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12-29 14:42:58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现代旅游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73-01

一、现代旅游业

中国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当时是在外交部门下设立中国国家旅游局,主要用于接待外事,是我国旅游业的雏形。1978年开始转型发展产业型旅游,1984年中央提出新的旅游业建设方针,才开始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现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江大河、森林果园、山川山脉以及各种历史古迹、人文风光遍布我国的各个地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旅客消费达2000亿美元,同时还会为中国带来8500万人次游客。 而1979年的统计报告显示,1979年来我国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交往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仅达420万人,全年收入外汇折合人民币696亿元,全国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117个。由此对比可见,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惊人。

但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国家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规划,但是现实产业发展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旅游业现存的问题

(一)开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开发资金短缺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弱势,并且存在趋同化,国家或者投资者一般把眼光放到一些著名地区的旅游景区或者酒店行业,给这一类酒店或旅游区反复投资开发或者维护,使得每逢节假日该类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那些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却因为投资开发力度不足而人迹罕至。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不能到位。以吉林省土门岭地区为例,土门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合健康养生、农家乐游玩。但是其地理位置偏僻,基础的交通设施不健全,交通极其不便,再加上由于其基础旅游设施几乎为零,导致这个地区游客很少问津。

(二)景区垄断严重,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旅游景区一般是国家垄断经营或者是国家授权某企业垄断经营管理。游客进入景区之后,会面临两个问题,游玩和食宿,垄断的存在导致有些景区门票过高,景区内餐饮、酒店住宿费用昂贵等,高昂的费用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并且由于垄断了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内部的公平竞争也相当不利。

比起计划经济,垄断经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国家企业垄断,占据大量旅游资源及资金,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而市场上其他小企业或者其他旅游经济体有60%―70%的企业生存困难。

(三)缺乏创新项目,项目单一趋同化

无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创新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针对目前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产品出现趋同化,同一化,大多数旅游景区或者经营者没有其独特的项目或个性的产品。用吉林省农家乐举例,农家乐空闲时间娱乐的项目有的地方也仅仅是打扑克、打麻将,缺少创新思维,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一)平民大众化加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旅游产业更加平民化。在一些乡村和地区,旅行社的经营或者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个体经营者都会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资金,帮助其建立发展。调查显示,出外旅游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国内游客达44亿人次, 而1979年来我国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交往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仅达420万人,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逐渐趋向平民化发展。并且根据旅游人群年龄段报告可知,21-25岁年龄段旅游人数最多,其次是30岁以下人群,再次是26-30、20岁以下,占比分e是5174%、2492%、1262%、1073%。

(二)科学技术引用增多

现如今,科学技术被引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旅游行业也并不例外。其中最明显的还是互联网+趋势加强,当下几乎所有的旅游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网上营销已经是旅游经营者互相竞争的重要部分。通过网站展示,旅游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旅游产品的价位、服务,众多旅游者对某地的评价等,使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对旅行社的选择。

另外,科学技术在旅游目的地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科技展览馆、考古旅游、现代科技园景区等。旅游者通过游览,可以深切体会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2

旅游业被誉为“绿色产业”,它具有“投资少、效益好、对环境破坏最小、增加就业岗位最多”的特点,已成为服务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管理成本高、管理能力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徘徊不前、管理质量不尽人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笔者就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策措施。

一、我国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较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仅以2008年和2015年相比,数据令人瞩目:全国旅游总收入从2008年的1.16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万亿元,旅游总人数从2008年的17.12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0亿人次。但这组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保护,缺乏竞争机制

首先,从我国旅游业的主导企业――旅行社的主体设置和管理上来看:我国的旅行社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国家的高度保护下,它们享有经营特权,没有真正走入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加之旅行社在体制上政企不分,因而,就旅游市场而言,国内的旅行社不是完整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了旅行社的健康发展。其次,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来看:由于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旅游资源受我国在财政制度“分灶吃饭”的影响,各地区间的旅游投资与开发均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导致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分散了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导致我国的旅游产品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后劲不足。

(二)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多在偏远地区,特别是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旅游景点多在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财政普遍困难,对旅游设施的投资不足,基本上是“以游养游”。由于投资少,只能因陋就简,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交通不便,比如:飞机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不能直达,只有汽车前往却路途遥远且路况较差;加之邮电,通讯也欠完善,难以吸引大量客源,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三)统而不活,处于封闭状态

