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3-03-03 16:01:34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1

县疾控中心:

我院上半年以来,在**县卫健局及洛南县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加强慢病预防控治工作力度,充分履行慢病预防控治职能,保障了辖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2020年上半年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治指导思想

2020年我镇慢病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心理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进一步加强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足为宗旨,牢牢捉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题目。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基层卫生服务文明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网络工作

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升我院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治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从分管领导到各个科室,再到各个村卫生室,深进各村各户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治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彻、快速互动的信息采集网络。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题目,特别是老年人群中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患者相对较多,经济能力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和其相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构成了矛盾,这就需要优质经济的服务,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是最佳投进效益的干预,加强慢病治理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题目。而基层卫生院慢病治理是农村医疗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基层医疗距农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好回访,易跟踪,基层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慢病治理对农村居民生命质量的进步至关重要。

3、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批漏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县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进步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上半年考核中存在的题目,我们认真分析,积极改正。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门咨询题目,我们每两月举办一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宣传,向广大居民传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对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熟悉的误区和盲区。同时每季度对我院职工和村医进行慢病管理知识培训,强化了村医和我院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四、定期随访

我院今年上半年利用两周时间对辖区内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随访,认真测血压、血糖、心率、体重、体质指数,对每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对不能到场的患者上门随访,或者电话随访。随访率达90%以上。

四、工作体会,存在的题目、打算

2020年上半年我镇卫生院慢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在改善各村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提高了群众的健康素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内部制度化、规范化治理还有待加强,各村卫生室医务职员队伍建设有待整体进步,病宣传培训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精神为指导,结合健康扶贫,进一步探索疾控机构科学规范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慢性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新功能,加强基层医生素质培养,努力开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局面。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2

汕头市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中药房,广东汕头 51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收集64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的统计学意义(χ2=7.27,P<0.05);两组患者仅有少数患者感胃部不适,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半夏;炮制方法;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 R2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55-02

[作者简介] 陈继明(1978-),男,广东汕头人,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材鉴别研究及应用。

慢性胃炎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以胃载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慢性胃病,属中医“胃痞”及“胃院痛”范畴,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西医尚缺少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分析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该研究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32例慢性胃炎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1±4.82)岁,病程在1~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68±1.79)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89±5.12)岁,病程在2~1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28±0.93)年。患者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肝胃不和、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半夏常用的几种炮制方法 半夏常用炮制方法包括: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采取大小分开的半夏,置入清水浸泡1周,每日换水3 次,取出备用。①清半夏。在锅内放入备用半夏,放入白矾水煮,搅拌2 min,捞出晾到六成干,切薄片,待干燥即可。②法半夏。在100 kg半夏加甘草16 kg、生石灰20 kg,甘草煎汤后注入生石灰,取上清液投入备用半夏,浸泡4 d,捞出后阴干即可。③姜半夏。100 kg半夏加生姜25 kg、白矾12.5 kg,备用半夏浸泡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煮到六成干,切片后晾干。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口服奥美拉唑40 mg,2次/d;西咪替丁200mg,服用1次/h;硫糖铝250 mg,3次/d,1个疗程为7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成分包括:太子参15 g,半夏10 g,黄芩6 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3 g,大枣3枚,用水煎服,1剂/d,1个疗程为2周。对患者进行10个月的随访,将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比较。

1.3 疗效判定

痊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和痞满感,恶卜呕吐、食欲不振、暧气泛酸等消化不良主症状消失,胃镜显示胃黏膜正常;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糜烂性出血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显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一半;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胃部不适2例,对照组出现胃部不适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其他明显不良发应出现。

