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可降解塑料概念8篇

时间:2024-01-19 14:52:06

可降解塑料概念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1

这次他们提出“微生物居家(Microbial Home)”的概念,目的就是在家里设计开发一套平衡的微生物系统,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环保生活形态,从沼气利用到垃圾处理,从食物保存到生物照明,全部遵从大自然法则设计,让能源可以自然循环。

你可以在自己家里养蜜蜂并随时食用到最新鲜的蜂蜜,也可以在厨房操作台上直接种植小葱、大蒜即时摘取……“微生物居家”综合了人工智能和自然力量,提供了一种未来家居发展的可能性。该概念获得2011年红点之星奖,这是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给予顶尖设计师的最高荣誉。

不过,飞利浦设计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微生物居家只是一个概念产品,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讨,并不意味着飞利浦将生产这类产品原型。

生物消化厨房

在“微生物居家”环保装置中,生物消化厨房是最核心的一环,它不仅是生活垃圾的收存点,更是产生、传输能源的集散地。

这个消化中心被设计成一个可移动的厨房,包括一个切菜的案板、一个燃气灶、一个显示能量储存多少的玻璃容器等。整个设计由铜、铸铁、玻璃、竹子等材料构成。案板旁边有一个导口,切剩的菜、用过的水,可以回收集中在储存槽中,通过微生物降解形成沼气,用于点灯或拿来煮饭。不必担心剩下的残渣在沼气池里越积越满难以清除,沼气池为其提供了残渣脱水处理,处理后形成的固体能成为很好的肥料,用作盆景和食用植株的栽培都很适合。整个设计的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界限,提高了人们对能源消耗的认识。

生态冰箱

虽然这个装置被称为“冰箱”,但作为食物储藏柜,并没有设计制冷设备,与其说是生态冰箱,不如说是一片微型的农场。

它嵌在餐桌内,由一个双层薄壁的陶制蒸发冷却器和一个蔬菜储藏空间构成。蒸发冷却器外部铺设了热水管道,由沼气池中的沼气预热,热度可以通过阀门来调整,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季节与不同蔬菜的特性,模拟出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条件,让蔬菜离开了土壤依然可以活下去。

这套装置不仅为食物提供保鲜,还提供了一个更彻底的循环,利用塑料降解后的肥料作为土壤,在顶部开辟一个小菜园,种植小葱大蒜等调味蔬菜,即时采摘食用。

生物壁灯

这组挂在墙上的发光玻璃,其光能来源是我们肉眼难见的荧光细菌等微生物。它的发光机理是利用了发光细菌中荧光蛋白的特殊排列,而它们所消耗的仅仅是一些我们视之如草芥的废弃物。只需要简单的管道输送“食物”,这些“小灯”就能永生不息地工作下去。因为荧光被完全隔离在玻璃制器内,自然不会有所谓的污染和放射。同时梦幻般的有机造型也让它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家居装饰。

生态厕所

每天蹲马桶时排出的天然堆肥,设计师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生态厕所的概念就是把排泄物输送到沼气池的同时分离过滤出的废水。

生态厕所加装了扶手来支撑和提高人蹲姿的舒适感。过滤器里装有沙子、木炭以及陶瓷,为植物滤出干净的水。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不消耗任何能源,节水且无污染。这个系统呈现了人类排泄物中的能源价值,激起了人们对浪费水的警觉。与此同时,它也唤起了人们对如厕习惯的讨论和重新思考,促使人们从整体和系统化的方式上考虑改进厕所。

城市蜂房

有谁会想到在自家弄个蜂窝采蜜呢?在“微生物居家”的项目构想里就有这样一个“城市蜂房”。

“城市蜂房”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陈列蜂房结构的封闭玻璃容器和一个供蜜蜂采蜜用的花台。内部蜂房的结构效仿真实蜂巢的肌理,让蜜蜂可以在上面自由建筑自己的巢穴,其底部有一个拉伸式阀门,用来安全地提取蜂蜜。与传统的方形蜂箱相比,这个蜂巢的造型更新奇,观赏性更高,而且占地面积小。外部的小花台在无形中限制了蜜蜂的活动范围,提升采蜜效率的同时还会降低伤人的可能性。

闲来无事时,看看辛劳的蜜蜂采花酿蜜,既是一件乐事,也为家庭生活增添不少生机。

垃圾杀手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2

[关键词]塑料袋收费 环境保护 限塑令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4-01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导致了庞大数字的塑料袋使用量,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和消费国家。巨大的塑料袋消耗量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塑料袋的合理使用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一、国家为什么要出台“限塑令”

常被我们称作“白色污染”的塑料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的,因为廉价、重量轻、容积大等优点广受消费者的喜欢。但塑料袋的被埋在土壤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降解,处理起来较为困难,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塑料袋的成分是聚乙烯,其本身是无害的,但由于要制成聚乙烯薄膜,需要在聚乙烯的基础上添加诸多有害的添加剂,故对人体产生了伤害。