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行社的经营尚未全面开放,一直由国家垄断,处于封闭状态。不仅是各旅游景点的投资主要由国家或各地政府主控,就连旅行社的建设与经营也排斥民间和外来资金。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政府资金,导致边远地区旅游资源因政府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处于闲置状态或得不到有效开发。由于旅行社主要是政府或政府部门投资,导致我国旅游客源组织实力单薄,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方式经营,缺乏有效的客源组织网络和客源管理机制。

三、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管理

在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必须加强管理,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取消特权和保护,逐步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进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行社的建设等环节,把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核心竞争力,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工作素质,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二)提升形象

一是要加强旅游宣传。各级政府可税收拨付一部分资金,也可从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征集一定的宣传费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持续地向客源国进行广泛的宣传,激起客源国公民的旅游愿望,主动招揽旅游客源。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增涨较快,每逢节假日,有的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有限,易引发安全事故。旅游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管理制度,要制定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旅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三是要提升旅游商品的品质。从总的来看,我国的旅游商品已开成了15大类和约5万个花色品种的商品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品种陈旧,花色单一,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为去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应建立旅游商品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提高旅游产品的调研创新能力和开发生产能力不断丰富旅游商品的质量和品种,促进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蓬勃发展。

(三)扩大开放

要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投资和旅行社建设的开放力度。旅游业能否高度发展,关键在于旅游产品有无卖点,客源是否充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强旅行社准入机制的建设,是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旅游行业应打破国家垄断的格局,扩大开放范围,加大旅游资源投资和旅行社建设的开放力度,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注入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与国内外信誉好、经营实力强的旅游相关企业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得用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成立合资、独资的旅行社,利用其它旅游相关企业的网络渠道,不断扩大客源,也可开成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南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旅游业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近几年,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关联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绕“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保健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以河南省旅游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旅游业作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发挥出显著作用。

(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河南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89处。龙门、少林寺、黄河游览区等一大批老景点得到了治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封清明上河园、鲁山、石人山、白云山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全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洛、安新、郑漯等高速公路现已开通: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积极开展了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活动,郑州已第一批入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河南已经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个。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树立河南良好的旅游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品牌战略开始启动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树立河南旅游名牌,尽快把旅游业建成全省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围绕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抓重点、创名牌”的形象工程。组织开展了“河南人游河南”、“中国人游河南”、“外国人游河南”等系列活动,通过在河南电视台开辟“黄金30分旅游”栏目。以及新闻媒体对河南旅游进行重点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宣传了河南旅游品牌,提高了河南知名度。

(四)旅游市场管理得到改善

1996年河南省8届人大第21次会议颁布了《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和i999年省政府先后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行社管理方面。国内首次试行了违规积分淘汰制。按照“四统一”的标准实行经营证制度,大大规范了旅行社经营秩序。

二、河南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2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旅游产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的现代旅游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地,河南省对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

(一)旅游业规模化、集中度低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偏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在总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利润率却不断下降。在旅游行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企业资产关系分散,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旅游产业规模不经济,先导行业不够突出,导致了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不佳。

(二)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差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表现是旅游交通运力不足,突出表现在航线少、航班少,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设施陈旧、航速缓慢的较低水平。这种交通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和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河南省许多地方都只在旅游吸引物上下功夫,靠景点来吸引顾客,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河南众多的旅游产品还仅仅停留在观光的表面上,观光旅游几乎占了70%左右,未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还未真正起步。大多数老旅游地产品结构单一而不成体系,产品组合缺乏深度、广度及长度。

3、缺乏世界级和部级的旅游精品线路。虽然河南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旅游景点、景区数量众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知名景区、景点比例小。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开发拉大了城市框架。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正在形成,但都市文化还不鲜明:“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河洛风”等旅游精品工程推出后,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还没有唱响全国舞台。目前对外推出的精品线路只,有郑汁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虽然这条线路荟萃了河南文物古迹的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除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信阳毛尖、双汇肉制品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外,大多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商品缺乏精心设计和策划,未能反映河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只是具有地方性影响,尚未真正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系列旅游商品。多数商品包装粗糙,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品牌形象模糊,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不强,难以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4、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上各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产生“逆淘汰”现象。要防止该现象的出现,就应该通过市场来传递优质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掌握充足的信息。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其中有很多是全国之最、世界之最,但其中除了少林寺等少数景点知名度较高外,其余几乎没人知道。尽管河南也有针对性的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但是影响力都比较低,主

要由于促销方式落后,规模小、投入少。而海南、云南这两个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就投入过几个亿的宣传费用。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河南也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增强宣传力度。

