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8篇

时间:2024-02-19 15:12:59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1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0.0l。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2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膜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很高,肢体瘫痪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多表现为瘫痪,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本文旨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98例脑梗塞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其中男108例,女90例,年龄45~78岁,平均63.6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其中肢体肌力2级以下者126例,3级以下者72例。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内科的相关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在卧床期、下床早期和下床后期给予肢体瘫痪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一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常规内科治疗的瘫痪肢体的护理,患者入院5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145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47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6例。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对起病较重、突然,病人出现的身体症状如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上的痛苦。做好患者的患肢瘫痪的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鼓励病人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对失语的病人可用手式、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3.2 一般护理

3.2.1 病房环境 脑梗塞患者早期多需要卧床,所以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对患者心理和病情有很大的影响。应把患者安置在环境清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病室。同时在安排床位的时候也需注意新老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和稍差的调配。

3.2.2 饮食护理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和精神忧虑常会导致食欲不振,加强饮食护理对保证患者的足够营养补充,保证抵抗力很重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重症病人常伴有吞咽困难,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3.3 瘫痪肢体的护理

3.3.1 急性期的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维持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减轻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骨脱钙等废用性变化。脑梗塞急性期瘫痪肢体的护理包括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和适时进行功能锻炼。良好的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是早期偏瘫预防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平卧时应将患肢维持于功能位且经常更换,患者需要2 h翻身一次,经常变换可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还可使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若48h内神经损害不再进展,即可在床上靠坐或坐椅子。具体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瘫痪上至放在枕头上,使之呈伸展为止,瘫痪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仰卧位时在瘫痪下肢的下方垫一海绵,膝关节稍弯曲,瘫痪上至防止体旁枕头上,肩关节前身,手臂伸展,外放稍抬高,头呈中立位;患侧卧位时头部用舒适的枕头支撑,稍后仰,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1]。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后,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开始进行被动运动、肢体按摩和主动运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患肢出现主动运动后,应开始进行主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不仅可增强肌力,还能防止肌肉萎缩弹性减退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对于肌力0-1级者可在在适当的姿势下进行作试图引起主动肌肉收缩的练习;2级时,可作水平面上的即排除重力影响下的主动运动;肌力达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肌力达4级时,应作抗阻运动[2]。练习的内容包括Babarth握手、桥式运动和床上移行等方式。

4 康复期的护理

在康复期对患者进行完整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当肢体肌力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及关节被动运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对瘫痪病情较重的患者应该侧重于被动运动,被动进行各关节的多向运动,重点进行肩关节的屈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及肘关节的屈伸。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有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3]。

同时做好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对家属及陪护人员培训指导尽量通俗易懂,让其了解脑血管疾病康复信息,尽量给患者创造更多的日常动作练习及活动机会,保证患者在其余时间仍能得到正规康复。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做好早期和恢复期的护理干预对病情的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清平,陈海光,李学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7):62-63.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家庭瘫痪患者;护理效果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的决策依据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获得最新、最佳护理研究证据,充分应用护理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三个方面。瘫痪患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家庭负担主要指疾病对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对家庭经济、日常生活、娱乐、家庭成员内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家庭成员躯体、心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社会负担主要指国家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瘫痪患者的生存质量更是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三高”征也不断增加,甚至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三高”征导致的脑卒中患者也越来越多。脑卒中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导致的中风病的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有很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等。据临床实践表明,因中风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偏瘫、或单肢瘫、以及两次发作累及双侧肢体瘫痪,患者常伴语言障碍,呛咳,或某种程度的智力下降。而中风导致的瘫痪不仅对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这类患者在医院经过正规的长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后,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可以康复出院,有的效果不理想,但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于家庭经济、人力、时间等原因,出院后有的进入了社区养老院,有的直接回家,由家人或外聘的照护者照顾患者。由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自理缺陷以及照护者的知识缺失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都会对瘫痪患者的病情转归和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出院回家的瘫痪患者60例,其中双侧肢体瘫痪和单侧肢体瘫痪各30例,每组男女各50%,年龄为40~65岁,连续住院6个月以上,出院后病程为8个月以上以及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双侧肢体瘫痪和单侧肢体瘫痪的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将60例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男女各15例,全身瘫痪和部分肢体瘫痪各15例,两组的平均年龄相当,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2.2建立循证小组 由科护士长带头,成员有护士长、责任护士、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以及主管医生等。护士长对所有参与的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和工作分配。

