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8篇

时间:2024-01-16 16:14:37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1

对于儿童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我们应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除了推广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除在妊娠早、中期对不适宜继续妊娠的胚胎终止妊娠外,还应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婚前体格检查,筛查各种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患者或致病基因携带者,以逐步降低我国先天性疾病患儿在新生儿中的比例,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小儿麻醉的现状与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先天性疾病的手术矫治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为手术治疗服务,就是摆在麻醉科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不仅对复杂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手术患儿如此,即使是对于普通手术,也因小儿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而对麻醉科医师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以及国内外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所致,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曾长期停滞不前。很多专科医院甚至直至数年前仍在使用古老的T形管给氧、辅助或控制呼吸技术、氯胺酮麻醉诱导和全程维持麻醉技术甚至乙醚吸入麻醉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麻醉基本设备的改善、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出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回归,短短数年,我国小儿麻醉领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现代麻醉技术得到有效普及,麻醉安全性有了明显改善,对各类复杂、疑难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支撑了临床各手术科室的发展。

本期发表的小儿麻醉相关的5篇论文,就集中反映了我国小儿麻醉的进展。凌云志等观察了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证明在原有麻醉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可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代表了小儿麻醉医师在形成安全、有效的麻醉常规路径后,已开始追求更为完善的麻醉管理,并向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的方向发展。

黄延辉等探讨了不同年龄组别的法乐四联症婴儿和幼儿,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应用肝素后,年龄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别患儿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年龄≤12个月患儿血小板的反应性低于年龄>12个月的患儿。谭杰等回顾总结了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管理经验,认为术中维持循环稳定、降低肺血管阻力、积极有效的麻醉管理以及合理抗凝是关键。

魏嵘等和许斌兵等分别探讨了2×95%的有效药物剂量(ED95)预注给药法对小儿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3×ED95给药时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注给药并不能加快诱导速度;而小儿麻醉中,性别差异也不如成人明显。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2

【关键词】麻醉护士;心理护理;术后随访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03-0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近年麻醉学的迅猛发展,麻醉护士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工作岗位,国外早就有麻醉护理学专业,现在国内的一些学校也设立了麻醉护理专业,麻醉是手术实施的必要前提,而且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无痛的开展,建立术后复苏.镇痛,要完成高质量的麻醉工作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来参与配合. 结合我院目前麻醉护士的运行状况探讨麻醉护理的工作体会。

1 心理护理

麻醉护士术前访视患者,向其介绍麻醉的重要性配合麻醉的好处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安慰鼓励,以解除减轻恐惧紧张心理 ,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配合医生术前宣教,麻醉前应禁食水8小时,以免呕吐,窒息,婴幼儿术前4小时可喂葡萄糖水向家属讲明确保患者术中安全。

2 麻醉前用药

合理的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可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保证麻醉效果,降低基础代谢及神经反射的应激性减少用量,或避免术中发生么射性低血压症,预防和对抗某些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 麻醉中的配合

在全麻诱导维持和苏醒三个阶段,麻醉护士应密切配合,应了解全麻常用药的性质.作用.用法.注意事项等.协助麻醉医生静脉给药,在维持麻醉期间,按麻醉医生医嘱给药,所用药品严格核对,苏醒期间调整,利于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小儿常用基础麻醉,小儿呼吸功能不健全,易发生呼吸抑制,麻醉护士应时刻观察小儿呼吸及缺氧情况,并做好气管切开插管的准备积极参与抢救。

4 应急配合

麻醉护士必须熟练各种抢救技术,要善于观察识别不同病情,及时报告麻醉医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心脏骤停的抢救,全脊麻醉的抢救等.应做到紧张有序,掌握各种急救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以便在抢救 中及时准确用药,同时熟悉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以便在紧张状态下能及时准确配合抢救。

5 药品仪器的管理

做好麻醉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所用药品规范摆放做到随时可以取用,严格持行操作常规,及查对制度,做好定期消毒,登记。

6 术后随访

术后对危重病人护送至病房,交代注意事项,术后随访了解麻醉恢复及疼痛情况,术后访视内容记入麻醉记录单。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3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

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是在1842年3月30日的美国格鲁吉亚州杰佛逊市—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

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临床而建立起来的,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0余年来,中国麻醉工作者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使麻醉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拓宽了麻醉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强了各级医院的麻醉科室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麻醉专业人才,专业队伍日益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王士雷教授便是这支麻醉专业人才中的佼佼者。不久前,他对《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说:“线粒体作为细胞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为机体提供95% 以上的能量,各种病理生理条件改变,都会损伤线粒体并导致其数量下降,细胞能量产生障碍。”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王士雷教授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作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年度“特殊奉献奖”的获得者、青年学术骨干及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您最近几年在麻醉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又哪些成功范例?

