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8篇

时间:2024-02-26 17:10:34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针是“实用为主,适用为度”。这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而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口语与听力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达到比传统教学更佳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交互地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集成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它注重人机交互,以生动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引进了更为人性化、形象化的互动模式。理论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记忆25%的内容;但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能记忆65%的内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因此,多媒体已被各高校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尤其在听力教学中。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借助声音、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若以传统的灌输式、传教式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从色彩上吸引学生的眼球,声音上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番茄”一词,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番茄让学生猜,然后告诉学生它的拼写与发音或通过跟读的方式识记这个单词;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它红通通、鲜亮的形象,配上动作,一个一个地从画面中蹦出来,还可以加上声音和音乐,这样学生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往往会容易很多且记得牢。甚至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对此心怀好奇,不知不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英语学习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增强信心,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认识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更直观地了解外国文化、习俗与风土人情。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化学习。随着当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交流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必然少不了文化的学习。教师可以剪接一些英文电影穿插在教学当中,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外国人的言谈举止、社交礼仪、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学生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并在与本土文化的比较中,对外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得到更为深刻与理性的理解。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的讲授或阅读所不能达到的。

(三)多媒体教学充实了课堂知识,丰富了课外读物内容。一本教材往往有它的局限性,如内容不够全面或过于枯燥等,多媒体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各种资料、图片、音乐等充实内容或使课堂内容形象生动。比如英语3高职高专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讲的是圣诞节,课文里提到西方人在圣诞节吃的传统食物“TURKEY,PUDDING”等。这些食物在中国极少见,中国学生对它们完全没有概念,而多媒体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数以万计的图片与说明。学生马上就有感性的认识,原来传说中的火鸡和布丁是这个样子的。同时,学生对圣诞节的由来及美国的其它节日感兴趣,但教材中并没有提及。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英文电影片段加以补充。英文原版电影中,迪斯尼系列的一些动画片,如《狮子王》、《加菲猫》等语速适中,配有英文字幕,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此外,一些教学资源,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还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外生活,也开阔了视野,巩固了知识。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上的一些弊端,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视听的动感内容,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一)信息容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引用大量课外知识,过分注重色彩、动画、音响等效果,而忽略了教材的重点。课堂上大量的信息堆积,无法让学生得到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对于过分华丽的课件,学生往往只注意课件本身,而忽视了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点到为止,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的同时,还要考虑课堂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学生在上完课后,不仅觉得开心,还能有所收获。

(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亦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当中,阻碍了与教师的眼神交流与情感交流;教师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在课件的使用中,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相对地减少了。

(三)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技术不熟悉,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和网络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对多媒体课件的不熟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部分时间在课件的使用上,围着电脑转,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照“课件”宣科,非但没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很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结束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教学方法,还应该学习多媒体软件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其劣势,使它成为优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安吉春.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教学的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教育部《英语》教材编写组.英语3(高职高专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新媒体 诚信教育 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0-01

诚信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参与。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教育环境。研究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完善高校的诚信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学风教育,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大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教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申请贷款、助学金等的诚信)。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纪律,自觉抵制一些作弊现象,论文写作上要拒绝抄袭,文明上网,不随意上传文件,在就业时据实填写个人信息,不弄虚作假,遵守与用人单位的契约,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申请国家、学校的各种资助,毕业后根据贷款合同按时还款等,学校要从实践的角度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思维。

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球化的要求,现在全球各国的联系密不可分,国际之间对诚信的要求相当严格,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诚信是必备的素质。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的策略

1.意识上重视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要求大学的诚信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变化,更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进行诚信教育。环境对诚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环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认识网络的强大功能,占领新媒体这个诚信教育的有利阵地。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充分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学习新媒体的技术技能,便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学校为了更好的构建诚信教育环境,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对网络的信息需求情况。利用强大的网络组建诚信教育的新阵地。还要看到新媒体的两面性,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以和网络的开发商合作,打击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防止网络诚信问题的出现,营造积极的诚信教育环境。

2.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

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双方交互,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就要考虑到这点,明确新媒体和诚信教育的紧密联系。高校要树立网络交互和绿色协同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和学生联系,通过新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积极的信息,了解大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需求,把新媒体作为学校和大学生沟通的有利工具。高校要有绿色协同理念,针对当下新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建立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构建需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高校可以构建多方的沟通平台,便于沟通。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在此组织老师和家长交流会,建立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及时通过学生关于诚信的问题,还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通过手机平台加强多方的沟通,通过飞信或短信一些关于诚信的信息。还要和银行等信用机构合作,录入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便于查询,可以对大学生产生震慑和监督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协调的诚信教育综合机制。