1.2.3实施循证护理

1.2.3.1评估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 瘫痪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下降和自理能力缺陷。轻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部分需人帮助,重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别人照料。循证护理小组的护理人员应认真,仔细的评估每位瘫痪患者在进食、语言表达、行动能力等方面的自理程度,为其建立健康护理档案,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予以实施。循证小组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上门为患者服务,如留置、更换胃管、尿管等,并检查患者的健康恢复情况,收集记录患者的所有信息。

1.2.3.2评估照护者的能力,建立帮扶计划 瘫痪患者的照护者,有的是家庭成员,有的是根据其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而外聘的有一定护理经验的社会人员。这些照护者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护理经验参差不齐,全凭护理患者时间的长短而积累经验,大多数照护者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护理培训,而且外聘的护理人员年龄都偏大。循证护理小组的护理人员应对照护者的护理知识、身体健康状况,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后建立档案,并建立相应的帮扶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指导和心理疏导。如抬高床头、鼻饲、吸痰、翻身、肢体功能锻炼,服药的正确方法等,防止患者误吸导致吸人性肺炎和肢体孪缩、僵硬以及发生褥疮。有研究表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吸人性肺炎发生率高达37%~78%,故应高度重视。瘫痪患者的照护者,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繁重又脏又累的护理工作,会产生心里疲惫和工作懈怠,循证小组的护理人员应不仅给予其护理指导,还要对其进行心里疏导。并叮嘱照护者如有任何疑难问题均可打电话咨询相关医护人员。对照护者从以下方面给予适时指导。

1.2.3.2.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瘫痪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对意识清楚的患者,照o者须鼓励患者乐观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与照护者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1.2.3.2.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肘关节应微屈,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为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背曲。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尤其翻身后应保持肢体功能位。

1.2.3.2.3预防并发症 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及肢体按摩,鼓励自助运动,协助其坐起、站立、步行等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由于瘫痪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如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故应翻身1次/2 h,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平整干燥,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注意个人卫生,擦浴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要有足够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保证足够营养,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可给一杯热饮料,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口服蓖麻油或开塞露塞肛,仍然不能排便时,应通知护理人员灌肠。对意识清楚能正常排便的患者可用便壶或便盆,对意识不清又能自行排小便的男患者,可用大小适当的保鲜袋开口端松紧适宜地系于患者的外生殖器上,排便后及时更换;对意识不清的女患者或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由护理人员留置导尿管,导尿管应定期更换。

1.2.3.2.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瘫痪有好转时,应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照护者;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脱衣服、洗脸、吃饭,行走等。

1.2.3.4收集与反馈信息 循证护理小组的人员应与观察组瘫痪患者的家属或照护者互留联系电话,定期通过电话回访和家庭探访了解患者的康复信息,把反馈回来的患者的康复状况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观察比较,见表1。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4

【关键词】脑出血;瘫痪;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99-01

当患者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脑出血,该病预后较差,病情严重,且有很高的致残率,主要是高血压伴随脑小动脉的病变,当血压出现急剧升高的情况时,脑血管破裂,患者经常出现后遗症,如瘫痪等,肢体活动受限制,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会死亡,针对各种后遗症,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1]。为进一步研究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影响,将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39-82岁,平均年龄为64.3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36-83岁,平均年龄为65.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