3 讨论

半夏入药的传统炮制工艺,通过采用水泡漂去毒,其药性影响比较大,损失有效成分[3]。清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姜半夏的作用在于增强降逆止呕;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中,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在半夏泻心汤中的法半夏可有效疏通胃寒气滞等症状[4-6]。随着半夏炮制研究方法的改进,炮制工艺不断规范化,炮制原理明确,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7]。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情复杂,病因相互作用,包括:外感寒邪、饮食所伤等。相关文献表明,半夏泻心汤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治疗优势在于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屏障,调节机体免疫力等。该研究认为,脾胃疾病大多是因为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性,半夏泻心汤发挥祛邪扶正、平调寒热的作用,有效维持内环境平衡,提高了脾胃系疾病的治疗成功率。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少数患者感胃部不适,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此研究结果符合郭之云[8]等人报道,他们对14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P<0.05)。可见,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综上所述,在改进半夏常用的炮制方法过程中,应该建立合理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艳群, 林娜.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9(1): 179-181.

[2] 王光铭.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 张辉凯.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7(12): 107-108.

[4] 陈保正.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50例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5(14): 517-519.

[5] 李楠, 宋起萌, 李璐. 半夏常用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12(9): 1112-1113.

[6] 包芸. 张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实践[J]. 世界中医药, 2013, 9(8): 914-916.

[7] 秦立伟, 刘桂英.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2例[J]. 光明中医, 2010,12(20):195-196.

[8] 郭之云, 梁娜.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74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7(13): 183-184,

(收稿日期:2014-04-22)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2. 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

3. 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等,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或英文)的区别。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3

2020年冠心病、脑卒中工作上半年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呈井喷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防治的重心则在社区,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半年来我们的冠心病、脑卒中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冠心病、脑卒中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冠心病、脑卒中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该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冠心病、脑卒中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嘱定期测心电图。

同时进行随访管理,我站脑卒中管理人数142人,健康管理53人,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率37.3%。冠心病管理人数189人,健康管理79人,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率41.8%。

以上是我站冠心病、脑卒中半年来工作的具体情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据上级领导和辖区内居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更加努力搞好冠心病、脑卒中慢病管理工作,使辖区内慢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更好地为辖区居民的健康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特殊型胃炎是最为主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会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胃溃疡、胃穿孔和胃出血[1]。本文将我院15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西医药治疗以及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在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脘部饱胀或胀痛、消化不良、痞闷、嗳气、恶心、乏力便溏、气短懒言等症状,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关于“痞满证”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辨证、胃镜检查、病理检测等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对于以下症状患者予以排除: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溃疡和肿瘤患者;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不全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糖尿病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1-71,平均年龄(43.7+4.3)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0.7)年;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49例;萎缩性胃炎23例;特殊型胃炎3例;中医辨证分型:寒热错杂型40例,饮食积滞型14例,脾胃虚弱型9例,肝郁气滞型8例,痰湿内阻型4例。

观察组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22-73,平均年龄(44.2+3.7)岁;病程3.5个月-13年,平均病程(4.4±1.2)年;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48例;萎缩性胃炎23例;特殊型胃炎4例;中医辨证分型:寒热错杂型36例,饮食积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0例,肝郁气滞型7例,痰湿内阻型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给予20mg奥美拉唑胶囊(由上海大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0820)口服2次/d;给予0.5g铝碳酸镁咀嚼片(由浙江花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00)口服,1次/d,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参15 g,枳壳15g,黄芩12g,半夏12g,干姜12g,枳实10g,白及10g,木香10g,竹茹8 g,黄连6g,甘草6g,大枣5枚。随证加减:热盛者应重用黄连、黄芪;寒气偏重者应重用干姜;湿热加重者应加炒栀子10g,茵陈15g,藿香15g;气滞明显者应加枳壳8g,厚朴10g,香附10g;腹部胀满较为明显者应加枳壳10g,香附10g;吐酸者应加煅瓦楞20g,段海螵蛸20g;食滞明显者应加鸡内金10g,莱菔子10g,炒麦芽12g;大便糖稀者应加用陈皮15g,白扁豆20g;恶心呕吐严重者应加姜竹茹9g,旋复花9g。上述所有中草药均加清水煎服,1剂/d,取药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应在饭后30min服用,连续治疗15g为一个疗效,治疗3-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脘腹胀满、痞闷、嗳气、食欲不振、疼痛、口干口苦等六项主要临床症状,并以其作为计算积分,分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可不用药)、2分(中度,需要经常用药)、3分(重度,必须用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积分计算=(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积分越高则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治疗的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5 ]。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满、痞闷、嗳气、食欲不振、疼痛、口干口苦等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明显减轻。显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消失。有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好转,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等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 ( 显效+有效) / 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75 30 26 12 7 68(90.7)

