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4-01-11 15:55:23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1

论文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就其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

四、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五、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

(一)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二)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三)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四)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五)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2

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较国外晚,使其在实际的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基于这种现状考虑,我们必须要提高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完善、优化与创新意识,并通过各种有效性措施的大力落实,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稳定、长效发展。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4-01

1 前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要是指结合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医学、生物学、卫生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的一种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保障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疗器械产业主要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所应用的电子医疗设备、内外科器械、离体诊断设备、牙科器械、整形设备以及医院供应品等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治疾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研究方向,论述其发展现状,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2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项研究方向诸多、内容复杂、要求极高的专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6年,但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较国外相比,其起步还是较晚,综合来看,其与国外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人才的培养。其一,培养能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医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二,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型人才;其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级人才。⑵研究成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功能性假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等人工器官;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电磁与激光治疗设备;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分析仪等新型临床诊断与监护技术、监护设备等。

2.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治效果,还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医疗器械工业现状。由于国外医疗器械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造成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制与创新。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我国自产医疗器械的应用与普及、产品创新。并在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大多引进国外的问题。力求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医用高值材料、核心部件等医疗器械的自主制造,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打破进口垄断的问题。⑵医疗器械营销现状。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诸多,尤其是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营销势态良好,例如婴儿培养箱、心电图机、高压氧舱、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各种敷料及卫生材料等数千种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医疗器械在全国各医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⑶医疗器械技术现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医疗器械的性能与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升级。而我国各大小型医院,在先进性医疗技术的驱动下,所应用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械对采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设备、耗材等医疗器械的配置与升级。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等先进性医疗器械的应用。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其与国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现象,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视。而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情况与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纳米技术、介入性微创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⑵生物型人工器官、生物机械结合型将会有新的突破,各种高质量的人工器官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⑶药物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给药装置或技术将得到有效发展。⑷所应用的各种诊疗仪器与装置,将会逐渐朝着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其诊疗所用机器人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这也表现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全球水平比还相差甚远,不过,这种现象也给投资者们看到了该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会逐渐替代国外进口器械,随着机械器智能与生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必将不断研发高科技医疗器械。此外,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的医疗器械产业还会以家庭会对象,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诊断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且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也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曹德森,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03期.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学、化学、精密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在这些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医学分支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来对人体进行研究,分析疾病的机理,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极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水平。但是,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这一学科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65年,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建立,后来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协会[1]。生物医学工程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物医学工程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成果与医学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预防水平和治疗水平。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针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部门,负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应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医院设备保管和维修、医疗物资采购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应用也处于初级水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我国的各级医院,负责生物医学工程的科室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定有关部门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归属单位等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只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而另一些医院的类似部门,不仅要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还要负责生活用品的采购;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由医务处来管理,而另一些医院却将其列为后勤保障处的管理范围。这种学科建设上的混乱,极大程度地妨碍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了偏见,没有意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意义。其次,人员编制问题。我国很多医院在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部门时,为了方便医疗设备的维修,聘用了一些电工、钳工等专业维修人员。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这些维修人员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的需要。如果医院不能够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规范应用现代医疗技术的人才队伍,就会导致人员冗余,许多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占据岗位,真正的人才难以被引进,不能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策略

3.1明确生物医学工程的职责范围

在一些生物医学工程发达的国家,医疗、护理、医学工程已经成为了医院发展的3个主要方面,这3大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技术体系[2]。而在我国,医学工程的地位远远没有达到与医疗和护理平齐的地步,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医学工程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医院必须调整观念,强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明确地划分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范围,不仅要负责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保养,还要做好下列工作。首先,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调试。比如,目前我国医院所运用的先进医疗设备大多数依靠国外进口。但是,医院在引进设备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设备的技术水平和价格高低,忽视了医疗设备的插头问题。由于国内外医疗设备的插头标准不同,所以忽视插头问题,很容易导致花费大量资金引入的先进医疗设备无法在国内应用。另外,还有医疗设备的安全等级控制、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这些都是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内容。其次,医疗设备的保养。医疗设备的保养包括静态保养和东泰保养两个方面。静态保养就是建立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对设备的存放环境进行整顿;而动态保养则是根据设备的使用、消耗、故障情况实时进行的保养,比如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更换损害严重的部件等等。

3.2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

在我国很多大型医院,都具备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其固定资产的总额甚至能达到几百万、几千万。但是,这些医院当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而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管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性能,导致医疗设备闲置或者损坏。对此,我国的医院应当积极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医疗设备的性能。比如说,将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集中起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将医疗设备分属于各个科室,在各个科室需要使用设备的时候进行租赁。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避免医疗设备的闲置状况,而且方便了医疗设备的统一维修与保养。

3.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生物医学工程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生物医学工程的从业人员也要具备相当高的科学素质,在具备应有的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对各种先进医疗设备进行正确、规范地操作,制定针对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报告[3]。为了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需求,医院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人才。医院要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人才的引进机制,同时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制定激励制度来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

4结论

生物医学工程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各级医院要明确划分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范围,提高医学工程部门的地位,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璐,苏娟,王颖,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类科技论文近期发文的计量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6):1342-1345.

