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8篇

时间:2024-01-08 14:42:42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1

1材料与方法

1.1样地设置

研究点位于张掖市长安乡前进村,地处城郊,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南0.5公里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蔬菜产业的理想地带,近几年来,前进村以发展蔬菜生产做为群众增收主要来源,是张掖市的主要温室蔬菜种植区,主要种植品种有大棚茄子、西红柿、黄瓜、油白菜、拱棚甘兰、菜花等,种植方式各异,种植品种多样。

1.2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不同温室菜地内土壤动物群落分布情况及多样性,故在样点上选取了蔬菜栽培类型分别为番茄,芹菜,葫芦,油白菜四种温室,选定的4个采样点分布在1km2范围内。对已选定的样点,自2017年3月至5月每月采样三次,共计9次,每个样地均选择5个采样点,在5个采样点上个选择5个重复,呈对角线分布,采用多点取样。每一采样点分别采取分层定量采集,小型土壤动物以100cm3环刀法采样,拣去表面上的新鲜凋落物,挖掘土壤剖面(深20cm),按照0~5cm、5~10cm和10~15cm三个垂直层次取样,所取土样分别放入取土布袋,并插入号签,带回实验室。

2结果与分析

2.1温室对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影响

从土壤动物群落总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土壤动物的分布多集中在0~5cm土层内,5~10cm次之,10~15cm最少,随着土层深入,分布越来越少。土壤动物主要集中在0~10cm的土层中,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动物数量锐减,即呈现出表聚性的特点。并且随着季节的增加,土壤动物数量随之增多。土壤动物具有一定的表聚性,温室对土壤动物的这种垂直分布影响不大。

2.2温室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采样点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密度的差异比较明显。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大田>黄瓜>茄子>葫芦;均匀性指数排序为:大田>茄子>葫芦>黄瓜;二者变化趋势相同,表明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呈现正相关。均匀性越大,物种越丰富,多样性程度越高。而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呈现负相关。说明优势度指数越大,其多样性越差,物种相对稀少,不够丰富。总体表明该地区温室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不高。各样点的密度排序为:黄瓜棚>大田>茄子棚>葫芦棚。总之,塑料大棚的建立具有使动物类群数量减少,密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减少的趋势。土壤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3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统计表明,不同样点,不同土壤层的理化性状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趋势如下,土壤温度有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即由表层向下逐渐降低;含水量、PH和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普遍呈递增趋势;

温室中PH值呈中性,此外,温室中温度较高。温室中的土壤环境更适于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应该高。可调查结果却相反。说明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明显,而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3结论

塑料温室这一人工环境可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但是反映在土壤动物方面,变现为温室内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下降。主要表现为稀有种群,敏感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土壤深层中个别种群数量有增加。就土壤动物本身而言,每一种群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周期和生命节律,而温室的建立恰好打破了这种周期性。温室栽培对土壤动物有极为明显的影响,这可能是导致温室内土壤性能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2

关键词:尾叶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田林县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79-03

1 引言

桉树(Eucalyptus)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华莱士线以东岛屿,其种类繁多,且多数是世界著名的硬木资源和造纸优质材料。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是其速生优质的种类之一,尾叶桉人工林,尤其是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造纸业和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同时,尾叶桉人工林在消灭荒山,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引种面积的迅速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些生态问题引起人们的争论。由于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参与各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来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存环境,因此,开展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学、生态学及人文科学的研究热点[1]。本文对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不同年龄群落发展过程中物种变化进行的研究,旨在探明尾叶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现状,掌握桉树林群落林下植被发展动态,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指导尾叶桉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是群落的种数、个体总数及各种均匀性的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生境中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不同地理自然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般情形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和群落的演替有很大关系。本文采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5个计算公式统一应用各个物种在该层中的个体数对各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定[2]。

(1)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可直接用群落物种数表示,也可以用群落物种数与群落个体数的比值来表示,本文采用物种数为丰富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出现在样方的物种数。

(2)多样性指数反映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物种个体数量以及物种分配均匀程度等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来计算。Simpson指数:

(3)均匀度是群落样方中每个种个体数目之间的差异,因此均匀度通常被定义为观察多样性与最高多样性的比率。Pielou均匀度指数:

(4)种间相遇机率 PIE是描述群落组织水平特征或相互关系的指数,它是根据不同种活动在随机情况下的个体间相遇的比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年龄尾叶桉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利用上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尾叶桉人工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计算(表1)。

由表1可看出,尾叶桉人工林群落的灌木种类是比较丰富的,据 18个样方7200m2 的调查统计,共有灌木67 种。三个不同年龄的样地中,Simpson指数平均为0.0967,其值较小,且各个样地的差异较大,表明Simpson指数能反映出各样地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2.9137,各样地间的物种多样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种间相遇机率平均为0.9133,变幅较小,群落均匀度平均为0.7260,变幅较小,由于物种多样性是一综合量度,进行多样性分析时应将各种多样性测定指标进行全面考虑。从计算结果来看,基本上是2.5年群落 >4.5年群落>0.5年群落,几个指标大致反映了相同的趋势。2.5 年群落的Simpson 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均匀度最大、种间相遇机率也较大,其多样性程度较高,4.5年群落次之,0.5 年群落的多样性程度最低。

