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7,8]。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必须得到妥善处理。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地区概况、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环境因素和法律政策等有关,而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财政收入不足、农民人均收入不高,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13],因此,也不能照搬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功能定位使得河北省必须着手大力改善其生态环境。因此,对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环境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现场实地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探索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为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建议,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调查区概况

河北省是京畿要地,区位优势明显,是京津冀的核心位置,位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有效辐射范围内,具有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地跨东经113°04′~119°53′、北纬 36°01′~42°37′之间,现辖11个地级市、108个县,是中国唯一兼具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2.2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4年7月~2015年3月,共涉及到河北省10个地级市的29个县的69个村,涉及的29个县主要有:保定市涞水县、曲阳县、顺平县、徐水县、易县,承德市隆化县、平泉县,邯郸市广平县、曲周县,衡水市安平县、故城县、武邑县,廊坊市三河,秦皇岛市卢龙县,石家庄市栾城县、深泽县、元氏县、赞皇县、赵县、唐山市滦县、迁西县,邢台市临城县、临西县、内丘县、宁晋县、清河县、沙河县,张家口市怀来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8%。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人均年收入、垃圾主要成分及日垃圾产生量。

2.3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Excel 2007 和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区基本情况分析

3.1.1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受访者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受访者中以30~50岁之间的人居多,大部分青年人外出务工所占比例较小。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初高中学历。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较少,大部分在3万元以下。

3.1.2河北省农村主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

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作物种植类型、人口素质等因素有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63.2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活垃圾问题;49.23%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环境问题是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引起的水污染问题;18.2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环境问题包括垃圾焚烧、秸秆焚烧、冬季取暖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认为噪声污染是当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受访者很少,只有3.98%,这些居民主要集中在交通主干道两旁。19.8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村庄不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

3.2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 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 kg/(人?d),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6 kg/(人?d)。在所调查的10个城市中,垃圾人均产生量有较大不同,邯郸、张家口、邢台3个地区的人均垃圾产生量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廊坊和唐山两地的农村垃圾产生量较低,均低于0.40 kg/(人?d),保定、石家庄、衡水、承德4个地区的垃圾产生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图1)。

在调查时间范围内(2014年7月~2015年6月),垃圾的产生量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见图2。人均垃圾产生量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2014年7、8、9、10月份,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消费季节和农忙时节造成的,尤其是在10月份,生活垃圾中会存在大量的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此外,春节期间(2015年1、2月)垃圾产生量也会产生一个小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大量进城务工人口返乡,再加上节日打扫庭院,购买大量节日用品造成的,这一时段的生活垃圾中塑料等可回收物品的比例会增高。

将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细分为厨余、灰渣、纸类、塑料、玻璃、金属、布类和其它八类。通过对图3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灰渣、纸类和塑料为主,占垃圾总量的89.98%。各垃圾成分大小依次关系为:厨余>灰渣>塑料>其他>纸类>布类>玻璃>金属。在调查的10个地区中,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唐山等地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含量较高,均在44%以上,尤其是石家庄,厨余含量高达55.25%。张家口和承德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厨余含量较低,在30%左右,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河北省典型农村生活垃圾物理组分以无害垃圾中的有机垃圾(厨余)和渣土类(惰性物质)为主,是农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对河北省不同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与所在县的经济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经济水平与垃圾产生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见图4。垃圾产生量除与居民经济水平相关以外,还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这造成图4中一些点位不符合趋势线的描述。但从总体来看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随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多,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水平高,购买力随之提高,产生的日常垃圾也会增加,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另外,年收入较高农村地区的垃圾组成与其他地区也明显不同,其产生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塑料类的比例较高,原因有二:一是生活用品中购买较多带包装的商品;二是当地居民认为产生的塑料类垃圾回收价值不大而直接丢弃,而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居民则会回收一部分塑料类垃圾。当人均收入水平超过20 000元/年后,垃圾产生量开始降低,例如廊坊三河地区人均年收入为32 000元,但人均垃圾产生量只有0.39 kg/(人?d),分析原因为该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务工和经商,经济条件较好,生活垃圾中渣土含量较低,这导致人均垃圾产生量较少。

3.3.1河北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探究

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生活垃圾,应根据生活垃圾组成、垃圾最终处置方式来确定分类方式。若垃圾主要成分以有机垃圾为主(例如蔬菜种植区),处理方式以堆肥为主,则可将厨余垃圾、菜叶等有机垃圾分开收集;若垃圾主要成分以塑料包装、塑料地膜等为主,最终处置方式有焚烧处理设施的,则应将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分开;若最终处置方式考虑废品回收,则应当设置专门的废品回收垃圾箱。根据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建议将调查区的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以下分类,见表2。

分类可回收利用垃圾无机垃圾有机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内容塑料、玻璃、纸张、金属等建筑垃圾、炉渣、草木灰厨余、果皮等农作物秸秆、野草、木屑、棉花壳等过期药品、油漆桶、废旧电池、日光灯管、灯泡、废弃农药瓶等去向通过废物回收或送往废品回收站实现废物资源化建筑垃圾和炉渣等可以用来铺路或垫坑,作为填埋处理中的覆盖土;草木灰可用于沤肥或直接填埋用于禽畜饲料,剩余部分进行填埋和堆肥处理进行焚烧处理或者进行压缩处理制成生物质燃料定期运送至危险废物交换中心

3.3.2河北省农村生活垃圾转运模式探究

在对河北省不同区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垃圾分类情况,选择适宜于本区域特点的垃圾处理模式。

(1)对于经济水平较好,离市、县城较近的农村(25km以内),建议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城市环卫管理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管理模式。以村为基础、镇为枢纽、县(市)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即“户分类―村庄收集―乡镇转运―县城处置”的基本模式,建立村级垃圾收集站、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县级垃圾处理场。此模式应为河北省农村地区中长期主推的处理与处置模式。

(2)对于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建议采取“户分类―村小组收集―村委会转运―乡镇集中填埋”的模式,将生活垃圾简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最后进行填埋处置。

(3)对于处于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内的村庄,应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未迁出的村庄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议采取更加严格的专业化的“县统一收集――集中清运――临近县城处理”模式。

(4)对于居住分散的村庄,由于产生的垃圾量较少,应因地制宜,采取简易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做到垃圾不出村。

4结语

经过对河北省不同农村地区居民的调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河北省农村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河北省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 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 kg/(人?d),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6 kg/(人?d)。各垃圾成分大小依次关系为:厨余>灰渣>塑料>其他>纸类>布类>玻璃>金属。

(2)在调查的河北省10个城市中,邯郸、张家口、邢台三个地区的人均垃圾产生量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廊坊和唐山两地的农村垃圾产生量较低,均低于0.40 kg/(人?d),保定、石家庄、衡水、承德4个地区的垃圾产生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唐山等地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含量较高,均在44%以上,张家口和承德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厨余含量较低,在30%左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