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慢性病调理方法8篇

时间:2024-01-02 10:26:10

慢性病调理方法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1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由于病程长、难治愈,使得医疗资源消耗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疾病经济负担是慢性病患者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决定着患者是否看得起病以及如何看病,是配置卫生资源、优先选择重点卫生问题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本研究于2010年对昆山市农村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昆山市周市镇新镇村、东方村、中乐村等8个村参加免费体检的居民中选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326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调查对象,涉及的慢性病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精神心理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慢性病的诊断参照《内科学》第7版。

1.2 调查方法 2011年9-11月,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上门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主要慢性病史及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周门诊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及营养伙食费、年误工费、去药店购药费等。

1.3 质量控制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调查资料有专人复核验收;数据资料先进行复查,再由专人录入。

1.4 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1)疾病总经济负担测算:疾病总经济负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疾病间接经济负担。(2)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直接经济负担=①+②。其中:①年直接治疗费用=每次门诊费用×两周就诊次数×26+年住院费用+年自购药物费用;②年直接非治疗费用=接受治疗过程中交通、食宿费+年误工费。(3)疾病间接经济负担测算:年间接经济负担=个人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家属护理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本次调查采用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测算基础为被调查地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645元。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核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被调查的326例慢性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为163例。年龄31~96岁,平均年龄为(61.6±9.9)岁。其中糖尿病患者数最多,有207人(占63.50%);其次为高血压患者,有177人(占54.29%)。在调查时间前一年内有40人住院,住院率为12.27%;有159人门诊就医,门诊率为48.77%;有62人到药店购药,购药率为19.02%。

2.2 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2.2.1 疾病总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总经济负担为1583257.55元,见表1。人均年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856.62元,其中年直接经济负担为4768.00元,年间接经济负担为88.61元。

2.2.2 疾病直接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 554 369.55元,其中直接治疗费用占94.00%,直接非治疗费用占6.00%,见表2。人均直接治疗费用为4 481.82元,人均直接非治疗费用为286.19元。

2.2.3 直接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年直接治疗费用为1461072.00元,其中年门诊医疗费用占52.54%,年住院医疗费用占34.12%,药店购药费用占13.34%,见表3。人均年门诊医疗费用为4828.31元,人均年住院医疗费用为12462.50元,人均年药店购药费用为3143.06元。

2.2.4 直接非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直接非治疗费用为93297.55元,其中年住院非医疗费用占59.64%,年门诊非医疗费用占40.36%,见表4。人均年住院非医疗费用为1391.00元,人均年门诊非医疗费用为236.84元。

3、讨论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0%,每天有1.3~1.5万人死于慢性病。相关报告指出,我国慢性病面临“井喷”风险,慢性病风险因素普遍流行,潜在危险人群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行动,估计2005-2015年,因中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我国累计损失将为5 580亿美元。研究显示,昆山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人均年直接经济负担、年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昆山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的27.02%和0.50%。虽然昆山市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医疗费用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过高,将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重大风险,因此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显得格外重要。

从直接经济负担的构成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占较大比重(52.54%)。这是由于:很多慢性病在门诊治疗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方式下,重药物治疗,轻综合防治,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频繁的门诊就医导致疾病负担较重,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方式。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2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干休所;管理现状

慢性病是不具有传染性,病程时间长,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一类疾病总称,包括糖尿病、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肺气肿、恶性肿瘤、精神病等,具有病程时间长、病因复杂、社会危害性高等特点[1,2]。慢性病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患者心脑肾等各种重要脏器出现损害,影响其正常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且病程长,患者需长期就医、服药,医疗费用高,在增加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3,4]。依据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于2000年已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5],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激增,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均逐年升高,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将探讨某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管理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干休所45位干休所退休人员,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在61~74岁,平均(68.1±5.1)岁;其中老干部5例,其他退休人员40例。

1.2 方法 采取问答式调查问卷,调查和统计老干部的慢性病分布状况、健康档案建档状况、接受规范化管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

2结果

2.1慢性病分布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糖尿病15例(33.3%),高血压26例(57.8%),冠心病10例(22.2%),脑血管疾病11例(24.4%),慢性支气管炎25例(55.6%)。