不同年龄尾叶桉群落的草本植物种类比灌木的少,据18个样地 7200m2的样地统计,共出现55种,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Simpson指数平均为0.2107,明显低于灌木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2.3327,群落均匀度平均为0.6723,均比灌木植物的相应指数低,而种间相遇机率平均为 0.8000,这是由于草本植物个体分布不均匀。对群落内郁闭度较大的林分林下草本植物来说,不仅各物种间个体数分配不均匀,而且物种在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造成样地间种类组成,个体数均差异较大。因而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的均匀度也较低。

此外,由表1可知,在不同年龄群落样地中,0.5 年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机率较高、群落的均匀度也最高,故其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最大,2.5年群落次之,4.5年群落的多样性最低。说明在桉树林分郁闭前,林内光照充足,有利于草本植物特别是阳生性草本植物的定居,随着林分的郁闭,林内的光照减少,阳生性草本植物逐渐消失,因此,4.5年群落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较低。综合以上指数表明草本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在各样地的变化无规律可循,与灌木植物的变化不同步。因为一样的样地如果环境条件相对优势,则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增大,使得群落的郁闭度加大,限制了草本植物的分布,因而对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有抑制作用。

3.2 尾叶桉人工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田林县桉树人工林样地中共出现53个科、83个属,共129个种,其中种类在3种以上有13个属,少于3种的有40个属,这种属内种系贫乏现象,说物种的分化程度低。在样地中共有单个体种33种(占26.8%),双个体种7种(占2.5%)。对这些偶见种相对群落来说,更容易受到各种威胁的影响而在群落中绝灭,而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使得群落有极高的物种损失率,所以对桉树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3.3 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1)4.5年尾叶桉群落的植物种组成。样地调查中,活地被物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灌木有45种,草本有34种,常见的灌木植物有盾叶木、红皮水锦树、野牡丹、盐肤木、地桃花、鬼画符、粗糠柴、山芝麻、华山矾、粗叶悬钩子、小花扁担杆、石岩枫等,灌木层盖度为8%~58%。调查中发现白栎、麻栎、白桂木等乔木的幼苗、幼树等开始出现。层间植物常见的有马连鞍、海金沙等,其盖度较小。常见的草本有黄茅、牡蒿、铁芒萁、黑莎草、五节芒、金发草、石珍芒、白花柳叶箬、华三芒、弓果黍、荩草、珍珠芒、以及东方乌毛蕨、团叶铁线蕨、蕨、肾蕨、凤尾蕨、鳞毛蕨等,草本层的盖度可达80%。

(2)2.5年尾叶桉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该群落共出现灌木54种和草本32种,常见的灌木有乌饭树、小花扁担杆、羊耳菊、醉鱼草、山油麻、粗糠柴、盐肤木、野牡丹、地桃花、山乌桕、算盘子、悬钩子、灰毛浆果楝、构树、杜茎山、大叶千斤拔、粗叶悬钩子等,灌木层的盖度为10~15%。藤本植物常见的有马连鞍、乌敛莓等,种类较少,其盖度也较少。常见的草本有黄茅、飞机草、硬杆子草、蔓生莠竹、白花柳叶箬、水庶草、石珍芒、大叶弓果黍、荩草、金发草、千里光、牡蒿、蕨、渐尖鳞毛蕨等,草本层的盖度可达90%。

(3)0.5年尾叶桉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该层灌木植物出现有28种,常见的有小花扁担杆、羊耳菊、醉鱼草、粗糠柴、厚皮黄杞、红皮水锦树、盐肤木、余甘子、地桃花、山乌桕、红紫珠等,灌木层的盖度为15%左右。常见的草本有牡蒿、胜红蓟、黑莎草、千里光、石针芒、白花柳叶箬、飞机草、大叶舞草、水庶草、革命菜、黄茅、蕨、东方乌毛蕨、鳞毛蕨等31种,草本层的盖度为70%左右。由于该群落在造林初期间种农作物,所以旱稻的盖度在其中比较大。

4 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尾叶桉人工林林中的植物种类以阳生性的树种为主,如盾叶木、红皮水锦树、小花扁担杆、粗糠柴、乌饭树等比较丰富,而常常出现在自然演替早期的强阳生性树种,如山乌桕、山黄麻、马尾松等植物出现很少。野外观察发现,这些强阳生性植物也见侵入期的尾叶桉人工林群落,但大多数植株都在人工林早期的除草过程中被铲除,虽然随着人工林的生长,除草活动渐减少或停止,但郁闭后的生境已不再适合这些阳生性树种的发展,所以这类强阳生性植物在林下比较少。草本植物随着乔木的郁闭,阳生性的牡蒿、黄茅、水遮草等渐由耐荫性的蔓生莠竹、海金沙、白花柳叶箬等取代,蕨类植物也出现较多。

