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茶文化的兴起8篇

时间:2024-01-25 15:55:43

茶文化的兴起

茶文化的兴起篇1

引言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茶叶的鉴别工作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让劣质的茶叶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兴起篇2

关键词:紫砂陶;茶文化;文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6-01

宜兴的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的发掘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阳羡人的祖先就能制陶,到了汉代则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发达的陶艺工业标志着历史上宜兴的繁华。紫砂的原产地为宜兴,紫砂陶是由“宜陶”生出的一枝,是陶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被注入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蕴,在茶的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凝聚起道德与美学意识,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茶具——作为茶饮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具有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派生文化。如果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壶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一代代艺人杰作流传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咏茶名篇,赞叹紫砂壶的精妙。

砂壶宜茶。紫砂泥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形状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强,干燥收缩率小,烧制温度广,变形小,生坯强度大,冷热急变性好;紫砂泥本身无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制陶。紫砂壶的口盖能做到配合密缝,精密合理,能减少混有黄曲菌等的空气进入壶内,能较长时间保持住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延长壶内泡开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这是其它茶具无可媲美的。

经济发展到宋代,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出现了成熟理性与自觉意识,紫砂艺术开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于新兴的紫砂壶的出现,社会名流不惜笔墨,赞叹紫砂的精妙,此时的茶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情”;这些赞紫砂的诗句说明当时的名流社会,对紫砂壶的喜爱,其中就有坡、欧阳修,文人士大夫寄情紫砂。到了明清紫砂艺术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清康熙雍正时期紫砂引起宫廷的高度重视,乾隆年间紫砂成为珍贵的御用品,此时紫砂壶在中华茶文化中已占据有重要角色;一代代紫砂大师不断创新、探索,在紫砂中融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在壶上充分展现他们的艺术修养与道德情操,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质,文化内涵都会在器物中表现出来。紫砂艺术来源于生活,艺人们在紫砂中揉进他们的理想,创造出人类艺术的瑰宝。紫砂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历史上的宜兴就是中国古代产茶区之一,所产“国山茶”在三国孙吴时期,就闻名江南;唐代阳羡茶更成为贡茶,名扬天下,唐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同时宜兴金沙泉在当时就是与贡茶同时进贡的沏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下,造就了紫砂技艺,随着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文化新的文化内涵;紫砂带动着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紫砂的发展也奠定了数百年来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也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紫砂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扑拙高尚的人生态度,品茗即是玩茶,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情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闲雅的精神,紫砂的精妙带给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明进步的结晶;它的开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

如今,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经济的刺激,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的品味、质量、情趣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文化理念推动下,必然引起紫砂壶工艺的新一轮发展,相信在新时代中,紫砂壶会以他独特的魅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再发展。

茶文化的兴起篇3

关键词:茶文化;绍兴;茶馆;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23102

1 引言

中国的茶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茶馆的起始阶段可以追溯至两晋时期,之后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包括唐代正式形成茶馆、宋代至清代得到发展、解放后茶馆的新生期,直到在当前形成了现代茶馆。茶馆是绍兴地区群众的重要休闲场所,也是绍兴地区发展的组成部分。但是纵观当前绍兴茶馆市场可以发现其经营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含自身存在的经营问题,例如缺乏自己独特性,经营管理团队不强等;也有其它行业或者同行业的竞争问题,例如分布集中带来的竞争,国外咖啡引起的竞争等。对此,笔者在文中对绍兴茶馆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绍兴茶馆的未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2 茶文化与茶馆的关系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是一种以茶作为传播艺术载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茶道、茶德、茶艺等相关内容,其核心是茶艺。茶的起源地是中国,而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并且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之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由物质层面的饮茶,逐步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形成了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茶道、饮茶礼仪等内容。自古以来,茶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因此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茶馆是以销售以经营茶及茶产品为主,并兼具休闲和娱乐功能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一个窗口,可以称其为一种社会的“缩影”,其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群众精神生活水平。