(三)旅游业的产业化组织水平低

旅游行业之间尤其是旅行社与其他旅游行业之间未建立广泛的联盟合作机制,导致组团游客所占的比重较低。目前金省组团游客仅占12.1%。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综合服务水平低,不能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导致旅游业收入中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过高,整个行业经济效益偏低。景区景点多孤立经营与发展,未形成景区景点之间龙头带动、线路联动、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旅游业时空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明显

从空间上看,全省景区景点主要集中于沿黄一线和豫西、豫北,而豫东、豫南地区的旅游景观建设明显滞后。从时间上看,旅游高峰期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比重偏高。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一天的游客量动辄上万,在一些景区,两个黄金周的游客量之和能占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5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安全受到威胁,而旅游淡季则又出现设施闲置和浪费。这种时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河南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旅游环境保护与破坏并存

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必须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溶为一体,必须以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河南省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与建设。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高耗式的经营也为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

国家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旅游业必将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整个旅游业发展来看,河南未来旅游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河南省内旅游将成为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作为精神和物质消费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发生,并向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普遍产生了旅游动机,尤其是省内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省内旅游消费将不断升温,发展潜力巨大。

(二)郑沛洛沿黄河“三点一线”将成为重要看点

“三点”指的是洛阳、郑州、开封3个重点旅游城市,“一线”指的是黄河沿线。黄河之滨,史迹斑斑,群星璀璨。“三点一线”既是人们最喜欢的旅游线路,也是推动河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地区。据了解:有关方面已经决定将这“三点一线”作为河南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的重点,以郑州、开封、洛阳为旅游中心,辐射全省177个旅游景区,带动全省187个旅游项目建设。

(三)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为了自我爱好、自我娱乐、丰富情感,人们外出旅游时,已不再局限于单位游、集体游和对人文景观的观光。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经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替代。旅游项目正朝着人性化、多样化的方面发展,集参与、冒险、观光、疗养、商务为一体的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和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旅游方式,不受约束的单独出行将成为时尚。

(四)管理法制化

为了使河南省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规范化,推动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河南旅游局将依照《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对全省旅游景区(点)实施制度管理。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所有旅游景区、景点。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涨价等不良行为。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字:河南省;旅游现状;改革建议

前言:

通过对我省的经济现状经行详细了解,再通过对”集团化经营”成功的典范――华侨城经行学习,运用对比分析,发现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策划了一条适合河南省的发展道路。对现实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因此加快我省的旅游业改革刻不容缓。且为实现”中原崛起”旅游富省,是我们必走的一条路。

一、前景良好的国际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且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2000~2010年为4.2%,2010~2020年为4.4%。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

二、蒸蒸日上的国内产业背景

中国旅游业处于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过渡。在未来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旅游富省。

三、河南旅游业天然优势

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1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且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多样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2“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现代常见的100多个姓氏里70%起源于河南,在开展寻根谒祖等特色旅游方面独具优势。3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节庆活动也是一大特色。4旅游业发展交通便利。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们的旅游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河南旅游发展现状

(1)我省旅游业起步只有20年,相对较晚,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市场不敏感,各市为争业绩不能有效合作,机构重置,各地区间不合理竞争且阻止了我省旅游业向国际化、规范化发展。

(2)异军突起的区域竞争。据刘锋的《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市自洽区也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在各地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地处中原的河南将面临东西夹击、南北围追的困境。

五、河南旅游业改革建议

1.经营理念创新――由”产品发展导向”转向市场开发导向”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发展轨迹具有明显的”产品导向”特征:从1989年的锦绣中华到1998年的欢乐谷,走出了”人造仿景观――人造真景观――真景观与仿景观的组合”和”景观静态性展示――表演动态性娱乐――项目活动性参与”的共轭型产品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旅游主题公园的奠基石和典型代表。不要墨守”产品和市场”的成规,在有限制的市场半径条件下,景区需要不断地”策划和改造”,市场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更新”,形成”产品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每人次接待利润率上下功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这种创新理念。

2.经营组织创新――由”单体分散经营”转向”集团规模经营”

由于种种原因,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在经营组织形式上,长期以来实行”每个景区独立经营”的分散模式。在景区发展初期,有利于单个景区”形成市场冲击波、架构品牌立足点和独立核算、尽快收回投资”;在后期却会恶化了景区的经营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广告宣传成本等的攀升和游客每人次接待利润率的下降。故我们可以从此处学习”集团规模化经营”实现集约化管理。

3.经营机制创新――由”行政首长负责制”转向”企业资产经营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带有明显行政性质的经营机制,对景区的初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景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华侨城的四大旅游主题公园已经从一种”垄断性资产”转化成了一种”经营性资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景区企业经营机制。