王士雷: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只要把临床做到精致就可以了;而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大家,必然是医、教、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人才。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做到面面俱到并非易事。

关于科研,我个人的体会是:在临床做精的基础上,针对医学上的某一个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的研究方向是围术期脑保护,对线粒体在脑缺血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先后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

在临床方面,我擅长肝肾移植、产科手术、心血管手术及老年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管理,多次成功抢救极危重病人。尤其于2011年开始筹建青医附院黄岛院区麻醉科,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我和团队辛勤工作,使科室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2012年度青医附院标兵科室,为西海岸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并为医院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据了解,脑血管意外位居世界致死率排行榜的第二位。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09年脑血管病的城市死亡率为126.27/10万,占死亡人数的20.36%;农村为152.09/10万,占23.19%。意外幸存者的致残率也非常高。我国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已超过2亿,每年约有1000万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如果围术期发生脑缺血,死亡率会成倍增加。治疗的选择性小,风险高。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在恢复血流灌注后会发生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病理过程,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何避免或减轻脑缺血后发生的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医学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王士雷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资助下,经过10多年的研究,对线粒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和预处理动物模型上,通过激动或抑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的活动,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在脑缺血/复灌预处理中的作用及机制;在分离的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和分离的神经元细胞上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调控作用,以及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调控MPTP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朝夕奔梦的路上,他和他的团队收获了金灿灿的科研果实。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问: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而成的专业,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所承担和面临的风险却很少提及。除了要处理一些医疗上的事件之外,麻醉师还必须面对法律规定中的医疗纠纷。您是著名麻醉学专家,请您从临床实践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王士雷:麻醉医生和一般临床专业相比,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解决手术止痛,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术期的治疗,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由于物的毒副作用与麻醉操作技术的盲探性及又创性,加之病人自身复杂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手术的不断被打破,决定了麻醉本身的高风险和复杂性。麻醉医生的自身素质,如责任心、业务能力、实践经验、技术水平等,与麻醉风险密切相关。著名的‘三明事件’是麻醉高风险的有力体现。由于外界对麻醉工作的认识不够,一旦出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麻醉医生常面临被的风险。除此之外,目前的医疗体制和媒体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矛盾,使医生面临质控的风险增加。预防医疗纠纷,除麻醉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态度,做好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

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这是国际社会认同的医学道德的最基本原则。我们应该采纳适应新时展的理念,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并应用于医患活动中,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2013年10月25日上午,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门诊管理处副主任、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7岁。另有2人受伤。目前,嫌疑人连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调查中。

国务院总理对浙江温岭医生被刺身亡事件十分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医疗秩序。

针对近期发生的多起侵害医务人员案件,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侵害医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杀医案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唯有彻底地医改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医患矛盾,让医院血案逐渐绝迹,这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在解决了加大财政投入、消除以药养医、提高医疗保障、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等课题的基础上,兼顾好患者、医生的合理利益,医患关系鸿沟才有弥合的可能。

问:麻醉师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您在2006年与人合作主编了《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一书,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王士雷:正确处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麻醉危象和并发症,对于减少麻醉不良后果,保证病人麻醉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常可以预测各种医疗措施的结果,能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各种麻醉危象和并发症。但是,这种经验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授。一般专业参考书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不够全面和系统。基于此,我们撰写了一本有关麻醉危象和并发症方面的参考书,得到了麻醉学同仁的一致认可,对提高临床麻醉医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 王士雷 曹云飞主编)2006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麻醉危象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预防和处理,重点介绍了各种麻醉危象的正确处理及如何预防的经验,并附有典型病例分析讨论。全书内容系统完整、新颖实用,对保证麻醉的安全性、减少麻醉不良后果、提高麻醉人员素质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适合麻醉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问: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医学院的学生选择麻醉专业,不仅仅因为它收入高,也因为麻醉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工作量比较有预见性。您工作之余还从事教学工作,带了多名硕士生,可以介绍一下他们的学习及学术成果情况吗?

王士雷:大家都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对研究生的培养一定要严格要求。我是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标准培养自己的硕士研究生的,使他们得到严格的科研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他们在毕业时均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大部分达到了博士研究生才能达到的学术水平。他们毕业后很多成为了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并取得了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根据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同时,一定会促进自己的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问:您对当今国内麻醉学研究状况及前景怎么看?