对照组 75 26 22 11 16 59(78.7)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 论

中医学者认为慢性胃炎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导致淤积而化热,脾运不健、胃失和降,气血不足,胃络失养。脾不健运,中焦气机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多脏受累,长期作用下而导致血瘀、气滞、食停、湿(痰)阻、寒凝、火郁等症状[8],因此本病病机应为正虚邪实,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为主要原则。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是历代医家以及现代临床医师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的代表方,可有效减轻胃黏膜炎症症状。方中半夏为君药,具有和胃降逆,燥湿散结的作用,干姜具有散寒的效果,两者伍之可加强散结的效果;黄连、黄芩具有清热燥湿、降逆止呕之功;党参、甘草、大枣具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益胃生津的效果;丹参、桔梗、木香、香附等具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功效。诸药伍之可达到寒热并治,辛开苦降,阴阳并调,补泻兼施,消痞和胃,调理气机的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具有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保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固有腺体修复、再生,改善胃功能的效果。李国春等研究表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调整胃肠内环境紊乱,恢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HP感染抵抗力,是治疗胃病的良方。本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常规中医治疗(78.7%),且主要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与李国春等研究报道相符。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诊,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永胜,乔文慧.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0例[J].陕西中医,2012,29(1):23―24.

[2]李贤仁.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四川中医,2012,23(10):69.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 抗幽门螺杆菌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55-0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胃炎。其病程长又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发生癌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命安全。从中医诊疗角度其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在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证,表现为胃脘痞闷胀痛、恶心、嘈杂、气、吞酸、大便不调等症状为主。本院从2009年1月开始运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此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病人,共60例,经电子胃镜和病理学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病人。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左右,病程3-19年,平均10年左右。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左右,病程4-18年,平均11年左右。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注重心理治疗,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和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2.2 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 干姜5 g 黄芩10 g 黄连5 g 党参15 g 甘草6 g 陈皮10 g 佛手10 g 枳实12 g 刺猬皮15 g 每剂煎2次,合取汁300ml,早晚分两次服用,连续1个月。胃胀痛甚加木香、香附;咽干、口燥者加沙参、石斛;呃逆明显可加莱菔子、苏梗;泛酸重加煅瓦楞子。同时,配合西药抗HP治疗:奥美拉唑20mg Bid ,阿莫西林1.0g Bid 克拉霉素1.0g Bid,连续服用2周。上述方法为1个疗程。

2.3 对照组:单纯采用上述西药治疗。

3 治疗结果: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及胃镜检查等综合判断。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检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2]。

3.2 治疗结果 观察组30例,临床痊愈3例(10%),显效8例(26.7%),有效15例(50%),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1例(3%),显效7例(23.3%),有效10例(33.3%),无效12例(40%),总有效率为60%;二者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后6个月随访情况显示,治疗组30例中有不同程度复发6例(20%);对照组中复发12例(40%);两组复发率明显有差异。