4.市场定位创新――由”区域性市场”转向”网络化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了华侨城的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域性特征,并且这种区域性是以受交通条件制约的本地客源为主体的。华侨城如果将市场定位锁定在这种客源市场格局上,就会使本已有限的市场空间受到多种市场变数的影响,势必造成市场走势的下挫或市场空隙。从经营战略管理角度看,第一种模式的原生性限制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限制因素的可变更弹性系数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因而是一种风险性战略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战略模式,如果实施这种模式将是华侨城旅游业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次新的考验。我们学习此处便于全国级境外游市场的开发。

5.经营策略创新――由”产品整合策略”转向”品牌多角化策略”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从1989年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骄人的运作效果,构建出了有形的旅游文化社区。但如果对这个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话不难发现:华侨城营造的旅游吸引物始终立足在”景观观赏层面”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产品整合经营策略具有特定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目前,无论是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还是我国的旅游市场,都应该说进入了向成熟型转化的调整时期。这种策略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华侨城立地空间为操作平台,突破”景观观赏层面”的思维定势,在”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上进行旅游吸引物的策划与营造,从而不断增创华侨城旅游主题公园的新优势;二是超越立地概念的华侨城,以网络化的区域性市场为操作平台,对旅游主题公园相关的产业链条进行渗透的扩张,形成专业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华侨城国际化的”OCTPARK”模式。

6.以结构调整为龙头,塑造河南旅游大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要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以观光型产品为重点.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览胜、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即:第一,围绕黄河与黄河文化做文章:第二,围绕”四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做文章;第三,围绕寻根拜祖做文章;第四,围绕嵩山做文章。第五,围绕太行山、伏牛山、桐柏一大别山做文章。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配套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条,从满足人类不同消费需求出发.积极开拓民族民俗风情浓、休闲性好,参与性强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推动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插图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5

摘要:据2001年到2010年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反映,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产业结构的完整、旅游市场方面,还是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与质量、旅游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过在旅游产品结构、“农家乐”乡村旅游质量、旅游收入结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四川省;旅游业;现状;问题

一、现状

截止2010年9月,我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64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4A级旅游景区64家,3A级旅游景区43家,2A级旅游景区52家,1A级旅游景区2家;据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数据,四川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1处,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46座,部级自然保护区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3座,国家地质公园5个。目前,全省有37个灾区旅游景点正在创建A级旅游景区,其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

旅游接待设施方面。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646家,其中:国际旅游社609家,可办出境旅游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社21家。截至2009年底,星级饭店503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71家,三星级188家,二星级206,一星级21家。绿色旅游饭店70家,其中金叶级26家,银叶级44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约为1:4.4:0.2,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为1:4:5。

旅游交通方面。从省会成都到各市州都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801公里;对外铁路通道有宝成、成昆、内昆、渝黔、襄渝、渝怀线,内部通道有成渝、达成、遂渝线,支线有达万线、隆泸线,截至2009年12月,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29.2公里。今年5月,西部第一条高速铁路——成灌高速铁路正式通车。从成都坐上高速行驶的动车组,半个小时便能抵达青城山脚下,交通更加便捷;航空方面,成都双流机场现已开通30多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已直航的国际城市有,新加坡、香港、澳门、汉城、东京、槟城、福冈、加德满都、曼谷、吉隆坡、普吉、巴黎等12个城市,拥有9个省内支线机场。主要旅游景区实现通邮、通电、通水,有的还建立了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省内主要城市和景区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经济方面。从2001年到2009年,除了08年因地震导致旅游总收入大幅下降之外,其它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保持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04年开始,四川旅游总收入基本上保持了20%—30%的高增长率。2009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9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分别增长21.5%、25.4%;接待国内游客21922.1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52.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34.2%。虽然,四川旅游产业年度总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冲进了全国十强(位列第九),但是与收入早已破2000亿元大关,最高的甚至达到3000亿元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等省份相比,四川旅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全国旅游综合实力排位分析,四川的弱项就在于入境旅游,2007年至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一直排在全国的第9位。但这三年来,四川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的第16、24、22位,远远低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水平。2009年,四川入境游客数与全国第一的广东省入境游人数(2747.80万人次)相比,相差31.33%,但旅游外汇收入与其相比较(5.67亿美元)相比,却相差接近35%。