尾叶桉人工林样地调查表明,0.5年尾叶桉群落较早侵入的高等植物大多为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相对较高的环境异质性为具有不同生物生态习性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生存空间,但是多样性的发展与早期除草活动有密切关系,除草过程中除掉了侵入灌木植物,除草活动停止后适宜的生境给草本植物提供了发展空间,因此该群落具有较高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人为的干扰相对减少,速生的桉树还没有郁闭,灌木逐渐侵入,种间竞争趋于激烈,层次结构日益明显,但环境的变化相对而言滞后,因而2.5年尾叶桉群落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较高,灌木植物的多样性达到最大。4.5年尾叶桉群落中,环境变化逐渐趋于稳定,乔木层的尾叶桉开始郁闭,一些喜光性的灌本、草本植物由于在物种间的相互竞争中失败而消失。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最低。

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3],至于桉树林下层植被较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用于营造尾叶桉人工林的山地,原来土壤贫瘠,植物稀少,覆盖度低;原因之二,尾叶桉生长迅速,对光、水、肥竞争力强,竞争力弱的植被就难以生存和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尾叶桉人工林下层植物并不稀少,而且,有的地方造林前寸草不生,营造尾叶桉人工林后林内开始有植物生长。作为一个外来树种,尾叶桉无法在100年之内在引种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生境,与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优势群落所形成的较为完善生态系统比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现状,开展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而以经营木材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桉树林不可能建立诸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繁育中心等保护措施。所以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实地调查情况,对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进行恰当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内涵及基本问题[J].生物多样性,1997,5(1):1~4.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3

关键词:蚂蚁群落;多样性;优势种;无量山

中图分类号:S7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386-05

无量山处于横断山系和云南高原两大地理区域的接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气候类型和高大的山体,导致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特别明显的地区之一[1]。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昆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由于蚂蚁易于采集,多样性高、对生态变化敏感,已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2,3]。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蚂蚁资源,课题组于2009~2011年间对无量山东西坡南北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现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取样及调查方法

以云南省南涧县拥翠乡和碧溪乡为北段东坡的调查点,以南涧县公郎镇为北段西坡的调查点,以南涧县无量乡和景东县安定乡为南段东坡的调查点,以南涧县漫湾镇为南段西坡的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上,沿山体海拔每升高250 m设置1个样地,在每个样地中,每隔10 m选取5个1 m×1 m样方,采集、统计样方内的地表蚂蚁,将野外采集的蚂蚁标本进行分离、制作。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对不同蚂蚁逐一鉴定,尽量鉴定到种[4-6]。对于不能鉴定的种类,作为形态种对待[7]。

1.2 群落指标

样地中物种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百分比超过10%的蚂蚁物种确定为优势种;根据Simpson优势度公式计算优势度指数;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根据Pielou均匀度公式计算均匀度指数;根据Jaccard相似性公式计算相似性系数[8,9]。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势种调查

对无量山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蚂蚁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的蚂蚁标本分属于6亚科30属91种,其中有41种蚂蚁在各自的样地中表现为优势种。由表1可知,41个样地优势种分别属于5亚科19属,其中蚁亚科的优势种有8属19种,切叶蚁亚科的优势种有5属16种,臭蚁亚科的优势种有4属4种,猛蚁亚科和伪切叶蚁亚科有1属1种;优势种最多的是举腹蚁属(7种),其次是大头蚁属(5种),拟毛蚁属、立毛蚁属和弓背蚁属(4种)。41个优势种中,巴瑞弓背蚁在4块样地中都表现为优势种,立毛举腹蚁、菱结大头蚁、中华大头蚁、布立毛蚁和无毛凹臭蚁等5种在3块样地中表现为优势种,上海举腹蚁、大阪举腹蚁、舒尔盘腹蚁、黑头酸臭蚁、罗思尼斜结蚁、丝光蚁、掘穴蚁、奇异毛蚁、黄毛蚁和东京弓背蚁等10种蚂蚁在2块样地中表现为优势种,其余的25种蚂蚁都只在1块样地中表现为优势种。在所调查的21块样地中,优势种数最多样地是南段西坡1 250 m样地(6个优势种),其次是北段东坡1 750 m样地和南段西坡1 000 m样地(5个优势种),南段东坡2 500 m和北段西坡1 250 m的优势种为2个,北段东坡2 500 m和北段东坡1 500 m样地只有1个优势种,其余14个样地的优势种都是3个。