2.2慢性病管理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28例已健康建档(62.2%),其余17例尚未建档退休人员中,10例有建档意识(22.2%),7例认为建档可有可无(15.6%)。

28例健康建档退休人员中,17例接受规范化管理(37.8%,28/45)。

3讨论

慢性病为现代文明病或者生活方式疾病,该病的发生与人类长期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周围环境息息相关[6~8]。慢性病患者往往会终身带病,需要终身治疗,患者需主动地适应环境、症状以及生活的变化情况,所以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获得相应的治疗,还需要得到连续性的支持、帮助、咨询、教育等各种服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旨在正确地指导患者进行疾病康复。由本干休所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健康建档数量仍然未达100%,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偏少,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

3.1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差 由于这一代的退休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下,往往认为只需要自我管理,平时自我监测疾病的发展即可,认为不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导致部分老年人认为健康建档可有可无。

3.1.2慢性病管理宣传力度不足 因为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向退休人员灌输足够的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意义等,导致其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不深,部分退休人员不愿意配合管理工作。

3.1.3缺乏专业性管理团队 目前慢性病管理团队主要由慢性病医师兼职完成,大部分医师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导致慢性病管理不够细致、不够专业。且部分管理人员对慢性病管理的服务内容不甚了解,没能正确地宣传慢性病管理的实际意义。

3.1.4政策未完善 目前我国仍处于慢性病管理的发展阶段,具体的法律法规尚且没有完善,政策扶持不足,导致慢性病管理相关机构执行不到位,退休人员对慢性病危害性、危险因素等的知晓率偏低。一些扶持政策只是从宏观角度指导,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管理薄弱。

3.2慢性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3.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 应定期举办慢性病防御知识、治疗知识、健康建档、慢性病管理重要性等相关讲座,且可通过派发传单、粘贴海报、微信平台等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退休人员主动地参与健康建档和接受规范化管理工作,使慢性病管理落到实处,有效地监测、控制疾病的发展。

3.2.2加强慢性病自我管理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退休人员获取正确的慢性病基本知识、保健技能,使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达到医师监控管理、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效果。

3.2.3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 应一个专业性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临床执业医师、经验丰富护士、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由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成员主要负责病情调查、追踪,使管理团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完成管理工作,不断地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3.2.4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地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建立监督机制,使管理人员落实慢性病健康宣传和教育,完善健康建档、高危人群筛查等政策,并提供足够的预算,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管理能力。

综上,本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较为常见,但健康建档、规范化管理偏差,存在多种慢性病管理问题,应针对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有效地延缓慢性病继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建平,冯占春.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5):59-60,63.

[2]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69,673.

[3]杨惠兰,毕丽青.社区健康教育对城乡接合部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8(24):3066-3073.

[4]贾纯花,李春玲,赵佳,等.社区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知己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30):2865-2866.

[5]王俐虹,肖成汉.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z1):369-370.

[6]利霞,罗丽娟.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与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6):148-150.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42-03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医学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大,从而导致人口中老年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然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慢性疾病则是严重危害中老人身体健康主要疾病。在大量数据调查中发现,中老年人患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主要为了了解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研究采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蛇口4个社区1 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和生活方式,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构建相应的护理模式,为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蛇口4个社区(高新南、沿山、海月及海昌社区)共1 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在深圳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包括深圳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但办有暂住证的人口,流动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并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该组研究中,中老年人的年龄为45~82岁,平均63.5岁。其中45~55岁,511例(43.53%);55~65岁,427例(36.37%);65~75岁,216例(18.40%);>75岁,20例(1.7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55例(64.31%);中学,372例(31.69%);大学及以上,47例(4.00%)。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 收集被调查者所在社区医院的慢性病管理相关资料数据。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人口资料及社区慢性病管理资料,确定慢性病患病类型[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等有效结合的调查方式。选取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在合理安排下先后进入到社会采集已经入户的人员进行相关调查。为了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还应该要求被调查的人员认真填写调查表。在填写调查表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引导,当用户对调查表有疑问时,调查人员则耐心对其解决,确保为用户解释的内容与调查内容保持一致;当中老年人看不清楚调查问卷的内容时,调查人员便应该为用户阅读出来,等用户完全理解了调查的内容时,可以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其中专家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日常生活方式;(2)身体疾病(让被调查的用户在调查之前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状况)。社会联系与支持:①人们群众与亲人、邻居之间的联系关系;②缺乏性生活时所产生的生活现象;③所调查的中老年的日常生活现象。

