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过度包装危害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4

过度包装危害

过度包装危害篇1

目前我国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余家,规模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约占72%。从业人员约60万人,其中接触粉尘人数约20万人。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各环节均会产生粉尘,原料预均化、运输、粉磨、生料均化、水泥粉磨,以及水泥包装与储运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粉尘。少数大型企业的除尘技术装备成熟,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较高,粉尘危害基本能够控制,而大多数企业在原料运输、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岗位的粉尘危害突出,且未得到有效治理。

2013年5-8月,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对全国31家水泥生产企业粉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原料均化运输岗位总尘浓度为1.40~574.68mg/m3,最高超标71.84倍;呼尘浓度为0.90~441.39mg/m3,最高超标110.36倍。包装岗位总尘浓度为4.07~462.73mg/m3,最高超标115.68倍;呼尘浓度为1.70~115.53mg/m3,最高超标77.02倍。装车岗位总尘浓度为3.17~52.47mg/m3,最高超标13.12倍;呼尘浓度为2.23~41.63mg/m3,最高超标27.75倍。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水泥生产企业在粉尘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运输、包装与装车等工艺设备和技术落后,防降尘效果差。主要表现为原料均化运输无吸尘、除尘的防护措施,运输皮带、转接处落差大,包装和装车岗位除尘系统设计不良、维护不够,包装机漏灰率高、掉袋有余灰喷出、包装袋质量差导致灌装出现泄漏。除尘器密闭不良、风量不足,接包机、正包机、清包机、装车机和皮带运输等关键产尘点无吸尘装置等也导致除尘效果受到影响。

企业严重忽视对职业卫生管理。不少水泥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责任要求。多数中小微型企业没有建立职业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开展粉尘浓度检测和对接尘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多数企业为接尘人员提供的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些企业甚至仅发放纱布或棉纱口罩;部分企业在包装和装车岗位使用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公司采取粗放式管理,只注重产量,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不提供合格防尘用品。

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是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不到位,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率低,职业卫生监管覆盖面和监管力度不够。

防范粉尘危害

鉴于水泥生产企业粉尘危害的严峻形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从2013年11月份起,各地区要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各水泥制造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进行技术改造,凡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限期改正;到2014年5月底没有达到防尘工程治理要求且粉尘浓度超标的,一律责令停止产生粉尘危害的作业;到2014年10月底仍达不到要求的,要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水泥生产企业的粉尘危害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泥生产企业要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水泥制造企业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要求,建立并层层落实粉尘危害防治责任,依照有关规定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并公布粉尘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加大粉尘危害防护设施、个体防尘用品的投入,为从业人员配备合格的防尘口罩,并监督其正确佩戴与定期更换;加强粉尘危害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确保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后果告知义务;依法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过度包装危害篇2

[关键词]食品包装;危害性;重要地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79-01

一、食品包装中包装材料存在的危害性分析

从接触角度着手,食品包装材料可能引发的危害可分为直接接触危害、间接接触危害,也可分为频繁接触危害、偶然接触危害。比如,在保温包内放入纸质包装食品,纸质包装食物会与保温包内壁的接触为间接接触,食品与厨房操作台面的基础为偶然接触,上述各种接触形式均可能造成有害物质的迁移。而且随着接触时间的不断延长,包装材料中包含的有害物质就会迁移至食品中,当人们食用食品时,食品内含有的有害物质也会进入人体内,损害机体健康。

从加工方面着手,食品包装可能出现的危害包括两种:①包装材料自身存在的危害性。大部分包装材料均为化工产品,其自身就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在高温状态下,塑料会裂解成单体,其可能转移至食品中。金属材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可能转移至食品中。②加工中添加危害性物质。比如,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色彩鲜亮的儿童餐具时,利用工业级色母对餐具进行上色,而色母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芳香胺等有害物质,如果儿童不慎摄入体内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又如,部分加工厂家将回收的纸张当作生产食品包装用纸的材料,更甚者在材料中添加荧光增白剂,以提高纸张白度。大量文献报道证实,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危害性较大,机会增加癌症疾病的发生率。部分企业在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一旦进入机体内,就会使人体内产生与雌激素相似的物质,进而引发儿童性成熟,而且会对儿童肝、肾等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食品包装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而与之相伴的食品包装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无论是走进商店、超市,还是走进我们的家庭,处处可见设计精美、实用、方便的食品包装。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包装,食品将如何被送到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手中。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对食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包装行业中的食品包装袋的质量,尤其是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所包装的食品的安全,因此要保证所使用的原材料和添加剂的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在健全包装膜袋的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同时严格执行,加强对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督,防止不合格的食品包装流入市场,加强管理,才得以保障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食品包装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食品包装检验力度

