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8篇

时间:2024-03-18 14:44:13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1

关键词:汉服 旅游价值 文化旅游

服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文化载体,有着灿烂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既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汉服是汉民族特有的民族服装,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汉服已形成了基本形制,后经周朝的规范,到汉朝得到全面完善和普及。“汉服”一词最早记载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指的是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汉服最初是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徐州古称)。彭祖是烹调和气功的始祖,为孔子推崇,也被道家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而道家思想正是汉初文化形成的核心思想。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的国都,历经500多年。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汉文化遗址、遗迹和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服以其鲜明的审美性、文化性、历史性而成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徐州作为汉文化发祥地和以汉文化为主打品牌的旅游目的地而言,汉服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汉文化的传播媒介。

一、汉服的形制特征和文化底蕴

1.汉服的形制特征。汉服的形制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种是衣裳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裤或裤褶。还有一种是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合而为一,如深衣、袍、衫、褙子、直裰等。汉服的演变一直遵循着基本形制。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右衽为主要特点(也有圆领、直领的款式),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流畅飘逸、柔美灵动。汉服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没有省道和肩斜,用料宽大,穿着时衣袖会随着人体的运动形成优美的流线,这种行云流水的设计风格正是汉服所独有的韵味。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这种基本风格下演变出来多种款式,都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洒脱飘逸的气势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其形制特征、纹饰搭配更代表了华夏民族传统的审美取向。

2.汉服的文化底蕴。服饰的形制纹饰表现出外在美,而服饰所蕴含的礼制思想则是其内在的文化美。以服饰形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是中国服饰文化独有的特征。汉服是华夏民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产生祭服后,象征礼仪的冕服制度逐渐形成。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礼”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服饰制度成为统治工具的一部分,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自乾坤”(《周易·系辞下》)指上衣下裳的形制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儒家以此作为推崇周代服饰礼仪制度的依据,华夏服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符合“规、矩、绳、权、衡”的要求。深衣的下摆用布帛12幅,表一年12个月之意,蕴含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代表“规”,交领处成矩状代表“方”,意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汉服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是汉服内在的文化要素,约束了人的行为并影响着人的思想。

汉服里蕴藏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儒、道、墨、法”诸家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都充分的得以体现。追求平和自然、宽厚仁爱的思想境界,塑造了汉服独有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和包容的气度。

二、汉服的旅游价值

汉服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结晶,可以构成徐州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服饰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反映了民俗和制度。人们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通过服饰鞋帽装饰等方面的习俗表现出来,同时服饰也体现着人们的伦理观念与社会制度。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现代人展示着两汉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灿烂遗产,体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折射出当时的文化、艺术、科技成就,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哲学思想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汉服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2.艺术审美价值。人类服饰除了最基本的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更是通过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等美的要素来凸显人体自身的美,从而使穿戴者与欣赏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服饰是审美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物化和形象化,它不但能传达穿戴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表达着他的修养、兴趣、气质和审美爱好。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服中的“和谐美”贯穿于整体设计之中。“和”是指宇宙万物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是万物的共融境界。“和谐美”将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与精神意念视为有机整体,而汉服作为该有机整体的一种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同时,汉服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古典美。其艺术形式注重心灵与自然的相通,采用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重视对心灵美的渲染和对意境的烘托,能凸显穿戴者大气婉约之美,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安逸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历史、民俗和文化艺术都是旅游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社会学家看到文化,艺术家看到美感,历史学家看到变迁,文化学者感受到传播。对旅游者而言,汉服的美,是两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整体美感的重要构成要素。

3.科研教育价值。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现代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工艺、艺术、文化、生活甚至是穿戴者个人特征的一种途径。通过对汉服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等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汉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理解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汉服也具有科研教育价值,可以吸引与历史、服饰、文化相关的研究者前来观赏、研究。

三、汉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汉服,具有不容小觑的旅游价值,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汉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可以作为徐州塑造两汉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充实徐州汉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其旅游吸引力。

1.丰富旅游项目,开发观光型、科研教育型旅游产品。可以建立专门的汉服博物馆,或在综合博物馆中设置汉服专厅,展示汉服原貌。汉服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于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大众游客而言,仅通过走马观花地观赏是无法领略到这些内涵的。因此开发者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充分地向游客展示汉服及汉文化的知识,改变传统的静态展览形式,利用纪录片、三维立体影像和真人现场演示等方式把汉服的制作、穿戴、着装场合、相关礼仪等知识向游客展示,让游客不仅能看到形制、色彩、图案、纹饰等观赏性因素,还能了解到历史、地域、民俗、宗教等文化因素及其制作工艺和穿着技巧,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服及汉文化,增强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提升文化内涵,举办汉文化节事活动。以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在徐州的主要旅游景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汉文化旅游节,通过景区设计、人员装扮和编排汉代诸多典故传奇的大型实景演出,以生动的方式再现两汉文化。配合此节事活动,可设计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服饰设计大赛和服饰表演活动,以及汉风小姐评选活动等赛事,面向全国征求作品和参赛选手。通过此举可将汉服的优秀元素和现代服饰流行元素结合,不但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还可以同时推动旅游业和服装设计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媒体、在全国打响徐州汉文化旅游品牌,给徐州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收益,形成品牌效应。

此外,在非节事期间,也可在旅游风景区及主要接待场所,让旅游从业人员着汉服或具备汉服特色审美元素的工作服上岗,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凸显徐州两汉文化之城的特色。

3.增强旅游体验,设计参与型旅游产品。服饰具有给人带来心理审美和自我表现的功能,由此特点,设计参与型旅游产品就具有可行性,让游客通过参与而得到特殊和深刻的体验。汉服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汉服穿戴体验:在景区为游客提供汉服试穿服务,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汉服的古典和飘逸,用照片或者录像保留下来。进一步的也可以为游客提供古装MTV、古装影视片段的拍摄,甚至可以为新婚夫妻或情侣提供汉服婚庆摄影、操办汉代婚礼等项目。