4 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西医多以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抗HP治疗为主,但由于萎缩病灶呈灶性镶嵌样分布,故对病理改变的逆转很困难,长期服用西药不良反应较大,容易耐药,而且复发率较高。从中医的角度本病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在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证,现代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临床表现类似湿热毒邪,其长期蕴结在胃内,灼伤胃阴,损伤脾气,气滞络瘀,甚至瘀而为积,出现异型增生等病变,故HP的存在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成功的报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慢性胃炎单纯的寒证和热证较少见,临证中多见寒热错杂型,表现为寒热互结,气血同病,虚实并见等。半夏泻心汤的基本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能除胃中郁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能开结除痞,党参、甘草甘温益气能补其虚,加用佛手、枳实疏肝理气、调理气机,刺猬皮能化瘀止痛、收涩制酸。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党参能提高胃黏膜屏障及其防御能力,可防胃黏膜损伤;甘草生胃酮,可以促使胃黏膜再生。诸药合用能使寒热除、痞满消,胃肠通而疼痛止,加上西药抗HP的联合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临床应用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满意,能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健脾润肤颗粒;血清总IgE

湿疹是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类。慢性湿疹多由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湿疹。我们采用辨病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112例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其中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根据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排除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病例选择来源为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我院皮肤科临床诊断为慢性湿疹,中医辨证确定为脾虚血燥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1∶0.61,平均年龄(35.6±9.5)岁,平均病程(5.3±2.6)年; 对照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1∶0.74,平均年龄(36.3±9.2)岁,平均病程(5.2±3.0)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期、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药物采用健脾润肤颗粒(主要成分:陈皮、茯苓、半夏、党参、厚朴、白鲜皮、地肤子、当归、鸡血藤、皂刺等),所有中医购于邯郸栉榀医药有限公司,由邯郸制药有限公司加工成颗粒剂(批号:0402226983);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商品名:迪皿,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101)

1.3研究方法对符合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的患者治疗组采用健脾润肤颗粒内服,12 g/次,2次/d,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 mg,1次/d,口服。外用药均采用卤米松乳膏(香港奥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涂,2次/d,4周后观察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天和治疗结束后当天,抽取静脉血5 ml,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30℃冻存备测。采用全自动定量免疫分析系统(PHARMACIA UNICAP100免疫荧光检测系统微粒子荧光酶联免疫法,试剂由PHARMACIA 公司提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总IgE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总Ig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亦同样存在着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健脾润肤颗粒和氯雷他定对慢性湿疹脾虚血燥证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均有影响,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是健脾润肤颗粒除了对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影响湿疹的病理生理过程。作者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其对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3讨论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7

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笔者有幸从师魏教授学习,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养肝而清毒

“肝体阴而用阳”,这里的“体”可理解为以肝体细胞为主的实质性肝脏本身,属阴。魏师认为,治疗慢乙肝应以补肝阴为主导。所谓肝阴,是指肝的营血和阴液,在生理上能滋养肝脏,涵敛肝阳,使之不易偏亢,保持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起居不规则,阴血暗耗之征象极为常见,对于慢乙肝患者,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治肝病应先补肝阴。魏师补肝阴常用北沙参、枸杞子、生地黄、麦冬、当归,其意来源于一贯煎,以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而柔肝。共奏补肝体、育阴而涵阳之功。尽管阴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但感受毒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养肝的同时,定要清除毒邪,祛邪即寓扶正之意。魏师常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案例1:患者,女,64岁,2007年9月10日来诊。4年前查出有小三阳,2007年8月21日肝肾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27 I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53 IU/L,HBV-DNA 2.30×106,慢乙肝病毒五项示小三阳。8月30日查:透明质酸304.88 ng/mL。现感口干,手心热,胸部以上有热感,胃纳不佳,无腹胀,大便每日1~2次,小便晨起时稍有发红,夜寐欠安,舌红,苔干薄腻,脉弦滑。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枸杞子1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当归15 g,郁金15 g,白芍1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天花粉10 g,蒲公英10 g,败酱草15 g,炒鸡内金15 g,地骨皮15 g,丹参30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2007年9月26日复诊:查ALT 31 IU/L,AST 78 IU/L。症状改善。