食品包装单膜袋的检验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外观不得有对使用有碍的气泡、穿孔、暴筋、塑化不良、等疵病。规格、宽度、长度、厚度偏差均应在规定的范围内。物理机械性能包括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它反映的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拉伸的能力,如果此项不合格,在使用过程中食品包装袋容易出现破裂、损坏现象。此外还包括气体透过量等气体阻隔性指标。

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食品包装材料除上述的相应标准外,还有二个法律法规: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二是《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办法》。食品卫生法是综合性的法律,而后者是专业性的,仅指塑料制品及原材料,管理范围限在接触食品的各种塑料食具、容器、生产管道、输送带和塑料做成的包装材料及其所使用的合成树脂和助剂。所谓塑料食具是指勺、匙、筷子等短时间接触食品但要反复使用的塑料制品。所谓容器是指桶、瓶、盆、杯等盛装食品的塑料制品。所谓生产管道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物料,特别是液体食品或饮料流过的管道,也应包括贮灌在内。所谓输送带是指运送食品原料到加工设备中去的载体,而包装材料是指单片和复合的瓶、桶、托盘、卷膜和袋,其中的卷膜包装保鲜膜、封盖膜和制袋膜。制造食品软包装、复合包装材料的所有生产厂家应该严格执行这个管理办法。

三、规范塑料薄膜袋加热程序

塑料薄膜袋的加工一定要经过加热这道关,而塑料在受热时存在着裂解、氧化、降解、变质的问题,因此,在用树脂加工塑料薄膜或袋时,要在树脂中加入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等助剂。有些包装薄膜袋由于包装工艺和机械或内容物的需要还要求抗静电、防结露、高爽滑,所以还要加入抗静电剂、防雾剂、剂、开口剂等助剂。所有这些助剂,都首先要经GB15139《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试验检测,证明无毒才可使用,但也有一个添加量的限制。所以,在制品中,这些能被抽提出来的低分子量物质,也就是蒸发残渣,或能被氧化变质的东西,也就是高锰酸钾消耗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量,超过了就不能使用。因此,对成型品还要有相应的卫生标准,其目的,就是防止乱用和滥用添加剂,就是要更好地保障直接包装和接触食品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卫生安全性能。

四、规范认证流程

现在,食品包装生产厂家必须经过QS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和使用。如果我们的食品包装袋不卫生,即便食品质量再好,食品也会受到污染。只有食品以及食品袋都符合要求,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消费者也才能够放心使用。

四、总结

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包装,包装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食品包装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食品包装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强管理力度,满足安全、环保等要求,推动食品包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嘉兴.“低碳生活”语境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3):184-184.

[2] 王建民.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

过度包装危害篇3

关键词:HACCP 玉米 食品添加剂

1.前言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1]。它从食品加工工艺学、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和危害性评估等方面,运用各种原理和方法,对整个食品链,即从食品原料的种植、收获、加工、流通到消费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找出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在危害发生之前就控制,从而使食品具有较高安全性。它是一种较新的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以预防为主,使传统的只对最终产品的检测转为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监控,从而防患于未来,将食品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它是一种能显著提高产品安全性的有效管理体系,能为产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安全卫生及货架期的有效延长提供保障[2,3]。

本文引入HACCP体系,对企业的原辅料验收、产品生产、成品包装和销售等生产环节进行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预防措施,建立监测方法,预防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的发生。

2.建立玉米片生产HACCP体系

根据HACCP管理体系的内容,对玉米片生产过程中从原辅料验收、产品生产、成品包装和销售等生产环节受到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的污染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生物性污染:原料、辅料带入的黄曲霉毒素、细菌、致病菌、病害虫等。

化学性污染: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包括金属类元素,非金属类元素及农药残留。

物理性污染:原料、辅料、管道、容器、加工设备中带入的物理性杂质如金属屑、石块等。

2.1工艺流程

原料验收-制粉-混料-挤压膨化-整形-烘焙-调味-包装[4]