汉服制作体验:在景区或者博物馆设置汉服制作体验区,聘请专业人员现场制作汉服工艺品及相关配饰,游客可以自己选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心仪的汉服和配饰,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工艺和技术指导以及相关知识的讲解。通过游客自身的参与加深对汉文化的理解和对汉服的审美体验。

4.扩充周边商品,创新汉服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不但应具有实用性,更应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游客在徐州逗留只是短短几日,而汉服旅游纪念品可以延伸游客体验至家里,还可以作为装饰件和收藏品。汉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重在设计,既要保留汉服的特色元素,又可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同时也可与时尚元素和新的生产工艺相融合并加以创新,开发出具有一定实用性、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代表地域特色、同时也紧跟时代潮流的汉服旅游纪念品。如可将汉服的元素与徐州的剪纸、糖人贡以及香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设计造型新颖的汉服剪纸艺术作品、汉代仕女糖人贡及汉人汉服纹样香包。也可采用现代生产工艺设计制作汉代人偶系列,人偶穿着传统汉服,或亭亭玉立或精巧可爱,姿态各异,可单独或成套销售,既可做家居装饰摆件也可为儿童玩具。在开发汉服旅游纪念品时要注意设计的品味和做工的精良,最大限度的还原汉服的美感。

5.发挥汉服的传播媒介作用,加强徐州汉文化品牌号召力。传播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多种形式实现,服饰文化依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以分散传播、集中传播、主动传播、被动传播、人际传播、物质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互动。汉服是汉文化的外化载体,展示出汉文化的传统。以汉服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传播效果。

汉服作为传播媒介具有直观性。直观的感受便于信息的接受,容易被理解的信息才能广泛传播。汉服的直观性使不同文化层次的接受者一目了然,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便捷的途径。

汉服作为传播媒介,其传播效果具有广泛性。一是传播空间广,不受地域环境限制;二是传播时间久,可以跨越时代的限制,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获取。

出于以上特点,徐州在打造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时,就应加强对汉服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在各种营销活动中广泛运用汉服的要素,使汉文化在游客心目中具象化,树立旅游品牌,从而促进旅游地整体的营销。

四、小结

汉服作为一种兼具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功能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旅游价值。在进行开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突出汉服的文化内涵,切合徐州发展两汉文化旅游品牌策略;二是汉服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独依附于汉服本身,而应与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作为凸显主要旅游产品特色和增强旅游吸引力的一种辅助手段。三是要注重汉服体验的景区布点安排和汉服现代工艺品的品质做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在徐州打造汉文化旅游品牌的进程中,要深层次挖掘汉文化的内涵,并注重文化的形式表达和具象化,充分利用汉服这一视觉表现和传播媒介,全面实现“两汉文化看徐州”这一旅游目的地定位,推广品牌,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邓雅,梁惠娥.浅议汉服风韵与国服[J].饰,2006.9.

[3]杨玉蓉,邹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张繁荣,刘锋,卢致文.山西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曾艳红.服饰:文化的一种载体及传播媒介[J].丝绸,2013.1.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并具有合规律性、发展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积极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紧密贴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重大意义[6-8]。汉服本身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斩断,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只是沉睡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其唤醒,弘扬出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先辈们,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二.挖掘“泛文化”,倡导“云汉服”

时下青年学生当中,汉服热逐渐升级,大街小巷不时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且各类汉服秀活动层出不穷。汉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回热,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契机,借鉴“云”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展“泛汉服”活动,提出“云汉服”的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教育内涵进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汉服的种类、常识、运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等文化意义为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普及。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双线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中,虽然存在汉服社等自发的组织,但其仅限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对于汉服在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国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挖掘较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在各种文献调研中,并未搜索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理论实践,将“云汉服”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直播、云概念、大数据等研究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汉服背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显出来。以汉服为载体,普及汉服知识、宣传国学经典、推广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倡导文明校园创建,让广大学子感受华夏文明之美,倡导青年学子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礼仪,磨砺敢于担当,勇扛责任的品德,将校园文明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人文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汉服既是几千年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基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衣袂飘飞,不仅寄托着国人心中对美好精神状态与明媚气质的无限向往,更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彰显,能够唤醒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战斗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 汉服元素 现代服装设计 融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41.7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汉服的设计特征

1.1款式结构特征

汉服的结构特征深受所谓的“天衣无缝”的启发,对衣服的裁剪通常采用的是连裁的手法,使得衣服可以通体旋转式包裹住身体,在衣服的底摆处形成松散的扇形垂于地面。这样的外部轮廓被称之为曲裾与之对应的直线形裁减结构则称作直裾。宽大的长袖及其中套插的小袖是汉服袖子的明显特征。这种结构上突出腰身的设计,十分适合展现女性的柔美曲线,简约大方的气质。自从有了汉服开始,便深受女子的喜爱而一直流传,并作为出席重要场合是的礼服。领口宽敞斜襟右衽,也是汉服结构的一个独特之处。丰富的叠加,使得领口层次感丰富,给人大气沉稳,端庄婉约之感。而且宽广的领口设计,给了头颈部更多的空间,舒适度也有很好的保障。

1.2色彩图案特征

周朝之后,汉服的制作水平尤其是在纺织技术的到大幅提升后,各种刺绣的手法,图案绘制及纺织工艺的出现,使得汉服在图案的表达上更加多样。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充满意境的纹样,开始出现于汉服的面料上。中国纹样从最开始的以上下或左右为轴的对称,到以中心为轴的对称,二方连续的装饰纹条,充满韵律的展现出来。汉服的纹样反映着同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内涵,讲究虚空的意境美,将祥云纹样,流水纹样,花卉纹样等穿插于服饰中。使得整件衣服充满了画意,像一幅自由舒展的画卷。