1.3 相关定义及判断标准

对本文调查表中所说的吸烟主要是指吸烟>1支/d,并且连续吸烟时间长达一年以上[3];对饮酒的定义则判定为>1次/周。除了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包括在吸烟与在饮酒两个定义,其中在吸烟主要是指在被调查之前30 h之内有吸烟情况;在饮酒是指被调查之前30 h之内有饮酒的现象。慢性病率是指患有慢性病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患慢性病症与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中这里所说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吃大蒜、食盐口味过重、独居、不喜欢看电视等。然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喜欢吸烟的人很容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喜欢喝酒的中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不喜欢吃大蒜的中老年人常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食盐口味过重的人们常会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时间独居的人们常常患有心脏病;爱看电视的中老年人常常会患有心脏病、偏头痛等病症,同时所调查出来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3.1 慢性病患病情况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前几年相比较低。患有慢性病的人数高达400例,患病率达到了34%。在400例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病的患者达到268例(67.00%),同时患有三种及以上的患者达到104(26.00%)。其中中老年人患有的慢性病症主要包括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其中高血压、心脏病及偏头痛分列前3位。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多重病症并发的可能性较多,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2 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影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一大部分中老年人可能因为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病然后再采取了有效的戒烟行为,从医学的角度论证了吸烟和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吸烟选项来说,47.10%的高血压、45.37%的心脏病及54.63%的偏头痛患者都存在吸烟习惯。其余慢性病的吸氧比例则较低。同时还发现爱吸烟的人比不喜欢吸烟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性要高出几倍。从而通过实际表明,吸烟会大幅度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几率,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为。就不吃蒜习惯来看,高血压(54.08%)的患病比较高。同时也证明了食用大蒜具有降脂的作用,因此,经常食用大蒜的人们经常会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病症。在日常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味道较重的人们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高盐饮食是导致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了独居中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

3.3 慢性病社区分层护理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借鉴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有效结合所调查出的实际情况,采取双主互动、居家养老、支持小组模式,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区分层护理模式。然后再在这样三级预防的理念下,统一对中老年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以此达到促进社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目的。其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3.1 设置良好的生活监督员 采取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病进行管理,并为患者建立了专项电子档案[4]。多途径发现并建立专门档案,明确用药量,完善底数资料。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通过调整人们的日常行为,能够有效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特别对于爱吸烟、爱饮酒、不喜欢吃大蒜、不爱看电视的人群进行行为纠正,以培养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

坚持社区责任医生和专科医师的联系,对患者的情况可及时向专科医师汇报,专科医师应定期指导社区医生随访和规范用药。增强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进行巡诊随访,主动监测其血压或血糖(实行分级管理),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填入随访记录表、个人档案以及健康监测日志(健康小册子)。追踪观察并评估免费用药机制下用药后的效果体现。患者亦可根据健康监测日志随时跟责任医生沟通,反馈治疗情况。除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膳食知识外,还应当联合社区开办公共食堂,设立高血压患者就餐窗口,为患者的日常饮食提供指导以及实际的便利。同时将患者日常饮食结构的考察纳入责任医生的管理工作中。

3.3.2 综合健康教育层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识,干预中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5]。责任医生上门服务时,应将患者及家属作为宣教对象,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一期一主题,分别说明高血压产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家庭保障方法、血压及服药的自我控制管理、疾病发展与预后等。其中要特别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血压长期控制以及个人习惯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抛弃错误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治疗干预工作的开展。