2.2危害分析

2.2.1原辅料验收及贮存:玉米、淀粉、白糖、麦精粉等是玉米片生产的原辅料主,要危害因素有黄曲霉毒素、水分、品质、含砂量、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2.2.2制粉及混料:制粉及混料对玉米片的膨化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危害因素有粗细度、玉米粉和淀粉的配比量、加水量。

2.2.3挤压膨化:挤压膨化是玉米片生产的关键步骤,主要危害因素有进料速度、挤压温度、螺杆转速。

2.2.4调味:调味影响着玉米片的最终口感,主要危害因素有食品添加剂、微生物

2.2.5包装:包装及包装材料对玉米片的主要危害有细菌、致病菌、包装材料污染,包装密封性。

3.关键控制点(CCP)分析

根据危害分析及HACCP体系原则,确定原辅料验收、挤压膨化、食品添加剂为玉米片生产的关键控制点(CCP)。

玉米片的主要成分是玉米和玉米淀粉,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品质,通过原料验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料,处理原料中的污染物、杂质、微生物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片的产品质量。

4.建立HACCP计划表

5.结论

本文将HACCP体系引入到玉米片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危害分析,从生物、化学、物理三个方面确定了玉米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制定了HACCP计划表。通过本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危害因素,将危害减少的最低,提高玉米片产品的质量,希望企业的每一位成员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落实HACCP体系,真正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过度包装危害篇4

运输包装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商品,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输途中各种外界条件对商品可能产生的影响。运输包装测试是对运输包装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通过模拟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危害(一般包括振动、冲击、压力、高低温/湿度环境),预先对运输包装件进行模拟试验,以检测运输包装是否能保护好内装物,从而不断对产品的自身特性、结构以及选用的包装方式、包装材料进行改进,直至使包装设计达到尽量科学。

国际安全运输协会(ISTA),在60年前率先提出了包装性能测试和认证的概念,如今其测试程序和认证计划处于运输包装的最前沿。该机构了一系列的标准以及测试程序和测试项目等文件,作为对运输包装安全性能进行评估的统一依据。当某一包装设计通过ISTA测试后,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个包装件能在连续的运输环境下,不会受到可预见的因素危害,从而对产品起到有效的保护。现在,ISTA又成立了可持续解决方案分组委员会,专门推动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ISTA运输包装测试程序和项目,具有广泛的模拟性和很强的实用性,为实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提供了一把尺子,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运输解决方案,将包装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结合,为包装可持续发展助力。ISTA测试程序和项目分为七个系列,见表1。

这七个系列的所有测试项目和程序,尤其是前3个系列,是根据对物流环境的模拟程度不同进行划分的。其中,最能模拟实际运输环境的是三系列试验程序,较为常用的有3A和3E;能最快发现问题的是一系列试验程序中的1A和1B,因为这两个试验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其测试项目具有浓缩性,将一般的物流危害进行了高度概括,且试验成本低廉,试验时间短,易于操作,能最快发现问题。下面就将上述4个试验程序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1)1A试验程序。适用于质量不大于68kg(150磅)的单个包装件的整体性能测试,可用于评估包装件的性能,比较不同的包装及产品设计的性能。

(2)1B试验程序。适用于质量超过68kg(150磅)的单个包装件的运输试验,可用于评估包装件的性能,比较不同的包装及产品设计的性能。

(3)3A试验程序。3A试验程序是对以包裹形式运输的单个包装件进行综合模拟测试,适用于以单个包装运输的4种不同类型的包装件,分别是标准型包装件、小型包装件、扁平型包装件和长条型包装件,包括空运和陆运,用于评价包装件在包裹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承受振动、冲击等危害的能力。

过度包装危害篇5

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水泥产量20.85亿t,占世界水泥产量的60%左右,利润超过1000亿元。水泥制造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于2013年修正后明确规定,淘汰窑径3m及以上水泥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除外)、立波尔窑、湿法窑、直径3m以下水泥粉磨设备,以及无复膜塑编水泥包装袋生产线;限制2000t/d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万t/a以下水泥粉磨站,鼓励利用现有2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以及纯低温余热发电和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因此,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水泥制造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加强水泥生产企业的粉尘危害治理,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2013年对6个省36家水泥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水泥生产企业的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两个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标严重,总尘浓度超标高达115.68倍,呼尘浓度超标高达77.02倍。因此,有效控制水泥生产企业粉尘危害的关键,是突破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作业场所粉尘危害防护技术与装备的技术瓶颈。