1.3面料特征

在不断的改革演变中汉服在面料的选择上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面料丰富了进来,除了棉、麻、纱等常见的面料外,丝绸的加入使得汉服在华丽程度及色彩选择上都更上一层,并迅速成为主要面料。绫罗绸缎,素,锦等也不断的增加。

2现代“汉服”服饰设计特征

2.1中西方服饰融合特征

从服装的结构特征看,我国传统服饰在最初的结构设计上采用的是静态及平面的设计。以深衣为例,将深衣的平面结构图展开,可以看到是一个以中心为轴横竖对等的衣片,是十分原始的简单裁剪。这种裁剪符合古代人的穿衣习惯,只要保持站立姿态双手展开将衣片套在身上,在身前裁开作为衣襟领口剪出圆形服装就裁剪完成了。因此,裁制成的衣服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在晾晒、折叠、收藏都很方便。同时这种剪裁方便日常的劳作及抬腿、蹲坐等姿势。在西方服装常常强调如何符合人的体型,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通常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用分割裁剪的方法使服装跟贴合身体曲线,从而让服装款式更加多变。与传统中国服饰最大区别就是袖子分割裁剪和同侧衣身分开裁剪,由多个衣片组成一件服装而非一体式裁剪。

2.2现代“汉服”服饰组成的特征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对其的审美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美的内涵。中国美学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宁静闲适、和谐共生、淡泊明志的思想追求,而这种思想很直接体现在了服饰的设计上,因此研究服饰设计的变迁必然要研究其变化的根本因素――服饰文化。我国漫长的历史孕育出的不只是思想文化,服饰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出人们的思想,展现出文化的内涵。

“汉服”以庄重、含蓄、婉约、雅致,折射着中国千年文化的底蕴――和谐、隐喻、内敛。其以规矩、平稳、均衡、对称、统一为美,追求服装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偏重艺术性和抒情性。和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服饰文化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汉服”元素的服装将会影响我们的服饰生活。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民族传统和民族个性正越来越凸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由此可见,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汉服”元素可以展现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饰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及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最简化的形容。

3现代“汉服”服饰设计的创新发展

3.1“汉服”元素点睛之笔――民族风格的继承

现代服饰对于民族服饰风格的继承主要是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形式融合,将汉服元素:款式、结构、色彩、图案、装饰工艺等运用与现代服饰设计中,由此将汉服的美与现代时尚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得现代服饰传递出古老文化的内涵。这种服饰本质上是继承民族传统服饰的风格,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时尚气息。“汉服”民族风格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传统汉服的创新继承、传承“汉服”服饰样式继承、 传统手工及面料继承、传统染织工艺继承、传统装饰工艺继承。

3.2“汉服”元素的装饰点缀――中西合璧融合

当谈及有“汉服”元素的服饰款式外形时,很多人可能会更多地按照固定思维模式联想到卦袍、襦裙、袄、袍服等,其实,“汉服”元素的新理念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恢复传统风格,而是把现代的生活理念贯穿其中,其主要表现为运用后现代的解构法,将传统中的经典式样、图案、色彩等作为服装的一个构成元素,对其采用抽取、混合、拼接等方法进行重新演绎,从而构成一种古今融合且中西合璧的手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美。

参考文献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4

关键词:汉族;传统男装;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S 941.3 文献标志码:A

An Interpretation of Han-style Men’s Traditional Costume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oday’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stud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n’s costume wore by aristocrat in Han Dynasty (206BC—220AD).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corative elements, decoration form system and spec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ideology and methods of decoration. The author deems this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as a molding art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a decoration culture that regards the conformity with the “Way of Heaven” as the ultimate principle.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men’s wear; decoration culture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源自于中原地区,其主体是封建贵族穿用的高级男装之装饰范畴,包含装饰元素、装饰形制规范及其装饰思想与手法。

1 汉式传统装饰文化的概念

汉族人自古重视龙凤纹饰、玉石首饰、彩绘纹身等装饰艺术的应用,或基于伦理需要,或服务于政治系统,并逐渐在应用中发展了它的纯粹装饰性或审美性。然后世代相传,演化、沉淀为一种传统习惯,这种沉淀即为汉式传统装饰文化。那么传统男装中的装饰文化即可称之为汉式传统男装装饰文化。

2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文化内容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在南北文化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广收博取,不断成长,呈现出中庸、崇礼、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2.1 装饰元素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元素包含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其色彩元素的应用源自五行色彩学体系,即在具体装饰色彩应用中均依据“五行对应五色”的理论,即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因丝绸之路的开辟,而使其材质元素内容广博,明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之重大史实也告知我们,当时中国宝船运往世界各国及从各国运往中国的货物中可用于男装装饰的材质非常繁多,可选空间很大,所以在材质的选用上就可以非常不受局限,极致讲究。造型元素上,选材广泛,且均源于汉人对自然的观察、模拟和再造,应用中重视象征性、艺术性,在艺术形态的加工上基本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表达富贵与吉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汉人贵族的装饰,其要求凸显高级品位和身份,所以常用龙纹、蟒纹、麒麟等极致高级或有着相当神力的象征的题材,其形象往往趋向抽象,温和细腻,严谨规范,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要求。基于此,普通动植物图案与此无缘。

2.2 装饰形制及其规范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的形态构成多种多样,形制和应用上均有特点鲜明的细节规范,总的来说是要严格服从儒家道德规范。

2.2.1 织物纹饰方面

在纹样上,主要是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及散点纹样之形制。

二方连续纹样多见于花鸟卷草等,多用于衣服边缘。四方连续纹样也常用寓意深刻的祥云纹、万字纹、龟背纹、绣球纹等纹饰内容,常作为装饰底纹。规整的散点图案也应用广泛,帝王冕服中的十二章纹、各类团花图形等都以这种形式存在,其内容上常以盘龙、凤凰、麒麟、狮子、天马、避邪、仙鹤、寿字等为主体。图案规整,连续对称,平面化、完整化,同时色彩鲜艳而不失调和。