此外,患者所在社区医院应积极组织高血压患者活动俱乐部及兴趣小组,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知识问答竞赛、慢跑、太极、气功等有氧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患者戒除烟酒,加强病友之间的监督与互助。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识以及依从性。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4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 用药依从性 健康教育 社区药师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老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明显高于中青年(23.7%)[1]。这些疾病本身及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慢性病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服药,因此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问题,值得社区药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笔者通过对社区内所管理的197位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用药依从性,旨在更好地提供社区用药指导,保证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60岁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均由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男81人,女116人;年龄60~92岁,平均72.2岁;年龄分布为60~69岁59人,70~79岁103人,80岁以上35人。文化程度:小学70人,中学及中专106人,大专及以上21人。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在社区内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等),所患慢病种类,服药情况,对所用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依从性,不依从的相关因素等。其中依从性是参照Morisky提出的服药依从性的推荐标准,设计了4个问题来衡量:①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次数服药,没有漏服现象;②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剂量来服药,没有擅自增加或者减少剂量;③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时间来服药,没有错服现象;④自患病以来是否能坚持长期服药,没有擅自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评价标准:遵从医嘱,按时间服用药物,没有擅自增加或减少给药剂量和次数者为用药依从性良好。以上调查内容有1个或以上回答为“否”者,即为用药依从性差。

结 果

慢性病患病状况:本社区老年慢性病发病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其余依次为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患有1种慢性病110人(55.8%);2种慢性病71人(36.1%);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16人(8.1%)。服用1种药物的85人(43.1%);2种药物的69人(35.1%);3种及以上药物的43人(21.8%)。

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126人(63.9%)。

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相关因素:⑴老年人记忆力下降:46人(36.5%)。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衰退,记忆力差,加之所服药品较多,故经常漏服、错服药品。

⑵药物不良反应:37人(29.4%)。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如降压药中的卡托普利会引起的顽固性干咳、拜新同引起的外周组织水肿、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造成了依从性不佳。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老年患者在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不能正确理解说明书所列的不良反应,担心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危害,产生了对药品的不必要的恐惧,进而影响了依从性。

⑶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31人(24.6%)。有些老年患者对所患慢性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了解长期、规范0用药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有些患者,以自我感觉为标准服药。如高血压患者认为头不晕,血压就不高,不用服药。或者听信他人用药而擅自更换药物。

⑷经济原因:12人(9.5%)。有些老年人因为经济的原因难以坚持长期服药。

讨 论

本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容乐观,慢性病管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并发症的手段[2]。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首先要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定期开办慢性病的专题健康教育讲座、利用社区的健教橱窗、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普及慢性病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加对慢性病治疗方案的认识。

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区药师在慢病随访管理中的作用。社区药师要同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一起加入社区团队,走出院门,进入家庭,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社区药师要定期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仔细讲解药品的名称、规格、服用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储存保管的方法等,及时解答患者的用药咨询,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尽可能地提高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5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社康管理中心,广东深圳 518067

[摘要] 目的 主要为了了解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 通过采用抽样调查、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等有效结合的调查方式,然后对4个社区1 174例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指中老年人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然后对这两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介于4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其中被调查人员患有的慢性病主要是指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高胆固醇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总结出了吸烟与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患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酒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食用大蒜与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有关,食盐口味与高血压、心脏病患病率有关,独居与心脏病患病率有关,爱看电视与心脏病、偏头痛患病率有关,经常下棋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经常体育锻炼与偏头痛患病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吸烟、饮酒这些习惯是导致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重要的原因。经过实际调查发现,下棋对高血压患病率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且有效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社区分层护理模式。

