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8篇

时间:2024-03-18 14:44:15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1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副司长唐爱华、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山东省宗教局副局长刘爱民,泰安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朱志平;著名学者牟钟鉴、王卡、詹石窗、张广保、盖建民、吕锡琛、赵卫东;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丁常云、唐诚青、刘怀元、林舟、张凤林、孟崇然、黄至杰,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参加座谈会。王哲一秘书长、林舟副会长分别主持了座谈会的上、下半场。

蒋坚永副局长在座谈会上讲话。他说,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道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理应走在其他宗教前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他希望道教界积极响应的号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增强自觉,勇于担当,真正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蒋坚永认为,道教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要找准几个着力点:第一,要善于挖掘整理道教教理教义中的优秀资源,并把它传承好、发挥好。长远来说,要加强道教思想建设,创新教义教理,逐步建立起中国道学的思想体系。第二,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举措。深入开展玄门讲经活动;进一步增强宫观文化功能;立足服务社会,将养生、武术、音乐、医学等道教特色文化向社会传播;加强道教文化建设工程;探索道教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坚持正信正行,发挥正能量,要对传统的教理教义进行梳理,把古老道教思想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道教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丁常云副会长、牟钟鉴教授、张凤林副会长、王卡研究员、吴诚真道长和詹石窗教授在座谈会上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们对道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丁常云副会长的发言题目是《道教要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正能量》,他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道教传统美德、发挥道教和谐思想、倡导道教生态智慧等方面论述了道教义理可以发挥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牟钟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道教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他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继续高举老子思想旗帜,坚持弘道明德的正确方向,全面提升道教的素质;大力开发道教传统中养生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促进中华民族身心健康作贡献;礼敬先贤大德,褒扬文化名人,振奋民族精神。张凤林副会长的发言题目是《去伪存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革新教义》,他认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加以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对于道教的传统教义,应该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王卡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多族群国家的均衡化》,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因素、是界定文明的重要因素、天道信仰是中国宗教的核心理念、关于宗教平衡与失衡的思考、中国本土宗教在接引、转化外来宗教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吴诚真道长的发言题目是《弘扬道教文化、坚持正己化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她表达了道教界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弘扬道教优秀文化的心愿;同时以武汉长春观为例,介绍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和经验。詹石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魅力无穷的管理哲学――谈谈引述(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感想》,主要从《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话,引出了对道家管理哲学的思考:引用《道德经》中的这句名言不是偶然的,历史典籍对于这句名言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句名言隐藏了主语――圣人。

在下午的自由发言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对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道教界的发言大多侧重于联系道教发展的实际,学者的发言大多理论性较强,并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紧密结合。

加润国副主任认为,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文化性最强,对待道教要更多采用文化政策;建议道教界着手编写一部自己的历史,把对道教的信仰写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亲临会场,但他专门为这次座谈会撰写了文章《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从道教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主要承载者、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象征、道教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道教文化是新的中华文化的生长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上海道协会长吉宏忠强调了道教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以弘扬道教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呼吁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一部新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道教史。重庆道协会长邓信德提出加强道教的文化建构,大力开展以宫观为主体的讲经活动。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泰山碧霞祠住持张诚达道长以泰山道教的发展为例,提出了几点想法:转变思想理念;由香火庙转型为修行的庙、信仰的庙;加强道风建设,更好地向信众展示道教文化;建立泰山道教档案室;成立泰山道教文化研究院;开展道教文化宣讲活动,传播正能量。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认为,养生文化应成为道教弘扬传统文化的抓手和突破口。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提出关于传播道学和平文化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针对道教界弘扬传统文化,建议建立弘道机制,让书院精神进入道观;向港台佛道教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弘道;进行教理教义的创新。

黄至安副会长在座谈会上总结了本次座谈会大致达成的几点共识:一是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二是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找好定位,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三是道教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固本培元,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最后,由孟崇然副会长了《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见》,提出:践行道教尊道贵德的核心教义,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彰显道教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发扬道教珍爱生命的养生传统,光大道教济世利人的慈爱情怀。此外,《意见》还倡议全国道教界:充分认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宗教素养,提高服务信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信众和社会民众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文化自信,并且在生活中笃信、力行,培育向上、向善的力量。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2

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使用倡议书的场合越来越多,倡议书有利于倡议者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相信写倡议书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中华传统倡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华传统倡议书1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倡导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谨此,我们倡议全校的同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为达此目标,我们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以传统美德为明镜,反照自身品德修养,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成为“正人君子”,莫为“梁上小人”。

