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8篇

时间:2024-01-08 14:42:41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1

通货膨胀;成因;措施

1.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国内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8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11年4月份以来却屡创新高。

国际原材料及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2010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成本推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劳动力成本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2.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对治理我国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随着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国际游资不断涌入,推高了国内市场价格,特别是资产价格,并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适时的对人民币进行调节,真正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均衡的调节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关键在于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宏观调控,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房,让市场充分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各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技术创新行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坚决通过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吸收来自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上涨的压力,P=C+W+R,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C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工资R代表合理利润,我们只由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产品价格P才有可能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7年全国粮食、食用油、猪肉价格不变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农民都有巨额补贴,这是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助,鼓励其积极种粮。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敞开收粮,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使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

一方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虽然可以通过释放库存,在短期内按住粮价,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粮价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我认为,国家应该以国际粮食价格为参照,提高粮食收购价。另一方面,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上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科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土地执法的力度;探索建立问责制和保护耕地的利益机制。最后,对粮食的外资垄断引起重视。跨国企业已经掌控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定价权,如果再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食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被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冲击影响的,笔者认为,对于它的治理,我们应该以市场为依托,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为重点,另外,严格控制公共事业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明显的油价、电价、天然气、水价和煤炭等可以在一定时期限制价格上涨,其他公共事业收费和税收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跟风上涨现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慎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策目的应以维持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上涨为首。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生产过剩和流动紧缩危险,防止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

[1]李亚拉.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核算;应对措施

一、通货膨胀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冲击了传统的会计假定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而币值不变则是这一假设的前提。基本涵义是:用来进行会计计量的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的,或者即使币值变动,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这种变动使得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可以相互抵销。这种假设,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干预国家经济以来,币值的变化一直较为剧烈。这表明:货币计价使得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假设相当明显地脱离了经济现实,其意义已丧失殆尽。因此,这一假设不能不发生动摇。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它可以抽象掉各种经济业务的具体形态,用观念的货币计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有着极大的综合性。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货币计量这一项假设时,是假设币值本身是稳定不变的,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很小的,并不影响它的计量价值,依靠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人员才有可能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进行计量,才有可能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本身的价值不断下降,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在发生变化,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货币金额缺乏一致性与可比性,使得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不能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会计原则失去一定作用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的前提条件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客观、可靠,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等的决策,是有用的。但是,如果物价持续地不断波动,涨跌较为剧烈,那么,历史成本原则就会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当通货膨胀时,损益表反映的经营成果徒有虚名。一方面,由于少摊成本,企业的资本补偿不足,再生产会处于萎缩状态;另一方面,将虚假的利润进行分配,必然导致企业的资本受到侵蚀。久而久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会逐渐萎缩,处于自我清算之中。在持续、剧烈的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如果仍按历史成本编制财务报表,则显然难以满足现在的和未来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广大公众的需要,因而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由于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现实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它的相关性随之降低。如果将这种会计信息用于预测和决策,即便不导致失误,其可用价值也是极低的。从形式上看,历史成本是由交易双方确定的,有据可查,可以验证,具有可靠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往往相距甚远,从而使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随之降低。其形式上的可靠性被实质上的不可靠性所否定。在通货膨胀时,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很低的,通货膨胀会降低传统会计的信息质量。

(三)通货膨胀影响了资产的正确表达和使用

估低了资产,高估了收益,使企业成本计算陷入困境。传统会计对企业资产的计价是按其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入帐的,这样的话,传统利润的计算方法势必是:利润等于现时的销售收入减去历史成本。在通货膨胀状况下,必将虚增了当期的利润,甚至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造成利润虚增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成本低于现时的重置成本,表现为低估了资产,折旧费偏低存货成本低估两个方面。由于低估了企业当期的成本而引致的利润,是有名无实的利润,因为这部分所谓的“利润”是少计成本的结果,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如果把这些“利润”按一定比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就无异于企业本身的自我清算。结果造成用企业的资产来支付未实现的税金,增加职工的福利,这实质上是在吃企业的“老本”。