2.2 群落多样性分析

对无量山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蚂蚁群落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不同样地的蚂蚁物种数为2~23,平均为10种,种类超过15种的有北段西坡1 750 m(23种)和1 500 m样地(23种)、南段东坡1 750 m样地(15种),而蚂蚁物种最少的是北段东坡2 500 m(1种)和1 500 m(2种)样地;不同样地的蚂蚁个体数量为2~267头,平均100.6头,个体数超过160头的样地有北段东坡2 000 m(267头)和2 250 m(265头)样地、北段西坡1 750 m(178头)和1 500 m(166头)样地、北段东坡1 750 m(165头)样地,最少的是北段东坡2 500 m样地(2头);优势度指数为0.101 5~1.000 0,平均为0.307 3。优势度指数低于0.200 0的样地有北段西坡的1 750 m(0.101 5)和1 500 m(0.115 0)、南段东坡1 750 m(0.1315)、南段西坡1 250 m(0.149 1)、北段东坡1 750 m(0.160 8)、南段西坡1 750 m(0.180 7)和1 000 m(0.198 6)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000 0~2.630 4,平均为1.613 8。多样性指数超过2.0的依次是北段西坡1 750 m样地(2.630 4)、北段西坡1 500 m样地(2.503 8)、南段东坡1 750 m样地(2.341 3)、南段西坡1 750 m样地(2.087 4)、北段东坡1 750 m样地(2.060 6)和南段西坡1 250 m样地(2.008 8),最低是北段东坡2 500m样地(0);均匀度指数为0~0.878 7,平均为0.701 3,均匀度指数高于0.850 0的样地有南段东坡1 500 m样地(0.878 7)、南段西坡1 250 m样地(0.872 4)、南段东坡1 750 m样地(0.864 6)、南段西坡2 000 m样地(0.859 4)。

总体上,北段平均每个样地的蚂蚁物种为11.4种,南段为8.8种,西坡为12.3种,东坡为7.6种;北段平均每个样地的蚂蚁个体数为149.6头,南段为56.1头,西坡为101.6头,东坡为99.5头;北段各样地的平均优势度指数为0.379 3,南段为0.241 8;西坡为0.219 4,东坡为0.403 9;北段各样地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15 7,南段为1.703 0,西坡为1.865 1,东坡为1.337 3;北段各样地的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589 7,南段为0.802 7,西坡为0.764 6,东坡为0.631 5。不同海拔高度样地重要群落指标的平均值如图1所示,不同植被类型样地重要群落指标的平均值如图2所示。

2.3 群落相似性研究

经统计,得到无量山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之间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结果见表3。根据Jaccard相似性系数原理,当q为0.00~0.25时,为极不相似;当q为0.25~0.50时,为中等不相似;当q为0.50~0.75时,为中等相似;当q为0.75~1.00时,为极相似。从表3可知,21块样地之间的210组相似性系数中,有119组具有相似性,其中南段西坡2 000 m样地与北段西坡2 000 m样地(0.50)1组为中等相似,南段东坡1 750 m样地与南段西坡1 750 m样地(0.33)、北段西坡1 750 m样地与南段西坡1 750 m样地(0.29)、北段西坡1 500 m样地与北段西坡1 250 m样地(0.26)、北段西坡2 250 m样地与北段西坡2 000 m样地(0.25)等 4组为中等不相似,其余114组为极不相似;另有91组间没有相同物种,完全不具相似性。

综合统计,北段有蚂蚁73种,南段有61种,南北段共有物种43个,南段和北段的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47,为中等不相似;西坡有蚂蚁72种,东坡有54种,东西坡共有物种35个,东坡和西坡的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38,为中等不相似;海拔2 500 m所有样地中有蚂蚁7种,2 250 m有28种,2 000 m有26种,1 750 m有44种,1 500 m有34种,1 250 m有19种,1 000 m有9种,不同海拔高度的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值见图3。由图3可见,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全都小于0.25,为极不相似,高海拔与低海拔样地之间几乎没有相似性。

3 小结与讨论

1)无量山西坡和东坡的蚂蚁群落属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西坡的蚂蚁群落多样性明显优于东坡。西坡有蚂蚁72种,东坡有54种,东西坡共有物种35个,东坡和西坡的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38。每个样地蚂蚁平均物种数、平均个体数、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均匀度指数都表现为西坡大于东坡,且物种最多的样地、个体数最多的样地、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样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样地都出现在西坡。西坡的优势度指数小于东坡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蚂蚁通常喜欢温度高、阳光充足、湿度较小的环境,在这一条件上西坡更适宜于蚂蚁的生活。

2)无量山北段和南段的蚂蚁群落属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北段的蚂蚁群落多样性优于南段。北段有蚂蚁73种,南段有61种,南北段共有物种43个,南段和北段的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47。每个样地蚂蚁平均物种数和平均个体数表现为北段多于南段,且物种最多的样地、个体数最多的样地、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样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样地都出现在南段,说明蚂蚁群落多样性在整体上是北段优于南段。但每个样地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均匀度指数都表现为南段稍大于北段,是因为北段东坡2 500 m和1 500 m有两个较为极端的不适应蚂蚁生活的样地,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极低。主要是因为北段植被保存相对完好,而南段山体中部和下部由于人为的农牧业活动导致植被次生化和片段化。

