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货膨胀的治理8篇

时间:2024-01-22 14:55:32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汇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政府为了救市,启动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试图找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14次调整,已达到20.5%,对收回流通中的货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提高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没有多余的资金放贷,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非法集资火爆,大量的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流向实业的资金更少,致使实业企业更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征收合理税收,使闲置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降低实业企业成本,当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消除成本上涨带动的通货膨胀。

第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

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外生性、内生性。流动性过剩、汇率机制不完善是本次通胀的重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通胀刻不容缓。本轮通胀问题不是短时间就是治理好的,必须持之以恒、治标治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董剑.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学术交流,2011(12).

3.侯茜慧.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广场,2011(10).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警;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79-02

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平均而言,通货膨胀率对利率作出反应的时间是2.5年,并且这种滞后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长达3年。换言之,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必须现在就要有所作为。因此,加强通货膨胀的预测预防研究防患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约。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趋势

1.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有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摆脱了商品长期紧缺的阴影,市场繁荣,无所不有,不会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它反映了我国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百业兴旺的现状,但是忽视了通货膨胀与紧缺经济不是完全对等的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经济现在也已经摆脱了商品紧缺的影响,一般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商品紧缺性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能绝对避免商品相对过剩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按传统经济理论,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等。

其实,无论成因如何,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应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不过,这种局面不是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的,而是汇率体制与机制欠灵活所致。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以及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仍将可能持续一两年的时间,但最多形成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换句话说,也就是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而是可控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系统的构想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指标体系可由综合物价指数、先行指标和承受度指标组成。

1.综合物价指数

各种物价指标反映的对象各有侧重,难以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有效预警,需要建立综合物价指数。它不仅应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而且还应反映投资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权数)。

为了保证指标的敏感性,除选取综合价格外,预警指标还应选取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影响的特殊产品价格,比如,粮、棉、化肥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等。

2.先行指标

为保证宏观政策对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风险具有预见性,通货膨胀风险指标还应重点选取先行指标。哪些是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这与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有直接的联系。我国通货膨胀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个特点:

(1)国民经济各大平衡关系主要是通过信贷实现的。首先,财政存在着赤字。虽然财政已不再向银行透支,但以国债弥补赤字仍造成了对通货的压力。更应注意的是,由于财政财力有限,银行事实上承担了某些财政的职能,比如贷款发工资,政策性贷款等,财政性的货币发行仍然存在。其次,国民收入存在超分配现象。企业或社会分配明显趋向个人。收入来源一个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个就是贷款,银行的呆账坏账就是超分配的一种表现。通过信贷方式实现总供需平衡,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通货的扩张成为通货膨胀风险的先兆。

(2)投资扩张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密切。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是重要的通货膨胀预警先行指标。将通货量和投资量作为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还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政策工具,对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的事前监控,不仅可能预见通货膨胀风险,而且可为控制物价水平提供具体的投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3.承受度指标

通货膨胀风险是两大因素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结果,一个是通货膨胀自身的变化,另一个则是通货膨胀承受度的变化。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有时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风险,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则有可能形成风险,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因此,预警指标体系除了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外,还应包括反映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指标。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有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直接的物价和消费水平的控制等,其中前两者被称为常规的治理通货膨胀措施,后两者称为非常规的调控方式。

1.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是,这一政策使广大的企业感到贷款的困难,极端的情况是企业正常的购买投入品活动由于没有贷款而难以进行。投人品交易的缩减,一方面意味着投入品生产部门的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意味着使用投入品的生产部门的生产难以进行,其综合效应是总供给水平的降低。其次,货币紧缩政策也会使有限的贷款配置发生变化。在贷款紧缩的情况下,许多效率不好的国有企业将首当其冲,处于停产或破产的困境,为了维持这些国有企业的生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把有限的贷款中的相当一部分分配给那些困难企业,使十分短缺的贷款变成了支付没有效率的企业工人工资的资金来源。但是,那些具有风险但潜在的经济效率十分可观的投资项目却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影响长期有效总供给的增长。再次,在贷款紧缩时期,企业之间原有的那些合同难以履行,出现拖欠“三角债”的现象。三角债务不仅使旧债务难以清算,同时也使新合同难以签订,其长期效应则是总供给水平增长率的降低。最后,一般说来,贷款的短缺会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但由于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负担以及短期内利率上升具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中央银行一般倾向于把贷款利率保持在原有的水平。