茶馆是茶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路径,其可以作为载体,体现茶文化、茶礼仪以及地区的人文风俗。我们知道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而茶馆则是最能直接领略、学习以及研究茶艺的地方,因此茶文化与茶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没有了茶馆,茶文化就失去了重要的传播和传承的途径;而如果没有茶文化,茶馆也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失了人文情怀。所以,茶文化是茶馆的内在涵养,而茶馆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媒介。

3 绍兴茶馆起源与功能

绍兴茶馆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众所周知,绍兴地区每年会产大量的茶叶,因此饮茶的风气代代相传,茶馆也是随处可见。在清朝乃至之前的古代社会中,绍兴茶馆还会请戏班唱戏或者请人说书,是绍兴人民休闲娱乐的不二场所。而作为正宗绍兴人的作家鲁迅先生也经常在作品中提到绍兴茶馆,例如《孔乙己》、《药》等。绍兴茶馆作为茶行业的一个窗口,并不单单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还始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一是为人们饮茶、品茶提供一个优雅别致的场所,使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中陶冶了情操,身心得到放松。尤其当代人生活节奏过快,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工作之后,许多人们会经常约上老友品茶、交流,而绍兴茶馆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其二是绍兴茶馆能够传承茶文化,传播茶知识,促进文化交流,许多茶馆中会在举办多种活动中渗透茶文化,如民俗文化讲座等,而这里就为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其三,绍兴茶馆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好的场所,茶馆中静谧、和谐、儒雅的氛围,使人缓解了原本的紧张和焦虑,被茶带入一个安静祥和的境界,整个人变得更加的心平气和、睿智,而这样安逸的环境为商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谈事场所;其四,增加茶叶销量,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绍兴经济发展。众所周知,绍兴地区盛产茶叶,如果茶叶销售良好,则必然将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 当前绍兴茶馆经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更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生活。而绍兴茶馆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不仅茶馆的数目大幅度增长,而且在种类上也有了扩展,如出现了茶室、以丰富饮食为主的茶楼等。另外,绍兴茶馆不仅仅是数目和种类增多,许多茶馆还为适应当前的发展,将自身内部装修得美轮美奂。但是,伴随着茶馆行业的慢慢成熟,当前绍兴茶馆在行业内竞争激烈,部分茶馆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亦或是服务质量与口碑较差。

当前,绍兴茶馆面临的竞争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现有茶馆之间的竞争。喝茶作为娱乐休闲的方式之一,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部分茶馆为了吸引顾客而大搞装修,并且纷纷推出各种服务,比如自助式茶点、邀请茶道表演等,因此形成了异常激烈的竞争。②面临着新加入的茶馆的威胁。部分新的主题茶馆的出现使得传统茶馆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③咖啡厅和西式快餐的竞争,如星巴克越来越成为上班族休闲、歇息的首选。

5 未来绍兴茶馆的发展模式分析

5.1 细分市场,选择主要服务对象

当前绍兴多数茶馆主要是面向大众,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但是就长远的发展而言,应该根据自身茶馆的规模、资金、定位以及茶馆消费水平,然后为主要面向的消费者群体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因为各行各业的消费者都会有去茶馆的需求,但是一个茶馆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对此绍兴茶馆应该细分,不同的茶馆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得每一个茶馆集中精力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来服务,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5.2 合理选址,服务目标市场

绍兴茶馆经营过程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分布过于集中,这种集中状况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在开茶馆之前对选址工作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周围已有茶馆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以及消费特点等,一定要避免茶馆数量已经达到饱和的地方。另外,不同的茶馆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在自己的消费群体集中的地方建设茶馆。再次,要考虑周围的交通情况与环境条件,尽量让茶馆建立在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在不同的条件不能兼得时,就需要决策者自行抉择。

5.3 强化个性,规范市场竞争

绍兴茶馆之所以缺乏个性,是因为部分茶馆消费种类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营。对此,部分存在此问题的绍兴茶馆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丰富多样的消费品种,包括餐饮、表演等,也可以尝试主题茶馆、特色茶馆、体验茶馆等模式,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并且提供选择性消费的休闲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绍兴茶馆应该强化个性,建立自己的特点,将茶馆明显与其他休闲餐饮区分的标志。并且,绍兴茶馆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应该多凸显自己的特性,走特色化道路,同时要规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共赢,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

5.4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企业品牌建设是尤其重要的,因此绍兴茶馆非常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营造品牌优势。当然,最重要的保证就是提升服务的质量,塑造美誉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卓越的品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与品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虽然绍兴茶馆经营目前存在着些许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经营者只要着力于改革,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赢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艺馆往何处去?――中国茶艺馆三十年反思[J]. 农业考古, 2010(2):78-86.