http://

关键词 中老年人;慢性病;生活方式;分层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42-03

[作者简介] 朱铁军(1963.10-),女,湖南礼陵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社区护理管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医学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大,从而导致人口中老年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然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慢性疾病则是严重危害中老人身体健康主要疾病。在大量数据调查中发现,中老年人患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主要为了了解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研究采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蛇口4个社区1 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和生活方式,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构建相应的护理模式,为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蛇口4个社区(高新南、沿山、海月及海昌社区)共1 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在深圳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包括深圳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但办有暂住证的人口,流动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并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该组研究中,中老年人的年龄为45~82岁,平均63.5岁。其中45~55岁,511例(43.53%);55~65岁,427例(36.37%);65~75岁,216例(18.40%);>75岁,20例(1.7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55例(64.31%);中学,372例(31.69%);大学及以上,47例(4.00%)。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 收集被调查者所在社区医院的慢性病管理相关资料数据。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人口资料及社区慢性病管理资料,确定慢性病患病类型[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等有效结合的调查方式。选取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在合理安排下先后进入到社会采集已经入户的人员进行相关调查。为了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还应该要求被调查的人员认真填写调查表。在填写调查表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引导,当用户对调查表有疑问时,调查人员则耐心对其解决,确保为用户解释的内容与调查内容保持一致;当中老年人看不清楚调查问卷的内容时,调查人员便应该为用户阅读出来,等用户完全理解了调查的内容时,可以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其中专家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日常生活方式;(2)身体疾病(让被调查的用户在调查之前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状况)。社会联系与支持:①人们群众与亲人、邻居之间的联系关系;②缺乏性生活时所产生的生活现象;③所调查的中老年的日常生活现象。

1.3 相关定义及判断标准

对本文调查表中所说的吸烟主要是指吸烟>1支/d,并且连续吸烟时间长达一年以上[3];对饮酒的定义则判定为>1次/周。除了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包括在吸烟与在饮酒两个定义,其中在吸烟主要是指在被调查之前30 h之内有吸烟情况;在饮酒是指被调查之前30 h之内有饮酒的现象。慢性病率是指患有慢性病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患慢性病症与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中这里所说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吃大蒜、食盐口味过重、独居、不喜欢看电视等。然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喜欢吸烟的人很容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喜欢喝酒的中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不喜欢吃大蒜的中老年人常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食盐口味过重的人们常会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时间独居的人们常常患有心脏病;爱看电视的中老年人常常会患有心脏病、偏头痛等病症,同时所调查出来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慢性病患病情况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前几年相比较低。患有慢性病的人数高达400例,患病率达到了34%。在400例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病的患者达到268例(67.00%),同时患有三种及以上的患者达到104(26.00%)。其中中老年人患有的慢性病症主要包括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其中高血压、心脏病及偏头痛分列前3位。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多重病症并发的可能性较多,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2 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影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一大部分中老年人可能因为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病然后再采取了有效的戒烟行为,从医学的角度论证了吸烟和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吸烟选项来说,47.10%的高血压、45.37%的心脏病及54.63%的偏头痛患者都存在吸烟习惯。其余慢性病的吸氧比例则较低。同时还发现爱吸烟的人比不喜欢吸烟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性要高出几倍。从而通过实际表明,吸烟会大幅度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几率,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为。就不吃蒜习惯来看,高血压(54.08%)的患病比较高。同时也证明了食用大蒜具有降脂的作用,因此,经常食用大蒜的人们经常会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病症。在日常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味道较重的人们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高盐饮食是导致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了独居中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

3.3 慢性病社区分层护理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借鉴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有效结合所调查出的实际情况,采取双主互动、居家养老、支持小组模式,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区分层护理模式。然后再在这样三级预防的理念下,统一对中老年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以此达到促进社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目的。其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3.1 设置良好的生活监督员 采取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病进行管理,并为患者建立了专项电子档案[4]。多途径发现并建立专门档案,明确用药量,完善底数资料。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通过调整人们的日常行为,能够有效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特别对于爱吸烟、爱饮酒、不喜欢吃大蒜、不爱看电视的人群进行行为纠正,以培养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

坚持社区责任医生和专科医师的联系,对患者的情况可及时向专科医师汇报,专科医师应定期指导社区医生随访和规范用药。增强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进行巡诊随访,主动监测其血压或血糖(实行分级管理),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填入随访记录表、个人档案以及健康监测日志(健康小册子)。追踪观察并评估免费用药机制下用药后的效果体现。患者亦可根据健康监测日志随时跟责任医生沟通,反馈治疗情况。除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膳食知识外,还应当联合社区开办公共食堂,设立高血压患者就餐窗口,为患者的日常饮食提供指导以及实际的便利。同时将患者日常饮食结构的考察纳入责任医生的管理工作中。