其二,以传统思想为座右铭,激励自身不断努力进取。如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可以《礼记》一言为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其三,在日常交往,社交媒体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向外界传播创新传统文化,做时代主人。

(以上三点建议体现倡议书要求,完成写作的任务驱动,从修身正己到治学、处世践行,层次清晰,而且扣合了倡议书对象是高中生的特点)

如能做到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则可像宋代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同样亦可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从引用中仿出佳句,“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凝练而又扣题。可做标题,比原标题更典雅)

中华中学校学生会

20__年12月

中华传统倡议书2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倡议人:____

日期:__年__月__日

中华传统倡议书3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文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字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字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踏于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

我们强烈呼吁:

1、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

2、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

3、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保护。

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倡议人:____

日期:__年__月__日

中华传统倡议书4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中华传统倡议书5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引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现象的思考。对此大连理工大学化机1401小组开展“修德”活动,促进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同学们从国学的至善至理箴言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更好的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

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其负有更深的传承意义。德是古代君子所遵守的内心底线,德是古代君子的标签,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华文明五千年,人民以德养育家庭赡养父母,臣子以德报效祖国。中华民族因德的可以传承,所以德必然会作为一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有德,以此我们才可以是国家更加的昌盛。

我们知道修德是重要的,并且是必要的。修德,它绝对不是深山老林中的老朽之人才应追求的,在新时期,对于这个国家最新鲜最活跃的血液——大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大学生应行动起来,日常主动反思总结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足,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此我们组织“修德”活动,提出如下倡议:

一、内修君子之心;孔子说这样的圣人都要每日三次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何况是涉世未深的我们,需要我们对自己反省的地方有很多,有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其他,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这也是我们旗帜活动中修德手环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对自己每日行为的反省能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就像新教徒所说的:自助者天助也!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对生活经验的升华,是社会习俗和民族精神的结合,也是民族心理的表现方式。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代表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还与当今的文化相契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精神文明风尚一致,也能通过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形式体现。

一、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在德育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目前小学教育中的一个主要议题,各小学使用各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形式,即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宣传为教育手段,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自然形成美德。

2.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目前小学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还有些学校专门开设国学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

3.小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当中,蕴含在中国的文化典籍和日常生活当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九九重阳登高思乡之情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满和隽永都在古代诗歌中体现;人们在清明节时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在端午节时回味古代诗人的情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但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显得过分“刻意”而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门学科,而并不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育。

二、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盛行,则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鼓励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且研讨应用方法;严格规定教师在校的行为举止,务必使教师本身做到行为礼貌、举止得体,禁止教师在校吸烟、饮酒,给学生作出品德修养榜样;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中去。

2.利用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作品当中,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小学教育值得应用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艺术类教育,如,在美术课上开设国画艺术作品赏析和作画专题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又如,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展,使学生在民族音乐表演现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另外,艺术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编排在班会上表演的传统民族舞蹈、教学生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获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3.利用生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实践于生活,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将课堂局限于学校,而应该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拓展,使学生通过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感悟。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请家长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多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方面,如,“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习惯教育,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小学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学生能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着许多哲理性教育和个人修养教育,如,“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展现了友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三字经》以朗朗上口的韵律阐释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等。很多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宣扬“读经三年终身受用”,虽然具有做推广的夸张性质,但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修养发展的影响,确实是能够持续一生的。

2.学校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然不是那些刻板、老旧的方法,单从教育过程来讲,学生能够提起兴趣,学校教育也更加高效;另外,传统文化教育蕴含在语文知识教学当中,则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新的认知――在校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能力学习,也是传承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有了这种认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学校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3.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虽然小学学校教育处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但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却是学生毕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小学学校教育的效果将影响到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则学生的品德修养更高、价值观建构则更为合理,当他们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之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因此可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实际表现形式来看,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并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叶小钢.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R].中国艺术报,2014(03).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4

家,是心灵温暖的港湾;家,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为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全市家庭全面参与我市“美在家庭、善行xx”主题实践活动,市文明办、市妇联向全市广大家庭发出如下倡议: 共同携手,传承文明家风。要大力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热心公益的家庭美德;要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社会都能因我更文明,因我更美丽。

共同努力,展示家庭之美。要传承好家规、发扬好家风,传递示范力量,争做和谐楷模。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整个家庭、让家庭发动整个社区、以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的社会好风尚,让家庭文明成为社会正风正气。

共同参与,寻找“最美家庭”。要面向亲朋好友、面向邻里同事、面向基层百姓、面向社会公众,只要您或您身边的家庭有融化人心的爱心事迹,有感动你我的家庭故事,您就可以自荐或推荐这些家庭成为“最美家庭”。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项全民幸福行动中来,在参与中传递社会幸福感、弘扬社会正能量。