根据中国塑料协会的测算数据显示,在国家的“限塑令”之前,每天中国人仅用于买菜就可消耗掉10亿个塑料袋,除此外用于其他用途的塑料袋量在20亿个,总量可达160万T,废弃的塑料购物袋所产生的垃圾占需要清理的垃圾总量的3%-5%。由于塑料袋的降解过程非常的缓慢,所以会对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对此国家各级政府都出台过相应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政策,但由于法规的区域性限制,导致法规实行的效果欠佳。2007年12月,国务院开始集结各级政府对塑料袋污染问题做研讨,并制定了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限塑令”。并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各大超市商城实行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以此来降低塑料袋的消耗数量,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塑料购物袋的回收利用工作。

二、“限塑令”的短期成效如何

2.1 “限塑令”的短期效果

2008年6月“限塑令”开始正式实施,各大超市、商店都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根据统计表明,政策的出台导致了塑料袋的使用量急速的下降,我们来看一组详细的数据:

(1)单次购物中消费塑料袋的人数从“限塑令”前的99%,减少至43%,数据非常客观,也就是说有6成的消费人群已经不会再购买新的塑料袋;

(2)消费的塑料袋个数极具下降。“限塑令”之前,消费者单次购物平均新塑料袋个数是2.517个,政策后的数量为0.535个,缩减的幅度接近80%;

(3)新的塑料袋使用量在下滑,提高了塑料袋的重复使用,根据统计显示,”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的重复使用次数增幅达到70%,由之前的不足1次到现今的1.5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4)塑料袋替代品的使用概率增加,由于“限塑令”的出台,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根据所购买的物品的容量,按需购买新的塑料袋,同时增加了消费者对布袋、篮子等代替塑料袋容器的使用概率。

根据多方的数据可以看出,“限塑令”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使用率,减低了消费者购买新塑料袋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塑料袋代替品的使用几率,因此,塑料袋的使用量得到大幅的减低。

2.2 “限塑令”在不同类型超市有不同的效果

根据“限塑令”的规定是针对各省市为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的超市、商店等消费场所,由于消费场所和商铺的类别不同,所以在“限塑令”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正规的大型消费场所,“限塑令”的执行率高达98.6%,消费者对塑料袋的购买也变得十分理性,新塑料的购买力在逐渐的减少;但在某些小规模超市、市场性的农贸市场,“限塑令”的执行力就有些差强人意,仅有33.8%占前者的1/3。大量的商贩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塑料袋,而且这些塑料袋的质量大都不符合国家的标准,属于超薄塑料袋,对环境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限塑令”政策的出台对该类型消费场所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塑料袋的使用量仍然处在高位。

2.3 “限塑令”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效果

在“限塑令”的实施上,还存在地域的差异。在实施政策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新塑料袋的购买力呈下滑状态,塑料袋的重复利用率则是直线上升,相比较之下,经济欠佳的地区,新塑料袋的购买力出现了大比例的下滑,超过经济发达地区,在塑料袋的重复利用率上则不及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是人民的素质问题,从该项政策的实施也可以看的出不同地区的人文素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三、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3.1 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不足

3.1.1 “限塑令”的执行力度不够

根据“限塑令”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规范的大型超市、商城和小规模的商铺在政策实行力上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且两者所使用的塑料袋的质量也没有统一,后者所使用的不符合规定的超薄塑料袋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1.2 定价机制不统一

目前针对塑料袋有偿消费,定价是商家自行决定的,大型超市针对塑料袋的容量大小,给出0.2元、0.5元不等的有偿塑料袋,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但对于小型商铺来讲,塑料袋的价格则是乱象,没用统一的定价。

3.1.3 塑料袋的质量有待提升

不同成分的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也不同,超薄的塑料袋污染情况最为严重。现在市面上的塑料袋型号、大小各不相同,材质也不一样,导致消费者在选购使用时会出现是否等价的顾虑。

3.2 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的解决方法

3.2.1 加强对商家的监控力度

调动工商力量对商家的“限塑令”执行情况做统计分析,同时利用市场进行有“奖励”的监管,商家们在自省的同时还可以监督别人,打造有序的塑料袋消费市场。

3.2.2 加大塑料袋生产环节的监控

塑料袋的质量是环境污染的源头,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就需要对塑料袋的制作环节进行把控。相关的执法部门需要严格把控塑料袋的生产商家的产品质量,对于没有任何牌照的塑料袋小作坊要严惩。

3.2.3 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社区的环保宣传,加深广大群众对塑料袋有偿消费的概念,同时明确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可以分发一些可多次利用的购物袋,减少大家对塑料购物袋的需求。