而且,这些纹饰工艺上衣下裳有所区别,即上绘下绣。2.2.2 配饰方面

凡传统汉式男装特别是贵族装束的腰间均有配饰,其不仅象征身份、地位和人品,还充满了文化性和艺术性。

佩玉是儒家礼教思想中最为重视的服饰内容,“以玉比德”是核心观念。古时(如周代)君子都佩玉,以体现周礼的威严庄重。古人认为行走时其右边佩玉相撞而发出的极有韵律的声音,能使人听后不存杂念,能够堂堂正正做人。所以可见,君子要成为真正的君子,佩玉也是颇有功劳的。再如唐宋时期的“佩鱼”制度,其形制规范十分有趣。其形状如鱼,称之为鱼符,是古代虎符的变形,因鱼目昼夜不闭,有“常备不懈”之寓意,所以用来作为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装饰,这些官员都被配发鱼袋以盛装之,鱼袋系佩于腰间,成为一个华丽而有趣的装饰。再者,腰带也是传统男装中的重要配饰,其材质、色彩及纹饰因职位等级有严格的差异规制。唐宋时期朝服实行大带制度,其形制以鞓、銙、扣和铊尾等4个部分组成。鞓是大带的基础——皮带。大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钻有圆孔用来穿插带扣的扣针,其两端饰有玉、金、银等质纹饰,称为“铊尾”。后面的部分镶缀有并列成排的饰片,称为“銙”。《宋史?舆服志》记载,銙的材质“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銙的形状以方形为主,数量因等级职位有所差异。銙必须佩在后腰,以示低调含蓄,铊尾必须朝下,以示臣服。銙与鞓以带扣在身体两侧相连,整体视觉上构成了鞓、銙、扣和铊尾的 4 部分之形制。

2.3 装饰思想与手法

2.3.1 基本思想

汉人认为,当时黄帝、尧、舜统治天下时,天下太平,耕作有序,是因为他们顺乎天意和民意。其衣服是上衣下裳,“象征乾坤秩序”。装饰形制顺从这种意向,才不会发生社会的错杂。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天道”、“天理”。于是,汉人就按照这种“乾坤”原则设计出了合乎天道的装饰体系,且被后世沿用至民国建立,虽有增减和革新,但是其“合乎天道”的思想一直是维系装饰体系建设的核心原则。

2.3.2 装饰要领与手法

其要领即要符合“合乎天道”的大思想,同时要兼具象征性、艺术性之内涵,遵从仁德礼仪之教化,体现男人的特殊社会地位和主体统治者的角色,在具体应用中要注重与服装主体款式的统一性。

其装饰手法总结如下:

缘边的手法——汉式服装无论是袖口还是领口、下摆或是鞋子边缘都有“褖”的设计,为平面化的中原服装造型丰富了视觉观感和文化内涵,展现了立体的美感。

团花的手法——无论是团龙、团鹤还是团寿纹,常作为散点图案装饰于男装的表面和内里,温和雅致,华贵富丽,且充满了寓意。

曲线的手法——这个手法除了涵盖以上两种手法外,还表现在衣褶纵横的整体曲线装饰美,同时各类图案都处于无尽无止的、自然流畅的曲线线型建构之中。

平面的手法——在“仁”与“礼”的思想教化之下,汉式装饰相对西方装饰来讲,以平面的或者平视的效果示人,弱化过于立体带来的突兀感和强烈感,这与平面化的服装结构形态是相统一的,整体抽象简约,含蓄内敛。

3 结语

汉式传统男装装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面看,它属于地域装饰文化的范畴,但从其内涵看,它不是普通的地域装饰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男装装饰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该范畴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本土服饰的创新设计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萍. 色彩与中国文化[J]. 考试周刊,2009(27):50-51 .

[2]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 中国历代服饰[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5

一、 汉服概念综述

我国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汉服,从黄帝即位至明末,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属于华夏民族文化风貌、独特的服装体系。近些年来,很多相关的著作与学术论文认为“汉服”是一种类似“图腾”的虚构。如:在《对传统汉服特征及恢复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汉服是东方民族谦虚内敛的民族特征体现,是将身体包裹的服饰;还有人认为汉服是唐装;也有人认为汉服代表不了整个中华民族只是汉族的服饰。实际上,汉服不是某个特定朝代、服饰的服装,汉服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礼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服经过3000年的历史延续,到明朝时期呈现出了具有汉族特点的服饰。并且汉服深刻的影响着周边少数少数民族的服饰,如:胡服就是从汉服借鉴过去的。因此,汉服是历史上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服饰的一种总称,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自然演变形成的具有浓郁华夏民族风格和独特文化风貌性格的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的风格特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最早的“上衣下裳”时代,到汉代“深衣”的出现,在总体特点上,汉服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内涵。如:上下衣相连的样式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衣色彩用纯色,下衣用间色,充分的体现了“天地玄黄”的哲学思想,宽袍大袖则完全符合传统文化中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审美追求。

二、 汉服在电影中的应用

在历史语境中,汉服是中华民族的服饰传统。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在这4000年的历史中,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属于华夏民族文化风貌、独特的服装体系。汉服的“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是华夏民主最早的服饰传统,“上衣下裳”有方领与交领之分,交领处有结,又叫“衿”,腰间系带,女性常用丝带,男性常用革带,贫民多少粗麻、兽毛制成的短衣,贵族多少帛衣和皮衣,学子多少青色交领上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为了表达其功业未就、求贤若渴的情感,写出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裳”有帷裳,是围在下身的布帛,由上古先民的遮羞布演变而来的。如《论语・乡党》中:“非帷裳,必杀之”,可见帷裳是裳的最初形式。裳的大致样式是腰部带褶,前面三幅连缀,后面四幅连缀,并且裳的上腰部与穿着腰深粗细决定了褶的多少、大小。另外,华夏民族最早的服饰传统中“束发右s”是成年男女的日常服饰特点,女子束发以加笄,男子束发以加冠。古人为了遮掩裳的开口之处吗,衣服都是衣襟右掩,束于腰间。