(四)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通过核算环节,已经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执行与之前确定责任目标或者责任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性,并对它的经营业绩作出进一步的评价。最后通过调查和分析,编制责任会计报告,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责任目标和实际执行情况及其差异的揭示,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中的意见等,责任会计对加强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大降低。

二、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制订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过制订合理、科学的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一般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针对通货膨胀影响和企业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上,允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能够是企业近期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存货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使得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着经营风险,商业信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损失。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为求得经营上的稳健,根据估算,预先计算出这些损失的数额,在资产负债表上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可实现的净值。

(二)实现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转变

现行成本会计是以资产的现行成本项目或劳务变化时的价格反映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的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的特点是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作为计价的基准,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个别物价变动作为计量基础,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是用简单的方法将会计信息按照历史指数进行调整。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通货膨胀会计学中有用的东西。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由于没有摆脱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只是对历史成本利用一般物价水平对每项资产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觉得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消除是有限的;现时价值会计完全是以新模式出现,而且是以每项资产的现行成本为基础反映企我国的港奥台地区也已普及。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传媒精英很容易被“草根”传播淹没,传播权已经由专业精英垄断向草根平民赋权,一个平民网红,一个人气艺人其影响力可能高于一家主流媒体机构。能否出台顶层设计,让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资源也能用于中小学以至社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和普及,这对净化网络不良空气,化解戾气,提升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无疑有现实意义。

(三)对“媒介融合”认识陷入误区

媒介环境学派先驱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一定是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中的一环,一个常见的误区便是在传统媒体体内孕育新媒体,所谓传统媒体是“母”,新媒体是“子”。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模式很少有成功的,我国当下的广电集团和报刊集团转型便面临着将旧的生产机制打破,融入新媒体涅槃重生的考验。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先贤的思想为我们预言了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应该勇敢地打破新闻传播传统专业和课程的束缚,将传统媒体内容融入新媒体架构内的全新内容生产。

(四)新闻传播教育理想和新闻从业的现实处境尖锐冲突

最近这些年,国内著名新闻传播学院如人大、复旦、武大、中大等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到了新闻传播学院,经过四年学习进入实习阶段,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国内记者从业环境极其恶劣,“防火防盗防记者”是公开的秘密,而薪资福利却远远不及付出。中国新闻学院每一年在校本硕学生超过21万万,而目前中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共有23.6万余名。这意味着,新闻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已逼近全国记者总数。

三、发展基于媒介融合生态链的新闻传播教育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3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措施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界未能给出完全一致的解释。一般来说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物价水平是全面而持续的上涨,而并非是个例短暂的现象就能称之为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也称为价格指数。而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但是由于三项指数在计量时会产生差异,每项指数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各国所采用的标准也会不同。为了更全面的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一些国家采取三项指数并用的形式,我国在此基础上还增加编制了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论调,分别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结构失调说。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形成因素也不断演变,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但致使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需求的膨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原因不同。在建国初期,由内战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建设期,由投资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因素就更加复杂了。将各个阶段的因素总结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成本推动和结构失调。

投资膨胀不仅仅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也同时映射出我国投资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单位、个人随着投资浪潮盲目进行投资,未考虑成本效益以及风险的大小,使投资变相成为一味的资金供给。政府财政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投资往往持支持的态度,政府财政赤字、银行加大贷款额度,所以使得货币的供给量过多,造成通货膨胀。消费膨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个人消费欲望强烈,加之集体消费也不断增长,通货膨胀由此产生。成本推动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方面工资薪酬等人工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增长,促使供给方成本的上涨。并且需求膨胀与成本推动之间又会产生相互刺激的作用。结构失调在我国主要表现在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日益增多,而社会供给受限于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类产业之间不均衡的发展,也导致供需不均衡。