【总结】2008年6月1日开始“限塑令”,控制了我国的塑料袋使用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减缓了环境污染的速度。但现有的塑料袋有偿消费市场,仍然存在“限塑令”的执行力度不够、定价机制不统一、塑料袋的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此也提出了加强对商家的监控力度、加大塑料袋生产环节的监控、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的解决办法。在“限塑令”的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我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参考文献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3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包装;适度

1 绿色设计的概况

1.1 人类呼唤绿色设计

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巨大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技术发展,然而它所带给大自然的破坏和造成的人与环境的生态危机也是空前的:能源紧缺、温室效应、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念……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设计的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未来涉及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趋势。

1.2 绿色设计的起源

其实许多传统的设计艺术中无意识地、本能地体现了许多重要的绿色设计思想。例如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善于各种生态材料:荷叶包肉、葫芦装酒、蛤蜊装油、草绳串蛋、竹篓装鱼……人们有明确目的和意识的绿色设计思想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他于1967年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伴随人类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绿色设计的思想和理念愈来愈被广泛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掀起了“绿色消费”的浪潮,继而席卷了全世界。绿色产品、绿色建筑、绿色服装、绿色包装、绿色食品等等不断涌现。绿色成了最美丽的颜色。

1.3 绿色设计是什么

绿色设计,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即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意即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

2 绿色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 绿色包装的概念

绿色包装是指在满足保护、存贮、销售、提供信息的功能条件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使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易于降解、对人体无毒害的绿色材料,尽量使用一些天然材料,让人们感觉熟悉、亲近,以获得来自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在绿色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绿色包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绿色包装既要降低商品包装成本,又要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具体来说,绿色包装应当做到如下四点:

1.实行包装减量化。绿色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

2.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或易于回收再生。通过多次重复使用,或通过回收废弃物,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既不污染环境,又可充分利用资源。

3.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当前世界各工业国家均重视发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装材料。

4.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目前世界各国进入市场的商品中,已经有众多引用高科技手段完成的绿色包装成果出现。如已经融入高科技的纸质制无菌纸盒包装,正在代替牛奶、饮料、酒类的难以降解的塑料和玻璃,回收后的包装还可以制作装饰材料、家具、玩具等。在内包装材料上,用气泡代替塑料泡沫,用回收纸替代塑料,回收塑料替代木材等。

2.2 绿色包装的材料

在绿色包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绿色材料的选择和管理。它应当是可再生、易再生、可回收、易回收,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小,在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破坏小、污染小的低能耗材料。现代设计师们对绿色材料的选取通常偏爱这几种方式:采用自然朴素的材料,采用高科技材料,创造性地利用废弃材料。

2.3 各国现状

近年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绿色包装概念非常流行,并且已经有一批企业成为绿色包装策略推动的先行者。他们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德国锡罐回收协会的环保宣传海报,标题为“我是一只锡罐”。一家公司郑重地推出其公司所推行的《环保手册》,指导人们如何减少浪费,防止污染。另一家公司“Grolsh啤酒公司”则推出“瓶盖回收”系列方法与制度,以不高的技术完善了空啤酒瓶可重复使用的方法。更多的企业推出用回收纸、再生纸生产的包装。德国,从1988年开始,在超市中使用一种可再灌装的牛奶供应系统为顾客提供装奶服务,法国依云公司的矿泉水的水瓶包装,挤压后可减少2/3的体积,有效地减少回收成本。1960年喜力啤酒的设计者阿尔弗雷德·喜力看到大量的空啤酒瓶在安第斯山地区被遗弃,变成一种公害,为了减少其危害性,通过系统思考后,将啤酒空瓶有效地进行组合设计,使之成为一种建筑材料。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塑料袋;限塑;配合

根据笔者之前《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看出,限塑或是禁塑之路任重道远,需学生、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配合。

一、大学生应提高限塑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环境保护的承担者,必须在限塑、禁塑上做好示范作用。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限塑意识仍需提高。

1.加深对塑料袋危害的认识。大学生应摒弃“事不关己”的想法,自觉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应从党员先锋做起,时常开展街边垃圾捡拾活动,从而带动同学一起做,使捡拾垃圾不再成为尴尬的事情。

2.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加强对塑料袋降解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偏贵,多数人仍在使用传统的塑料袋,如何找出有效方法来降解现有的塑料袋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限塑日、限塑令宣骰疃,这样可以提高社会人士对塑料袋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限塑、禁塑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人士共同加入到限塑、禁塑的队伍中来。

4.充分循环利用塑料袋。笔者认为通过此举,可以减少塑料袋消费进而减少生产。十提出,要将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如何节约利用资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重复利用塑料袋。比如,将所获得的塑料袋用来收纳物品,等其较为老旧时,用来装垃圾,然后再将其取回,清洗后多次用来装垃圾,最后,将其收集后回收给工厂利用。

二、学校及校内商家协调配合,共同为限塑出力

学校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集体,这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殿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支持。