1.2.2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1)主治医生首先指导患者进行意念活动,通过手势和动作指导患者活动瘫痪肢体,调节肌群,在患肢不能活动的情况下,集中患者的注意力,利用意念想像、支配患肢的活动,增强其自主活动的意识。(2)按摩治疗,手法由轻至重,先按摩患肢的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为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放松,应有节律的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采用揉捏或是摩擦的手法按摩低张力肌群,采用推摩的手法按摩高张力的肌群[2]。(3)促进患者关节活动,由大幅度向小幅度过渡,首先进行患肢大关节的被动活动,之后活动小关节,活动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活动诱发的疼痛,尤其应加强踝背屈、肩部的外旋及外展动作,每天活动2次,单个关节活动6-8次,可配合物理治疗,患者出现疼痛且疼痛缓解后继续活动。(4)瘫痪肢体因感觉神经受损,对各种刺激反应不正常,为防止肌肉的萎缩等,应促进肢体的被动活动并纠正正常功能位置,不可使用热水袋、冰袋等,防止出现烫伤、冻伤[3]。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及脑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患者正常生活,出现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时,为治疗显效;患者基本能够自理,出现中度的残疾,为有效;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成为植物人、重度残疾及死亡,为无效[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当P

2结果

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瘫患症状有更好的改善,两组差异显著,P

3结论

脑出血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偏瘫,严重时患者会丧失一定的劳动及自理能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脑出血瘫痪患者的康复护理在临床逐渐得到应用,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在治疗救助脑出血患者时,应加强护理工作,最大程度的使脑组织发挥其可塑性,改善健侧脑组织的代谢及重组情况,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脑组织的侧支循环快速建立,通过主治医生指导患者进行意念活动,按摩治疗,促进患者关节活动,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和正常功能位置的纠正,治疗过程中不可使用热水袋、冰袋等,防止出现烫伤、冻伤.

本次研究中,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可知研究组患者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瘫患症状显著改善,两组差异显著,P

脑出血瘫痪患者及时的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各项功能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敏琴.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9(下):2343-2344.

[2]侯付梅.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15(4):116-117.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5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

4体会

4.1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4.2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1]。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3]。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1]。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4.3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5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结合、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针炙、按摩、康复器材等综合康复与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肖峰,李和旭,伍海波.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肢体早期康复问题.中华临床内科杂志,2003;4(15):1847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6

【关键词】老年 脑血管病 偏瘫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84-02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在0―2级;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患者,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

1.2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呈90度角,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被动运动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动活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肌力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和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1.3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1.4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足。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2 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体会

3.1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3.2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语言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极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3.3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是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7

[关键词] 脑性瘫痪;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焦虑;调查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159-02

Investigation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anxiety in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BAN Liangjie1 LU Qingmei2 QIN Meilan3 ZENG Jiehua3

1.EEG Ro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2.Nursing College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anxiety in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reply to illness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anxiety,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Methods 42 family members of children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assessed with 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Self-Rated Anxiety Scale (SAS).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disease uncertainty was 79-134 (106.57±14.21) scores, 36 samples (85.71%) were in the middle level, 6 samples (14.28%) were in the high level. The total scores on anxiety was (43.29±10.20) scor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44.33, P < 0.01) compared with the norms of the whole nation [(29.78±0.46) scores]. Conclusi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anxiety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s at a high level. Medical care personnel should tak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amily members to illness, reduce their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anxiety,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Illness uncertainty; Anxiety; Investigatio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据报道,各国脑性瘫痪的患病为0.74‰~5.90‰,我国CP患病率在1.8‰~4.0‰,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一倍[1]。由于小儿脑性瘫痪具有病程长、致残率高、其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等特点,治疗费用昂贵;而大部分患儿来自农村,疾病相关信息来源缺乏,担心预后等,不但增加家属经济和心理负担,而且也严重影响家属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疾病的确诊对于家属来说是一个不良的心理应激[2-3]。本研究旨在了解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水平,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降低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水平,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8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入选条件:初次确诊为脑性瘫痪,并准备或正在接受高压氧、营养脑细胞、康复功能训练等治疗。符合条件者共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19个月,平均11.88个月。患儿家属42名,其中,母亲36名,父亲6名;年龄21~34岁,平均28.48岁;文化程度:初中22名,中专8名,大专6名,高中4名,本科2名;职业:农民18名,无职业12名,职员6名,教师、个体、司机各2名均为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具有独立填表能力,了解调查的目的,愿意配合。