旅游信息化方面。1998年,四川计划开始走上旅游信息化建设之路。2000年,四川省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一期工程通过验收;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建设“金旅工程”,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工作上水平的意见》,启动四川“金旅工程”建设。5月,制定了四川“金旅工程”整体方案。至此,四川旅游信息化开始发展。2010年,为了实现四川旅游三年提升计划,提出并实施把四川建设为西部旅游信息高地。2010年全省旅游信息工作会上,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美景面对面、四川旅游信息港3个旅游信息产品首次亮相: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是一个旅行社行业交易的电子操作平台。从旅行社创建线路、广告,到收客、下单、回款等一系列流程,都能通过网上实现。并能实时对团队运行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团队的运行质量。而电子印章的使用,保证了旅游合同的安全真实;美景面对面,与游客互动特色更吸引人。游客通过视频,可远程预览四川各大景点的现状;四川旅游信息港,则是将旅游信息、服务、产品等融为一体,以文字、图片、视讯等多种形式,提供景区景点、精品线路、票务租车、特色餐饮以及娱乐、购物、医疗设施、银行网点等信息查询。旅游电子商务更加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便捷化。

旅游发展模式、管理机制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四川省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旅游产品仍然以观光为主,其他产品如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专项旅游等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数量较多,但质量和规模尚未标准化、系统化;旅游收入连续增长,旅游相对地位仍然徘徊在第9位,入境旅游、旅游外汇收入还比较低;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丰富,但是高档酒店较多,缺乏经济型酒店、特色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比例相差过大;旅游信息化建设还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模式仍然以“政府主导”,政府在协调职能服务方面还未完善,“主导”的方式没有改变。“十二五”规划意见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这为旅游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旅游业;研究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05-03

[作者简介] 王 珏,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和旅游教育;

陈世伟,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和旅游经济管理;

邓晓华,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教育。(江西 南昌 330002)

一、江西省旅游经过30年发展的现状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截止“十•五”末,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十•五”期间,江西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

首先,江西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其次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再次,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江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较好的省份比,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江西省的旅游业与周围各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是衡量该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1997年江西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3.3万人,比浙江少67.8万人,比安徽少15.7万人,比福建少101.7万人,比湖南少16.8万人,只相当于广东的1.8%。其中接待外国人3.2万人,也大大低于邻近各省。江西的旅游业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来我省旅游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消费水平和逗留时间却低于周围各省。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花钱的项目还不多。1997年江西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只有0.45亿美元,仅相当于浙江的13%,安徽的70.3%,福建的7.3%,湖南的32%和广东的1.6%。

到2001年江西旅游总收入161.39亿元,其中外汇收入0.703亿美元。是1978年的77.3倍(约91万美元),但只有湖南(第一位)的26%,只占全国的0.4%,总量较小。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9.63万人。根据200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1年,中部六省中旅游外汇收入最高的是湖南,其旅游外汇收入为2.70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50.46万人次;其次是湖北旅游外汇收入为2.00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66.78万人次;河南为1.33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6.56万人次;安徽也达1.06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8.09万人次;山西旅游创汇收入0.5947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9.78万人次;而全国各省平均达到5.7亿美元。江西创汇收入排在全国第25位,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山西。

2007年,江西旅游总收入463.7亿元,其中外汇收入1.96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66.4万人次;中部六省中旅游外汇收入最高的还是湖南,达6.42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20万人次;湖北4.13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2万人次;河南3.18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88.08万人次;安徽4.24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06.43万人次;山西2.212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73.78万人次;江西处中部六省最后一位。

由上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相比于1978年,江西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纵向比较形势喜人。但是,跟周边省市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比,形势是严峻的。

江西旅游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形势逼人。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

二、江西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障碍分析

从历年来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的横向比较来看,江西省旅游业现状与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极不相称,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已到了不得不正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了。

(一)障碍之一:旅游产业管理的现行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行业,由旅行社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和保险业等构成。同时,旅游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商业等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不仅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甚至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宏观调控乏力。而现行的各地市、各景区、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人微言轻”,对本行业的全面管理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要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头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变过去上下间、地区间、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力。

(二)障碍之二:现行旅游产业结构与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旅游企业是市场主体,但江西省旅游企业实力过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没有形成行业实力,基本上处于低水平的竞争。

在江西省数百家星级宾馆酒店中,五星级宾馆只有5家,四星级宾馆45家;全省670多家注册旅行社中,只有一家南昌春秋旅行社是全国百强社,那还是得益于它是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全国百强社第一名)在江西的唯一分社。“散、小、弱、差,经济效益低”是目前江西旅游企业生存状况真实写照。

江西各旅游景区建设没有高水平规划、重复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如比较柘林湖和仙女湖,我们很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纵观江西旅游资源,多数以简单的“传统观光旅游”为主。而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多种需求;加之观光游客在景点上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观光旅游大量的花费倾斜于交通运输,同时也加剧了交通的紧张程度。此外,观光旅游的经济效益不高,国家旅游局对来华旅游者曾作过抽样调查,海外游客在华花费按旅游目的地分组统计,“观光游览”组消费水平最低。我省入境旅游每年接待几十万人次,但人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这正是因为大部分游客是观光客。