二、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较大的通货膨胀。首次通货膨胀开始于1983年,于1985年达到最高峰。1988~1989年由于多年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结构失调等问题的积累,我国再度进入通货膨胀时期。1993年开始,我国进入第3个通货膨胀时期。紧接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连续3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于2010开始,我国又进入新的通货膨胀时期。据研究,一些专家认为2014年我国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也有市场机制内部的原因,还掺杂着国外输入等。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引发因素比较复杂。结合我国的国情可知,仅仅通过利率与货币手段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那么,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通货膨胀通常是与货币的过量供应、需求的过分膨胀相联系,所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是必要的。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削减支出、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增加单位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缩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货币政策通常有三种惯用手段,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管制工资和物价水平,但是这种手法一般是用于紧急情况。第三,以新的币制代替旧的币制。由于在旧的币制下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混乱局面,所以干脆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币制。但仅仅改革币制是不够的,仍需配套采取相应的稳定措施。第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会出现不定期的投资热潮,一旦投资膨胀,相应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便会疯长。所以应当调整我国的投资机制,防止过度投资。第五,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我国仍存在部分行业、企业的垄断现象,其掌握着行业的定价权,会给其下游各企业产生价格上的压力。所以,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三、结束语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8

通过总结我国转型时期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对措施及治理效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梳理。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发现历次通货膨胀存在着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殊原因,为未来应对通货膨胀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转型时期;通货膨胀;治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080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问题,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货膨胀既存在通胀成因的通性也存在因体制原因而造成的独特性,因此分析中国转型时期的通货膨胀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非常重要。在转型时期,中国经历4次较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为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第二次为1988-1989年;第三次为1993-1995年;第四次为2008-2009年。本文将对改革开放35年来的通货膨胀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这4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应对通货膨胀时的治理措施。

2 中国转型时期四次影响较大的通货膨胀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CPI同比上涨了6%,相比1978年上涨了11%。1981年-1984年CPI虽然回落到3%以下,但1985年又重回8.8%,形成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这次通货膨的原因是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基础建设等大规模投资迅速拉动经济的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迅速增加,国家财政赤字由1978年的10.17亿元盈余转变为1980年的69.9亿元的赤字。为刺激经济以及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人民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增加M2供应量,1980年M2比1979年新增了384.8亿元。1985年,为保持GDP增长态势,我国再次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两位数高位,由1982年的8.0%增长至1984年的20.7%。基本建设支出由1981年的25755亿元再次猛增到554.56亿元。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方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刚步入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大量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导致外汇支出增加。而当时我国对外贸易处在初级阶段,贸易逆差严重,外汇储备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工资制度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奖金制度等的出现与恢复都令居民的货币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这些因素对于此阶段通货膨胀也有重要作用。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部分商品价格仍由政府控制调节,其他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但由于肉,禽,鱼等农副产品以及小商品价格的开放但同时社会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这类产品价格上升。

针对此阶段的通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0年12月国家《通知》规定,部分工农业商品,零售价格一律执行国家规定,不得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照章收税,对欠交税款的,立即追交,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和现金管理,控制货币投放;一切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不准从事倒手转卖的活动。1984年11月国家采取包括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收缩银根,稳定物价加强监管,检查信贷,减少货币发行量等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2.2 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

1988和1989年的CPI分别达到18.5%和17.8%高位,我国步入较为严重的通胀。1985年通胀在没有得到完全治理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实行宽松政策,导致通胀程度急剧恶化。导致这次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放权让利使得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极力保护本地企业,造成了垄断以及地区封锁,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争相提高原材料价格。第二,我国出口品大部分为国内短缺品,出口增大导致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且人民币贬值导致了进口品价格上涨。第三,中央政府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数字而忽略现实经济情况,再次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增长率由1987年2.6%攀升到1988年的10.1%,1989年进一步到达13.3%。

面对此次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在1989年11月通过《决定》,压缩投资总规模,坚决调整投资结构;坚决控制社会总需求;坚持实行从紧的财政信贷政策;中央银行控制住信贷总规模,新发放的银行贷款,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先保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资金的需要。进一步清仓利库,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企业要按规定比例增补自有流动资金。加强现金管理,积极清理各种拖欠款项,扭转资金“体外循环”现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执行稳定的农村政策;努力保持能源和仲要原材料生产的稳定增长,大力提高运输效率等一系列措施。1990年,通货膨胀问得到有效解决,通胀率重回3%以下。