[2]吕昊,张杨,荆西京,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69-72.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4

大会秘书长顾忠伟表示,生物医用材料是40余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用于被损坏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或增进其功能,正在高速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生物材料一直被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新材料。近10余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在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在组织工程和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上,我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顾忠伟是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主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生物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连续三届:1999-2015年),在三十多年的生物医用材料,特别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生涯中,他一直试图在科研、技术和产业之间,搭起一座持续创新的桥梁。

生物医用材料的新时代正在来临

心血管系统修复材料和器械的使用,使美国心脏病死亡率从1950年到2001年下降了近60%;造影剂及造影技术的发展,使美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由1990年每10万人的33.3人降低至2000年的27.1人;全球上千万人依靠植入人工关节恢复了行动能力;每年因白内障植入眼内镜复明的患者已逾1000万……

这些数字的背后,都不得不提到一种特殊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它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加之医学进展和需求的驱动,传统的无生命的医用金属、高分子、生物陶瓷等常规材料已不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而正在到来的是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应用生物学原理和生物技术,赋予材料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特别是生物功能,充分调动人体自我康复的能力,重建或再生被损坏的组织、器官或恢复和增进其功能,实现病变或缺损组织、器官的永久康复。

顾忠伟这样给我们描述着当代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

在他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与生物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当代医学正在向再生和重建被损坏的人体组织和器官、恢复和增进人体功能、个性化和微创治疗等方向发展。材料科学与技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深化了材料和植入体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加之医学进展和需求的驱动,使生物医用材料成了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其应用不仅挽救了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提高了生命质量,且对医疗技术和保健系统的革新、降低医疗费用也具有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国防事业以及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制定的“21世纪美国陆军战略技术”报告中指出:生物技术是未来30年增强战斗力的最有希望的技术,而生物医用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各国竞相关注,纷纷加大投入力度,争夺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自“六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来,973计划曾4次立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及863计划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对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极大的关注和支持。2005年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生物医用材料列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为奠定和发展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生物医用材料的新时代正在来临,谁占领了这项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将赢得未来。

以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生物医用材料是高技术材料市场中技术附加值最高的材料,出于商业利益,发达国家对其关键技术的封锁,不亚于国防产业。

顾忠伟坦言:“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产业当前还比较薄弱,中国科学家必须携手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发达国家对生物材料关键技术如同国防行业一般的严密封锁。只有建立起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才能振兴和发展我国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使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这一支柱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形成和持续发展我国高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产业,必须突破关键技术,为此必须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基础。特别是在我国高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市场基本为进口品所占据的情况下,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从战略储备出发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实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冯新德院士、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等为首的老一批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就开创了我国现代生物材料研究,其领域主要集中于生物医用高分子。1978年,顾忠伟成为“”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师从冯新德院士学习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此后3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着重于高分子多层次结构的调控与药物/基因传递、控释等生物医学功能构筑关系与规律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和部省级项目等30余项,连续三次担任国家973生物医用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1999-2004,2005-2010,2011-2015)。

顾忠伟说,他的研究重点涉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自组装生物材料及纳米生物材料与软纳米技术;生物感知与仿生药物/基因传递系统。

综合起来,顾忠伟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主要有:

――发现了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降解的规律,建立了定量的降解动力学模型;发明了调控聚酯类高分子的分子结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的系列方法,构建了生物医学新功能。

顾忠伟开创性地提出了从聚酯共聚物的分子结构、链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调控的思路,建立了在络合负离子“活”性共聚合反应中同步实现链结构及分子量的精确调控方法,构筑了恒速释药功能,突破了生物降解高分子基质型载药系统以往无法实现长效恒速释药的传统观念,成功地研发了6个月/两年恒速释药的生物降解长效避孕针/皮下埋植剂,获国家计生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成果三等奖。

顾忠伟还建立了调控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而有效提高载药胶束稳定性的方法;解决了光敏剂高分子化导致其光动力治疗功效降低的关键难题;攻克了靶向、跨膜、DNA释放、高转染等多重瓶颈,研发了新型仿病毒基因传递系统。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加深认识高分子多层次结构及其调控方法与生物医学功能构筑的关系和规律,促进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发展具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

――提出了定量调控肽类树状大分子功能团结构/聚集态结构以构筑生物医学多功能的新思路,建立了高代数肽类树状大分子可控合成及其结构调控的新方法。

顾忠伟开创了肽类树状大分子与线性多肽的协同自组装研究,于国际上率先发现了特定结构的线型多肽可调控肽类树状大分子聚集态结构而发生“协同自组装”现象,确证了由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成二级结构,并驱动组装基元形成多层结构肽类组装体。这种基于肽类树状大分子组装体不仅能够构筑弱酸环境下可触发解组装的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控释系统,而且能携带DNA高效转染细胞,使低代数肽类树状大分子首次成为高效基因载体。