王士雷:近二三十年来,麻醉学无论在新药物、新技术和麻醉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全身麻醉原理的研究、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物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可视化技术应用、微创连续心输出量测定等监测技术等方面,使得麻醉理论和临床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有关麻醉学未来的发展,正如美国著名麻醉学家米勒所说,未来20年,麻醉学的变化将由通信、分子生物和结果分析学来推动,将会出现一个网上数据库,我们在任一地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想得到病人的资料;将来的麻醉机完全自动,可以自己施行麻醉;对于麻醉快诱导过程,将有一个持续的感受器和离子通道应用于临床;每个病人将有其基因图谱,对病人实施个性话得麻醉。到那时,麻醉将变得更加可控和安全。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05-02

近年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治愈率高等优点的微创外科发展迅速,腹腔镜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在外科领域被广泛应用,涉及许多病种和手术,受到患者欢迎,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改进创新,腹腔镜的施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1]。近年来,我们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腹腔镜手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3年4月――2011年11月手术室施行腹腔镜手术的病人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8-50岁,体重45-70kg,ASA I-Ⅱ级,其中胆囊切除术20例,阑尾切除术1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0例。

1.2 纳入标准 术前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无呼吸、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麻醉10h前禁水、禁食。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在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监护。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199)1.2-2.0-g/kg,丙泊酚(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282)0.8-1.0mg/kg,咪达唑仑0.06-0.10mg/kg和维库溴铵0.06-0.10mgJkg,静脉注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5-7mg/kg,并加用瑞芬太尼0.2-0.5g,(kg-rain)。

1.4 麻醉效果 显效:手术操作过程中正常对进行牵拉没有任何反应,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整个手术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有效:手术操作过程中正常对肌肉进行牵拉会出现程度轻微的反应,但仍然能够保证手术治疗继续进行;无效:手术操作过程中正常对肌肉进行牵拉出现非常明显的反应,无法保证手术操作继续进行[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测定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χ ±s)表示,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术前麻醉效果 经异丙酚与舒芬太尼联合麻醉后有18例患者的术前麻醉达到显效效果,有25例患者麻醉有效,有2例患者麻醉无效,术前麻醉有效率95.6%。

2.2 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呼吸像复时间、完全苏醒时间 患者术后经(4.96±0.84)min呼吸恢复正常,经(6.58±1.06)min,意识恢复,经(18.63±2.42)min后完全苏醒。

2.3 生命体征指标改善幅度 患者麻醉前HR水平为(80.84±3.32)次/min,麻醉后为(74.18±2.98)次/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SBP水平为(120.97±l1.06)mmHg,麻醉后为(115.38±10.32)mmHg,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DBP水平为(77.74±10.16)mmHg,麻醉后为(73.31±8.97)mmHg,无显著性差异(P>0.05)[3]

3 讨 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尤其老年患者因各脏器功能减退,对麻醉的耐受力下降,麻醉手术过程中可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升高等麻醉并发症。因此,选取合适麻醉方式,对保障腹腔镜手术顺利成功,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4]。

在进行麻醉的时候,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麻醉的操作方法、药物使用、麻醉平面控制以及生命体征维护等,并在手术前对患者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正确的评估,之后在进行麻醉,才能够有效对麻醉效果进行提高。其中最好的麻醉就是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尽力保持平稳[5]。

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U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容易控制、作用时间短和良好镇痛效果等优点,并且时量相关半衰期不会受到输注时间的影响,即使大剂量应用瑞芬太尼也不会导致作用时间的延长。最后瑞芬太尼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并且对肝肾功能无依赖,即使重复使用或者持续输注也不会出现蓄积[6]。

丙泊酚作用迅速,时效短,苏醒快,清醒质量好,其在体内代谢的清除较硫喷妥钠快近10倍,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是目前较好的静脉。但丙泊酚镇痛作用弱,不能单独用于全麻麻醉维持,用于麻醉维持必需复合阿片类药物[7]。

本研究显示,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其麻醉疗效满意,故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斌.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

[2] 郝静,吴浩,马正良,等.右美托咪定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3):218-219.

[3] 周军.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211.

[4] 蔡俊岭.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的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481.

[5] 黎科.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3,19(23):322.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5

[关键词]麻醉护士;麻醉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19-02

1998年4月我院麻醉科设立了麻醉护士,其中,麻醉准备间的管理是麻醉护士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护士按照麻醉科护理要求和临床实际需要开展了一些工作,同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管理模式,1998年4月~2008年8月,完成了19 448例麻醉病人药品与耗材请领、设备的准备、消毒隔离、资料归档等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麻醉准备间的设施

麻醉准备间设在层流手术室外,离手术室近,准备间内备有电脑、常规品、大型输液、药品等,其均撤除外包装,另备有抢救车及一定数量的常规抢救用药。

2 麻醉准备间护士职责

麻醉准备间护士,其工作范围包括: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前的准备,做好品管理,器械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消毒管理等,以保障麻醉工作的有序进行。

2.1 麻醉科药品的管理

2.1.1 管理要求麻醉科护士要熟悉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根据药品性能,按普通常规用药、贵重药品、抢救药品、品、精神类药品这五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的有效日期及贮藏方法有序存放,定期整理,做到各类药品定量、定位,使其一目了然。

2.1.2 工作程序麻醉准备间护士于前一天下午每个手术间麻醉台内备足如盐酸利多卡因、氟哌利多、阿托品、地塞米松等一些常规药品,登记发送药品的种类、数量,并根据每台手术的术式、麻醉方法、麻醉医师的习惯准备好第2天相应的手术的药品。对于特殊病例,参加麻醉前讨论,根据病情及麻醉医师的要求,及时更换准备的品及器械;手术后收回多余药品,与已发的必备药品及麻醉单、收费单――核对。若发现不符,及时查找原因,做到不浪费、不少记、漏记或多汜药品。