2.3 1992-1995年的通货膨胀

此次通货膨胀1992年初现倪端,1994年达到顶峰,1996年通胀情况才有所缓解,历时4年之久。这次通胀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胀,年通胀率超过20%。原因如下:首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步入了全面开放的阶段,国家从过去的限额供应走向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新机制。传统体制下供求关系失衡,政府控制价格的走势,抑制人们需求,价格无法体现商品真实价值。放开物价控制后,长期供不应求将不可避免引起物价上涨。第二,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结构严重失衡,1992-1993的农业环比增加值增速仅为3.7%和4%,远远低于工业增速。1994年农产品减产,令食品供给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粮食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靠的是增大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原材料供给以及基础工业的建设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提高,这就导致了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第三,严重的财政赤字绑架货币投放。1990-1994年我国赤字共计784亿元,如果不包括债务收入,则赤字规模高达2983亿元,中央政府只能发行债券弥补赤字或者是向中央银行借贷迫使中央银行财政性增发货币。虽然增发债券不会造成当期货币超量发行,但债券需要还款,这会加重后期财政负担,若后期经济无法偿还债务,最终还是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弥补赤字。此外,此段时间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改革乏力,为防止大面积职工下岗,政府不得不向这些问题企业注资。我国在1992-1994年M2的增发量超过了30%,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远超过实际需求量。

面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3年下发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通的意见》,提出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2)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3)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4)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另外,坚持国家对物价的宏观调控,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政策,防止突然价格放开使得潜在的通货压力突然释放。保证证市场的稳定发展,成熟的证市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调整我国的货币流向以及治理通货膨胀,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等都有利于通货膨胀的缓解。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将高增长高通胀的态势调整回来,逐渐走上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健康发展模式。

2.4 2007-2011年的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是本轮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中国4万亿刺激政策主要用于基础建设,不可避免推动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其次,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也是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2007年初粮食以及食用油涨价使CPI指数开始上升,5月猪肉价格上涨使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2.3%,2007年的CPI4.8%的幅中食品的贡献率为84%,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4%。输入性通胀是本轮通胀的另一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直接推高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我国作为石油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当美元大幅贬值拉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直接推高我国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使得生产成本和加工后产品价格大幅提升。

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政府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在2007-2008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又7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由15.5%猛增到19%,此举大大降低了流通市场中货币量。第二,针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特征,政府扩大对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地区范围。以铁矿石为例,我国开始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之外的地区进口铁矿石,形成一个渠道多元化的进口方式,摆脱受制于这些传统进口国家的情形。第三,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从“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扩大内需,科学发展”的新型积极增长方式。2008年11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些列的扩大消费的举措,“家电下乡”、“饮水安全工程”、“医疗保障制度”等都大大了拉动了我国的内需。

3 结论

通过对我国改革以来的4次通货膨胀成因以及治理方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我国这几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依靠的是高投入-高增长-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造成总需求扩张,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扩张的盲目性使某些产业如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过剩,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第二,货币投放量过大。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投放量还是由政府掌控,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赤字增加。为弥补财政缺口,主要依靠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发行债券,这就会造成货币量增加,形成通胀压力。第三,由于改革不彻底,放权不够,管理不够,执法不够造成市场无法充分发挥调节功能,政府的宏观调控总是调控不到位,难以达到市场平衡,这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继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此外,政府应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惯性,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消费需求,缩小贫富两极差距,解决好我国的民生问题等社会一系列问题,这样才会使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社会才会和谐快速发展。再者,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农产品补贴力度,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最后,我国作为一个能源以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极易受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一方面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扩大战略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初级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改善我国处处受制与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全力以赴,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J].改革,1992,(2).

[2]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3).

[3]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