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科学前沿的新一代肽类树状大分子的研究方向上,顾忠伟在可控合成、结构调控、新功能与多功能构筑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发展生物医用肽类树状大分子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成果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对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顾忠伟本人也获得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IUSBSE)终身荣誉称号“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 Fellow”、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会士奖(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ship award)。

建设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西点军校”

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将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其关键在于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2005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开发机构―――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学举行正式挂牌仪式,顾忠伟任中心主任。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张兴栋院士的领导下的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的,2004年正式通过验收,如今成为我国第一个开放性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专业研发机构,意味着它将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是结合研究工作特点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股份制法人实体。

当时有相关专家称,该中心是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教育及工程化技术成果孵化的重要基地,将成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西点军校”。而作为“校长”的顾忠伟却没有沉浸在畅想里,他对接下来的工作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从“仅几个教授、十来个学生”的现状到成为生物医用材料工程与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无疑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九年过去了,中心的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2007年及2011年科技部对全国百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评估中连续两次获评优秀,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表彰。在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等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研究成果。例如:发现并确证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作用,初步建立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并已拓展到材料对非骨组织诱导性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多功能纳米生物材料及其生物感知型药物/基因传递系统,揭示了高分子多层次结构及其调控方法与生物医学功能构筑的关系和规律;开创了肽类树状大分子与线性多肽的协同自组装研究,发现了特定结构的线型多肽可调控肽类树状大分子聚集态结构而发生“协同自组装”,并构建了基于低代数肽类树状大分子的高效基因载体;功能纳米生物(复合)材料及磁共振分子探针研究取得重大发现;生物活性涂层表面改性的研发成果促进了人工关节等行业技术升级;中心所属研究所在材料表面抗凝血改性及血管支架和人工心瓣膜的研发具有独创性并接近临床应用。

中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已近9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0余篇,编著20余部;先后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和部省科技奖10余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7个;已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为国家医疗器械行业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3项;已转移部分技术组建2亿投资的产业化基地。

作为国家级的生物医学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国家973计划“生物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也作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生物医用材料分会以及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心在国内外生物材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越来越彰显其引领作用。

中心现拥有一支以国际著名生物材料专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为骨干,涉及理工医等学科的多学科深交叉、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研发团队。中心在职员工百余人,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1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所有科研人员都具有国外学习及工作的经历。此外,中心汇聚了众多国内外学界领袖,可谓群英荟萃、“星”光闪耀。中心聘请了师昌绪院士、卓仁禧院士、沈家骢院士、梁智仁院士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以及W.Bonfield教授、Jindrich (Henry) Kopecek教授、C.J. Kirkpatrick教授等20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院士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日、美、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签订了正式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人员互访关系,已成为重要的生物材料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生物医用材料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中心连年主办或参与主办了一系列生物材料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起组织了两年一次的亚洲生物材料大会、中欧生物材料大会,以及每年一次的中日生物材料学术研讨会;主办了第19次国际生物陶瓷学会年会;特别是挂靠于中心的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功地赢得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中国成都的主办权(2012年,四川成都),为我国争得了荣誉,中心张兴栋院士出任大会主席。

如今,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前沿同步及某些方面领先、国内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并解决本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创新型研究群体,以及多学科交叉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级重要基地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为提升我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国际最前沿发挥核心作用,为我国高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产业的形成及持续发展,满足和保障国民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及国防事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搭建从科技通往产业的桥梁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完美方式,是把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具体应用紧密连接起来。

和很多高新技术研究者一样,在顾忠伟的创新链条上,技术突破似乎从来都不是最难的一环,最具挑战的事情是,怎样才能把技术转化为应用,进而形成产业。因为他始终认为,高技术研究成果只有开发为产品进入市场、服务民众,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搭建从科技通往产业的桥梁,便成了他心中始终紧绷的一根弦。

伴随着临床的成功应用,一个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产业已经形成,它不但是整个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基础,而且是世界经济中最有生气的朝阳产业。90年代后期全球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市场以每年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即使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也是少数几个保持高增长的产业之一,充分体现了生物材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生物材料是世界经济中最有生气的朝阳产业。

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近10年来虽以高达15%~18%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但国产产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却不到3%。就2006年而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销售额约99亿美元,其中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用植入器械等制品产业仅17亿美元,这与我国13亿人口对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符。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迅速占领我国市场,昂贵的价格不仅沉重地增加了人民和政府医疗费用的负担,且民族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有可能丧失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这一支柱产业中的应有之地。因此,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已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满足全民保健,建立稳定、和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及纲要撰写等工作中曾做出重要贡献的顾忠伟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高屋建瓴的观点。他认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产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建成完整的高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用植入体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掌握涉及市场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具有不断取得产业化意义重大的自主专利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端产品和大部分高端产品实现国产化,并扩大出口,使生物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跃居国际前三位,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达10%~15%,使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和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地跃居国际先进行列,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 军卫1号工程;中小型医院;药师;新药学服务模式