3.3.2 综合健康教育层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识,干预中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5]。责任医生上门服务时,应将患者及家属作为宣教对象,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一期一主题,分别说明高血压产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家庭保障方法、血压及服药的自我控制管理、疾病发展与预后等。其中要特别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血压长期控制以及个人习惯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抛弃错误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治疗干预工作的开展。

此外,患者所在社区医院应积极组织高血压患者活动俱乐部及兴趣小组,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知识问答竞赛、慢跑、太极、气功等有氧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患者戒除烟酒,加强病友之间的监督与互助。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识以及依从性。

3.3.2 规范治疗护理层 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应该给予专业技术较强的诊治,然后对医院已经确诊的病情转回到社区进行管理。为了确保社区中老年人出现患病时能够及时进行治疗,便应该在社区设置紧急救护设备、24小时电话咨询、开设上门服务、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社区的护理服务宣传力度,大幅度增加中老年人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知晓率,从而确保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充足的医疗资源能够大大满足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社区分层护理模式是确保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治疗护理层中,社区应针对用药、饮食、生活习惯等积极开展家庭干预。譬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各项相关因素设计了两份计划表,分别由患者和责任医生填写保管,以便相互印证。内容包括患者每日的用药情况、饮食结构、生活作息以及心理情绪评估。要求患者每日真实填写,责任医生根据情况填写,进行评估与干预方案调整。药物治疗时血压控制疗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高血压管理(JNC_8)要求,患者的用药管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平稳降压的要求,严格遵守医嘱服药; 准确掌握自行测血压的方法以及药物保存、服用方法,并做好每日记录。每日最佳测量时机是晨起、用药前以及睡前四小时。学会辨识血压异常变化的相关指标。当患者血压不正常升高或降低时应当立即报告责任医生并就诊。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慢性病管理遵从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疗模式。从慢性病的预防、健康宣教、降低并发症等方面入手,社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料,特别是针对一些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早发现、早处置。社区经常开展免费体检,为社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以及连续性的全面管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普陀山社区将进一步完善社区慢性病管理机制,积极创新模式,积极提高本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http://

参考文献

[1] 郝晓宁.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09): 2850-2852.

[2] 巧秦红,赵鹏,任静.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2012, 10(01):154-155.

[3] 李君,李浩雯,胡俊斌,等. 乡村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 3665-3667.

[4] 李建霞,画妍,化前珍,等. 西安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护理研究,2012,26(03): 804-805.

[5] 张雪茹,黄丽蝉,朱金萍,等. 运用支持小组模式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探索[J]. 社区医学杂志,2011,09(02): 65-66.

[6] 范涛,曹乾,蒋露露,等. 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J]. 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01): 33-36.

[7] 贾丽娜,袁平,庄海林,等.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 1361-1364.

[8] 刘勤,周少波,齐玉龙. 老年人慢性病378例调查及老年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4): 2228-2230.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6

【摘要】 目的评估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对住院老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状态、疼痛是住院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及行走能力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与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增加以及多方面的躯体功能受损有关。防治慢性疾病、延缓躯体功能受损和积极纠正躯体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高龄;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疾病

1982年的国际老年学会会议指出,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同样重要和老年医学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是患病率及死亡率的预测因子〔1,2〕。日常生活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增加医疗费用。因此评估老人健康情况时,除死亡和患病指标外,生活能否自理应成为主要的健康状况指标。包括基本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既往多针对慢性疾病或躯体器官功能

某一方面的下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3~9〕。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老年人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有效的防治及康复方案,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老年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龄老人较非高龄老人在生理、慢性疾病谱、心理及社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考察了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华西医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310人,年龄60~98〔平均(79.46±6.35)〕岁。其中高龄老人152人,占总数49.0%,平均年龄(84.24±4.07)岁;非高龄158人,平均年龄(75.86±4.49)岁。

1.2调查方法采用非随机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由研究者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或照顾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法和观察法完成调查。当老人无法完成调查的某些方面时,在其照顾者的帮助下完成。