在一部古装电影中,服装设计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服装设计不但要拘牵于剧本和剧情,还要有利于演员在典型环境中的形象塑造,因此,电影服装设计要基本符合人物形象所处历史阶段的服饰风俗和传统。近些年来,古装影片《十面埋伏》《英雄》《夜宴》等都成了我国电影中的亮点,赢得了不菲的票房纪录。影片中,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形式要素的服装与美术设计,表现出了美轮美奂、别出心裁的特点,成了电影受众议论的焦点与影片的亮点,大有喧宾夺主的气势。如:在美国电影业服装设计工会奖上,《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了历史类最佳电影服装设计奖,那充满杀机并不乏唯美色彩的围巾,数量千万的金色与银色的铠甲,宫女嫔妃穿的低领V字开口的艳装,令人震撼不已。而在《英雄》中,章子怡、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的服装都被分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在古装电影中,汉服在不同时代的流行款式和“上衣下裳,束发右s”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了电影服装设计的重要参照,在大致遵循汉服形制的前提下,根据演员的风格与角色的性格、影片类型,决定取舍演员着装的颜色和具体款式,甚至为了将服装设计化入人物形象塑造,加进了很多现代设计原色,使汉服传递出了与影片主题相同的文化内涵,成了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汉服在电影中的审美意象

汉服的审美特征与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在电影中作为华夏文化的符号,汉服承担着形象识别的功能。几千年来,汉服之美不仅表现为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还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特别是为汉服自觉呈现的审美意象,被作为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如:《周易・系辞上传》中:“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华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汉服成了社会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反应出了汉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数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汉服的审美意象是一种“道”的外化与象征,传达出一种精神内涵。春秋时期,中国上层社会将宽衣博带是为尊贵并加以推崇,衣与裳被时人缝缀在一起,即“深衣”。根据《急就篇》中记载: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袍服,“长衣曰袍,下至足跗”。在中国服饰史上,深衣是华夏服饰重要的代表,流行时间长,出现得早,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礼记・深衣第三十九》记载,深衣形制强调“天人合一”和等级秩序,讲究“规”“方”“直”“平”,隐含着其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思想、伦理观念等。在我国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深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实存,不仅是汉服的一种款式,也是华夏文明的一种表征。如:《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中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另外,根据《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以看出,汉服的上衣下裳趋向于天尊地卑的意思,成了标志和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决定了君臣之间君尊臣卑的等级关系。这就明显章示了古代服饰的文化功能,把服饰创造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因此,上衣下裳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统治工具,一种象征,不单单是服饰本身,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服饰治世”的文化现象。

事实上,汉服对于整个华夏文明来说,仅仅表征的是华夏文明的一种文化事象,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在较为严格的文化学理论范畴上,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的理论将汉服看成与语言、建筑物一样,共同隶属于最外层的象征物,人们能够看得见,容易分辨。其中,在象征物意义上,汉服常常关系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方法,处于礼仪的需要,因此,汉服隶属于礼仪层。但是事实上,汉服在象征物和礼仪上都能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作为影像加工与创造银幕世界的一种“代码”,按照巴尔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电影服装设计可以不断生成意义和认同,可以为视觉形象的感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能够生产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传达的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与理想追求,是高潮的美学工艺,因此汉服还能生产出相应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解读。每一位华夏子孙都能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寻找到某种精神皈依,从而增强实现民族腾飞的责任感。

四、 汉服视觉艺术的审美期待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6

关键词:基本色彩词;内涵意义;文化内涵;翻译

一.引言

大千世界,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东升的旭日,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大海,碧绿的原野,金色的麦浪,绚丽缤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丰富的色彩词, 形成一个特殊的词群,是各自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英汉色彩词都可分为两大类, 即基本色彩词和实物色彩词。基本色彩词是指那些专门用于表示事物色彩的词,如英语中的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purple,汉语中的黑、白、红、黄、绿、蓝、紫。实物色彩词起初只是某些实物的名称,但因这些实物具有某些突出的色彩, 故而衍生出新义来,不仅表示这些实物,而且也代指这些实物所具有的突出的色彩,如英语中的gold,silver,violet,orange,coffee等,汉语中的金黄、银白、桃红、橙色、米色等[2 ]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得以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单纯地表示某种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即所谓的“内涵意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将其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成译语;(3)重新调整译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其中,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汇的所指意义和内涵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翻译中大多数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3 ] 。因此,要正确译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色彩有关的表达方式,关键的一环就是正确把握这些色彩词在两种社会文化语境里所表现出的内涵意义,即色彩词的“文化内涵”。

二.颜色与民族心理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和奋进;绿色是生命之色,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白色纯净素雅,蕴含着圣洁无瑕、纯朴自然之意;蓝色恬淡宁静,给人以意蕴深远、心旷神怡之感……

(一)红色 red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例如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青年人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

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 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

在英语中颜色词red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语译成英语时不能照字面义直译,只能回避其中的 “红”,而译出其喻义,将“红颜”译为“a beautiful girl”或“a pretty face”,“红粉”可译为“a gaily dressed girl”.而“红闺’’或“红楼”可译为“a lady’s room”或 “a boudoir“.