“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处方发药系统、处方录入系统、医嘱摆药系统、药局库存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1]。该系统已在我院顺利应用,提高了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降低了药师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窗口形象,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方便了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单从信息系统的利用来看,大多局限于以财务结算、处方发药和医嘱摆药为中心的简单运行模式,并未形成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药学服务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未来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合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中的拓展应用作些初步探讨。

1 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我国中小型医院的药学服务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落后的阶段。在医院缺乏资金、信息技术和高技术药师的情况下,开展的药学服务模式较为简单。门诊药房以做好窗口服务工作作为服务重点。药师在医院药房开展简单的药学服务,只是传统的接方、取药、调配、和发药,并未达到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较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服务。医院药师的工作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药型,并未真正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型。药师的服务模式相对比较被动。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指导临床用药的工作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里内难以普及开展,包括对病人血药浓度和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制作个人药历,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等工作在中小型医院基本还未开展。这样的药学服务模式严重忽略了药师所特有的技能专长,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中小型医院全民健康保障任务又极为繁重,面对着多数农村和小城镇患者,其平均文化程度相对大城市人口要低的多,同时中小型医院配备的医技人员的医疗技能水平又相对大医院较低,因此药师向患者和医生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药学信息和周到的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现代医疗改革进程和药学服务发展新潮流,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中小型在开放市场生存能力,保障全民健康,在中小型医院开展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 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需求的影响

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新阶段?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药品供应、调配等工作,发展到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目的的综合服务阶段。药师的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发展到主动服务。在药物信息的提供上,药师不能再满足于凭手头占有的有限信息来服务于临床,而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可获得性,并以患者药物治疗质量提高为最终目的,达到最佳综合治疗效果。新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对药物信息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2)药物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高,(3)药物信息的更新频率加快,(4)信息产品的易用性提高。

3 “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拓展应用构想

根据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和“军卫1号工程”在中小型医院使用现状,针对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的要求,药房以现有的“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为依托,对拓展构建若干新的信息技术功能系统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3.1 构建药学服务查询系统 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广泛,药物相互作用日趋严重,在短时间内提供及时、准确的药学信息,供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仅靠大脑的记忆很难做到,因此必须建立药物查询系统。基于“军卫1号”工程软、硬件平台,以药品管理系统模块为依托,设计扩展应用程序。药房药师以《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等权威性药学书籍为依据提供药物基本信息,组建药物信息数据库。药物信息数据库包括药物通用名(别名、商品名)、规格、效期、剂型、药理作用、药物适应症、用法和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等信息。该系统与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和患者公共查询系统联网,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药学信息,又为大众提供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该系统是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药物咨询,提供药物信息,保障患者用药有效、安全、经济。

3.2 构建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评价系统 在药物查询系统原有药物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药物配伍禁忌表组成合理用药数据库,配合药物信息查询和处方审查功能模块构建成处方、医嘱评价系统。行成处方、医嘱防火墙。医生在开具处方和医嘱时系统对处方自动进行评价是否合理,并在屏幕上提供相应的药物信息供医生参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药师对处方、医嘱的评价,提高了准确性,即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经济,也大大减轻了药师的工作任务。

3.3 构建处方设计系统 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工作,是有心无力。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药师可以通过与医院计算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合作,构建处方设计系统。药师可以依靠处方设计系统利用自身对药学知识掌握的优势,弥补临床医师对药学知识的不足,形成知识、资源优势互补,这样的方式为药师参与指导临床用药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临床医师和医院资深药师的相互协作下,利用该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性差异,制定详细的用药计划,真正做到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疗效。

3.4 构建电子药历系统 电子药历是指临床药师在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采集临床资料,包括病人情况、各种临床诊断、临床检查结果、治疗医嘱、药品治疗时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监测记录、用药讨论和建议记录及患者出院小结等临床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形成的完整记录。电子药历是对病人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药历作为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技术档案,其在药学服务中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我们可以以“军卫1号工程”为平台添加药历临床信息模块、药历录入模块和药历检索打印模块,构成电子药历系统,为临床药师提供快速、准确、高效和方便的信息渠道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工作平台。通过电子药历,临床药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病人用药治疗的全过程,及时提供必要的药学咨询,指导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病人药物治疗费用,真正做到整个治疗过程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药学服务。