1.3调查内容采用Saint Louis大学的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估调查表,其中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出生日期、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②常见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上慢性疾患的确定以老人自述或其家人回答为准,而且必须是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③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ADL包括穿衣、洗澡、如厕、移动、控制大小便、进食;IADL包括做家务、洗衣服、做饭菜、服药、购物、使用公共车辆、打电话和管理钱财。能独立完成ADL 6项者为ADL正常,完成任何一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根本无法完成的为ADL受损。同上,能独立完成IADL 8项者为IADL正常,其余为受损,并将它们视为二分类变量(受损=0,正常1);④躯体功能状态评估,包括中文版的SLUMS量表、GDS量表、SNELLEN视力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老人认知功能、抑郁、视力及疼痛状况;通过询问老人日常生活中10个场景评估其听力能力;询问老人在8种环境下是否嗜睡评估其睡眠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病人按要求完成某些动作并记录完成时间,评估其跌倒的可能的性。

1.4纳入标准能独立或在其家属、照料者的帮助下完整的完成所有调查内容的住院老年人。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性精神发育迟缓者;②有严重的心肺肾肝功能障碍、重度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者、重度感染性疾病患者;③无法完成评估调查的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5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调查开始时对5名患者进行0、3 d时重复测量(Kappa值为0.80~0.87)。调查中采用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最后所有数据均由2名人员独立地录入并进行核对。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非高龄老人,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老人前6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状况高龄老人中慢性疾病患病率为91%,前6位依次是: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较非高龄老人显著升高,见表2。对前6位慢性疾患赋值,每患一种疾病得1分,数值越大,患有常见慢性疾的种数越多。ADL、IADL受损时慢性疾病患病个数增加,且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随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认知功能、行走能力、听力、视力、睡眠评分有下降趋势,抑郁可能性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表1两组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状况表2两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

2.3不同年龄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P

2.4高龄老人中ADL、IADL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高龄老人中,以ADL、IADL为应变量,视为二分类变量,取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睡眠状况、跌倒、疼痛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疼痛、听力进入Logistic方程;抑郁情绪、跌倒进入IADL回归方程,见表5、表6。表4两组老人视力评分结果表5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6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I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次横断面调查显示,住院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比例高于顾大南等报道的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比例〔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住院病人,平均年龄在79岁,慢性疾病患病率、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中存在差异,且有研究显示研究人群的地区、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对ADL、IADL都有一定的影响〔11〕。Boyd等〔12〕的研究中,住院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住院期、照料资源需求程度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同时,研究结果示,在考虑到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的差异下,老年综合征如认知、听力、排尿障碍等仍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13〕。因此,生活自理是老年综合评估的基石,也是生存质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之一。最大程度地发现并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高危因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高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91%,高血压患病率仍居首位,而高血压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病、冠心病在两组中患病率均在前5位。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ADL、IADL受损时常有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也就是随所患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生存质量、自理能力的下降,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的高龄老人,更易出现认知功能、听力、视力受损,跌倒及患抑郁的可能性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在高龄老人中明显升高,跃居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的第二位。杨晶等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各方面〔14〕,尤其是ADL。但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某一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低与疾病引起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密切性并无对应关系。可能是在老年人中慢性疾病病程、严重程度等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更具有相关性〔15〕。另外,随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躯体功能可能下降,同时年龄的增长也导致器官功能的退化,躯体功能同样出现下降。Katia在校正老人慢性疾病及性别等情况后,躯体功能状态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因而,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躯体功能共同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人特殊的症状如跌倒、认知处于传统临床医学模式之外,因而这些在住院老人的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年人护理中极有可能被忽略。本文进一步从多个方面评估了老人躯体功能状态,结果显示,高龄老人在认知功能、听力、视力、睡眠情况、抑郁状况、行走方面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既往研究证实,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下降,导致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睡眠紊乱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率高且与老人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老人的抑郁情绪降低其生存质量、生活能力,与慢性疾病协同减低老人生存质量的多个方面〔5~9〕。同时,德国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疼痛是老年人初级保健工作的核心问题,它增加卫生资源的消耗及降低生存质量。考虑到上述因素,本文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疼痛、行走是导致高龄老人ADL或IADL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一些研究提示老年人中视力、睡眠同样与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未证实该点,可能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科病人,其生活经济水平较高、接收其他人照顾及机会增加,且睡眠、视力常受到医疗的干预的影响可能减弱了其在本研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eymoori F,Dadkhah A,Shirazikhah M,et al.Social welfare and health(mental,social,physical) status of aged people in Iran〔J〕.Middle East J Age Ageing,2006;3:39-45.