[2]夏燕红,张 荣,肖剑斐.茶馆顾客体验价值驱动因素及其体验营销策略研究:以杭州自助型茶馆为例[J]. 经济论坛,2011(3).

[3]黄 泰,保继刚,刘艳艳,等.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以苏州市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1).

[4]熊红军,刘成玉.乡村茶馆功能的演变、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四川为例[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3).

[5]张琴.济南茶馆文化发展思路探讨[J]. 茶叶科学技术, 2013(1).

茶文化的兴起篇4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开始由“朱门”走向“柴户”。除云南、四川、湖北等早已栽种外,湖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也先后辟园种茶,从而饮茶从文人、士大夫中向民间逐渐普及。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茶馆的兴起是宋代饮茶普及的一个突出表现。《清明上河图》有东京汴河两岸茶坊酒肆生意兴隆的描绘。《梦梁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书中,有当时杭州茶馆的种种记述。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文化的兴起篇5

在福建闽南有一首歌曲叫《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拼”和“赢”,十分形象地反映了闽南人那种勇于开拓、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陕西省福建商会副会长、西安兴旺茶叶公司董事长郑兴旺,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一位茶客说,来西部京闽茶城既可观光,又能发现很多令人欣喜的物品,更重要的是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冬日的一个下午,记者在西安市长乐路西部京闽茶城采访了郑兴旺。说起他来西安创业,那是20多年前的事。

那时,他在西安市东七路办了一家茶叶店,面积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小打小闹。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以自己的厚道诚信经营、质优价廉的好茶叶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一个小店若要发展,必须走出去跑市场、拉订单。尤其冬季是茶叶销售的淡季,生意不好,他就到西安周边的郊县搞推销。记得有一次到铜川,已是隆冬季节,天气非常寒冷,对于生长在福建的郑兴旺来说,冻得直哆嗦。但为了卖500斤茶叶,他和人家说了许多好话,讲自己茶叶的特点,心诚则灵,人家看他福建来的小青年,不怕严寒,手都冻红了,最后终于签订了第一份合同,头一回赚了500元。他晚上睡在当地的窑洞里,心里不知有多甜,从此,他对在陕西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决意要把生意越做越大。

随着西安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日益注重身体健康和文化享受,对充满神奇魅力的茶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西安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档次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逐年增长,一批规模化的茶叶市场焕发出了活力。西安长乐路先后建起了西北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金康路茶文化一条街和西部京闽茶城。郑兴旺一下子看到了潜在商机,他毅然将店面从人和搬到了茶叶批发市场,并成立了自己的茶叶公司,率先在西部京闽茶城办起了品牌茶叶示范店。这座现代化的茶城文化气息浓厚、起点高、品位高,在郑兴旺的带动下,国内茶界高手纷纷携品牌茶叶进驻,如今经营户已达800多家。从此,郑兴旺成为西安茶界第一人。

引领马帮进古城

郑兴旺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福建开有茶园,生产加工一条龙,形成了绿茶、茉莉花茶、铁观音的加工基地。在经销本地茶叶的基础上,他还同云南等地10多家茶园建立合作关系,扩大营销,不断扩张自己的规模。

特别是云南的普洱茶,古今闻名。2005年云南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启动,作为西安最大的茶商,郑兴旺要借此机遇,大力弘扬茶文化,让茶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于是,他半年前就与云南方面进行了联系,特别将西安作为“马帮茶道进北京”的重要一站。

在做好各方面准备后,2005年5月1日,茶道马帮从云南普洱出发,沿“213”国道北上进京。这支茶道大马帮分别由贡山、宁蒗、墨江、腾冲和施甸等6支马队组成,出行骡马共120匹,赶马队60多人。他们从普洱沿玉溪、昆明、昭通抵达绥江,一直向北进发。