2.1.3 严格执行毒麻药品的管理审批制度 对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注射用瑞芬太尼等品及咪达唑仑注射液、盐酸麻黄碱注射液等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专柜、加锁保管。使用时,需由麻醉医师填写处方方可领取,坚持空安瓿与处方数目相符,每日登记该类药品使用情况及出入量,严格遵守帐务相符的管理制度。

2.2 麻醉科耗材的管理

2.2.1 器械药品要注意核对血氧探头D25、左右侧双腔囊支气管导管、电极片(心电监护)、换能器等所有消耗性器材,每月月底做好核算请领工作,使其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并参照药品的核对方法,对每日的消耗数量进行核算,做到心中有数。

2.2.2 消毒杀菌每日更换麻醉面罩、麻醉罗纹管等一次性耗材,定期更换钠石灰,对有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四头带、血压计袖带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的各导连线呼吸管进行清洁消毒,放好备用,同时备好已消毒好的物品,如面罩、牙垫、插管用导丝,并作好各种消毒登记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2.3 急诊抢救药品及物品的管理

为了满足急诊、抢救药品及物品使用方便,麻醉科必备全套的急诊药品橱、外出气管插管箱、小儿插管器械包,各种药品、物品明确规定基数,制定基数表,并班班交接,且使用后及时补充。每周检查1次,以备急用。

2.4 设备管理

2.4.1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及保养方法 根据创等级医院的要求对十万元以上的设备应设立贵重仪器使用登记本,督促使用者逐日记录使用情况。每周常规检查保养麻醉机及各种监护设备。如有异常,及时汇报通知设备科维修,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4.2 保证用品充足每个手术间麻醉台内准备一套插管器械及气管导管。每周对其进行检查,如发现不足及时补充。

2.5 资料管理

2.5.1 用物登记负责麻醉汜录单、麻醉登记册等档案的登记保管。每日将麻醉汜录单在电脑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编号。并登记入册,另手写备份。

2.5.2 维修保养登记对各类设备,如各类多参数监护仪、各种类型麻醉机的运行情况、维修情况登记载册。

2.5.3 麻醉单整理上报 将每月的麻醉单整理并交给科主任检查后装订成册,协助科主任对麻醉档案资料管理,对麻醉医师工作量进行统计及记录,协助科主任奖金的发放。

2.5.4 辅助用物准备每周检查手术间麻醉台内备用麻醉记录单、收费单、镇痛单。复写纸等,及时请领添加。

2.5.5 资料整理归档协助科主任进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将上级文件、麻醉前讨论、危重病人讨论、开展的新技术等进行整理,并将资料按管理、业务等目录分类存放,年底归档。

3 结果

3.1 确保品与物品的供应

保证了麻醉用药的及时供应,特别是抢救药品及物品到位及时,保证了麻醉急需及抢救的成功,为麻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减少了药品耗材的流失、浪费。堵住厂漏洞,帐务相符率达到99.78%,仅此一项全年可节约数万元。

3.2 确保了设备高效正常运转

由于加强了器械清洁、消毒、保管与维护,器械性能良好,使麻醉医生使用时得心应手,为成功地实施麻醉及抢救病人提供了保障。十余年来未发生一起因设备运转不良、器械不能及时到位而出现的危险情况。

3.3 麻醉资料完整

各类档案记录完整,电脑及手写各备一份,满足了各种层次的人员的需要,便于查找,有利于麻醉医师科研及论文写作,并使科主任有充足的时间抓好业务和行政管理。

4 讨论

麻醉护理工作是近年来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建立的一项护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麻醉护理工作。我国麻醉学界的著名专家也多次呼吁要培养麻醉护士,逐步开展这项工作。我院设立麻醉护士10年,实践经验证明,麻醉护理工作很有必要。

随着现代麻醉学科的工作范畴扩大,不仅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还要求对病人的生理机能进行调控。加之物类别多、品种繁,各类器材、设备更新迅速,快速监测种类多,设备精细,应急性强,必需配有专人管理。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6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镇痛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并担任国内4本主要的麻醉学杂志的常务编委。本人及领导团队承担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主编专著5部。共近255篇,SCI收录52余篇,有4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发表。

研究方向为吸入肝毒性机制研究、围手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慢性疼痛的信号转导与基因治疗等。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另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项奖励。

2014年岁末,就在人们期待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昌克勤医生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时间将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这位奋进辛劳的麻醉医生突然在工作期间晕倒在手术台旁,尽管医院全力组织抢救,但噩耗还是突袭而来。