3.5 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 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被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现代医疗体制改革需要改观和解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药品价格不统一。近年来,被曝光开出天价药品的医院的报道层出不穷。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相同药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是参差不齐。虽然在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统一定价管理下,我国药品价格现状比往年有很大的好转,但是在偏远地区和中小型医院由于缺乏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医院的药品价格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高经济利益的诱惑,医院和临床医师往往会将为病人提供经济、合理的用药观念抛在脑后,而选择价格昂贵,提成可观的药物用于临床,造成患者治疗费用大大增加。而新药学服务模式下要求医院、医生和药师为病人提供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药物治疗,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经济,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因此在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热潮下,医院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迫在眉睫。严格监测患者用药价格情况,杜绝大处方出现。从长远来看即提升了医院的信义度和市场生存能力,又给患者提供了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从而逐步改善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3.6 构建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 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而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水平有限,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会远远高于大型医院。因此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建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势在必行。药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医学杂志,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于“军卫1号工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子系统上,让全院医生、护士和药师及时掌握,并与本院临床医师合作,严格监测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尽量做到用药安全,使病人的药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3.7 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 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是处方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准确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用药情况、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在我国中小型医院,注射液、抗生素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而口服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也从药物方面准确反应了我国中小型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而抗生素的滥用无论在大医院还是中小型医院在我国都非常严重。为提高我国医疗整体水平,实现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有必要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利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在“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上增加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子系统,每天自动对医嘱和处方的注射液、抗生素和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丰富和完善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手段,改善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实现合理用药。

4 结 语

随着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药学服务模式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药师开展新的药学服务和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的运用为药师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医院的发展。要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实现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药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实践,开发新的信息技术,拓展“军卫1号工程”药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真正实现 “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那一天将不会遥远。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军卫1号工程;中小型医院;药师;新药学服务模式

“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处方发药系统、处方录入系统、医嘱摆药系统、药局库存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1]。该系统已在我院顺利应用,提高了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降低了药师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窗口形象,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方便了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单从信息系统的利用来看,大多局限于以财务结算、处方发药和医嘱摆药为中心的简单运行模式,并未形成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药学服务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未来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合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中的拓展应用作些初步探讨。

1 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我国中小型医院的药学服务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落后的阶段。在医院缺乏资金、信息技术和高技术药师的情况下,开展的药学服务模式较为简单。门诊药房以做好窗口服务工作作为服务重点。药师在医院药房开展简单的药学服务,只是传统的接方、取药、调配、和发药,并未达到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较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服务。医院药师的工作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药型,并未真正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型。药师的服务模式相对比较被动。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指导临床用药的工作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里内难以普及开展,包括对病人血药浓度和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制作个人药历,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等工作在中小型医院基本还未开展。这样的药学服务模式严重忽略了药师所特有的技能专长,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中小型医院全民健康保障任务又极为繁重,面对着多数农村和小城镇患者,其平均文化程度相对大城市人口要低的多,同时中小型医院配备的医技人员的医疗技能水平又相对大医院较低,因此药师向患者和医生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药学信息和周到的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现代医疗改革进程和药学服务发展新潮流,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中小型在开放市场生存能力,保障全民健康,在中小型医院开展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 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需求的影响

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新阶段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药品供应、调配等工作,发展到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目的的综合服务阶段。药师的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发展到主动服务。在药物信息的提供上,药师不能再满足于凭手头占有的有限信息来服务于临床,而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可获得性,并以患者药物治疗质量提高为最终目的,达到最佳综合治疗效果。新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对药物信息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2)药物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高,(3)药物信息的更新频率加快,(4)信息产品的易用性提高。

3 “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拓展应用构想

根据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和“军卫1号工程”在中小型医院使用现状,针对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的要求,药房以现有的“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为依托,对拓展构建若干新的信息技术功能系统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3.1 构建药学服务查询系统 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广泛,药物相互作用日趋严重,在短时间内提供及时、准确的药学信息,供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仅靠大脑的记忆很难做到,因此必须建立药物查询系统。基于“军卫1号”工程软、硬件平台,以药品管理系统模块为依托,设计扩展应用程序。药房药师以《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等权威性药学书籍为依据提供药物基本信息,组建药物信息数据库。药物信息数据库包括药物通用名(别名、商品名)、规格、效期、剂型、药理作用、药物适应症、用法和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等信息。该系统与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和患者公共查询系统联网,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药学信息,又为大众提供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该系统是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药物咨询,提供药物信息,保障患者用药有效、安全、经济。

3.2 构建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评价系统 在药物查询系统原有药物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药物配伍禁忌表组成合理用药数据库,配合药物信息查询和处方审查功能模块构建成处方、医嘱评价系统。行成处方、医嘱防火墙。医生在开具处方和医嘱时系统对处方自动进行评价是否合理,并在屏幕上提供相应的药物信息供医生参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药师对处方、医嘱的评价,提高了准确性,即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经济,也大大减轻了药师的工作任务。

3.3 构建处方设计系统 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工作,是有心无力。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药师可以通过与医院计算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合作,构建处方设计系统。药师可以依靠处方设计系统利用自身对药学知识掌握的优势,弥补临床医师对药学知识的不足,形成知识、资源优势互补,这样的方式为药师参与指导临床用药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临床医师和医院资深药师的相互协作下,利用该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性差异,制定详细的用药计划,真正做到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疗效。