(三)障碍之三: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投入与产业是成正比的。旅游产业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资金、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交通、环保等配套设施投入额巨大。由于我省于我省财力有限,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力共举办旅游。

江西2007年全年旅游行业共正式签约引进外资项目9个,协议投资总额22918.5万美元,实际进资4808.08万美元;正式签约引进内资项目122个,协议投资总额109.794亿元人民币,实际进资75.739亿元人民币。

而与我省相邻的湖南省,2007年民营资本、外资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07年,民营资本、外资对湖南省旅游业的投入总额在80亿元人民币以上。

(四)障碍之四: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相比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它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上。而江西疲软的市场现状,使得本身就不充裕的人才加速外流。

根据南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08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一名导游的年工资指导价位的高中低三档分别为20115元/年、14053元/年、11036元/年,平均年工资15068元/年;而与南昌消费水平相近的长沙市劳动主管部门早在2006年公布的导游工资指导价高中低三档分别为22400元/年、14800元/年、11800元/年,平均年工资16334元/年,已经高于南昌2008年导游工资指导价。而导游的收入构成除了工资以外,还包括其他例如小费、佣金等,而这些又和该地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商品种类等息息相关。湖南尚已如此,那些旅游发达的省份就更不用说了。曾经就有一名江西导游直言,“以导游的辛苦付出而言,你认为这样的收入会有吸引力吗?”

据有关部门统计,南昌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最终留省的只有15%左右,多数选择出省淘金。

高素质导游留不住,导游队伍难免良莠不齐,难令游客满意。一位在九江龙宫洞游览的游客诉苦:导游只会利用钟乳石开些无聊的玩笑,对钟乳石如何形成等专业知识却一问三不知。

在专业队伍中,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素质偏低,约有三分之二未达大专水平;一线服务人员素质更低,多数是初中文化,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未经专业技术训练,难以适应本职工作要求。

三、江西旅游业战略调整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产业地位,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江西省内有不少地方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症结。政府部门应顺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真正解决长期困扰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要制定高标准的发展规划,明确定位。好的规划可以保证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在规划指导上,要注重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防止旅游开发低档次和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整体形象上,突出江西是山水风光、文化景观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功能旅游胜地。制定各主要旅游区既要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要与其他旅游点相得益彰的发展规划。

(二)强化政府职能,创新体制,增强旅游活力。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底子更薄,基础更差。旅游业关联性、依托性、综合性又很强,运作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更需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开展宏观运作与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促进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应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只顾自身利益的延伸。

一项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分割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产品的统筹开发,相反的还容易产生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等弊端。要理顺行政机关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行政管辖和经济往来关系,消除政出多门、步调不一、市场分割、经营壁垒等方面的弊端,以营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提高综合效益。

(三)加快产业化进程,外引内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江西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旅游企业实力较弱,经营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始终在低水平上竞争、重复和徘徊。面对这些问题,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改变旅游开发方式,加快企业改制,鼓励一批实力雄厚的大部门、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体制障碍、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的公平准入。要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建设多功能旅游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要改变单靠国家投资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用好政府投入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好旅游项目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金问题。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新格局,建立起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发展、产业要素齐全、服务网点密集、体制机制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四)挖掘江西旅游特色,宣传促销,加大市场开拓。目前江西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基本上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业。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客源市场萎缩,也不利于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挥传统优势观光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积极发掘资源内涵、丰富产品类型、增强景区功能、开拓特色产品,使特色旅游成为江西旅游新支点。

旅游是“形象”工程,又是“口碑”工程,更是“人心”工程。形象、口碑、人心固然靠自己的优质而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但现实中宣传促销已成为实现旅游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旅游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市场定位和地方特色,做好江西整体形象的促销、江西特色产品和线路的推销。在保证重点和传统市场时,注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促销经费渠道。

(五)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培养专业人才。人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行业、部门的兴衰。为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景点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旅游业的无形资产,它可搞活旅游业的整个环节。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用好的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在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培育“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J]. 当代财经,2000,(4).

[2]郝索,陈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黄细嘉.江西旅游业在中部崛起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3,(3).

[4]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Z].2006.