历时54天,行程了2000多公里后,他们来到了计划中的重要一站――西安。在这个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古都,马帮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西安市民的热情欢迎。郑兴旺作为“马帮西安行”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一直忙前忙后,负责接待、住宿、拍卖等。在西北最大的茶叶批发商城,他们组织了扶贫济困的拍卖活动。这次活动中共拍出了六块由马帮运来的茶叶,最高一块拍得4.4万元。后来,这次大马帮在西安开展的义卖茶叶活动,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了陕西省希望工程,用于在陕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

这次“马帮西安行”活动,大大弘扬了茶文化,也使云南的普洱茶在西安名声大振。从此,普洱茶不仅在郑兴旺的茶叶店经销,西安城几乎掀起了一场“普洱茶热”。

郑兴旺虽是个商人,但他深知文化的魅力。不论在他的公司,还是茶叶店里,从牌匾、装饰到店面,处处都散发着茶文化的雅、礼、和,强调人与人的和睦,人与人自然的交融。因此他的经营理念是“以茶会友”。通过茶来吸引客人,与客户为友。近年来,他事业发展了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2006年,他资助云南两名失学儿童,每人每年1万元,一直扶持到上完高中。

以茶促进闽陕互动

郑兴旺来陕经商20多年,将“敢打敢拼”的“闽商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不但在事业上卓有成就,还乐于助人,带动同乡共同发展。他除了打理自己的公司、经商外,还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学习,2006年他如愿以偿地获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使他在今后公司的发展中会更多地运用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让自己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宽广。

郑兴旺创业起步早、发展快,在他的影响下,带动了100多福建老乡来陕西经商,有卖首饰的,搞汽车装潢的,还有经销陶瓷的等等。他们重视乡情、亲情,相互扶持、相互提携。不少人就是依靠团结的力量,渡过了来陕创业初期的难关,逐渐发展壮大的。

正是基于这种优势,2003年陕西省福建商会应运而生,这个组织的成立对团结闽籍商人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郑兴旺因业绩突出,2006年当选为陕西省福建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据他介绍,目前来陕经商办企业的闽籍商人已达10多万人,企业多达1600多家,涉及茶叶、鞋帽、建材、机电、五金水暖和房地产众多领域,闽商在陕投资累计已有200多亿,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闽陕两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作为商会负责人之一,郑兴旺谈到,福建商会曾配合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参与了“厦门投资经贸洽谈会”;在泉州成功主办了“闽陕两省企业家联谊会”等。如今陕西福建商会配合陕西省政府参加全国各种投资、贸易、项目推介会20多次,并与海内外80多家兄弟商会有密切联系,成为宣传陕西、扩大陕西对外影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团体。

福建商会还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先后为陕西华阴洪水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万多元,为城固县100多名贫困学生捐款12万,还为富平县贫困户开展送温暖活动,捐款捐物价值2万多元。2007年福建商会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外省区市驻陕机构先进单位”。

茶文化的兴起篇6

关键词:紫砂;茶经;特质;文化

1 前言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联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贡茶的清香,山水的灵秀,淳朴的风情和醉人的书香,古朴典雅的紫砂,组成了极富情趣的宜兴文化。宜兴和紫砂的渊源,在于其独一无二。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陶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百年来传承的陶艺、紫砂文化和形成的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紫砂陶与茶文化的关系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紫砂与茶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弄清这种关系,有助于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壶因茶生,茶因壶俏,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则变得次要,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而然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趣,在众多茶具器皿中,紫砂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

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壶,用以泡茶,善於蕴味育香,使用经久,越发光润古雅,给你的饮茶生活带来艺术享受和无穷乐趣。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失茶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壶的口盖要求严瑾,能使冲壶水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

茶文化的兴起篇7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茶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坡点茶。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茶文化的兴起篇8

浙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在大会上说:“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惠及世界。中国、日本、韩国茶文化兴旺发达,包括茶文化交流在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在这里共同交流和探讨茶文化,不仅有利于发展茶产业、促进茶经济,有利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三国人民友好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亚洲。”