3.4 构建电子药历系统 电子药历是指临床药师在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采集临床资料,包括病人情况、各种临床诊断、临床检查结果、治疗医嘱、药品治疗时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监测记录、用药讨论和建议记录及患者出院小结等临床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形成的完整记录。电子药历是对病人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药历作为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技术档案,其在药学服务中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我们可以以“军卫1号工程”为平台添加药历临床信息模块、药历录入模块和药历检索打印模块,构成电子药历系统,为临床药师提供快速、准确、高效和方便的信息渠道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工作平台。通过电子药历,临床药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病人用药治疗的全过程,及时提供必要的药学咨询,指导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病人药物治疗费用,真正做到整个治疗过程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药学服务。

3.5 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 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被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现代医疗体制改革需要改观和解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药品价格不统一。近年来,被曝光开出天价药品的医院的报道层出不穷。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相同药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是参差不齐。虽然在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统一定价管理下,我国药品价格现状比往年有很大的好转,但是在偏远地区和中小型医院由于缺乏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医院的药品价格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高经济利益的诱惑,医院和临床医师往往会将为病人提供经济、合理的用药观念抛在脑后,而选择价格昂贵,提成可观的药物用于临床,造成患者治疗费用大大增加。而新药学服务模式下要求医院、医生和药师为病人提供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药物治疗,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经济,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因此在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热潮下,医院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迫在眉睫。严格监测患者用药价格情况,杜绝大处方出现。从长远来看即提升了医院的信义度和市场生存能力,又给患者提供了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从而逐步改善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3.6 构建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 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而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水平有限,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会远远高于大型医院。因此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建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势在必行。药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医学杂志,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发布于“军卫1号工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子系统上,让全院医生、护士和药师及时掌握,并与本院临床医师合作,严格监测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尽量做到用药安全,使病人的药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3.7 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 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是处方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准确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用药情况、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在我国中小型医院,注射液、抗生素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而口服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也从药物方面准确反应了我国中小型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而抗生素的滥用无论在大医院还是中小型医院在我国都非常严重。为提高我国医疗整体水平,实现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有必要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利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在“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上增加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子系统,每天自动对医嘱和处方的注射液、抗生素和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丰富和完善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手段,改善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实现合理用药。

4 结 语

随着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药学服务模式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药师开展新的药学服务和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的运用为药师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医院的发展。要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实现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药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实践,开发新的信息技术,拓展“军卫1号工程”药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真正实现 “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那一天将不会遥远。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制药工程;制药技术;药物;制药工业水平

医学药业是关系民生,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当更多的疾病威胁到人们生命时,人们对医学药业的关注与重视便越发深入起来。制药工业是医学药业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医学研究以及医学治疗的制药供药工作,是医学事业得以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药物的使用现状

药物在医学研究以及人类健康科学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药物的管理组织工作并没有引起相关重视,对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发明的了解更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人们生活品质的不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使得人们无暇顾及温饱问题以外的其他事,对健康的关注也随之降低。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直到现在,人们对医药的重视这才慢慢体现出来。现阶段,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时预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健康消费已然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升,对各种新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医药产品以及医药制作、监督管理等相关要求。

通过调查得知,近几年来我国药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收入中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状态,并在一定基础上,相对地拉低了我国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据的比值。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使用愈加频繁,药物使用量正在不断增长。

目前,药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概念正在不断扩展,除了简单的治疗、预防以及疾病控制以外,还逐渐延伸和扩散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养护等各个方面。比如脱发生发、减肥美容、增智强身等与人们生活品质有所关联的需求上的应用,又或者是在抗抑郁、抗痴呆、抗流感和传染疾病等各方面医学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上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健康消费提供并注入了新的内涵。

其次,随着医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所研究和发明出来的医药品种也变得丰富多彩。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个性化治疗为发展趋势,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人特点进行对应式治疗,以期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治疗,恢复患者健康。这样的治疗方式对药品种类的需求将更加多样而丰富,长期发展下去,将对制药工业的健康、积极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人民对药品的使用情况,或者说药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并不如美国、日本高,甚至还不到这两个国家的1/10,但是从其对值来看,美国占首位,从相对值来看,日本药品消费不亚于美国。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药品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一半还多。从国内来看,除了治疗用药,个人消费为主的保健品,如vc,卵磷脂等调理性药品,从非典时期以来明显增长。这些都表明人民健康意识、健康消费能力,健康投入正开始明显提高。

二、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回顾

2l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健康产业的世纪,制药工业是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药产业要大发展,上新台阶,离不开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仅新品种要依托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老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也要依托工程技术的提高。

从我国中成药业、化学制药业、药物制剂业到生物技术制药业的发展,都町以看到制药工程的作用。我国化学制药业近半个世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际化学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国。这些原料药物都是过r专利期的普药。2004年出口近60亿美元,2005年估计近80亿美元。在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市场竞争就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实质就足生产下艺的竞争。