每个家庭都是家庭美德的创造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们真诚期待广大家庭能积极参与到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来,让我们携手同心,共树文明家风,争做“最美家庭”,共享幸福生活、共建和谐xx!

xx市文明办

xx市妇女联合会

XX年8月

文明家风倡议书

全县各族人民群众: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规范和家庭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与发扬。家风关系着民风和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会风气良好。xx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当前一些领域和人群出现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缺乏诚信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为此,巧家县委政府提出在全县开展家风示范创建活动,旨在弘扬家风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家做家庭美德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我们每个家庭只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严家教,培育家规,提升家风,就会形成积极健康、奋力进取的良好家庭环境,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实现。在此,我们向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巧家县家风示范创建活动中来,坚持做到: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遵德守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礼待宾客,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移风易俗,崇尚科学,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自立自强,公道正派,诚信友善,助人为乐,勤学好思,开明开放,廉洁奉公,遵法守纪。

让我们行动起来,发挥良好家风的积极作用,争做文明家风的旗手,为建设文明幸福和谐巧家而共同努力!

文明家风倡议书

全镇广大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的文明程度,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当前,全国各级妇联正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让我们大家都来争做 “最美家庭”。为此,我代表全镇家庭发出倡议:

我们要争做“最美家庭”的参与者,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用您的实际行动证明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闪光。

我们要争做“最美家庭”的示范者,发扬好家规、好家风,传递示范的力量,做文明和谐家庭的榜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整个家庭、让家庭发动整个社区、以社区推动整个社会,让全社会都能因我更文明,因我更美丽。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5

一、领导重视、认真部署

县文化局历来重视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要求各下属单位要适时抓住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敬老节”期间,文化局按要求积极响应县老委的倡议,下发了《关于在全系统开展以“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敬老节活动的通知》和《“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倡议书》,组织引导全系统开展敬老系列活动。9月26日下午,文化局局召开敬老节活动协调会,要求各下属单位要围绕主题、扩大宣传、因地制宜、突出践行扎实开展活动,并进一步明确、落实了活动的具体安排。

二、广泛践行、传递爱心

全系统干部职工按照县老委的通知和要求,广泛开展了敬老节系列实践活动。文化局机关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欢聚一堂共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局领导班子成员与“老文化”们一起畅谈文化事业发展前景,认真了解老干部生活状况,并致以节日的祝福,对老干部们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局领导亲自陪同老同志们参观了纪念馆、壮剧团,大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事业的巨大变化倍感自豪。局领导还为每位老同志送上节日慰问品,浓浓亲情中洋溢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深切情意;壮剧团、文化馆和纪念馆在剧团排练厅举行了重阳节联欢活动,为老同志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并为每个离退休人员发送慰问金。同时还走访慰问了因高龄、重病而行动不便、长期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同志以及生病住院的老同志,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向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节日礼品,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图书馆在重阳前夕慰问了新华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为他们送上了节日礼品和节日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快乐,为他们讲解新修订的《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并帮他们打扫卫生、美化环境。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6

一、领导重视、认真部署

县文化局历来重视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要求各下属单位要适时抓住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敬老节”期间,文化局按要求积极响应县老委的倡议,下发了《关于在全系统开展以“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敬老节活动的通知》和《“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倡议书》,组织引导全系统开展敬老系列活动。9月26日下午,文化局局召开敬老节活动协调会,要求各下属单位要围绕主题、扩大宣传、因地制宜、突出践行扎实开展活动,并进一步明确、落实了活动的具体安排。

二、广泛践行、传递爱心

全系统干部职工按照县老委的通知和要求,广泛开展了敬老节系列实践活动。文化局机关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欢聚一堂共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局领导班子成员与“老文化”们一起畅谈文化事业发展前景,认真了解老干部生活状况,并致以节日的祝福,对老干部们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局领导亲自陪同老同志们参观了纪念馆、壮剧团,大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事业的巨大变化倍感自豪。局领导还为每位老同志送上节日慰问品,浓浓亲情中洋溢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深切情意;壮剧团、文化馆和纪念馆在剧团排练厅举行了重阳节联欢活动,为老同志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并为每个离退休人员发送慰问金。同时还走访慰问了因高龄、重病而行动不便、长期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同志以及生病住院的老同志,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向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节日礼品,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图书馆在重阳前夕慰问了新华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为他们送上了节日礼品和节日问候,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快乐,为他们讲解新修订的《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并帮他们打扫卫生、美化环境。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7