1.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贯穿环保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笔者认为,上述调查中出现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是教育体系的一大漏洞。培养有责任且主动为祖国奉献的人才是学校的义务。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多开展相应的限塑等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塑料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同时也让其明白限塑的必要性。

2.学校应该创造限塑、禁塑氛围,改正商家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应对入驻商家及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限塑意识;其次,学校应要求所有商家落实限塑令,实行塑料袋有偿制度;另外,可以提议商家,提供环保布袋实名制、借用登记、归还注销,使购物袋能流通使用。

三、社会各界人士提高限塑意识,减少塑料袋的废弃

社会是所有人生存的容器,没有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一项工作就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因此,社会人士的加入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

1.社会开展相应的限塑、禁塑活动。笔者认为,一个大环境中,人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社会相关媒体部门应大力宣传限塑、禁塑,让更多人认识塑料袋的危害。各界人士可与大学生携手开展一些相关社会活动,如抵制塑料袋签名活动等。

2.社会应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并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十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塑料降解及新型环保塑料制品研发的重视和支持,科研人员应在塑料降解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并给大学生提供相应资金、资源,鼓励学生研究发现,从而有助于限塑的实现。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限塑意识,用实际行动限塑,最终达到全民禁塑的目的,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各界人士能加入限塑的队伍,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塑料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笔者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定能实现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这一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5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前景;消费心理;绿色购买

中图分类号:F713.5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塑料行业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袋对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针对保定市消费者进行关于可降解塑料袋的购买行为的深入调查。本次调查过程中所发放的调查问卷模拟了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同时包含多个影响因素。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保定市的五个区内进行,从2016年6月到2016年7月,历时一月。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年龄在16岁以上的市民。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主要在保定市古莲花池、大润发超市、清苑县迈创新天地商厦、满城区燕赵综合超市附近等地区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与此同时,我们现场采访了4个商户或超市负责人,包括城市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的商户和本市大、小型超市的售货员。并且重点访谈了保定市两家大型超市的经理、一家专业的塑料袋生产商和保定市环保局的负责人等;其次,我们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对保定市民的绿色需要与绿色需求进行总结分析,并发现保定市民的绿色需要与绿色需求并不匹配;再次,从绿色购买心理过程具体分析保定市民绿色消费行为;最后,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促进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调查分析与结论

(一)“限塑令”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保定市一家主要的塑料袋批发商在访谈中表示,在实施“限塑令”以后塑料袋使用量大约只减少了5%。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限塑令”实施以后,有71%以上的消费者不再购买或使用塑料袋,但实际上购买的很多商品都有其自带的塑料袋。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使用塑料袋的场所主要还是集中在超市、集贸市场、路边小摊等场所,特别是集贸市场,由于性质所限,塑料袋使用很难禁止。在关于“您认为颁布‘限塑令’后,其实施效果如何”的问题中,有43.1%的受访者认为“成效不大,没有明显变化”,而只有9.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效,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所以,“限塑令”实施后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并非显著减少,在消费者心目中对生活环境改善的作用也不甚明显;二是由于人口基数增加和近年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致使集贸市场、超市等地的塑料袋使用量有增无减。

(二)对可降解塑料袋认知不足。有30.3%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可降解塑料袋”。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可降解塑料袋是否真正能完全降解仍然持怀疑态度,现在市面出售的可降解塑料袋都自称是可完全降解,但从外观上看它们之间差别不大。另外,还有部分消费者对各种不同的可降解塑料的种类及功能并不了解,导致对购买可降解塑料袋不放心。通过调查消费者对于可降解塑料袋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年对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力度和实际效果的不理想。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认识模糊,但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都有购买的意愿,都怀有环保的热情。在思想上基本能意识到减少塑料袋的购买对保护环境的作用,形成了基本的环保意识。

(三)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购买途径。通过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不难发现,市场上售卖可降解塑料袋的商户少之又少,而购买的商户也表示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可降解塑料袋,56.7%的受访者表示对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购买途径。自“限塑令”出台后,顾客使用塑料袋需缴纳相应费用,从而使其成为附加商品,而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又高于普通塑料袋,很多商家和顾客都很少选择可降解塑料袋,自然使其购买渠道收缩。

(四)可降解塑料袋贵在塑料膜。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1.4%的消费者表示以0.7元的价格去购买完全可降解塑料袋,而消费者购买塑料袋最看重的因素也是“价格因素”,比重占到了28%,也就是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干扰因素之一。据塑料厂家反映,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成本在于塑料膜的制作,由于制作塑料膜的机器和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造成了引进的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激增,最终导致了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高。