中国的Vc经过十年的激烈竞争,已占国际市场的主体地位,象罗氏这样的维生素著名生产企业,现在已正式退出Vc生产领域。其中中国的二步发酵工艺工程技术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从世界看,印度、韩国、巴西等国也是普药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在不少品种中,其价格与质量比我们有优势,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在工艺工程技术上略输一筹。我国的药物制剂技术,相对原料药生产技术而言要简单。相当一个时期,医药业的技术重点放在原料药生产上。原因是当时受外部制约,原料药进不来,只得自己搞,解决有无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少人认为制剂,诸如压片、装胶囊,是简单技术,没认识到制剂的复杂性。生物药剂学作为专门学科开始普及。

1982年人胰岛素工业化生产标志国际生物技术制药新时代的开始。虽然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的上游研究,虽然到80年代末,已基本掌握,但真正产业化生产干扰素、EPO、CSF等现代基因工程药物,是依托生物技术工程上的进展,基因表达和蛋白纯化获得了突破,到了90年代中期才成功的。目前我国企业虽已掌握了产业化的基本技术,但面对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有待提高突破。中成药生产虽已有千年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是作坊手工业为主。到80年代初,多功能提取罐等中成药成套设备历经选型设计、方案审查、试制运行、鉴定投产后,正式全面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一批中成药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生产装备到厂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随着流化一步制粒、喷雾干燥等设备广泛使用,特别是指纹图谱方法在质控技术中的应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的内涵有很大的深化。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出:我国医学产业的发展以制药工程为奠基,制药工程中所包括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四大工程决定了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制药工程技术是影响并决定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以及制药工作中,务必要将制药工程技术作为医学研究以及药剂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考,开拓进取,以促进我国制药工程技术进步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高我国制药工业水平,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瑜,黄龙峰. 国际制药工业现状及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J]. 安徽化工. 1998(01)

[2] 连云港医药产业迅速崛起[J]. 机电信息. 2006(04)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8

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材料,主要用于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按照来源的不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2种。前者是自然界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及海藻酸钠等;后者主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加以制备,常见的有合聚氨酯、硅橡胶、聚酯纤维、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烯等。按照材料的性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非降解材料和降解材料。前者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芳香聚酯、聚硅氧烷等;后者包括聚乙烯亚胺—聚氨基酸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聚(β-胺酯)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碳酸酯共聚物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植入人体内的材料,必须满足人体内复杂的环境,因此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材料不能有毒性,不能造成畸形;其次,生物相容性比较好,不能与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第三,化学稳定性强,不容易分解;第四,具备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第五,比较容易加工;最后,性价比适宜。其中最关键的性能是生物相容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ISO)的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非活性材料进入后,生命体组织对其产生反应的情况。当生物材料被植入人体后,生物材料和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会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阶段。根据记载,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棉花纤维和马鬃缝合伤口,此后到19世纪中期,人类还主要停留在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阶段;随后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开始学会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使之符合生物医学的要求;再后来人类开始尝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普及。1949年,美国就率先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文中第1次阐述了将有机玻璃作为人的头盖骨、关节和股骨,将聚酰胺纤维作为手术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医用高分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被认为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端。

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现有机硅聚合物功能多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敏性和无刺激性),之后有机硅聚合物被大量用于器官替代和整容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出了热塑性聚氨酯,这种材料的耐屈挠疲劳性优于硅橡胶,因此在植入生物体的医用装置及人工器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后人工尿道、人工食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肺等器官先后问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前景和趋势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制和生产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开始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但是相比于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来说,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还略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evaluateMedTech公司基于全球300家顶尖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公开数据而得出的报告《2015-2020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测,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达到4775亿美元,2016-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1%。世界医疗器械格局的前6大领域包括:诊断、心血管、影像大型设备、骨科、眼科、内窥镜,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的医学研究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更多是选择一种替代品,实现原有组织和器官的部分功能。随着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再生和重建器官、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传统的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需要模拟生物的结构,恢复和改进生物体组织与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这也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器官、医用塑料和医用高分子材料3个领域。

1.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指的是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或部件功能的材料,如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人工关节、人工骨、人工肌腱等,通常被认为是植入性医疗器械。人工器官主要分为机械性人工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工器官、生物性人工器官3种。第1种是指用高分子材料仿造器官,通常不具有生物活性;第2种是指将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第3种是指用干细胞等纯生物的方法,人为“制造”出器官。目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在第1种人工器官中。

目前,植入性医疗器械中骨科占据约为38%的市场份额;随后是心血管领域的36%;伤口护理和整形外科分别为8%左右。人工重建骨骼在骨科产品市场中占据了超过31%的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是人工膝盖,人工髋关节以及骨骼生物活性材料等,主要应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强聚乳酸、自增强聚乙醇酸等。心血管产品市场中支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周边血管导管移植、血管通路装置和心跳节律器等。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人工器官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轻量级的柔性材料,并准备将其用于创建一个人工心脏。在我国,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