1.2 方法

采用中文版Mishel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2],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Cronbach's α相关系数为0.9,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测定不确定感的量表,共有4个维度33个条目,即不明确性(13个条目)、复杂性(8个条目)、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缺乏或不一致性(7个条目)、不可预测性(5个条目)。每个条目共有非常同意、同意、不清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各选项分别计分为5、4、3、2、1,分数越高,不确定感程度越高,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等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该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没有或很少、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4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计分为1、2、3、4,该量表对我国正常人1 158例常模研究结果为(29.78±0.46)分。由研究者负责调查,发放调查表前,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填表方法、注意事项等,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问卷,统一指导语,对不同患属提出问题的解答保持一致。

1.3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PEMS 3.1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情况:本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79~134分,平均(106.57分±14.21)分,处于中等水平36名(85.71%),高水平6名(14.28%),说明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状态。在4个维度中,每个维度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不一致性(3.46±0.44)分、不明确性(3.20±0.62)分、复杂性(3.16±0.51)分、不可预测性(3.09±0.55)分。得分最高的5个条目分别是:第6条“我清楚每一项的治疗目的”(3.90±0.83)分,第33条“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于治疗的说明,我可以听得懂”(3.88±0.65)分,第4条“我不知道自己小孩还会不舒服到什么时候”,第26条“因为治疗的缘故,我一直没有固定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情”,第31条“当我有需要时,护理人员总能给我帮助”,后3条得分均为(3.71±0.85)分。焦虑总得分(43.29±10.20)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44.33,P < 0.01)。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着家属的身心理健康[6]。文化程度越低,家长的心理调节及社会适应能力越差,承受的压力就越大[7]。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历家属占52.38%,来自农村患儿的占42.86%;脑性瘫痪患儿家属存在中等以上的疾病不确定感,其不确定感主要来自不一致性(3.46±0.44)分,其次为不明确性(3.20±0.62)分。焦虑总得分(43.29±10.20)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44.33,P < 0.01)。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与国内调查结果相一致[8]。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虽然脑性瘫痪诊断明确,但其治疗需要家属掌握日常康复训练方法,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带患儿按时复诊,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给患儿进行康复功能训练等,每个患儿至少需要一个家属来照顾,这样不但影响家属的工作、生活习惯、社交等,而且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②由于大部分患儿来自农村、经济情况差、家属文化水平低,缺乏对本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治疗时间漫长、效果不明显、治疗费用昂贵,其投入与效果迥然,许多家属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9],脑性瘫痪患儿家属心理压力越大,其生活质量就越低,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建议专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除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外,还应关注患儿家属的心身健康状况。根据Mishel疾病不确定感理论依据,针对不同家属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个体化干预措施:①向家属宣教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法、预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等,以提高家长的认知程度。②根据不同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的原因、程度、家属领会能力等,采用不同的宣教方法(如个别指导、小组讲课、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召开座谈会,介绍治疗效果好的病例,必要时应用方言、反复讲解等)。③鼓励、安慰家属,调动其周围的社会支持源,使家属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源。④说明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其以最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疾病和治疗的态度,有效降低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水平,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减低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吴德.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沈南平.白血病患儿家长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及其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19):17-19.

[3] 黄晶.疾病不确定感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7):1733-1735.

[4] 范育英,何艳,肖彩琼,等.鼻咽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9):80-82.