(二)绿色green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杂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也常有“女性、”的内涵。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绿云”指的是女子乌黑的头发,“绿窗”是闺房的窗户。妻子的不忠贞使得丈夫受辱叫做丈夫“戴了绿帽子”。

英语中的“green”有着“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的内涵意义。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在美国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钱票” 或 “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把美元钞票称作“long green”,“green power”则指金钱的力量,“green - eyed”意为嫉妒的,而“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意思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刚入门的新手被称为“green hand”,“green wound”是新伤,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被称为“green horn”,“green goods”意为新鲜货,“green meat”意为新鲜肉,“a green old age”意为老当益壮。

(三) 黄色yellow

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落,那些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被贬之为黄、黄色书刊、黄色音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又有黄色软件,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 “黄”的词应是 "pornographic(色情的),filthy(淫猥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obscene(的、猥亵的)”等,而英语的颜色词.blue却常常用来表示汉语中的 “黄色”,即 “下流、猥亵、淫

秽”之意,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revolution” (性解放)、“blue films”(黄色影片)、“blue software‘’(黄色软件)等。汉语中还有些词语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的,如“黄道吉日” (good luck)、“黄毛丫头”(a silly little girl)、“黄花’’(clay lily)等。

英语中的"yellow pages"却译为“黄页电话薄”,是一本按不同的商店、事业、企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查号薄,它与“下流”、“猥亵”毫无关系,只因它全是用黄色纸张印刷,所以称为“yellow pages"。英语中的“yellow boy'’则更不是“下流的小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

英语中,“yellow”暗含“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

( 四)蓝lue

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它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词组"in a blue mood"、“to have the blues'’中的blue均有“忧郁”、“沮丧”、“烦闷”,乃至“倒霉(的)”的意思。

holiday blue = 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

blue还用以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 blue film”指 “黄”,”to make a blue 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

blue还意味着“王族与高贵、忠贞与正义、 “blue blood”意为贵族血统、出身名门,“blue -ribbon”意为一流的, “blue book”是社会名人录。“true blue”指的是忠实可靠的人,

(五) 白色 white

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 (purity)或清 (innocence)。但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 “white”却并不表示汉语“白” 的意思,如 “a white lie”,并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一种“无害而善意的谎言”;又如 "the white coffee",并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含有 “白” 的词语根本不表示颜色,英译时与 “white” 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义,如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熊” (polar bear)、

“白蚁” (termite)、

“白卷” (unanswered examination paper)、

“” (idiot)等。

还有些词组中的“白”,表示 “单纯的、不掺杂的”,如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纸”(a blank sheet of paper) 等。

“白” 还常表示 “徒劳、徒然” (in vain)或“无代价”(without cost)之意,如“白费事” (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搭”(no use,no good)、“白送’’ (to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for nothing)、“白手起家’’ (to build up from nothing) 等。

( 六) 黑lack

“黑”和“black”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黑暗、不正当、阴险、恐怖”等内涵,一般均指坏人坏事,用作贬义。如汉语中有“黑市、黑名单、黑心肠、黑户、黑钱、黑社会、黑帮、黑幕、背黑锅”等。英语中则有“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 hearted”黑心肠的、“black guard”恶棍、“black art”妖术、“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news”坏消息等。耶稣因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因此 the black friday 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这些共有内涵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早期,那时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了解,对黑暗状态中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巨大的发自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进入了人类的潜意识, 并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语言媒体中反映出来。

汉语中“黑”色还有“刚正不阿”的内涵,宋代清官包拯,其戏剧脸谱为黑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 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英语中的“black”却还表示“倒霉的”,“black day”指不走运的日子。黑色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to look black at sb.(怒目而视)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如下例:

3.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七)紫purple

英汉语中, “紫”和“purple”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内涵。汉民族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明清皇帝的宫殿称作“紫禁城”,天帝居住的地方称“紫霄宫”或“紫薇宫”。英语里有“be raised to the purple”意为“升为红衣主教”,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 “the purple railway”指王室专用跑道,“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嫁到显贵人家,“born in the purple”指生在帝王、贵族之家

三、颜色的社会属性

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 一)颜色与历史

以服饰颜色表示王位

“黄”与“紫”是两种普通的颜色,但在不同的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是中央之色,帝王之色。

在西方人们却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执法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袍,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有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等成语。

以建筑、服饰颜色表示官品等级

明清时又明文规定,只有皇室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只能用绿色盖顶。蓝、紫、青等色为官宦之家用色。

在我国古代唐朝,备品官服也都有规定的颜色:六品官服为深绿色,七品官服为浅绿色,八品官服为深青色,九品官服为浅青色。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的“青衫”即指九品官服,那时白居易居九品芝麻小官。

以服饰的颜色表示职业

以服饰颜色表示职业的种类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最明显的例子如:

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指受过专门教育或技术训练的脑力劳动者;

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指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灰领阶层,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工;

pink-collar workers粉红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颜色与礼仪习俗

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新娘身穿红色的服装,头上盖着红头巾,窗上、门上、墙上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因而婚礼被称为“红喜事”。而在办丧事时,中国人由于深受佛教“超度”之说的影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作“白喜事”,因此丧家人在治丧时必须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或胸佩白花以示悼念,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

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而在丧礼时则穿黑色的礼中国论文联盟整理服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因此,由于中西方对婚礼和丧礼观念和服饰颜色的迥异,对于汉语中的“红白喜事”决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而只能解释性地译为

"weddings and funerals"

(三)颜色与政治

在我国,颜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的就是“红”色,它象征着革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白”色意味着反革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黑”色象征着死亡、腐朽、没落的事物。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和政治派别,其中有不少政党、派别、军队、组织是以颜色词命名的。如:

black hand黑手党 (指在美国从事犯罪活动的一意大利移民秘 密组织)

green panther 绿豹党 (指激进派自然环境保护者组)

gray panther 灰豹党 (指美国激进派老年人党)

red army 红军 (指前苏联军队)

(四)颜色与经济

颜色词在经济术语中使用频繁,且异常活跃,如:

red ink (赤字),

in the red (亏本),

in the black (盈利),

black market (黑市),

green field project(新上马项目),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gray area(灰色地区),指工人失业严重的地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活跃,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出现了一些含有颜色词的经济术语,如

黑货 (smuggled goods)

灰色收入 (grey incomes)

红利 (dividends)等等。

四.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翻译

可以说,不同语言间意形兼备的转换固然是最理想的翻译境界,但这种理想的境界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通过对比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其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原语的颜色词,就可能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所变动,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原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原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的实质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们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当意义上的忠实与形式上的忠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意义为原则,对原语中的色彩词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针对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和相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四种处理方法。

(一)直译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完全对应和相近时,可将色彩词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黑市black market、黑名单black list、黑心肠的black - hearted、红色警报red alert 、为欢迎总统铺上红地毯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the president.