3.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可以构建校园诚信环境体系。目前,高校校内诚信的最大问题就是考试作弊,而且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新媒体下,为了解决考试作弊的诚信问题,可以运用新媒体设置标准化考场,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根本上打消学生作弊的思想,使学生慢慢养成诚信的习惯。其次,可以依托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以此为桥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占领青年文化传播阵地,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内的诚信教育机制体系。

总之,新媒体下,高校的诚信教育要改变一些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措施,意识上重视新媒体,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上树立和新媒体一致的理念,利用新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仇鸣.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3]章小亮,李世宏.“人本”视野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4]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02).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 电子媒介 儿童 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6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LIU Rui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n th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media educ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 to overcom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hus, a universal and open electronic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irst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to elaborate, namely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eer relationships of influence on the pros and c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 on pro-social behavi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 develop their social nature of electronic media intrinsic value. The conclusion that, to be classified electronic media resources from screening, routine guide and train the right value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se children'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ree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rational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to play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lectronic media;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1 问题提出

媒介,《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媒介是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而在英语中,媒介“medium”大概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含义是使事物间发生联系的工具或中介体。在本文中,笔者所用的“媒介”一词,是从狭义层面界定的,借用浙江大学邵教授的论点,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①而媒介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指的是电视普及后的现代传播时代和网络出现后所谓的“后传播时代”。②现代社会中,儿童在生活、学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受到电子媒介的深刻影响,身心渐趋成人化。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儿童与电子媒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造成的。

Neil Postman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作的《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促使儿童提前社会化。他认为电视是一种视觉性的媒介,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由此使得成人对儿童的控制与权利随之变弱。波兹曼对此非常焦虑,并公布了他的担心:童年正在消逝。约书亚・梅罗维茨在他的论文《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也将印刷品与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含义作了清楚的区分,他认为印刷品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而电视倾向于将他们再融合。③戴安娜・克兰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中指出:“电视给孩子提供的成人交往方式的知识比他们通常从印刷媒介中获得的这方面的知识更老道,从而瓦解了父母支配孩子的权威”。④国内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和青少年问题学者都在研究早熟的儿童(扮酷的幼儿)和迟迟长不大的成人(装嫩的成年人),但对现代电子媒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近几年来,在社会和学术界萌发了一种关于电子媒介和儿童间关系更为积极的建构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新的电子媒介解放了儿童和青少年,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利,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但研究尚停留在表面,因此深入探究电子媒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探索有益于儿童合理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1 电子媒介对亲子关系的利弊影响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广播、电视中植入些许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无时无刻的宣传着尊老爱幼、关心父母等的教育。儿童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不自觉地便关心父母及长辈,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与科技革命促使电视、互联网等日益普及化,并已成为现代儿童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媒介,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正在逐渐改变。大多数父母会毫不吝啬地为孩子购买高端手机,曾有报道除夕之夜某一家庭吃团圆饭时,孩子均沉迷于玩手机而丝毫不与家长交流,终于家长无法忍受而生气离席,团圆饭不欢而散。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放学后回到家就看电视,到了吃饭时间不肯吃饭,到了睡觉时间不肯睡觉,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这大大缩减了与父母交流谈心的时间,淡化了与父母的感情。有些家长便用强制手段阻止儿童接触电子媒介,孩子由此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不利于亲子感情向积极方向发展。

2.2 电子媒介对同伴关系的利弊影响

儿童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儿童相互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认同感,建立深厚的友谊。通常情况下,儿童喜欢接触电子媒介,是因为这些电子媒介不仅能提供同伴间的谈话资源,也能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地位。但是过度地接触电子媒介,不仅会减少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也使得儿童逐渐疏远了与同伴的交往。

2.3 电子媒介对亲社会行为的利弊影响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与他们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一致。而社会传播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电子媒介,其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适合儿童年龄特征且深受儿童喜爱的电视、电影等,能够为儿童提供直观生动的榜样,帮助儿童强化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生活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发展亲社会行为。

然而幼儿在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的内容,例如电视打破了不同群体的信息系统分离状态,使得儿童可透过影视等媒介来窥视他人的生活,判别能力较低的儿童就会在模仿过程中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