[5] 肖水原.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235-238.

[6] 黄健光.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7):1336-1338.

[7] 曾爱华,薛坚,吴艳红,等.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14-115.

[8] 李锦兰,姚丽,刘丽丽,等.脑瘫儿童对父母情绪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5):117-118.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病区2012年5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 本组患者102例, 男62例, 女40例;年龄12~85岁, 平均年龄58岁;其中偏瘫77例, 交叉瘫5例, 高位截瘫2例, 下肢瘫痪2例, 单瘫7例, 周围神经损害所致瘫痪9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75 d, 出院患者均建立随诊表, 随诊时间为3个月~1年。按住院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和肢体功能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个体化治疗, 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及抗感染药物应用、康复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各患者引起瘫痪的原因不同而调整用药及康复措施。

1. 3 结构式心理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

1. 3. 1 心理支持护理 ①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热情主动的接待, 稳定患者的情绪。列举瘫痪治疗康复成功病例, 给予患者专业上的指导和娴熟的专科护理,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按患者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期, 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待患者情绪稳定后, 适时适度的劝说与安慰, 不失时机的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 并从心理学角度引导患者进行思维, 使患者重新认识问题, 改变其认知行为。

1. 3. 2 生活能力护理 ①给患者安排安全和舒适的。要根据患者的需要灵活多变, 每2小时交换1次, 平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骨隆突处要垫软枕, 以防皮肤破溃;足部要加托脚板, 以防足下垂;手部佩戴分指板, 以使其置于功能位;床尾安置牵拉带, 便于患者起坐与活动;床旁加床档, 防止患者坠床。②加强基础护理与康复功能的锻炼。如:帮助患者日常洗漱、进餐、大小便、皮肤、头发护理等;帮助患者床上活动或按摩、适当的下床活动锻炼等, 减少肌肉萎缩, 有利于功能康复。③设法预防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摔伤、烫伤、冻伤、褥疮等。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患者, 提供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聆听音乐, 观赏电视电影, 也会给患者一种精神寄托, 以减轻痛苦, 愉快地接受治疗。

1. 3. 3 家庭社会支持护理 有组织地解决好患者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消除歧视与情感的疏远, 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消除夫妻之间的隔阂、动员患者亲友给予其热情与温暖, 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同情、爱护与鼓励。通过组织给予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与家庭纠纷, 这些都是促进心理积极转化所不可缺少的。

1. 3. 4 “暗示”心理引导 ①有计划的同患者谈话, 接受他们的要求, 理解他们的苦衷, 引导他们的发泄, 了解他们的困难, 借助语言的直接暗示来解除其思想苦闷, 安抚其思想创痛。②有步骤地安排患者到户外活动, 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 以转移其注意, 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③有意识的提供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给患者阅读, 使患者从中受到启发, 从英雄形象中求得学习的目标。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不同护理后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 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三个级别。进行不同护理后对康复效果的影响采用Fugl Meyer(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值为100分, 分数越高,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性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瘫痪是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一发病便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生活上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困难, 尤其是大小便、沐浴等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临床上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但瘫痪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结构式心理护理首先在急性期给予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愿意掌握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技能, 主动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有利于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3]。其次适时适度的给予劝说与安慰, 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着手帮助患者的日常生活, 解除患者的身体痛苦, 对患者表示关怀与体贴, 使患者心灵得到启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愉快的接受治疗。家庭与社会支持护理以及心理暗示, 能处理好患者周围人际关系, 使患者增加安全感, 感到平等和被重视, 治疗和康复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增强。本研究针对这些现象, 在生物护理的基础上, 从住院到出院, 从患者自身到其周围环境, 有计划、分层次的给予结构式的心理护理, 不但照料到患者身体上的病痛, 更重要的是唤醒患者之心灵, 使其奋发, 树立起治疗、康复的信心, 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田福.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4:96.

[2] 臧丽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1):101-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