[5]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旅游业 转型 发展 趋势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全国更有多个省、市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地区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24亿人次,同比增长1.16%,2011年度全国出境旅游总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2.42%,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 7680 亿元。

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遇到诸多难题,比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出现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运行效益低、旅游开发成本高、市场竞争恶化等等。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旅游管理部门在战术层面的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的上述问题,我国旅游业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旅游业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刻不容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诸如宁波、广州等大城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率先提出“旅游转型发展战略”,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将旅游转型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2008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将“旅游转型”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这项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数量型质量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旅游转型”主要是指由于旅游消费的转型所引起的,促使旅游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旅游转型研究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的提升对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而我国对旅游转型的理论研究比较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据我国旅游专业人士归纳分析,旅游转型的主体是旅游业,方向是提高产业效率,实质是促使旅游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旅游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旅游的增长方式、旅游布局、结构和政策及旅游的管理等等,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是旅游产品的转型。

二、 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经历第一次转型,即旅游体制的转轨。这次旅游转轨在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了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障碍,使我国旅游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从政治接待型到经济经营型的转变。“经济经营型”的旅游模式是一个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系。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而导致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得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着手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的理论研究。研究员马波最早对我国旅游业转型进行了探索性研,她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的总体模式、市场供求关系、产业增长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转型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规模和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促使我国旅游业开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规模型向效益型,以及从事务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的第二次转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在我国基本形成,大大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尽管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旅游业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超过2.2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的提升,未来几年全国将有超过80%以上的省、市以旅游业为该省、市的主导产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分,其重要地位将日益凸显,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3)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2001年我国正式加盟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加大,旅行产业也开始大量引进外资。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旅游市场的全球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4)旅游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相比以前更加多元化,由以往单纯的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层次的旅游模式转变;出游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旅游空间和频率也大大提高。这些都对传动的旅游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工业旅游 旅游资源 推进对策 滨海新区

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与消费层次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正日益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集休闲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成为热点。由此,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方式,以其内容的新颖性、项目的易行性日益赢得了众多企业和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例如,北京首钢、上海宝钢、浙江秦山核电站、青岛海尔、吉林中国一汽等知名企业纷纷加盟旅游行业,浙江温岭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旅游促进会。

从全国来看,虽然工业旅游项目经营成功的企业不少,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的工业旅游项目只能勉强维持下去。由此看来,要使工业旅游从一开始就得到规范健康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首先就要对工业旅游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工业旅游的内涵

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这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是对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

目前工业旅游在我国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中开展,旅游内容集中于:参观企业标志性建筑、企业特有的人文景观以及厂区美化绿化建设;了解企业生产制造过程, 增长知识, 拓宽旅游者视野;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认识该企业或该行业的发展历史,纵观企业或行业发展全貌。由此可见,工业旅游作为伴随工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是城市品牌的衍生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工业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具有依附性、知识性、多效益型和重游率低等特点。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整的旅游概念尚未形成 旅游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企业要发展好工业旅游, 就不能将眼光仅仅放在参观游览上,要注意对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目前工业旅游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多表现为自然的、现实的,而少有特色和创意,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企业所在的工业区大都建筑风格单一、环境的绿化水平较低,没有像样的宾馆饭店、商业设施和休闲活动场所。这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观光旅游景点相比,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 由于工业旅游在目标顾客的定位上仍比较侧重于企业间的参观与交流,多属于商务旅游的性质。面对大众旅游尚开发不足的现象,因而在营销上缺乏策划和宣传推销,只是等客上门。

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由于多数开展工业旅游的单位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在旅游专业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上不规范,需要尽快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改善,其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工业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缺乏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品牌 一般而言, 工业旅游拥有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且旅游资源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与之相对应的旅游项目却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一般仅限于对既有资源的陈列与宣传, 缺乏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青岛市是名牌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工业旅游开展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城市之一。但发展至今, 各企业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因此并没有形成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使得工业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推进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选择合适的工业旅游目的地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所以企业的选择对于工业旅游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选择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时,可考虑以下因素:资源的独特性,如果工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那么开发为旅游产品后将有更强的竞争力;品牌知名度,消费者能够记忆的工业产品品牌数量有限,所以名牌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吸引力程度,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关注程度高,对于平时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也有强烈的好奇感,例如前者如家电生产企业,后者如卫星发射基地,而对于中间产品则兴趣不大;资源向旅游产品转换成本,在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强调利用原有资源创造增量效益,如果将工业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就违背了工业旅游发展的本意;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对于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工业旅游应选择位于市区或近郊区的日用品生产企业(如家电企业)、高科技企业(如汽车企业)、军工企业(如卫星发射基地)和传统手工业企业(如首饰制作)。