3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价值

3.1 电子媒介对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是儿童获取知识、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一些媒介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电视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的确相当重要,尤其是电视作为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调节者,以及在儿童观测现实的行动中,电视是一个“决定性的源泉”。⑤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的儿童,关注的往往是自己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脑海中出现的全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因此电视画面能够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影响儿童的对社会的认知及情感体验,促进儿童感知社会、积累经验和拓展视野。

3.2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有助于其思维的拓展

在现今社会中,新奇的事物在日益增长,儿童在探索学习中,往往喜欢去了解那些新奇的事物,而能让新奇事物真实重现的电子媒介正是带给他们一个了解与发现的机会,使知识的传播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电视所塑造的各种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祖国等形象能够从正面起到榜样模范作用;电视所渗透的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形成。⑥

3.3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使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电子媒介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对于丰富灵活的电子媒介来说,不仅在无时无刻地充盈着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也在更加富有成效地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完善。例如,能够满足儿童个性需求的电子媒介之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提供交互参与的平台,给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儿童带来了机遇,因此赢得了广大儿童的喜爱与追逐。同时利用网络学习会有诸多要求,例如要求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主动吸收所学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丰富多样的电子媒介使儿童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4 合理利用电子媒介,进行正确引导

4.1 电子媒介资源的分类筛选

儿童往往辨析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去分辨应该接触哪些电子媒介,这说明在他们接触电子媒介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辅助,让幼儿兴趣盎然而不误入歧途。因此对传输给孩子的电子媒介资源需要进行分类筛选。指导儿童选取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网站去找寻有趣的学习资源,指导他们在看电视、浏览图片时尽量选取一些能丰富已有生活经验的内容,这些优质的电子媒介资源会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同时提高了儿童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4.2 家长老师的日常引导

在对电子媒介的使用上,有的成人不禁会走入一个极端,他们把电视、网络等当作儿童的保姆,非常放心地将孩子交与它,以便寻求更多的工作时间。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教师等成人应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帮助儿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优秀动画片、电视节目等。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恐龙特别感兴趣,由于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会导致他们心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及教师等成人便可抓住时机,指导孩子去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电子内容,教他们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浏览有关恐龙的图片,从而大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等成人应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帮助儿童巧妙地利用电子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

4.3 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一般来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开始于家庭,父母将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及其各种社会性发展目标教授给儿童。随着儿童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理论思维的不断开拓,他们开始用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来衡量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时,家长及老师应时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心中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不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还可以预防儿童出现认知偏差,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不良电子资源的识别和抵抗能力,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如果他们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解决电子媒介双面影响的好办法。

注释

①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 谭旭东.语境、文化实践与问题缘起――电子媒介对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影响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3.

③ [美]约书亚・梅罗茨杰.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7.

④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读书艺术[M].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1:22.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微博议政;趋利避害;引导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60-03

在当今信息社会,我国媒体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有人称之为“微革命”、“微时代”。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并逐渐融合,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及时交流信息、自由表达观点的广阔讲台。在微博这个虚拟场所,公民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表达心声,问政议政,针砭时弊,参与社会管理,评说重大事件,实现自己的知情权、知政权、话语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党政部门也日益重视利用微博这一信息畅通渠道广开言路,了解民情,接受舆论监督,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改进工作,从而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但是,微博议政也给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不良情绪的发泄提供了自由场所,以致损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使微博议政趋利避害,当前,亟待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管理建设等工作,使其变无序为有序,朝良性化方向发展。

一、充分发挥微博议政的优势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媒体为本位,采用自上而下、单向传输、我传你受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在网络、微博、博客、手机竞相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转为以受众为本位,采用自下而上、双向传输、传者与受者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当今,公众采用微博议政,是极其广泛、自由、即时、平等的。公众的大量意见、观点和诉求,通过微博来汇聚、交流和传播,这和他们通过参加“两会”议国是、在传统媒体上当嘉宾、在集会上公开发表演说等其他形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一,广泛的公共性。新媒体时代,每一个普通公民可以利用微博,随时随地以点对面的形式,公开表达自己对于某一社会问题、新闻事件乃至方针政策的看法,这是以往的一些民主渠道所不能企及的。在过去组织化的媒体时代,对于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一个新闻事件持某种观点需要发表,要经过诸多程序和标准的过滤和筛选,只有符合程序和标准的言论,才能见诸媒体。而在网络微博这个舆论环境中,以往的这些程序和标准不复存在。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愿望和诉求。各级党政部门可以从中了解掌握社会思想动态和人心向背,获得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其二,高度的平等性。微博议政这一言论自由表达渠道,为消解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官本位观念,确立民本思想,实现官民平等对话,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网络平台上,官员以平等身份同民众对话交流,讨论民生问题。如2009年2月18日,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历时两个小时,网民提问的帖子超过30万个,页面访问量达到1.5亿,100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视频,数万手机用户发来短信。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民在线对话后,人民网即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民直接向中央政治局九常委等中央领导及中纪委等中央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都反映出在政治生活领域公民借助微博议政,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与表达权。