3)无量山各垂直带上的蚂蚁群落属于极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指标在山体上表现为明显“中部优、两头差”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全都小于0.25,为极不相似水平,说明垂直带上不同海拔地段的物种之间差异显著。无量山因垂直高差显著,生物气候垂直带明显,蚂蚁群落也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即“中部优、两头差”的垂直地带性特点。每个垂直带上都是1 750 m样地的蚂蚁物种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并在1 750 m的基础上随海拔的升高和降低都逐渐减小,其中在1 500 m样地处有一些例外,是因为在北段东坡的1 500 m位置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干热河谷样地,从而导致了这一海拔位置的各项群落指标下降。就不同海拔高度所有样地重要群落指标的平均值而言,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几项重要群落指标也都反映出这一分布规律。蚂蚁优势种分布也表现一定的垂直分布特点,同一海拔高度上不同地段的优势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无量山蚂蚁群落多样性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呈现思茅松林最优、河谷稀疏灌木草丛最差的特点。无量山所调查的7种植被类型中,蚂蚁的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思茅松林表现为最好,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河谷稀树灌木草丛表现最差。因为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郁闭度高,林内阴暗潮湿,不利于大多数蚂蚁的生活,而稀疏灌木草丛分布于干热河谷地段,环境极度干旱,也不利于大多蚂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喻庆国.无量山部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ANDERSEN A N. Functional groups and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 in North American ant communities:a comparison with Australia[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8,24(4):433-460.

[3] ANDERSEN A N,FISHER A,HOFFMANN B D,et al. Use of terrestrial invertebrat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Australian rangeland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nts[J].Austral Ecology,2004,29(1):87-92.

[4] 吴 坚,王常禄.中国蚂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唐 觉,李 参,黄恩友,等.中国经济昆虫志 膜翅目蚁科(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6] 宾厄姆.印度动物志 膜翅目蚁科[M].赵清山,译.广州:林业部南方森林植物检疫所,1985.

[7] BURGER J C, REDAK R A, ALLEN E B, et al. Restoring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coastal sage scrub[J].Conservation Biology,2003,17(2):460-467.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4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featur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Methods: Sixty ADR reports on sick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summariz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More boys (61.7%) were reported with ADR than girls, and their peak age was from 1 to 6 years old (60.0%). ADRs initiat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took 80.0% and 45.0% b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eparations, and the main manifestation was damages in skin and its attachments (50.0%). Conclusions: Adverse drug reaction should be monitored seriously to reduce its occurrence.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hildren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ADR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由于儿童时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ADR造成的危害相对较严重。为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现对我县医疗单位上报的60例小儿ADR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某县医疗单位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儿童ADR报告共60例,经逐项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给药途径、ADR结果及临床表现涉及器官、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60例ADR中男性37例占61.7%,女性23例占38.3%。年龄最小为1 d,最大为14周岁。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表1。

2.2 ADR与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在各种药物剂型中,注射剂引起ADR最多,占81.6%。在各种给药途径中,ADR多由静脉滴注给药引起,占80.0%。见表2。表1 ADR年龄分布表表2 60例ADR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

2.3 ADR与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60例ADR中涉及药品30种,其中中药制剂所致ADR最多,抗微生物药物的品种数居多,涉及ADR例数次之。见表3、表4和表5。

2.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6。ADR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较多见,其次是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泌尿系统表现少见。表3 60例ADR涉及的药物类别和构成比表4 27例中药制剂引起ADR的药物及构成比表5 25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ADR的药物和构成比表6 60例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的转归

60例ADR中治愈49例占81.7%,好转11例占18.3%。

3 讨论

60份ADR报告中男性ADR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占总例数的61.7%,以1~6岁人群ADR的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常见病发病率高、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敏感性高等因素有关。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做到出现ADR及时处理。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以注射剂最多,占81.6%;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最多,占80.0%。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浓度高,对机体刺激性较强,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输液浓度与速度等均增加ADR发生的风险。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27例(45.0%),涉及7个品种(23.3%),构成比居多。引发ADR的主要为细辛脑注射液(8例)、双黄连注射液(7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药疹等皮肤及附件损害、过敏样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中药制剂成份复杂,其ADR的发生除由本身引起外,还可能与制备过程中辅料添加、存放过程中质量变化、使用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等有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可致微粒增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或肉芽肿,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1]。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

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 25例(41.7%),居第二位,涉及药品16种(53.3%),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多。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耐青霉素酶、毒性较低等临床上使用率较高,故引起的ADR也相应较多。抗微生物类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根据药敏结果及药物特性合理用药,避免ADR的发生。

60例ADR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多,主要表现有:药疹等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如抗微生物类药物主要表现为药疹等皮肤及附件损害、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由先锋霉素B引起)及过敏样反应等;消化系统表现为呕吐、胃肠道反应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等;泌尿系统表现为血尿(头孢拉定引起)。症状一般以轻度或中度为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即可恢复,较严重的1例过敏性休克(先锋霉素B引起)经抢救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0例ADR经及时停药或对症处理后能够治愈或好转,对原有疾病的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儒强. 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师, 2005, 8(10): 854.