2.直接的物价控制

当上述两种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都不明显时,在短期内较为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直接的物价水平的控制。直接的价格控制包括全面的价格控制和有选择的价格控制两种情况,前者是指政府规定所有成本和价格上涨的最高限度。直接的价格管制不仅能在短期内使高速发展的通货膨胀降下来,而且在下述意义上对抑制长期通货膨胀也具有正面的效应,即如果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宣布一个有一共管制的物价上涨率,那么,就有可能消除人们对将来物价的不正确的预期,尤其是在加速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一效果更为明显。就选择的物价控制政策来说,如果被控制的物价是垄断部门的产品物价,那么这种控制就是合理的。因为垄断定价是一种反市场竞争的行为,垄断利润和垄断工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对其加以适当的调整和管制。当这些垄断部门的产品是中间产品时,对垄断部门的产品价格的管制还可以消除结构性物价上涨现象。这是直接物价控制政策的正面效应。但是,该政策也存在负面效应。

3.合理控制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

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益与企业经营者、职工个人收入的制衡机制,以保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防止以侵蚀国有资产的方式增加个人收入;二是要制定各行业企业工资的参考标准和企业经营者工资最高限额,规范企业经营承包的个人收入分配办法;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

四、结语

总之,由于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对通货膨胀也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达到稳定通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德润.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金融,1988(06).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3

(一)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国民收入平衡公式,即: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国民收入=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总和=总供给。凯恩斯假定供给在短期内不变,以总需求为分析的重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会导致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存在资源闲置,此时增加总需求并不能引起价格的上升只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后,过度需求引起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得出,发生通货膨胀时一定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

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于1958年提出一条用以描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随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根据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选择与治理

在西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被称为“痛苦指数”,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损失,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失业主要会产生两种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反向关系,由此可见失业显然会引起社会的损失。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加重。

由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发挥了作用,然而,这种替代关系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替换应在一个怎样的程度下进行。很显然,两者的替代程度要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最小,并且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分别权衡两者的成本代价。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

三、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列举1993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经历了一个高峰时期,1993年至1996年均超过了4%的警戒线,而之后的十几年里,除了个别年份通货膨胀率都在警戒线以下,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值。

我国的失业率则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就较低的水平,失业率都在3%左右,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失业率十几年来都在4%以上,超过了警戒线的范围。而且我国所统计的失业率仅仅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包含在内。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解决好居民的就业问题更为迫切和必要。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一)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失业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就业的力度;加强对劳动市场的干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刺激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有利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职工的再培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教育行业,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第三,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和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失业、医疗等方面的全面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第四,重视劳务输出,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计划地输出劳动力,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国际劳务信息平台,为劳务输出提供准确信息。

(二)通货膨胀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搭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实施必要的价格管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治理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性的改革和调整,要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把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联系起来。第二,严格控制政府赤字的规模,严格政府预算管理,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费用,争取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第三,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切断财政赤字显性化,也就是利用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有待增加,在执行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有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对于中央银行履行保持通货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应根据现实经济形势合理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4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汇率 利率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 危害 成因 治理措施

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国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标准已取得共识,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

通货膨胀的危害

对于通货膨胀的坏处,家庭主妇感受最深。发生通货膨胀时,日常必需品的价格普遍上扬,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开销一定会加大,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会因人而异。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个人的所得会跟随增加,通货膨胀的损害则会相对减轻。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受损,因为收回来的本金,购买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债务人的影响刚好相反。因此,通货膨胀会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财富则会减少,从而使全体国民的所得及财富进行了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无自用住宅者,受通货膨胀危害最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今天能买到一斤米的钱,明天可能只能买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储蓄,而争相囤积货品,或者是将钱投入购买房地产、黄金及外币等投机性或不具生产性的用途。结果,正常的生产事业缺乏资金来源;企业也因为成本及收益难以掌控,造成投资停顿;于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都消耗在对抗或适应通货膨胀上,严重影响经济成长。

更甚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存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惜售、囤积、抢购、投机风潮四处蔓延,通货膨胀会愈益严重,而引发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价格上涨剧烈,人民对货币的信心荡然无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活动失去了依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不仅一国的经济会濒临崩溃,政治、社会的不安定也伴随而来。因此,通货膨胀的祸害不能等闲视之。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曾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惨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较战前上涨约1.4万亿倍,一份报纸售价达2千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间,德国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这个惨痛的经验,使得后来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一直抱着戒慎恐惧的心情,将控制通货膨胀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德国的物价也随之较很多国家稳定。