其三,快捷的时效性。网络是全球性的媒体,信息传播迅速及时,容量巨大,又没有边界。微博议政成为全球范围的实时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前所未有。如2011年9月23日晚20时30分左右,在温甬路段发生高铁追尾事件。事故发生仅4分钟,现场亲历者、一位名叫袁小芜的乘客,通过手机发出了第一条事故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出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两个多小时。两天后,一段由微博网友自行拍摄的事故现场航拍录像,在央视、浙江卫视等媒体播出,媒体直接援引微博上的消息和言论。这说明,在突发事件报道与评论中,微博传播比传统媒体具有快捷的时效优势。

其四,充分的交互性。网络的另一优势是信息的传、受主体双方随时随地地交流互动。微博议政的交互性,不仅体现在参与者交互作用的行为上,而且表现在他们相互交流的信息内容上。不论是关于公共安全问题,还是娱乐八卦新闻,抑或是社会热门话题,一旦在微博上披露,都会吸引天南地北的网友的踊跃参与,进而形成微博热议。网友们共同关注,互相评说对方的观点,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充分的互动。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5

当然,由于发展的环境不同,两岸不同的政经环境和意识形态均造成了双方媒体报道立场、角度、观点的差异。全面了解台湾媒体的发展脉络,平等看待台湾媒体的优劣,对于正确思考两岸媒体交流方式有很大助益。

一、台湾媒体发展中无法避开的“报禁”问题

台湾的报刊始终都是岛内的强势媒体,因此本文重点阐释台湾平面媒体的发展脉络,发现岛内平面媒体的闪光之处。谈到岛内媒体的发展脉络,其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就是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一报三禁”。1949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台北,一些和亲近的报纸和报人相继前往台湾,台湾的报纸增加到30余种。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对报刊的控制,台湾当局从1951年开始实行“限证、限张、限印”,即所谓的“一报三禁”。

1、“报禁”的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为进行所谓的有效管理,台湾当局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1954年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要求所有报纸版面限制在对开一张半以内;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种“三限”的“报禁”措施,使得台湾自1951至1987年仅创办一份新报,报张从未突破三大张,而大报的出版发行由于“限印”政策受到阻碍。“报禁”的直接结果是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其实质是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直到现在,一些台湾资深的媒体人提到“报禁”仍痛恨不已。在禁令解除后,压抑下的台湾媒体得以迅速膨胀、发展,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形成了独特的岛内媒体生态。

2、解禁后的台湾媒体生态环境复杂。

1988年1月1日“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报纸普遍扩版,报价上调,许多报纸还开辟了全彩印刷,带动了台湾报纸版面编排的发展。禁令解除后,晚报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台湾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报系占据霸主地位,有大财团背景的《自由时报》发展迅速,官营、党营报纸大都日薄西山。

目前台湾的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化,不但报业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且新的电子媒体也开始与报纸抢夺读者和广告。此外,台湾还拥有几千家杂志社和出版社,每年新书出版种类高达4万种。随着新闻报道和言论的开放,岛内媒体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台湾当局的批评和指责增多,社会问题和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成为各大报纸竞争的法宝。

尽管如此,台湾仍有许多媒体由于受政府机构资助,无论是偏蓝或偏绿,新闻报道立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倾斜。受到岛内蓝绿立场对立的影响,台湾媒体政治立场也十分鲜明,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言辞激烈,为维护自身立场,攻击甚至谩骂对方观点,导致台湾岛内出现双方支持者都不愿意看对方阵营媒体内容的现象。实际上,台湾一些重要媒体实际都被财团或政治势力掌控,成为政治角力的平台。部分专家也认为,受控的台湾媒体人没有独立评论的本钱,为了吸引读者观众、“表达观点”,一些污言秽语常见诸报端,甚至以娱乐的方式吸引关注,以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这些怪相促成了台湾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人们对台湾媒体政治化、报道娱乐化、素质堕落化的印象。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台湾媒体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塑造政党及政治人物形象,以及揭露岛内社会弊端上所做的贡献。