(五)对可降解塑料袋缺乏科学的定义。政府缺乏对可降解塑料袋标准的解释和宣传,一定程度上致使市民认识模糊,也表明了政府实施政策的颁布可能存在缺乏连贯性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大部分市民是无法分辨出各种标识的环保袋及可降解塑料袋的关系的。由于环保塑料和降解塑料的标准仍然存在缺位,“降解”成为许多商家的卖点和宣传点,真正的环保、降解塑料缺乏权威认定,使得可降解塑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非降解塑料以降解、环保的标签进行兜售。

(六)传统宣传方式收效甚微,宣传媒介有待转型。在和保定市两家大型超市负责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消费者对政策反应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消费者逐渐接受了商场不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实后,就按政策要求自带购物袋。当媒体宣传频率下降后,人们逐渐淡忘“限塑令”时,公众就开始选择最方便的方式,大多数人便倾向于自购塑料袋;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智能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策宣传渠道收效甚微,人们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了解实时资讯。有35%的消费者认为,使用“微信微博”宣传环保政策更有效。

四、促进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规范性,积极探索实施“限塑令”的后续措施。市场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统一规范塑料袋生产加工市场,强化市场退出机制。探索塑料袋回收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和行业规范,促使“限塑令”得到更好的实施。

(二)加大政府对环保事业的责任,帮助市民提升环保意识。环保政策的执行难点在于民众,广大民众很少知道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断标准。其中的判断标准既包括成为可降解塑料袋的指标问题,又包括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断标识,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维持环保秩序的稳定。政府需强化对绿色消费的宣传,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类似“绿色消费月”的活动,丰富宣传形式,提高生动性、活泼性,以促进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认知、购买和使用。同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制作差异性的关于促进可降解塑料袋购买与使用的公益广告,也是宣传的一个方面。

(三)运用税收及政策机制,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产品标志标准及质检方案;责令在高污染生产企业进行改造,不按期改造的可以将其停产;在利率、税收等方面对有环境保护标志产品的生产、流通及出口给予优惠;对不环保产品征收相应的“环境税”,运用经济手段从源头上减少塑料袋使用和污染物排放。

(四)改进营销策略,提高技术工艺,实现转型发展。购物袋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快速消费品,适用于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企业来说,应当加大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的力度。增加研发投资,提高技术工艺,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环境制造技术和相应管理体系,降低对国外生产设备、技术的依赖,降低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购买欲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营销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在可降解塑料袋上明确标示其类型、功能等。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袋良莠不齐,因而对可降解塑料袋的科学合理的定义并且向消费者推广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五)丰富可降解塑料袋的样式款式。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降解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的区别除了售价、组成成分,更多的在于款式。对于销售市场而言,可降解塑料袋的样式确实过于单调,基本以全白为主,将来若是在可降解塑料袋的款式上有所创新,其中不只是图案的变化,更可以是样式的变化,相信这样的销售渠道有更大拓宽的可能性。同时,让可降解塑料袋更美观实用,装载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使用可降解塑料袋,而非只在购物时才想起使用,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使用习惯,也是对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

(六)引入NGO治理模式,强化社会监督。环保事业是社会生活的长期议题,引入NGO治理模式,能强化社会监督,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因此,NGO通过对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举办有关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提高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水平和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占有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邹江英,苏银姗,史胜兰.对可降解塑料袋的绿色购买行为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消费导刊,2009.8.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自制模型 教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是“土壤里的微生物”中有认识细菌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细菌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重要概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够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是教学重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其微小不可见,也只是知其名而不知其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依靠书本提供的一张细菌模式图和一段简单的描述,对细菌的结构、特别是拟核的结构,许多学生学过以后只是掌握了一个名词,并没有真正掌握细菌结构的重要概念,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因此是初一学生学习的难点。

1 教学难点存在的原因

从认知规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擅长运用眼、耳、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后,再建立对事物的初步认识。由于细菌十分微小,虽然在生活中经常听说,但并没有亲眼所见。即使是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也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因此学生感性经验不足,学习起来并不能真正理解,并且容易产生枯燥和兴趣降低的情绪。

2 模型制作方法

有鉴于此,笔者设计并制作了细菌结构、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物理模型,用于教学。经过实践,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在教学中的这一重难点。

2.1 细菌结构模型

材料:透明塑料饭盒、红色塑料袋、琼脂、红色毛线、皱纹纸、铁丝、小刀等。

制作方法:将红色塑料袋裁剪成合适大小,放在塑料饭盒内;热水融化琼脂,将融化后的琼脂倒至塑料饭盒2/3;等到琼脂凝固后,用小刀挖去中间一块球形琼脂,露出空白处;将几股毛线打结连成一个圆环状,并揉成一团放在挖去琼脂处;最后用包着皱纹纸的铁丝做成鞭毛粘在饭盒上(图1)。

