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下水概念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6

地下水概念

地下水概念篇1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 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个人认为,对地理概 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 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 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地下水概念篇2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地下水概念篇3

【关键词】 地理概念 教学策略

一、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准确的掌握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地理概念是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导航仪”。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是一系列的地理概念。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才能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做题角度看,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答题的基本方向。如: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分析。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去考虑。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自然灾害”可从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类型考虑。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有一些地理概念容易混淆,并导致在做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高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分析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两个概念同学经常会混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两概念区别的关键是“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本质是能量,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不是经常发生,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11年。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或指导学生去观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水资源”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井,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实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组成、特征、衡量指标,“看到”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不可缺少;水资源是能够循环更新,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提高,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用例再归纳,如,石油和汽油,因为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石油是自然资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加工来,从自然界中不能直接获得,所以汽油不是自然资源。

4.类比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荒漠和沙漠,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地形和地形区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用语和地理专业概念的辨析

如月亮和月球:月亮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圆缺变化,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如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地下水概念篇4

关键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23-01

1 直接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学生观察校园里梧桐树的树叶形状并和一些松树进行对比,同时思考其深秋至冬天的情况,树叶会脱落。这样,学生对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河流侵蚀地貌”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的地貌。那破坏并掀起就是理解的关键了,和“河流堆积地貌(搬运能力减弱并沉积)”就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两个概念一个 是破坏一个是沉积.

3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 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4.1近似概念

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4.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比如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寒流和暖流、可再生和非可再生性等等,指出他们的所谓矛盾、差异,就可以准确的理解掌握 。

4.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再比如: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等。

4.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地下水概念篇5

一、概念图的概念

1、概念图的构成以水的概念图为例详细说明概念图的组成,水的概念图如图1。这个概念图中共有概念14个,都放在椭圆框中,其中水是关键概念,放在概念图的最上端,是这个概念图的主题;水的概念图包含三个分支,也就是与关键概念“水”相连的三条线,被称为三条分支,这三个分支中每个分支下的概念代表同一类概念,第一个分支包含三个概念:“生物、植物、动物”,说明水是被生物需要的,这个分支的概念都属于“生物”;第二分支由二个概念组成:“分子、运动”,说明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说明了水的组成成分;第三个分支由八个概念组成:“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雪、冰、湖、蒸气”,说明水存在的状态,每个分支都体现了概念的分类,关键概念“水”可看作是各分支共用的概念。同一分支下概念上下的排列顺序体现了概念图的水平层次,第一分支下的概念分为二个层次,“生物”概念是第一层次,“植物、动物”两个概念位于第二层次,包容度较大的概念放在上面,包容度较小的概念放在下面,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所以生物概念排列在上面,植物和动物概念排列在下面;第二分支包括两个层次,“分子”概念处于第一层次,“运动”概念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分支包括三个水平层次,“状态”概念处于第一层次,“固体、液体、气体”概念处于第二层次;“雪、冰、湖、蒸气”处于第三层次,所以水的概念图最多有三个层次。同一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例如:“水”和“生物”的连接,连接线上的箭头表明连接语的读法,读作“水被生物需要”,两个概念及其连接语形成一个命题,这样的连接共有13个,分别是“水———生物、生物———植物、生物———动物、水———分子、分子———运动、水———状态、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气体、固体———雪、固体———冰、液体———湖、气体———蒸气”。不同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及其连接语(也叫横向连接)是不同分支概念间的连接,如:“运动”与“状态”的连接,连接语“决定”,读作“运动决定状态”,是属于横向连接。“狗”是“动物”概念的一个例子,“树”是“植物”概念的一个例子,“太湖”是“湖”概念的一个例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的概念图包括14个概念,3个分支、3个水平层次,13个同一分支下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1个横向连接,3个例子。

2、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是“inspiration",用户可以从网上找到并下载。综观国内外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和评估的研究,还未见将概念图应用在研究生教育统计课程的复习和评估中,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索。