人工器官未来发展趋势是诱导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再生的材料和植入器械。人工骨制备的发展趋势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组合到一起,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血管生物支架的发展趋势是聚合物共混技术,如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原/壳聚糖、胶原/琼脂糖、壳聚糖/明胶、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二醇等体系。

2.医用塑料

医用塑料,主要用于输血输液用器具、注射器、心导管、中心静脉插管、腹膜透析管、膀胱造瘘管、医用粘合剂以及各种医用导管、医用膜、创伤包扎材料和各种手术、护理用品等。注塑产品是医用塑料制品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与普通塑料相比,医用塑料要求比较高,严格限制了单体、低聚物、金属离子的残留,对于原材料的纯度要求很高,对加工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加工和改性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助剂,通常具有表面亲水、抗凝血等特殊功能。常用医用塑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聚酯(PET)等。

目前医用塑料市场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10%,并保持着每年7%~12%的年均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人每年在医用塑料领域消费额为300美元,而我国只有30元,由此可见医用塑料在我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医用塑料制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纱布、绷带、医用导管、药棉、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布物服装、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治疗器械等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大户。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医用塑料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医用塑料的原料门类不全、生产质量标准不规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一些高端原料导致国内所需的高端产品原料还主要靠进口。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医用塑料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英国伦敦克莱蒙特诊所率先开展了塑胶晶状体移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远视眼或近视眼,还可以恢复患有白内障和散光者的视力;住友德马格公司推出一种聚甲醛(POM)齿轮微注塑设备,在新型白内障手术器械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美利肯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可使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塑料瓶的抗湿性和抗氧化性提高30%;MHT模具与热流道技术公司开发出了PET血液试管,质量不足4g,优于玻璃试管;Rollprint公司与TOPAS先进高分子材料公司合作,采用环烯烃共聚物作为聚丙烯腈树脂的替代品,以满足苛刻的医疗标准;美国化合物生产商特诺尔爱佩斯推出了一款硬质PVC,以取代透明医疗零部件中用到的PC材料,如连接器、止回阀、Y接头、套管、鲁尔接口配件、过滤器、滴注器和盖子,以及样本容器。

未来医用塑料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耐多种消毒方式的医用塑料,改善现有医用塑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开发新型的治疗、诊断、预防、保健用塑料制品等。

3.药用高分子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改善药品质量和研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用于药品剂型的改善以及缓释和靶向作用,此外还可以合成新的药物。

药物缓释技术是指将衣物表面包裹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使得药物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吸收,而是在流动到治疗区域后再溶解到血液中,这时药物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药物缓释技术主要有贮库型(膜控制型)、骨架型(基质型)、新型缓控释制剂(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贮库型制剂是指在药物外包裹一层高分子膜,分为微孔膜控释系统、致密膜控释系统、肠溶性膜控释系统等,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丙烯酸树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醋酸纤维素等。骨架型制剂是指向药物分散到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溶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海藻酸钠、甲壳素、蜂蜡、硬脂酸丁酯等。

我国的高分子基础研究处于世界一流,但是药用高分子的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品种不够多、规格不完整、质量不稳定,导致制剂研发能力与国际产生差距。国内市场规模前10大种类分别为明胶胶囊、蔗糖、淀粉、薄膜包衣粉、1,2-丙二醇、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HPC、乳糖。高端药用高分子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业药用高分子企业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问题。

目前,药物剂型逐步走向定时、定位、定量的精准给药系统,考虑到医用高分子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将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未来发展趋势是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疫苗、蛋白、基因等)靶向控释载体。

四、结语

虽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出功能有局限、免疫性不好、有效时间不长等问题。如植入血管支架后,血管易出现再度狭窄的情况;人工关节有效期相对较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排异性。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隶属于医疗器械产业,其发展备受政策支持。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奚廷斐.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5):1-4.

[2]张真,卢晓风.生物材料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生物医学工程学,2002,19(1):117-121.

[3]董亮,何星.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复合医学,2015(4):340-342.

[4]奚廷斐.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8):1-5.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34):186.

[6]胡帼颖,张志雄,温叶飞,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三)——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的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3):9-27.

[7]张镇,王本力.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5(3):2-5.

[8]章俊,胡兴斌,李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1):30-35.

[9]梅建国,庄金秋,汤少伟,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表面改性技术[J].材料导报,2014,28(19):139-142.

[10]黄琼俭,徐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2):82-82.

[11]吴桐.浅谈几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9):52-52.

[12]王建营,朱治国,孙家跃,等.聚醚醚酮人造骨关节材料研究[J].化学世界,2004,45(1):53-54.

[13]高茜斐.生物塑料发展现状及前景[J].广东化工,2015,42(15):87-88.

[14]龙先鹏.浅析我国生物塑料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96-96.

[15]全球医药塑料产量及潜力巨大[J].国外塑料,2013(9):69-6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