通货膨胀的原因

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治理通胀的几点措施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紧缩政策。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三是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四是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 经济结构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货币学派为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定。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1)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引起。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为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

2.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

2.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说的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2.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

2.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计划着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6混合类型说。有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结合近年的情况,在轮机混合型通胀时,不少人还通过“流动性过剩现象”,探究了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深层次诱因,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直接原因背后,除了确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胀风险增大。IMF报告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和贝叶斯VAR模型(Bayesian VAR)两种方法对1996年以来中国通胀成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需求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国外需求对通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一直以来外向型主导,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加对于经济结构的反思。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水平的高低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由于MV= PT(价格乘以交易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而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率表现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直接导致价格的按比例提高。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

历史上通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2)

(1)2009年和2010年,M1、M2均位于20%以上,M2占GDP比重接近2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2)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货币供应量增长和GDP名义增长率的之差较高,则通胀风险积聚。

(3)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来说,M1-M2剪刀差反映预期变化,M1是由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M2是M1加上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如果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持有人会将货币活期化,M1增速就会加快;如果相反,那么,M1的增速就会减慢,M2增速就会加快。

(4)新增贷款。2010年1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640亿元,至此前11月的贷款增长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的货币投放目标。因此2010年信贷目标已由7.5万亿上调至7.8万亿,全年贷款非常宽松。

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2008年那轮通胀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而引起的。当时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

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

此外,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要素成本上升、内外游资助推资本市场形成泡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并使之长期存在,直到存量货币被消化。

4.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实施的货币政策

我国在2010年及2011年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收紧,缩小社会融资规模,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在2010年至2011年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4):

2010年

1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9日,央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这意味着央行开始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而是重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1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经过一系列加息与加准政策后,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CPI及PPI稳步回落。

5. 运用货币总量调节“治标不治本”

中国货币当局在两年内所实施的频繁的货币政策看似已有效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并为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催生出民间“高利贷”,导致失业率提高,对资本市场冲击过大等。

总结

“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一定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所以,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我们首要想到的是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只侧重于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看来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不能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深层次内部冲突。所以,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针对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1)缩小收入分配。政府应在两个“转移”上面加强用力,即“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增加补助,把国家的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状况。“转移支出”上面,国家应该有效地调节事关公众的税费、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政府应尽快清理和减少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些税费,在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上不要片面强调“市场化”、什么都与“国际接轨”。政府可推行财政直补(可对公众,也可直补公共部门),这样既解民生之困,亦纾公共部门成本上升之难。此外,政府在关注弱势阶层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控高”工作更需加紧和落实,特别是规范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财政税收的收缴和杠杆作用也必须加强。

(2)加大城镇化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2009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有效地被开发,能够帮助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3)扶持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大程度上依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所以目前通货膨胀率下降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下,为稳定就业率,更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注释: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瑞穗证券。

(3)资料来源:CEIC、瑞穗证券

(4)数据来源:人民网。

参考文献: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沈建光,《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开始?》,2010.12.14.

[3]张爱群、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9.

[4]《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中国经济网.

[6]人民网.

[7]瑞穗证券.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况;影响;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2]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体制;紧缩银根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2-03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城市接收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民生问题的首要,在于物价的稳定。而老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也是希望手中持有的货币不要贬值成为废纸。某种程度上说,人心思定首先指的就是物价的稳定。新金融体制的建立、社会秩序的重构,都要以物价稳定为基础。善于军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能不能在城市站稳脚跟,赢得老百姓拥护的现实问题。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天津解放初期三次物价风波

天津解放初期,共产党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据《中国货币金融史略》记载,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到1937年6月累计发行14.1亿元,到1945年8月累计发行5 569亿元,发行指数为394.84[1]。到1946年12月累计发行37 261亿元,发行指数为2 641。到1948年8月21日累计发行6 636 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50 000。货币的滥发必然造成物价的飞涨。而三年内战期间,仍以1937年6月为基期,1948年8月,法币发行的指数增加到四十五万倍,重庆物价上升至一百五十余万倍,上海物价上升到四百九十余万倍[1]。用麻袋装钱购物消费、领工资,是当时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据统计,截至1948年7月,天津粮食价格比1945年上涨了9 509.67倍,当时社会上传有“黄金窝头、珍珠玉米”的叹语[2]。至1948年10月底,天津市金圆券的流通额几乎超越了规定最高发行限额的8倍[2]。天津又是用战争手段解放的直辖市,战后的重建形势异常严峻。