这样的噩耗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近两年,全国已有10余名麻醉医生猝死,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这不仅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悲痛欲绝的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一个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正值壮年的青年医生轰然倒下?麻醉医生,这个在普通人眼中略显神秘的群体,他们常年行走于钢丝之上,扮演着手术室中保命天使的角色,然而如何才能不让天使的翅膀被残忍折断?为此,本刊特别专访了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俞卫锋教授。

古老而年轻的麻醉学科

每年的3月30日是美国的国家医生节,这个节日的设立来源于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师Long第一次为患者施行了乙醚麻醉。尽管他的工作在当时没有被报道(因此大部分教科书中将莫顿在麻省总医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但美国还是尊重他的发明,在确认他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后,为他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并经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于1993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总统令,将3月30日设定为美国国家医生节,纪念麻醉的发明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麻醉学科的创立,最初就是人类为战胜疼痛而创造的。实际上,外科手术的历史要远远早于麻醉的历史。只是多少年来,外科手术都是在将病人捆绑、击晕、灌醉、以致放血造成休克后进行的。直到有一天,麻醉的出现,才结束了这一切。所以,被称为“世界麻醉鼻祖”的莫顿医生,在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麻醉领域的伟大成就,在其墓碑上镌刻了这样的墓志铭:“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痛苦;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麻醉,让手术不再成为一种酷刑,不仅缓解了疼痛,而且赋予患者身心的尊严。

然而麻醉学科在中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传统观念认为,麻醉科不过是一个辅助科室,是为手术科室服务的医技科室。直到1989年原卫生部的12号文件,正式宣布麻醉学科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二级学科,工作范畴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诊疗4大部分,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奈麻醉学科在中国的根基较浅,麻醉学科未能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至于错失良机,使麻醉学科的发展止于临床麻醉。虽然很多麻醉投身于急救复苏、重症监护和疼痛诊疗工作,但他们既未能从麻醉学科内部得到肯定和呵护,也未能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成为主导角色,使中国麻醉学科渐渐失去了在这3个领域的话语权。虽然有这些曲折和反复,但麻醉学科在新一代领军人才和广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服务水准不断提升,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时至今日,麻醉科已从一个辅助科室逐渐发展为平台科室,未来还将成为学科群,贯穿于医疗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各学科通力合作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尽管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迅速,从SCI数量可见一斑。1999年全世界发表的麻醉SCI论文中,中国大陆只有区区9篇,日本有250余篇,美国有800多篇。但2009年中国发表的麻醉SCI论文已达287篇,2014年更是达到1 250篇,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在美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上,中国麻醉医师发表的文章数最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俞卫锋教授感叹说,“这也同时说明了中国麻醉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国注册的麻醉医师数量近10万人,越来越庞大的医师数量也让中国麻醉医师群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2012年,素有“世界麻醉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CA)上,于布为、薛张纲、田玉科、黄宇光、俞卫锋教授等5位中国麻醉医生进入了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FSA)下属的委员会担任委员,熊利泽教授更是担任亚澳理事会主席,全面进入世界麻醉机构的领导层,同时2016年中国香港将作为第16届WCA的承办方,这将成为中国麻醉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表明了中国麻醉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得到增强。

谈到麻醉学科的发展,俞卫锋教授认为未来麻醉科的发展将呈现“三最”特色――涉及知识面最广、其它学科依赖度最高、对其它学科支持力度最大。行业内有句话叫“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俗语形象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主要在病变部位动刀子,麻醉医生则要不断调控患者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由于所有的手术科室都需要在麻醉科手术室平台上工作,麻醉科就像是医院手术室这艘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和平台,因此麻醉医生需具备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麻醉医生还必须具备处理突况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心脏、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工作的范围已日益扩大,麻醉的工作范围已从手术室扩展到病房、门诊、急诊室等场所,麻醉技术在医院多学科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因此麻醉医生有广泛的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麻醉医生生存现状

由于麻醉医生的工作基本都在手术室内进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术室都显得那么神秘,人们不了解在自己被麻醉后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边的事情。所以在美国曾经很多人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这么简单,为何麻醉医生平均工资却在美国医疗行业位居第一呢?后来一位麻醉医生给出了经典回答:“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麻醉医师在维护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了。然而在中国,人们对麻醉医生的认识尚有很大差距。

近几年,随着国内医疗市场快速发展,医院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医院手术量剧增,麻醉医生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基本满足了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即诊断的准确性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也就是对就医全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从不断增加的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无痛人流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患者对无痛的追求,也大大增加了麻醉医生的工作量。