(二)转换色彩词

由于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的色彩词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转换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她对他的成功感到眼红。she is green - eyed with his success.

2)现在这些赌博游戏场正改作电影俱乐部,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放映黄。now the bingo halls are becoming cinema clubs , which normally means they show blue films.

(三)去除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不对应时,可采取去除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这位歌星现在正红得发紫。this pop star is now at the height of her popularity.

2)约瑟夫的父亲看起来很保守, 但他的思想却是挺激 进的。josephine's father looks very conservative , but his ideas are very red.

(四)补充说明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相互空缺或相反时,可采取补充说明色彩词的方法,即保留原语中的色彩词,并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明示出原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例如

1)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white goods consume 80 perc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his apartment.

2)远惭西子,近愧王嫱。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红楼梦》第五回)she should put his shih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汉服纹样;T2O模式;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5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46-2

0 引言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汉服即是汉文化的重要体现。而汉服上图案纹样的设计不仅在外观上极为丰富多样,更是汉人精神意识的表达与体现,传递了人们对美好如意生活的向往。“袭温恭之黻衣兮,被礼义之绣裳。”汉服中所采用的十二章纹也体现了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制度,汉服纹样最早出现在皇帝的黻衣上,花纹颜色黑与青相接, 彰显帝王风范。

T2O(Tv to Online)模式,从字义上就不难理解是互联网与电视相结合的一种电子商业模式,使用户在电视上看到心仪的商品时即可买到同类型产品,是从电视到用户的直接体验。作为T2O模式的成功范例,《女神的新衣》无疑是对时尚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做了一次完美的诠释,更是在汉服纹样的重解与创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明代服饰“十二章纹样”等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汉服装饰纹样元素融于现代服饰设计文化理念。当然,汉服中所蕴含的纹样符号并不仅仅局限于汉族服饰,它更是中华民族传递文化精神的独特符号。

1 以“十二章纹样”为主的纹饰传承与融合

十二章纹代表的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等级的划分。“衣、食、住、行”中的“衣”排首位,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绝不仅仅是遮阳避寒之用,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天子威严至高无上的体现。十二章纹样中每一个图案都有它特定的政治意义与精神内涵。明清两代的礼仪制度是古代礼经的集大成者,十二纹样中绣有“龙”图案的衣袍成为皇帝的御用服饰,如明晚期的“黄地龙纹袍服”通袍,外身为整幅明黄地云龙纹妆花织金缎拼合而成,内衬又印有升龙戏珠与八宝图纹,纹饰华丽,尽显皇家之气。而十二章纹样中的其他图案都有其意义所在,并在现代服饰设计理念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东方卫视节目《女神的新衣》第三季第七期中,吴昕身着印有明代十二章纹样的新疆哈密刺绣服装惊艳全场,所不为人知的是,这是新疆绣娘用三天三夜完成的作品。维吾尔族刺绣往往以动物花草或表现吉祥寓意的纹样为主,这些图案都富有现代气息,造型夸张生动。而在T2O模式的引导下,设计师领悟了T2O模式的灵魂所在,即创意内容。所以,绣娘在传统汉服纹样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新解构与创新,从而融合了维吾尔族刺绣的独特特点,色彩鲜艳,纹样丰富生动。

2 汉服纹饰的文化沉淀

T2O新模式下《女神的新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电视联合互联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精美样式及其所带来的极高的艺术审美与研究价值。

汉服纹饰悠久的历史和身后的文化沉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在艺术中突出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其形式美感最为明显。正如汉服研究专家罗春林所说: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衣服中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那时候,我们穿在身上的不止是衣服,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

汉服纹饰系统中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规范,既引导了汉代服饰的历史脉络,为汉代服饰的造型风格奠定了基础,又体现了帝制时代威严的统治秩序。汉服纹饰体现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汉服中的每一个纹饰,我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也能反映出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3 汉服纹样的传播与“非遗”保护

《汉书》中记载“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汉服所承载的工艺美学思想传承了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汉服中优秀的纹饰遗产的文化实质也是我们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保护与借鉴的。这对于我们研究纹饰创作的规律,熟悉美的法则,使纹饰与生活、生产有机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女神的新衣》中吴昕所穿印有汉服纹样刺绣的服装赢得大家的喜爱,受到多位“买手”青睐,最后被高价拍下。正如著名设计师韩雯所说的,如果优秀的文化遗产结合好的设计,这些中国传统工艺与手艺是可以传承下去的。保护这些即将失传的传统的工艺,通过《我的新衣》利用T2O新媒体模式平台的力量,让中华民族独特璀璨的文化能够保留下去,让绣娘不仅仅绣的是岁月,还可以绣出财富。吴昕在节目结束后,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疆绣这一文化推广出去,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的新衣》节目一直倡导“造型亦造心”,希望通过节目的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介绍,也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关注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能够加入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当然,我们在学习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一定要把传统的纹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不盲目追求西化。在现代设计中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又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有说服力,突出“精气”,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这才是我们的长远目标,而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所体现的价值,已远超我们设计作品的本身。

4 结语

“电商+电视=新颖”是T2O模式节目的初步理念,而我们在思考怎样让电视的发展空间最大化和电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研究怎样让汉服纹样更好地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的理念,加大“非遗”创新的力度,发挥其在服饰设计中的实用价值。