3 讨论

60份ADR报告中男性ADR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占总例数的61.7%,以1~6岁人群ADR的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常见病发病率高、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敏感性高等因素有关。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做到出现ADR及时处理。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以注射剂最多,占81.6%;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最多,占80.0%。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浓度高,对机体刺激性较强,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输液浓度与速度等均增加ADR发生的风险。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27例(45.0%),涉及7个品种(23.3%),构成比居多。引发ADR的主要为细辛脑注射液(8例)、双黄连注射液(7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药疹等皮肤及附件损害、过敏样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中药制剂成份复杂,其ADR的发生除由本身引起外,还可能与制备过程中辅料添加、存放过程中质量变化、使用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等有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可致微粒增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或肉芽肿,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1]。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

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 25例(41.7%),居第二位,涉及药品16种(53.3%),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多。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耐青霉素酶、毒性较低等临床上使用率较高,故引起的ADR也相应较多。抗微生物类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根据药敏结果及药物特性合理用药,避免ADR的发生。

60例ADR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多,主要表现有:药疹等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如抗微生物类药物主要表现为药疹等皮肤及附件损害、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由先锋霉素B引起)及过敏样反应等;消化系统表现为呕吐、胃肠道反应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等;泌尿系统表现为血尿(头孢拉定引起)。症状一般以轻度或中度为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即可恢复,较严重的1例过敏性休克(先锋霉素B引起)经抢救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0例ADR经及时停药或对症处理后能够治愈或好转,对原有疾病的影响不明显。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5

关键词: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P9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活动影响剧烈,植被破坏严重,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重。而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草地生产力的维持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草地植物的多样性。围栏封育作为一种低投入、 经济的退化草地修复措施, 在国内外天然植被保护和恢复中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贵州中部不同围封年限的喀斯特草地为对象,分析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以完善喀斯特石灰性草地现有植被资料,旨在为区域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黔中腹地龙里县,境内丘陵、低山、中山与河谷槽地南北相间排列,呈波状起伏。样地选择在贵州龙里县哪缦绻缺村,地处26°34′26″N和107°02′11″E,海拔1490m,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年均降水量1100mm,年度间降水量和热量变幅不大。该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暖性草丛草地,建群种为白健秆、金茅、野古草和十字苔草,伴生种为矛叶荩草、细柄草、野青茅、飘拂草等。

1.2 样地设置及取样

分别在植被生长状况一致的草地示范区域设围封 1a、 2a 、3栏样地,围栏面积30 m×50 m,并设30 m×50 m放牧对照样地,自由放牧采食,放牧强度中等。于2010 ~2012年对试验区进行植被数量特征测定,在 7月中旬即地上生物量最高时 ,分别选取典型样地布置样方12 个,样方面积1m×1m,分种统计植物的高度、 盖度、密度、产量,将按植物种类齐地面刈割称重。

1.3 群落结构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

1.4 种落分布均匀性指数

1.5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与整理,采用SPSS 13.0软件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围封对草地植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密度分析发现,无论在围封还是放牧条件下,群落中白健杆、金茅、野古草和矛叶荩草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优势度为20.87% ~ 26.99%,9.25% ~ 11. 87%,7.86% ~ 13.22%和9.35% ~ 11.44%,而十字苔草和小飞蓬的优势度受围封影响较大,其余草种则零星出现(表1)。不同年度所调查的植物种类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总体上表现为,围封会引起草地群落物种数出现增加趋势。

2.2 围封对草地植物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草地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封育和放牧草地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指数随着封育年限变化趋势不同,围封均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放牧则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图1)。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表2)。对照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315;围封1a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37;围封2a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84;围封3a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375。

2.3 围封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及均匀性的影响

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分析发现,群落丰富度指数随围封年限升高逐渐增加。对照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3.549;围封1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3.879;围封2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3.872;围封3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4.216。

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均匀性分析发现,群落均匀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升高呈下降趋势。对照草地植物群落均匀度为0.876;围封1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0.795;围封2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0.737;围封3a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为0.768;这一结果表明,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围封年限升高逐渐增加,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升高呈现先降后升趋势,Peilow均匀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升高呈现下降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密度随围封年限逐渐增加,在本研究中,无论在围封还是放牧条件下,群落中白健杆、金茅、野古草和矛叶荩草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而十字苔草、 杜鹃和小飞蓬的优势度受围封影响较大,其余草种则零星出现。不同年度所调查的植物种类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总体上表现为,围封会引起草地群落物种数出现增加趋势,可能是由于长期放牧采食引起草地面积增加,主要表现在密度、盖度上,喀斯特石灰性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围封年限逐渐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呈现先降后升趋势,Peilow均匀性指数随围封年限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适度围栏封育有利于喀斯特草地自然修复,是维持草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有效措施,但更长围封年限对喀斯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国钧,张荣,周立,等.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功能群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25 (7):1649- 1657.