2Millán-Calenti JC,Tubío J,Pita-Fernández S,et al.Prevalence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 and associated factors,as predictor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0(3):306-10.

3宁豪丁,张青献.老年人群慢性病现状及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178-9.

4黄文湧,宋沈超,杨敬源,等.老年人慢性病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81-3.

5Kenneth ML,David JL,Iain AL,et al.Cognitive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ngland〔J〕.BMC Geriatrics,2009;9(23):1-11.

6Kenneth C,Pugh H.Health status attributes of older African-American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J〕.J Nation Med Assoc,2004;96(6):772-9.

7Cathy A,Jennifer L,Adam P,et al.More daytime sleeping predicts less 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older people undergoing inpatient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J〕.SLEEP,2008;31(9):1291-300.

8Ishizaki T,Yoshida H,Suzuki T,et al.Effects of cognitive function on functional declin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non-disabled older Japanese〔J〕.Archives Gerontol Geriatrics,2006;42(1):47-58.

9Gallegos-Carrilloa K,García-Pea A,Mudgal J,et al.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J Psycho Res,2001;66(2):127-35.

10顾大男,曾毅.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4(1):9-13.

11尹德挺.国内外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32-5.

12Boyd CM,Xue QL,Guralnik JM,et al.Hosp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a cohort of disabled older women: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 I〔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5;60(7):888-93.

13Cigolle CT,Langa KM,Kabeto MU,et al.Geriatric conditions and disability: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J〕.Ann Intern Med,2007;147(3):156-64.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7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慢性病调理方法篇8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医院呼吸科常见疾病[1],老年人又好发此病,5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可达28.3%[2]。我们对在本院治疗的60例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患者进行了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规范临床治疗技术。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匹多莫德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医院慢性支气管炎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医院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总共60人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7.15±7.29岁。其中男性为32人,平均年龄58.13±7.24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9.36±4.57年。女性为28人,平均年龄56.43±7.34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8.14±4.93年。所有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患者60人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均衡可比进行匹配,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匹多莫德治疗组和常规治疗观察对照组各为3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饮食情况、健康状况、疾病史、并发症等。

1.2.2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先给予青霉素、大环内酯类、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严重感染时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并及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这两项检验结果,合理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匹多莫德治疗组给予戒烟、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及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每次2瓶(400mg)/瓶,每日两次共两周。

1.2.3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和分析有关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影响因素。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询问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在病房察看病历、床旁调查和询问主管相结合;在病案室收集有关资料。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咳、痰、喘、炎等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者,病情比较稳定。有效:疾病发作次数及程度减轻,一般情况出现好转者。无效:病情毫无无改善或出现加重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以α=0.05为检验水准。2 结 果

2.1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本次匹多莫德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对照观察组仅达到66.6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8 10 2 93.33

对照组 11 9 10 66.67

χ2=14.93,P

2.2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影响因素是感染、病程、吸烟、抗生素使用种类。3 讨 论

本次调查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较难彻底治愈的疾病,病程时间时间较长,因此发病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5],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损伤支气管粘膜的基础上,可继发细菌感染。痰培养结果发现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球菌较为多见。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始终保持无菌状态。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或免疫功能减弱,可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提供内在条件。

本次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感染、病程、吸烟、抗生素使用种类是影响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这些方面加强管理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措施,能提高患者治疗质量。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其病因机理、诊断、检测和治疗方法也在与时俱进,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匹多莫德治疗可有效弥补其它检测方法和内科保守治疗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其操作简便、可行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黎三明.金荞麦片联合头孢哌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66-467.

[2] 杨小燕.雷氏贝羚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肺部感染控制窗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0,31(5):234-235.

[3] 张惠勇,郭晓燕.柴胡清肺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3):223-2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