T2O模式节目的最大亮点就是加入全息投影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渲染节目的舞台效果,通过专业模特的服装展示将服饰的特点与优势全方位的展现给观众,改变了以往电视节目的“单调化”,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群体的“临场感”。同时利用现代人对娱乐与时尚的敏感度,改变了现代年轻人对以往传统节目模式与服饰样式的看法。

汉服纹样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我们应在保持传统汉代服饰深厚的文化精神的同时,通过运用新的创作理念,丰富其“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文化内涵。而T2O这种互利共赢的新合作创新模式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群体了解并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将学术性研究与当下的时代实现更好地接轨,而这才是“非遗”传承的要义和精髓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钱永宁,候慧俊.纹饰天下(饰物纹饰宝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 左娜.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韵[D].山东大学,2011.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篇8

的职业名称进行英译,值得研究。关键词:汉语;蕴含;英译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蕴含生动而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传统职业名称及其英译

(一)汉语传统职业名称中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由来已久的职业名称有着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汉语中的“掌柜”、“店小二”等行话俚语本身的形成就表明它们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饭馆或客栈的老板通常坐在柜台后掌管帐目和金钱,所以,他们就被形象地称为“掌柜”(shopkeeper;manager of a shop),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而那些做服务的伙计也就随之被称为“店小二”(waiter)了。

(二)汉语传统职业名称的英译

首先,蕴含丰富而生动的汉语传统职业名称的英译往往不能不能传译出其中的文化信息。这是因为文化具有民族语言的特征。其次,我们应该清楚,采用一字一词的对译死译是行不通的。在对蕴含丰富而生动的汉语职业名称进行英译过程中,只能采用灵活对等的意译法,即:舍弃汉语名称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只对其实际所指进行意译。

以下,请对比汉语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职业名称及其英译:

二道贩子:person who resells at inflated prices; middle-man profiteer

倒爷:profiteer

黄牛党:ticket scalper

大师傅:cook; chef

白案师傅:chef making staple food, both rice and flour

红案师傅:chef cooking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掮客(替买卖双方介绍生意并从中赚取佣钱的人):broker

皮条客(和嫖客之间的中介人):pimp; procurer

上例中,“大师傅”这一名头是有来头的。人们称木匠、铁匠、泥瓦匠等为师傅,而唯独称做饭的厨师为大师傅,称助厨为二师傅。其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古时有位皇上,来到修建皇宫的工地上,看到听到木匠、铁匠、泥瓦匠的本领和手艺之后就都封他们为师傅。在工地上为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姐妹见工匠们都有封号,就也过来讨封。可是,那些工匠们不以为然。因此,姐妹俩就决定饿他们一次。当工匠们干完活到饭棚吃饭时,却没见有饭食供应,就来责问姐妹俩。姐姐就说:“做饭不算什么行当,那你们自己做吧!”工匠们无奈,就只有求皇上也封她们姐妹俩为师傅。但是,姐姐还不满意地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所以,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于是,皇上就封姐姐为大师傅,封助厨的妹妹为二师傅。此外,诸如“摆摊儿的”、“打杂儿的”和“船老大”之类的职业名称都来自民间俗语,十分生动形象。

二、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汉语外来词职业名称及其英译

(一)汉语外来词职业名称中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各国的商贸交往越来越越来越快的同时,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往也逐渐频繁起来了。很多有关职业的说法已相互借用并流行起来,特别是许多有关职业的英语外来词已经为汉语吸收,如:白领(white-collar worker)、蓝领(blue-collar worker)、灰领(grey-collar)、金领(gold-collar)、粉领(pink-collar)、红领(red?collar worker)、开领(open-collar)、钢领(steel collar),等。上述职业的比喻说法属于汉语中的外来词,其英译应该回译。又如,“无冕之王”(crownless king)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为crownless king(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reporter(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无冕之王”这一名称早在解放前就已传入我国。

(二)汉语外来词职业名称的英译

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汉语职业名称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对这些蕴含丰富异域文化特色的外来词职业名称的英译,只能采用回译法。以下,请对比汉语职业名称的英译回译:

1、目前“灰领”就业相当抢手,而且福利待遇也丰厚。(Nowadays grey-collars are very popular on the job market and they enjoyvery good welfare and pay.)

2、粉领受雇于传统上认为由妇女从事的工作。这个短语既区别于“蓝领”,又有别于“白领”。(A pink-collar worker is employed in a job that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 be women’s work. The term arose to distinguish these female-orientated jobs from the blue-collar worker and thewhite-collar worker.)

上例中,“灰领”原指维修电器、机械的技术工人,因大多身穿灰色制服工作而得名;现指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粉领工人”主要是指由妇女从事的服务业工作的职工,如:店员、秘书、护士、保育员等;需加区别的一个相近职业名称是“红领工人”,它主要是指正值芳龄、喜欢穿红色服装的从事打字、整理资料、日常接待工作的文秘人员。

3、这些开领有着不同的背景;他们中有终身企业家,有主妇,有裁员下来的工人,有大学毕业生,还有不出家门的残疾人和退休工。(These “open-collar workers” come from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lifelong entrepreneurs, homemakers, downsized workers, graduate students,homebound disabled people and retirees.)

上例中,“开领”属比喻用法,它是指通过通讯手段与公司保持联系、在家办公的人员,所以,这些人无须在家把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他们可以敞开衣服,使自己感到舒服。

此外,近年来,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职业成为可能,并且时髦起来。这些起源于西方社会的职业及其名称也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例如:

4、这家俱乐部大多数成员是祖皮士。(All the members of this clubare zuppies.)上例中,zuppie属英语缩略词,其拼写和发音与yuppie(雅皮士:

城市中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类似;但它从zestful upscale people in theirprime这个名词短语的首字母缩略而来,是指正当壮年且精力充沛的高层人员;其汉语翻译――“祖皮士”,是根据其复数――zuppies音译而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