[2] 焦树英,韩国栋,李永强,等.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生产力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3):0564-0571.

[3] 江小雷,岳静,张卫国,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J].草业学报,2010,19(1):219-225.

[4] 孙宗玖,范燕敏,安沙舟.放牧对天山北坡中段草原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生产力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8,126(1):22-28.

[5] 郑伟,朱进忠,潘存德.放牧干扰对喀纳斯草地植物功能群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92-97.

[6] 张文,张建利,周玉锋,等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1, 20(5): 843-848.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6

但当眼睛发生某些疾病时,眼眵就会在数量或性状上发生改变。这时候,眼眵的成分会有所增加,增添了脱落的组织细胞、炎性细胞、血管渗出物和病原体等。因此,通过对眼眵的观察,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某些早期眼病。这一点,对于儿童和戴隐形眼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临床上根据眼分泌物的黏稠度、颜色等,可将其分为水样分泌物、黏性分泌物、黏脓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和血性分泌物五种。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不同性质的眼分泌物来判断所患的不同的眼部疾病。

一、水样分泌物:该分泌物常表现为稀薄稍带黏性的水样液体,它的增多往往表明该患者的眼睛有病毒性角结膜炎、早期泪道阻塞、眼表异物或轻微外伤等。儿童由于鼻梁骨尚未发育完全,常会出现内眦赘皮、倒睫等情况,从而可引起眼部刺激症状,造成水性分泌物增多。老年人若患有眼睑位置异常(如睑内翻、睑外翻等),也会引起水样分泌物增多。

二、黏性分泌物:它多见于干眼症和急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常表现为黏稠状似胶水样,它还可使患者的眼睛有异物感和瘙痒感。

三、黏脓性分泌物:该分泌物常表现为黏稠的、略带淡黄色的物质。它的增多说明患者可能患有慢性过敏性结膜炎和沙眼。

四、脓性分泌物:它的出现常提示患者的眼部可能有细菌感染,应对其高度重视。新生儿在出生后3~4天内,如双眼出现了大量脓性分泌物,则表明该患儿可能患有淋球菌性结膜炎,俗称“脓漏眼”。另外,化脓性泪囊炎的患者也常出现脓性分泌物,但该分泌物一般多集中在内眼角。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7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景观生物多样性影响

1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植物多样性(plant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中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主要内容。由定义可知,植物多样性主要研究植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等等多种理论。植物多样性也包括四个层次。植物多样性是群落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植物多样性可以分为: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α多样性是指群落或生境内种的多度;β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环境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之间所发生的种的多度变化的速率和范围;γ多样性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例如岛屿)一系列生境中种的多度,它是这些生境的α多样性和生境之间β多样性的结合。

2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植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有α指数、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中间相遇机率PIE、Pie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园林景观中常用到的指标是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1]。下面对这几个指标表简要介绍:

Simpon指数是多样性的反面集中性的度量。公式为:

D=1-∑(Pi)2

其中:S-所在群落的物种数目;Pi=Ni/N(N-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Ni-所在群落内物种i的个体数)。

Shannon-Wiener指数源于信息理论。它表明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公式为:

H=-∑|niMNln(ni/N)|

其中:ni-第i个种的个体数目,N-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总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指群落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即每个种个体数间的差异。其计算通常用实测多样性和最高多样性的比来表示。最高多样性即所有种的多度都相等时的多样性。常采用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基础的计算式:

J=H/Hmax

其中:H为实测多样性指数:Hmax是理论上最大的多样性指数。

Patrick丰富度指数反映了群落中物种总量。公式为:

Pa=S

其中:S-所在群落的物种数目。

3植物多样性及其景观作用

3.1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破碎化程度

植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群落内植被的密度。植物多样性通过植物间的空隙来影响景观的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常常以植被基质中空隙的形成开始的,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使空隙越来越大,基质内部的联系减弱,这些空隙成为景观中的基质,植被成为空间基质中的斑块,景观逐步破碎化。严重的破碎化影响植物物种的恢复和生存。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景观质量发生急剧变化。以森林景观为例,适度的采伐森林使森林的植物多样性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能使森林自然更新效果最佳,而过度采伐使森林不能正常生长更新,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森林逐步破碎化。森林破碎化产生的最显著后果表现在植物上,在每个小斑块中,林木死亡率几乎会高出正常的几倍。

3.2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类型多样性

植被是重要的景观元素,是景观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植物多样性能够体现群落的外貌,不同的植被类型呈现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农田景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果园景观等。植物多样性增加能够增加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但景观类型多样性并非越高越好,景观类型多样性过高会导致景观破碎化,从而反作用于植被,降低植物多样性。

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条件的要求。以中国南北植物差异为例,植物对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决定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南北园林绿化的不同,北方树木多高大雄伟、季相变化明显,南方树木多姿态婆娑、且季相变化不大,这就形成南北迥异的园林景观。