工程防护技术现状及其需求

水泥包装

目前,水泥装袋基本采用包装机替代人工进行装袋,包装机分为固定式和回转式两种,其中以回转式居多。根据包装机的自动化程度还可分为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全自动式包装机因为造价昂贵导致应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由人工插袋的半自动式包装机。人工插袋的半自动式回转包装机现场情况如图1所示。

采用人工插袋式的半自动式回转包装作业,由于包装机漏灰率高、掉袋时有余灰喷出、包装袋质量差等情况,导致灌装出现泄漏、水泥包装岗位未设置通风除尘装置或设置不合理等原因,致使水泥包装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标严重。因此,研发高质量、低成本的全自动包装机、包装袋,以及设置有效的通风除尘装置,是治理水泥包装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的重要途径。

人工装车

目前,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的袋装水泥主要是采用皮带输送和人工装车的方式进行装车。由于目前存在输送皮带残留部分水泥、包装袋表面附着水泥、包装袋本身存在泄漏,以及工人为减轻体力消耗而随意抬升运输皮带高度等情况,导致人工装车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标严重,其粉尘主要来源于皮带和包装袋表面残留的水泥,以及袋装水泥码放时产生的二次扬尘。

可见,由于人工装车时运输车辆、码放位置和高度需频繁变换,导致目前难以形成较好的袋装水泥全自动装车系统。同时,由于人工装车多位于半敞开式场所,且作业人员位置在一定区域内经常发生变化,导致很难通过设置局部通风设施等方法进行通风除尘。因此,控制人工装车粉尘危害可通过合理设置清包机和皮带转载点处的通风除尘系统,来减少或清除皮带和包装袋表面附着水泥;提高水泥袋的自身质量,减少水泥泄漏;从人因工程的角度降低每袋水泥的重量,从而降低水泥袋码放的落差,减少二次扬尘。

相关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

过度包装危害篇6

关键词 冰淇淋;质量安全;预防方案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21-02

食品加工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通常分为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这些危害可能来自原料本身、环境污染或是加工过程形成的。

生物性危害主要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的污染,按生物种类分为: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性危害、寄生虫危害、虫鼠害。

化学性危害包括食品原料本身含有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染、添加以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及过敏原、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的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带来的危害等。

物理性危害包括各种可以称之为外来物质的,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可能使人致病或致伤的、任何非正常的有机或无机杂质。多是由原材料、包装材料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事故、操作人员等原因带来的一些外来物质,如玻璃、金属、石头、塑料、骨头、纽扣等[2]。

本文主要讨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可能产生的原因,不涉及理化指标、感官指标项目等。

1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一:原料在配料间存放不当,造成原料变质、

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冷饮所用的大宗原料有白砂糖,奶粉,奶油,葡萄糖浆等。因配料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波动较大,会加速奶粉等原料中微生物的繁殖几率

针对原因一的预防方案:

1)实验测定极端环境下,各种原料的最长贮存时间,制定安全存放时间(原则上都小于一周);

2)剩余料包装应重新密闭;

3)的确需要较长时间贮存使用的辅料(如黄原胶)应放在独立干燥的空间内(原则上每月清理一次);

4)每次领用的原料在外包装上应记上领用日期;

5)所有原料应建立领用台账;

6)生产班组每周应检查一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7)车间及品管部门每月应检查2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8)品管部门每月应随机化验3批最长存放原料的微生物指标,并与入厂值进行比对,10倍数增量时应出具异常报告;

9)原料贮存环境应无有毒、有害及其他污染源;

10)冰淇淋良好生产规范(GMP)应作为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定。

2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二:生产过程中因清洗消毒不当,造成半成品、成品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冰淇淋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

针对原因二的预防方案:

1)结合生产工艺、设备制定清洗工艺规定。-4度以下存放料液或连续生产环境应小于12小时,-3度以下料液连续生产应小于24小时;

2)所有与冰淇淋料液接触的设备容器、管路应清洗消毒;

3)清洗过程中清洗液温度、浓度、流体喷射压力、机械搅拌、时间应符合工艺规定;

4)消毒无论是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都应保证温度、浓度、时间符合工艺规定;

5)清洗应有记录;

6)清洗过程及结果应有车间及品管部门检查;