以茶为缘,以和为贵。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7年来,一直坚持倡导这一茶文化精神。创始会长王家扬提出“天下茶人是一家”,团结茶人,广受海内外茶界赞同。继任会长刘枫提出“茶为国饮”,倡导全民饮茶日,如今蔚然成风。加强同国内外茶界社会团体和国际友人的联系与交流,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是当代中国茶人的真挚心愿。

“以前我们一直讲,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是近来考古发现,茶的出现可能比这还要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附近有一个叫田螺山的地方,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了茶树的树根,它们不是零散的,而是成排种植的,很多专家都推断这是人工种植的遗迹。如果这个结论是对的,那我们的茶文化最早就可以推到六七千年前,历史更加悠久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讲起茶文化,就兴致勃勃,信口道来。“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总的来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博大精深,其乐无穷’。茶文化,就我个人体会来,可以说就是四个字:和,敬,清,廉。和,就是心平气和,和睦和谐,也就是科学发展观里提倡的这个‘和’。敬,是作为一种对客人尊敬的礼节,你一到朋友家里,别的可以没有,但一定会有茶给你端上来,这是对客人起码的尊敬。中国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它里面没有酒,但是有茶。说明老百姓的生活里可以没有酒,但是一定不能没有茶。所谓‘清’,就是茶能清肺、清心,茶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有调节心理的功用。茶让人产生清和、清远、清醒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带来第四个功能,那就是‘廉’。说到底,‘清’带来的就是清心寡欲的效果,也就容易让人从廉,茶教会人们敬天爱人。”

就在前不久,徐鸿道常务副会长代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出席了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绿茶大会和世界茶叶节,并分别作了《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兼论世界的茶消费与茶文化》和《关于普及绿茶文化,振兴茶产业的若干思考》两个演讲。他在讲演和答问中说,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和茶文化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茶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造福种茶人和用茶人,是中国茶人的共同愿望。

我国饮茶之风自唐朝兴起,迅速传播。到了宋元时期,士人、寺院、皇室以及市井百姓的饮茶各具特色,风靡天下,并随着中日、中韩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各地。为了追根寻源,2009年日本茶人还在宁波三江口(古明州码头遗址)立了一块“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这就意味着他们承认日本的茶尤其是静冈一带的茶,最早是从宁波传过去的。作为日本最早和最著名的茶产地,静冈县自2001年以来已先后举办过3届世界绿茶大会暨世界茶叶节了。今年第4届有来自日本、中国、韩国、英国、美国、印 度、斯里兰卡、摩洛哥、肯尼亚、墨西哥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界人士500多人莅临盛会。日本抹茶的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先后表演了各自的古典茶道,用的茶炉、茶碗都是古董,茶叶、水甚至木炭,都是特别提供的。古典茶会少则三五人,多则八九人,茶人席地而坐、促膝相谈、吐露心声,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在现代文明中保存古典茶会,既是一种坚守,也是一份茶缘。

作为资深的地方外事工作者,徐鸿道常务副会长对浙江和静冈友好省县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亲历亲为,如今在新的领导岗位上,他意识到两省县的茶产业和茶文化在各自国家都举足轻重,今后应该在这方面大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徐鸿道不无感慨地说:“茶文化在东亚各有自己的系统,在中国称为‘茶艺’,日本叫‘茶道’,韩国叫‘茶礼’。这次我去日本开会,就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那么多外国人都在讲日本茶文化怎么怎么好,而作为茶文化源头的中国却无人提及。所以,我想我们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应该担负起这个弘扬中华茶文化的重任。”

在谈到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来推动茶产业发展时,徐鸿道说:我们目前的制茶工艺和品牌建设还比较薄弱,在对外交往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茶叶的对外贸易量也比较少,茶叶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没有茶叶的出口,哪来茶文化的“走出去”?我们要把茶叶出口与茶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周国富会长提出要‘振兴中华茶业’,要形成一个大工业的理念来抓茶产业,也就是要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要有统一的品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加工,还要有统一的销售渠道。”看得出来,新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领导在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这个大课题上,志存高远,满怀信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