2.2 细胞核模型

材料:透明圆形塑料球、彩泥、毛线等。

制作方法:用黄色彩泥捏成两条染色体;然后将染色体固定在透明圆球内(图2)。

2.3 染色体模型

材料:彩泥、蓝色毛线。

制作方法:用黄色彩泥捏成数个圆形小球;将几股蓝色毛线编织成双螺旋状的细绳,逐个缠绕在彩泥小球外,形成一串(图3)。

3 该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细菌的结构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待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初步认识后,再将自制的细菌模型展示出来,由外到内地依次观察和讲解结构和功能。坚硬的塑料盒代表细菌的细胞壁,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红色塑料袋代表细胞膜,主要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胶状透明的琼脂代表细胞质;在细胞质中央的红色毛线团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位于的这一块区域就是拟核,这就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对皱纹纸做的鞭毛和荚膜,教师也可稍作介绍,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特有结构和功能。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拟核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这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跟细胞核有什么区别等众多疑问。接着,教师展示细胞核的模型,比较细菌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模型中塑料球就代表细胞核的核膜,它将整个细胞核包裹起来呈现出一个球形,使核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而细菌的拟核是没有核膜包裹的,没有边界因此是不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比较细菌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植物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教师将拟核中缠绕的红色毛线拉开是一个环状的结构,这就是环状的DNA;而由双螺旋的毛线和缠绕在上面的彩泥小球组成了的染色体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放大,这就是构成染色体的两种成分――DNA和蛋白质。

4 该模型在教学中的优势

4.1 使枯燥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初中学生年龄小,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本课中教师适时地使用自制的教具,给学生一个新鲜的刺激。学生看到教师做的模型是由身边常见材料制成的,新奇无比,从而被深深吸引,迫切想了解这些材料都是代表的结构,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科学又不失趣味性的教具点燃了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启迪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2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要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尽可能顺利的实现基本概念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由于物理模型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入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学习时的难度。因此模型教学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课通过呈现细菌结构、细胞核结构等自制模型,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体验和再现了细菌的结构;同时通过模型比较拟核与细胞核结构、拟核中遗传物质与染色体,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两者的区别,增加学生直观认识和感受,有助于突出呈现重要概念,从而建立清晰和完整的概念,实现对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突破和进一步巩固。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 天人合人 万物和谐

检 索:.cn

“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诱使我们制造更多的物品来满足自己“与时俱进”的需要,推动过度消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既浪费宝贵自然资源又加重环境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最终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初尝了自酿的苦果。因此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以人为本”设计造物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应站在人类历史高度去思考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且找到一种能够支撑人类持续繁衍生息的理论武器来支持设计活动。

一、设计“以人为本”的反思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生来平等,将人看做万物的尺度,以人性、自由和人的利益作为价值评判的重要准则[1]。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在设计活动中将人的利益与使用需求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以人为中心,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人特有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并且将是否以“以人为本”作为评价设计活动的准绳。

(一)设计“以人为本”的积极作用

人类制作器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设计在衔接物与人、物与物、人与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实现器物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从更高层次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这是设计需要积极考虑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这种需求,在造物活动中依据人的各种尺度进行设计,使器物的使用功能切合人的实际使用,从最简单的喝水到航空潜海都一直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21世纪是科学与技术的世纪,人类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使得各种器物的功能与表现形式有了彻底地改变,同一物品能够赋予更强大的功能。如何解决高科技产品服务于人,而不是人从属于技术将是设计面临的新问题。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负面作用

设计“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趋向于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将设计看作是资本牟利的工具。它将人的需求放在了一切设计活动的中心,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刺激扩大消费,创造经济效益。如轻便的塑料袋在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被认为是上世纪伟大的发明,它以其独特的性能很好的满足人类购物提携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塑料袋的原料是石油,这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一次性消费品,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2];人们丢弃的塑料袋没有统一处理,形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塑料袋易燃并且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掩埋于地下,降解则要经过几百年,而且会严重损害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等等一系列的危害。再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有计划地商品废止制”单纯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时髦的心态,浪费宝贵资源加快汽车的更新换代,赢得商业噱头[3]。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人类的这种行为是片面的、孤立的甚至于自私的,同时造成的危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回过头去看我们过去所创造的文明时,发现在古老东方有着一种质朴、永恒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如果在设计活动中引入这一理念,则能够对于当前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和谐的设计观念。

二、和谐的“天人合一”理念

中国古代先贤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哲学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

(一)“天人合一”理念的来历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4]。中国古人将天、地、人看作是宇宙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天、地、人相统一是对宇宙整体的最简单概括。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立元神》:“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成一体,不可一无也。”再者中医名著《黄帝内经》提出以一种系统、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想去看病,主张人体与宇宙是统一的,人体是宇宙系统中的一个小宇宙。总体来说,“天人合一”作为描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彼此相因、相互交感趋于无限的有机整体,注重观察多元结构中的差异性、秩序性,能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的变化过程中把握整体的和谐状态。