7)清洗用试剂应不与设备发生反应造成腐蚀及危害物残留;

8)清洗工艺技术、清洗设备、清洗试剂应有必要性论证,且兼顾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基本要求;

9)任何消毒方法都会有不足,连续使用易诱引微生物耐药性,耐热等提高,应鸡尾 酒疗法每周变换使用;

10)品管部门应有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指导生产操作。

3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三:生产过程中因设备、容器原因造成产品被污染

针对原因三的预防方案:

1)与冰淇淋接触设备和容器选用食品级材料(耐热、耐酸、耐碱、耐磨、不与食品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等),防止循环泵、柱塞、密封垫等磨损,造成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浸出污染;

2)建立设备检修保养记录;

3)避免因设备检修不当造成的部件脱落,油泄漏等二次污染;

4)建立各岗位操作手册,避免因员工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5)制定生产中不合格半成品、成品处理预案(例冰淇淋料液经凝冻机后,未能及时生产造成融化,应立即用专用回收料桶返回配料间等);

6)产品包装后应设异物检测设备;

7)品管部门应制定生产异常情况产品留样及品尝制度(例开机首批产品,设备检修后生产的产品,清洗消毒后生产的产品等);

8)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应合理,避免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9)玻璃温度计、玻璃量筒等易碎测量用具等,不得带入车间。

4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四:生产环境不佳造成菌落总数及沉降杂质超标等危害

针对原因四的预防方案:

1)车间气压应略高于室外,用无菌空气备压;

2)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涂刷配有对人体安全的灭菌剂的乳液状涂料,地面也应作同样的处理[3];

3)下水道是车间污染源之一,应定期消毒;

4)包装材料进入车间带来细菌及杂质灰尘,应有消毒并去掉外包装再进入,且包装间单独分隔。

车间整体环境应每周有停产消毒操作。

5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五:人员传染性疾病带来危害

针对原因五的预防方案:

1)除食品行业禁止的各类人员外,普通员工因感冒,皮肤受伤者(也会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肝炎等)即应停止食品生产工作;

2)不良卫生习惯者会通过双手、衣物将有害微生物传至食品[4];

3)卫生操作规范(SSOP)应作为具体卫生规定。

6结论

冰淇淋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从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三类因素分析入手,依照生产过程逐项分析危害点,形成具体预防方案。为冰淇淋质量关键控制点(HACCP)提供些许素材,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2.

[2]陈锡文,等主编.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10:500-511.

过度包装危害篇7

【中图分类号】R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85-02

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对某油漆厂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后,生产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评价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内容 该项目为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工程。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确定评价范围;通过生产工艺的分析了解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产品及产生的有害因素的类别,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区域和地点,筛选评价因子,确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防尘、防毒、防噪声)及其效果。

1.2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检测与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工艺分析及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岗位进行监测,用所得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逐项检查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做出定量评价;对建设项目中固有危害性、作业工人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确定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程度,从而对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定点短时间(15min)采样,每个监测点测取3个生产周期的数据;在推断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作业人员停留时间较长的重点岗位进行了全日8h连续监测。

1.3 仪器设备FM2000型便携式气相色谱仪、SP3400型气相色谱仪、7230型分光光度计、TWA-300H型低流量空气采样器、XQC-15E大气采样器、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TY-9900型热球微风仪、TY-9700型数字温湿度计、DYM3型空盒压力表。

1.4职业卫生学调查

1.4.1工艺流程 原料乙二醇丁酯、二甲苯、硅酸铝等,经人工投料,进入配料罐;再人分散机内,通过机械搅拌,借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漆浆得到充分的循环和翻动;漆浆进入研磨机后,依靠研磨介子在冲击和相互滚动的冲击力和剪切力进行研磨分散,完成细分散过程;加入漆浆、漆料、甲酸、乙酸等溶剂,再经搅拌机搅拌均匀,通过过滤器过滤;最后包装为成品油。

1.4.2主要职业危害 根据生产原料及工艺分析,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甲苯、甲醛、甲醇、丁醇、甲酸、乙酸、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噪声等。

1.4.3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该生产车间分为四个单元,即预混单元、研磨单元、调漆单元、包装单元。在原有的生产单元内仅安装有轴流风机,进行排风,无送风系统,工作场所空气的换气次数仅为每小时4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有效地扩散。