《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这一重要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担任子课题调研写作任务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组成,同时邀请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参加。为确保该课题的学术含量和理论研究的严肃性,课题组还聘请著名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该课题所取得的最主要的调研成果,是按主题划分的10个子课题。研究伊始,这些子课题即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到当下公众、媒体及学界普遍关心的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形式,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参与情况,“洋节”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传承弘扬传统节日的有益经验,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等,企望通过切实可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科学手段,真实反映其现状,力求做出合乎实际的概括与判断,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对策。这些,都为我们得以确保《弘扬节日文化研究》项目学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自本期开始,《艺术百家》将采用连载的形式,将《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的10个子课题的全部研究成果陆续展示给公众,以期全社会特别是学界能够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切实的支持,开展更为深入的讨论、争鸣并引发相关思考,以期实现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in 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Research Group of "Promoting Festival Culture"

(Ministry of 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20)[WT5”,5BZ]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自此次调整以来,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产生新的经验与问题,需要采用科学谨严的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及时了解现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性意见。基于上述背景、需求和目的,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了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0JG002),于2010年6月底正式立项。

《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现实经济与社会的正常运行等重大社会、文化问题,社会影响面相当广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该课题得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担任子课题调研写作任务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组成,同时邀请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参加。课题还聘请著名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该课题所取得的最主要的调研成果,是按主题划分的10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到当下公众、媒体及学界普遍关心的有关传统节日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形式,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参与情况,“洋节”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如何借鉴国外传承弘扬传统节日的有益经验,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等,通过切实可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科学手段,真实反映其现状,力求作出合乎实际的概括与判断,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意见与对策。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首个子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负责人:王文章、李荣启)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厚重多彩,主要体现在:

1.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3.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

4.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应该用怎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载体与形式来呈现

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的载体与形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关键之所在。在课题总负责人提议下,课题组与中国文化报社于2011年初在京召开“节日符号与仪式:弘扬传统节日”高层次专家学者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集中探讨。《专家学者关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负责人:李心峰)即是有关此次研讨会讨论情况的综述概括;《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李荣启)等子课题,对此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应密切关注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与礼仪、仪式的传承与变迁,将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的节日符号、仪式的外在形式、物化载体这内外两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

2.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既要重视对其各种传统符号与仪式的正确认知与传承,也要提倡各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代转换与新的创造,以适应时代需要。

3.应充分认识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但这并不妨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节日代表性符号、仪式的标识设计大赛、评选、之类的节日文化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节日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

4.关于节日的载体与形式,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形形的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这些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既不失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的文脉,又植根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土壤,与现代人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相协调,它的发生并为人们所接受,有其必然性,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引导,合理开发、应用。

三、关注青少年群体,培育文化自觉

青少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为此,本课题在《青少年节日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刘永明)及《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两个子课题中,着重围绕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前者以全国从小学到大学14个教育机构共654名学生为对象,后者以北京市8所大学、中学共592名学生为对象,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1.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良好态势,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2.虽然西方节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着较高的认知、认同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明显冲突。我国青少年倾向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并重,但在价值和情感上,还是略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

3.我国青少年对节日内容加以丰富和充实的要求远大于创造所谓的“新节日”(如一些网络媒体提议或讨论的所谓“光棍节”“男生节”“女生节”等)。

4.青少年对政府弘扬节日文化、重视节日文化内涵的重建或创新,普遍持支持、理解和乐观态度。

5.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教育力度稍显不足。

6.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

7.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性意见:

1.政府,尤其是文化和教育部门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

2.对于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力避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

3.应努力建立和完善传统节日教育与科研体系,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完整传统节日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阶段教学需求的传统节日教材,努力形成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传统节日科研体制,把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代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正确对待“洋节”现象,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

在近年来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中,一个广受各界关注的问题是所谓“洋节”对于我国传统节日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客观评价外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为此,本课题设立了《“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负责人:耿波)、《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的调研及建议》(负责人:宋建林)两个子课题。所谓“洋节”,是社会舆论对近现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外来节日的俗称。调研认为:

1.前几年媒介报道和社会舆论夸大了人们对“洋节”的期待,人们对“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差异不大。

2.当下人们关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冲突的看法日趋理性,人们更多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参与“洋节”。

3.某些社会人群热衷于过“洋节”,主要源于商家和媒体炒作宣传这些外在因素的导向;人们对“洋节”传播的媒介满意度不高。

4.参与“洋节”成为人们加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政府在“洋节”现象中不应缺席,但应谨慎介入。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搁置节日文化中西有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公共文化转变;