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军事、农业、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凡事只要做到了天地人三者和谐,就能够“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蓄蕃息,国富兵强”,就能“百事不废”[5]。而“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就将人看成是世间万物的中心,以一种单一、分裂的观点来看待以及处理周边的事物,结果导致了目前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也是“天人合一”比“以人为本”更具有生命力、更具合理性的原因。

(二)“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

如果在设计中践行“天人合一”观念,那么我们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考虑人的主观需要,更多的是将人放入到一个大的环境中加以权衡、考量。从宏观上来看,把天地人三要素作为设计考虑的三大方向,综合各方因素,在整体上把握设计造物活动方向的正确性与适宜性,不至于设计出的器物只从单个人的需求出发而损害其它各方的利益。从微观上来说,设计中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主要因素,便于我们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紧紧围绕器物的形态、原料、色彩、加工、运输、销售、使用人群、使用情境、回收、再循环利用等进行系统的联结思考与规划,使得设计出来的器物宜人、经济、绿色、生态以及环保,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与人力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真正达到事半功倍。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行为活动都可以依据上述原理进行思考与规划。举例来说,我们平常使用的塑料手提袋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源头。通过“天人合一”的观念来综合系统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便能够见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端倪。首先在塑料袋设计过程中,分析使用塑料袋原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于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塑料袋的使用人群、使用地点、时间以及使用情境,初次使用后哪些情况下哪些人会再次使用,提高利用率。如果不会重复使用,则要考虑其回收利用或者可降解的条件(使用地区的降雨量、水土的酸碱度、湿度、日照时长、植被覆盖率等)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将一些传统的盛物器具进行再开发设计如竹制品,使其符合当下使用潮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次数。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材料来代替塑料制品,比如开发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生物光双降解塑料,如日本贸易工业部已将降解塑料列为位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的第4种新材料[6]。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则要科学合理的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带来的危害。第三,通过行政命令和税收政策来调控塑料袋的使用。综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依靠行政命令所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需要通过调高或者降低税收的手段来激励生产厂家、商场以及消费者,做到有奖有罚。也需要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上述三个方面综合、整体的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将塑料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再思考与设计,较为系统的提出了解决白色污染的可行性方案。

结语

设计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是人类创造健康与诗意生活的工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要,但是这种理念将人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认为人能够主宰以及役使一切自然之物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设计中引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上创新的需要,主要是它能够对设计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它就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一种境界,一种觉醒,一种社会的整体形态。这种理念让设计活动变得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可再生性,使得人类跳出了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加注重设计的最终目的,更加关注所有物种共存共生的地球家园。

注释

[1] 孟昭阳:《设计以人为本的再认识》,160~162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8)。

[2] 丁小瑞、吕寅:《常用购物袋的评价与比较》,51~54页,《国际纺织导报》,2010(7)。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 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48~49页,《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

可降解塑料概念篇8

关键词:塑料模具;设计;问题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现在的生产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的形状以及结构都比较复杂。单纯的依靠图纸已经不能准确的展现产品的形状与结构,因此模具设计者在设计模具时不仅要准确的掌握产品的形状、大小以及原料的特性等,还要使用计算机这个辅助设备。某些产品还需要提供实物或者模具。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设计出性价比高的塑料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不仅要掌握其设计的标准及尺寸,还要关注设计成本。因此,设计者必须积极探索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塑料模具的设计现状、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1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现状

为了更好的解决塑料模具设计中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让读者了解一下当前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现状。

1.1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

塑料模具的设计总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它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更新变化。它们分别是:①工业产品的形状与外观;②产品尺寸的精确度;③设计模具的工艺程序;④模具的质量要求。在设计每个模具的过程中,设计者都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模具尺寸的大小、部件的组成部分、工艺设计以及力学的计算等都是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模具的设计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①在设计前要对产品进行分析;②对部件进行设计;③设计总体方案;④进行结构和施工图的设计。

1.2现代塑料模具的设计

设计者将客户的计算机资料输入电脑,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CAD/CAE技术的帮助下,可进行仿真实验。在此过程中,系统能进行图形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包含三维曲面的图纸,系统能够进一步修正和编辑。例如,曲面的结合、截面圆角以及曲面的融合等。设计好的零部件在电脑系统的帮助下,可将其实体显示出来。这样,设计者就能很直观的观察其设计的正确性。设计者还可以借助系统功能对强度、塑料流动状态以及模温等进行模拟测试。一旦发现设计中存在误差就能及时修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塑料模具的设计成本。