从1949年到1950年,天津不断掀起物价波动的风潮,大的风潮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起因在于一些不良资本家囤积居奇,操弄着市场物价的暴涨。粮食、棉花、黄金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成为囤积的重点。期间天津折实储蓄的牌价指数由121涨到288,银行日息由每千元10元上调到18元[3]。第二次是从1949年7月上旬到8月上旬。起因是上海黄金价格的暴涨波及全国,天津也金价大涨,进而粮食、棉花、纱布也跟风涨价。8月6日折实储蓄牌价指数达到948,银行日息由每千元16元上调至25元[3]。物价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资本家囤积物资,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秩序。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10月至11月下旬。此时粮价在全国范围内大幅上涨,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扬,天津也深受其害。10月8日天津折实储蓄牌价指数是889,至11月26日达到4 295。银行日息每千元上调至28元[3]。另外国内外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物价的飞涨,市场的混乱,严重搅乱了经济秩序的运行。同样也是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立足城市,在百姓中树立崇高威望的重大考验。治理通货膨胀突出地反映了在经济战线上,共产党需要在与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形势下,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政策路线。应对通胀,是接收城市遇见的普遍问题。石家庄的接收风暴,给予共产党深刻的警示,经济问题需要经济手段去应对,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只会适得其反。新生的天津政权就非常注重用经济手段,来化解通胀危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整顿银行秩序。一方面鼓励居民储蓄,大力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停止办理贷款,对到期的贷款立即收回,紧缩银根。其目的就是严控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从源头资金链上抑制不良资本家的囤积行为。吸收居民存款主要通过折实储蓄的办法来鼓励,折实牌价以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如粮食、煤炭、布匹等价格来计算,尽量使居民储蓄不受或少受物价波动的影响,折实储蓄具备资金避险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居民存款的积极性。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其保留三天所需经费开支外,余款全部存入人民银行,不准他们与钱庄、私营银行有资金往来,将全市的资金管理纳入了宏观调控的体系中。

其次,加强金融管理。收紧银根的同时还必须管理好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严防资金流入投机市场。比如整顿混乱的支票管理制度,既规定支票不能当日抵现,也不准开远期支票、空头支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合作社之间资金往来,必须转账,不能使用现金。人民银行对存款和现金的收支情况要做到当天掌握。1949年4月1日建立头寸报告制度,就是由会计处将全市各行各业的存款、汇兑、现金收付情况汇总起来,于次日送行长审批,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金融管理的加强、贷款的停止,大大增加了资本家囤积物资的难度。

第三,扩大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市场物资供应,调节供求平衡关系,是打击囤积居奇的有效方法之一。任何市场行为都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价格波动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极大影响的。紧缩银根的同时加大市场供应,不法商人囤积物资便失去实际的意义,只能抛售手中现货。增加市场供应的便捷方式,就是由国营商业部门加大采购粮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的力度,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从1949年3月开始,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就和周边许多城乡展开了汇兑业务,开办外埠采购贷款,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实施这种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措施,至1949年底通货膨胀基本在天津得到根治。物价的稳定,保障了人民生活质量,为生产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共产党既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也为自己的经济建设事业摸索了有益的经验。

三、启示

通常理解货币总供给大于货币总需求,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扬,便引发了通货膨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远比这复杂。我们既面对着高涨的石油价格,也面对着高昂的居住成本;既面对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面对着某些国家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带来输入性通胀的考验;既面对着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的现实,也面对着某些商品(如粮食、肉禽等)价格飙升的挑战。在改革攻坚阶段,高居不下的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拦路虎。2007年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率突破5%,11月份达到619%,创11年以来新高;2008年1月和2月,物价上涨率更是高达711%和817%[4]。回顾天津解放初期的历史,我们依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部门配合、统一行动。解决通胀问题不是单一某个部门的事,需要着眼全局,抓住重点、密切合作。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胀的主战场在银行,紧缩银根,建立金库,开办折实储蓄,管理金融、外埠汇兑等措施的出台,都由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统一调度。而要实现国家税收的及时入库,企事业单位现款的存入、放款的汇总、资金的转账等具体事宜,就得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密切协同。否则一旦某些环节出现漏洞,整个治理就会前功尽弃。当今我们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高房价、高租金推高生产成本,是造成高通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通胀必须治理高房价,而我们目前除限购外,主要通过利率杠杆增加交易成本,以及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防止热钱过多涌入地产行业的方式来进行。方法虽然有效,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房价的理性回归远未实现。还有诸如土地财政,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经济空心化、金融综合改革等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单一哪个职能部门能办到的。只要一个环节有失,遏制热钱炒楼的冲动就难以根除。中央政府要宏观调控,而地方政府却在微调,是解决不了高房价问题的。