按:患者感邪日久,损伤肝体,引起肝功能异常,热毒内蕴,见口干、身热、小便红赤,故以一贯煎为主养肝补阴,扶助正气。方中郁金、白芍疏肝调气;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边莲、半枝莲等清肝热之毒。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2 疏肝而泄毒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慢乙肝患者常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运不健,水谷不化精微而成水湿。水湿停聚中焦,与气滞、瘀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症见胁部不适、腹胀、食纳不佳、嗳气、反酸等。所以,魏师喜用郁金、柴胡、白芍来疏肝柔肝;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理气。因该病是湿热疫毒侵袭肝脏为患,且热毒内蕴者为多,或病久则湿从热化,或肝热郁而化火,故防止留寇为患,及时泄毒外出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魏师常用制大黄、龙葵等泄下导滞、排毒祛邪。

案例2:患者,女,52岁,2007年8月21日来诊。患者慢乙肝小三阳3年。2007年6月5日查:总蛋白87 g/L,白蛋白51 g/L,球蛋白36 g/L,脂蛋白480 g/L,HBV-DNA

按:患者肝气不舒,故见嗳气、弦脉,邪毒阻滞于肝体,故有肝脏回声增粗。故以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通络;制大黄、龙葵等泄毒外出;配合败酱草等清湿热之品清泄余毒。全方共奏疏肝泄毒之效。

3 散结而解毒

慢乙肝起病相对较缓,多数隐匿,无发热或低热,转氨酶增高后持续时间长,易反复,转变成肝硬化者多。由此可见,慢乙肝毒邪易深入血脉脏腑,缠绵难去,阻塞肝络,引起气血瘀滞,临床可见患者面色唇色紫黯、手掌赤痕、蜘蛛血痣等。魏师在治疗慢乙肝时尤注重活血通络散结,临床常用药有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丹参活血凉血消痈、安神,《本经》云其“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炮穿山甲,性平,归肝、胃经,可活血通经、下乳,有消肿排脓之功效,《本草从新》谓其“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穿山甲……其气腥,走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通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临床上对于通瘀阻之肝络、疏硬化之肝结功效不凡。

散结同时,魏师常配以板蓝根、苦参等解毒之品,双管齐下,直捣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等对HBV-DNA有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肯定。

案例3:患者,男,47岁,2007年10月10日来诊。20多年前患者曾查出有慢乙肝大三阳病史,其母亲、兄弟姐妹均有肝炎病史,从未治疗,4年前查B超提示感光点粗。2007年9月4日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硬化,脾大,胰头局限性脂肪沉积。10月6日查:总胆红素23.8 IU/L,ALT 61 IU/L,AST 40 IU/L,总胆汁酸7.0 μmol/L,总蛋白80 g/L,白球比(A/G)

44/34,AFP 4.5 ng/mL。 HBV-DNA 2.45×105,透明质酸170 μg/L,铁蛋白301.3 μg/L。患者无明显不适,胃纳可,夜寐安,大便一般每日2次,质偏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麦冬15 g,枸杞子15 g,生地黄15 g,丹参10 g,地鳖虫9 g,炮穿山甲10 g,益母草15 g,板蓝根15 g,苦参6 g,当归12 g,桃仁10 g,天花粉10 g, 半边莲30 g,半枝莲30 g,土茯苓10 g,郁金15 g,白芍15 g,姜黄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后复查,HBV-DNA

按:本案患病日久,毒邪阻滞肝络,肝脏疏泄失常,硬变而生,故治以北沙参、麦冬等养肝阴扶正;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活血散结通络;板蓝根、苦参解肝体之毒,并配以疏肝理气活血之品。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4 和中清湿热