1.3在塑料模具设计中CAD/CAE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塑料模具的设计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就是CAD/CAE技术。CAD/CAE技术主要包括概念设计、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计算机仿真、绘图以及辅助设计过程管理等。产品的大体结构是通过CAD技术设计出来的。设计者在设计出大体结构后再利用CAE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和评估。在模具 C A D / C A E 集成技术的帮助下,制件不需要原型试验。通过几何造型技术,制件就能准确而生动的展示在计算机上。当需要进行力学检测时,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此外,计算机还能帮助设计者进行快速分析、自动绘图和自动检索,这不但能减轻设计者的工作压力,还能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模具设计的难点、重点上。在正式使用模具之前,CAD软件能够对模具的参数进行正确性预测。例如,在考察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状况时,可采用流动模拟软件来进行,以便改进浇注系统的设计,从而更大的提高模具的成功率。当需要考察熔体的凝固和模温的变化时可采用保压和冷却分析软件,通过软件的分析结果来改进冷却系统。此外,为了事前了解塑料模具出模后的翘曲以及变形情况,可应用应力分析软件。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的概念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外观和结构上的设计,它已经扩展到模具结构分析的领域。当用CAD技术设计出塑料模具后,可采用CAE软件对其进行刚度、强度、跌落试验模拟以及散热能力等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对前面的概念性结构进行合理性检验。当发现不合理时,可采用CAD软件进行修改。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CAD/CAE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4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工艺制品对其尺寸和形状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这也要求模具设计者在设计模具时要对其进行严格设计和分析,以便达到工业制品的要求。尽管模具设计者在工作中非常严谨,但是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

①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存在收缩率方面的问题。在制备塑料模具时,往往需要高温和高压的环境。塑料在高温的条件下溶解为液体,然后在将其注入模腔中。由于塑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对液体塑料的定型产生了影响。和固定的模腔相比,塑料模具变小了。在此种情况下就发生了收缩。这要求设计者在制备塑料模具前必须考虑到此方面的问题,以便尽量减少误差。但在真正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考虑了此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不同类型的塑料其收缩率也不同这一点。因此也会影响模具尺寸的大小;

②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存在公差标注不一的问题。众所周知,根据制品的不同,其塑料模具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模具设计者来说,在设计模具时要着重考虑公差标注问题。一旦发生公差标注低的情况就会降低塑料模具的精确度,反之就会造成精度较高,模具复杂。此外,在设计模具时,设计者因忽略了公差标注问题而采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盲目选择时,会导致模具在尺寸和形状上出现问题。从而降低了塑料模具的质量和价值;

③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存在热膨胀系数问题。热膨胀系数是另一个影响塑料模具形状和尺寸的问题。热膨胀系数随着塑料模具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正是这种热膨胀系数对塑料模具冷却后的形状和大小产生作用。由此可见,热膨胀系数在设计塑料模具中占据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设计者不严格遵守设计流程,缺少对它的利用,从而导致塑料模具设计的成功率降低。

2关于塑料模具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设计模具时,设计者为了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效率,就需要不断的进行理论及实践上的创新,谨慎分析各种问题,寻找出影响塑料模具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并思考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不仅对提高模具的效率以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能生产出更加满意的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2.1设计者要注意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入设计模具之前,设计者一定要事先做好材料收集工作。此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掌握模具的相关数据以及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塑料模具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例如,模具的精确尺寸、注塑机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技巧、影响设计模具的因素等都需要考虑到。因为这些因素对塑料模具的最终成型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模具的过程中要谨慎、认真的分析这些问题,尽量避免出现差错,以便更大程度的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效率。

2.2在设计塑料模具中,设计者要全面考虑塑料模具失效形式的保护问题

在设计塑料模具中,设计者还要对塑料模具失效问题进行考虑。例如,塑料模具的变形、腐蚀以及磨损等都属于塑料模具的失效问题。因此,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可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磨损性、抗腐蚀性以及抗压性都好的材料。这不仅有利于设计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塑料模具的使用寿命。

2.3模具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差标注

众所周知,不同的公差标注会对塑料模具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塑料模具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对于高精度的模具,就要选择高标准的公差标注。虽然这样使制备工艺变得复杂化,但是却能够有效保证塑料模具尺寸的精确度,从而达到了顾客的要求。反之,对于那些对精密度要求不高的塑料模具,可采用相对较低的标准进行公差标注。这样,设计出的塑料模具不仅在误差准许范围之内,还能简化了设计工艺,并且也达到了顾客的要求,可谓益处很多。

2.4模具设计者要有效利用相关程序和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者完成很多塑料模具中的设计工作。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效率,设计者可合理的选择相关程序和设备。例如,设计者可利用CAD软件对模腔体积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它减少了计算的时间,从而对设计效率也有所提高。并且,一些专业的设计软件还还能帮助设计者修改图纸中不合理的数据等。此外,这些专业的软件还能根据所提供的收缩率以及热膨胀系数等给出相应计算。

3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消费者对塑料模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设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出科学、合理、创新的设计方案,还要求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效率。本文首先讲述了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现状,其次针对塑料模具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塑料模具设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而且,笔者相信随着模具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塑料模具的设计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于力伟.塑料模具设计中常见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4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