本次防护设施改造是在各生产单元增加排风机组,并新安装了系统送风装置,形成系统送风和全面排风与局部排风并存的通风措施。使工作场所空气换气次数每小时达到8~10次。①预混单元:为敞开式作业,投料时危害因素浓度较高。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故在改造中安装了送风装置,增加4台轴流风机,并在操作岗位的局部安装了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②研磨单元: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改造后新增加了一套送风装置,增加四台轴流风机。③调漆单元:为敞开式作业,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本次改造增加了送风装置和6台轴流风机,并在局部安装有移动式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④包装单元:为半敞开式作业,原有机械排风设施,新安装了1套送风设施,增加轴流风机4台。

2结果与分析

该项目防护设施改造后,通过对的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进行的检测与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1毒物的检测结果 根据各工艺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甲酸、乙酸、二甲苯、甲醇、丁醇、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

由现场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知:各岗位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2噪声测试结果 在对产生噪声的各工作岗位进行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各岗位噪声强度在62.5~75.0dB(A)之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3气象条件测试结果 通过对各主要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的检测结果看,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4作业人员日接触有害物质浓度 该企业作业人员生产方式均为定位操作,每日实际工作时间为7h。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检测值,推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结果见表2。

3讨论

此次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到的生产单元,在本次评价中,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表明其通风设施的防护是有效的。

该项目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全面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过度包装危害篇8

上海市3个辖区选取的4组不同职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在校大学生、医务人员以及幼儿园家长789人。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3个辖区选取了4组不同职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在校大学生、医务人员以及幼儿园家长。进城务工人员来自闵行区,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大学生来自复旦大学,包括医学生和非医学生,教育程度全部为本科在读的二、三年级学生;医务人员来自闵行区2家二级医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家长来自复旦大学2所附属幼儿园。问卷上都印有我国内地现行烟包和目前香港、台湾等地采用的烟包彩色的警示图案,包括大陆地区和港台地区各4种警示包装图片。问卷采用自填方式。内容包括:①目前内地烟包健康警语以及港台烟包警语的作用;②不同包装对于特定烟草危害知识的传递,图片警示包装提供的烟草危害信息包括吸烟会导致肺癌、心脑血管疾病、皮肤老化、肺气肿、障碍5种警示信息;③图片警示包装对于改变吸烟行为的作用;④图片警示包装改变人们对于吸烟相关的社会规范的作用;⑥对于更换烟草图片警示包装的态度。1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9份,有效回收率98.6%。包括进城务工人员(254人)、大学生(259人)、医务人员(194人)以及幼儿园家长(82人)。男性338人,占42.8%;女性451人,占57.2%;现在吸烟者人125人,占15.8%;非吸烟者630人,占79.8%(表1)。调查结果显示,83.9%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我国的烟盒印有警示。但86.1%的人认为大陆目前的烟包警示作用有限,甚至起不到警示作用;认为作用很大的只占13.9%。62.7%的人认为港台地区烟草包装的警示作用很大。本调查项目提供的港台图片警示包括吸烟会导致肺癌、心脑血管疾病、皮肤老化、肺气肿、障碍共5种烟草危害警示信息,98.2%的调查对象都能够从中获取烟草危害信息,55.1%的调查对象能够获得全部有效信息。对于烟包提供的具体危害信息,肺癌的知晓率最高,达到96.1%;肺气肿和障碍的知晓率相对而言较低,但知晓率也都超过了70%(表2)。不同吸烟状况的人群在观看完烟草包装上的疾病图片后对吸烟危害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获取全部信息的两两比较结果为:戒烟者和非吸烟者获取全部信息的比例高于现在吸烟者(P<0.01)。93.7%的调查对象表示支持我国更换带有图形警示的烟草包装,不同职业人群的支持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城务工人员支持率在不同人群中相对较低,但支持率也近90%,总体呈现支持态度。86.7%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应该使用图形警示告知公众烟草的具体危害,不同职业人群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的支持率高于进城务工人员。86.4%的调查对象认为使用图形警示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的一项措施,不同职业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83.9%的吸烟者表示图形警示能够使他们减少吸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4%的吸烟者表示会戒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中的吸烟者戒烟比例最高(64.3%),81.1%的不吸烟者表示会更愿意劝阻吸烟者吸烟、建议他们戒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劝阻的比例高于进城务工人员(表4)。

讨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