开拓广阔的市场 目前我国工业旅游的市场以学生、教师为主,一般为开展活动集体组团而来。开展工业旅游应首先抓住这一市场,并采取措施稳定和巩固。当然对于工业旅游来说,仅有学生市场是不够的。当条件较成熟时,可考虑开发以下几个市场:首先是中老年市场。中年人对工业旅游有较强的需求,并且是影响青少年参与工业旅游的重要因素;而且老年人闲暇时间多,旅游愿望强烈,对陌生的现代工业有浓厚的兴趣,市场潜力大。其次是家庭市场。在国外,工业旅游对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在法国,很多家庭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参观核电站、啤酒厂、制糖厂或矿山。然而在国内这一市场仍没有被开发。再次是农村市场。在我国,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旅游的农村市场开发一直未受重视。现在,富裕起来的农民旅游需求强烈,游览与他们所处的农村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城市是很多人的愿望,而工业旅游对他们来说更新奇,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最后是外地市场。目前工业旅游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居民,对外地市场开发不足。工业旅游市场开发面向外地游客,不仅可以扩大客源,更可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首先,活动安排注意参与性。不少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通道内。游客只是走走看看,参与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利于其发展。如何引入参与性的内容是当前工业旅游开发重点突破之处。国内外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尝试。比如德国斯图加特奔驰汽车公司,游客可以参观公司的总装线、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到工人食堂吃午饭,体验“奔驰人”的生活。在香港的香水厂,游客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自己配制香水。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根据不同的工业企业特点,采取措施加大游客的参与程度。其次,增设文化、娱乐设施,使整个环境更具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

重视工业旅游购物 可以把本单位的一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并准备一些纪念品和宣传材料。例如,青啤公司就有销售专柜,牙签筒、手电筒、指甲钳、打火机、照相机、书签、腰表、玻璃杯等20多种宣传品,每件都打上“青岛啤酒”印记,购物与广告一举两得。但同时要把握产品的商业性宣传分寸,避免引起游客的反感。

把工业旅游纳入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要把工业旅游视为企业品牌战略的一种创新和延伸。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立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反过来,工业旅游搞得好又可以强化、优化企业品牌,使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断提高。因为工业旅游是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游客的安全、生产技术的保密、参观部门的选择、导游人员的培训等等。

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旅游项目的思路

天津滨海新区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发展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其总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万人,已形成七大产业基地,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天津全市的40%。天津滨海新区经过近17年的开发建设,投资环境逐步完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成为天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2003年滨海新区又投资120亿元,实施轨道交通、道路、桥梁、港口、市政公用设施及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工程共75项,使新区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滨海新区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滨海新区不仅是我国近代北方工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化工、制盐、海洋石油开采和造船基地,还集中了一大批现代国际一流的外资企业,为工业旅游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载体。截至2000年底,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7个国家的30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企业达51家。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如美国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朗讯科技、艾默生电气、霍尼韦尔、日本雅马哈、瑞士雀巢、韩国三星等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的投资主体。

跨国企业在滨海新区形成的聚集效应,构成了其优越的工业旅游资源。此外,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滨海新区旅游环境及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塘沽有涉外宾馆约20家,星级宾馆约10家;旅行社约15家;海上旅游船50多艘。另外,大港区还被确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创造了条件。

滨海新区未来工业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对于已有的工业参观基础景点应增加配套项目,丰富旅游内容,由此延长游客在景区、景点滞留的时间。

要突出开发区工业旅游品牌,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拳头”产品。一是在开发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项目的建设中体现高科技特色;二是变分散为集中,建设开发区工业旅游展示中心,模拟设计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产品的流水生产线,或以先进的生产工艺模式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或将企业淘汰的生产模式开发为“古董式”旅游项目,鼓励游客亲身参与,促使工业旅游从传统的观赏型向参与型改变,既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又避免了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与企业安排休息相冲突的矛盾,从而将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转化为稳定的旅游资源。

工业和旅游相结合,开发工业旅游新品。按照工业企业不同的类型、性质和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系列,形成一批旅游名牌产品和精品线路,改变旅游项目单一的现状,增强发展后劲。

形成多空间、开放式旅游产品组合。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其互补性,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可满足其一定的求知欲。旅游部门在开发工业旅游新产品时,可将性质、类型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合,使旅游产品满足多种消费需求。

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从起步以来,城区旅游载体功能日益改善。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天津滨海新区的旅游业必将呈现无限生机与活力,工业旅游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应月芳.论工业产业旅游.北方经贸[j],2002(2)

2.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武汉工业学院学报[j],2001(2)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时尚旅游
    刊号:11-3424
    级别:部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