然而在工作量大幅提升的同时,麻醉医生的数量并未得到改善。俞卫锋教授告诉我们:“目前手术室配备麻醉医师数量的计算方法仍主要以手术台数量为基础,而不是以手术医生团队的数量为计算标准,这就导致手术医生可以轮流开刀,但麻醉医生却永远处于工作状态。让人肉之躯的麻醉医生跟钢铁做成的手术台承担同样长时间的工作量,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即便按照30多年前有关部门的这种“配备设想”――希望平均一个手术台配1.2名麻醉医师、三级医院配2~2.5名,然而时至今日,即使在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院,70个手术室也只配备了66名麻醉医师。全国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平均配比仅有0.7。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医师总数还不到2 000人,而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15万人,也即每万人仅配备0.83位麻醉科医师,远远低于欧美(每万人至少2.4个麻醉科医师)的标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目前全球一年的手术量为2.34亿台。以此推算,中国约占其中1/10,若着眼于医疗发展及人口需求,占全球人口1/5的中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业务量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一个井喷式地增长,这对中国麻醉医师的数量提出更高要求。

现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每天早上7点之前就要到岗,一直要做到自己负责的手术间的手术全部结束为止。有时自己的手术做完,还要去支援别人,晚上七八点钟能够下班就算比较早了。很多时候要工作到晚上10点钟,甚至12点以后。即便晚上再晚下班,第二天早上7点又要在手术室做好准备,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另外还有手术室以外的麻醉,包括妇产科、无痛胃肠镜、导管室、眼科门诊手术室等。除了临床麻醉,他们还承担着教学、住院医师培养、对外交流等任务,加班已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近几年麻醉医生猝死事件的主角们,他们正是成家立业有追求有发展的时候,也因此既有工作负担,也有生活负担,压力大于常人。像麻醉科这种高强度工作,实际上是慢性死亡的过程。它对人的生理、心理一些疾病的诱发,都会起到促发的作用。

让保命天使张开翅膀

2014年4月19日,俞卫锋教授正式从前任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教授手上接过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这个任重而道远的职务。作为中国麻醉医师的领头人,俞教授和协会的专家们开始积极思考着对如何在新时期坚守“服务协调、自立维权、监督管理” 的办会宗旨。

面对麻醉医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2014年11月由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了《上海市麻醉科医师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和《手术室环境保护条例(草案)》,这是国内首个由医师协会出面、为本行业医师的职业安全所倡议的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希望在得到同行的充分讨论、补充后,最终有机会成为一份“正式提案”。“草案”试图明确麻醉科医师应有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较详尽列出了麻醉科医师超时劳动的工资报酬、长期从事与电离辐射相关手术的麻醉科从业人员应享受放射假和疗休、女性麻醉科医师在特殊时期的劳动保护等,以及包括手术室空气质量、X射线等电离辐射防护、职业损伤的防范预案等在内的临床麻醉工作环境保护要求。未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还将开展一次关爱麻醉医师身心健康的大行动,从实际工作入手,深入调研、总结建议,争取同上级管理部门一起来改变中国麻醉科医师的生存现状。

对于解决麻醉医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向美国学习,建立“麻醉监测护士”制度,由麻醉医生制定用药方案、实施麻醉操作,由麻醉监测护士协助记录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变化,报告医生再做处理,从而减轻医生工作量。对于这种建议,麻醉界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俞卫锋教授对此表示支持,但他同时坚持这样做的前提一定是护士没有独立行医权、没有处方权,只能在医生的监管下从事记录、监护等工作。

中国临床麻醉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要重视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养。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诊治同样离不开人才,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是全国第一个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会。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成为政府行为,说明分会当时开展这项工作具有长远眼光。同时,分会还要继续加大医师培训力度,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医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目前在中国,麻醉科软、硬件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差距巨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国麻醉学科的整体进步要注意不同规模医院的均衡发展。

分会还要加大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关注麻醉医生的生活、工作状态。创办《Anesthesiology・眼界》杂志,从独特的角度入手,捕捉学科最新观点、动态,为中国麻醉科医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现在触手可及的移动终端,结合网站的方式,最大限度为会员提供方便的网络平台,并以此加强媒体宣传。争取2016年上映一部以麻醉医生为题材的32集电视剧,让公众对神秘的手术室生活增加更多感性认识。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7

【关键词】麻醉医师 自身素养 业务水平 地位 作用 挑战

近几十年来麻醉学得到迅猛的发展,现代麻醉学已发展成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麻醉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麻醉医师,作为外科手术的先锋,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1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一位优秀的麻醉医师,首先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良好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以及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由于他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手术医师,而且要相互配合完成各类手术,所以作为麻醉医师,应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并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2 业务水平

2.1作为一名麻醉医师,首先,他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麻醉医师应该对内、外、妇、儿、传等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指导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麻醉的选择及术中用药。

2.2各级医院应严格实行临床麻醉执业人员准入制度。麻醉医师必须持有临床《医师资格证书》,严禁不具备医师资格的人员从事临床麻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麻醉医师应不断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进行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以提高麻醉医师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的临床学科,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麻醉医师也在孜孜不倦地探讨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和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死亡与复苏的规律,了解生命过程急性非常时期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实践。所以麻醉医师应不断学习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3由于医疗器械价格的大幅度下降,麻醉监护设施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大部分监护设施属进口设备,因此要求新时期的麻醉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外语及计算机等一系列边缘学科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2.4每位麻醉医师,无论工作多么优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时当事人往往会感到惊慌失措,考虑问题常常丧失了逻辑理性,这就需要大家有一个团队精神,迅速反应,特别是一些专家或科室高年资医师应担负起抢救病人的责任,以尽量减轻对病人的损害。