2.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施政方略,中西统筹,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节日体系;

3.搭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平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

4.改变对“洋节”产业知而不问的施政思路,尝试引导商业竞争活力进入“洋节”发展。

世界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重视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且注重传统节日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创造了可观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民众广泛参与、重视欢乐体验;

――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

――节庆活动创新、品牌意识明确;

――政府转变职能、民办节日为主;

――市场运作模式、广泛筹集资金。

国外传统节日的成功经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的节日文化体系:

1.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传统节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国外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中,形成以传统节日和现代政治性节日为主体,地方节日、外来节日和新型节会和谐发展的节日文化体系。

2.同时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政府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城乡节日活动,丰富人民节日生活,但节庆活动应以民办为主,发挥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村庄的主体作用,尽量减少官办色彩,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最大欢乐体验。

五、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为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做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应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专门设立子课题《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负责人:李松),做了系统调研。调研发现:

1.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少数民族节日在整体上得到了延续和弘扬,成为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面对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冲击,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少数民族节日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

从国家节日文化建设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1.在观念意识上,应提倡珍视多元文化价值;

2.在立场选择上,应变政府操办为政府服务和引导;

3.在制度设计上,应努力建构和完善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国家节日体系;

4.在政策安排上,应坚决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统筹假日安排;

5.在政策执行上,应格外重视保护和传承节日资源,激发民众热情。

总之,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将节日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基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工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日常工作。应做到只要有人民群众过节,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作为。节日服务内容要具体实在,结合政府部门其他帮工作,抓住节日的有力时机统筹协调,在各个方面为民服务。

2.加强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特别是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逐渐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认同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前提性条件,逐渐改变地方政府将促进旅游、开发节日经济价值和提高地方知名度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和禁止功利性、命令性、随意性的“打造”节日文化“工程”。

六、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

台湾地区作为我国的有机组成部分,1945年摆脱日本整整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又面临政权的统治,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受到政治化改造;1987年“解严”之后,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其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既有深刻教训,也有成功经验,可资大陆参考借鉴。为此,本课题设立《关于台湾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1945-2010)》(负责人:张士闪)。我们认为,作为祖国有机组成部分但与大陆情况存在显著区别的特殊地区,我们应密切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真实了解、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在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历史轨迹、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汲取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以之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整体节日文化建设的有益参照。

七、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海外传播情况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为此,我们选择在海外影响最为广泛的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传播的典型和代表,设立子课题《中国春节在海外调研报告》(负责人:景俊美)进行了初步调研。子课题理性而全面地从“春节在海外的现状聚焦”“春节在海外的原因透析”和“春节在海外的对策建言”几方面入手,重点总结春节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分析春节在海外传播的原因,试图得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调研认为:

1.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传播,应该突出自我文化特色,挖掘其丰厚文化内涵,探索其独有的文化传播道路。

弘扬传统文化建议篇8

根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要求,__县迅速行动,本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践行荣辱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宗旨,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在清明节前后认真组织开展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活动,现将此项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缅怀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情况。

二、举行仪式,营造氛围

为了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落到实处,我县文明办组织全县的学生代表到梓潼宫孙守信烈士墓开展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举行了隆重的活动仪式,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领导宣传动员,又有小学生代表发言,还有敬献花圈等。同时组织县电视台做好“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清明节期间,及时反映各地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进展情况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和学校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的知晓面。活动期间,全县共悬挂横幅宣传标语100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植纪念树300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掀起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活动的热潮。

三、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为了突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践行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举行了英雄故事报告会。4月1日,江东管委会和江东中学联合举行了“英雄故事知多少”——孙守信英雄事迹报告会,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列反响;二是举行了祭扫烈士墓和主题活动。4月2日,__一中、__小学集体到新厂战役纪念碑进行祭扫和举行主题团队活动,在烈士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敬献了花篮,植纪念树,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三是在全县深入开展“五个一”(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板报、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征文、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再教育;四是开展为军烈属、老战士或其家属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组织少年儿童开展送温暖、慰问、家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组建“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结对”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通过服务增强少年儿童的奉献意识,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五是组织开展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我县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很现实的促进作用。我县组织了部分学校的学生到三锹苗寨地笋村、飞山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了解苗族歌鼟、飞山文化等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家乡。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让青少年从思想上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家乡之心,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

推荐期刊
  • 红岩
    刊号:51-1080/I
    级别:省级期刊
  • 河北广播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茶苑
    刊号:--
    级别:部级期刊
  • 中国美术
    刊号:11-5887/J
    级别:部级期刊