3.3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的稳定性

景观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与平稳的演替更新。植物多样性是群落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支取群落的生境差异、结构类型、演替阶段和稳定程度。不同种类的植物个体大小差异有别,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植物个体数量差异明显。个体小的植物种类对植物多样性的计算起决定作用。王日明[2]等人的研究表明:小体量的草本类植物是群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用群落学原理分析,对群落结构稳定与群落演替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个体体量小而数量多的种类,而是上层的高大乔木类。理想的群落应当乔灌草合理搭配,具有合理的物种多样性,是景观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保持稳定性,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规划种,就是通过改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方法改造查尔斯河道,在河道两岸种植能够抵抗周期性洪水和盐碱的植被使之能够自然地生长,从而恢复了沼泽地整体的自然演替过程,提高了查尔斯河流景观的稳定性[3]。

3.4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植被是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者马克明[4]等人通过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7种主要森林和1个灌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和景观格局多样的研究,说明了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之间具有相关性。群落中乔灌草具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三者的配置与分布形成多样化的景观格局。

4小结

植被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植物多样性势必影响景观的特征。由于植物群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有机体,它涉及到植物的生理、环境、景观生态等各个方面,因此,植物多样性对景观破碎化、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稳定性和景观格局并不是单一或单向进行的,而是对景观各个特征多重影响,景观破碎化受到影响其他三个方面势必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蒋雪丽,王小德,崔青云等.杭州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3):416-421.

[2]王日明,龙岳林等.植物多样性理论在城市广场景观评价中的应用―以怀化市五溪文化广场为例[J].林业科学,2010,19:196-212.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篇8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本院计算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急诊科2005~2010年间收治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前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共120份,并分别就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原发疾病、涉及的抗菌药物、临床主要表现、诊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在120例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中,男109 例,女11 例,年龄20~65 (平均43)岁,饮酒量20~350 ml。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男性(90.8%)远多于女性,可能与喝酒人群中男性占大多数有关。

2.2 原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54例、消化系统疾病23 例、泌尿系统疾病21 例、牙周炎5 例、皮肤感染3 例、阴道滴虫3 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1 例。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与原发病无相关性。

2.3 致双硫仑样反应所涉及的抗菌药物 其中注射给药的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等,以及口服给药的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甲硝唑、呋喃唑酮等。详见表1。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以注射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1.1%),且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占大多数(90.8%)。

2.4 临床主要表现 轻度反应78 例(65%),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痛、多汗、视物模糊、幻视、心悸;中度反应40 例(33.3%),除上述表现外尚有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嗜睡等;重度反应2 例(1.7%),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胸痛、濒死感、精神异常、低血压表现。

2.5 诊疗方法 对于应用可致双硫仑样反应抗菌药物的患者,如有饮酒或接触含乙醇的药物、食品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症状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要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对症治疗,必要时行心电监护、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肝功、血糖、心肌酶检查,静脉给予维生素C、地塞米松、纳络酮、多巴胺、呋塞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积极治疗。全部患者由于就诊及时、治疗得当,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中发现静脉注射含头孢哌酮成分者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3%),故在注射头孢哌酮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等加酶抑制剂时,特别要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告诫患者停药后10 d 内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含食物)。

3.2 本次调查中口服抗菌药物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虽然不高,倘若院外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得不到医院有效及时的救治,所以仍存在较大危险。特别是在口服抗菌药物比较泛滥的今天,许多患者在药店便可得到口服抗菌药物制剂,药店人员又对双硫仑样反应没有足够认知和重视的话,往往不会提醒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或用药后7 d内不得饮酒。

3.3 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时间大部分患者在饮酒后5 min~1 h 内出现,反应较快,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部分患者发病急,若不能及时提供用药史,极易被误诊为酒精中毒、食物过敏、急性冠脉综合征[1]等而延误救治,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提醒临床医生一定要将此双硫仑样反应与过敏反应、输液反应、乙醇中毒、心血管疾病等相鉴别。

3.4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有明显作用[2],故要提醒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重视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氢化可有松注射液[3]、去乙酰毛花苷注射剂、尼莫地平注射液、前列腺素E2注射液、藿香正气水[4]等药物的溶剂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与抗菌药物配合使用时均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某些食物如乳酪、牛肉、动物肝脏、香肠、蚕豆、菠萝、香蕉、腐乳、发酵食品(如糯米酒糟)、水果酒、咖啡类食品、巧克力、腌制品、渍制品(如酸菜、泡菜)、松花蛋、多种鱼类、蚌壳类等均含有丰富的酪胺、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二羟苯丙氨酸等成分,这些食物与乙醇代谢途径相同,若同时使用头孢类等抗菌药物,则同样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3.5 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反应程度与药物剂量及饮酒量呈正相关。对酒精敏感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告诫患儿家长在使用抗菌种药物期间或停药后10 d 内尽可能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及以上食物,包括用碘酒皮肤消毒或乙醇擦浴降温,如可以改用聚维酮碘消毒。

参 考 文 献

[1] 贾海燕,庞洁.双硫仑样反应20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491.

[2] 胡燕.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3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