2.5麻醉与手术历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停地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麻醉科与手术科室之间的目的(术中平顺)和利益(经济收入)是一致的,这就是合作的前提,具体方法:(1)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2)无论是手术医生还是麻醉医生,都应严格执行保持性医疗制度;(3)术中说话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4)各科主任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协调,经常需要全方位的沟通;(5)出现问题,关键时刻敢于据理力争,做到有理、有节、有利。

3 自身地位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对自身的地位应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麻醉战线的医务人员都在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无名英雄”的社会与经济地位都还很低。普通人群及患者,甚至很多医务人员对麻醉工作都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

鉴于此,我们应该提高麻醉科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麻醉科在综合医院的手术科室中位于一个举足轻重的“中轴”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医院领导考虑到麻醉科的重要性,时常往“中轴”加油或加润滑剂,可以说半个医院(整个手术科室)就呈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医院领导对科室的重视程度还有赖于:(1)麻醉科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室的严格管理;(2)努力搞好医、教、研工作;(3)麻醉科主任在医院和中层干部中的地位、威信和影响。

在现代麻醉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板报、橱窗、网络、报刊及新闻媒体来进行宣传,使人们对麻醉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麻醉学专业性很强而且风险性很大,我们呼吁卫生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麻醉医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考虑对麻醉医师的职业风险进行投保,适当提高保险金额;建议普及麻醉前谈话、签定麻醉前协议书,出版规范各种麻醉技术、麻醉操作、麻醉用药指南,以尽量减少医疗纠纷,避免麻醉医师无谓地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指控;同时麻醉医师在围麻醉期应严格执行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规程以及用药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掌握麻醉深浅,最大限度地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现代麻醉医师应发挥的作用

麻醉医师总是在最危重、最紧急的关头出现在病人身边,不仅肩负着病人的安危,而且还要为手术等治疗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麻醉操作应规范、熟练,麻醉方法应灵活多样;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常见及少见的麻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要预防这些并发症;麻醉用药要合理、正确,恰到好处,保证药物对脏器功能影响最小,最好能使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互相抵消,在现有条件下,选择最佳、最合理、最熟悉的麻醉方法;不断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及追踪国内外麻醉学动态及发展趋势,开拓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总结经验。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篇8

2012年春节,一部由《江南style》改编而来的《麻醉style》风靡网络,红遍江城。这是一群在万家团圆之时仍在守护生命的麻醉医生自编自演的舞蹈。而编舞者正是湖北省首批领军人才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尚龙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创立于1955年。在经过了半过多世纪的发展后,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如愿获得两项桂冠:一个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一个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两项桂冠集于一身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麻醉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培训中心,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医学殿堂。

在那些为麻醉医学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代又一代协和人当中,有2个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一个是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中国麻醉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俊杰教授;另一位则是在当今医学麻醉领域久负盛名、被行业内广为称道“姚麻”的姚尚龙教授。这两人如同是在医学海洋里驾驶着同一艘航船驶向同一个目标。前者是浪里飞舟驶出江河,后者则是驾驶着这艘航船驶向大海,乘风破浪,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扬帆远航。

立志从医,承前启后

少年时代的姚尚龙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立志从医,当一名好医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姚尚龙如愿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1982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的姚尚龙在皖南医院做起了麻醉科住院医生。从那时起,从事临床一线的姚尚龙才真切的感悟到医学对于战胜人类疾病的手段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力不从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一次手术后,病人满怀感激地握住外科医生的手说,“您的医术真高明,我一点都不觉得痛。”听到这番话,为了病人忙碌一天麻醉的姚尚龙感到有些困惑,“明明是麻醉师的作用,可是病人们却并不明白。”从此,姚尚龙就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做幕后英雄,还要做出色的麻醉医生、全国知名的麻醉学者,要让大家认识到麻醉的价值。

1984年9月,姚尚龙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的麻醉科,师从当时麻醉学界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刘俊杰教授。正是刘俊杰教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姚尚龙从一个真知实干的麻醉医生一步一步成长为麻醉学界颇有名气的领军人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姚尚龙教授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没有刘俊杰教授就没有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就没有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麻醉人之一。”他与刘俊杰教授的师生情意及两人在中国麻醉界的学术影响早已成为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传道授业,激励后人

熟悉姚尚龙教授的人总能被他充沛的精力所感染。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他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奉献。

除了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之外,姚尚龙教授还有一长串头衔: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专院校教材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等等。