二、概念图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1、教材选用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我们选用了北京师范心理学院张厚粲等编写的《教育与心理统计》教材。

2、概念图的应用根据我们对《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体系的理解,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我们制作如下的概念图。在词汇上带有的下划线表示具有超级链接,可以连接到讲解相应内容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有利于检索和复习。

三、采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考试的实践

(一)设立考试题目

建立一个“统计方法应用条件概念图”要求:

1、概念图应该呈现这学期学习过的所有统计方法

2、概念图应该体现自己理解统计知识的方式,思路要清晰

3、概念或词汇间的连接语言尽可能准确、精练

4、作好之后要不断修改

5、呈交的概念图要打印在纸上,同时发送电子版制作概念图的要领:①选择统计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②将选择出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放在椭圆框中或矩形框中③在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间的连接线上写出连接词语表明两者的关系,连接语应该是你想表达的统计知识可参照的内容:①“统计方法使用条件”word文件②讲过的课件③统计教科书及SPSS应用书籍④概念图的相关文章

(二)确定评分方法及标准

学生在参阅教师制作的概念图基础上,会呈交怎样的概念图呢?这样的概念图如何评分呢?在学期放假之前,学生有20天的时间制作概念图,考虑研究生成绩应以鼓励为主,在查阅他们呈交的概念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制作了统计概念图,在仔细分析后决定以三个等级给分,分别是90分、85分和80分。三个等级的标准是这样的:90分———有自己绘制的创新性的概念图,概念图结构不是来自老师的概念图,并且有较多正确的、体现对统计知识较好理解的连接语,图7是某个得90分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中的一个例图。85分———使用教师的概念图作为模板,但增加了较多的统计词汇和较多的连接语或者在概念图中以较多的注解方式说明相应的统计知识。80分———基本上照搬教师的概念图,只是增加了许多统计词汇,没有增加连接语或连接语只是“包括”、“有”等,没有体现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图7体现了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较好的理解,从知识内容、概念图的结构组织和连接词语的选择都体现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连接词语体现了较好的对统计知识深入正确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学生被评为最好,给予90分。

地下水概念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22-01

对地理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叫做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非常多,这些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将地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图示法

(一)地图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门面”,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形成地理表象,然后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从而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如图1),分别讲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这4个地理概念。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由于受到地势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可以将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区分开来。根据是否受到夏季季风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区分开来。从地图上看,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划分范围及各地区所包含的主要省区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地图法

概念地图法是通过连线来表述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识别了与某一主题有关的地理概念后,先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层次归纳,在制作概念地图时,沿着等级层次来创建网络模式,使学生能够识别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与知识点有关的知识背景,以便学生加强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完善概念图。例如,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等,其中水环境又包括陆地水环境、海洋水环境,陆地水环境包含了地下水、地表水,而沼泽、湖泊、冰川等属于地表水(如图2)。这个概念地图将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以层次结构的形式进行整合排列,由上而下,由总到分,与人脑存储知识的方式相类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自然环境这个地理概念。

二、比较法

学生对某一个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对此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假如学生能够利用地理概念的正反例证进行识别和归类,或者明确区分相似地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则说明基本掌握了这个地理概念。例如,教学地形、地貌、地势这3个地理概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按形态可分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或地表形态的相对高差和绝对高度;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平原、沙丘、山地等,海底的大陆坡、大陆架、海底山脉等。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是指大范围的宏观的地表形态,而地貌是指小范围微观的地表形态,地形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利用比较法学习,可以明确二者在地表形态的范围和分类上的区别。此外,地势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地形和地貌指地面的形状,地势指地面的高低,前二者与后者的属性存在差异。

三、联系实际法

掌握了地理概念就要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地理概念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教学“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提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倡学生从身边做起,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蕴含的意义。

地下水概念篇7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地下水概念篇8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