其次,对症下药。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货膨胀打击重点是资本家囤积行为。紧缩银根,加强金融管理,扩大城乡物资交流,都是对症下药围绕打击囤积展开的。当然我们今天造成CPI指数高居不下的原因,远比当时复杂得多,但依然有规律可循。针对流动性泛滥问题,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这远远不够,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是要做好金融创新的。否则中小企业融资难、过剩资本出路窄,还是改变不了地产行业一枝独秀的困局。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环境下,出口企业赚回国内的却是不断贬值的美元,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便产生了。2009年银行放出了9.59万亿,到了2010年1月份高达12万亿。如此高的信贷扩张速度和规模,通货膨胀自然要来临[5]。而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必然形成对消费的抑制。国内生产的产品要么出口寻找海外出路,要么改为投资消费。在出口长期大于进口的情况下,为平衡国际收支,就只能升值人民币。所以治理通胀重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变革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格局。要在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少数高收入人群,其边际消费是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而人民大众要是有消费欲望却没消费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货膨胀表面上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是紧缩货币、利率杠杆、价格管制却只治标不治本。不能离开分配制度改革来谈治理,这才是今天的对症下药。

要解决通货膨胀,必须激发百姓的消费欲望。而这种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增加百姓收入的浅层面,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唯如此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刺激消费是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若是得到较大的缓解,经济的通胀压力就会减小许多。治理通胀其实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这种再分配所要做到的就是让更多的社会成员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说治理通货膨胀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助推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表面上看似一个经济问题,而解决的手段却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层面。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解决通胀问题也是采取过许多措施的,比如打击投机倒把、停发商业贷款等等,但为何收效甚微,就在于政府把通胀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应对措施过于死板和僵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使问题越积越严重。今天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然也决定着治理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期间必然要经历几许反复。

第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折射出的是三座大山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经济战线上既斗争又讲统一战线,是摆在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前的新课题。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是解决该课题的一剂猛药,同时又能摆脱城市物资极度匮乏的经济困境。毕竟物资匮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同样我们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场经济时代,城乡间物资交流极其丰富,物资匮乏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那又怎样降低CPI指数呢?比如禽肉业,油价高、公路收费多推高运输成本,饲料价格涨推高生产成本,员工加工资推高人工成本,店租上扬又推高经营成本,显然单凭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是很难实现对其价格管控的。同样的措施在不同的时代,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要解决就得从多头入手,企业要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职能部门要想办法降低经营者运营成本,这样才有利于缓解治理通胀的难度和压力。

另外,通货膨胀也是供需失衡的结果,但是增加供应就一定能拉低价格吗,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国家土地供应量不可谓不少,投放进市场的新楼盘不可谓不多,但房价不降反升,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视高空置率的成因,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市场风险。所以通胀治理必须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相挂钩,必须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权力受到有效监督的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天津解放初期为什么治理通胀效果显著,就和新生的人民政权追求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这也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还有政策因素也是个新问题,比如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们开征了资源税。这对新能源、新材料开发是一大利好,对传统资源来说是促进优化组合。但该政策对上游资源的价格影响不容小视,它是否缓解还是增加了治理通胀的难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研究。

当前,通货膨胀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解决的难度又是超过以往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金融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天津市的物价波动很大程度受到上海、广州等外地因素的影响。而今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不顾国际责任,只为自己私利来接连推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能对人民币的汇率造成极大的冲击,也助长了物价上行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速在加快人民币国际间流动的同时,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控制力[6]。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又需要国家具备强有力的市场控制能力。但经济全球化本身,就会给这种控制能力的强化带来新挑战,而我们不可能脱离世界、闭关锁国。而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现成可供使用的模式做参考借鉴,所以回顾过去共和国所走过的历史,重新认识当年的经验教训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做好对过去的总结,我们与时俱进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王子善.记天津解放初期制止通货膨胀的斗争[J].中华魂,2009,(2).

[4]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