这么多的头衔如其说是一串串耀眼的光环,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熟知我国的麻醉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有差距。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差距必须依靠这一代代人来缩小,让先进的技术能够造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姚尚龙教授深知必须要把自己所在医院的麻醉科建成示范学科,并以此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正是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姚尚龙教授带领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开始从基础抓起,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加快发展步伐,一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科发展的果然成绩斐然,并于2007年成为教育部部级重点学科,2010年又获卫生部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学科。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至此成为拥有临床麻醉中心、重症监测治疗中心、疼痛治疗中心、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和实验室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科室。

姚尚龙教授致力于把麻醉医师协会发展为麻醉医生之家,承担更多麻醉医生维权的工作。他不仅切实奉行医师协会的宗旨,致力于维护麻醉医师的权益,还要求通过发展协会会员、健全地方协会组织、加强多学会间合作等措施以实现临床麻醉、ICU、疼痛等整个麻醉相关学科和谐发展。在姚尚龙教授的带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人心齐、人气旺、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学术交流互助互进,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了整体进步。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姚尚龙教授努力在中国推广初级创伤救治技术。2008年的汶川地震,姚尚龙教授亲自带领武汉协和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赴灾区救援。看着满目苍夷的场景和伤残的百姓,他一边指挥,一边还利用间隙时间亲自做了17台手术的麻醉,是全队手术麻醉做得最多的专家。过硬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和同仁的高度赞誉。“虽然我是一名专家,但是在地震的现场,我仍然感到无能为力。” 姚尚龙坦言自己能救助的人只是少数。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好的医生与药品,而是因为中国人尚未熟练掌握科学的创伤治疗方法。在姚尚龙教授看来,怎样让病人在受灾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远离死亡和残疾,是中国灾后救治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之一。2010年9月,卫生部医院管理所与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PTCF)共同合作的“初级创伤救治”国际培训项目工作在正式拉开帷幕,而姚尚龙教授正是这个项目有力推动者。

“两鬓斑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如今已是年近六旬的姚尚龙教授仍然在为麻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禅精竭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治学严谨的作风激励后人,力促麻醉医学在上新台阶。

良相良医,桃李满天

姚尚龙教授常说:有为才有位。既然在其位,当谋其职,尽其责。作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干部,姚尚龙教授自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系统学习医院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医院管理的大局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人们眼中,姚尚龙教授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充分显示出了专家型领导的管理才能和工作魄力。他强调医院要从以往的惯性运作和粗放型管理的形态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过渡,坚持以人为本,患者利益至上的办院宗旨,强调医院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患者的诉求,办人民满意的医院。他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特别是涉及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方面的问题,他能做到铁面无私,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手术室的“血荒”是阻碍病人进行手术的一大难题。姚尚龙教授大力倡导术中节约用血,并且在武汉协和医院率先推行回收式自体输血项目。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有500余台心脏手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2012年5月起,武汉协和医院手术科室全面启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血源。

祖国偏远的山区麻醉技术较为落后,姚尚龙教授经常带队支援这些地区。例如在新疆的博州,他每年都会不远万里带队赶赴那里,开展疑难杂症调研诊治、专家查房、专题讲座等活动。不仅派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常驻新疆,还经常邀请当地的医生来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选派麻醉科有经验的医生去帮助地方医院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麻醉学者,姚尚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科研要求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姚尚龙教授成功申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主持多项卫生部重点研究项目,不仅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还积极参加多项国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扩大了麻醉学科的国际影响。姚尚龙教授不仅多次邀请美国、英国、德国等麻醉学专家讲课,成功举办麻醉与镇痛进展国际研讨会,还定期派科室年轻麻醉医师前往德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和香港等地留学,并与美国杜兰大学建立住院医师互相培训关系。

姚尚龙教授十分注重对麻醉人才的培养,不仅悉心指导其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还不断强调年轻的麻醉医生需要开拓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姚尚龙教授指导和发表麻醉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他主持的“985工程国际研究生课程”,定期邀请国内外麻醉名师给所有的医学生讲授麻醉临床和科研相关知识。他强调麻醉科室需要进行定期的麻醉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以扩充麻醉学生们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姚尚龙教授力推每周一次的住院医师读书报告会,希望住院医师更多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口才,不仅需要麻醉做得好,还需要讲课讲得好。

几十年来,姚尚龙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麻醉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对他的研究生,他时而是一名严格要求的“严师”,时而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朋友”。正是姚尚龙教授的悉心培养,其学生包括连庆泉、类维富、苏帆、王月兰、姜丽华、武庆平、尚游、金胜威、王寿勇等,目前大多数都是国内麻醉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其中不少的学生已经成为科室主任、教授和博硕研究生导师等。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曾几何时,中国的麻醉医生只能是手术室幕后的守护者。有人评价这样一群医生:治疗过无数的病人的病痛,却极少有患者见过他们的样子;守护过无数病人的安全,却极少有患者听过他们的姓名;抢救过无数病人的生命,却极少有患者知晓他们的努力,他们是鲜花与掌声背后的无名英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