二、台湾媒体对政治、经贸议题的影响

部分学者根据已有调查总结认为,在多年的两岸交流中,台湾民众获取祖国大陆及两岸关系信息的渠道以报纸和电视占据最大比例,并拥有最高的可信度。尽管报纸等平面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经营举步维艰、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报道评论两岸关系的重要媒体。

1、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赴大陆采访的台湾媒体为岛内民众带去了祖国大陆经济状况的报道。一系列惠及台商的经贸政策吸引了大批台商到大陆投资创业。部分岛内媒体还开设“大陆经贸”、“两岸经贸”信息版块,为台商赴大陆提供商情商机资讯。此后,两岸媒体还为经贸文化领域的两岸对话合作搭建平台,组织经贸关系研讨会,以联络员的身份推动两岸的经贸互动和对话。岛内媒体的报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的贸易交流,还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祖国大陆对台的包容经贸政策,促进了两岸人民的认知和理解。

2、参与并影响政治走势。

台湾媒体因其政治及大财团背景,经常参与政治事件,甚至影响选举等政治走势的发展。岛内媒体在台湾大选之前的报道已经成为特定政党、特定候选人的打击或造势利器,2006年台湾高雄市长选举前的“走路工”事件,因媒体的“卖力宣传”,使得选举结果受到影响。前主席连战2005年访问大陆作为两岸政治交往中的一次大事件受到岛内媒体的关注。《中国时报》、《联合报》均在连战访问前夕刊发文章,为连战“和平之旅”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两家报纸还开辟专栏,立足开创两岸和平局势的积极立场,评价此次访问对两岸关系的停滞带来的转机。在两岸处于僵局时期,这些媒体较好地营造了和平的氛围,为随后的政治互动和交流做好了铺垫。

3、一定程度上揭露岛内社会弊端。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6

网络音乐的概念在文化部的《意见》中首次得到了规范,即网络音乐是音乐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

二、网络音乐传播

网络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特性,如廉价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都在挑战和影响着传统音乐的理念和发展。网络音乐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发散性的多维思想,它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审美,倡导的是音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多地、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改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实现双向交流。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而音乐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从面对面的传播到印刷类媒介传播,再到电子类媒介传播,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网络传播。

三、网络音乐传播的弊端

网络音乐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凡事均具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网络音乐传播自由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与隐患。笔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且大多数音乐无论在线欣赏或是下载收藏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因为网络音乐版权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对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翻唱形式,采用原有曲调,撰改歌词内容。在网络上,翻唱曲目点击率往往还高于原曲。点击率上升的同时也对原曲音乐创作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以至于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使其丧失信心。

其次,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把关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网络音乐传播的零门槛使得网络音乐创作日趋庸俗、媚俗,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求成名不仅对自身大肆炒作,连创作的作品也为了博人眼球,以粗鄙的歌词、简陋的口水旋律,加上与音乐毫无搭配、不知所云的RAP来迎合受众。确实,有的作品虽然粗俗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用黑色幽默犀利的嘲讽了社会弊端,但是创作不等于一味地模仿与迎合,过度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只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下降,所谓成名也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湮没于世。

第三,网络音乐传播对受众的音乐审美导向力度不够。

在网络音乐传播中,媒介对于信息的把关变得微乎其微,所有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四处蔓延,受众以自身参差不齐的音乐鉴赏水平想要获取优质作品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许多媚众的粗俗垃圾音乐却因为迎合了部分音乐品位素养较低的受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大肆流传、甚至成为流行趋势,这会使得更多不明所以的受众盲从热捧,以至于受众整体音乐审美能力均大大下降。

网络音乐的接受者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于此,与学校艺术教育比,娱乐性的网络音乐有更多吸引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非主流、草根、山寨、恶搞等形式。网络传播中审美导向力度不够使得娱乐性的音乐渐渐超越高雅音乐的位置,这样十分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四、对音乐网络传播的思考

网络音乐传播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倘若对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无序的混乱状态放任自流,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只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疏导与监管: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从正面引导、促进音乐类网站的良性发展。

首先,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呈现给大众,对于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创作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从法律上给予保护。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WWW.133229.COm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

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

色情、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