慢乙肝患者常表现出的恶心、厌食、黄疸、发热、苔黄腻、血清ALT增高等是内生之湿热,非外感之湿热。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研究提示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障碍,病理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所致,故宜疏利胆管,驱除湿热毒邪。魏师常用金钱草、海金砂、炒鸡内金、土茯苓、玉米须清热除湿。当然,“治肝先实脾”,医者不知扶脾,反而伤脾,过用苦寒损伤脾阳则湿邪更易停留;“湿郁则热郁”,以致湿热缠绵羁留,病情反复发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应注意扶正,勿砍伐太过,犯虚虚实实之戒。魏师常用炒白术、茯苓等和中健脾。

案例4:患者,女,30岁,2006年9月20日来诊。慢乙肝小三阳近5年,肝硬化代偿期近4年,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2006年9月19日肝功能示:γ-谷氨酸转肽酶(GGT)102 IU/L,白蛋白52 g/L,HBV-DNA

按:患者湿热内蕴,阻碍气机,肝气横逆犯脾,故见胃纳不佳、腹胀、苔薄黄等,故以补肝阴扶正为先;以金钱草、海金沙、炒鸡内金等清湿热;郁金等柔肝理气;茯苓、白术、炒莱菔子等健脾助运除胀。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效;复发

慢性胃炎属于常见消化内科多发性疾病,主要因急性胃炎所致,高居胃病首位[1]。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慢性胃炎发病率有所升高,而且男性发病率比女性要高[2]。慢性胃炎以消化不良、上腹部胀痛及呕血等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则会加重病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及生活,需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近几年逐渐广泛,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方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90例患者实施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9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慢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3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入院后确诊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3],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糖尿病、心脏病、消化道肿瘤、药物过敏、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自45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0.7±3.5)岁;病程3~23年,平均病程(10.5±6.3)岁;浅表性胃炎19例、萎缩性胃炎16例、反流性胃炎10例。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0.4±3.9)岁;病程3~22年,平均病程(10.8±6.1)岁;浅表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16例、反流性胃炎11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1 g阿莫西林、20 mg奥美拉唑胶囊、10 mg多潘立酮、0.5 g克拉霉素,口服,2次/d。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方药基本组分包括麦冬、石斛、丹枳壳、郁金各10 g,太子参、厚朴、黄连各15 g,沙参、乌梅、生白术、枳壳、生地各12 g,柴胡8 g、生山药20 g,采取水煎煮服用,1剂/d,早晚2次服完。辩证治疗方案为:寒凝停滞者加用十香止痛丸治疗,2次/d,1丸/次;饮食停滞者加用沉香化滞丸,2次/d,6g/次;肝胃郁热者加用加味左金丸,2~3次/d,6g/次;肝胃不和者加用香砂平胃丸,3次/d,9g/次;胃络瘀血者加用元胡止痛片,2次/d,4~6 g/次;脾胃虚寒者加用桂附理中丸,2次/d,1丸/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随访半年复发率,并对比分析。

1.4评价标准[4] 本研究疗效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及内镜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钣胩逭魍耆或基本消失,内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灶消失,HP转阴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内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灶有所好转,Hp转阴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组间随访半年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随访半年无复发患者,复发率为0,对照组则发生5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研究组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疾病,但中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体征可归为“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尽管慢性胃炎病位于胃,但和肝失疏泄与气机郁滞等密切相关。胃属于六腑之一,而六腑以通为用、为顺,以降为和;肝失条达后,肝气横逆犯胃,造成胃失和降,不通便痛。慢性胃炎有一定程度萎缩与肠化生,并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与胃泌素分泌降低等,甚至可对胃体累及,有泌酸腺丧失等情况,造成胃酸、内源性因子及胃蛋白酶减少,久治不愈或频繁复发。此外,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中逐渐应用,现代医学研究指出,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旋杆菌也密切相关,为此根除Hp也是治疗胃炎的重要方案。

我院针对接诊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复发,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由丽娜,高璇,热依汗古丽・乌修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91-1892.

[2]束N阳.乌芍散联合西医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5,17(6):93-96.

[3]苏振和.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8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9):1346-13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